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04-22 10:41:0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怕,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所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安安排: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 使学生能在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合理的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拿出一张彩纸,对折后描出爱心图一半。

  谈话:老师把这张彩纸对折一下,沿着这条边剪一个图形,你能猜出老师剪的是什么图形吗?(演示:剪出图形并展开),原来是一个爱心图。我希望三(2)班的同学们每人都有一颗爱心。(把爱心图贴在黑板上)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怎样的?

  预设:(1) 左右两边是一样的;(2) 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小结:像这样的图形,两边是对称的。有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图形。(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对称的物体,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课的开头,用剪纸的形式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 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 感知对称。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也剪一个漂亮的爱心呢?请大家拿出剪刀和彩纸,跟老师一起剪一个这样的图形。

  边讲解边演示,师生共同剪出一个爱心。

  谈话:请大家继续看下面的几个图形。(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等图片,见教科书附页)

  提问:认识这些图形吗?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回答)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从附页中剪下来的这几个图形,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

  预设:(1) 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2)它们是对称的。

  谈话:像这样对折后,图形的两边完全一样,也可以说成是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天安门图片对折的动画),大家是这样对折的吗?

  再问:对折后,哪两边完全重合了?(引导学生体会折痕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另外两个图形,先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也能完全重合;再指一指折痕,并和同桌说一说,每一个图形的哪两边完全重合。

  指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1) 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一样,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2) 把一个图形对折后,如果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追问:对折后,图形的两边怎样才叫完全重合?

  预设:(1) 两边完全重叠在一起;(2) 两边的大小完全一样,形状也完全相同。

  2. 教学试一试。

  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圆,并按顺序给图形编号。

  启发: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稍停)别忙着发言,先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要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做?(可以把这个图形对折,看折痕的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

  谈话:请同学们从第一个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先动手折一折,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反馈:通过对折,你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1号、2号、3号、4号、6号是轴对称图形)

  指正方形,提问:这个正方形,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能演示一下吗?

  追问: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学生演示各种不同的折法。

  小结:正方形不仅上下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左右对折或沿对角线对折,折痕的两边也能完全重合。不论怎样对折,只要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指平行四边形,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如果学生中有不同意见,则请判断正确的同学想办法说服不同意见的同学。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折一折天安门、奖杯、飞机图形,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两边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试一试的教学,通过观察、实践、思考、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 完全重合含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到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三、 及时巩固,深化认识

  1. 找一找。

  (1)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你能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每一个图形,都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对折,对称轴在哪里,再通过课件演示对折的过程,验证学生的判断。

  (2) 出示拼音字母:WO AI CHANG SHU。

  谈话:这些拼音字母哪些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逐一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你知道这些拼音字母的意思吗?

  全班齐读:我爱常熟。

  2. 做一做。

  谈话:今天我们研究了这么多轴对称图形,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漂亮的轴对称图形?(想)请同学们拿出第二个信封中的材料,自己想办法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交流:黑板上都是同学们用剪纸的方法制作的轴对称图形,漂亮吗?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老师向你们表示祝贺。

  3. 猜一猜。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老师把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盖住了,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

  电脑出示:五角星、大众汽车标志、工商银行标志、汉字中等图案的一半,学生回答后,展示整个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做一做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 全课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

  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以及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五、 欣赏图片,情感体验

  谈话:轴对称图形给人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美丽的对称现象,请欣赏。(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对称)

  谈话:大家感觉美吗?如果把它们画下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希望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美妙的图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的思绪因插上想象的翅膀而飞扬,真切地感受到对称的美。]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徽标,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徽标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徽标的活动中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4、在欣赏图形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对称、平移、旋转规律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1、联系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小小设计师

  谈话:同学们,老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一组精美的图案)这些图片好看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案?学生自由回答。

  2、激趣引入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这样的图案,你们说,这样的图案设计起来容易吗?不过,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改变你的想法。(设计意图:把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以多媒体的形式动态展现,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美的产生,引发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学习的兴趣。)

  二、从图案到图形,认识图形的变换

  1、从给定的图案中找到基本图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插图)这个图案,可以看成几个部分的组合?每个部分的图形形状一样吗?师:这4个部分的形状一样吗?(形状一样,方向不一样)指其中一个问:它叫什么图形?(基本图形)在你们的桌子上还有其他三个图形,你们能不能也像这个图型一样,找出它的基本图形?(课件出示72页四幅插图)师:找到了吗?哪个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指一指,圈一圈

  2、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运动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它们的基本图形,还知道了这些图形都发生了运动。这些基本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呢?下面就请两个同学一组探讨一下,这些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师贴出四幅基本图形)

  师:研究清楚了吗?谁愿意上来说说发生了怎样的运动,才变成了这些图形。指名到黑板上说一说基本图形怎样运动才得到一幅美丽的图案。(第一、二幅)同时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同样一个图形可以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得到,看来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得到同样的一幅美丽的图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两幅图是怎样的运动方式?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第一、二幅图的运动方式时)师:最后的这两幅图型谁可以一次性地把它们运动方式说一说?

