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4 11:04:5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1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xx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3、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i.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3、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韪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4、巩固练习

  a)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b)选取用课时作业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高涨的情绪中渗透对比、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具、学具:

  小棒、直尺、三角板、方格纸、七巧板、平行四边形纸、梯形纸、剪刀、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闯关激趣。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李老师邀请同学们去数学王国遨游,你们想不想去呀?师:去数学王国遨游之前,先要闯关。你们有没有信心呢?

  2、复习旧知识,闯关激趣。

  同学们,现在闯第一关,【分别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指名说说它们的特征。

  你们真的太厉害了!恭喜你们,已经成功闯了第一关!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温故而知新,根据学生已有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复习旧知识而自然的引入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闯第二关:认识梯形。

  1、你们已经顺利闯了第一关,现在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出示一个普通梯形,问:谁告诉我这个是什么图形呢?它有哪些特征呢?

  预设(1):如果没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预设(2):如果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设疑引出课题。

  同学们真是他说的那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就知道了。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设闯关,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从而揭示课题。

  三、闯第三关:生活化知识再现。

  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又顺利闯了第二关,下来我们闯第三关:认识生活中的梯形。

  1、说说生活中一些梯形的物体。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梯形。(指名学生说说)

  2、课件欣赏生活中的梯形物体。

  课件显示(自动播放):屋顶、袋子、水渠的横截面、大坝的横截面、梯子等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生活的画面,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感悟,加深了对梯形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感悟梯形的特征。(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1)认识已有材料。(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2)活动要求:(显示师讲解。)

  ①组长先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打算选择哪些材料,怎样做一个梯形?

  ②商量好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梯形。

  ③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你们所做的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④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作品。

  (3)学生制作梯形【播放音乐】

  【师巡视了解】。

  (4)学生汇报做法,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给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五、闯第五关:考考你的眼力。

  1、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

  【方法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所做的梯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愿意说说?

  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方法二】在做与画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了梯形有哪些特征呢?谁来说?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生有可能这样汇报):

  ①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处对边不平行。

  ②梯形也是四条线段围成的,有四个角等等。

  2、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别之处,呈现出梯形的概念。

  (1)【课件出示】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和你的同桌互相说说。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桌互说)

  (3)学生回报结果(指名学生说)

  预设生有可能回报:

  相同点:

  ①有四条边,有四个角,都是四边形。

  ②都有对边平行。

  不同点:

  ①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验证梯形的特征。

  ①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与不同指出,那么谁能完整的说出梯形有什么特征吗?

  生可能:有一组对边平行。(师根据当时学生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引导学生完整说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②师集体小结梯形的特征,强调:“只有”这个词语。

  总结梯形特征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全班齐读一次。)

  3、练习:以下的图形是梯形吗?

  请学生判断,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只要能用以上的特征老师不要重复学生的说话】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经历尝试、探索、观察、比较、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的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六、闯第六关: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认识上、下底和腰。

  (1)师指着梯形问:梯形中平行的这组对边叫做什么?不平行的这组对边又叫做什么?梯形的高又指什么?想知道吗?生:想。师:请打开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就能找到答案。

  (2)学生汇报。

  2、小结:无论梯形怎样放着,位置有了怎样的变化,上底和下底、腰会变吗?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索,从而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七、闯第七关:给梯形作高。

  数学王国小精灵说你们太棒了,恭喜你们顺利闯过了第六关。你们有信心闯第七关吗?

  1、认识高

  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画吗?指名说。

  请同学们把练习纸上的梯形画出它的高。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梯形的一条高。

  展示一生:你能说你是怎样画高的,谁能说得更完整。

  〖板书:从梯形的上底的任意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梯形的高。〗

  问:“有谁画的高与他的不同,请拿来展示。”

  使学生体会到高可以这样画(标准的画法),体会到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同学们,高能画在腰上吗?(突出:高只在平行的一组对边上画)

  2、对应练习:(想想做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引发思维共振,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通过整体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感知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很自然的通过练习(截取两种梯形)过渡引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作铺垫)

  3、认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1)认识直角梯形。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生:直角梯形。

  师说:为什么?

