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并能较熟练的进行改写。
2使学生能正确用四舍五入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掌握省略和改写方法的过程,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应用数学的意识。
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2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
掌握改写的方法,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教学重点:
四舍五入法与改写的区别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70000=( )万 12756≈( )万
3200000=( )万 598080≈( )万
怎样改写?(口答结果:去掉万位后面的'4个0,再加上单位“万”字)
四舍五入到万位?(看万位后面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四舍还是)
这节课我们来学: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数的改写
1、自主学习:
出示:据统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0年来,共安排退耕地造林9260000公顷,荒山荒地造林及封山育林17600000万公顷,中央累计投资191100000000元,其中,直接补助退耕农户161400000000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增加了退耕农户收入。
(!)谁愿意先读读这些数?
(2)你有好办法一下就读出这个数吗? 这个数怎样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小组讨论交流改写的方法
小结并板书:58000000000= ( ) 亿 120600000000=( )亿
注意:只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再写上“亿”字(不要有几个“0”去几个“0”)。改写后,不要丢掉原题的单位名称。
汇报方法和注意的地方
2、练习:
700000000= 亿 80000000000= 亿
6100000000 = 亿 300200000000= 亿
小结: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写一个亿字)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整亿的数)
(二)求近似数
1、 出示: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据20xx年统计,有1034500000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46750000000株。
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求?怎样求?学生汇报并板书:出示线段图(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观察线段图,确定方法。)
想:分级以后,找亿位,看亿位后面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与5比较,再进行四舍五入,在后面写上“亿”字。
所以:1034500000≈( )亿 46750000000≈( )亿
2、练习:把下面的数四舍五入到亿位(改错)。
2165140000≈21亿
82030000000≈820亿
26957000000≈269亿
3、小结:怎样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根据省略尾数的最高位千万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还是五入,并且五入时不要忘记进1,而且有时还会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如:26957000000≈_____亿
省略尾数是按一定的要求去掉尾数,求出的是原数的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所以要用≈表示。
4、说一说,改写与省略之间的区别在哪?
三、巩固练习:
1、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
512000000≈ 3958000000吨≈
860000000≈ 10639000000米≈
2、判断下面各题。
(1)499000 ≈ 49万 ( )
(2)1804500 ≈ 180万 ( )
(3)2400000=24万 ( )
(4)548600000 ≈ 6亿 ( )
(5)2000000000=20亿 ( )
(6)969000000 ≈ 10亿 ( )
四、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改写和省略,对于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五、拓展延伸
19□0874321≈19亿 19□0874321≈20亿
活动2【练习】练习导学案
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导学案
一、猜猜我是谁?
1.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70000= 万 3200000= 万
2、省略下面各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2756≈ 万 598080≈ 万
二、新知探究:
(一)数的改写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700000000= 亿 80000000000= 亿
6100000000 = 亿 300200000000= 亿
想一想:怎样把一个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二)求近似数
1.我来帮帮他!
把下面的数四舍五入到亿位。
2165140000≈22亿
82030000000=820亿
26957000000≈270亿
2、巩固练习
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
512000000≈ 3958000000吨≈
860000000≈ 10639000000米≈
想一想:怎样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三、自我检测
1、我是小判官!
判断
(1)499000 ≈ 49万 ( )
(2)1804500 ≈ 180万 ( )
(3)2400000=24万 ( )
(4)548600000 ≈ 6亿 ( )
(5)2000000000=20亿 ( )
(6)969000000 ≈ 10亿 ( )
2、想一想,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拓展延伸:
19□0874321≈19亿 19□0874321≈20亿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20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中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并将这两部分知识加以整合。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亿以内数的写法和改写的基础上学习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既是对亿万以内数的写法和改写的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之一。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善于观察、乐于动手、言语表述强等特点,而且在学习本节课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亿以内数的写法和改写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接触过较大的数据,具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所以通过前面知识的迁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但随着数据的变大,相应的数位、数级的增多,对于部分学困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并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迁移、探究的过程,归纳出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
2、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台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预习。
2.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看书说说三亿是如何写出来的?