  三、独立操作,感受一个图形的变换

  师: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几个图形的运动方式,它们都是通过那个图形在运动?(基本图形)下面请你从桌上的四幅图中拿出一个基本图形,把它放在前面看一看,它复杂吗?(不复杂,很简单),老师手中的这个基本图形它只有一笔,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图形,通过运动,就得到了这么美丽的图案,看来简约也能创造美,你们想不想用这个简单的图片自己来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制作过程)

  师:请同学们选取自己的图片素材,运用学过的图形运动方式,设计出与老师不同,自己喜欢的图案。注意,在设计的同时,要思考你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开始。师:谁手中有这样素材的作品也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分别展示4个基本图形呈现的作品。展示的同时,说出所设计的图形的运动方式。)

  师:你们觉得哪幅图形运用了旋转的运动方式?还可以看做哪种运动方式?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得到同一个美丽的图案。你们觉得他的图案像什么?

  师:一个如此简单的图形,在同学们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小黄狗把你们的作品送去了织布厂,可是织布厂的工人觉得你们的图案太小了,我们的布很大啊!接下来怎么办啊?谁来说说?(可以用基本图形平移)课件出示图样。

  问:我们可以用哪个图形平移?(大的正方形图片)怎么平移?师:刚才都谁是这么拼的?接下来我们就现场拼一拼。

  师:之前我们是把基本图形拿来运动,现在我们是把整个图形运动,这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么一个整个图案看做了基本图形进行平移,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比较方便)现在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基本图形,(指大的)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可是我要的布比这大得多怎么办?(可以把整块布进行平移或旋转)(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出难点。)

  四、自主设计,尝试设计

  师:老师只教了你们把基本图形进行运动,你们却能举一反三,这是一个很好地学习方法。刚才是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基本图形,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呢?课前那些美丽的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课件演示制作过程。)师:先做出基本图形,接下来再做基本图形的运动。再看一组图片(课件展示)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同学都发了四张中间有复写纸的纸,你们可以把你们喜欢的图案画在上面,然后把画好的图案拼在大的正方形纸上。开始吧!(师行间巡视指导)师:如果完成了,可以涂上颜色,同座互相交流一下,告诉他你的作品是怎样运动出来的。(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里是把美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同学们动手画图,培养学生对设计产生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从而创造美。)

  五、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都可以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制作出不同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小小设计师。今天这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这节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老师用一首小诗来总结图形的变换,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图形变换真奇妙,简简单单换新貌。学习数学练本领,美化生活乐淘淘。师:只要利用我们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创造出生活中更美丽的图案!【设计意图:用这首小诗做结尾,不禁能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及对生活的热爱。这里也是语文学科、思想品德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三年级数学教案5

  各位老师下午好:

  早上听了3节课,下午还要听我们的教学体会,大家很辛苦。首先要感谢雷老师给我创造一次与大家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同时感谢教导处和我们四年级每位成员的支持与帮助。下午我要讲的是第1、3、6、9四个单元的实践与体会,希望能有所帮助,我们先看。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浏览

  1、位置与方向是新教材新增的教学内容,有必要了解一下主要教学目标:

  认识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的路线。

  2、教材中安排了5个例题和2个练习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体系

  再一下本套教材对“方位”的编排体系,在第一册课本第18页学习序数第几时涉及到“左右”的方位,在第102页的思考题中提到了“前后面”。

  第二册教材第一单元《位置》中,学习“上下、前后、左右”,如把这“上下、前后、左右”3组相对方位综合在一起的话其实就是三维空间,《找位置》中的第几组第几个其实就是渗透二维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而本册教材要认识的八个方向和看地图的知识,就要借助前面的知识学生对八个方位的认识。同时又是为后续学习服务。第八册教材中编排了“东偏北30度方向的1千米处”,是在本册八个方位的基础上加上“角度”和“距离”这两个参数来确定一个点。这其实是初中数学知识的极坐标内容,另外与位置与方向有关系的还有:第四册的《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两个阶段第三册的“观察物体”(实物);第九册的“观察物体”(立体图形)。其他学科上象第一册语文课中有一首《东南西北》的儿歌“早上起来面对太阳......”。在第五册的地方课程〈话说温州〉,已接触到“地图上的方向”。了解这些内容也许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帮助。下面来谈谈本单元的教学思考。

  二、教学思考

  1、对主题图的想法

  课本p2,呈现的是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因为我们的孩子对天安门的场景不熟悉,且现在还看不懂平面图,教学时建议把主题图换成学生熟悉的本校校园图。等教完本单元内容之后,再来引导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描述图中各建筑间的位置关系。