  生:因为有直角,且有一组对边平行。(学生答不出来时,师适当给一些提示)。

  〖贴出图并板书:直角梯形〗

  同学们,你知道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呢?谁来说说?

  (2)认识等腰梯形。

  同学们的眼睛真明亮!你们再来看看这个梯形的边,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书上也有一个这样的梯形,我们现在一起打开书本,来验证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梯形的两条腰的长度,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动手量梯形的腰。

  ②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

  引出:等腰梯形。

  〖贴出图并板书:等腰梯形〗

  (3)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进一步探索了梯形的知识,知道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认识了梯形各部分名称并会画梯形的高。还会根据梯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认识上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经历了尝试、交流、探讨及验证,使学生认识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并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征。

  八、闯第八关:巧手专家。

  【显示题目】

  1、动手做一做:你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

  九、闯第九关:当小医生。

  1、小小医生。(面的每个梯形的高作对了吗?)

  师:请同学认真看。

  2、上面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小船图。在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到梯形吗?你能在七巧板中选出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吗?先拼一拼,再在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而深化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不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的认识,而且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理智的愉悦,整个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师生在互动交流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激情求知欲望,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

  十、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体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环节是你学得最开心的?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归纳中获得成就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把知识进行课外延伸,提高了课外知识学习数学的欲望。

  十一、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教案3

  【个人简介】

  本人本科学历,鹿城区教坛新秀。曾参加鹿城区“名师工程”高级研修班培训和温州市第五期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多篇论文和案例获得省市区奖项。在课堂教学上创新、幽默,深受学生的喜欢。多次在省市区级上公开课,《观察物体》一课曾在浙江省教育学会活动课程分会举办的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1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线段图,使学生发现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后,能明白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题目时,较好的方法是先画图,然后根据图来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即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而并不在于让学生对植树问题的三种数量关系(一头栽、两头栽、两头都不栽)进行单纯地记忆,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只会将公式与问题相对照。

  【教学重点】理解段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方法比规律更重要。

  【教学流程】

  活动一:谈话交流,感受画线段图的方法和作用

  (1)出示“一刀两断”,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一刀两段”,如果换成这个段,谁来解释,这什么意思?

  (2)我这个人有时候想法总是比较奇怪,既然,一刀是两段,那2刀如果这么切的话(师做动作),那是几段呢?为什么是3段?这是你心里想的,谁能上来在这条线段上画出来给大家瞧瞧?继续,3刀几段?会画吗?每人都动手在1号线段上快速地画一画。切了几刀?有几段?再问,几刀是6段?2号线段上画出来。

  (3)观察这些线段,你能发现规律吗?

  (4)最后,100刀几段?还需要画吗?为什么不画了?其实,有时候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动手画一画。如果碰到数字大的,可以利用几个简单的先找到规律再去推断--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二:利用线段图发现规律

  还是研究这条线段,此时此刻它是一条小路。课件出示:为了绿化校园,学校要建一条20米的绿化带(两端都栽)

  (1)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这和切东西一样吗?有一样也有不一样,那看来这问题值得研究研究。

  (2)课件再出示:如果让你们来设计,你想种多少棵树呢?(学生任意猜后,教师发言)我也来设计,我想种1000棵,有问题举手呀!树也需要间隔(板书)。而且为了美观,每个间隔还要一样。

  (3)再给一次机会,每人心里先定好间隔是多少米?生边说,师记录。如果我选择间隔是5米(画上横线),动动脑筋,你觉得可以种多少棵树?(师记录学生的答案)到底哪个对想知道吗?如果这就是那条小路,谁有胆量上来画一画?

  (4)让我们一起来数数看,他为什么画了4段?板书20÷5=4(段)再数数,能种几棵数?观察线段,你能发现规律吗?很多小朋友已经感觉到规律了,但数学是最严谨的,一种情况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现在每个同学都在3号线段上任意画几段,再数一数,你画了几段,能种几棵树?

