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

时间:2024-05-23 07:55:4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汇编1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

  数学:

  1、计算占整张试卷的百分之七十到七十五。需要注意的是填括号的题。例:P81T4,P113T3。(包括会比较大小,能给数排列顺序。)

  2、分类和图形会整合到一起考察,很容易出的是给你一个图案,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例:P36T2、3。P37T5中,圆柱、圆锥、球都能画出圆来。P50T11中,第一幅图有一个不是三角形,只数单个存在的,不数组成在一起的。P50思考题,注意考察学生的观察想象力,有的'基本图形看不到,但应该想到它是存在的。P119T7。

  3、按规律填数或找规律继续往下画。例:12、14、()18;白白红白白红红白白红红红()。P113思考题。P59T1。

  4、序数和基数。例:把从左边数的3只涂上颜色,把从左数的第3个圈出来。P22T9、10,P48T3。

  5、认识钟表,并能用两种形式表示。例:小明的一天,请先写出钟面上的时刻,再连一连。(重点考察整时和半时,并能知道时间的先后顺序。大约几时和过几小时是几时说是不考,但应该掌握,以防万一。)

  6、看图列式。分为一图一式,一图两式,一图四式。例P61T7、8,P67T4,P49T4、5,P79T5,P75例题、做一做,P77T5,P80T3,P99T3、4、5,P121T11、12。(注意应该写上单位名称)

  7、数的分解、组成。例:P60T3、4,P63思考题,P104T2,P118T2。

  8、圈一圈,算一算,或补全算式。例:P70T2,P121T11、12,P98T1,P104T1。

  9、比较多少、高矮、长短。注意应在同一起点开始比较,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或利用给出的相关条件。例:P12T5、7,P62T11,P68T8。(注意要写上几个)

  10、思考题P69,P102。

  11、填表格。例:P77T6,P81思考题。

  数学只要把上面的内容弄明白了,考试一点问题没有。建议家长,领着孩子把我说的内容重新做一遍。

  语文:

  1、能默背P43所有内容,能区分平、翘舌音。(声母是Z、C、S的音节就是平舌,声母是zh、ch、sh、r的音节就是翘舌。)能区分两拼与三拼音节。(两拼hu,三拼hua--韵母是a,u是介母。)可给孩子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中找出平、翘舌音,找出三拼音节,找出整体认读音节。

  2、笔画名称必须掌握,见P148,每个笔画应用到哪个字当中。

  3、掌握笔顺:火、文、七、九、门、耳、长、山、出、牙、风、力、方、半、巴、业、平、片、皮、里、果、鱼、正、雨、两、瓜、衣、年。(容易这样出题:年字的第三笔是。既考察了笔顺,又考察了笔画。)

  4、加一加,减一减。下面的字,每题必须能写出两个以上。(个别除外)“口”加一笔,“口”加两笔,“日”加一笔,“日”加两笔,“十”加一笔,“十”加两笔,“十”加三笔,“人”加一笔,“人”加两笔,“月”加一笔,“目”加一笔,“米”加一笔,“了”加一笔,“大”加一笔,“木”加一笔。

  5、连线。P25,P32,P40,P48,P55,P56,P71,P96,P137。

  6、知道一些基本的反义词。P60,P55。

  7、灵活运用数量词。P86,P91。

  8、照样子写一写。P138、P136、P137、P132、P118、P116、P110,P104,P107,P77,P72,P70,P68,P60,P56。

  9、形近字组词。P117,P100,P71。

  10、重点课文。P31,P33,P46,P52,P55,P59(四种事物,三对反义词),P61、62(会仿写),P64(按课文内容填空),P76(按课文内容填空),P83(知道不同动物尾巴的特点),P90(数量词),P92(能分类),P94、95(能区分水果和蔬菜,并了解它们的特点,颜色等),P97、98(掌握字的组成及意义),P111、112(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鹰学会了飞翔,你学会了--此处应该是一项技能本领。),P120、121(除花生外还有生长在地下的食物,如萝卜、土豆、地瓜等),P123(每种动物脚印的特点,冬眠的动物有青蛙、蛇、狗熊等),P125(知道自己的生日),P128-131(会分自然段,知道每段有几句话),P133-135(会分自然段,找出四季树上的变化。)。

