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29 09:31:1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经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小红一家要去游乐园玩,咋们一起去看看吧!要去游乐园得先通过一座趣味桥,荷叶上的算式如果能准确计算,就能顺利通过趣味桥。咋们帮小红算算行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红一家通过了趣味桥,来到了游乐园。

  二、探索算法:

  1、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

  师: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如果给你一次玩的机会,你会玩什么呢?)小红想和爸爸妈妈玩一次碰碰车,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把这问题说完整。

  (1)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2)读题审题,知道什么?求什么?

  (3)怎么列式呢?20×3=60(元)

  (4)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生:每人20元,3人就需要3个20元,所以用乘法计算。

  (5)这个60是怎么得到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20×3是怎样算的.?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写一写。

  (1)合作学习

  (2)汇报:

  a、用小棒摆:3个两捆是6捆,是60

  b、20+20+20=60

  c、2个十乘3是6个十,是60

  d、先算2乘3得6,再在6的后面添上一个0。

  师:同学们真能行,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3)现在学会了20×3=60,你会不会算200×3呢?20xx×3呢?

  (4)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一个乘数是一位数,另一个乘数是整十、整百、整千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揭题

  3、小结

  师:在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要想算的快又准,那种方法呢?先想一想再跟同桌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有了这个窍门,我们算起来一定会更快。咋们来试试吧!

  三、巩固练习

  1、打气球

  2、套圈游戏

  师:这么久了,不知道游乐园的小红又在玩什么呢?(课件)哦,他们在玩套圈游戏呢。如果套中的小动物身上的数相乘得240,就能获得礼物。小红可以怎么套呢?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高兴吗?我们还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小朋友,你快乐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有趣的推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判断、推理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现象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学会用连线、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蕴含的数学道理。

  教学重点:

  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的推理,并对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借助表格整理信息,能有条理表述自己推理的过程和判断的结果。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方法:

  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

  1.出示双胞胎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呢?

  预设:她们俩个长的好像啊!

  预设:他们谁是姐姐(妹妹)?

  2.抓住有效信息:“谁是姐姐?”让学生猜一猜,得出要确定那个是姐姐还需要一些信息?

  3.出示信息:豆豆说:“我不是姐姐。”

  4.学生根据信息用排除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并小结:孩子们,想刚才那样,通过一些信息,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叫做推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有趣的推理。(板书:有趣的推理)

  二、探究新知,体会方法的多样化。

  (一)、出示信息,读懂信息。

  1.大屏幕出示信息,学生读一读,理解题意。

  师:今天我们的老朋友奇思、淘气和笑笑也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推理,谁能用自己响亮的声音读一读。(请一名学生读,肯定学生的表现)

  2.理解“他们都不在同一小组”这句话的意思。

  师:“他们都不在同一小组是什么意思呢?谁能为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他们都参加了不同的兴趣小组,三人都不在一个兴趣小组。

  预设:他们三个人分别分布在三个兴趣小组。

  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

  (二)、寻找线索,合作探究,体会方法的多样化。

  1.出示线索:学生根据线索说一说,进行初步的感知。

  2.合作探索:

  合作要求:请小组合作,用文字、连线或列表等方法记录自己小组的推理过程和结论。

  合作开始:教师了解学情,不断巡视,对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对快速完成的小组,可以请他们尝试用别的方法做一做。

  3.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方法。

  预设:文字的方法展示。(方法贴在黑板上)

  预设:连线的方法展示。(方法贴在黑板上)

  预设:列表的方法展示。(方法贴在黑板上)

  (三)、优化方法,感知从肯定句入手的优势。

  1.方法优化。

  师:孩子们,大家非常聪明,讨论出来了这么多的方法,那么大家想一想哪一种方法既能看出推理的过程,又能看出推理的结论。

  预设:文字方法。

  预设:连线方法。

  预设:表格方法。

  针对学生说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感知文字方法需要慢慢看,而且写的时候花费时间,不够简洁;连线方法不能看出推理的过程;只有表格的方法既能看出推理的结论,又能看出推理的过程。

