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10-23 14:16:5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其意义。

  2、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1、谁能说出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

  2、亿以内的数位是怎样分级的?

  3、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

  32680 145800 5205000

  (要求:说出万级和个级上各有什么数,分别读作什么,然后再合起来读)

  1、学生说出计数单位和相对应的.数位。

  2、学生说出个级和万级。

  3、学生读数:

  32680读作三万二千六百八十

  145800读作十四万五千八百

  5205000读作五百二十万五千

  了解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1、投影出示:分别说出下面每个数中的2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72650 5624500 2845000

  2、说出下列各数是由几个千万、百万、十万、万组成的。567000 7035000

  40080000 30200000

  1、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72650中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

  5624500中2在万位上,表示2个万;

  2845000中2在百万位上,表示2个百万。

  2、学生讨论回答。

  巩固练习

  1、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

  4050000 90083000 38000400

  2、投影出示:

  (1)56850549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从左往右起,5分别表示( )请读出万级上的数。

  (2)在54后添( )个0,这个数是五十四万。在63后添( )个0,这个数是六千三百万。要把12345变成一千二百三十四万,应该( )。在96中间添( )个0,这个数才是九百万零六。

  3、游戏:用0、1、3、5、7组成四个不同的五位数,再读出来。

  1、学生先分级再读数。

  405 0000

  9008 3000

  3800 0400

  2、学生先分小组回答然后全班交流。

  3、同桌两人组成数,另一人读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材分析】本课时我们学习统计表和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能清楚的看出统计的结果。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 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难点】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 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认识过条形统计图,谁来简单的描述一下条形统计图有几部分组成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学生轻声阅读"你知道吗?"

  读完后,交流,主要要明白:

  (1)有89个成员国

  (2)确定的方式有2个。一是超过半票的直接当选;二是没有超过半票的时候,最少的会被淘汰。

  追问:89个成员国超过半票是多少票?5个国家一起竞争,需要多少次的淘汰?

  二、教学新知识:

  教学例题:

  1、出示课件例题图:20xx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投票决定20xx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第一轮投票中,五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如下图。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比如具体的.5个城市以及相应的得票情况等。)

  这些数据使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评选规则,没有出现超过半数的情况,虽然说上海的票数是最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波兰将淘汰了……)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甚至可以问:89个成员国都投票了么?你可以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把图里的5个数据加起来,得到84票。问"84票"说明了什么问题?)

  质疑:这张条形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认识的有什么不同呢?

  2、预测一下,波兰被淘汰之后,接下来哪个城市也可能被淘汰?

  读试一试,看一下,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3、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4、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老师边说边制作

  学生练习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注意规范学生画条形时的步骤:

  (1)确定高度,并标上数据;

  (2)画框,连成一个条形;

  (3)画阴影

  学生继续完成,并交流检查。说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些什么?

  最后提醒:完整的统计图还要有图名(已有),制作时间等,所以要填上时间:20xx年12月

  5、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完成

  要提醒学生注意: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区别

  画完统计图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么?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查资料,了解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四条河流的长度,再把统计图绘制完整。

  长江6300千米,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淮河1000千米

  教学后记: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学生会把数据整理成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会分析条形统计图。但在设计练习时,要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

  2.学会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

  2.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3.解决问题。

  (1)仔细观察上面的两个条形统计图,它们有什么不同?

  (2)仔细观察,喜欢( )的'人最多。

  (3)如果最喜欢牛奶的5人,你认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呢?

  (4)你认为用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二、课堂达标

  1.同学们你最喜欢下面哪个卡通形象?

  2.下面是四(1)班同学调查的结果。

  第一组:

  卡通形象 喜洋洋 麦兜 图图 孙悟空

  人数 5 0 4 3

  全班:

  卡通形象 喜洋洋 麦兜 图图 孙悟空

  人数 18 5 14 10

  通过这两个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把统计的结果分别在下面用条形图表示出来。

  4.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组的每格代表( )人,全班的每格代表( )人。

  (2)通过条形统计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课题:

  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本教案选取的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繁忙的工地》,第一课时《角的认识》。

  本课时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学生准备:

  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方法:

