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试题>数学试题>六年级比的应用题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

时间:2025-01-28 06:40:19 数学试题 我要投稿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15篇(精华)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1

  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复习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3.复习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数量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2.一条路,已修的和未修的。

  3.梯形的上、下底长度一定,梯形的面积和它的高度。

  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5.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6.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7.单位面积一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

  8.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9.订阅《北京儿童》的份数和所需钱数。

  (二)复习应用题

  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8天56台

  31天?台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

  解 设到月底可生产x台。

  x=217

  答:照这样速度月底可生产217台。

  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20页600本

  24页?本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

  解 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x本。

  24x=20600

  x=500

  答: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500本。

  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

  (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

  (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

  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黑板上的对应关系变成:

  解 设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答:18天可以读完。

  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

  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读完?

  对应关系:

  解 设如果每天多读4页,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30-18=12(天)

  答:提前12天读完。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做题。)

  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km。用同样的速度又行驶了1.2h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解 设甲城到乙城有x千米。

  3x=105(3+1.2)

  x=147

  答:甲城到乙城有147km。

  2.光明乡有144公顷水稻,5天收割了90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几天可以收割完?

  解 设剩下的x天可以收割完。

  90x=554

  x=3

  答:剩下的3天可以收割完。

  (再用间接设的方法做两道题。)

  1.纺织厂的织布车间过去每人看16台织布机,每班需要42人,现在改进操作方法,每人看24台。每班可以节约几人?

  1642=24x

  42-x

  2.某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机器48台,15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增产多少台?

  12x=4815

  x-48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

  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层次,进行间接设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2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页,例2及做一做 ,练习四8─10题。

  教学目的:

  (1)、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分数两步连乘应用题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先说说各式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 ╳

  2、指出下面含有分数的句子中,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

  (2)乙数的 相当于甲数。(乙数)

  (3)大鸡只数的 等于小鸡的只数。(大鸡)

  (4)大鸡的只数相当于小鸡的 。(小鸡)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审题:

  全体默读,再指名读,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边讨论边画出线段图。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华储蓄的钱数)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又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新储蓄的钱数)。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分析:根据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求出谁的.钱数?再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又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求出谁的钱数?

  也可以多问题分析:要求小新储蓄多少元,就要知道谁的钱数?这个数量题目中告诉我们了吗?所以要先求出谁的钱数?再求出谁的钱数?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出算式。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华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8元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8╳ =15(元)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新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5元的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5╳ =10(元)

  把上面的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8╳ ╳ =10(元)

  (4)检验写答: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3、归纳:今天学习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据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弄清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四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

  例2: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18╳ =15(元)

  15╳ =10(元)

  18╳ ╳ =10(元)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3

  1、 机器制造厂生产一种机器,平均每台用1.44吨钢材,通过技术改造,每台节约0.24吨钢材,原计划制造50台机器的钢材,现在可制造多少台?

  2、修一条公路,原计划40天修路20.8千米。世纪每天比计划多修0.12千米。实际需多少天修完?

  3、一个砖厂原来烧1万块砖用煤3.6吨,技术改进后,降低到0.9吨。原来烧20万块砖的煤,现在可以烧砖多少万块?

  知识整理:

  基本数量关系:

  基础练习:

  1. 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0.6千米,25天可以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0.4千米。实际多少天可以完成?

  2. 一个服装厂原来做一件上衣用布1.43米,改进剪裁技术后,每件上衣节约0.13米。原来做100件上衣的布,现在可以多做多少件?

  3. 线路班计划4.5天架设一条长3.6千米的电话线,实际每天比计划多架设0.1千米。实际架设了多少天?

  4. 农具厂要赶制10500件农具,计划25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是原计划的1.25倍。完成这批任务实际用了多少天?

  5. 玩具厂要生产一批小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300个,15天可以完成,实际每天的产量是原计划的1.5倍。完成这批任务实际用了多少天?

  6. 60吨货物,用一辆小卡车24次可以运完,一辆大卡车每次比小卡车多运2.5吨,用一辆大卡车只要几次就可以运完?

  7. 城关小学校办工厂生产7.5万盒学具,原计划3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盒数是原计划的1.2倍。完成这批人物实际用了多少天?