预设:
①、先看这个数有三级,亿级上是3,其他数级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三亿 写作:300000000。
②、这个数亿位上是3,所以在亿位上写上3,其他数位上都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就是300000000。
(2)、说说三十亿九千万是如何写出来的。
预设:
①、先看这个数有3级,亿级上是30,万级上是9000,个级上都是0,所以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②、这个数十亿位上3,千万位上是9,其他数位上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就是3090000000。
(3)、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请2~3名学生写一写,并要求说说是怎么写出来的。
预设:
①、先分级,有三级,亿级上是7003,万级上是20,个级和其他没有数的数位上都写0占位,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700300200000。
②、这个数千亿位上是7,亿位上是3,十万位上是2,其他数位上都没有数,所以写0占位,就是700300200000。
2、练习巩固
(1)、出示以下题目:
①、今年6月份福建省经历了持续的暴雨洪水袭击,导致三十五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总损失达到十一亿五千六百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达三亿八千六百万元。
②、海王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四十五亿零四百万千米。
③、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广东省有一亿零四百三十万三千一百三十二人
(2)、让学生先读读内容,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3)、要求学生上台汇报。
3、总结汇报
先想想亿以上的数该怎么写?再用自己的`话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4、出示例3
(1)、说说例3的要求是什么?(学生都题目)
(2)、让学生说说200000000在没有改写单位前它的单位是什么?
(3)、请一名学生说说200000000是如何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的?
预设:
先分级,然后找到亿位后将亿位后面的0全都改写成“亿”字。
(4)、让学生说说200000000在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后它的单位是什么?(即改写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5)、请学生独立完成1000000000和530500000000的改写,并汇报将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5、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第3题。
八、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写法、改写
写法: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700300200000
改写:
1000000000=10亿 530500000000=5305亿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是板书只有课题,其余部分的设计只是在展台上进行了展示,但在黑板上没有呈现,这些内容应当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以此给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并对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的准确的写法起一个示范作用。其次,环节设计的不是很紧密,对时间的把控也不是很好,导致课上都没有做相关的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及练习四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3 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应用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四第1、4、9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变式练习
先用简便方法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297+298+299+300+301+302+303
2.401+402+403+404+405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算盘,知道用三指拨珠的方法,初步学会在算盘上拨出四位数。
2、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算盘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算盘,掌握算盘上记数的方法。
2、三指分工协作的拨珠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下面各数。
38 380000 380 3800000 308 3080000
3、看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师演示)
二、揭示课题。
1、前面我们学过了用计数器数数和记数的方法,数数和记数除了可以用计数器外,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盘。
2、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还比较广泛。
3、你想认识算盘吗?你想了解有关算盘的哪些知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算盘的认识”。(板书课题:算盘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和定位。
(1)让学生仔细观察算盘并用手摸一摸算盘的各部分,然后提出问题:你看到的、摸到的算盘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2)在算盘上记数时,要在算盘上选一档作个记号,定作个位。向左数第二档是十位,第三档是百位。
教师边说边在算盘上贴出“个”、“十”、“百”,同时让学生也在自己的算盘上写上“个”、“十”、“百”。
(3)教师接着说明: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2、教学在算盘上记数时,注意结合1至9各数的特点,说明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1)在算盘上拨上1~9各数。
拨上1、2、3、4时,用拇指拨下珠靠梁;拨上5时,一般不用五个下珠表示,而用一个上珠表示,用中指拨一个上珠靠梁;拨上6、7、8、9时,用拇指和中指同时拨珠靠梁。
(2)在算盘上拨去1~9各数。
拨去1、2、3、4都用食指,拨去5用中指,拨去6、7、8、9用中指和食指同时拨。
(3)小结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拇指——把下珠向上拨;中指——把上珠向上拨或向下拨;食指——把下珠向下拨。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读题。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找到个位、十位、百位所在的位置,并告诉学生,拨数时也要从高位拨起。
(3)学生试拨17、56、180、309和400这几个数,教师针对出现的错误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4)小结拨数方法:定好位后,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拨,0用空档表示。
四、课堂练习
提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算盘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本节课内容提示学生小结。)
(2)拨珠时,三指分工的方法是怎样的`?