  11、146、147页生字必须掌握,应该听写一遍。

  以上内容是比较重要的,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把书从头到尾,复习整理一遍,效果会更好!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2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6页“整理和复习”第1~3题,练习十二的第1~4题、第6题,整理和复习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提示:

  这节课主要是复习整理“11~20各数”的分成、意义等,有关计算不是重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对11~20各数的认识;巩固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 巩固认识“个位”、“十位”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算式。

  3. 初步感知整理和复习的作用,进一步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巩固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熟练掌握大于号小于号的用法,练习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知“整理和复习”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回忆法、复习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

  谈话法: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下这几天我们都学会了什么?指名说。

  师生补充评议。

  师:这节课,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复习一下这些内容,这样能让大家更熟练的掌握这些知识,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这是复习课,暗示他们体会复习课和新学课的不同处,体会复习整理课可以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是一种“学习效益”很好、“非常重要的课型”。

  复习导入法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可以小组讨论交流。也可以学生看书,回忆本单元的'内容。

  学生汇报自己看到的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一部分内容:认识11~20各数。教师板书:整理与复习

  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选择最近发生的一些数学小故事导入本课。比如

  师: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刚才xxx同学的说他一口气吃了19颗糖,妈妈说她吹牛说大话。你们觉得这是真的吗?

  学生猜测。教师回答:他吃的是一种很小颗粒的糖,你看,(教师展示)一小袋有10颗,另一小袋是9颗,一共是多少颗?

  师:xxx同学的回答又准确又完整,我可以送你1袋糖。请下课后到老师这里来领取。请其余同学向他学习。……

  二、探求新知

  1.教学课本66整理与复习第1题“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出示第1题的图,学生观察,这些同学他们都会什么?你会吗?你还会些什么?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明了学情。

  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的情况,师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例如

  师:谁会从20数到11? 11和20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小于号怎么用?1个十3个1组成什么数?1个十7个1组成什么数?16是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13+6怎么算?17-4怎么算?……

  练一练:完成课本练习十二的第1题,第2题,第3题。

  第1题的第(2)小题难度大一些。师提示,哪两个数之间差2?再让学生完成。

  完成后让师生一起订正。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量提供学生思考时间,表达机会,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良好发展空间。

  2、教学课本“整理与复习”第2题:拨一拨,说一说。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很少出错,你们真聪明。

  现在我们来解决第2题。

  师出示计数器:问这是什么?这个位置是什么位?这个位置是什么位?这个位置上拨一个珠子,表示多少?这个位置拨一个珠子表示多少?

  谁来拨出12? 谁来说一说12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谁来拨出14?谁来说一说14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

  完成课本67页第4题。

  师介绍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设计意图】以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类型的任务,速度快,效果好。而如果让学生分角色合作来做的话,师不怎么好组织,耗费的时间更长,感觉没有必要。

  三、巩固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这些知识我们更熟悉了,是吗?不过学会了,我们还要会使用他们解决一些题目。

  完成课本67页第6题。

  第6题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师指导合作过程:学生甲说一个十几的数,学生乙说4到算式。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觉得哪些同学值得你学习?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

  回家和家长说一说今天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请你的家长出几道题给你完成。

  【设计意图】加强家长和学生的联系,给予家长更多的了解自己孩子学习情况的机会。次作业可以通过qq群来布置。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125页,练习三十.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有关知识。

  2.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化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从而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体验,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略)

  (二)复习

  1.这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

  2.回忆并概括,板书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为整理和复习做准备)。

  (三)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认识0~20这些数,能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2、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3、复习钟表,知道整时和大约几时。

  4、复习立体图形,能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教学重点: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知道整时和大约几。

  教学对策:通过复习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1、计算。

  9+5=3+8=6+6=9+2=

  6+7=7+5=8+8=5+8=

  8+9=9+6=3+9=9=9=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交流答案。

  9+5=143+8=116+6=129+2=11

  6+7=137+5=128+8=165+8=13

  8+9=179+6=153+9=129+9=18

  13、比较大小。

  8+4()118+7()7+8

  7+7()137+9()10+7

  2、指导:8+4()11

  这道题怎么比较大小?