  2、认识“东、南、西、北”(例1)

  这节课早上已做了精彩的展示和点评。

  3、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和描述行走路线

  (掌握好例1的知识,例2、例3可以整合成一课时来上)。

  例1主要是实际情境中的“东南西北”,例2是从地图、抽象、平面的概念上认识“东南西北”。学习例1时,学生已经熟悉校园内四个方向的建筑物。也知道了四个方向的排列特点。教学例2时,只要求学生画出校园四个方向上的建筑物就可以了,画图时最好四人小组不同方向坐,因为一般孩子画图时他面向哪个方向,就会将那个方向画在纸的上方,有的孩子把上方定为东、有的孩子把上方定为南,各种情况都有。只要建筑物与方向相对应,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排列的都是可以的,其实建筑施工平面图上有时不是将上方定为北的。而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规定,是约定俗成的,统一上方定为北。学了例2后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以后画平面图或看地图时一般要面朝北,这样能使图上的方向与实际的方向一致,不管是画、看地图会更方便、更清楚。例3的教学是让学生运用例2所学的4个方向去描述一个连续的一条路线,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心点(参照物)在变化,去体育馆可以体现行走路线的多样化。在练习中要让学生体会同一物体针对不同的参照物所在的方位也不同。(如图中书店在...).做一做路线的描述要“方向+距离”。练习一有两个方面1、2是生活中的方位(教室、自己房间四个方位上的物体),地图上的方位第3、4题,第3题标出北。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描述行走的路线(八个方向)

  例4、例5认识八个方向和描述行走路线与前面例2、例3的编排基本相同。

  例4只不过是在原来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再添上其他的四个方向(课件),这里有学生说“东北”“北东”习惯性的说法。再认识指南针帮助理解记忆八个方向,最好让学生也做一个方向转盘。

  教学例5时先利用例5的图复习一下八个方向,以动物园的中心为中心点,说说各动物馆分别在什么方向,再解决去熊猫馆怎么走?这里体现行走路线的多样化,同时要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怎么走较合理?(优化)。

  做一做中公交车行车路线的描述,要注意中心点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在转折点处标上“十”字有利于中下生的准确辨认方向,描述从火车站--动物园、从动物园--火车站的行车路线。

  5、几点尝试:

  1)自制“指向盘”,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虽然学生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遇到“早晨,面对太阳,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前后相对相对学生没问题,但要准确说出左边是(),右边是(),就有难度“。部分学生就束手无策,其实这类问题对我们教师来说有时也要想一想。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制作”指向盘“,利用”相对性“+”顺时针“转动”指向盘“等手段帮助学生辨别方向效果好。教学时我们组每位老师自己也做一个,上课是贴在黑板上.

  2)描述方位与行走路线时,要求学生指出参照物(中心点)。

  物体所在的方位,随着参照物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教学中学生对”()在()的()面“。这类问题错误率很高,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八个方位的知识掌握不好,而是对这种句式表述,到底以谁为中心不理解,学生往往是在图上先找到第一个物体以第一个物体为中心再去找第二个物体的位置,这样与题意恰恰相反。所以对这种句式要告诉学生要以第二个物体为中心,并且在这个中心点上画上”十“字。另外在描述行走路线时,让学生在转折点上也标上”十“。熟练以后,自然就形成空间表象。

  如(课件)

  3)丰富练习的形式与内容

  a、在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和辨认方向(如:在校园中、教室、家中、街道路标上辨认方向),(数学--《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

  b、在游戏中练习(如:交警指挥交通、蒙眼指方向、找方向等)

  c、向学生介绍练习站

  d、学会看所在城区的区域图(教室里贴一张本地区的城区区域图)

三年级数学教案6

  一、说教材

  这节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这部分三步式题是在学生学过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三步式题以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例1着重说明乘除法连在一起的12053要先算,这与已学过的 1834乘除两步混合式题一样,仍然是从左到右进行。在第三册学过了带有一个小括号的两步式题。这里在一个算式里出现两个小括号,要仿照第四册学过的乘加(减)乘的运算顺序,脱括号要同时进行。

  二、说教法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重点要放在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三步式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回忆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说出他们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8+27 93+23 50-30+24

  183-4 (440-280)30 120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订正12053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混合运算,看谁能以前学过的知识,学得又对又快。然后,出示课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问:这道题里有手括号吗?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可让学生适当讨论,教师说明并用课件出示运算的步骤,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计算。

  师把53改成53问学生该怎样计算。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560-28070-30,让学生说出计算顺序后,再课件演示为:(560-280)(70-30)让学生说说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问: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呢?应先算什么?