  8. 五年级学生参加少年军校训练,原计划3.5时行军14千米,实际只用了2.8时。实际每时行军的路程是原计划的多少倍?

  9. 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6米,采用新的剪裁方法后,每套衣服比原来节约0.1米。原来做700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10. 农资公司有240吨化肥要运往农村,原计划每天运22吨,实际每天运的吨数比原计划地2倍还多4吨。运完这批化肥实际用了多少天?

  11、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800米,6天可以修完。现在要求4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

  12、洗衣机厂计划25天生产洗衣机4000台,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制造40台。照这样计算,完成原定生产任务要少用多少天?

  小编再次提醒大家:多做练习题,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大家一定要牢记。希望这篇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同步练习可以帮助到您!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题里再买几个同样的篮球说明什么一定?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题里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各是多少?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据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来解答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启发弄清要设未知数x)。学生练习解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追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单一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效率时间=总量)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学生练习后提问是怎样想的。效率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修地下管道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习十三第1题。

  先自己判断,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2~6题的解答。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5

  教学内容:教材第53~54页练习十第4~13题,练习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根据成正、反比例量的关系,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2.基本训练。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第4题,让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结合第(1)题判断说明:在一个乘法表示的式子里(板书:ab=c),如果积一定,另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如果一个因数一定,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另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

  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提问:第(1)题是怎样想的?第(2)题是怎样想的,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练习小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都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两种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再列等式解答。解题时,正比例应用题要根据比值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应用题要根据乘积一定列等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 还可以怎样说?(第一个圆柱的高和第二个圆柱高的比是4 :5,或者第一个圆柱的高看做4份,第二个圆柱的高就是这样的5份)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式子.指名学生口答式子,老师板书(包括用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式子,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 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老师板书)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把树苗总棵数看做单位1,单位1的94%是470棵,所以列方程解)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l,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列式理由。

  四、讲解思考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 :3,有怎样的关系式?根据这样的关系式可以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课后想一想、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 指出:过去我们学过的先求单一量和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先判断成什么比例,找出数量之间对应数值,然后根据比值相等或乘积相等的等量关系,列等式解答。解答应用题,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不同的方法做。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第8、9、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第6、7、12题。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6

  1、一个长方体,棱长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如果把10个这样的长方体堆放在一起,相邻两个长方体有一个面重合,最小的表面积是多少?

  2、丁冬在小副食店买了2盒巧克力,单价是28.50元/袋,店主收了58元,店主算得对吗?

  3、一只平底锅每次可以放3张饼,一张饼有两面,煎熟一面要1分钟,煎熟16张饼至少要多少分钟?

  4、张浩有红色、蓝色、白色3件漂亮的上衣,还有牛仔裤、运动裤、休闲裤各一条。如果张浩一天穿一种式样,那么他最多在几天内穿的.衣裤式样不同?

  5、一张长45厘米,宽20厘米的大长方形纸,最多可以剪成多少个边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

  6、小强家的水龙头坏了,经常漏水。小强用一只容积为3升的桶接水,过了1小时30分便接满了。

  ⑴水龙头每分钟漏水多少升?

  ⑵如果不及时修理或更换水龙头,一个月(按30天计算)将要浪费多少升水?

  ⑶如果每立方米水费1.51元,一个月浪费了多少元的水?

  ⑷一个月浪费的水可供一个人饮用多少天?(每人每天饮用1400毫升)

  7、 修一条600千米的公路,甲工程队单独完成要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要8天,如果甲乙工程队合作需要多少天完成?

  8、一长方形,周长为90厘米,长和宽的比是2:7,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9、春雨矿泉水厂向严重缺水的地区运送矿泉水,该地区人口约20万,每人每天需2瓶水,24瓶水装成一箱,则该厂每天需要装运多少箱?

  10、中商广场的促销,凡购买商品价值满200元者,发奖券1张,奖券20xx张发完为止。一等奖20名,奖品价值800元,二等奖30,奖品价值500 元,三等奖100名,奖品价值100元。

  ⑴此次销售活动的中奖率为 多少%?

  ⑵如果奖券全部发出,则至少卖出了多少元商品,奖金额至多占销售额的多少%?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7

  1、一堆货物,装满4箱,若再加15千克重量正好是这堆货物重量的3/7,剩下的刚好装满7箱,这堆货物共有多少千克?