五、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计数器、算盘、第七册课本及教师用书。
六、自我问答
这节课我主要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从谈话引入“算盘的认识”,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拨数,同时让同桌之间相互说数和拨数,加深他们对算盘的认识和使用。在学生相互说数、拨数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动手操作的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故事《记数方法》
师问: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学校的录播室,你们的心情如何?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堂课,他是谁呢?一起看看课件出示图片(聪聪)问: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课件播放小精灵录音:谢谢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个故事想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代的人们图片)聪聪录音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他们是怎样来记录数字的呢?请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一个故事:《记数方法》(播放课件)
师:故事中介绍古时候人们几种记数方法?(板书: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二、讲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设计师
(1)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还没有学数
字,那么你会用如何记录你的数字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来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介绍数字的产生
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板书:数字)
(1)介绍巴比伦数字(课件播放)
师:巴比伦数字由一些好似小箭头来表示数字,一个小箭头代表数字1,两个小箭头代表数字2,三个小箭头代表数字3……这样记数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中国数字(课件播放)
师:我们中国则是用好似小棒的小竖线来表示数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写六根小竖线呢?(课件播放)当满了5时,就换1根横线代表5,横线下画一根竖线就代表6,画两根竖线就代表7……
(3)介绍罗马数字(课件播放)
师:这又是哪国数字呢?哦!原来是罗马数字。
(三)记忆大比拼
师:听!小精灵有话要说了!(课件录音:现在要考考大家
对三国数字的记忆力了,加油哦!)课件播放(游戏开始)
(四)听故事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小精灵又奖励一个故事给我们,一起看看哦!(播放视频《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数。
师:是的,现在吴老师把这些阿拉伯字数字都带来了,一起大声读出来(课件出示数字和录音: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1)自然数(课件出示文字:自然数概念)
师: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自然数时,森林里有个小伙伴在哭呢?(课件出示录音:呜——呜——呜呜,你们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数字,可是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小手小脚,没有漂亮的眼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班上小朋友说我是个圆球,动一下就滚蛋。)
(2)认识自然数0
师:同学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认识)他能到我们自然数中间来吗?听森林女王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这位小朋友别哭,你圆圆的身子真好看,汽车轮子离不开你,咱们的国球离不开你,你也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就需要你出场,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
师:零出现得比较晚,在记数的时候起着占位的作用,听了森林女王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习巩固,趣味无穷
(1)牛刀小试
1、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2、最大的8位数是(),最小的8位数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
四、总结提升,升华兴趣
师: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16、17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画出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了解了数的产生,知道古时候认识的计数方法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和刻道记数,后来为了国际统一,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在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数字知识是,探索更多的数字奥秘。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7
第2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读法。(教材第5页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读数的规则,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会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2.培养良好的读数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难点:数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数级和数位。
(课件出示题目,师生共同回答)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 )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上的数位有( )、( )、( )、( );万级上的数位有( )、( )、( )、( )。
2.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师:同学们还记得万以内的数怎么读吗?我们来一起读出下面各数。(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同学集体读数)
3612 2361 1236 6123
师:上面各数中的“3”表示多少?“6”表示多少?“1”呢?“2”呢?(点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法,那亿以内的数又该怎么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5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
(1)读出前两个数。
师:第一个数读作两千四百九十六,那么第二个数和第一个数在数位上有什么区别呢?(引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回答)
2496是个级上的数;24960000含两级的数,其中“2496”在万级,“0000”在个级。
师:那么24960000该怎样读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24960000的'读法)
6表示6个万9表示90个万
4表示400个万2表示20xx个万
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2496和24960000读法的联系与区别。(教师指正)
二千四百九十六┆
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联系:“2496”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二千四百九十六。
区别: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3)试着读出剩下的两个数。
师:那3080000、40500000呢?又该怎么读呢?(点名学生读出这两个数,教师边指正边板书)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4)师生共同小结。
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但是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2、教学教材第5页例3。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3)
(1)解决问题。
师:现在谁可以尝试读出这三个数呢?(点名学生读数,全班集体订正,教师板书)
54621读作: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2)师生共同归纳万以内数的读法。
师:结合自己刚才读数的经验,跟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组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小结,教材板书)
亿以内数的读法:
①把数从右边起,每四位一级进行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组织小组交流:怎样才能快速地读出这些数。引导学生用画线分级的方法来读数,教师点名学生读数并集体订正)
