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试题>数学试题>《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时间:2022-08-31 09:18:58 数学试题 我要投稿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用题》的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5篇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一.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不计算

  ①修路队5天修路400米,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②一个篮球场,长24米,宽45米,面积是多少?

  ③汽艇每分钟行驶840米,它的速度是帆船的3倍,帆船每分钟刑事多少米?

  ④一个生产小组每天生产200个零件,要生产6400个零件需要多少天?

  二.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解答出来

  24乘什么数得960?

  什么数除以38得50?

  提问:你解答这两个题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谈话引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实际应用.

  板书课题:应用题.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例7:一个篮球场的长是28米,面积是420平方米.篮球场的宽是多少米?

  (出示图片“例7”)

  教师提问:

  (1)题目中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算出结果?

  教师板书:420÷28=15(米)

  (2)你是怎么想的?

  (3)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答呢?根据是什么?

  教师板书:设篮球场的宽是米.

  28×=420=420÷28=15

  2.练习

  育民小学四年级学生参加浇树活动,平均每人浇树12棵,一共浇了468棵.四年级有多少学生参加浇树?

  教师提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谁能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你是根据什么列出的等式?

  全班同学一起解答,教师请同学板书:

  设四年级有名同学参加浇树.

  12×=468=468÷12=39

  三、巩固练习,掌握新知.

  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向群文具厂每小时能生产250个文具盒,多少小时能生产10000个?等式,

  2.爷爷今年72岁,正好是小华年龄的9倍.小华今年多少岁?

  3.一座电视塔高120米,是电视台大楼高度的4倍.电视台大楼高多少米?(两种方法解答)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今天所学的知识和以前有什么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四年级同学去植树.把一批树苗平均分给8个小队,结果每个小队分到16棵.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2.新星小学修建了一个长方形体育场,面积是4200平方米.长是100米,宽是多少米?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答算式或方程.

  (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

  (2)50米的 是多少?

  (3)多少米的 是20米?

  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

  2.引入课题。

  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学习过。这节课就复习。(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为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两种情况。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它们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提高分析、解答的能力。

  二、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下面三个条件里的一个条件作问题,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30棵 (2)杨树50棵

  (3)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学生回答时,分别出示三道应用题

  (1)松树30棵,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松树多少棵?

  (3)松树30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 ,杨树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杨树棵树做除数?第(2)、(3)题为什么都用杨数棵数乘言?你认为解答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关键:确定单位1的数量)追问:上面题里与对应的数量是什么?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要怎样算?第(2)、(3)题都是技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子的?

  2.归纳基本思路。

  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并且找出与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的量,然后联系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或者一个数乘分数 (或百分数)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列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数量;当几分之几是已知条件时,就要根据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等于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来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各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让学生填写数量关系式,然后口答。结合提问学生第(2)题的数量关系式里为什么是节约的数量,强调数量对应关系。提问:从上面可以看出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找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基本关系:对应数量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数量】

  指出:我们解答,一般根据含有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这句话确定单位1的量和题里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学生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求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除法算,都用单位1的量做除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同? 指出:解答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要先确定好单位1的量.再根据问题里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找准需要的数量,然后列式解答。

  (3)做练一练第3题第(1)、(2)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这两题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数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这两题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的?为什么第(1)题用算术方法直接列乘法算式解答,第(2)题用方程解答?指出,这两题都是已知谁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这个条件,解答时也是看这个条件先确定好单位1的数量,再根据单位1的数量乘几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的对应数量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可以按数量关系式直接列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就要按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答。

  (板书:单位1已知算术方法解答单位1未知列出方程解答)

  (4)做练一练第3题第{3}题。

  学生改编应用题,老师依次出示。提问:你能从改变后的条件看出求小麦面积的数量关系各是怎样的吗?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提问:为什么这两题的式子都是两步计算的?解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指出:解答,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板书:注意:数量的对应关系)当题里的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不对应时,就是稍复杂的。解答时,要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式,并按照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然后提问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不是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时,要找准相应的数量。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所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3.做练习十六第9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为什么问题相同,而解题方法不一样?这两题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子的?

  指出:解答,一般先确定单位1的量,(板书:定1)再根据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明确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式子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对于解答,你进一步明确了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的计算;练习十六第10、11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一第9-12题。

  教学目标:认识和解答先求两个数的总数(或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求它与另一部分的相差数(或和,倍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会用分析法思路分析这类应用题,提高分析推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出示:

  (1)学校卖了15个足球,还买了4盒皮球,每盒6个,足球和皮球一共买了多少个?