  2.请学生用表格的方法从另外一个同学入手进行推理。

  (1).体会关键句(肯定句)入手的重要性。

  推理进行一步,请学生比较,为什么从奇思入手可以推理出5个结论,可是从淘气或者笑笑入手只能推理出一个结论。

  预设:因为奇思是关键句。

  预设:因为奇思是肯定句。

  预设:因为奇思就是答案。

  只要孩子说的合理,都表扬肯定学生。

  (2).完成推理。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推理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方法,比如文字、连线、列表等,列表的方法既能看出推理的过程又能看出推理的结论,在推理时我们要抓住肯定句,这样会使推理更简洁。

  三、运用知识,展示成果。(前一个题扶着走,这一道题放给学生独立做)

  1.大屏幕出示信息。

  2.运用表格学生独立完成。

  3.成果展示,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四、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通过三个信息得出了三个结论,如果有四个信息、五个信息,你能得出四个结论,五个结论,甚至六个结论吗?

  预设:能

  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1.读懂信息,寻找线索。

  2.抓肯定信息,连续思考。

  3.展示交流。

  预设:抓肯定信息后,先把左边的动物都送回家,然后再送右边动物回家。

  师:孩子们,这也是我们推理常用的方法-分类法。(板书:分类)

  五、总结回顾:

  1.教师小结。

  2.你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把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难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理解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方格纸、小房子。

  学具:小蚂蚁图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去过游乐园吧,那儿的游乐项目好玩吗?今天我们再来玩一次。一会儿你们跟随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课件出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小火车、摩天轮等)

  2、好玩吗?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想一想它是怎样运动的。这些项目的运动都一样吗?那你能不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让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

  1、我们再来看一组运动。它是属于旋转还是平移呢?请同学们用手势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课件出示:升国旗、风车、方向盘、推拉窗、推箱子、钟表等)

  2、﹙指着平移)这些物体在平移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样运动的?

  3、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物体平移时是沿直线运动,而且在平移过程中位置变了,方向没变。(板书)

  4、我们再来看一个运动,它属于什么运动方式?

  ﹙课件出示:在马路上直线行走的出租车)

  生1:我觉得汽车在行走时,方向没变,一直往前开,这样应该是平移。

  生2:但是你看到轮子在旋转了吗?

  生3:对啊,那汽车行走时到底是旋转还是平移呢?

  生4:从整体看汽车在平移,但轮胎却在做旋转运动。

  师小结:你们的说法很有道理,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就是这样,汽车在平移,但车轮在旋转。

  我们一起来表演平移、旋转的动作,看谁最有创意。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综合应用的例子,在讨论中同学们进一步地理解了平移、旋转的特点。

  三、感知平移﹙教材第28页“试一试”)。

  1、移一移、描一描。

  师:你们能按照要求找到棋子、铅笔、三角板平移后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解答疑难。

  2、小组操作、验证、讨论。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展示把棋子、三角板、铅笔图平移的过程及移动后位置与先前的对照。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平移过程。

  3、自主合作、完成平移。

  师:通过刚才的实践操作,我们知道了平移的过程,那么你们能说一说铅笔图和三角板图经过怎样的平移过程才能得到图形③呢?

  生:小组合作研讨“说一说”中图形的'平移过程。

  师:指名汇报,师随汇报完成平移。

  生1:铅笔图①先向右平移5格后,再向下平移2格能平移

  到图③。

  生2:铅笔图①先向下平移2格后,再向右平移5格能平移到图③。

  生3:三角板图②先向右平移3格后,再向上平移2格得到图形③。

  生4:三角板图②先向上平移2格后,再向右平移3格得到图形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平移,知道三角板和铅笔移动前后的位置关系及移动过程,更好地掌握了平移知识。

  四、拓展延伸,运用知识。

  1、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旋转的现象?告诉你的同桌,然后全班交流。

  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平移和旋转的幻灯片。

  2、除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的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外,你还想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其他应用吗?

