当前位置:壹学网>试题>数学试题>《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时间:2022-09-01 09:18:22 数学试题 我要投稿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应用题》的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集合15篇)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2+3、57 1、2

  1、4- +0、5 11、3-8、6

  ( + )12 (0、18+ )9 7、75- -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4)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5)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6)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 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⑧某工厂有女工91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男工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编题,你发现了简单应用题的什么特点?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从以上的编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三)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三)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在联系及互逆关系.

  (四)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是重点,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互逆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4米布,5台8小时可以织多少米布?(用两种方法解答)

  2.全班同时口算:

  24×5×8

  35×2×9

  18×2×5

  64÷8÷4

  120÷6÷4

  160÷5÷8

  订正1题时,说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改为: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布160米,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解像这样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2.

  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1)观察、比较,例2与复习题有什么联系?

  (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出:复习题中的条件是例2的问题,复习题中的问题是例2的条件.)

  说明这两种应用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

  (3)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根据题意,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出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再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4)怎样分步列式计算?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①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

  160÷5=32(米)

  ②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32÷8=4(米)

  (5)你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独立做在本子上)

  160÷5÷8 (每台8小时)

  =32÷8(每台1小时)

  =4(米)

  答: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布.

  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

  (6)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要先算什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条件和问题?

  小组讨论,阅读课本第10页.

  在讨论、自学的基础上,把分步列式的标题填在书上,并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集体交流说思路.

  160÷8÷5 5台1小时)

  =20÷5每台1小时)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

  3.师生共同总结.

  (1)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今天学习的是连除应用题)

  教师把“连除”二字板书在课题的前边,即连除应用题.

  (2)通过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这道题,你发现这类连除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吗?(题中的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系,也与8小时有关系.)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这类连除应用题的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化的量有关系,是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同学们所说,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系,也与8小时有关系,因此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既可以先求每台8小时织多少米,又可以先求5台1小时织多少米.由于思路不同,就有不同的解法,重在分析数量关系.

  4.对比.

  (1)1辆汽车1天运货20吨,4辆汽车5天运货多少吨?

  (2)4辆汽车5天共运货400吨,1辆汽车1天运货多少吨?

  同学们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二人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订正:

  (1)20×5×4 2)40÷4÷5

  =100×4 =100÷5

  =400(吨) =20(吨)

  (两道题的区别:(1)题是连乘应用题,(2)题是连除应用题.这两道题又有内在联系,(1)题的已知条件是(2)题的问题,(1)题的问题是(2)题的已知条件.)

  教师给以肯定后,再进一步明确说明:连乘和连除这两种应用题是互逆关系,应用这种互逆关系还可以对应用题进行检验.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计算基本题.

  (1)3辆汽车4次可以运288筐苹果,1辆汽车1次可以运多少筐苹果?

  (2)光明中学的团员平整操场,35人3小时平整了1260平方米,平均每人每小时平整多少平方米?

  2.叙述条件有变化.

  一份稿件共960页,8个打字员共打12小时才完成,平均每个打字员每小时可以打字几页?

  3.改编题.

  每只鸡每天吃饲料4500克,照这样计算,6只鸡5天吃饲料多少千克?

  把上题改为用除法解答的应用题.

  4.变化提高题.

  4台碾米机3小时可以碾米4800千克,1台碾米机8小时可以碾米多少千克?

  (如有困难可稍加提示;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1台8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求出1台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四)作业

  练习三第1~5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连除应用题的要点是总量与两个变化的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与前面学过的连乘应用题是互逆关系.

  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画图表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重点分析第一种思路和方法.

  第二层是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明确线段图中的数量关系,自己类推出第二种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共同总结出连除应用题的特点.

  第三层是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明确这两种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互逆关系.

  练习的设计围绕重点,有基本题、变化题、改编题.为以后学习稍复杂的归一问题打基础.

  板书设计

  连除应用题

  例2 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160米布,

  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综合算式:

  160÷5÷8

  =32÷8

  =4(米)

  答: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布4米.