  (5)汇报,你画了几段?能种几棵?(师记录)如果是n段,能种几棵呢?现在能发现规律了吗?(板书)段数+1=棵数。回头看,间隔10米,能种几棵呢?20÷10+1=3(棵)20÷10是什么玩意儿?2米是几棵?11棵。如果种树之前能先预算好棵数,那就可以避免出现购买的树苗太多或太少,从而更经济。

  活动三:生活中的例子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线段图的帮助下,又找到了一个规律。那类似这样的.规律,在手上有吗?生活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例子,来看。

  (1)公交车站问题

  5路公交汽车行驶全长5000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500米,一共有几个车站?(2)排队问题

  选择:学校团体操表演,20个人排成一队,每两个人的间隔是2米,这支队伍长多少米?

  A:20×2=40(米)B:(20-1)×2=38(米)

  活动四:方法比规律更重要

  这个规律记住了吗?不,请忘了它。先来看,学校还准备建一个圆形的花坛,花坛一周全长50米,如果每隔5米,放一盆菊花,一共需要多少盆?

  (1)一共需要多少盆?(让学生口答)为什么要忘了它?它是毒药。不少人已经中毒了,想吃解药吗?全班都动手在5号位置简单的画个圈,关键是找一找在圆上段数和盆数有什么关系?研究好的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找到规律了吗?看来,只用50÷5=10(盆)

  (2)同学们,通过刚才部分同学的中毒事件,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中毒?其实,规律并不重要,今天你记住了,明天,后天,......一年,忘了或者题目变了,怎么办?关键是你能借助画图法去找到规律,题目会变,方法不变。--如果你能体会到我刚才的话,这节课你才没有白学。

  活动五:系统化知识

  最后,让我们仔细观察这节课我们认识的三胞胎兄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那区别又在哪里?

  其实,这些简单的线段图都是来源于生活(课件出示)。

  活动六:回顾知识

  同学们,这节课即将结束,让一起回顾这节课的内容。

  1、100刀几段?

  2、如何发现“段数+1=棵数”?

  3、生活中有太多类似的例子。

  4、在圆上,段数竟然等于棵数。

  5、三胞胎异同点。

  6、如果以上的内容你还清晰地记得,请为这节课取个好标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1。

  课标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和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本课时包括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运算,这对后续学习笔算除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这对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的算理及算法已有认识,并能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学生的起点,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算本课所学的内容,但却对算理和算法的具体含义及表述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设想:

  1.力求每一个活动都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本节课,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发现知识的真谛。用丰富的活动去激发他们参与和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教师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见解,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复习数的'组成

  导入:我们天天与数字打交道,看看这些老朋友,你知道它的组成吗?

  80里面有()个十。

  80里面有()个二十。

  120里面有()个三十。

  200里面有()个十。

  2.创设情境,复习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

  小明存了40元硬币,想去买东西,但带着不方便,于是跟妈妈换纸币,可以换成哪些面值的纸币?

  预设:2元、5元、10元、20元

  如果都换成5元的纸币,可以换多少张?

  如果都换成2元、10元、20元的纸币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兑换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1.出示:书包40元笔8元文具盒20元格尺4元

  老师一共有80元。

  2.提数学问题,并列示。

  80÷8= 80÷20=

  80÷4= 80÷40=

  3.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板书课题。

  5.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预设:

  (1)因为4个20是80,所以80÷20=4。

  (2)8个十里面有4个2个十,所以80÷20=4.

  (3)因为4乘20等于80,所以80÷20=4……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以此展开教学,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

  6.小反馈

  80÷40= 60÷30= 90÷30= 40÷20=

  活动二: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

  情境:老师现在有160元钱,可以买几个书包?

  方式:独立解决,汇报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对于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学生会很轻松的掌握,因此,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解决。】

  活动三:估算

  60÷20= 120÷40= 420÷60=

  62÷20≈ 123÷40≈ 421÷60≈

  60 ÷18≈ 120÷38≈ 420÷63≈

  方式:独立解决,总结估算方法。

  三、多层训练,巩固练习

  1.请你当小老师

  300÷50=60(为什么错?)

  600÷20=3(为什么错?)

  349÷50=7(怎样改正?)