  方法一: 1-1/7=4/7 一箱装全部的:4/7÷7=7/49 11箱占全部的4/19*(4+7)=44/49

  1-44/49=5/19 15÷5/49=147

  2 一件工作,有甲乙合作5小时可以完成,乙丙合作6小时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丙合作2小时,余下的乙又用8小时做完,那么甲单独完成这件工作需几小时?

  甲丙合作2小时,余下的乙又用8小时做完相当于甲乙合作2小时+乙丙合作2小时+乙独做4小时

  1-1/5x2-1/6x2=4/15 乙的工效:4/15 /4=1/15 甲的工效:1/5-1/15=2/15 1/ (2/15)=7.5小时

  3 、某商店购进一批皮凉鞋,每双售出价比购进价多15%,如果全部卖出则可获利120元,如果只卖80双则差64元才够成本,问皮凉鞋进价是每双多少元?

  所有凉鞋成本:120/15%=800 一双凉鞋售价:(800-64)/80=9.2 9.2/(1+15%)=8

  4 、某小学六年级选出男生的1/11和24名女生参加数学竞赛,剩下的男生是剩下的'女生的2倍,已知这个学校的六年级共有312名学生,问该校六年级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把男生看做单位1, 剩下的女生是剩下的男生的一半:(1-1/11)/2=5/11

  则剩下的人数相当于男生的10/11+5/11=16/11

  男生有: (312-24)/(16/11)=198

  女生有:312-198=114

  5、有一辆汽车要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提速15千米每小时,时间为原速到达时间的5/6,如果减速15千米每小时,时间就增加1.5小时,求甲乙两地距离。

  路程不变,时间与速度成反比,设原来速度为1, 现在速度为6/5 提高了6/5-1=1/5

  原来速度:15/(1/5)=75

  减少后速度为:75-15=60 原速度:现速度=75:60=5:4

  路程不变,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 原时间:现时间=4:5

  时间比是5:4 那么他们相差1份,也就是1.5小时 那么4份也就是原来时间1.5*4=6小时

  即: 1.5/(5-4)*4=6 小时

  75x6=450km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8

  小学六年级数学易错应用题

  1、一根圆柱形的木料长2米,截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增加24平方厘米,原来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形麦堆的底面周长12.56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500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吨?

  3、一个长方形的长8厘米,宽4.56厘米,与这个长方形周长相等的圆的面积是多少?

  4、一块三角形地的面积是0.8公顷,它的底是400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5、一块白布是边长2米的正方形,剪成直角边是2分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小三角巾,最多可以剪多少块?

  6、用12.56分米长的铅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比正方形面积多多少?

  7、小红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54页,照这样计算,要看完162页的这本书,还需几天?(用比例解)

  8、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两个角的度数比是1:2,这个三角形按角分类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9、织布厂加工完成一批布,甲乙合作16天完成,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每天织600米,这批布共多少千米。

  10、甲乙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行驶,甲下午6时出发每小时行40000米,乙第二天上午4时出发,经过10小时后两车相距1080千米。乙车的时速是多少千米?

  11、机床厂制造某种机床,每台用钢材1.5吨,实际每台节约0.25吨。结果比原计划多制造10台。原计划造机床多少台?

  12、小王按批发价买进一批牙刷,每枝0.35元,零售价每枝0.40元,当还剩下200枝没卖时,小王计算扣除所有成本已获利200元。商店买来牙刷多少枝?

  13、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变成盐水,已知某种盐水中盐和水的重量比是1:10。500克盐要加水多少千克?

  14、修一条公路,前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一共要多少天?

  15、一台洗衣机原价1450元,现降价20%出售,但售价仍比成本高1/9。这台洗衣机成本多少元?

  16、要修建一条新路,实际投资了158.8万元,比原计划节约了21.2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17、单独完成一项工程,甲队要10小时,乙队要15小时。现在甲队先独做2小时,余下的乙队在参加工作,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任务?

  18、小林早晨7:30从家去学校,每分钟走50米。刚到学校门口发现数学书没有带,立即沿原路返回,每分钟走70米。到家正好是7:54。小林家离学校多少米?

  19、一个长方体仓库从里面量约长9米。宽6米,高5米。如果放入棱长为2米的正方体木箱,至多可以放进多少只?