  对比(1)1辆汽车1天运货20吨,照这样计算,4辆汽车 5天运货多少吨?

  20×4×5 20×5×4

  =80×5 =100×4

  =400(吨) =400(吨)

  答:4辆汽车5天运货400吨

  对比(2)4辆汽车5天共运货400吨,平均1辆汽车 1次运货多少吨?

  400÷4÷5 400÷5÷4

  =100÷5 =80÷4

  =20(吨) =20(吨)

  答:平均1辆汽车1天运货20吨.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找出等量关系.

  2、能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

  3、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 :例2涉及比例、平均增长率与多年的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已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倍少3,它们的积是135,求这两个数.

  (由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问:所列方程是几元几次方程?由此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对于上述问题,设其中一个数为x,则另一个数是2x-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这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先复习一下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 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分析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用字母表示问题里的未知数;

  (2) 用字母的一次式表示有关的量;

  (3)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 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 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只不过所列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非一元一次方程而已.

  2、例题讲解

  例1 在长方形钢片上冲去一个小长方形,制成一个四周宽相等的长方形框(如图111).已知长方形钢片的长为30cm,宽为20cm,要使制成的长方形框的面积为400cm,求这个长方形框的框边宽.

  (三)分析:

  (1)复习有关面积公式:矩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

  (2)全面积=原面积 截去的面积 30

  (3)设矩形框的框边宽为xcm,那么被冲去的矩形的长为(302x)cm,宽为(20-2x)cm,根据题意,得.

  注意:方程的解要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不符合的应舍去.

  例2 某城市按该市的九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要比1995年增长21%,求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

  分析:(1)什么是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原来的基数的百分比,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增长率=

  何谓平均每年增长率?平均每年增长率是在假定每年增长的百分数相同的前提下所求出的每年增长的百分数.(并不是每年增长率的平均数)

  有关增长率的基本等量关系有:

  ①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1+增长率),

  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1--减少率),

  ②连续n次以相同的增长率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1+增长率);

  连续n次以相同的减少率减少后的量=原来的量(1+减少率).

  (2)本例中如果设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x,1995年的社会总产值为1,那么

  1996年的社会总产值=

  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 = .

  根据已知,1997年的社会总产值= ,于是就可以列出方程:

  3、巩固练习

  p.152练习及想一想

  补充: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就能卖出500个,已知这种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问为了赚得8000元的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这时应进货多少?

  (四)课堂小结

  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严格审题,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4

  教学内容:第81、82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综合法思路分析应用题,初步培养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综合法思路分析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导:

  1、口头提问题练习

  同学们做了3种颜色的花,每种8朵,?

  学生提问题,并列式解答。

  2、师:刚才同学们补了一个问题成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你能再补充一个相关的条件和一个问题,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吗?

  3、思考:一道应用题至少需要几个相关的条件?几个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同学们做了3种颜色的花,每种8朵,送给幼儿园20朵,还剩多少朵?

  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根据和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

  ;根据和,可以求出。

  汇报讨论结果,并让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思考:这道题和复习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的就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2、教师:

  提问: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我们是这样分析和解答的呢?

  再让学生看书,读一读书上的思考过程。

  3、教学“想一想”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想一想。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第一步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让学生比较与例1的异同点,以及解题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二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十八第一、二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八第三、四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渗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为正式学习文字应用题做准备,加深理解“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

  3.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9以内的加减法.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请一组同学来算,其他同学当裁判.

  (2)学生抢答.

  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出示教材50页的荷花图(不注明条件和问题)

  师:你能结合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6+3=9 9-3=6

  3+6=9 9-6=3

  问:这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左边的6朵荷花和右边的3朵荷花合并起来,一共是9朵荷花.)

  这两道减法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9-3=6表示从9朵荷花里面去掉右边的3朵,就是左边的6朵.)

  (9-6=3表示从9朵荷花里面去掉左边的6朵,就是右边的3朵.)

  师:如果题中标明了条件和问题(板书:6朵、大括号和?朵),这幅图该怎样理解呢?