  (2)学校买了15个足球,还买了4盒皮球,每盒6个,足球比皮球少买了多少个?

  (1)学生读题

  (2)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订正时,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解答两步应用题,可以看问题,想需要的条件,确定先要求的中间问题,求出中间问题后,再根据求题里问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的结果。

  3、出示

  (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2)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

  (3)红花朵数是黄花的多少倍?

  让学生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4、揭示课题:

  我们根据看问题想条件的方法,可以找到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怎样算。这节课,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练习两步计算应用题。

  二、发展题练习

  (一)1、出示:

  少先队员种了24棵蓖麻,还种了2行向日葵,每行4棵。

  1、学生读题,思考:这题有几个条件?

  2、缺少一个什么?(问题)

  3、讨论: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4、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第98页第10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要求“楼上的座位比楼下少多少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3、学生列式解答。

  (三)书第98页第12题

  1、学生说图意

  2、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3、思考讨论:

  (1)戴眼镜男孩和扎辫子女孩各用了多少钱?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

  (2)要求戴帽子男孩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必须先算什么?

  三、作业:第98页第11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4

  优秀教案设计:相遇应用题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教科书第150-151页上的内容,练习三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较简单的相关问题。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英或小强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启发谈话:课前发给每个同学一个小人,坐左边的同学就当小强,右边的同学当小丽。

  2.当小强的同学读出小强身上写的字:“小强每分走60米”,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4分钟”指名编出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并列式。60×4=240(米)

  3.当小丽的同学读出小丽身上写的字:“小丽每分走70米”,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4分钟”指名编出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并列式。70×4=280(米)

  4.比较两个算式后复习数量关系: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我们都可以叫什么?(速度)4分钟呢?(时间)240米和280米呢?(路程) 板书: 速度 时间 路程

  通过两个式子和过去学过的知识,我们能不能得到三个量的关系呢?指名说出三个数量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二.新课

  1.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个物体单独运动,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如果两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同时的,相对的运动走来,你们想一下最后会怎样?(相遇) 所以这节课我们就要相遇应用题。

  2.学生实践

  第一次:学生手拿模型,从各自的桌角向对方走来,使学生初步体会相遇的概念。

  第二次:让学生再操作,加深理解,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人不可能在桌子的正中间相遇,明白应该在靠近哪一边相遇。

  第三次:学生实践:不在桌子中间相遇。

  第四次:要求学生在教师喊完4分钟后的时刻相遇。让学生实践。

  第五次:发现学生每分钟走的速度不平均,要求学生每分钟的速度平均,学生实践。

  第六次:要求学生边走边在教师喊出第1分钟时,当小强的同学喊60米,喊出第2分钟时,喊60米,依此类推。小丽也一样。

  第七次:要求学生边走边在教师喊出第1分钟时,学生喊出小强和小丽每分钟共走的米数130米,喊出第2分钟时,喊130米,依此类推。

  3.师生共同编题

  教师:我们将刚才的活动过程一起来编一道应用题。老师说一句,同学说一句。

  教师板书出第一句: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

  引导学生找出这句的关键字:同时 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相对)

  鼓励学生说出第二.三句: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

  编出第二.三句: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

  第四句鼓励学生说出: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问题:由学生自己自由提出:如果学生说出:“他们一共行多少米?“教师可说明:他一共行的米数实际就是两家的距离。

  整题编出后,请一名同学读一遍。

  4.学生解题

  通过让同桌再合作实践一到两遍后,画出线段图并动笔解题。

  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但最好用综合。

  学生解答后,分别请两名列式不一样的同学解答。

  第一种:60×4+70×4 第一种 (60+70)×4

  =240+280 =130×4.