  让学生自己解答,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练习:

  课件出示:(440-280)(300-260)把例题改为练习题来做。

  4、引导学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式子里应先算什么?如果乘除连在一起应先算什么?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什么?如果有两个括号应先算什么?

  (四)、巩固反馈,深化练习

  1、我会说!

  课件出示:说说下面各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65-642 38+5673

  2、我会做!

  课件出示:

  (59+21)(968) (220-100)(152)

  3、我能行!

  课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会改!

  课件出示:判断.(准备)

  (1)48+20xx (2)320-154+40

  =48+20xx =320-60+40

  =48+1 =320-100

  =49 =220

  ( )( )

  (五)、小结、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1-5题。

  五、说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的板书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又对学生知识的`系统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年级数学教案7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科目:数学/社会

  学段年级:小学三年级

  学习时间:2周的课外时间+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年月日以及相关知识的理和理解,让学生了解人类创造历法、认识世界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同的历法,知道现行太阳历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和特点。

  2.通过理信息和合作交流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创造“希望日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对年月日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形成认真科学的态度;通过对科学史的侧面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崇敬;通过对古代历法和人类文明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克服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二、学习资源

  1.文本信息,互联页,介绍人们对历法的探索过程和有关各种历法的形态。

  2.《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3.《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工具书,有日历的相关介绍。

  4.《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数学课本。

  5.20xx年当年年历或者月历。

  三、教学过程实录

  1.师生会话,创设情景。

  时间:

  一个朝读(20分钟,下同。)

  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知道人类创造日历的必要和艰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过程:

  教师:你多大了?你是哪一天出生的?

  教师:很好。我们现在乘坐“机器猫”的“航时机”,时间倒退3万年,那时候人们在做什么?注意现在是上午9时。

  学生讨论:刚起来,在吃早饭。有的学生反对:他们没有早饭吃,他们要去找东西吃。小孩也要上学。不,那时候没有学校,没有书本和纸张。对,才会造纸,那时候他们不会……

  教师:你们知道的真多,有的老师也不知道,现在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想知道一个人多大了,什么时候出生的,你想他会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他会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不,那时候没有年月日。没有人告诉人时间。他会说他看见了多少次花开花落,或者多少次发大水,或者多少次下雪……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小就知道这么多,看的书真多,不愧为提前读写实验班的学生。看来下面这些问题我不需要问了,你们自己就可以看书找资料解决。这里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资料:有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上查找,我已经跟你们的计算机教师说好了,有的需要自己想办法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

  2.自主探究。

  时间:

  一个周的课余时间

  目标:

  自己找到关于年月日的产生发展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发给学生《年月日探究提纲》人手一份。

  请同学们查阅以下资料,分小组(6人小组)认真讨论后面的问题。一个星期以后汇报。

  《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分册)》

  《少儿百科全书(自然分册)》

  《数学》(第6册,第三单元)

  当年年历、日历、月历。

  ①你认为人类最初掌握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为什么?

  ②怎样叫做一天,一天是怎样形成的?

  ③怎样叫做一年,一年是怎样形成的?

  ④人类为什么需要日历?日历是怎样来的?

  ⑤你知道要哪些不同的日历?

  ⑥我们现在的日历是怎样来的?

  ⑦一年12个月、一个星期7天是人们安排的还是自然形成的?

  ⑧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还是人们安排的?

  ⑨你对我们的日历满意吗?你希望日历是怎样的?

  ⑩小明的是1993年2月29日出生的,小明的奶奶记得清清楚楚,这是怎么回事?

  布置任务之后,同学们显得异常兴奋,纷纷说自己家里有这个有那个,有的说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同学说他有《十万个为什么》。有的说他的爸爸肯定知道……同学们天天交流和炫耀着自己的“重大发现”。在计算机课上,同学们上浏览了规定的内容(我们已经下载了整个页)。他们非常兴奋,看得很仔细,做了很多笔记,当他们看: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古罗马的日历全年分10个月,一个月30天或者29天,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曾经有一年竟然有455天;7月8月都是大月竟然是皇帝定的……感到十分新鲜和惊讶。

  3.小组汇报交流。

  时间:

  一课时。

  目标:

  主要能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①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人们制定日历尽力符合这个时间,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②一年安排12个月,一个星期7天,一个月30、31、29、28天也是人为的。

  ③我们的日历并不完美,除了因为一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而不是整天数以外,还有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每年天数不一样,每月天数不一样,每月星期不固定等。

  ④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是如何安排的。

  ⑤我们的农历大致是怎样的。

  过程:

  教师:为了这一节课,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了,同学们肯定有很多东西想说出来,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知道的告诉老师。注意想好了再说,表述要清楚,可以看笔记,别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尊重别人,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有补充的要举手。已经说过了的,不要重复。