  二、探索新知

  1.看荷花图自己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说.(左边有6朵荷花,右边有3朵荷花,一共有多少朵荷花?)

  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集体订正.板书:6+3=9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多少朵荷花,就要把6朵和3朵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2.出示小鹿图.

  学生互相说图意,然后指名说.(草地上一共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几只?)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板书:9-3=6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原来的9只里面去掉跑了的3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3.做一做

  投影出示50页的葡萄图和鱼图.

  师:你能自己看懂图意吗?请你独立完成这两道题.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订正.板书:5+4=9

  问:第一题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想法吗?(如果列成4+5=9也是正确的.)

  板书:9-1=8

  问:谁说说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质疑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做图画应用题一定要看清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只有弄清了数量关系,才能正确地解答.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解答教材53页的第15题.

  出示53页的两组企鹅图,集体订正.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问:为什么第1题用减法,第二题用加法?

  如果把第1题的“?只”移到右边来,怎么列式?

  2.投影出示58页的萝卜冬瓜图(图中一部分被盖住,不能数出来的).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听题列式解答

  老师口述题目,学生举手回答.

  (1)街道两边各种了3棵树,一共种了几棵树?

  (2)小明叠飞机,先用了3张纸,又用了6张纸,小明一共用了几张纸?

  (3)小红要写9行字,已经写了5行,还要写几行?

  (4)妈妈买来4个苹果,买来的梨和苹果同样多,妈妈一共买来多少个水果?

  板书设计

  关于9的图画应用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节课对正叙述、反叙述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对比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类应用题的叙述形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题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对比,了解正、反叙述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掌握解题思路。

  难点:理解数量关系,养成认真分析、审题的习惯。

  教具和学具

  抄好练习题的幻灯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9= 70-90= 320+80= 7+8+9=

  6×4+7= 59-18= 54÷6= 680+300=

  7000-4000= 80+270= 85-37= 5×8+6=

  500+480= 4+7×9= 46+23= 220+60=

  2.列式计算

  (1)甲数是20,乙数比甲数多5,乙数是多少?

  (2)甲数是20,甲数比乙数多5,乙数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9

  (1)有25个苹果,梨比苹果少7个,有多少个梨?

  (2)有25个苹果,苹果比梨少7个。有多少个梨?

  师说:先读题、分析,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订正:逐题说一说解题过程。

  第(1)题,师问:你是怎么想的?(请对的、错的学生都说一说)

  在学生发言分析的基础上,师指导:根据“梨比苹果少7个”这个已知条件,知道苹果多,苹果就可以分成两部分。已知苹果有25个,从25里面减去相差的部分,就得苹果与梨同样多的部分。同样多的部分是几个,梨的个数就是几。

  (师生共同边分析边完成下面的板书)

  (个)答:有18个梨。

  第(2)题,根据“苹果比梨少7个”这个条件,知道梨多,那么梨就可以分成两部分。已知有25个苹果,因此用梨与苹果同样多的25个加上相差的7个,就可以求出梨的个数。

  (师生共同分析同时完成下面的板书)

  (个)

  2.观察、对比、分析

  讨论:请你们认真观察、分析,然后互相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上两道题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第一个已知条件和问题都相同。

  不同点:第二个已知条件不同,解题方法不同。

  师追问:两道题都已知苹果的个数,求梨的个数,为什么解题方法不一样呢?(讨论)

  使学生明白:由于第二个已知条件不同,也就是和谁比不一样了,所以解题方法也就不一样了。

  尝试练习:

  (1)小青有28张画片,照片比画片多16张。小青有多少张照片?

  (2)小青有28张画片,画片比照片多16张。小青有多少张照片?

  3.质疑调节

  4.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分析谁和谁比,谁多,然后再确定解题方法,不要见“多几”就用加法,见“少几”就用减法。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1)男生有35人,男生比女生多2人,女生有多少人?

  (2)男生有35人,男生比女生少2人,女生有多少人?