  先计算,再比较。

  8+7()7+8

  这道题要先计算,再比较吗?

  不用。

  直接比较:8+7和7+8只是交换了位置。

  答案是相同的。

  学生独立完成其余各题。

  交流答案。

  修改: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和思考的方法。

  3、实际应用。

  光盘出示题目。

  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开来了4辆汽车。

  你从图上还可以知道什么?

  原来停车场停了9辆汽车。

  求什么呢?

  现在有多少辆汽车?

  你是怎么列算式的?

  9+4=13

  学生在书上填写算式。

  修改: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引导他们思考:知道原来停了9辆车,要求现在有多少辆,还缺少什么条件,缺少的条件能从图中找到吗?然后再让学生列式计算并进行交流。

  15、照样子折一折,卷一卷。

  看屏幕,这是什么?

  一张长方形的纸。

  现在我把它折一折,折成了什么?

  一个长方体。

  请你照样子折出一个长方体。

  学生折纸,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请你再卷一个圆柱体。

  你还能折或卷什么图形呢?

  请发挥你的想象力,折出或卷出你喜欢的.图形。

  学生活动。

  交流。

  修改:先老师做示范,折出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再让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并说说折出的是什么形体,然后让学生看着教材下面一行的图示,照样子卷一卷,并说说卷出的是什么形体。接着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还可以怎样折、怎样卷?最后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折一折、卷一卷,并组织展示和交流。

  板书设计:

  期末复习

  9+4=13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5

  复习目标: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重、难点:

  识别钟面上的时刻与经过的`时间

  复习过程:

  一、复习钟面

  (一)复习内容

  钟面上有数字1~12。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秒针

  时针短分针长秒针最长最细

  1大格里有5小格,数字几就是第5×几小格(5的乘法口诀)

  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走24圈是一天。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是60分,即1小时。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即1分。

  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

  分针走1圈,时针走1大格

  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二)随堂练习

  填空:

  (1)钟面上有()大格,()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走()大格是1时,这时时针走了()大格。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5)1时=____分,1分=____秒,1时=_______秒

  (6)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圈是()秒,也小是()分

  (7)()针走一大格是1时,()针走一小格是1分。

  (8)分针走一圈走了()个小格,也就是()分,还可以说走了()时。

  (9)一天有()小时,时针走()圈,分针走()圈。

  (10)钟面上最长的针是()针,它走得最(),最短的针是()针,它走得最()。

  注意:填空时一定要细读题,弄清题意,特别要分清“大格”和“小格”

  3、巩固练习(见后页巩固练习)

  二、读、写时间

  (一)复习内容

  1、二种写法:普通写法:9时08分,

  电子钟写法:9∶08

  (注:两种写法的数字写法一样,不需要把第一种写成9时零8分)

  2、看钟面记时

  (1)整时:分针指12,时针对正数字。

  如:7时,分针指12,时针指7

  (2)半时:分针指6,时针指两数字中间,走过了数字几,就是几时30分。

  如:7时30分,分针指6,时针指7和8之间。

  (3)分针指第几小格,就是几分,

  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

  如:分针指第14小格,时针走过7,就是7时14分。

  注意:A、几时刚过:时针走过且接近数字几(拿钟举例)

  如:7时05分,时针走过7,但很接近7。

  B、几时45分~59分,时针走过数字几,但接近数字“几+1”