  3、学校会议室有个大门。请你想一想,是把门设置成旋转门还是平移门好呢?请同学们替学校设计一下。

  ﹙同时看看会议室大门的画面)

  设计意图:同学们在选择平移门还是旋转门的讨论中,进一步提高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

  五、小结。

  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下课后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能进行熟练地计算;

  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笔算习惯,通过应用题进行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笔算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进行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百位上的数乘一个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和百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提供材料

  1.出示准备题325×42

  指名一生说说计算方法,师板演。

  2.改一改,构建新的学习材料

  师:如果我42改成142,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二)分析研究

  1.研究这样的题目应该怎样算?

  生想一想,做一做,同桌交换想法。

  2.指名一生板演,其它学生观察他的做法和你的'是不是相同,以及他有没计算错误:

  325×142

  650

  1300

  325

  46150

  3.比较两题,325的末位的5的位置怎样?5为什么要写在百位上?

  生答:5是百位上的1与325的积的末位,所以要写在百位上。

  4.试一试:把下而各题做完(投影出示)(指名口答)

  325417×213×358

  9753336

  3252085

  小结:百位上的数与另一个数的积的末位的位置应该怎样处理?

  (百位上的数乘另一个数,积的末位要和百们对齐)

  5.投影出示,练一练(全班练做)

  326285437×148×164×222

  (三位同学做在卡片上,放投影机前校对。)

  (三)认同规律,得出计算方法。

  观察三题,你发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笔算方法是怎样的?

  (独立思考,四人合作完成书P81页的填空,全班讨论汇报)

  (四)运用规律

  张家镇每天节约用水256吨。照这样计算,一年可以节约用水多少吨?

  (师关于节约用水的思想品德教育)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笔算方法是怎么样?

  (六)作业本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字0-1000的读法和写法。

  2、掌握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3、能够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数字0-1000的读法和写法。

  2、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3、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

  1、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2、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四、教学过程

  1、数字0-1000的读法和写法

  (1)教师出示数字0-1000的卡片,让学生依次读出来。

  (2)教师出示数字0-1000的卡片,让学生依次写出来。

  (3)教师出示数字0-1000的卡片,让学生读出来后写在黑板上。

  2、三位数的比较大小

  (1)教师出示三个三位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2)教师出示三个三位数,让学生在纸上比较大小。

  (3)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让学生判断大小关系,然后再加上第三个三位数进行比较。

  3、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1)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的'加法运算,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2)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的减法运算,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3)教师出示两个三位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让学生计算出结果。

  4、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1)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2)教师让学生自己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五、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问答法

  3、合作学习法

  4、情景模拟法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准确读写数字0-1000。

  2、学生能够准确比较三位数的大小关系。

  3、学生能够在1000以内进行加减法运算。

  4、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字0-1000的读写还不是很熟练,需要多加练习。另外,在加减法运算中,学生容易出现进位、借位等错误,需要加强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自主探究出多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根据具体题目情景,合理选择解题策略。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提高数学交流能力,逐步养成自觉选择合理算法,发展计算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出多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培养他们的算法思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还记得小动物们在谁跑得快比赛中,谁获得了冠军?今天小牛要主持一场动物团体操比赛。

  瞧!小刺猬上场了!每行12只,排了14行,共有多少只小刺猬参加团体操比赛?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算法

  1、列式:14×12=

  2、14×12等于多少呢?

  (1)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及时捕捉学生生成性资源,对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2)将学生生成性资源展示在黑板上(包括错误的),组织学生独自看各种展示的方法,记录下有意见或有疑惑的算法

  (3)对有意见或有疑惑的算法展开讨论与质疑,在讨论与质疑中引出课题,引出估算,引出范围。

  (4)将上述方法进行整理归类(小组讨论)

  (5)同桌说说自己认为那种方法比较方便,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二)、体会算法;体验不同的题,最优的方法也不同

  1、师:那就请你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3×18,然后告诉你的同桌你怎么算的?