  2.笔答

  (1)动物园有20只黑熊,黑熊比白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

  (2)动物园有20只黑熊,白熊比黑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

  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并请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明算理。

  3.判断题,对的答案举“√”,错的答案举“×”

  (1)红领巾养鸡场有公鸡44只,母鸡比公鸡多16只。母鸡有多少只?

  列式①44-16=28(只)( )②44+16=60(只)( )

  (2)红领巾养鸡场有母鸡60只,母鸡比公鸡多14只,公鸡有多少只?

  列式①60+14=74(只)( )②60-14=46(只)( )

  (3)红领巾养鸡场有母鸡60只,公鸡比母鸡少14只,公鸡有多少只?

  列式①60+14=74(只)( )②60-14=46(只)( )

  (4)红领巾养鸡场有公鸡44只,公鸡比母鸡少16只。母鸡有多少只?

  列式①44-16=28(只)( )②44+16=60(只)( )

  说一说:第(1)(4)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2)(3)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上手工课,一班节约了15张纸,二班比一班多节约了 8张纸。二班节约了多少张纸?正确答案是()

  ①15+8=23(张)②15+8=23③15-8=7④15-8=7(张)

  (2)上手工课,一班节约了15张纸,比二班多节约了8张。二班节约了多少张纸?正确答案是()

  ①15+8=23(张)②15+8=23③15-8=7④15-8=7(张)

  5.书架上的故事书比连环画少15本,书架上有杂志8本,有故事书32本。连环画有多少本?故事书和连环画一共有多少本?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正、反叙述的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叙述形式和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审题和分析数量的认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分析、对比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数量关系是难点,也是关键。

  课堂设计是通过四个层次完成的。第一层次复习准备。第二层次重点讲解正、反叙述的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三层次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一组题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四层次是巩固反馈,这部分内容和形式多样,目的是引导学生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观察、分析、对比,找出题目的本质区别。避免学生那种一见“多几”就用加法,一见“少几”就用减法的现象。

  板书设计(略)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四则混合式题。

  2、使学生能够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相遇问题,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2、列综合式解答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相遇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内容:

  式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云运算顺序,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四则混合式题。

  2、培养学生计算四则混合式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

  (1)250-200+50

  (2)250×200÷50

  (3)250+200×50

  (4)250-200÷50

  提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如果只有乘除法,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么做?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式题

  2、概括总结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级运算时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1:(1)460-180+270-320

  (2)250×40÷125×8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

  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什么顺序计算?

  师:我们通常把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把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问:(1)题里只有加减法,我们就说它只含有什么运算?

  (2)题呢?

  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当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结论: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的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

  3、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2:(1)480-126×5÷21

  (2)136÷17+12×4

  问:第(1)题中含有哪些运算?第(2)题中含有哪些运算?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

  4、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6+24-31+19(3)260+125×8÷10

  (2)190÷5×10÷10(4)20xx÷25-20×4

  5、出示例3:(1)20xx÷(25-20)×4

  师: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2)3024÷

  师:“”叫中括号。

  这道题有哪几种括号?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板书:3024÷

  =3024÷

  =3024÷252

  =12

  总结: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练一练: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320÷

  (2)×6

  三、巩固练习:

  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50-50+25-5150×50-25×5150÷50×25×5

  150÷50+25÷5150+50÷25+5150-50+25×5

  四、作业:

  p35-1、2、3

  五、板书设计: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答算式或方程.

  (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

  (2)50米的 是多少?

  (3)多少米的 是20米?

  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

  2.引入课题。

  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学习过。这节课就复习。(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为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两种情况。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它们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提高分析、解答的能力。

  二、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下面三个条件里的一个条件作问题,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30棵 (2)杨树50棵

  (3)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学生回答时,分别出示三道应用题

  (1)松树30棵,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松树多少棵?

  (3)松树30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 ,杨树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杨树棵树做除数?第(2)、(3)题为什么都用杨数棵数乘言?你认为解答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关键:确定单位1的数量)追问:上面题里与对应的数量是什么?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要怎样算?第(2)、(3)题都是技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子的?