  (4)特殊情况:6时:时针与分针成一直线

  12时:时针与分针重合

  3时、9时:时针与分针成直角

  但这些情况其实每一小时都有可能会经历,但只有上面几个时刻是整时。

  3、看时间画钟

  注意:(1)时针短、分针长

  (2)要精确到每一小格,不能有误差。

  (二)随堂练习

  1、填空

  (1)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是()时。当分针和时针都指向12,是()时。

  (2)()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时整,时针和分针成一直线。

  2、读一读,写一写

  3、连一连

  4、请画出时针和分针

  三、体验时间

  (一)复习内容

  1、快与慢时间短─→快时间长─→慢

  2、填单位方法:联想体验,比较

  例:小明一天睡10(),把每个单位都代进去想一想,显然每天不可能睡10分或10秒,太短了。

  (二)随堂练习

  1、填空:100米赛跑,小军用了16秒,小明用了15秒,()跑得快。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小华每天睡9(),跳绳10下用了7()。

  (2)小亮吃饭用了20()。

  (3)小明跑50米用了12()。

  (4)中央电视—1台的新闻联播大约需要30()。

  (5)小华跑100米用了17()。

  (6)我们每天午睡大约1()。

  (7)脉膊跳10次用了8()。

  (8)妈妈每天工作8()。

  (9)一场足球赛需90()。

  (10)小丽写1个毛笔字用8()。

  (11)从北京到天津,汽车开了2()。

  (12)1节数学课40(),课间休息10()。

  四、时间的计算

  (一)复习内容

  1、单位换算

  1时=()分1时30分=()分

  1分=()秒1分20秒

  70分=()时()分90秒=()分()秒

  方法:(1)大─→小

  利用公式:1时=60分1分=60秒

  把时全化成分把分全化成秒

  如:2时10分:2时=120分,120+10=130分,所以2时10分=130分

  (2)小─→大A.分─→时

  从几分中减去60分作1时,剩下的能再减60分就再加1时,不能减就作几分。

  如:70分70分-60分=10分,所以70分=1时10分

  又如:130分130分-60分=70分,还可再减60分即70分-60分=10分

  1时+1时

  所以130分=2时10分

  B.秒─→分,方法同A

  2、时间大小比较

  1时30分○70分

  可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或把小单位化成大单位,看方便,方法同单位换算。

  3、计算时间

  (1)计算快慢

  小红跑50米用12秒,小华用16秒,谁快?谁慢?慢多少?

  方法:无论计算快多少还是慢多少,都是计算“相差多少”,用慢的时间-快的时间。

  (2)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计算方法:列竖式(草稿纸上列)

  时分秒

  ±时分秒

  时分秒

  (60进制)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

  2、整理20以内的加法表,并在表中寻找出规律。

  3、通过喜闻乐见的练习,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亲切感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

  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整理20以内的加法表,并在表中寻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法的'含义

  1、出示第一题。

  (1)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的意思。

  (2)请几位学生来说说图的意思,可以让学生尝试编数学实际问题。

  (3)学生独立计算并完成书上的填空。

  (4)集体订正,问:你是怎样想的?

  2、提问:什么情况我们要用加法算?

  二、整理加法表。

  1、师: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搭房好吗?

  生:说说你准备怎么搭房。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学生进行有序地对加法算式整理。

  提问: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横着看,斜着看呢?

  生:小组讨论,观察,发现加法表里的排列规律。

  2、把得数是11、12、13?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3、从加法表中任选题目,快速说出得数。

  三、口算

  1、出示:复习第4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对于错的及时分析原因。

  组织学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复习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校对并订正。

  四、补充练习

  1、在〇里填上大于、小于或等于。

  9+7〇15 14-10〇5 5+7〇7+5

  13〇4+8 17-7〇9 6+4〇8+3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比大小的。

  2、解决实际问题。

  (1)小红有8枝铅笔,小明和她同样多,两人一共有多少枝铅笔?

