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01-14 10:42:0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2

  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高低变化。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温度)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

  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

  (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

  3、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

  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

  (1)认识温度单位℃。

  (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馈。

  5、教学反馈。(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

  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习读城市温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部分。

  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

  (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

  (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

  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

  (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

  (2)指名学生拨出9.5℃、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

  (3)比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学小结:刚才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

  2、游戏活动猜温度:现在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

  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较,课件出示的温度计)

  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较)

  广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东:-2度---8度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高低。(87页括号3)

  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

  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

  2、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情,灵活选择相关练习)

  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

  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四年级数学教案3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师生谈话引出生活中的乘法话题。

  二、展示目标

  1.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三、自学与交流研讨

  1.出示例1。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2.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指一人板演。算完后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完成后说说是怎样算的。

  同桌说说后,在全班说说。

  4.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质疑答疑

  五、专项练习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68 × 19= 292× 46= 109 × 37=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学数学,使学生渐渐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的丰富多彩的现象

  一、情境的创设:

  教师谈话,引出旅游团就餐问题。

  二、展示目标

  1.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三、自学与交流研讨

  1.观察情景图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2.分别计算选择两种自助餐各需要多少元钱。

  3.学生试着笔算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

  找不同选择的同学各一人板演,其余的写在本上。

  交流计算的方法。

  重点交流乘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四、质疑答疑

  五、专项练习:试一试。

  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口算。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七、综合练习

  采用书中的练习题。

  第三课时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3)估算、计算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培养估算的习惯,培养数感。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和反思的艺术,只有牢牢搭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具进,才能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这朵艺术之花才会永不凋谢。

  一、情境的创设:

  谈话引入(也可用其他形式引入)

  二、展示目标

  1.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三、自学与交流研讨

  1.让学生看图并说出图中的信息,再提出问题:估算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展示:说说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你是怎样估算的。先小组内交流,再班级交流。

  四、质疑答疑

  五、专项练习

  试一试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综合训练

  采用书中练一练的习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XX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 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 7+3 8+3 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四年级数学教案7

  课堂作业

  1.我们每天上午8:00到校11:00离校,下午1:00到校

  4:00离校。口算出我们每天的在校时间。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计算同一日内经过时间的问题,今天我们要继

  续学习有关经过时间问题的计算。(板书课题)

  1.出示例3,学生读题。

  提问: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的计算,我们可以借助于什么方法?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在黑板上画直线图。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一艘轮船从南京开往南通,什么时候开出的?是什么时候到达的?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在直线图上标出。

  提问:这艘轮船一共行驶了多少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艘轮船从第一天出发到第二天到达目的地,经过的时间是由两部分合起来的:从第一天22时到24时经过了2小时,又从第一天24时(也就是第二天0时)到8时经过了8小时,所以一共经过了10小时。

  追问:一共行驶了多少小时?是由哪两部分时间合起来的?

  2.做练一练。

  提问:从第一天18时到第二天10时,经过的时间是由几部分合起来的?是哪几部分了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是怎样想的。

  1.练习十第7题。

  读题。提问:题里20时和10时指的是什么?一共行驶多少小时是求的什么?条件中的时刻相隔几天?谁来说一说,这道题要分工几步做?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是怎样想的。

  指出:求两天间经过的时间,要先算出第一天用了多少小时,再加上第二天用了多少小时。

  2.判断下面的每一种说法对不对。

  (1)20时就是晚上10时。()

  (2)0时就是晚上12时。()

  (3)一、三、五、七、月是大月。()

  (4凡是单月都是大月。()

  (5)凡是双月都是小月。()

  (6)8月30日的后一天是9月1日。()

  3.练习十第8题。

  提问:?月4日起放暑假,7月4日这一天算在暑假里吗?9月1日开学,9月1日这一天算在暑假里吗?

  怎样算出一共放假多少天?