三十四和三十四万三千零四和三千零四万三百四十和三百四十万三千零四十和三千零四十万
2.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点名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五十六万九千二百三百七十万六千四千零八万零五百零一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3题。(组织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回答)
可以先分级再读,也可以把数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再读。先分级再读比较方便。
三万二千六百八十五百二十万五千
一百二十万零六百零五十万七千零七十
四十七万零五十三百零七万零八百
三千零六十万零九百一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能谈谈怎么读含有两级的数吗?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2:2496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例3:54621读作: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①把数从右边起,每四位一级进行分级;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教学反思
1、不分级易出错。
因为本单元学习的大都是万以上的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读数。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但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时刻提醒学生大数要先分级,再逐级往下读。可是在做练习时,少部分学生不分级就进行读数,这样就容易读错。
2、读数时夹杂阿拉伯数字的现象。
这个问题在学习这类知识时一直存在着,每次都会重点强调,可往往就会有学生在书写时出状况。究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习惯性地写成了阿拉伯数字,有的是学生做题时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3、读数时漏读0的现象。
对于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生掌握得还不是很好,特别是万级末尾有0或个级高位有0的数,学生出错最多。他们容易犯迷糊,这个0要读还是不读。
4、读数时丢掉计数单位。
学生在口头读数时都会读,但在书写时往往容易丢掉计数单位,虽然教学时一再强调了,但在检查作业时还有此类现象的发生。
5、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计算:(7698345+6983457+9834576+8345769+3457698+4576983+5769834)÷7。
分析:7个加数的位数相同,且都是7,6,9,8,3,4,5按规律排列在不同数位上。百万位上各数相加的和是7+6+9+8+3+4+5=42,表示42个百万;十万位上各数相加的和也是42,表示42个十万……以此类推,其余各数位上各数相加的和也都是42,表示42个相应的计数单位,用这个和分别除以7,把得数相加就是此题最后的结果。
解答:(7698345+6983457+9834576+8345769+3457698+4576983+5769834)÷7=(42个百万+42个十万+42个万+42个千+42个百+42个十+42个一)÷7=6个百万+6个十万+6个万+6个千+6个百+6个十+6个一=6666666。
解法归纳:解此类题时,先观察被除数的特征,再根据发现的规律解题。
相关知识阅读
十进制的读数原则
1.要有前10个自然数及零的名称。
名称如下: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2.要有一系列的十进制计数单位。
这些单位的名称从低到高依次为: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并且每两个相邻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也就是说,每10个某一单位就组成1个相邻的较高单位,即通常所说的“满10进一”。
3.要有数的命名方法。
数的命名是由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计数单位组合而成。如:一个数含有四个十万、三个万、八个千、六个百、二个十、五个一,这个数就命名为四十三万八千六百二十五。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数产生的历史,认识自然数。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为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数的产生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四、教学用具:
计数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数的产生动画:数字的产生和演变
1.数的产生。 【课件演示】(图片)
教师: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16页的主题图让学生看,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4.阿拉伯数字的.出现。
5.什么是自然数?自然数有哪些性质和特点?
(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师:生活中还有更大的数,需要用数级更多的数位表读写。
2.用计数器帮助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亿,然后一亿一亿地数,一直数到九亿,再拨上一亿。
提问:“九亿再加上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10个一亿是十亿。并让学生回答“十亿”应板书在什么位置。板书:“十亿”(写在刚才板书的亿位的左边。)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亿、千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亿、千亿。提问:“个、十、百、千、万”“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提出:十亿、百亿、千亿也是计数单位。
提问:“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把板书出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千亿的左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计数单位。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说明像这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说明写数时,要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叫做数字。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字?”(1、2、3、4、5、6、7、8、9、0)说明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
(2)说明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再说明数位的作用:有了数位以后,由于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
(3)让学生说说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教师板书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把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位,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数位。
(4)使学生明确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5)引导学生对数位分级。先让学生说出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什么级,第五位到第八位是什么级,再进一步说明第九位到第十二位是亿级。同时说明数位分级的作用:数位多了,一位一位地读不方便,通过分级可以很方便地读数。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亿级,制成表,并把它和计数单位表连接起来。
(6)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看一看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点:都是四个数位;
每一级从第二个数位起,都是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级多了个“亿”字;个级第一位是个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亿级第一位是亿位。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质疑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全过程,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三、教学难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数位顺序表 计数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学了四年的数学,我们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其实我们跟数已经成为老朋友了。到现在为止,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生简单举例)但是你们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单刀直入,通过谈话,导入新课,不拖泥带水,能够节省教学时间。
⊙自主学习,互相交流
1.学习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师: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各种方法来记录物体的个数。你知道古时人们是怎样计数的吗?