  20、某厂会计发现现金多了273.6元,经查帐发现原来是有一笔支出款的小数点点错了一位。问这笔款是多少元?

  21、某造纸厂开展增户节约运动,每天节约用煤1.44吨,如果3千克煤可供发电7.5度,每天节约的煤可供发电多少度?

  22、某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比原数少了41.4,原来这个数是多少?

  2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它的底边是12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4、一箱肥皂分发给某车间工人,平均每人可分到12块。若只分给女工,平均每人可分到20块;若只分给男工,平均每人可分到多少块?

  25、一件商品,利润是成本的20%,如果把利润提高到30%,那么售价应提高百分之几?

  26、有一油坊榨油,100千克的菜籽可榨油38千克,问榨1千克油需要菜籽多少千克?1千克菜籽可榨油多少千克?

  27、把长48厘米的铁丝折成三条边的比为3∶4∶5的直角三角形,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8、小红家有一桶油连桶重8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还重4.5千克,原有油多少千克?

  29、修一条10千米的路,甲队单独修要8天,乙队单独修要12天。现在两队合修需要几天完成?

  30、一个长方形花坛面积是6平方米,如果长增加1/3,宽增加1/4,现在的面积比原来增加多少平方米?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9

  小学六年级比例应用题

  1、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 ,长与宽的比是 2:1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为 96 厘米 ,长、宽、高的比是 3∶2 ∶1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 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为 96 厘米 ,高为4厘米 ,长与宽的比是 3 ∶2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4、 某校参加电脑兴趣小组的有42人,其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4 ∶3,男生有多少人?

  5、 有两筐水果,甲筐水果重32千克,从乙筐取出20%后,甲乙两筐水果的重量比是4:3,原来两筐水果共有多少千克?

  6、 做一个600克豆沙包,需要面粉 红豆和糖的比是3:2:1,面粉 红豆和糖各需多少克?

  7、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9,第二天看了24页,两天看了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1:4,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8、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2:3:4,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答案如下:

  1、S=(2/3×24/2)×(1/3×24/2)=32平方厘米

  2、V=(3/6×96/4)×(2/6×96/4)×(1/6×96/4)=384立方厘米

  3、V=4×[3/5×(96/4-4)]×[2/5×(96/4-4)]=384立方厘米

  4、男=4/7×42=24(人)

  5、32+32×3/4÷80%=62(千克)

  6、面粉=300克 红豆=200克 糖=100克

  7、24÷(1/5-1/9)=45×6=270页

  8、180×2/9=40° 答:为40°,60°,80°

  小学六年级百分数应用题

  1、某化肥厂今年产值比去年增加了 20%,比去年增加了500万元,今年道值是多少万元?

  2、果品公司储存一批苹果,售出这批苹果的30%后,又运来160箱,这时比原来储存的苹果多1/10 ,这时有苹果多少箱?

  3、一件商品,原价比现价少百分之20,现价是1028元,原价是多少元?

  4、教育储蓄所得的利息不用纳税。爸爸为笑笑存了三年期的教育储蓄基金,年利率为5.40%,到期后共领到了本金和利息22646元。爸爸为笑笑存的教育储蓄基金的本金是多少?

  5、服装店同时买出了两件衣服,每件衣服各得120元,但其中一件赚20%,另一件陪了20%,问服装店卖出的两件衣服是赚钱了还是亏本了?

  6、爸爸今年43岁,女儿今年11岁,几年前女儿年龄是爸爸的20%?

  7、比5分之2吨少20%是( )吨,( )吨的30%是60吨。

  8、一本200页的书,读了20%,还剩下( )页没读。甲数的40%与乙数的50%相等,甲数是120,乙数是( )。

  9、某工厂四月份下半月用水5400吨,比上半月节约20%,上半月用水多少吨?

  10、 张平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是2.43%;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选择哪种办法得到的税后利息多一些?

  11、 小丽的妈妈在银行里存入人民币5000元,存期一年,年利率2.25%,取款时由银行代扣代收20%的利息税,到期时,所交的利息税为多少元?