  请大家算一算,一共放假多少天,告诉老师。

  4.练习十第9题。

  向学生说明在生活里经常出现时间问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写出来,然后口答每次时刻。(老师板书)

  让学生说一说,第二、三次取信时间各是下午的几时。

  5.练习十第10题。

  让学生填在课本上,然后口答。要求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6.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填表中的数,然后口答。

  提问:这两列火车到达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在计算运行时间时,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指出:计算同一天内经过的时间,可以一次算出开始的时刻到结束的时刻所经过的时间;计算两天间经过的时间,可以先算出开

  始的时刻到24时经过的时间,再加上第二天所用的时间。

  1.练习十第6题,直接填在书上。

  2.练习十第12、13题。

  课后感受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学生在练习中经常会在减不够的时候倒过来计算的,尤其是在跨2天的经过时间计算上,还是有点问题。也许是我讲的并不是很清楚吧。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练习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3820000

  计数单位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0.050.005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40.63.134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零点零一四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②、能熟练地运用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乘法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探索与发现(二)。

  (学生)计算(9×25)×4和9×(25×4)、(12×8)×125和12×(8×125)两组算式。

  (教师)两组算式的结果都相等吗?

  (师生活动)比较算式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

  (9×25)×4=9×(25×4)、(12×8)×125=12×(8×125)

  即: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教师)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

  (学生反思)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表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吗?

  (学生)尝试书写关系式,并反馈尝试的结果。

  (师生归纳)(a×b)×c=a×(b×c)。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教师激疑)你能运用乘法结合律巧算下列各题吗?

  1、37×5×2;2、17×25×4

  (学生活动)

  (教师)上面两题为什么要把5×2和25×4结合起来计算?

  (学生)观察、讨论,然后反馈结果。

  (师生归纳)因为分别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相乘,所得的乘积是整十、整百数,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在今后的乘法计算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

  (学生反思)

  四、运用所学,巩固练习

  学生齐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乐融融。

  五、拓展运用

  (教师)比较:25×24的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

  (师生活动)

  (教师)根据上例,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125吗?

  (师生活动)

  六、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P46练一练第1、2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除数是5、25、125的乘、除法式题,提高计算的速度。

  2.练习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能迅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请学生叙述用5、25、125乘、除的算式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1)陈述过程准备(自言自语式)。

  (2)小组互说(四人小组)。

  (3)指名代表性地叙述。

  (4)教师复述。

  2.填空练习

  (1)请全班同学做第58页中练习十四的第1题。

  (2)设问:你认为教材中首先编排这6道题的目的是什么?

  (3)对!(为我们今天的练习作准备)。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2题。

  (1)指名口答:说一说简便计算的第一步,应当明确乘数、除数是5,25就想到用乘以10再除以2或用乘以100再除以4来计算。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差生。

  (3)集体校对,检查中下学生的正确率。

  2.练习十四第3题。

  (1)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解各题的简便方法。

  (2)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辅导中下学生。

  (3)集体校对作业,指出注意点。

  3.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

  把下面各题计算中的错误改正过来。

  (1)指名说出各题的错误之处。

  (2)教师指出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4)集体校对。

  (5)教师。

  (三)综合练习

  1.学生独立做,练习十四中的第6题和第7题。

  2.用投影来校对。

  3.师生共同。

  4.教师设问:这样的应用题的简便计算请每位同学能引起关注。

  5.鼓励少数智力较好的学生能编一道应用题。

  (四)开放练习

  1.投影出示第5题。

  2.布置课内作业。(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

  3.四人小组讨论。

  4.集体,选取好的方法。

  (五)思考题教学

  提示:把8888写成88×101的形式

  (六)作业:《作业本》第48页(四十八)

  2.应用题

  (1)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7、9、12题。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简单的描述路线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出示投影:

  照样子,填一填。

  1号检查点在东偏北45的方向上。

  2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3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4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发言,补充。

  (3)老师讲评。

  2、(1)小芳看小敏在东偏南30的方向上,小敏看小芳在什么方向上?

  (要求学生在观察点上画出方向,再观察。)

  (2)书本P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根据上题的练习,单独完成。请学生说说结果。(同桌说说)

  3、找位置,说距离。

  (1)学校在小芳家北偏东40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2)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3)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4)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A.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关的问题,先同桌说说,再请学生复述,其他补充。

  B.老师小结。

  4、完成81页练一练第2题。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59页例1—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运用猜测、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教学难点:让学生抽象概括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大胆猜测。

  1.通过商品标价2.50元和3.00元这两个小数尾末有零来引起思考,自然地引出两个问题:0.1米、0.10米、0.100米,它们大小相等吗?0.30和0.3呢?