  本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在活动中探索角的有关知识,但对于比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概念的知识教师仍然加以引导和讲解。如周角和平角,学生仅从形状上就普遍认为周角是一个圆圈,平角就是一个半圆圈,而不去理解它作为角的实质,但这种实质的探索仅仅让学生利用活动角或同桌交流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教师在利用活动角示范的基础上进行了讲解,这样既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节 教学要点: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找一段挖掘机工作视频,放给学生看。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角的认识)挖掘机工作示意: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

  3. 分类。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小组活动): 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4.认识平角。

  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画平角): 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画周角): 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两生上台板演) 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2. 找出身边的各各种角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 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四、总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本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收集数据、讨论读法、巩固与应用下完成的。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读数而读数,而是通过会读较大的数来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本节课完成较好的部分有以下几部分:

  1、创设了让学生收集大数这样一个活动。主要让学生知道了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在读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并关注合作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数,在独立思考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进行反馈。

  3、在巩固与应用过程中,学生都能认真地练习,但出现的问题不少。如:在读书时,读万级的数漏写“万”字。不足之处在于,我有时会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没有很好地把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

  《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

  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

  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会 熟练的进行重量单位间的换算。

  2、能正确判别日常生活中称 物体重量所使用的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重量计算。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吨”这个计量单位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的进率。

  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一般都有重量,你知道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吗?

  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感知:

  一个两分硬币重量是1克

  一个一元硬币重量是6克

  一瓶1.25升的可口可乐重约为1千克

  出示重量单位:克与千克

  2、师:你知道他们的进率是多少吗?

  出示克与千克的.进率:1千克=1000克

  3、揭示课题:师:我们知 道克这个单位是比较小的,那么在重量单位中你知不知道其它的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吨”(板书:从克到吨)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学习吨的字母表示:师:1吨可以用1t表示。

  (2)感受1吨重量

  师: 这里有一桶水重10千克,你觉得你能提起这桶水吗?

  师:10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你一次能提得动1吨吗?(学生回答)

  师:可见1吨很重。你能说说生活中的事物那些重一吨?

  (学生回答)

  师:我们班的某某同学体重约40千克,那么多少个某某同学重1吨?

  探究二:

  (1)出示课本第20页 上各种动物的体重。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这些大型动物体重非常大、非常重都可以用“吨”来表示他们的重量)

  (2)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说说哪些物品的重量要用“吨”来作单位?其它物品用什么重量单位比较合适。

  (3)实例介绍新浦东号:

  上午10点30分,随着“新浦东号”的命名,我国这艘集装箱“巨无霸”在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大型船坞缓缓出坞。这艘集装箱船可一次装载5668个标准集装箱,是目前国际航运市场最具先进水平的第六代集装箱船,其技术和附加值远远高于前几代集装箱船。船长279.9米,宽40.3米, 航速26节,载重量为6.6万吨,并配有610个冷藏箱插座,集装箱箱位达到5668个。超大型特大型集 装箱船被国际造船业公认为是最具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之一,目前仅日、韩等少数国家有能力建造。

  探究三:

  (1)100桶10千克的水大约重1吨

  那么1吨=( )千克

  电脑出示:1吨(t)=1000千克(kg)

  (2)口答:

  5t=( )kg 20xxkg=( )t

  师 :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出示图片和实物:

  师:请你把这些东西和下 面的重量配配对

  学生汇报,要求说出理由。

  苹果 西瓜 洗衣粉 大象 乒乓球 卡车

  5克 180克 5千克 5吨 500克 5吨

  师:你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吨表示、用千克表示、用克表示。

  练习二:填空

  8t=( )kg 12000kg=( )t 6000kg=( )g

  3t=( )g 23kg=( )g 4000000g=( )t 8t-4500kg=( )kg 3700kg+4t=( )kg

  练习三:

  大小比较

  500千克( )1吨 8吨( )3500千克

  1200米 ( )12千米 300毫米( )3分米

  2t15kg ( ) 2150kg 1230m( )1km230m

  师:请你说说你是如何比较的?

  练习四:

  应用

  (1)仓库里有795吨钢材,如果每辆货车可装6吨,需要多少货车才能把这些钢材全部运走?

  (2) 一桶纯净水重19kg(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知道了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重量的问题。

  1吨(t)=1000千克(kg)

  1千克(kg)=1000克(g)

  1吨(t)=1000000克(g)

  “吨”这个单位用来表示较重物体。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查找日常生活中用克,千克,吨来表示的物体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小明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一次冒险途中啊遇到了阻碍,需要他答题闯关成功,才能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他很苦恼,你们能帮帮他吗?