  学生交流的综述,(尽可能保留了学生的语言)。

  我们认为人类最先知道的时间单位是天,他们每天看到日出日落这就是一天;

  地球自转1圈是一天,就是24小时。地球绕太阳转1圈,是一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人们为了记录一些事情和安排农业生产非常需要日历,日历是人们长期观察太阳星星月亮的运行确定的,我们现在的日历,是从古埃及人7,000多年前创造的日历逐渐发展演变来的;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日历一年365天,闰年366天,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每月31天,4、6、9、11是小月,每月3欤??年安排了一个闰年,今年(2年)是平年,平年2月28天。我们还知道怎么算平年还是闰年,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就是闰年;

  我们还知道有农历,还有藏历,的少数民族许多都有自己的日历,有的还用绳子做日历;

  每年12个月,每个星期7天,这些都是人们自己定的。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有时只有28天都有时有29天也是人定的,是罗马皇帝定的,他们不喜欢2月,2月要杀犯人。7月8月都是大月也是他定的,因为那是皇帝的月份。一年365天5时48分46秒是自然的;

  我对现在的日历不满意,有的时候一个月30天,有的时候一个月31天。特别是星期几一点也不规律,比如我出生的时候(1993年3月6日)是星期六,今年的生日却是星期三,明年是星期四,要是还是星期六多好,可以休息两天;

  我希望的日历应该每个月天数是一样的,每一天是星期几也的是固定的,没有现在这样麻烦。我还知道春节是农历的过年。农历一年就是354天,有时却有380多天。有时一年有12个月,有的时候一年有13个月,不怎么好;

  其实人早就知道的一年是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科学家多数是天文学家,比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天文学家有很多,比如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等等。古代科学很伟大,但是古代埃及罗马也很伟大。

  是1913年开始使用公历。公历也叫做阳历,也叫做太阳历。再过3000年,现在的日历也要调整一天。

  第十个问题我认为可能是奶奶记错了。可能是奶奶记的是农历日期,农历2月有29。

  4.巩固练习。

  时间:

  一课时。

  目标:

  掌握判定平年闰年的基本方法。能应用年月日知识分析相关实际问题。二次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过程:

  第一部分:基本练习(1课时)

  ①先阅读教材,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②下面的日期,某学生输入到计算机,计算机回答:非法日期。是怎么回事?

  1965年2月29日 1983年2月30日

  1999年12月32日 1996年9月31日

  学生知道从日历的规定来思考问题。

  ③下面那些日期是有效日期:

  1993年4月5日 1998年5月31日

  0年2月28日 8年2月29日

  1998年2月29日 4年2月29日

  2100年11月31日 20xx年2月29日

  第二部分:探究练习。

  创设情景引入。

  公元4000年,人类在外太空中找到一个和地球环境差不多的星球--希望。希望的资料如下:自转一圈(一天):24小时;公转(一年):300天(7小时整);没有月球这样的卫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人类将移民到希望上,遗憾的是,地球上的历法在希望上不适用,但是又希望保留一些地球上的生活习惯。请每个小组研究制定适合这个星球的历法--希望历法。要求仔细考虑,大胆设想,认真讨论,广泛咨询,不要像我们的历法一样,留下千年的遗憾。一个星期以后,我们交流评选出最佳。

  学生非常兴奋,跃跃欲试。

  5.第二次自主探究。

  时间:

  一个周的课外时间

  目标:

  创造出希望日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学生非常积极,有的同学一下课便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查找书籍,有的同学和家长商量,有的同学还上查询。同学们一般是按照人们制定太阳历的思路制定日历,因为对太阳历的形成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对太阳历的利弊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希望日历”的制定都考虑到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①每个月应当天数一样。

  ②日期、星期应当是固定的。

  ③应当尽量考虑到地球上的生活习惯。

  ④一年能分为四季。

  由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充分,因此小组的结果逐渐趋于统一,还形成了几个派别。

  6.第二次交流。

  时间:

  一个朝读

  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自我认识能力。

  过程:

  我知道同学们很想展示自己的希望日历,请同学们派代表介绍自己的日历,然后我们稍加。

  第一组:

  一年10个月,每个月30天,每个星期6天,每个月5个星期。

  :很好记,跟地球上的习惯差不多,每个月星期几都是固定的,一个星期六天一开始可能有点不习惯,但是我喜欢,尽管没考虑季节,但是这不要紧。

  第二组:

  一年4个月,每个季节一个月,每个月75天,一个星期7天,每个月一号都是星期一,每个月10个星期,剩下5天都休息。

  :一个月长了点,一个星期7天和我们一个样,每个月星期也都是固定的,还考虑了四季,每个月放长假安排有意思。

  第三组:

  一年12个月,每个月25天,每个星期5天,每个月5个星期。每个季节3个月。

  :除了一个星期5天外,保留了地球上的生活习惯,很好。一个星期只有5天,要是工作3天休息2天,真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不过那时候都是机器人干活,可能不成问题。

  第四组:

  一年分10个月,一个月30天,每个星期7天,每个月第一天星期一,每个月4个星期,剩余的2天是公休日。

  

  同第一组差不多,每个星期依然保留地球上的习惯,每个月安排两个公休日也很有创意。

  我们需要一个最好的希望日历,如果我们是希望公民,我们同意使用那个日历呢?这可是关系到千万年的大事,我们应该搞一个全民公决,我们举手表决好吗?