  2.口算挑战赛:每组派1人点将(在其他组里指名1人),各出题考对方,答对又难倒对方者得红旗2面。(可多进行几轮)

  3.拓展练习:

  在横线上添0使算式成立

  8_÷4_=2 3_÷5_=6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有针对性,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20×4=80(2)8÷2=4

  所以80÷20=4所以80÷20=4

  83÷20≈4

  83≈80 80÷20=4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学习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身边的学习素材,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简单的说出路线图的意图。从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根据路线图说出方向与位置。

  教学过程:

  1、练习八第1题。

  量一量,填一填。

  学生单独完成,互相讲评。

  集体对评。

  2、根据左图说一说小华上学和

  和放学所走的路线。

  强调观察点的坐标。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在观察点上画出坐标。

  小华上学所走的.路线是:

  从小华家出发向东走200m到养鱼塘,再向东北45°方向走300m到广播站,然后向东走250m到学校。

  小华放学所走的路线是:

  从学校出发向西走250m到广播站,再向西南45°方向走300m到养鱼塘,然后向西走200m到小华家。

  (1)学生互相说一说。

  (2)学生到黑板上说一说。

  (3)全班复述。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每一个学生都会说。

  4、实践活动。练习八第4题。(投影出现)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2、通过摆图形,找规律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连摆三角形的规律。还记得吗?谁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另外几种图形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

  请同学们看图填表:

  分组讨论:

  正方形个数

  1

  2

  3

  4

  ...

  小棒根数

  4

  7

  10

  13

  ...

  教学反思:通过摆图形、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摆,小组讨论总结这样连摆图形的`规律。这样效果比较好。

  正方形个数

  小棒根数

  1

  2

  3

  4

  ...

  n

  4=3×1+1

  7=3×2+1

  10=3×3+1

  13=3×4+1

  ...

  ()

  同学们观察图和表格:寻找所摆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鼓励学生从图形、数等多种角度寻找关系,并加以对应,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小棒。并将这一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来。

  谁能说一说摆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汇报:

  在每个算式中,都有加1,一个正方形3×1再加1;两个正方形3×2再加1;三个正方形3×3再加1;四个正方形3×4再加1;从而推出n个正方形需要小棒的根数是:3n+1;

  让学生从图形上说明这个表示。

  三、运用规律:

  如果(1)摆12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应该怎么想呢?

  (2)现在有46根小棒,能摆多少个正方形?应该怎么想呢?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四、巩固提高:

  试一试:第1`05页:分组讨论:应该怎么想呢?

  五、总结:

四年级数学教案7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单元教学建议: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图形变化的特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以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逐步认识图形的变化特点。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P53),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案经过旋转而得到的。因此,让学生能自己进行操作,这对他们认识图形的变化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在具体的处理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在计算机多媒体中设计一个图形变化的过程,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第二种操作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让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是沿着哪一点旋转的(这一点称为中心点),因为沿着不同的中心点旋转所得到图案是不同的。同样,在三角形的旋转中(教材P54第1题),也要让学生明白是围绕哪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都是在学生的操作后再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化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同样得到新的图形,则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图形的变换”活动中(教材P56),4个三角形经过平移与旋转,得到了不同的图形,但每个人操作方法可以是不同的。因此,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再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这样不容易出现学生具有个性的操作方法。

  3.在欣赏的过程中,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周长画下来,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美丽的图案。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小朋友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第1课时:图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本活动所介绍的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2)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然后将这些图案按一定的形状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子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学生也可以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题

  本题的练习主要认识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旋转的问题,所以,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的中心点的问题。活动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准备一些白纸和三角形。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先可以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第2题

  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图形描绘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第3题

  同样,本题的练习也最好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第2课时: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2)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练一练

  (1)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2)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第3课时: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上设计图案。

  教学重难点:能用语言描述自己设计图案的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选择一部分有意义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是很有帮助的。本活动的特点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图案,还要求学生能制作美丽的图案,后者是重点。

  (1)欣赏美丽的图案。教师可以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议一议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可以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画一个图案。

  (2)制作美丽的图案。在制作时,先把制作的要求交待清楚,为了防止图形的变形,也可以让学生把旋转的中心点用图钉固定下来,然后边旋转边描绘。如果学生有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任意剪一个简单的图形,随后再进行描绘。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2、3题