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有关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的图片文字等。
(PPT课件展示主题图)
师小结:无论人们采取哪种方式记数,都要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记数的实物一一对应起来,这种记数方法与现代的记数方法比较起来不够简便,但是也表现出了古代人的智慧。
(2)介绍各个国家的数字。
师: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的记数符号也是不同的。
引导学生观察各个国家数字的特点。(课件展示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各个国家由于数字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因此经过漫长的时间后,就逐渐统一成现在这种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师:对于阿拉伯数字,你有哪些了解呢?
(请学生阅读教材17页“你知道吗?”,了解阿拉伯数字)
(3)讲解自然数。
师: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多少?最大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学生进行总结。
师小结:这些自然数都是按从小到大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最小的自然数是0,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数。因此,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设计意图:本节课内容属于文化性知识,通过介绍记数方法、数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学生会积极地去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感知比亿大的数。
师:在生产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比亿大的数。(课件出示教材18页上面情境图)
(2)认识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
师:这样的数都比亿大,你能从亿位接着往下数吗?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亿,然后一亿一亿地数,一直数到九亿,再拨上一亿。
师:九亿加上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么办?(向前一位进1)
师:九亿加上一亿是十亿。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亿、千亿的认识。
师:我们学过的个(一)、十、百、千、万……亿都是用来计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也是计数单位。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生汇报)
强调:还有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千亿的左边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的计数单位。
(3)完善整数数位顺序表。
师:用阿拉伯数字写数时,要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些计数单位是怎样排列的呢?谁来说一说?(生汇报)
设计意图:借助计数器的直观演示,既分散了教学的重点,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
(4)补充整数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观察整数数位顺序表,把表补充完整,再看看个级、万级、亿级上都有哪些数位以及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点。想一想从右边起第五位和第九位分别是什么数位。
(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点:①每一级都有四个数位;②每一级从右边第二个数位起,都是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级多了个“亿”字;③个级右起第一位是个位,万级右起第一位是万位,亿级右起第一位是亿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数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整数数位顺序表理解计数单位及数位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生回答)
说明: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22页1、2题。
2.画正字游戏。(见课堂活动卡)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数的产生,了解了数的发展史,同时还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这些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多多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大数,收集一些比亿大的数据,下节课汇报。
板书设计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1.数的产生: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符号记数(数字)。
2.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0
设计理念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看书、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数的产生的知识。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9-20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中出示3幅图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如何用小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用在木头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等。这些原始的计数方法表明人类很早就产生了一一对应的思想。随后简单说明了数字的产生。教材中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还使学生初步知道早期的数字是与具体的数目相联系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抽象的符号,如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在此基础上教材介绍了自然数概念的含义和特点。自然数是数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类最初认识的数就是自然数。随着生产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数系逐步扩展,产生整数、分数、小数、有理数等等。在第一学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是自然数,接下来要系统学习小数和分数。因此在这里有必要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一方面是对以前认数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好准备,同时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3、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2、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数学课,就要和数打交道。到现在为止,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那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产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单刀直入,通过谈话导入新课,不拖泥带水,能够节省教学时间。]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在课下收集有关数产生的资料,那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注意收集有用的信息和资料。
2、教学数的产生
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1)出示课本主题图,介绍几种在远古时候的计数方法。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那时是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摆小石子、用绳打结、在木头上刻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记数的符号是不同的。
(2)出现各国不同的`数字。
在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发明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在公元12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了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称为“阿拉伯数字”。即我们现在所用的1、2、3、4、……
(3)认识自然数
教师明确说明:在我们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的1、2、3、4、5、6、……都是自然数。“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知识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没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启发学生说出: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师:随着人们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就产生了进位制。
(1)了解其他进制。
一般地说,进率是几,就叫做几进位制。例如有二进位制、八进位制、十进位制、十二进位制、六十进位制等。我们通常是用“十进位制计数法”,它的特点是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即满十进一),用数字1,2,3,4,5,6,7,8,9,0和位值原则结合起来记数。如一百三十五记作135。
电子计算机一般是用“二进位制”表示数。进率是“2”(即满二进一),只用两个数字0和1与位值原则结合起来记数。例如:
“零”记作0, “一”记作1,“二”记作10, “三”记作11,“四”记作100, “五”记作101,“六”记作110, “七”记作111,“八”记作1000, “九”记作1001,“十”记作1010, “十一”记作1011,“十二”记作1100……