  交流:你的同桌是怎么算的?(指他的同桌)他又是怎么算的?

  师:看来小朋友不但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而且还能从别人那里学到不一样的方法,很会学习。

  2、制造矛盾冲突,引发思考:是不是对每题都能用你觉得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呢?

  3、学生自己例举判断(如不行,教师出题:17×29)

  (1)、学生独立计算17×29

  (2)、不同的题,有不同的.好方法

  (3)、小结:先要观察题目数字的特点,根据题目数字的特点选择计算起来比较快的好方法。

  4、出示25×24

  (1)思考:观察题目数字的特点,对这题你会选择那种方法呢?

  (2)计时赛一赛,选前10名,统计不同算法名次

  (3)思考:这是巧合么?是这些同学写字速度快,还是……?

  (三)、练习47×7325×3285×16

  三、整理归纳,探究规律

  1、出示:整理好的表格

  算式相乘的积

  14×12168

  25×24600

  47×733431

  17×29493

  25×32800

  85×161360

  13×18234

  2、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共同探究的学习内容: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从中你有没有发现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

  3、制造矛盾冲突,引发理性思考

  师: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积一定是三位数或四位数吗?肯定吗?

  4、学生展开争论

  5、获得结论

  6、99×99怎样计算会更方便?

  四、课堂总结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例2。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全班做,请学生板演)

  364287

  +72+88+49

  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

  二、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接着框出或用颜色显示下面的部分。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提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

  列出算式:376+284

  2.教师: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

  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教师: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

  让学生看教材或在屏幕上出现教材第18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算方法。(估算方法可使用画外音)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出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3.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归纳: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4=10,写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4.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五第1、2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使学生经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口算的方法

  难点: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铺垫,引入课题。

  1、见课件

  (学生抢答,直接说出得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一:

  (学生观察图,说清图意,然后提问题)

  1、出示:

  1套书有15本,问:

  (1)3套书有一共有多少本?

  (生:思考: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

  (2)引导学生列式;

  2、讨论算理

  (1)方法一;连加计算(学生说算的过程)

  (2)用竖式计算(笔试)

  (3)用数的组成计算:

  ①(教师引导学生表述口算的思维过程)

  ②(小组用数的组成的方法描述算法)。

  11×5= 14×4= 15×6= 23×4=

  (4)学生交流,老师观察,并让学生进一步说清算理。

  (二)出示情境图二:

  1、买

  1套书需要120元,问:买3套书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观察图,说清图意,然后依问题列式)

  (1)学生思考并正确列式

  2:讨论算理:

  (1)方法一:用数的组成口算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见投影片)

  2、学生分组用数的组成描述下题的算理

  110×5= 140×4= 270×3=

  (2)方法二:将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添0法”的简算方法)(见板书)。

  先用一位数乘几百几十的0前面的数,再在所得的积的末尾添上1个0,也可以把几百几十的数分成整百数和整十数进行口算。

  3、同桌用“添

  0法”的算法再描述上题的.计算过程。

  三、应用测试题

  1、学生分组进行测试练习(分两组测试,后学生相互评价完成情况)

  (学生完成作业)

  3、解决生活中的的问题。

  (1)课本43页和第三题(见投影)

  (2)学生评议,交流算法。。

  四、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把它说给小组同学听!

  五、课后作业练习九的第2题。(“摘香蕉”游戏)

  (1)用自己喜欢的算法独立完成数学书练习十四第2题。

  (2)开个小火车说算式!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把它说给小组同学听!