  生:能

  一、填空,感知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1、第一关:根据问题填空:

  (1)师:想求买5本笔记本花了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

  生:一本笔记多少元?

  (2)师:第二个问题,想求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大米多少元,面粉多少元。

  师:想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找对应的条件。(板书:从问题入手→找条件)第一关太简单了,难不倒同学们。下面进行第二关,如果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呢?根据条件填空。

  2、根据条件填空:

  (1)已知买了4块蛋糕,每块蛋糕1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2)已知每枝铅笔2元,师: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或者回到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提问题。)

  师:为什么?

  生:一个条件不可以。

  师: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两个条件。

  师:老师现在再给一个条件(买了10枝),可以提出问题吗?

  生:可以。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

  师:你们会解答吗?

  生:……。2x10=20(元)

  (3)已知买了4条裤子,每件衬衫60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条件没有关系。

  师:对了,人与人之间有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板书: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数量关系,才能提出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

  生:……。(换其中一个条件)

  师:现在老师也换一个条件(每条90元),你会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生:……。裤子一共多少元?4x90=360(元)

  (4)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师:可以提什么问题?

  1、生:一共有多少行树?

  师:怎么解答?

  生:3+8=11(行)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2、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5)师:老师再加一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现在条件变多了,想看起来清楚点,你们会对这些条件进行整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交流,比较学生的作业。

  师:哪一种整理方法更清楚?

  师: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对于学生的合理问题给予肯定,两三个问题即可)

  (6)师:现在老师再加两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这下信息更多了,你们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吗?

  师:你是怎么整理的?

  交流展示。(生:在刚才整理的基础上加上梨树的信息)

  师:其实刚才我们整理的信息都是根据题目中果树的种类来整理的,整理过后看起来更清楚些,你们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简单交流。

  二、体验策略

  1、师:刚才的第二关,我们都是有了条件提问题,(板书:从条件入手→提问题)

  小结:从条件入手→提问题和从问题入手→找条件都是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两种方法去继续闯关。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提的问题也很好。现在轮到老师来给你们提问题了。(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对于这个问题,刚才我们整理好的这些条件行吗?

  生:不行。(或行)

  师:为什么?

  生:……。杏树的条件多余,我们可以选择有用的。

  师:哪个条件用不到?

  生:……。

  师:是呀,根据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整理有用的条件。

  对于这些整理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加上几条线,使它成为表格,同学们觉得这样看起来怎么样呀?

  生:……更清楚一些。

  师:导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列表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2、利用列表,解决数学问题

  谈话:在这张表格里为什么要把每行7棵填在第一行列?为什么要对应排列?

  生:……对应(板书)

  师:表格可以有两种形式,横着或者竖着列都可以。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的想法。

  师:知道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们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学们计算好了,老师也算好了,你们来看看。你们和老师算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们对还是我对呀?

  生:……

  师:我哪里不对?

  生:……

  出示新的计算过程。

  师:你们是这样的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师:每一步求得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是呀,老师太粗心了,刚才计算好了,也没有检验一下。同学们,你们检验了吗?现在请你们检验一下刚才的计算。

  师:你们是怎么检验的.?

  生:……。(把得数代入原题)

  师:现在这道题目做完了吧?

  生:没有答语。

  师:哦,老师真粗心,答语还没有写,同学们都写了吗?

  师:刚才,我们做这条题目的时候第一步先干嘛?(小结,并完善板书)

  (完善板书: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语)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不错,下面第三关的问题也来了,你们有信心继续闯关成功吗?

  提问: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刚才那个表格还可以用吗?

  你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这些信息吗?让学生尝试列表,教师适时指导。

  交流:刚才你们是怎么想的?(着重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突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师:你们会计算吗?列式计算。

  学生口述。

  板书:8×6=48(棵)

  3×7=21(棵)

  48—21=27(棵)

  讨论: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每一步是答案是否正确?你是如何检验的?

  谈话: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信息,你体会到了什么?

  揭示:利用表格很方便,便于我们分析数量关系。

  四、巩固内化,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

  1、第三关丝毫没有难住同学们,下面我就进入第四关。根据刚才这个表格,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桃树、杏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

  师:是呀,之前这个表格只有两种树木的信息,要求三种,我们可以多加一列。同学们能看懂这个新表格吗?