  2.归纳基本思路。

  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并且找出与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的量,然后联系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或者一个数乘分数 (或百分数)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列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数量;当几分之几是已知条件时,就要根据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等于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来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各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让学生填写数量关系式,然后口答。结合提问学生第(2)题的数量关系式里为什么是节约的数量,强调数量对应关系。提问:从上面可以看出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找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基本关系:对应数量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数量】

  指出:我们解答,一般根据含有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这句话确定单位1的量和题里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学生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求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除法算,都用单位1的量做除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同? 指出:解答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要先确定好单位1的量.再根据问题里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找准需要的数量,然后列式解答。

  (3)做练一练第3题第(1)、(2)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这两题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数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这两题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的?为什么第(1)题用算术方法直接列乘法算式解答,第(2)题用方程解答?指出,这两题都是已知谁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这个条件,解答时也是看这个条件先确定好单位1的数量,再根据单位1的数量乘几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的对应数量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可以按数量关系式直接列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就要按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答。

  (板书:单位1已知算术方法解答单位1未知列出方程解答)

  (4)做练一练第3题第{3}题。

  学生改编应用题,老师依次出示。提问:你能从改变后的条件看出求小麦面积的数量关系各是怎样的吗?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提问:为什么这两题的式子都是两步计算的?解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指出:解答,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板书:注意:数量的对应关系)当题里的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不对应时,就是稍复杂的。解答时,要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式,并按照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然后提问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不是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时,要找准相应的数量。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所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3.做练习十六第9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为什么问题相同,而解题方法不一样?这两题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子的?

  指出:解答,一般先确定单位1的量,(板书:定1)再根据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明确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式子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对于解答,你进一步明确了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的计算;练习十六第10、11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9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

  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和一些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能力,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某工厂的一车间有男工51人,女工40人。男工是女工的百分之几?女工是男工的百分之几?

  2.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是男生的80%。女生有多少人?

  3.小丽1998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到1999年1月1日,小丽从银行共取回105.22元。小丽现在取回的钱比存入银行前多了百分之几?

  板书:(105.22-100)÷100

  =5.22÷100

  =5.22%

  问:这道题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师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储蓄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导入。

  师述: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问:谁去银行存过钱?那你知道储蓄都有哪几种方式吗?

  存款主要分为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和大额存款等。

  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问:在刚才那道题中,哪个数是本金?

  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问:哪个数是利息?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问:哪个数是利率?

  师述:利率的高低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来制定。银行会按照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调整利率的。利率有按年计算的,称年利率;按月计算的,称月利率。

  2.出示例1。

  例1 张华把4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3年,年利率是5.22%。到期后,张华可得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元?

  (1)学生默读题。

  (2)年利率5.22%是什么意思?是怎样得到的?(用利息除以本金等于5.22%。)

  板书:利息÷本金=利率

  怎样求利息呢?

  板书:本金×利率=利息

  这样求的是几年的利息?一年的还是三年的'?为什么?(是一年的利息,因为一年的利率是5.22%。)

  要想求三年的利息,还应怎么办?这说明利息的多少还和什么有关系?是怎样的一个关系?

  板书:×时间

  (3)那么求利息应怎样列式计算呢?

  板书:400×5.22%×3=20.88×3=62.64(元)

  (2)要求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应怎样列式?

  板书:400+62.64=462.64(元)

  答:张华可得利息62.64(元),本金和利息一共462.64元。

  3.出示例2。

  例2 五年级一班今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80元,每月的月利率是0.315%。存满半年时,可以取出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1)学生默读题。

  (2)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3)应怎样列式计算呢?

  板书: 180×0.315%×6+180=3.402+180≈183.40(元)

  答:可以取出本金和利息一共约183.40元

  问: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只有两位小数,再往下就没有了,所以应自动保留两位小数。)

  问:有一个同学这样列的算式,你们大家判断一下,他列得对不对,为什么?

  板书:180×(1+0.315%×6)

  学生讨论。

  师追问:0.315%×6表示什么意思?