  12、 一种小麦出粉率为85%,要磨13.6吨面粉,需要这样的小麦_____吨。

  答案如下:

  1、500÷20%+500=3000(万元)

  2、160÷(1.1-0.7)×1.1=440(箱)

  3、1028×0.8=822.4(元)答:原价822.4元

  4、22646÷(1+5.4%)3≈19340.6(元)

  22646÷(1+5.4%×3)≈19488.8(元)

  5、120÷1.2+120÷0.8=250(元)>240(元 )答:是亏本的。

  6、11-(43-11)÷4=3(年) 答:三年前

  7、0.16吨,200吨

  8、160页,96页

  9、5400÷80%=6750(吨)

  10、500+500×2.43%×2=524.3(元)

  500×(1+2.25%)2≈522.75(元)答:直接存2年钱多。

  11、5000×2.25%×20%=22.5(元)

  12、13.6÷85%=16(吨)

  小学六年级圆的应用题

  1、画一个周长 12.56 厘米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和一条半径,再求出这个圆的面积。

  2、学校有一块圆形草坪,它的直径是30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沿着草坪的'周围每隔1.57米摆一盆菊花,要准备多少盆菊花?

  3、一个圆和一个扇形的半径相等,圆面积是30平方厘米,扇形的圆心角是36度。求扇形的面积。

  4、前轮在720米的距离里比后轮多转40周,如果后轮的周长是2米,求前轮的周长。

  5、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10厘米,在它的四周铺一条2米宽的小路,这条小路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学校有一块直径是40M的圆形空地,计划在正中央修一个圆形花坛,剩下部分铺一条宽6米的水泥路面,水泥路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7、有一个圆环,内圆的周长是31.4厘米,外圆的周长是62.8厘米,圆环的宽是多少厘米?

  8、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45分钟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

  9、一只大钟的时针长0.3米,这根时针的尖端1天走过多少米?扫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答案如下:

  1、2πR=12.56

  R=2cm

  S=πR2=12.56(cm2)

  2、S=π×152=225π 2π×15÷1.57=60盆

  答:草坪面积是225π(平方米),要准备60盆花。

  3、30×1/10=3(cm2)

  4、720÷(720÷2+40)=1.8(米)

  5、S=π×2.12-π×0.12=4.4π(m2)

  6、π×202-π×(20-6)2=204π(m2)

  7、62.8/2π-31.4/2π=5(cm)

  8、3/4×π·2×20=30π(cm)

  9、2×2π·0.3=1.2π(m)

  S=2×π·(0.3)2=0.18π(m2)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10

  运用对比理解工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工程应用题教学过程:

  1.准备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学生试做,列式:30÷(30÷10+30÷15)订正明确数量关系,时间=工作重量÷工效。

  2.把“30千米”换成“90千米”“150千米”同桌任选一个做,做后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并验证。

  3.教师小节:此题与公路的长度无关,就可以去掉这个条件,变成例9:“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4.引导分析:因为这段公路的长度无论是几都不会影响答案,我们就可以假设一个长度,为了简便,通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那么甲队10天完成,甲队的工效就用工作总量÷时间即1÷10=,乙队15天完成,乙队的工效就是1÷15,(这就是工程问题的特点)列式为:1÷(1/10+1/15)。

  5.比较准备题与例9的解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工程问题与整数的数量关系一样,但需注意,工作总量是具体数量,工效也必须是具体数量,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工效也须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避免学生列成:30÷(1/10+1/15)或1÷(30÷10+30÷15)。

  6.拓展练习,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工程问题的实质和作用。练习题目:(1)图书管理员到书店买书,如果光买上册,他的钱够买10本,如果光买下册,他的'钱够买15本。若买成套,他的钱够买多少套这样的书?

  (2)小光和小明沿运动场走,小光走完一圈用10分钟,小明走完一圈要用15分钟。现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走,几分钟后小光可超过小明?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11

  0.张先生向商店订购某种商品80件,每件定价100元.张先生向商店经理说:"如果你肯减价,每减价1元,我就多订购4件."商品店经理算了一下,如果减价5%,由于张先生多订购,仍可获得与原来一样多的利润.问这种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解法一:减价100×5%=5元,多订购5×4=20件,共订购80+20=100件。