此外,还有“六十进位制”,如计量时间的单位时、分、秒。进率是“六十”,即1时=60分,1分=60秒。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质疑: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
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
师讲解:要想了解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先要从计数单位开始,我们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什么是计数单位,那你都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千、万……亿。)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不错,像个、十、百、千、万……亿这些都是用来计数的,所以叫他们计数单位,计数单位有大小之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要计量这一行的人数,需要用什么计数单位?(个)要计算我们班的人数,要用什么计数单位?(百)
师:至今为止,我们学习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师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
提问: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师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教师特别说明:最小的一位数还是1,因为根据十进制的计数原理,一个数的最高位不能是0,所以最小的一位数是1。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文字内容较多,教师教学时可以将谈话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大部分知识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看书质疑
1、让学生阅读书本有关学习内容,提出疑难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2、根据课本出世的我国人口数,请学生自己尝试一下怎么读这个大数。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课本后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设计思路
数学在很多孩子的眼里,总是与定理、法则、符号、运算联系在一起,在现实中,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时过分地强调机械的解题训练而缺乏生动的感官刺激和灵动的审美引领;只注重数学原理的运用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而漠视数学本身所蕴涵的鲜活的文化背景,忽略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以及数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发展,“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我们面前,“数学文化”也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到实际的教学中。本节课内容较多,教师教学时应注意把握教学要求,有的知识只需要了解,有的内容则需要理解和掌握。
资料链接
“0”为什么是自然数?
0是自然数一方面是从国际接轨来考虑的。另一个方面是从集合来考虑的,所有的集合的元素的个数都是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的。“0”也表示空集,所以0作为自然数。虽然0是自然数,最小的一位数还是1,因为根据十进制的计数原理,一个数的最高位不能是0,所以最小的一位数是1。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游戏互动,感知计算器的作用
师: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爱动脑筋,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的计算能力。
课件出示题目。
第一组:25×20 45+55 360÷36 1900-100
第二组:123456+98552 3698×46201
36952872÷2332
师:同学们能很快算出第二组算式的得数吗?
生:不能。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类似的大数,当计算比较复杂时,可以使用计算工具——计算器。从古至今,人类都使用了哪些计算工具呢?它们发展的历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初步认识、了解计算工具。(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的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会比较快。
⊙引导探索,认识计算工具
1、计算工具的历史。
师:计算工具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过程中,产生了记数的需要。慢慢地为了计算方便,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课件出示教材23页阅读资料,了解计算器的发展史。
请大家阅读资料,说一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观看课件,交流感受)
2、算盘的`认识。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它。
(1)认识算盘。
师:关于算盘,你都知道什么?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你知道算盘的1颗上珠表示几,1颗下珠表示几吗?(课件出示算盘结构图)
明确算盘的各部分名称,算盘上方的每颗算珠表示5,下方的每颗算珠表示1。在算盘上记数时,首先要确定某一档为个位,从个位向左数,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
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强调:“5”一般不用5颗下珠表示,而是用1颗上珠表示;“10”一般不用个位上的1颗上珠和5颗下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的1颗下珠表示;空档表示0。
(2)拨数练习。(见课堂活动卡)
(3)课件出示教材24页练习题:你能分别写出下面算盘表示的数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计算器的认识。
(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计算器越来越普及。它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比如:在餐馆吃饭结账时,用计算器计算,又快又准。
(2)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出示教材25页情境图)
下面是一种计算器。
①拿出计算器,看看你手中的计算器,再看看同桌和PPT上的计算器,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强调:虽然计算器的大小、功能不同,但是最基本的功能都是计算)
②请同学们看一看,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你知道哪些按键的功能?和同学交流一下。(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交流)
③生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计算器上的一些最基本的按键的功能,并在计算中灵活应用它们。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按键。例如,b/c、a、x2等,可以用来计算分数等。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时给学生自主学习计算器功能键的机会。学生自己摸索、实验,互相讨论、交流,自己寻找、发现,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巩固练习
算盘上每颗上珠代表(),每颗下珠代表()。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计算工具,了解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认识了算盘和计算器,还知道了计算器上每个按键的功能。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计算器,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算盘的认识。
(1)算盘的各部分名称。
(2)算盘的作用:计算和记数。
2、计算器的认识。
ON/C开关及清除屏键
AC清除键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出示人口数据)
同学们认识这些大数吗?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出示例1:北京人口有19612368人,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⑴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⑵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⑶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9612368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2、填空:
①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
②按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数位是一级。()是个级,表示多少();()是万级,表示多少()。
③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就不同。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一、第二页。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千万位……
数级:个级、万级、亿级……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读法(例2、例3,教科书第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空白卡片,彩笔。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
2、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习的数学的兴趣,感受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与工作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
三、教学难点:
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猜谜语。
师:有一则谜语,你能猜出来吗?