  本练习的三道题目都是操作题,教材中的要求是画一画,但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只有学生十分熟悉了摆的过程,才有可能画得好图形的变换。

  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仅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素材,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类似的内容,以供学生开展活动。

  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提倡学生边操作边自语(说一说图形变化后的情况),这样,可以把每一个操作的动作都与规范的数学语言结合起来。

  第4题

  有了前面几道题的操作经验,学生头脑中可以初步建立起图形变换的表象图案。因此,开展本题的活动可以采用先想象,后操作的程序,即先让学生说一说某一图形是如何变换的,然后用操作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

  第5题

  在开展设计时,可以充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设计,然后由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重点要说说图形是如何进行平移或旋转的。

  第6题

  对学有余力,又十分喜欢设计的学生安排的内容,不作全班学生的要求,也不作测试。

  在电脑中进行,开始时图案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步出示复杂的图案。对于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喜爱的程度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喜欢选择自己的名字,也有些学生喜欢一些特殊的图形等,教师不要作过多的干涉。对学生设计后的作品,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交流,并让他们说说设计的思想与设计的过程。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的第14-19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各种情况的小数乘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明下面各式的意义.

  1.25×0.31.25×51.25×5.3

  前两题可让中、差生说一说,第三题可以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说.

  2.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先让中等水平的学生说一说,其他同学补充。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只要能把意思说对就可以了。

  3.让学生说一说不经过计算如何判断积比被乘数大或小。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14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做题时,教师暂时不要对学生提出速度上的要求,但要注意观察有多少学生在3分内不能完成,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辅导和训练。

  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做练习二十的第15题。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对每一道题都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3.做练习二十的第16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订正时,针对学生中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计算粗心,看错运算符号的学生,要提醒他们在计算之前先看清运算符号,再计算。

  对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不对齐小数点的,要引导他们比较小数加、减法与小数乘法的不同,对计算法则掌握不好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帮助。

  4.做练习二十的第17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5.做练习二十的第19题。

  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怎样计算的。

  集体订正时,引导学生联系整数乘法中被乘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6.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做练习二十的第2l·题。

  三、小结(略)

  四、作业

  练习二十的第18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思考练习二十后面的思考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0.050.005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40.63.134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零点零一四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3、说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二)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人问题情境

  教师板书:

  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

  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学习新课

  1.例1 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4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4米=4毫米)

  (2)师移动0.004米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0.04米=40毫米,原数扩大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0.4米=400毫米,原数扩大l00倍)

  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4米=4000毫米,原数扩大1000倍)

  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可以)

  教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板书:……

  (3)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出规律来吗?

  在同学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loo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刚才是由上往下观察(画↓),如果我们由下往上观察(板书↑),小数点相当于往哪边移动?(向左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looo倍……(板书)

  3.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反馈:初步应用规律具体说明小数大小是怎样随着小数点向右(左)移动而变化的。

  完成105页“做一做”及106页上面的“做一做”。

  下面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72(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37.2(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缩小100倍) 0.506(缩小1000倍) 50.6(缩小10倍) 0.0506(缩小10000倍)

  教师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ooo倍……

  4.引导初步解决问题。

  应用上面的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可以了。

  (1)试把0.65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启发学生得出:把0.654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6.54;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65.4;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得654。

  (2)同理把43.9缩小10倍,l00倍各得多少?

  43.9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4.39;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0.439。

  5.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数点移动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填空。(投影)

  (1)把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 )( )倍,得( )。

  (2)把8.7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 ),这个数就比原来( )倍。

  (3)把142.5缩小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

  2.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各扩大多少倍?

  0.8 1.25 4.036 8.73

  3.下面各数,如果把小数点都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7.3 5.94 0.248 125.6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l一3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97页,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牢固地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小数性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教学难点:在数轴上表示出小数。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1.出示第1题。

  下面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0.400.03020.0202.8001.0405.000

  2.口答。

  3.去掉“0”的依据是什么?