  (2)书架上有18本故事书,借走一些后,还剩下8本,借走了多少本?

  (3)三盒蛋糕,第一盒有6个,第二盒有8个,第三盒有9个。买2盒最多有( )个,最少有( )个。

  教师读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五、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巩固两种计算思路:一是把“凑十法”迁移过来进行计算,二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把算式转化成学过的算式,算出得数。同时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交流算法过程及自己的想法,加强口算,进一步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统计的方法;复习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灵活地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算一算。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统计的方法,谁知道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统计?我们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统计天气的变化情况,这是小明对近20天的天气情况统计的结果。(出示总复习第12题。)观察图画,说一说图中符号表示的意思,然后数一数分别有几天,填完统计表。谁能提出一个问题?谁能解答。

  二、填上合适的数。(出示总复习第13题。)教师:这里有许多美丽的花朵,在它们的身上有许多数,谁能发现16、9、7这个数有什么特点?那么第二朵花有15和9,另一片叶子上应填哪个数?第三朵花?第四朵呢?

  三、填空。(总复习第14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过程并填在书上。四、乘车。(出示总复习第15题的画面。)

  1、观察画面,说一说什么意思,这幅画告诉我们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四、想一想,算一算,(总复习第1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观察。师:你会发现每一竖行都有自己的规律,谁能来说一说?

  五、破密码。(总复习第17题。)教师讲解第一个,首先算出四个算式的数,这四个数就是它的`密码。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的三个密码。

  六、连环画。(出示总复习第18题的画面。)让学生观察这两幅图,说一说意思,并把这两幅图变成故事让学生讲给大家听,最后让学生列算式并解答。

  教学后记: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方法;复习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8

  教学目的:在学生系统复习之后,进行的.综合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综合运用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试卷检测)

  9 11

  1、

  2、在○里填上>、<或=。

  8 ○ 14 - 4 17 - 10 ○ 3 + 4 10 - 6 ○ 6

  9 ○ 9 + 3 7 + 4 ○ 7 - 4 10 +0 ○10 - 0

  3、从大到小排列下面各数,并填入( )里。

  13 10 9 15 12 20 18

  ( )>( )>( )>( )>( )>( )>( )

  4、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1的数是( )。

  20里面有( )个十。

  5接着画下去,画满10个。

  ○△△○△△

  □○△□○△

  6、☆☆☆☆★☆☆☆★☆☆

  一共有( )个☆。从左边数,第( )个和第( )个是★。

  请把第1、3、7、11个涂上颜色。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9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复习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式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3.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复习措施及课时安排:

  1、复习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活动,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把本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复习册、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4、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6、知识分类

  知识点 对应教材 复习说明 课时安排

  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P91-P95 巩固整时和半时的读写,另外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P120),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1课时

  认识图形、分类 第四单元P32-P37,第五单元P38-P41 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复习按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

  1课时

  20以内的数 第一单元P2-P5,

  第二单元P6-P13,第三单元P14-P22、P29,

  第六单元P42-P71,第七单元P84-P87 学生对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 第三单元P23-P31,第六单元P42-P81,第七单元P88-P90,第九单元P96-113 1、通过对算式的计算与分类,整理加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填写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

  3、掌握10以内的加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不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在解题方法多样化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2课时

  解决问题 贯穿于第三、六、七、九单元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复习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看图并根据对话信息进行计算。

  四、学生常见错题及解决策略:

  认识钟表

  1、 写时间会写成11:12、11:时30分或11时30等;

  2、容易把6时半看成是7时半。错因:时针旋转的方向未弄清,时针其实是过了6,但还没有到7。

  3、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会长短颠倒或者长短不分。 1、平时多观察钟表上的时间,加深其对时针、分针及其旋转方向的认识。

  2、通过亲自动手拨出,更好地巩固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

  3、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注意是过了几。

  4、培养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 1、数图形时不注意顺序;