  2.猜一猜。

  二、 利用工具,检验猜测。

  师:老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些工具(一把米尺,一张数位顺序表,两张方格纸),请你们利用这些工具来检验刚才的猜测是对还是不对。先请你们四人一组,选一选、议一议:你们选择哪种工具,准备怎样来验证?

  学生动手操作、检验:

  ⑴ 学生利用直尺验证:0.1米是1分米,0.10米是10厘米,0.100米是100毫米,他们在尺子上所表示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⑵ 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验证:把0.30和0.3写在数位顺序表中,从数位顺序表中看出,它们的位数虽然不同,“3”所处的位置相同,所以0.30=0.3。

  ⑶ 学生利用正方形图验证:0.30是百分之三十,0.3是十分之三。从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图中取其中的30份,就表示0.30。从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图中其中3份,就表示0.3。从图中很明显的看出0.30=0.3。启发学生想一想:十个百分之一是一个十分之一,三十个百分之一是三个十分之一,所以0.30=0.3。

  三、 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从刚才的操作中,我们已经知道:0.1米=0.10米=0.100米,0.30=0.3。下面请大家观察这两个等式,什么不变,什么变了?为什么数变了后数的大小不变?

  四、 概括总结,揭示性质。

  ⑴ 谁能用一句话归纳出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就叫做“小数的性质”。

  ⑵ 请大家一起读“小数的性质”

  五、 学生质疑。

  六、 运用性质,化简改写。

  ⑴ 学了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自学课本例3。想一想:什么叫化简?什么叫改写?它们的根据分别是小数性质中的哪一句?并举例说明。

  ⑵ 教学例4

  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①问:0.2和4.08各是几位小数,要把它们改成三位小数应在小数的哪部分添上“0”?各应添上几个“0”?为什么?

  ②问:整数3改写三位小数,在3的后面添上三个“0”写作3000,对吗?为什么?那么应该怎样写?

  ③学生汇报结果,师板书:0.2=0.200,4.08=4.080,3=3.000。

  七、 巩固提高,升华知识。

  ⑴ 完成课本“做一做”的题目。

  ⑵摆数游戏:每个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五张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

  ①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

  ②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

  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八、 交流收获,反思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九、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1—6题。

  十、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例2:0.70=0.7 105.0900=105.09

  例3:0.2=0.200 4.08=4.080 3=3.000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拉一拉,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三次对图形的分类活动。第一次是对已学的一些图形按是否是平面图形进行分类,第二次是对平面图形按其是否由线段围成进行分类,第三次是对线段围成的图形的边数进行分类。由此可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实用价值很高。由于特性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之间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实践,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二个教学目标将在教学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来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拓展,课外延伸”来落实。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分类的思想,学生也已经接触过,曾进行过数的分类。加上城区学生基础比较好,所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应该不难。只是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应用平时关注的较少,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通过课件展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实例,非常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图形的特点,思考分类的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图形,借机引出课题,交代学习目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分组尝试分类

  提出分类问题之后,让学生先思考一下如何分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借助学具分小组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集中交流分类标准

  先让学生上台粘贴,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边分边交流分类的标准。

  3、梳理思路,展示过程。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图形类别特征的认识。

  4、动手实践,探讨特性

  先由生活中大桥、伸缩门等图片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换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再让学生回忆学生中应用了特性的实例,加深对特性的理解。

  (三)运用拓展,课外延伸

  1、谁能说说图的意思(教材23页第3题)。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2、欣赏图片: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着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聪明的建筑师们不仅利用他们设计出了许多漂亮的建筑,同时又利用他们的特性设计出了不可思议的雄伟建筑。它们中有的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是依然完好无损保持了原样。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欣赏这些有名的建筑图片,去感受图形带来的魅力。

  3、课外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4、运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加固摇晃的椅子。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并对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学习给出一个评价吗?”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1.数学教案

2.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数学教案:菱形

4.数学教案《配对》

5.数学教案《分类》

6.《等分》数学教案

7.初中数学教案

8.小学数学教案

9.人教版数学教案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案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