  4.口答小数的性质的文字叙述。

  5.师:今天这节课要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与改写小数,学会比较小数大小。

  (二)分类练习

  1.小数的化简。(课本第3题)

  (1)独立练习。

  (2)反馈讲评。

  (3)分析比较。以0.300=0.3为例,说一说这两个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不同,0.300表示300个0.001,0.3表示3个0.1。

  2.小数的改写。

  (1)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21.713.069

  ①独立练习。

  ②反馈讲评。

  ③以9=9.000为例,说说改写前后两个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数的小数。

  5角4元之角6元8分

  ①独立练习。

  ②反馈讲评。

  ③商店、商品价格的标价一般是用“元”作单位的两位小数,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三)小数大小的比较

  1.提问: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2.“练习十九”第5题。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1和2.940.703和0.731.m1和0.“9

  0.23和0.329和8.984.50和4.5m

  (1)独立练习。

  (2)反馈讲评。

  3.判断改错练习。

  (1)出示第7题。

  (2)独立练习。

  (3)四人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讲评。

  (5)总结:比较小数的大小要逐步进行。

  4.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数,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P_372图)

  ①问:1大格表示多少?1小格是多少?

  ②独立练习,在数轴上表示数。

  ③反馈校正。用投影片演示校正。

  (2)应用

  课本第98页第8题。

  独立练习,完成后反馈校正。

  (3)思维训练

  ①出示思考题:用2、5、8三个数字,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能写出多少个?最大的和最小的各是多少?

  ②审题、写出这个小数的基本模型:回。回回。

  ③引导学生用枚举法独立练习。

  ④反馈校正。

  (四)小结

  今天练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你学得怎样?

  (五)作业:《作业本》第69页(六十八)。

  说明:本节课是学习了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大小比较后的一节练习课。对课本中安排的几组练习题,教师要明确它们各自的训练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从时间分配来看,课本第6、7、8题应该安排学生有较充裕的操作时间。

  3.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齐王田忌本场胜负第一场上等马下等马齐王第二场中等马上等马田忌第三场下等马中等马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

  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

  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说明游戏规则

  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127-128页例1、例2、128页”做一做“,练习三十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正确区分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异同.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计算小数加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计算小数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对齐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说出下列小数中每一位数表示的意义.

  0.40.081.0323.715.26

  2.说出下面的钱数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1.82元0.03元7.90元0.65元0.27元15.04元

  3.整数加法法则是什么?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竖式计算1283+2642479+560

  转化成12.83+26424.79+5.60导入课题.

  板书简单的小数加法

  2.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小红买一支自动铅笔用0.65元,买一支转笔刀用0.27元.一共用了多少钱?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看题,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①列式.

  ②用几角几分知识计算.(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时提示:列竖式时把数位对齐)

  (2)小数计算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时提示:

  ①0.65中的”6“”5“、0.27中”2“”7“的`意义.

  ②竖式排列的道理:明确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③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④和的小数点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板书(见板书设计)

  (3)启发思考: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明确: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③结果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比较以上两种方法哪种简便?

  (5)反馈练习:127-128页”做一做“1、2.(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6)教学例2.

  出示:王宏的妈妈买花布1.5米,买白布2.6米.一共买了多少布?

  ①用例1的方法类推,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时点拨十分位上满10个0.1向前一位进1的道理.)

  ②检查效果.

  板书1.5+2.6=4.1(米)

  ③质疑.

  ④反馈练习:182页下面的”做一做“1、2题.(分组做,互相交流)

  (7)启发学生思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明确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不同点:小数加法在和里点上小数点.

  (8)计算导入时的两个小数加法.

  12.83+2.6424.79+5.60

  三、巩固发展

  1.填空(用小数计算)

  (1)=()+()=()

  (2)=()+()

  (3)=()+()=()

  2.判断对错,并改正.

  3.计算.

  0.45+0.780.34+0.520.54+0.080.47+0.37

  4.129页2题.

  四、全棵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重点从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整数加法的异同方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十1题后4个题.

  六、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法

  答:一共用了9角2分.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03-2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1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21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04-01

关于四年级最新数学教案模板03-09

四年级数学教案:练习二06-07

四年级数学教案:商不变06-0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精选]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