  经过表决,最终确定第三组的日历为正式的“希望历法”。

  最后,教师,赞扬同学们的智慧,然后又提出一个问题:

  “希望日历”的公元205年(将地球人类第一次踏上希望规定为希望公元1年,大批向希望移民是公元年),人们遗憾地发现,希望--这个人类的新家园,没有美丽的月球,全球的人们通过集体表决一致决定给希望一个人造月球,你认为这个月球的速度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继续讨论。

  四、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的表现,不难发现效果好极了。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学生不仅仅了解了现行日历的特点,能完成有关日历的简单计算,而且通过了解日历的产生发展,体会到了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艰难,培养了学生对于科学家的崇敬和对科学的向往,通过创造“希望日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们合作交流的能力。总之,这次课所取得的效果,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是常规课堂教学所不能企及的。

  五、教学体会

  年月日这个内容,我上过两次,听过4次,其中有全国知名特级教师的授课,从纯粹的知识要求上说,内容简单。事实上,我们以前上这堂课,都是直接找出年月日的编排规律,或者找出计算年月日的数学模型。对于为什么这样,曾经是怎样,以后会怎样等等,该不涉及。这就是典型的“掐头去尾烧中段”,后果就是:学生根本成了装知识的篓子,不知道为什么,更不知道要问为什么。我问了许多人(包括大人、小孩、高中学生):你知道为什么7、8月都是大月,而2月只有28天呢?他们的回答很简单:日历上就是这么写的;可能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有关;自然的;没有一个人说是人们自己规定的。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了不问所以、唯书本是崇的书生,谈何创造?

  单是就知识上说,以前的教学,因为学生的知识不是自主建构得到的,因此难以牢固,不得不用一些口诀(比如: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或者拳头来记住大月和小月。但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次课的,正因为遵循了建构主意认知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全新的教设计。所以学生不知不觉地清楚了七月和八月都是大月,因为他们知道:七月是罗马国王居里(july)的月份,八月是罗马国王奥古斯都(august)的月份。

  总而言之,探究式学习的生命除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东西,这就是所谓忘光了所学的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还是那一句话: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学到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8

  一、关于本单元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口算、笔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方面内容在安排上,以笔算教学为主线,把其他三方面内容的教学与笔算教学交融,力求形成比较优化的结构。

  口算

  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里有0的除法)。

  估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几百或几十多。

  解决实际问题

  解答关于除法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答关于除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本单元的重点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基本算法一特殊情况一实际应用”这条线索贯穿整个单元。

  “基本算法”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一般步骤与方法,“特殊情况”是商里有0的除法,“实际应用”着重教学连除的实际问题。

  2.口算教学安排在笔算教学的“两端”,即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前面,口算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后面。

  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的第一步,要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就是在计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所以,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是笔算的基础,应该先于笔算教学。其次是类似630;3、630;7这样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都是比较容易、比较特殊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学生在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学习这些口算很轻松,完全能够自己学会。所以,教材把口算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安排在笔算后面。

  3.估算和笔算相伴相随、相辅相成。

  全单元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以估计“开道”,即先估计再笔算,这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估计在这里为笔算“导向”,为笔算化解难点;估计在这里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第l页第二个例题教学986;2,引导学生先估计“9百多除以2得4百多”,笔算时学生就可能想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第6页第二个例题教学306;3,先估计“商比100大些”,笔算时就不会漏写商十位上的“0”。

  在笔算教学后又安排估算。如先说说378;2、378;6等题的商各是几位数,再计算;先估计228;3、944;8等题的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这些估算都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笔算方法,提高试商能力。

  4.边学习、边应用,重点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笔算后的“想想做做”里都安排了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到的计算及时应用,其中有些问题解法多样、思路开放,有些问题综合了空间、时间的内容,有些问题妥善处理余数。连除实际问题思考难度较大,解法较多,教材在第11、12页单独安排教学。