  又追问:1+0.315%×6又表示什么呢?

  再追问:再用180乘以这个结果得到什么?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述:我们学习了有关储蓄的知识,知道了本金、利息和利率,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学会了求利息的方法:本金×利率×时间=利息。还知道了储蓄的意义。

  (四)巩固反馈

  1.小华今年1月1日把积攒的零用钱50元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准备到期后把利息捐赠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如果年利率按10.98%计算,到明年1月1日小华可以捐赠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王宏买了1500元的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如果年利率是13.96%,到期后他可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3.赵华前年10月1日把8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如果年利率按11.7%计算,到今年10月1日取出时,她可以取出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元?下列列式正确的是 [ ]

  A.800×11.70%

  B.800×11.70%×2

  C.800×(1+11.70%)

  D.800×(1+11.70%×2)

  4.王老师两年前把800元钱存入银行,到期后共取出987.2元。问两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是多少?

  5.1993年末,我国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14764亿元,比1992年末增加3219亿元。增长百分之几?(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6.李佳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是11.70%;另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10.98%,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选择哪种办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两种类型的应用题,引到新知识上。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另外,本节课中概念较多,在教学时,注意在教授解题方法和分析解题思路中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在最后练习中,还设置了一道离生活比较近、但难度不是很大的题,既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而且学生也会比较有兴趣。

  板书设计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1

  教学内容:教材第80~81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一步计算应用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思考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要复习应用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一步应用题和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复习简单应用题

  1、口头列式解答下列应用题,并一说是怎样想的?

  (1)杨树16棵,柳树14棵,杨树和柳树一共多少棵?

  (2)一共要栽树30棵,已经栽了14棵,还要栽多少棵?

  (3)杨树5行,每行6棵,一共有多少棵?

  2、指出:在解答应用题时,要看两个条件有什么联系,和要求的问题有什么关系,然后想用什么方法算,再列出算式解答。

  3、做复习题第6题

  (1)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3)提问:第一题为什么用加法,第二题为什么用减法?

  (4)指出: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要把一个数和多的几合起来,要用加法算,要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就要从一个数里去掉几,要用减法算。

  4、做复习第9题

  三、复习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1、做复习第10题。做后提问: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做条件,来求第二个问题?

  2、练习:妈妈买了23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多少个?剩下的苹果平均装在3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装几个?

  3、: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要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另一个条件求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不先求出第一个问题,就不能求出第二个问题。

  四、复习作业:复习第7、8、11题。

  教学随笔: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1~5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基本训练。

  ⑴出示图:梨树

  桃树

  提问:从图上可以看出,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几倍?

  把梨树的棵数看作一份,桃树的棵树是几份?梨树和桃树的棵数一共有几份?桃树的棵数比梨树多几份?

  ⑵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提问:谁的只数是1份?谁的只数是5份?

  母鸡和公鸡的只数一共有几份?公鸡的只数比母鸡多几份?

  ⑶出示练习二十一第1题,让学生口答。

  2、第94页复习题。

  指名板演,其余座练。提问:43×3表示什么树的棵数?这道题是按照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

  小结: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桃树棵数就要用42乘以3。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用梨树的棵树加桃树的棵数就等于一共有的棵数(板书:梨树的棵数+桃树的棵数=一共的棵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1提问:桃树的棵数和梨树的3倍,把哪个数量看做一份?桃树的棵数有这样的几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线段图。(复习题第1题)

  提问:这道题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学生答后,教师在线段图上标出168棵。

  提问: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要我们求的数有几个?如何解答?

  □2怎样设未知数呢?

  如果设梨树有x棵,那么桃树就有3x棵(板书);

  如果设桃树有x棵,那么梨树的棵数要用“x÷3”来表示。

  比较哪种设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讨论得出:第一种设法比较简便,因为用3x列的方程比用x÷3列的方程容易解。

  将线段图中标出x和3x。

  □3根据哪个条件找数量间相等关系?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方程?