  =520(米) =520(米)

  5.集体讲评

  第一种解法:学生说出理由后,媒体演示。

  学生分别说出每一步是求什么的后,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释。

  第二种解法:学生说出理由后,媒体演示。

  教师提问:(1)60是什么?70是什么?那么60+70又题求什么?(小强的速度,小丽的速度,他们在一分钟里共走的路程)

  (2)60+70是他们在几分钟里面走的?(1分钟)

  (3)那么在4分钟里面他们一共走了几个这样速度?(4个)

  (4)为什么要乘以4?(因为他们共走了4分钟)

  (5)通过让学生再说一遍60+70求的是什么,从而共同概括出两车的速度的总和叫做速度和。

  (6)分别请几个学生说一说什么叫速度和。

  (7)在(60+70)的上面板书速度和,在4上面板书时间,270的上面板书路程。

  (8)让学生观察后,得出速度和,时间,路程三个量的关系式。

  学生说出:速度和×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和

  路程÷速度和=时间

  (9)理解4分钟到底是谁走的?

  a.小强走了几分钟?(4分钟)

  b.小丽走了几分钟?(4分钟)

  c.他们一共走了几分钟?(使学生明白他们是同时出发,又同时相遇)通过举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扩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可以出以下一种做法,看一看是不是正确? 60+60+60+60+70+70+70+70

  并让学生指出 60+60+60+60和70+70+70+70各是代表乘法算式的哪一部份?(60×4,70×4)

  四.巩固练习

  课本151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五.扩散练习(学生任选一题)

  1、课本第151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2、课本第153页练习三十三第3题。

  六.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1.2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3、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最佳解题方案。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 98-48=50(米) 学生乙 48+45=93(米)

  50-45=5(米) 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 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 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

  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平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3、看图解答下题。

  (想一想,怎样解答比较简便)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课堂设计用了四个教学环节完成上述任务,即,“做一做、说一说”,“设疑激发兴趣”、“巩固发展”、“比较沟通联系”,从而使学生在逐步理解、比较中强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并迅速地计算连减应用题.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3.看图口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法.

  教学难点

  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7

  教学目的

  1.通过解答一组相关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的结构,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5×4 127+28 0。37+1。6 88÷16

  3。37+6。63 8。4÷0。7 0。125×8 1。02-0。43

  1。25+ 1÷ ×16

  2.要求下面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2)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多少倍?

  (3)五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4)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5)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够装订完?

  (6)小明几分钟可以从家走到学校?

  教师总结:

  应用已经学过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问题考虑需要哪两个直接条件,是我们分析和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关键.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板书课题).

  (一)教学例2:

  a.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b.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c.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板演)

  2.小组讨论:这三道题都有什么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区别?

  联系: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要求的问题也相同,都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要求最后问题都需要先知道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

  区别:

  a、实际每小时走的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已知的,只需要一步计算;

  b、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已知的.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是未知的,需要两步计算;

  c、实际每小时走的千米数和原计划每小时走的千米数都是未知的,需要三步计算.

  3.教师质疑:对于不能一步直接求出结果的应用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分析b、c量道例题.

  4.教师总结:从上面这组题我们可以看出,都是由几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我们可以从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所需要的已知条件,直到所需条件都是题目中的已知的为止.

  5.检验应用题的方法.

  我们想知道此题目做的对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1)按照题意进行计算;

  (2)把所求得的问题作已知条件,按照题意倒着算,看最后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三、巩固反馈.

  1.解答并且比较下面两道应用题,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每天生产50只.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手表1000只,实际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2.判断:下面列式哪一种是正确的?

  (1)一个修路队要筑一条长2100米的公路,前5天平均每天修240米,余下的任务要求3天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A:2100-240×5÷3 B:(2100-240)÷3

  C:(2100-240×5)÷3

  (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几小时才能够装完?

  A:(2640-240)÷240 B:2640÷(240÷3)

  C:(2640-240)÷(240÷3)

  (3)一个机耕队用拖拉机耕6。8公顷棉田,用了4天,照这样计算,再耕13。6公顷棉田,一共需要用多少天?

  A:13。6÷(6。8÷4) B:13。6÷(6。8÷4)÷4

  C:(13。6+6。8)÷(6。8÷4)

  (4)一个筑路队铺一段铁路,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路0。8千米,实际多少天能够铺完这段路?

  A:3。2×15÷0。8 B:3。2 ×15÷(3。2-0。8)

  C:3。2 ×15÷(3。2+0。8)

  (5)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用7天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A:14×7÷10-14 B:14×10÷7-14

  C:14-14×10÷7 D:14-14×7÷10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丰收农具厂制造一批镰刀,原计划每天制造360把,18天完成,实际每天多制造72把.照这样计算,多少天能完成任务?