一个东西真奇怪,上面布满方块块,用手一摁字出来,加减乘除算得快。
谜底是:计算器。
课件出示计算器图片,揭示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计算器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计算器的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但是最基本的功能都是帮助我们进行计算。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操作计算器,来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语活动入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提高学习效率。
⊙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用计算器进行比较简单的运算。
1.要想正确地进行计算,除了记住运算符号键和数字键以外,还要记住以下几个常用的键:开关及清除屏键ON/C、关机键OFF、清除键AC、删除键DEL。
师: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清除键和删除键有什么区别呢?
(强调:AC是清除屏幕上的全部数据,而DEL只是清除当前输入的数据)
2.教学教材26页例1:386+179=
请输入386、+、179,看屏幕上显示出什么。输入这些以后再输入“=”,屏幕上又显示出什么?(565)这道题很快就计算完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让同学们在计算器上试算:
825-138= 26×39= 312÷8=
(集体订正)
3.观察讨论。
同样的几道题为什么有的同学算得快,有的同学算得慢呢?(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师小结:大家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就不要看一个数字输入一个数字,要把整个数看作一个整体,这样既能提高速度,又不会遗漏。
4.巩固练习。
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25= 500×10= 3456×5123=
9000÷90= 980306÷202= 478×123=
师:这几道题选择怎样的方法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呢?(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师小结: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些题比较简单,用口算比较快;有些题的数比较大,我们就要选择用计算器来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尝试使用计算器时规范操作方法,在掌握操作方法后熟悉键盘,进而熟练操作,从中总结操作的经验,培养操作技巧。
⊙发现规律
教学教材26页例2。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9999×1=9999
9999×2=19998(2×9=18,得数的首位和末位分别是1和8)
9999×3=29997(3×9=27,得数的首位和末位分别是2和7)
9999×4=39996(4×9=36,得数的首位和末位分别是3和6)
……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积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规律:
(1)积中都有3个9;
(2)积的首位数字从第二个算式开始依次递增,末位数字依次递减,并且首位数字和末位数字相加的和是9;
(3)从第二个算式起用一位数乘9,得到的积是得数的首位数字和末位数字组成的两位数;
(4)得数都是五位数。(也可理解为9999×1=9999=10000-1,9999×2=19998=20000-2,9999×3=29997=30000-3,9999×4=39996=40000-4……)
3.猜一猜下面各题的得数。
9999×5= 9999×7= 9999×9=
4.同学们猜得对吗?请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只要我们大胆地猜测、探究,就能发现规律,并且利用规律计算比利用计算器计算还要快。
5.你知道“M+、MR、MC”这几个键有什么用吗?请大家打开教材27页,阅读“你知道吗?”,了解这几个键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对有趣的算式结果的探究,使学生体会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26页“做一做”2题。
2.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文字说明:据统计,有的学校平均每个班每天浪费粮食约1.2千克,那么全校69个班一个星期大约浪费多少千克粮食?(学生计算,汇报结果)
同学们,在我们浪费这么多粮食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的人们过着三餐不饱的日子。如果我们以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年约吃粮食119千克计算,用这些粮食去救助那些贫困的人,大约能救助多少个贫困的人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进一步熟练地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养成从小关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课堂总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一些较大数目的题目,而且还学会了探索规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布置作业
教材28页4题,29页9题。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例1 386+179=565 825-138=687
26×39=1014 312÷8=39
例2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9999×1=9999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3至2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能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初步了解计数法,在不断更新、完善的探究过程中认识算筹,了解珠算的计数方法。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感悟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教学难点:
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学生:小棒、计算器、算盘等。
教师:课件、计算器、计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次计算比赛(出示口算题)。仔细观察,你准备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让自己算得又对又快?
55846+7646=、6908×7=
13027-8934=、992÷4=
353+958×3=、436-、(228-179)=
(预设:大部分学生选择使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你还知道哪些计算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计算工具。
二、操作交流,学习使用计算器
(1)师:同学们都带计算器了吗?请拿出来仔细观察。看看它上面都有什么?