  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两种树总棵数(板书)

  指名口答列方程,解方程。

  板书:x+3x=168

  4x=168

  x=42

  3x=42×3=126

  我们现在已经求出梨树42棵和桃树126棵对不对呢,怎样检查?以前是怎样查的?

  以前我们只会检查方程列的对不对,检查计算有没有出错。

  书上给同学们介绍了一种新的检验方法,自学课本检验过程,学完提问:怎样检验的?

  ①检验梨树和桃树是不是一共有168棵。

  42+126=128(棵)(板书)

  ②检验桃树的棵数是不是梨树的3倍。

  126÷42=3(板书)

  教师说明,用这种方法进行检验,比先检查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查x是不是原方程的解这一种方法更简便。

  2、比较

  将例1所列的方程与复习题的算式进行比较,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提问:它们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相同吗?

  3、教学“想一想”

  现在,我们把例1的第一个条件改一下,变成“果园里桃树比梨树多84棵”,看一下怎样列方程解答(出示题目)

  学生自己读题目。

  提问:你能列方程来解答吗?

  生练习。

  提问:设未知数时是怎样想的?

  你是根据什么列方程的?

  谁能口头说一下,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提问:这两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设1份数为x,几份的数是几x,再根据另一个条件列方程)这两个方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4、小结。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看出,如果两个数量有倍数关系,就可以把1份的数看做x,几份的数就是几x,这两部分相加就是它们的和,这两部分相减就是它们的差。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就可以列方程来解答,解答完后可以把得数代入题目中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

  P94练一练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揭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是已知怎样的两个条件?要求几个未知数?列方程时根据哪个条件设未知数?根据哪个条件列方程?

  小结:今天学习的这类题,一个条件是已知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另一个条件是已知两数的和是多少,或者相差多少,要求两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时,先根据倍数关系的条件设1份的数为x,那么几份的数就是几x;再根据另一个和是多少或相差多少的条件列方程解答。检验时一般把求出的结果看做条件,算一算是不是符合原来题里的条件。

  五、课堂作业

  根据自己喜好,任选三题作课堂作业:

  1.同学们去听科学家作报告,四五年级一共去了264人,五年级物的人数是四年级的1.2倍,两个年级各去了多少人?

  2.果园里有桃树和苹果树共1251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3.5倍,两种树各有多少棵?

  3.班级图书角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4倍,已知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05本,问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4.长方形的周长是112厘米,长是宽的3倍,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格各是多少厘米?

  5.用一条长72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宽是长的一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6.篮球,足球,排球共120个,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2倍,排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求足球有多少个?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3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页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l、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x、y是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是: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x和y),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点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积一定。

  2.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提问:判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判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1)y=8x (2)y=

  指出:我们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根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读题,判断每题里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问:这道题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各要根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还是积一定。

  2.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指出: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如果成反比例,根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成正、反比例的量各有什么特点?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要怎样解答?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且初步理解并掌握了乘法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教材编入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本课题内容是两步以上应用题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把解应用题的水平提高一步。

  本课题教材有层次地显示了"连乘应用题"的知识结构。例题之后,教材引导学生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去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第一种思路:知道有5箱热水瓶,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就要先算每箱热水瓶多少元?

  第二种思路:知道每个热水瓶卖11元,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就要先算5箱共有多少个热水瓶。通过这个分析过程,使学生明白分析这种问题的关键是弄清要算出题中要求的钱数,先选哪个作为已知条件,哪个条件是未知的,需要先算出来。分步列式后,教材又引导学生分别列出综合算式。然后说明:如果解答正确,那么两种解答方法的结果应该相同。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检查。再通过"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中1-3题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类题目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最后通过第4题补充条件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

  本课内容这样有层次地呈示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综合,建立连乘应用题的认知结构。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会用两种方法解答,知道用一种解法可以检验另一种解法的正确性。

  2.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解答的思路。

  教学关键:

  弄清要算出"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先选哪个作为已知条件,哪个条件是未知的。

  二、教法和学法

  1.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性原则,采用线段图展示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创设思维环境,引导学生有序地思维,鼓励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三、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出示复习题,指名补充条件或问题,再解答出来,然后说出列式的根据。

  1.,5箱热水瓶多少元?