  2、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属性未掌握好。

  3、把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名称混淆。

  4、按同一标准分类时不能找出其中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 1、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要求分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出错;

  2、 8的后面是()或者4的前面是(),学生有时会把后面和前面弄错。 1、 数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 看尺子图能较好的分清前后关系。

  1、分不清几个和第几。

  2、左右不分

  1、读题时先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圈出来。

  如:将从左数的第6个涂上红色,把从右数起的5个圈起来。(5个要全部圈在一起)。

  2、反复读几次。

  数的组成:个位是6,十位是1,这个数是(61),由5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51) 1、认真读题。

  2、可自己在纸上画一个数位表,对着写。

  20以内的加法及10以内的减法 1、 看错数字

  2、 看错运算符号

  3、 12+3=42,错把个位3加到十位上 1、 仔细看题,认真检查;

  2、 可用符号帮助;

  3、 检查时默读题目。

  一图四式

  用部分数减部分数:

  3+7=10 7+3=10

  7-3=4 列减法算式时必须用总数减部分数

  看图列式计算 1、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及有效的数学信息。

  2、找不到题目中的全部条件:形象图与对话结合的。

  1、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在一起,而减法的本质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2、要求孩子记住:问号问的是几,等号后面就写几。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0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2页“总复习”,练习二十二的第1~11题,整理和复习0~20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教学提示:

  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组织复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和序数及进一步巩固“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 培养学生数数、读数、写数以及数的大小比较的能力。能正确、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

  3. 让继续感知整理和复习的作用,感受“学生文化”。进一步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的序数含义、数的顺序及数的组成,能正确、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计算20以内加减法。

  教具准备:

  课件、磁性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作业本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回忆小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谈话导入等。

  回忆小故事导入法:教师可以选择最近发生的一些数学小故事导入本课。比如

  师:我讲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谁再讲一遍?

  学生回答。

  师:xxx同学的把这个故事讲得准确又完整,请其余同学向他学习。……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法承上启下,既可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游戏导入法

  师:我们做个口算接龙的游戏好吗?从第一行开始,第一个算1+1,第二个算前一个算式得数+1,算到到20后。游戏开始。

  改变第二个加数计算。……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烘托出热闹、有竞争性的学习气氛,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

  谈话导入法

  师:同学们,本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想一想在这个学期中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师:我们这学期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20以内的数,第二个内容是20以内的加减法,第三个内容是认识图形。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前两个内容:(板书)2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

  二、复习20以内的数

  1.我们先来将20以内的数数一遍。谁能倒数一遍?

  一起顺数,指名倒数。教师注意调控课堂,注意走神的学生。

  2、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这些20以内数的'意义。

  教师课件出示下图问:这些数可以表示什么?

  指名说。

  预设: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捆数、盒数、瓶数等。

  3、复习数位。

  教师:在这个数位表中,左边第一位是?第二位是?学生接答。

  4、复习10以内的数的组成。

  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说数的组成。

  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第103页第1、2、5、6题。

  第1题练习时,可通过第2幅图让学生说说 1个十是多少, 通过第 4幅图让学生说说14的个位上的数是几,十位上的数是几等。

  第二题让学生说说怎么比较多少。

  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 可让学生说说每组数有什么规律, 你是怎么发现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怎样掌握的,还存在哪些问题?你觉得哪些同学值得你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告一段落,结束前让学生回忆复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怎样掌握的,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方式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这样学生不但将学到的知识有条不紊地储入到“知识库”,而且培养了探究精神,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了合作精神,促进反思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加强。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1

  1教学目标评论

  1.知识与技能:有规律地整理加法算式,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加法算式的过程,回顾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数学算式的排列规律,初步渗透数学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规律美,在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2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有规律的整理加法算式,熟练地计算20以内加法。

  教学难点:在观察比较中找到加法算式排列规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目标评论

  1.知识与技能:有规律地整理加法算式,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加法算式的过程,回顾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数学算式的排列规律,初步渗透数学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规律美,在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3.1.2教学重点评论

  有规律的整理加法算式,熟练地计算20以内加法。

  3.1.3学时难点评论

  在观察比较中找到加法算式排列规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直入主题评论

  1.师: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每天走过哪些路?走这三种路有什么感觉?(课件出示:上楼梯、下楼梯,平路)

  生随意回答。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总会遇到快乐与困难,你们能正确面对吗?今天我们就来复习20以内的加法,就像我们走这三种路一样,你们有信心吗?