  2.边防战士巡逻,共行26千米.前2。5小时在平路上行走,平均每小时行5千米;后来在山地行走,平均每小时行3千米.在山地行走了多少小时?

  3.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7天用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六、板书设计


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4。5-3。75


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4。5-11。25÷3


学校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11。25÷2。5-11。25÷3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激发学习兴趣。

  2、 经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例题:

  某村今年植树20xx棵,_________,去年植树多少棵?

  (设去年植树x棵)

  2、连线:

  1.去年植树是今年的3/5 (1-1/4) ⅹ=20xx或20xx÷(1-1/4)

  2.今年植树是去年的3/5 20xx×(1+1/4)

  3.今年比去年少1/4 20xx×3/5

  4.去年比今年少1/4 3/5 ⅹ=20xx或20xx÷ 3/5

  5.去年比今年多1/4 (1+1/4) ⅹ=20xx或20xx÷(1+1/4)

  6.今年比去年多1/4 20xx× (1-1/4)

  (二)、解法分类,归纳总结。

  1、小组交流:

  A: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B:把这六题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2、小组汇报:

  A: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a:画出分率句,找出单位“1”。

  b:写出数量关系式。

  c:列出方程再解方程。

  B:把这六题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a:当单位“1”是已知的的量时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b:如果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c:当单位“1”是未知的量时用除法或用方程计算。

  (三)、练习

  1、说出单位“1”的量,写出数量关系。

  (1)行驶了全程的3/4。

  (2)一本书,看了2/5。

  (3)今年比去年增产1/4。

  (4)本月用水量比上月节约3/11。

  (5)铁丝比铜丝短1/3。

  (6)科技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4/5。

  2 、 根据问题写算式,根据算式提问题,不计算。

  一批水果900吨,第一周运了它的2/9,第二周运了它的1/4。 ⑴第一周运了多少吨?(算式 )

  ⑵两周共运多少吨?(算式 )

  ⑶900×(1-2/9-1/4)(问题: )

  ⑷900×(2/9-1/4)(问题: )

  ⑸再运多少吨就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一半?(算式: )

  (四)、全课小结。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9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3.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导入:我们已经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了不同的应用题的不同分析、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学过的不同知识来解应用题.(板书课题: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2.填空: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填 呢?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

  (3)甲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 )

  (4)乙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 )

  教师提问: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通过复习,我们发现了倍数关系、分数关系、比的关系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6.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种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

  1.学生读题,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组讨论: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可以转化成哪几种关系?

  (3)本题有几种解法?

  3.学生汇报反馈.

  (1)因为:松树的棵数+柏树的棵数=120棵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等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柏树种了 棵.

  120-24=96(棵)

  解:设松树种了 棵.

  120-96=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2)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

  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可以用按比分配的知识来解答.

  4+1=5

  120 =96(棵)

  120 =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3)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和是柏树棵树的5倍,我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4+1)=24(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柏树的棵数就是松树棵树的 ,如果把松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那么,120棵对应的率就是1+ ,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1+ )=96(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5)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松树和松树、柏树棵树和的比是1∶5,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我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解:设柏树有 棵.

  ∶120=1∶5

  5 =120

  =24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请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最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5.教师总结:在我们解应用题时,一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转化成不同解决形式.在解答时,我们选择我们熟练、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8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九1~5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已知有两个数的和与差,和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系,正确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2.指导学生设末知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训练学生分析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会解答所列方程形如ax bx=c的应用题。

  2.会正确找出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3.会进行检验。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2.渗透不同事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的卓越智慧,体会到源于生活。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指导学生试算,利用已有经验进行体验。

  三、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答“和倍”“差倍”应用题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设末知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x的5倍与x的3倍的和是40;

  (2)某数的4倍比它的6倍少24。

  2.根据下面的条件,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大米与面粉重量的和是1000千克;(大米的重量+面粉的重量=重量和。)

  (2)每支钢笔比每支圆珠笔贵3.8元;(每支钢笔的价钱-每支圆珠笔的`价钱=贵的价钱。)

  (3)已看的页数比剩下的页数少76页。(剩下的页数-已看的页数=少的页数。)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学校科技组有女生x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倍,男生有()人,男生女生一共有()人,男生比女生多()人;

  (2)果园里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梨树有x棵,苹果树有()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梨树比苹果树少()棵。

  4.解答: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1)学生审题画图,独立解答。

  (2)学生解答后讲解:

  解法1:

  列式:45+45×3=45+135=180(棵)

  解法2:

  列式:45×(3+1)=45×4=180(棵)

  答:两种树一共有180棵。

  (二)学习新课

  1.改变上题的条件和问题,使之成为例6。

  果园里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1)学生审题,将复习题的图改为例6。

  (2)思考:

  ①这道题求什么?与以前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有两个未知数。)

  ②怎样设未知数呢?