  师:你们能快速的列式计算吗?

  快速地交流学生的作业。

  2、出示练一练1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第四关最后呀,来了一个火眼金睛,想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同学们可要看仔细咯。

  集体读题,问:根据这个题目,下面哪个表格正确?符合题目的问题。

  问:每一种表格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张表格三年级的数据不对,第二张表格信息没有对应,第三张整理信息整理的不准确,第四张正确。)

  问:你们会计算吗?

  让学生快速计算,简单交流。

  3、出示练一练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2)一件长袖衬衫多少元怎么求?一件短袖衬衫多少元怎么算?

  (揭示数量关系)

  (3)让学生列表并计算

  (4)交流讨论,每一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如何检验的?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列表中要注意些什么?计算时注意什么?如何检验?

  六、完成作业

  练习九1、2。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第9单元总复习

  第2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一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比较形象地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重点难点】;

  重、难点: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公顷的认识。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土地面积是1公顷。(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公顷

  新学的'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与以前学过的三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

  (以前学习的三个面积单位每相邻两个的进率是100)

  2.平方千米的认识。

  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它一般用于计量一个城市、省、国家等的面积。

  3.单位关系表示如图:

  二、实践应用

  完成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一第17题。

  学生小组讨论,举例来形象化1公顷和1平方千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是否对这两个面积单位更加熟悉了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复习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相关知识,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学生要在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但仍有少量的学生存在疑惑。他们在具体的做题过程中总是会混淆面积单位的进率,导致答案出错。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只是单纯地记住单位间的进率,至于为什么进率是100或10000,没有很好地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三张烙饼最佳烙饼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优化思想,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3个圆片

  学具:若干个学生用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小问题考考你,师课件出示:煮鸡蛋问题。生思考回答。同样是煮熟五个鸡蛋,有的同学需要二十五分钟,有的同学只要五分钟,做事情方法不同,完成的时间就不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当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一个使用合理的方法也能更快做好的问题:烙饼问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烙饼问题猜想。课件出示课本烙饼图,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要烙两张饼,可以怎样烙?现在小妹妹家有三口人,要烙三张饼,有几种烙饼方法?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小妹妹现在等急了,这香喷喷的饼她想尽快吃到,同学们你能想想办法帮帮她吗?

  2、生动手操作,探究。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用学具合作动手操作烙饼。

  A、生汇报,师评价方法。

  B、指名生到黑板前用教具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

  C、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法。

  3、烙四张、五张……饼的方法

  A、生讨论

  B、汇报

  C、课件出示烙饼最佳方法

  4、计算烙饼最短时间的方法

  A、总结方法

  B、完成巩固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4页第1题。

  2、课件出示:煎鱼问题。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 温度计 温度计示意图 一杯冰水 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①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②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 -4℃ 正号 负号

  ③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 ,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①温度的单位℃ ②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③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

  ④1小格就是1℃

  ⑤老师简介℉: 华氏度是1714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

  (二) 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   -5℃   15℃   -15℃   -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 零下10摄氏度 零摄氏度 零下16摄氏度

  -10℃ +12℃ -16℃ 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 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片,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 毛衣外套 棉袄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 < < <

  四、拓展延伸

  指着板书:新疆气温5℃,最低气温-4℃,它的温差是多少?

  (1)借助温度计示意图,让同桌讨论。(2)交流汇报。(3)归纳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查资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体的温度。

  (如:月球表面的温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一些金属的熔化温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温度带有“-”号,你还见过带“-”的数吗?

  搜集一些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并能正确地读写出亿以上的大数。

  2、通过亿以上数的读、写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有能力。

  3、进一步理解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

  4、掌握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未尾有0的数是读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27×2= 16×3= 31×0=

  2、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写,下面这几个数你会读吗?

  出示:60200400

  思考:要想读得又对又快,需要先干什么?几位一级?(课件:分级)指名读。

  提问:亿以内的数怎样读?

  3、出示数位板读数(出示读法)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出示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二、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例1

  ⑴创设情境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美丽的蓝色地球原本在轻快的转动着,现在上面站满了人,地球累的大汗淋漓说:“我快背不动了!”

  ⑵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板书据统计全球人口:70 0000 0000人)

  ⑶谁来读我国人数?说说你是怎么读的?读数时候注意什么?