  2.揭示主题:其实,20以内的加法排列有很多规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搭建起这部分知识之间的桥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为整理复习下面的知识铺路搭石。)

  活动2【讲授】师生合作,自主构建评论

  活动一:先复习和是6的算式。

  师:谁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说出和是6的算式?生不能完整说出,教师这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后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可能出现各种算式遗漏的情况。

  (2)0+6=6 1+5=6 2+4=6 3+3=6 4+2=6 5+1=6 6+0=6

  (3)6+0=6 5+1=6 4+2=6 3+3=6 2+4=6 1+5=6 0+6=6引导同学们发现,第一个加数逐渐增加,第二个加数随之逐渐减少,和不变。第一个加数逐渐减少,第二个加数随之增加,和也不变。初步感知加数、加数与和之间的变化规律。然后用课件把6的算式填在如书上106页的表中。

  师:这些算式填在表中后,仔细观察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生很快说出像楼梯。

  课件展示上面的两种情况,就好像我们上楼下楼这两种情况一样。通过课件演示,感知规律。(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我设计先复习和是6算式开始,通过说--议--填,形象地发现算式的变化规律,就像我们走楼梯一样,能完整的说出和是6的算式。)

  活动二:先小组合作完成和是8,和是10的算式。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和是6的算式,下面我们猜想和是8,和是10的算式有这样的排列规律吗?

  小组合作后,师组织汇报。发现与和是6的算式规律一样,验证了猜想。

  (设计意图:有了得数是6的算式的学习经验,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得数是8,10的算式。这样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给予学生发现创造的机会,感知数的变化规律,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活动三:独立填表完成和是11至20的算式。

  (1)学生猜想和是11至20的算式有这样的规律吗?

  (2)选任意一组算式汇报,进行验证。组间相互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探究讨论、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这一过程,组间相互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巩固2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感知数的变化规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活动四:横、竖看,发现规律。

  (1)指名三至五名同学自由选择横着读几排算式,发现加数、加数,和又是怎样变化的呢?(2)指名三至五名同学竖着读几排算式,发现规律师:读这几排算式排列时就像我们“走平路”一样,通过“走平路”练习,发现了什么规律?根据学生汇报后发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同学之间相互补充,逐渐完整,使学生知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逐渐增加或减少,和也随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规律。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走平路”活动,将复杂的.数学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不仅激起同学们探究的欲望,还有利于同学们发现规律,感知学习方法。)

  活动3【练习】巩固练习,应用规律评论

  1.写出四个和是17的算式。

  ———————————— ————————————

  2.把3、4、5、6、7、8、9、10、11、12填入方框里,每数只用一次。

  □+□=□+□=□+□=□+□=□+□=15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发现加法算式的排列规律,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

  活动4【练习】畅谈收获,总结升华评论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这节课我们发现加法算式之间规律,下节课利用这种方法继续整理减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梳理20以内加法的规律,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又提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使这节课的知识融入整体的知识结构中。)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5~97页。

  教学目的:

  1、 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实际意义和算法;

  2、 再整理、归纳加法表和减法表并应用加法表和减法表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加法表、减法表、苹果图、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 教学加法表和减法表。

  1、 做第1题。通过一图四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从每道算式的算法中加深对进位加和退位减方法的理解。复习时可想让学生看清图意,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把算式对比着看一看,体会联系。然后相互交流,把列式计算时的想法说给同伴听一听。