  如果设桃树有x棵,那么杏树就有3x棵;

  比较哪种设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易解。

  将线段图中的问号改为x或3x。

  (3)根据哪个条件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根据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找等量关系。

  (4)列方程,解方程,

  解:设桃树有x棵。或:

  (5)检验,答题。

  教师:检验时,可以把得数代入题目,看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学生进行检验。

  ①看桃树和杏树一共的棵数是否是180棵,

  45+135=180(棵)

  ②看杏树棵数是否是桃树的3倍,

  135÷45=3

  答:桃树有45棵,杏树有135棵。

  2.试做:

  果园里杏树比桃树多9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1)思考:

  此题与例6相比,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倍数关系相同,不同点是把两种树的和改成了两种树的差。)

  数量关系为:

  (2)试做:

  检验:

  ①135-45=90;

  ②135÷45=3。

  答:桃树有45棵,杏树有135棵。

  3.小结:

  思考讨论:

  (1)我们今天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学习的应用题,都是已知两种数量的倍数关系以及它们的和或差,求这两种数量各是多少。)

  (2)这样的应用题,我们是怎样解答的?(一般根据倍数关系,设一倍数为x,另一个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再根据这两种量的和或差,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就可列出方程,并解方程,求出得数;最后还要把得数代入题目中去,看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新

  1、出示复习题(见幻灯课件)

  问: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题中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做15页复习题

  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这里的一个数和分数相乘表示什么意义?

  3、引入新课--学习分数应用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想方法

  (2)分析两种不同的方法

  找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存在的联系

  (3)巩固练习做17页练一练1

  2、教学例2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

  (2)列式并说说想的过程

  重点指出把谁看作单位1

  3、教学想一想

  (1)读题、思考、画线段图

  问把谁看作单位1

  (2)列式

  (3)问:算式中的3/2是什么分数?

  (4)说明:条件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可以是假分数,也可以是真分数。

  (5)做练一练2

  4、小结

  问: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都告诉我们哪两个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时都是要先确定哪个数量?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下面各题里单位1的量

  (见幻灯课件)

  2、做练习三第1题

  3、做练习三第5题

  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什么方法?

  4、作业

  练习三第2~4

  四、课后感受

  初次接触应用题,学生在说想法上还存在一点问题,常常是明白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特别是数量关系方面,可加强说想法的练习,形式也可多样些。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且初步理解并掌握了乘法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教材编入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本课题内容是两步以上应用题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把解应用题的水平提高一步。

  本课题教材有层次地显示了"连乘应用题"的知识结构。例题之后,教材引导学生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去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第一种思路:知道有5箱热水瓶,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就要先算每箱热水瓶多少元?

  第二种思路:知道每个热水瓶卖11元,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就要先算5箱共有多少个热水瓶。通过这个分析过程,使学生明白分析这种问题的关键是弄清要算出题中要求的钱数,先选哪个作为已知条件,哪个条件是未知的,需要先算出来。分步列式后,教材又引导学生分别列出综合算式。然后说明:如果解答正确,那么两种解答方法的结果应该相同。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检查。再通过"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中1-3题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类题目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最后通过第4题补充条件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

  本课内容这样有层次地呈示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综合,建立连乘应用题的认知结构。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会用两种方法解答,知道用一种解法可以检验另一种解法的正确性。

  2.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解答的思路。

  教学关键:

  弄清要算出"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先选哪个作为已知条件,哪个条件是未知的。

  二、教法和学法

  1.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性原则,采用线段图展示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创设思维环境,引导学生有序地思维,鼓励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三、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出示复习题,指名补充条件或问题,再解答出来,然后说出列式的根据。

  1.,5箱热水瓶多少元?

  2.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

  3.一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卖了多少元?通过上面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步应用题结构和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理解题意。出示例

  1,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说一说有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再想一想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关系。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暗示了思考方向。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要边提问题边画。(图略)问题:

  (1)5箱怎样表示?