  由于利润一样,所以存在:利润×80=(利润-5)×100,可以得出利润是25元。

  所以成本是100-25=75元。

  解法二:减价100×5%=5元,多订购5×4=20件,如果按照原价销售,就会多获得20÷80=1/4的利润。那么减价的5元,相当于原来利润的1-1÷(1+1/4)=1/5。那么原来的利润是5÷1/5=25元。因此成本是100-25=75元。

  减价5%就是减价了:100×5%=5元

  所以多订了:4×5=20件

  共订购:80+20=100件

  现在的售价是:(100-5)×100=9500元----------100件的成本和利润

  原来的售价是:80×100=8000元--------------80件的成本和利润

  因为利润一样,所以9500-8000=1500元是100-80=20件的成本

  一件的成本是:1500÷20=75元

  1.甲、乙、丙、丁四人今年分别是16、12、11、9岁.问多少年前,甲、乙的年龄是丙、丁年龄和的2倍?

  解:因为甲乙和与丙丁和的差是8,所以只有当甲乙和是16时,丙丁的和是8,此时甲、乙的年龄是丙、丁年龄和的2倍,再用(16+12)-16=12,得到两人年龄共减少的.数,然后再除以2,(12/2=6)就得到了6年前。

  解:甲乙年龄和16+12=28岁,丙丁年龄和11+9=20岁,相差28-20=8岁。

  每年前都是少2岁,所以年龄差是不变的。所以在(20-8)÷2=6年前,符合要求。

  2.在周长为200米的圆形跑道一条直径的两端,甲、乙两人分别以6米/秒,5米/秒的骑车速度同时同向出发,沿跑道行驶.问16分钟内甲追上乙几次?

  解:第一次甲追上乙是在200/2/(6-5)=100秒后,然后每200/(6-5)=200秒甲追上乙一次;16分=960秒,(960-100)/200=4次······60秒,4+1=5次。

  解:第一次追上200÷2÷(6-5)=100秒。

  后来又行了16×60-100=860秒,

  后来甲行了860×6÷200=25.8圈,

  乙行了860×5÷200=21.5圈。

  超过1圈追上1次,所以追上了25-21=4次。

  因此共追上4+1=5次。

  3.某公共汽车线路中间有10个站.车有快车及慢车两种,快车车速是慢车车速的1.2倍.慢车每站都停,快车则只停*中间一个站,每站停留时间都是3分钟.当某次慢车发出40分钟后,快车从同一始发站开出,两车恰好同时到达终点.问快车从起点到终点共用多少时间?

  解:慢车比快车多停了3×(10-1)=27分钟。

  那么慢车比快车多用40-27=13分钟。

  快车行了13÷(1.2-1)=65分钟,

  即共用了65+3=68分钟。

  4.有5堆苹果,较小的3堆平均有18个苹果,较大的两堆苹果数之差为5个.又较大的3堆平均有26个苹果,较小的2堆苹果数之差为7个.最大堆与最小堆平均有22个苹果.问每堆各有多少苹果?

  解法一:(这个方程组解起来有些麻烦,要有耐心,呵)

  设五堆分别为a,b,c,d,e,且ace

  (c+d+e)/3=18

  a-b=5

  (a+b+c)/3=26

  d-e=7

  (a+e)/2=22

  解得:a=31,b=26,c=21,d=20,e=13.

  解法二:

  26*3+5-(18*3-7)]/2=18

  (22*2+18)/2=31

  22*2-31=13

  13+7=20

  31-5=26

  18*3-20-13=21

  依次为31、26、21、20、13

  解:从小到大我们假设成①②③④⑤。

  有⑤=④+5,,②=①+7,①+⑤=22×2=44个。

  所以有②+④=①+7+⑤-5=44+2=46个。

  ①+②+④+⑤=44+46=90个

  还有①+②+③=18×3=54个,③+④+⑤=26×3=78个。

  ③=(54+78-44-46)÷2=21个。

  ①=(54-21-7)÷2=13个,

  ②=13+7=20个。

  ④=(78-21-5)÷2=26个。

  ⑤=26+5=31个。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12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1、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独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小结:老师也认为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页例及相应"做一做",练习十七1、4、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一般的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以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推、迁移以及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变"不对应"为"对应"。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找出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

  甲班人数是乙班人数的3/5

  实际相当于计划的2/9

  鸭的只数占鸡的3/8

  一桶油,倒出1/7

  二、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歌曲名叫《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大学生为了救一只陷入沼泽的丹顶鹤,不惜用自己的命换回了丹顶鹤的命。尽管我们不太提倡这种做法,但我们每一个人要生活中要学会保护动物,不要随意伤害它们,因为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和丹顶鹤有关。

  请看(复习题):xxxx年全世界约有丹顶鹤20xx只,我国占其中的1/4,我国有多少只?