  借助数为顺序表来读比较方便。(出示数位表)因为70在亿级,所以读作70亿。)

  ⑷出示:10040002000 400305000000这两个数又该怎么读呢?指名读,说出理由。

  思考:亿以上的数怎么读?

  ⑸讨论:

  1、先读哪一级?

  2、亿级的数和万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3、数位上的0怎么读?

  4、读含有亿级、万级的.数时,应注意什么?

  指名汇报。强调:读亿以上的数,要想读得又对又快,需要先分级。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

  ⑹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

  92 0000 0000 267 0500 0000

  5080 4000 0000 3 0020 0000

  提问:读含有亿级、万级的数时,应注意什么?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我们已经会读亿以上的数了,那你们会写吗?请看例2.(出示)

  1、三亿怎么写?能写成30000吗?

  2、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两个数怎么写?自己试一试。

  3、写亿以上的数,关键要先干什么?

  4、出示:说一说亿以上的数该怎么写?(先找到“亿和万”字,每级的数的写法都和个级的写法相同。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占位。)

  说明:为了便于检查,每级中间空一格或用分级线隔开。

  强调:写亿级和万级的数时,关键要先找到“亿”或“万”字。

  5、试一试:

  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写作: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写作:

  四、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1、自学例3

  2、讨论:

  怎么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

  得出结论:改写为以“亿”为单位,只要去掉8个0,再写上一个亿字就可以了。

  3、试一试:

  五、巩固应用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106 0000 0000 5030 0000 0000

  52 7023 0000 269 0080 0000

  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编成一首顺口溜

  帮我们记住,大家试着读一读。

  数位顺序表读数、写数离不了来读数先分级

  每级都按个级读读完数字读单位个级读数也容易

  0特殊几个相连只读零0在末尾不需读

  写数拿出数位表先分级后对照各就各位要记牢

  空位补0不能少

  七、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三,第1题、第3题、第5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生自己进行多位数乘法计算创造了条件,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四、教学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五、编排特点: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六、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

  七,课时安排:9课时

  口算……………………2课时

  笔算…………………….7课时

  第1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P45-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4、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事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你们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3、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乘法计算):

  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怎样列式?为什么?如何计算?

  揭示示课题: (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数)

  二、迁移探究

  1、16×3=?

  同桌讨论口算方法,汇报。

  方法一:想10×3=60,3×6=18,30+18=48,所以:16×3=48

  方法二:16

  × 3

  --------

  48

  2、自行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16×30先用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得480

  10×30+6×30=480 16

  × 3

  --------

  48

  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3、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数的方法

  1)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怎么列式?为什么?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同桌内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60×3=想100×3=300,60×3=180,300+180=408,所以160×3=480

  因为16×3=48,所以160×3=480

  2)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3)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4,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三、练习提升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学生独立口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独立完成,反馈结果

  四、课后小结及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何收获?

  2,自编6道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数的口算题考考同桌

  第2课时口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P47-48页第2、5、6、7、8题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题卡)(略)

  学生口答并说说口算过程

  2、我国的白合花约有40个品种,杜鹃花大约是白合花品种的17倍,杜鹃花大约有多少个品种?(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想法。)

  3、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当选时应注意什么?

  二、提高练习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感知积的变化规律)

  8×3 60×4 80×6 100 ×3 16×3

  180×4 80×30 100×12 32×3 240×4

  60×80 100×30

  2,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带100元,钱够吗?

  学生先估算,后列式计算。

  三、练习提升:

  1,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汇报解题思路及结果:

  2,先找规律再计算。

  110+120+130+140+150=()×()

  220+230+240+250=()×()

  3、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应用拓展:

  1、将10,15,20,30,40,60填入书48页的圆圈内,使三角形每条边上3个数的积都相等。

  3、用0,0,2,4,5,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你能写出它们的积吗?试试看。

  第1课时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P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的迁移能力,归纳概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进一步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抢答题:出示口算卡片

  12×3= 500×7= 15×4= 60×70= 350×2

  2、估算:卡片出示197×5≈,那约等于多少呢?你是如何估算的。(明确方法)

  3、笔算板演:知道了大家的口算和估算掌握得很好,我们的笔算掌握提如何,来,做一道吧,请拿出练习本进行笔算。(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竖式45×12的竖式)师:来,你做得最快,请你上黑板板演,请注意书写工整。做完的同学请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如何计算的?