  (2)每箱12个怎样表示?

  (3)每个11元用哪条线段表示?

  (4)问题怎样表示?这一步使学生知道怎样理解题意,为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矗第二层次,分析数量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做法。方法之一:方法之二: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每箱多少元有几箱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每个多少元有几个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种分析思路,每箱多少元,有几箱,这两个条件中哪个是已知的,哪个是未知的?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明白之后,再引导学生讨论第二种分析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三层次,确定算法。引导学生结合分析结果,确定怎样列式计算,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分步列式计算之后,教师要指出,我们采用不同的思路就得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今后学习应用题,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遇到问题,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然后,要求学生将两种解法分别列出综合算式,再比较两种算法的差别,并说明理由。

  2.反馈校正。指导学生做教科书99页上的"做一做",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以适当的提示。做完后指名说说思考过程,集体订正。如有问题,及时校正。

  3.小结。指出两种解答方法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一种解法的结果来检验另一种解法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并要求学生阅读99页例题下面的一段话。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审题之后提示学生想一想与例题有什么类似的地方,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时要先看两种解答方法的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表明列式或计算有错误,要及时检查。同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以帮助和指导。

  2.做第2题,要求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做第4题。读题后提问,题中有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能不能解答?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学生在补充条件时,只要不是非常脱离实际,就要采用。)集体订正时,教师让两个补充条件不一样的学生分别说出做题过程,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四)课后作业

  100页第3题

  (五)全课小结。(略)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2+3、57 1、2

  1、4- +0、5 11、3-8、6

  ( + )12 (0、18+ )9 7、75- -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4)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5)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6)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 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⑧某工厂有女工91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男工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编题,你发现了简单应用题的什么特点?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从以上的编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三)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二第3-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找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棒、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摆一摆

  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了几根?你是怎样想的?

  先让学生摆一摆,再让学生说一说:第二行摆了()个()根,第二行摆了()根。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2、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第10页的练一练第1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圆片画了()个(),一共画了()个。你是怎样算的?

  二、自主探究,教学新知。

  1、出示情景图

  (1)谈话:看着这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松树有多少棵?柏树有多少棵?......)

  (2)要求松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呢?我们先来画一画。

  根据题意老师和学生一起画图。

  杨树

  松树

  (3)要求松树有多少棵,你准备怎样来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独立计算。

  (5)谈话: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要求松树有多少棵就是要求3个11是多少,用乘法来计算。

  (7)要求柏树有多少棵,你准备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学生独立计算后说说想的过程。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

  (2)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要求白兔有几只,就是求()个()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1)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要求书包要多少钱,就是要求()个()是多少。

  2、练习二第5题。

  (1)改编题意:一辆面包车可以坐11人,一辆大客车坐的人数是面包车的4倍,我们班有55人,一辆大客车够吗?

  (2)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

  (3)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练习二第9题。

  四、全课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5

  教学内容:教材第53~54页练习十第4~13题,练习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根据成正、反比例量的关系,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2.基本训练。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第4题,让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结合第(1)题判断说明:在一个乘法表示的式子里(板书:ab=c),如果积一定,另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如果一个因数一定,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另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

  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提问:第(1)题是怎样想的?第(2)题是怎样想的,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练习小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都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两种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再列等式解答。解题时,正比例应用题要根据比值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应用题要根据乘积一定列等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 还可以怎样说?(第一个圆柱的高和第二个圆柱高的比是4 :5,或者第一个圆柱的高看做4份,第二个圆柱的高就是这样的5份)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式子.指名学生口答式子,老师板书(包括用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式子,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 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老师板书)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把树苗总棵数看做单位1,单位1的94%是470棵,所以列方程解)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l,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列式理由。

  四、讲解思考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 :3,有怎样的关系式?根据这样的关系式可以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课后想一想、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 指出:过去我们学过的先求单一量和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先判断成什么比例,找出数量之间对应数值,然后根据比值相等或乘积相等的等量关系,列等式解答。解答应用题,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不同的方法做。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第8、9、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第6、7、12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5篇】相关文章: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08-30

应用题教案09-19

计算的的应用题精选03-13

分数应用题说课稿08-04

小学数学应用题04-10

数学实际应用题04-09

应用题的烦恼作文05-24

应用题的复习反思04-27

相遇应用题教案02-24

图文应用题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