  谁能解答?让生做练习本上,一名做在小黑板上。

  订正,说思路,明确单位"1"。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从而导入新授。

  三、学习新课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①指名读题,说说和复习题的区别与联系,并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自己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小组交流,讨论来解决这道题。要说出本组的解题思路。

  ③汇报合作成果

  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不同解法:

  (1)我国有多少只?(1)其他国家占几分之几?

  20xx×=500(只)1-1/4=3/4

  (2)其他国家有多少只?(2)其他国家有多少只?

  20xx-500=1500(只)20xx*3/4=1500(只)

  综合算式:

  20xx-20xx×1/42000×(1-1/4)

  =20xx-500=20xx×3/4

  =1500(只)=1500(只)

  答:其他国家约有1500只。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课件展示线段图情况或板书,也可让学生到前面边做边讲解思路。

  比较两种做法的区别与联系。

  三、即时训练

  1、做一做: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2件,其中是植物标本,其余的是昆虫标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解题过程

  2、判断题。

  (1)有一袋大米重4.5千克,吃了4/9,吃了多少千克?

  4.5×(1-4/9)()

  (2)有一袋大米重4.5千克,吃了4/9千克,吃了多少千克?

  4.5×(1-4/9)()

  (3)有一袋大米重4.5千克,吃了4/9,还剩多少千克?

  4.5×(1-4/9)()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七1、4、9题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3)我国有多少只?(1)其他国家占几分之几?

  20xx×=500(只)1-=

  (4)其他国家有多少只?(2)其他国家有多少只?

  20xx-500=1500(只)20xx=1500(只)

  综合算式:

  20xx-20xx×1/42000×(1-1/4)

  =20xx-500=20xx×3/4

  =1500(只)=1500(只)

  答:其他国家约有1500只。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14

  为了解决农名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某市建立了一套进城农名工子女就学的保障机制,其中一项就是免交"借读费"。据统计,20xx年秋季有4200名农名工子女进入主城区中小学学习,20xx年有所增加,其中小学增加20%,中学增加30%,这样,20xx年秋季增加1080名农名工子女在主城区中小学学习。如果按小学生每年收"借读费"500元,中学生每年每生收"借读费"1000元计算。

  (1)20xx年增加的1080名中小学一共免收多少"借读费"?

  (2)如果小学每40名学生配备2名教师,中学每45名学生配备3名教师,按20xx年秋季入学后农名工子女在主城区中小学就读的学生人数计算,一共需要配备多少名中小学教师?

  【解析】

  设"20xx年"有x名农民工子女进入"小学"、y名农民工子女进入"中学"。

  则有:x+y=5000;20%x+30%y=1160;

  根据以上两个等式联立解方程组,解得x=3400,y=1600。

  所以,20xx年在20xx年的'基础上,"新增"小学生3400×20%=680名,且小学生的"总人数"变为3400+680=4080名;"新增"中学生1600×30%=480名,且中学生的"总人数"变为1600+480=20xx名。可知,

  (1)共免收"借读费"500×680+1000×480=820000元=82万元。

  (2)一共需要配备2×(4080÷40)+3×(20xx÷40)=360名中小学教师。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的对应分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

  (3)一条路,已修了 。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

  (5)甲数比乙数少 。

  2、口头列式:

  (1)32的 是多少? (2)120页的 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 ,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 ,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授

  1、教学例2

  (1)运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降低?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1) 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 )=80× =70(分贝)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3、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 )=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2、练习五第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7、8、9、10题。

  课后反思: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相关文章: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08-18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08-22

【必备】六年级比的应用题08-21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热]08-23

【经典】六年级的应用题及答案09-01

六年级的应用题及答案08-29

六年级比的应用题(通用15篇)08-20

[热]六年级比的应用题15篇08-19

(优秀)六年级比的应用题15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