  【交流评价:(方案一)她计算错了。哪里出错了,他是如何错的。你观察真仔细,老师帮他改过来。师:要注意,计算要处处细心。(方案二)她做对了。谁来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说得真清楚,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看来大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都掌握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板书:乘法)请看大屏幕。

  (1)引入例1。(课件出示)例1:将来李叔叔从兰州乘火车去北京用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明确题意

  (2)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选择问题:兰州到北京有多少千米?]你能列出算式吗?列完式的同学想一想、比较,这个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3)猜想结果、尝试计算、板演,汇报交流,优化算法。

  1)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质疑评价;

  2)比较两种竖式,有何发现?

  3)引导学生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列竖式的方法;你觉得哪种竖式好好些,说明理由。

  (4)用计算器计算检验。

  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是多少?生:1740。师:看来,我们笔算的结果是正确的。(板书得数和单位名称)同学们今后做完题检查时,也可以用计算器来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写答。随学生回答,板书答案。(李叔叔的某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5)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比较探究、巧用迁移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的发现?同桌交流……(异相同点)

  (2)什么叫迁移?我们应用原来学的计算方法,就能解决今天的新问题,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之为迁移。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3)出示试一试:134×2l,学生独立笔算……

  汇报交流,展示笔算过程。生: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她说得很完整,清晰,方法正确。)

  (4)练一练。请大家从做一做中任选1题。(独立计算)师:要注意书写格式和作业姿势,动作快的可以多做题,比一比看谁书写最工整,计算既准又快。

  (教师在学生中挑选作业,辅导后进生。)

  汇报检查:挑选四份作业,现在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去完成检查评价。

  这几位位同学不但最快速,而且全对,书写也工整,同学们可要向她学习了。

  (5)引导学生熟悉计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位数或()位数。

  四、数学诊所:师:小兰、小红、小青在做计算题时,各出现了一道错题,现在请同学们帮她们找出病因,并且帮她们改正。

  小青:134小静:152

  × 16 × 23

  804 156

  134 104

  938()1196()

  小华:246

  × 3 4

  964

  638

  7344()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仅帮这几位同学找出了错误,而且改正了错误。通过刚才的改错,请想一想,我们在笔算乘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你想提醒大家什么?1)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对准数位;2)不要忘记乘百位上的数;3)做题时要认真细心,不要忘记进位了。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老师相信你们在做题时一定能够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还能用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收获真不少!

  六、作业布置:1、练习七的第2题。

  第2课时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P51页第7-13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38×3= 26`×8= 46×2= 56×20= 4×160= 5×150=

  150×6= 36×7= 20×19= 400×73= 900×24= 430×8=

  15×6= 190×5=(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422×24= 245×27= 679×23= 586×35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提高

  1、判断并改错。(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如何避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134 152 246

  × 26 × 43 × 34

  ---—— ———— ————

  804 156 964

  268 608 638

  ———— ———— ————

  1072 6136 7344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9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10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4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2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三、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53页例2及练习八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32= 40×82= 20×20= 30×90 502×8= 708×5= 908×4= 600×50=

  2、笔算

  908×6= 790×6= 6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比较探索.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这题如何列式?算式有何特点?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如何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独立尝试计算。汇报交流算法

  1)160×30=问:列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2)106×30=自己试一试

  学生汇报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3)比较哪个竖式更简便?

  师生归纳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1、P53页做一做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第四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P54页例4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路程,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展示学生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如何解释?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还可以怎么描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什么是单位时间?

  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探索规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5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王明的电脑打字速度是250字/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后,想想看,你能发现什么?

  三、巩固提升: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小强的电脑打字速度每分钟200字,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

  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第五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P58页例4及练习九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理解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有一天,猪八戒在花果山的桃园去偷吃桃子,让看守桃园小猴子抓住了,小猴子给猪八戒说:“朱爷爷,要吃桃子可以,你必须帮我解决一道算术题。”猪八戒一听,可高兴了,说:“只要能吃上好桃子,哪怕100道题也行。”于是看守桃园的小猴子就出了这样一道题。说:一只猴子一天吃掉6个桃子,2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个桃子?20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个桃子?200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个桃子?20xx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个桃子?结果朱爷爷很快就算出了?小猴子不明白,想这是为啥呢?你能帮帮小猴子写出算式吗?