  二、关于计算法则的教学

  计算法则是计算的方法和规则。毫无疑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除的步骤、顺序及商的书写位置等方面都是有规则的,计算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法则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部输入,像过去的教学那样,光通过几道例题把算理、算法、注意点讲得清清楚楚,把方法、格式示范得明明白白,然后归纳出若干条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记忆--模仿”。另一种是从内部生成,先让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一个新的计算问题,经历探索过程,体会方法与步骤。然后在回顾、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前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显性的、机械的,给学生的法则是束缚与负担,必须经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后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隐性的、有活力的,给学生留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也不要过量地模仿。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原有计算为基础构建新的计算法则。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只要解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个问题,新旧知识就沟通了。第l页第二个例题986;2采取“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

  2.突破知识的发展点,完善计算法则。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除数,另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后一种情况学生以前从未注意过(二年级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都是两位数)。第3页例题312;4就是教学这种情况的计算。也采用“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是合理的。

  3.在适宜的时候用有效的方法使计算法则逐步清晰。

  教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及时整理知识,优化认知结构。第4页第3题设计了四组除法题,要求学生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同组的两道题被除数相同,为什么商的位数不同?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就把握了什么时候先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什么时候要除‘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这是计算法则中的重点之一。

  所以说,法则仍然要教的,但不用以前的方法教学法则。新教材希望计算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关于“商里有0的除法”的教学

  教材把商里有0的除法安排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之后教学,因为商0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就比较容易理解。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进行。

  第一段先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第二段是竖式计算时应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

  例题教学商的中间有0,“试一试”教学商的末尾是0。例题的教学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计算,可以估算、口算,也可以列竖式笔算,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就不是比100大一些,就不是102。然后教学竖式的简便写法。“试一试”先让学生说商是几位数,也是防止漏了商末尾的0,体会商个位上写0是合理的、必要的。在这段内容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把竖式的简便写法建立在学生原有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可以简写;二是用好“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明白商中间、末尾有0并不是由于被除数的中间、末尾是0,而是除到某一位时是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如508;4的商里没有0,800;5的商里只有一个0。

  第三段是当确定商的最高位后,如果某一位不够商l,也要商0。

  仍然是例题讲商中间的0,“试一试”教学商末尾的0。例题432;4的教学线索与306;3相似,也是先估计、再笔算。不同之处是,当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l时,教材通过“辣椒”提出:“十位不够商l,就商0。”并出现了完整的竖式。教学时,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继续除下去。

  另外,教材还及时引导学生整合笔算知识,第13页第2题的三组笔算题分别安排了商末尾有0和商中间有0的比较,商末尾是0时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比较,除时商0的两种情况的比较。第15页第2题是更大范围的知识整合,同组的三道题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要遵循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四、关于“连除的实际问题”的教学

  学生解答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往往有困难,因为问题的已知条件两两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既使解法多样,又干扰解题思路的组织。所以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进行教学。这种问题既可以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又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经过一段练习后,又带出了另一类用连除方法解决的问题(如第12页第5~7题),这种问题在列式时,用哪一个数做第一个除数或做第二个除数都是可以的,但教学时必须使学生弄清每步的含义。

  这段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书架上放书、排队分组参观科技馆、按时服药、买乒乓球拍、写毛笔字......,都是学生熟悉的、能够接受、容易理解的。现实的素材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二是呈现形式以图文结合为主,逐渐向文字叙述过渡。图文结合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有生活气息,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文字叙述的实际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三是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解题和相互交流解法为主,不是教师作系统分析和讲解。

  教学连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师的作用应着重体现在组织学生进入情境,从画面、对话中寻找数学信息,完整地理解题意,有序地整理条件和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体现在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反思,弄明白先算了什么,为什么先算,先算的这一步是怎样想到的。从而整理出解题思路,提升思维水平。教学例题时要鼓励学生的解法多样,但练习时不要求他们一题多解。

  五、课时安排:总10课时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第1~4页)....................................2课时

  2、练习一(第5页)......................................................1课时

  3、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第6~10页)..............................2课时

  4、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第11~12页)..............................1课时

  5、练习二(第13~14页)...................................................2课时

  6、复习(第15~16页)......................................................2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4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指一指等活动感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给予学生探索求周长的策略。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并通过探索求周长的策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定义,掌握求图形周长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在一个农庄里住着一位王老伯,他种了许多的蔬菜,还养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可是,这群淘气的小动物经常跑到菜地里偷吃庄稼,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被小动物们糟蹋了,王老伯非常着急。为了保护这些蔬菜,王老伯想了一个办法,他打算用篱笆将菜地围起来,怎么围呢?唐老鸭帮忙设计了两种方案,仔细观察一下,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呢?(第一种封闭,第二种没有围完,不封闭,学生交流后认识到第一种最好。)

  师: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分析,王老伯也选择了第一种方案。在菜地的一周围上了篱笆,保护了蔬菜。菜地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菜地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长的认识(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菜地的周长,现在你能找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谁来试一试。

  1、(重点引导学生画出树叶的周长,指出国旗的周长、数学书、钟面的周长。)

  师:不管从哪里开始,只要沿着图形的边线画满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描周长

  师:刚才我们指出了图形的周长,你能用笔描出图形的周长吗?