  2、 第2题和第3题是整理加法表和减法表。整理好后,再观察有什么规律。复习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算式、找规律,然后集中交流。但对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要求不要过高,只要能有序观察,明白了规律,就要表扬。

  三、 计算练习。

  做第4、5题。这是加、减法的'混合练习,但这时还不要对计算速度提出过高的要求。

  四、 综合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

  1、 做第6、7、8、9题。看图列式。这些都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时,都要先弄清题意,再列式解答,然后在同伴中说说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

  在做第9题时,答案不唯一,能使学生体会结论的不确定性。可以先假设苹果的个数,再根据苹果的个数算出梨的个数。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梨可能有多少个,这可能引起争论,应当鼓励,使学生在不同的结论的碰撞中,逐步领悟问题的解决方法。但要注意从图上可以知道,苹果不会少于5个,梨不会少于2个。

  五、 课堂总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3

  复习目标:

  1、使学生使一步掌握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复习重点:

  使学生使一步掌握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复习难点:使学生使一步掌握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复习过程:

  一、提出问,解决问题师:有一天是,小猴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自己和好朋友小兔、小熊一起飞上了天空,他们坐在月亮上,数星星。大家看了小猴和他的好朋友分别数了几颗星星。

  生:小熊数了9颗,小猴数了8颗,小兔子数了11颗。

  师:根据他们数的星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们的问题想好后,可以任意请一个小朋友回答。

 二、看图列式

  1、课本102页第8题(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图意思,找出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3)全班交流反馈,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课本102页第9题。(1)引导学生分别数出两副图的意思,提出数学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3)学生汇报交流,比较两题方法的不同之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学生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独立思考

  3、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与讲座,说说各自的想法

  4。全班交流。

 四、数学故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编一个简短的'数学故事

  2、学生独立列出列式,并解答

  3、集体交流、反馈中,说说是怎样列式的,算式里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

  五、总结

  1、质疑:以上问题,还有哪些疑惑?

  2、总结: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数学问题,同学们要开动脑筋,想想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教学后记:使学生使一步掌握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页第6-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复习加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

  2.能搜集信息,并从信息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通过喜闻乐见的练习,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20以内的加法计算。

  难点: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小朋友已经学习了20内的.加法,运用这些加法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来比比看谁学得最好。(板书课题)

  二、口算练习

  1、师:我们先来进行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口算题:

  8+5= 9+7= 15-10= 4+7= 3+8= 7+6=

  5+9= 9+3= 2+9= 4+8= 5+6= 7+5

  学生先在本子上写出每题的得数,再指名学生口答并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想一想,填一填

  8+5= 9+7= 4+9=

  (1)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计算过程。

  (2)请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及时板书。

  小结:我们用“凑十法”来计算这些加法,可以把前面一个数分一分,让后面一个凑成十,也可以把后面的数分一分,让前面一个数凑成十。

  三、看图写算式

  1、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看图后写加法算式。

  2、出示:复习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对于错的及时分析原因。

  组织学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3、复习第7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问:我们班花坛的花和一班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后说说,再在书上列式计算。

  4、复习第8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学生看着图写出算式。

  5、复习第9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学生列式解答。

  6、复习第10题。

  讨论:小明最少的有多少枝蜡笔?最多有多少枝?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过程: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例如,对平时教学中学生掌握不牢固的部分要重点复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重点指导。要使学生通过学习,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15

  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未知加数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场景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写出相应的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二、综合运用提升。

  1、教科书第77页第1题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教科书第77页第2题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通常是从左算到右。

  3、教科书第77页第3题

  教师带着领读题目,问:这道题目首先要做什么?(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再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

  4、教科书第77页第4题

  场景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5、教科书第77页第5题

  你能根据小鸟、小狗和青蛙的活动情况,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你能说说你的式子是什么意思吗?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主动参与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5-20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锦集(15篇)05-23

数学复习教案08-27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06-09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18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21

一年级上册数学《10》教案05-23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15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