  二、研究问题,探究新知

  (一)研究“两个因数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几组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学生完成下列几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25×160=

  6×20= 16×125= 25×40=

  6×200= 24×125= 25×10=

  6×20xx=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2)概括规律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39×48= 17×12=

  39×24= 17×24=

  39×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尝试,发现规律。

  1)完成填空,想想看

  18×72=()×()=()×()=()×()

  2)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36=

  (18÷2)×(36×2)=

  (18×2)×(36÷2)=

  205×45=

  (205÷5)×(45×5)=

  (205×3)×(45÷3)=

  2、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练习提升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课后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4、5

  第六课时: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P60页例5及练习十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大估与小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兴隆山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二、尝试探究新知

  1、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同桌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说明理由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龙岩山泉水站,为居x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20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提升

  1.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算的?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2)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3)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刘宁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选择序号)

  a、1800米b、1200米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4、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5、P的5、6、7(理解大估与小估的方法)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8、9、11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你是怎样估算的?

  A)《新编小学生数学字典》有992页,大约是()页?

  B)小明每小时打字6480个大约是()个?

  C)本校有学生1688人,大约是()人?

  D)李平大叔今年收桃子2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1)1800米2)1200米3)1500米

  3、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写出估算过程,汇报估算结果。)

  二、提高练习:

  1、水站为学校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5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4、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5,植物园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191行,每行种79棵树苗,植物园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练习

  1、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3、两个因数分别是63和4。积是多少?如果把因数4换成40,400,积分别是多少?

  学生口答,再说说根据是什么?

  4、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50人。

  3)我们班有65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198下。

  5)小军3分钟能写85个字。

  6)P63页第10题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吗?

  五、作业

  1、一箱桃子42元,买16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P63页第12题(选作)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一、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

  学生已认识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数的读写,在创设情景引入环节,我设计了新世纪小学上学期与这学期的教职工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对比,旨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但没有对万以内数读法进行回顾。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停留在表面,影响了对含两级的大数读法的积极探究。

  二、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六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还附有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反复考虑要不要拓展,拓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见识,让数学课具有文化味,但时间肯定要被占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看图你得到哪些信息时?”首先说到了人口数,我也骑驴顺坡走,没有再延伸。为了让两课时的过度自然,我和学生们借助数位表上讨论了北京市的`人口数的组成并试读后,直接出示了例2的典型数据,试读并讨论读法。把第一课时后面的做一做删掉了,学生没有去感受“你知道吗?”中的大数。这些隐形的知识效果肯定是短时显示不出来的,但学生的知识拓宽被限制了。我在思考假如我不整合课时又该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三、缺乏练习巩固知识的时间

  两个平行班上完后,都只完成对读法的讨论。缺乏必要的训练。而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后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的正确率不高。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我的设计思路是错误的,我可能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去弥补我的过失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课题:

  周长和面积的对比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小数七册教材第101页例题、做一做,练习二十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IP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修改),学生各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⒈知识竞答

  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什么叫做面积?

  ⑵已学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与之对应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判断计算的对错。(CAI)

  3.导入课题:周长和面积的对比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⒈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⑴指出数学课本封面、手帕的周长和面积。(实物、CAI)

  ⑵指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2.讨论研究,教学例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⑴出示例题及想一想,分组讨论并尝试计算。(CAI)

  ⑵抽生汇报,相机板书

  区别、周长、面积

  ①概念:四条边的总长、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②计算方法:(长+宽)2 长宽(4+3)2=14(厘米)43=12(平方厘米)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③计量单位: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3.教学例2

  求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CAI)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抽生板演,全班齐练,引导学生区别两个44表示的不同意义。

  三、反馈调查

  P101做一做第2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两条直直的线,给它们表上号,上面是1号,下面是2号,哎,仔细看这两条线,几号线是线段?为什么你叫1号线为线段?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师:那我们找找看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儿?【教师先点出一个端点】这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那儿?

  师:好了,那你看2号线,它也是直直的',但是呢,刚才它在向两边怎么样啊?

  师:哎,它在往两边一直走一直走,那你看左边有个小鸭子走啊走,然后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下鸭子说的话,好吧,预备起

  生:我怎么看不到头呢?