  2.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

  3.一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卖了多少元?通过上面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步应用题结构和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理解题意。出示例

  1,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说一说有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再想一想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关系。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暗示了思考方向。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要边提问题边画。(图略)问题:

  (1)5箱怎样表示?

  (2)每箱12个怎样表示?

  (3)每个11元用哪条线段表示?

  (4)问题怎样表示?这一步使学生知道怎样理解题意,为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矗第二层次,分析数量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做法。方法之一:方法之二: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每箱多少元有几箱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每个多少元有几个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种分析思路,每箱多少元,有几箱,这两个条件中哪个是已知的,哪个是未知的?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明白之后,再引导学生讨论第二种分析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三层次,确定算法。引导学生结合分析结果,确定怎样列式计算,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分步列式计算之后,教师要指出,我们采用不同的思路就得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今后学习应用题,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遇到问题,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然后,要求学生将两种解法分别列出综合算式,再比较两种算法的差别,并说明理由。

  2.反馈校正。指导学生做教科书99页上的"做一做",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以适当的提示。做完后指名说说思考过程,集体订正。如有问题,及时校正。

  3.小结。指出两种解答方法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一种解法的结果来检验另一种解法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并要求学生阅读99页例题下面的一段话。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审题之后提示学生想一想与例题有什么类似的地方,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时要先看两种解答方法的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表明列式或计算有错误,要及时检查。同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以帮助和指导。

  2.做第2题,要求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做第4题。读题后提问,题中有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能不能解答?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学生在补充条件时,只要不是非常脱离实际,就要采用。)集体订正时,教师让两个补充条件不一样的学生分别说出做题过程,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四)课后作业

  100页第3题

  (五)全课小结。(略)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5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6。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正确解答二、三步计算的小数一般应用题和简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头列式。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从甲城乙城用了4.5小时,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2).建筑工地上午运来水泥16.2吨,下午又运来水泥14.8吨,这一天共运来水泥多少吨?

  (3).小明买了4本练习本,每本1.25元,小明共花了多少元钱?

  (4).水稻专业组有两块早稻田,第一块420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产1.42千克,第二块产780千克,两块早稻田的总产量是多少千克?

  2、要求下面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1).第一天比第二天多运煤多少吨?

  (2).苹果和梨共重多少千克?

  (3).两块试验田总产量是多少千克?

  (4).今年共生产化肥多少吨?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出示例6

  一个工程队铺一段公路,每天上午工作4.5小时,下午工作3.5小时,如果按每小时铺路48.5米计算,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1)读题、审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

  解法一:要求“这一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千米”,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上午铺的总数和下午铺的总数)。这两个条件题目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我们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分步,后列综合算式)

  分步列式:

  A.上午铺的总米数:48.5?4.5=218.25(米)

  B.下午铺的总米数:48.5?3.5=169.75(米)

  C.这一天共铺路多少米?218.25+169.75=388(米)

  综合算式:

  48.5?4.5+48.5?3.5=388(米)

  答:这一天共铺路388米。

  引导学生观察,启发思考第二种解法。

  因为这个工程队上下午每小时铺路米数相同。

  解法二:要求“这一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千米?”,还可以怎么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步列式:

  A.这一天共用了多少时间?4.5+3.5=8(小时)

  B.这一天共铺路多少米?48.5?8=388(米)

  综合算式:

  48.5?(4.5+3.5)=388(米)

  答:这一天共铺路388米。

  3、议一议:这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不同,为什么得数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指导看书:练习课本第42页做一做第2题。

  2、练习十一第4、5题。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6、7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集合15篇)】相关文章: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08-30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5篇)08-31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5篇08-31

应用题教案09-19

计算的的应用题精选03-13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集合15篇)04-05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集合15篇04-04

分数应用题说课稿08-04

小学数学应用题04-10

数学实际应用题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