  课后习题

  A组题:

  11×6=

  14×4=

  27×3=

  110×5=

  140×4=

  我对你的评价是:

  A组题:

  11×6=

  14×4=

  27×3=

  110×5=

  140×4=

  我对你的评价是

  B组题:

  17×5=

  42×2=

  23×4=

  110×3=

  120×4=

  我对你的评价是:

  B组题:

  17×5=

  42×2=

  23×4=

  110×3=

  120×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一、填空。(18分)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这样的3份是( )个 ,就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2、一杯牛奶,喝了它的 ,还剩下( )。

  3、正方形的边长是它的周长的( )。

  4、一个分数,它的分子是4,分母是分子的2倍,这个分数是( )。

  5、运动会从下午2:10分开始,开了1小时30分,到( )结束。

  6、鸟儿冬天( )到南方去过冬。

  7、长方形长是20米,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米。

  8、□÷8=6……( ),余数最大,余数是( ),被除数是( )。

  9、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每一小格长( )毫米。

  10、2袋水泥重100千克,那么( )袋这样的水泥重1吨。

  11、填上适合的单位。

  一角硬币的厚度是2( ) 课桌高7( )

  一节火车厢可装货60( ) 小红身高135( )

  汽车每小时行60( ) 旗杆高100( )

  12、有两个长方形,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13、小明从家到学校步行要20分钟,他要在7:45分到校,需( : )从家出发。

  14、足球比赛15:30分开始,17:10结束,比赛经过了( )时( )分。

  15、3时=( )分 7分=( )秒 480秒=( )分。

  二、 真真假假:(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钩,错误的画叉)

  1、两个数相除,余数是6,除数最小是7。 ( )

  2、一个盒子里有红黄两种棋子,我任意摸一次一定能摸到红棋子。( )

  3、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死亡。(  )

  4、把一张长方形纸分成7份,其中的3份是这张纸的 。( )

  5、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分数等于1。…………………………( )

  三、精挑细选:[在( )内写上正确的序号]

  1、分针从3走到7,经过( )分。

  ① 25 ② 20 ③ 40

  2、一根绳子长92米,第一次用去34米,第二次用去26米,现在绳子的长度比原来缩短了多少米?正确的算式是( )

  ①92-34-26 ②92-(34+26) ③34+26 ④34-26

  3、地球(   )绕着太阳转。

  ①、一定  ②、可能   ③、不可能

  4、早晨人的影子(  )在东西方向。

  ①、一定   ②、可能   ③、不可能

  5、把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的2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新长方形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和(   )

  ①、不变   ②、增加了  ③、减少了

  四、展示自我:

  1、直接写出得数。

  82-27=   62+25=  37+23=  180+20=   87-26=

  56-46=  600-30=  130-50=  540+90=  80+640=

  390-300=  46+64=   36÷9=   7×8= 63÷9=

  3×6+5=   6+27+9=    24÷6-3=   64÷(16-8)=

  9600-600=   8080-80=   8000-3000=    35÷5=

  20xx×5= 44+8= 37-18= 1300-500=

  4800÷4= 11×9 = 32÷8= 100-43=

  5600+400= 800+200= 240×4= 15×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35-478= 800-37= 504+297= 489+378=

  验算: 验算:

  51÷8= 54÷7=  54÷6=      50÷9=

  407×5=     739×6=       604×5=     312×6=

  3、列式计算

  比457多87的数是多少?

  754比一个数多115,这个数是多少?

  360减去一个数得505,减去的数是多少?

  9个1005是多少?

  4、操作题,量出下面图形各边长是多少毫米,并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五、挑战自我。(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1、 建筑工地运来水泥6吨,用去2吨500千克,还剩多少吨多少千米?

  2、 一根绳子的5倍是45米,一根铁丝是这根绳子的7倍。铁丝长多少米?

  3、修一条945米的路,第一个月修了354米,第二个月修了276米,第三个月还要修多少米才能修完?

  4、 超市上午卖出大米153袋,下午比上午多卖56袋,这一天共卖大米多少袋?

  5、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铁丝框,改围成一个长9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04-22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01-04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对称》数学教案01-17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二》数学教案01-1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5

北师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09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15

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11-27

【优选】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