  师:他说我怎么看不到头呢?什么意思啊?也就是说这条线一直在往左边不断的怎样【教师用手势比划】延长?

  哎,你们真棒,都知道无限延长了。对无限延长就是怎么样啊,不断的延长延长延长无限延长下去对吧。那你们看在另一边也有个小动物,他也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预备起

  生: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

  师: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也在无限延伸

  师:哎呀你们说的太好了,说明右边也在无限延伸,左边也在无限延伸,右边也在无限延伸。两边都在做无限延伸。那你知道数学上像这样的直直的,两边都能无限延伸的线叫什么吗?

  好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我把这个记下来。【板书直线】

  师:请你仔细观察,直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一样的)?那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

  师:哦,他说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吗?【教师引导可以度量吗?】

  生:线段可以量出长度,直线不可以。【因为它是无限延长的】

  师:说的太棒了,那我们说直线不能度量,两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那如果我要画直线的话,是不是可以一直画下去,永远都画不完啊?

  生:是

  师:那怎么办?谁能帮我画一条直线?

  【抽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仔细看】

  师:他画的可以不可以,是不是直线?那我也画一条可以吗?【师边说边画】我这样子画可以吗?

  师:认为我这样子画可以的举手,(多数同学同意)认为我这样子画不可以的举手(个别几个)【学生之间的辩论,用毛线表示说明】(教师再画几条非横着的线)哎,那我们现在能不能说出直线的特点了,一起说一下好吗?

  师生:直线是一条直的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伸。

  (二)射线的教学

  师:好了,为了奖励你们呢?请仔细看大屏幕,2号线又发生变化了,请仔细看。【播放课件】现在2号线变什么了?

  生:变成线段了。

  师:哎,2号线变成线段了,但是又出现了3号线和4号线。大家悄悄安静地想一想,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直线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那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它和直线之间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知道数学上把线是直直的,有1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叫什么吗?【板书射线】这个你们也知道啊,厉害啊,我先记下来啊。

  师:那你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射线的特点和刚刚我们画直线、线段的经验,画一条射线吗?

  【请一位学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迅速画一条自己喜欢的方向上的射线】

  (三)生活中的线

  师:哎,到这儿啊,刚才你们在说这些线的时候,老师就在想,那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些线呢?(学生举例,教师播放课件)

  师:那好这是物体里面我们找到了线段,那平面图形里面呢?三角形、长方形那个地方看可以看做是线段?

  师:哎,这是生活中的线段,那生活中有射线吗?生活中什么我们可以的看做是射线?(学生举例,并用手电筒照射灯光,说明由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四)总结提升

  师:生活中的线我们也找到了,看来大家对线段、直线、射线都了解了啊?那我就考考你们,(播放课件)这是一张线段、直线、射线的表格,请你快速思考,他们端点个数、延伸情况、度量情况的不同和共同点。【同桌先说一说,抽生说、齐说】

  (五)角的教学

  师:哎呀,表格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填完了,但到底懂了没有,我要考考你们了,请你准备好尺子、铅笔和练习本。请听题:有一点射出两条射线,或者说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形成(组成)图形是什么?请你画出来。【学生动手画一画】

  【找2生到黑板画】

  师:画好了坐端正。你们和黑板上画的一样吗?一样在什么地方?【板书角】都是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那我们刚刚所说的线段(直线、射线)都研究的是什么?

  生:线

  师:那你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了几个内容?对了,就是(线与角)两个内容。那你看黑板上两个角,都是锐角,我们为了区分这两个角,就需要给他们做个标记,【讲解角的标记】这个角我写了一个几?

  师:对,我们怎么写呢,记作,斜斜的直直的,后面写1,读作角一。那这个我标记个2,怎么记啊。所有同学举起自己的手,一起和老师写这个角的记作。斜斜的、直直的,后面写个2,读作角二。会写了吗?

  师:那请你把你刚才画的角做个标记。是不是只能写1啊?【生活动】

  师: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了几个内容?

  三、练习提升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都学的不错,那我们就做几道闯关题好吧?

  生:好

  师:请看第一关,观察与联想

  (判断题,要求孩子们说出错的原因)

  第二关线的联想:过一点画直线,时间1分钟。

  四、回顾整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2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6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0-22

四年级上册数学垂直与平行教案11-07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教案09-27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品)06-1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29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经典】08-27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02-26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