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数学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第一课教学内容是要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数学教案,仅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04-10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的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
2、让学生经历探究韦恩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感知韦恩图的各部分意义,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并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体会集合思想。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名片。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谁参加过运动会?都参加过哪些比赛?在运动场上也有数学问题呢?你们能帮忙解决吗?
(2)出示:三(1)班参加跳绳比赛的有9人,参加踢毽比赛的有8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学生计算:9+8=17(人)
师:一定是17人吗?还有其他想法吗?
二、活动体验,渗透集合思想。
(1)师: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呢?这儿有份名单,出示名单。
(2)师:运动会就要开始了,得让这些同学先集合,大家配合一下,桌上有张名片,凡是念到名字的孩子请站起来,拿着这张名片到前面来集合,参加跳绳比赛的站在左边,参加踢毽比赛的请站到右边,下面开始点名。
先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上台列队,再点名请参加踢毽比赛的`上台,在点到刘红时,发生了矛盾,刘红两项比赛都参加了,该站在哪里呢?学生讨论解决矛盾。
(4)按照所站位置,请学生把名片贴在黑板上。
(5)构成韦恩图,加深理解。
请学生把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圈出来,再把参加踢毽比赛的同学圈出来
(6)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师: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圈有个部分重合了,这重合的部分表示什么呢?
生:两项比赛都参加了的人。
师:哪些人只参加了跳绳比赛?只参加了踢毽比赛的又是哪些人?
(7)让学生列式求出参加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参加跳绳比赛的有几人?参加踢毽比赛的呢?让我们验证一下是不是有17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
生数了以后,发现人数不对了,有三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重复了。
师:看来情况有变,我们要重新列式计算。
(8)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生列式计算:9+8-3=14(人)6+3+5=14(人)9+5=14(人)8+6=14(人)
(9)知识链接:了解韦恩图,揭晓课题并板书:集合。
三、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下图是刘明、于露春游时买的食物。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情境出示课本P105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4)三(1)班参加跳绳比赛的有9人,参加踢毽比赛的有8人,最多有多少人?最少呢?
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思想,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2、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读取集合圈中的信息,理解重复部分。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导入:课间,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运动?看,三(1)班选拔了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同学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出示例1),那么我们能算出参加这两项比赛共有多少人吗?
2、猜一猜:你认为有多少人?(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3、同学们猜出了多少种结果,那么到底谁猜得对?
(1)有人数了数跳绳9人,踢毽8人,共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2)有人说参加比赛的人数没有17人,你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
(没有17人,是因为有人重复报了两项比赛。)
4、那到底有多少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来呢?(引导:把重复的人连线或打记号等。)
【三年级《数学广角--》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教案07-28
《数学广角》教案01-26
《数学广角》教案(集锦15篇)07-28
数学教案10-06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3-05
三年级数学教案12-27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实用】01-02
数学教案:除法07-0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数学教案大班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