  请用红线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看谁描的最漂亮。(老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看看唐老鸭又是怎样把周长描下来的。(课件演示)

  3、初步概括周长定义。

  师:现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周长,你觉得该怎么说?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教师同时板书)。

  4、完善周长概念。

  师:米老鼠看到唐老鸭把图形的周长描得这样好,也不甘落后,找来了4个图形,我们一起看看:下面那些图形能找出他们的周长,哪些不能找出它们的周长?(课件出示)

  师:像第二、第四这样没有围拢,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它们没有周长。第一、第三这样首尾相连,围拢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他们才有周长。

  师:现在你觉得“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句话完整吗?如果不完整,还应该加上什么词语才准确。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适当板书封闭图形,完善周长概念,然后读一读,要求读出里面的重要词语)

  三、实践交流、突破重难点

  1、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周长,现在能不能利用周长帮王老伯算一算,到底要准备多长的篱笆才能把菜地围好呢?

  (引导学生计算三角形的周长)

  2、小组合作完成正方形、五角星、圆的周长。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帮王老伯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难题:下面3个图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呢?

  四、回顾小结,鼓励发现

  师: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长,其实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大家能多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知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秒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

  1、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2)两位数的退位减。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生:列式65-48.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先算65-(

  )=(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第46页—47页例一、做一做和练习十第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借助点子图,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学生在自主探究、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解决两位数乘两位笔算时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口算铺垫,引入新课。

  师:在今天上课的一开始,请同学们来看黑板上这几道题,直接口算哪些题你会算?(22×3= 14×2= 14×10= 31×10= 14×12= )第一题会算吗?(生:会)等于多少?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分别等于多少?第五题会算吗?(生回答)有的同学说会,有的同学说不会,没有全班通过我们给他打个问号。

  师:同学们来看,我们会做的这些题都是些什么题啊?

  师:那也就是说我们会做的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再来观察我们不会做的题又有什么特点?

  师:不会做的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同学们!你瞧,今天我们就要利用我们会做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来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得计算。

  师:这就是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到了哪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并列式14×12=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估算14乘12。

  师:同学们你能估算一下王老师大约买了多少本吗?你是怎么想的?(找2个学生说)

  师:刚才我们估算出了12套书大约有多少本,那12套书到底有多少本呢?以前我们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还学过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你能不能根据这些,求出14乘12的准确积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把12分成10和2)

  (二)点子图演示分法和算法。

  师:我们把每一本书都看作是一个小圆点,就出现了这样的点子图,如果把你的想法在点子图上来表示出来,(课件演示)就是把12套书分成了10套和2套,10套是14×10=140(点子图上画括号),2套是14×2=28,140+28=168。看来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他刚才是把12分成了10和2,那12还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生口答)

  (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师:你们会像董老师这样在点子图上表示出你们的分法和算的结果吗?那就请大家拿出一张这样的点子图,在点子图上先分一分,再算一算。好开始!

  (四)展示学生点子图作品。

  师:请你来说一说。

  (课件同步展示)

  生1:把12分成5和7。

  生2:把12分成4和8。(师引导学生说出把12分成3个4)

  生3:把12分成10和2。

  师:不管大家用的是哪一种算法,董老师发现我们都是先把两位数分成了两个一位数或者是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去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同学们真了不起!都能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五)比较三种分法。

  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几个同学的作品,你认为哪种分法在计算的过程中又简便,又好算?(课件展示三种分法图)

  生回答把12分成10和2最简便(课件变大出现12分成10和2的点子图)

  (六)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师:刚才我们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一种口算的过程,那我们能不能利用竖式来计算呢?

  学生自己尝试着做一做,教师巡视,找出带0的竖式和不带0的竖式

  (七)指名板演竖式并回顾计算过程。

  (1)学生展示自己竖式过程。

  1生:(展示带0的)说计算过程(让学生手指大屏幕解说)

  2生:(不带0的)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同时问每一位上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2)比较一下这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不写0

  (3)再次回顾不带0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每一层积是谁和谁的积,是几套数的本书。强调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4)检查自己的竖式,把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

  (八)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下面我要考考大家,请大家完成学习卡上的第一大题,看谁算的仔细。

  (指名黑板板演)

  四、巩固练习。

  第一题:看谁算的仔细。

  第二题: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收获了这么多?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大家完成书47页第2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列式计算:39+44(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09-28

数学教案:菱形11-25

数学教案《配对》10-14

数学教案《分类》09-19

《等分》数学教案09-07

初中数学教案08-30

小学数学教案08-29

人教版数学教案08-27

数学教案《折扣》08-24

《种花》数学教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