(显示屏、按键、电脑芯片、电源)
(2)看书,试按。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3)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a、请会使用计算器的同学上台用课件演示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b、生尝试计算825-138
c、师介绍储存、提取键使用方法
d、生尝试计算876-738÷9=
e、开始计算比赛。(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上面各题。)
(4)你认为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什么?你觉得计算器这个计算工具怎样?
【设计意图:学生对计算器已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上一些常用键的名称和作用,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间互相交流和学习。通过两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计算快捷、方便、准确,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这么先进方便的计算工具可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计算工具就像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计算工具是怎样演化的。
1、介绍远古时代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
(1)课件出示配音动画: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例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石子,出去了几人就在绳子上打几个结。就这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而石子、结绳、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2)师:你们觉得摆石子、结绳等计数方法怎么样?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直接向学生展示最古老的计数法,让学生感悟体会计数的原始历程,初步了解计数的变革是人类生活发展的需要。】
2、模拟算筹的使用方法
师: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工具(课件出示图片),用算筹作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筹算”。
师:对于算筹,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预设: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的?怎样使用的?)
师:首先来猜猜看,古人是怎样用算筹表示1到9的。
纵式就是竖着摆、横式就是横着摆。(手势)
师:(微课植入方式)古人摆放1、2、3、4、5的方法。
师:古人摆6只用了两根小棒,猜猜古人是怎么想的呢?
师:都想到了用一根表示5,这是一个好主意。
据古书上记载,上面的这根表示5,下面的这一根表示1。
师:这样7、8、9也就好理解了。请你试着摆一摆。(屏幕出示)
师:用算筹可以摆出1-9这几个数,那怎样来表示更大的数呢?
出示用纵横相间的方式来表示多位数。
这些数你认识吗?出示29、306、632(了解0的出现也经历了空格、小正方形、圆形的过程。)
师:想知道古人怎样用算筹计算的吗?(课件演示)
师: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是摆放算筹来计算的。(出示动画小视频)
看完后,你们觉得算筹这种计算工具怎么样?怎么评价祖冲之?
(预设:计算时算筹摆了一大片容易混乱。如果能把活动的小棒固定起来就好了。我们要学习祖冲之计算认真,不怕苦累,执着追求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数让学生体会位值制的含义,体验古人的智慧以及算筹计数法的繁琐;通过读算筹摆出的数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感受到算筹在使用中也有弊端,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从而推动了计算工具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利弊两个方面,扬弃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通过观看小视频体验用算筹计算的弊端以及数学家严谨执着的数学精神。】
3、小组合作,研究认识算盘.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新的计算工具---算盘。你见过它吗?在哪里见过?
师:之前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过算盘,课前又收集了相关知识,就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小组研究,集体汇报:)
(预设:学生知道算盘的名称,课件配合演示:框、梁、档、上珠、下珠;学生知道:一粒上珠代表5,一粒下珠代表1;学生会在算盘上拨简单的数;学生会收集关于算盘的辉煌历史以及现在使用情况……)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在算盘拨出46、278、320485。
(一名同学在课件上演示,其他同学在算盘上试拨,师适时引导在算盘上定位的方法。如果有同学会用算盘计算可以安排展示一下,以让学生体会算盘拨珠即答的优点。)
生:我在家里收集算盘的'资料时,读到了很多有关算盘的历史资料,知道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并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师:在我国,人们至今仍然非常喜爱它,把它制成这样来装扮生活。(出示配音图片展示各种算盘)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课中交流,真切感受到了算盘这一灿烂的文化。】
4、感悟世界各国人民对计算工具的探索
师:不仅仅是我国人民在发明计算工具,世界各国人民都在积极的探索各种计算工具,请看(课件出示世界机械计算器发展史:计算尺-手摇计算机--巨型计算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
师:就这样,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也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智慧和探索精神。
师:目前人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研发更为先进的计算工具。
(出示健康环保电脑、小巧方便电脑笔图片)
师:你能想象一下新型的计算器会是什么样的吗?
四、再次体验,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想?
五、课外活动延伸:
1、每个小组设计“新型计算器”的方案。
2、调查了解更多与计算工具有关的知识制成数学小报。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xx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习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凸显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近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习惯。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计算工具的认识》11-16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02-26
五年级上册数学的单元教案文案01-03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09-23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2-20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1-13
小学四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试题02-09
高一上册第一单元作文11-06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模板12-09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