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锦集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举例说明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3、通过渗透实验说出细胞吸水或失水情况,指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异同点。
【重点难提示】
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难点:渗透实验
【学习展示】
一、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方式 (一)被动运输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7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的扩散。
2、扩散:由于物质而产生的物质现象,即一种物质从区域向区域迁移的过程。
3、类型 :
(1)简单扩散(或自由扩散):分子质量相对或的物质,在不需要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进出细胞的方式,如、、、、等的运输。
(2)易化扩散(或协助扩散):需的参与,从区域到区域的扩散,如进入红细胞。
4、动力:。
5、渗透:水分子从通过等结构向水分子区域的'。简单的说就是水分子以方式通过细胞膜等结构称渗透。
(1) 动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 失水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与失水
(二)主动运输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5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概念:物质梯度进出细胞,既需要膜上的参与,又需要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的运输方式。[
2、举例:植物根细胞对的吸收,、进入动物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3、意义:
(1)使活细胞主动选择吸收,及时排出 和对细胞的物质,保证细胞的顺利完成。
(2)体现了细胞膜的,即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或小也可以通过。如应用于人工肾的。
[思考讨论]
1、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
2、画图表示主动运输和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有什么异同?
3、低温会影响物质的主动运输吗?为什么?
4、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3种状态的细胞,如图1-3,你认为这3个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
A.A﹥B>CB.A
C.B>A>C D.B ●植物细胞壁是结构,即和其他物质均能通过。 ①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但由于细胞壁的保护和支持作用,因此观察不到细胞明显变化现象 ②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 度,细胞失水皱缩,但由于细胞壁比细胞膜和细胞质收缩性小,因此会观察到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分离的现象 ③当外界溶液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动态平衡,观察不到细胞明显变化现象 二、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进 出细胞膜方式 知识梳理阅读教材P49后完成并记住下列内容 1、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作用进入细胞(简称胞吞);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胞吞作用过程参见课本。实例:白细胞吞噬、变形虫吞噬等。 2、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作用排出细胞外(简称 胞吐);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胞吐作用过程参见课本。实例:分泌蛋白的产生等。 [思考讨论] 阅读教材P49“拓展探究”,归纳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与小分子出入的异同。 【知识小结】用简略形式归纳本节内容 【交流思路】 【例1】物质进出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的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下列两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内的两种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 (1)指出A、B所示的物质运输方式,A是,B是。 (2)上述2种运输方式中,哪一种加入呼吸抑制剂后曲线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例2】将人体血液置于9%的食盐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血细胞呈现()。 A.质壁分离B.正常状态C.细胞膜破裂D.细胞皱缩 【例3】在马铃薯中用打孔器取两圆柱体块P和Q,p放在蒸馏水中,Q放在与马铃薯细胞液等渗的盐溶液中,1小时后测定处理的圆柱体是否与原来的孔刚好合适()。 A.P不合适,但Q刚好合适.B.P不合适,Q也不合适 c.P精确地合适,Q也精确地合适D.P精确地合适,但Q不精确地合适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提高有关蛋白质相关计算的能力。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难点: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及相关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提问: 之前我们学习过了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话,那么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儿,成为“珍珠项链”蛋白质的呢?如果告诉你氨基是具有碱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胆猜测一下会发生什么?(酸碱中和。)带着这样的思考,接下来共同学习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二)新课讲授 1.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过渡: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所谓大分子就是相较无机物来说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700,人的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500等。 提问: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组成那么大的蛋白质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说一说从氨基酸到蛋白质大致有哪些结构层次。(经历了二肽→三肽→多肽,通过盘曲、折叠形成了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过渡:这种氨基酸和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称为脱水缩合。 2.脱水缩合过程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脱水缩合的含义: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此时重点强调肽键的含义及写法。 活动(角色扮演):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一种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邻的同学手牵手,牵手的部分可以称作什么?(肽键。) 问题: 怎样才能更高地还原脱水缩合过程?(每人右手拿着NH和H的卡片,左手拿着CH和OH的卡片,一个同学和另一个同学左右手相连的时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学观察,4位同学站成一排,会形成几个肽键?脱去几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学呢?(4;4)6位同学呢?(5;5。) 继续提问:那么n个氨基酸形成一个肽链时,脱掉几个水分子?形成几个肽键?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呢?(n-1;n-1;n-m;n-m。) (三)巩固提高 提出启发性问题:如果4位同学站的不是一排,是一个圈,结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区别?(形成环肽,形成4个肽键,脱去4个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点评,总结结论。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如果同学们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改变站位、人数、人员等等,结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质是一样的么?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活动,并且探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 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 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学难点】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 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 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 1.抗生素史话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 的具体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 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和观点。 (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讨论。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 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随堂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剂量加大,好得快 C.根据情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发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无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质。 C.抗生素能对 付所有的病原体。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 A.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营养。 B.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 C.是为了 保证细胞的活性 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 【布置作业】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抗生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有些人主张多用多好,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观点各异。通过一节课的讨轮和探究,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个合理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1)假如某地区正在流行“非典型性肺炎”(SARS),一个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样对该患者进行诊断? (2)在东南亚某地区,突然发现大量家禽不明原因的死亡,怀疑是感染了禽流感,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么办? (3)一个母亲患有一种遗传病,现她怀有一胎儿,怀疑也患有该遗传病,该如何对该胎儿进行检测,以确认他(她)是否患有该遗传病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相关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记录员记录并整理本组观点。 对于“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与遗传病检测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病理学等手段进行检测;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使得上述疾病的检测更加快速、灵敏、简便,使得疾病的防治更为有效。 第一例基因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在什么时候?诊断的是何种疾病?お 推进新课 板 书: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是1978年科学家对一位孕妇作了镰刀状贫血症的产前诊断。 那么基因诊断技术目前可以用来诊断哪些疾病因子呢? 通过多媒体呈示以下情景,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描述、分析。 基因诊断的对象主要有: ①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一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及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但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敏感性。而在无法得到商业化抗体时,基因诊断就成为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的唯一手段。此外,由于基因碱基配对原理的基因诊断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诊断的特异性也大为提高。目前,基因诊断已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诊断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②先天遗传性疾病:目前,大多数遗传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而可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对确诊患病的胎儿实施人工流产是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已有多种传统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被确定为特定基因的突变。例如: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可引起苯丙酮尿症;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可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而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40或其配体(CD40L)基因突变则可引起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这类疾病的诊断除了仔细分析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结果外,从病因角度作出诊断则需要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其基因突变的发生。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这些位点的改变,不仅对临床诊断,而且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后天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肿瘤。虽然肿瘤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人们可以初步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个别细胞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细胞无限增殖。无论是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还是癌基因发生突变,如果确定这些改变的发生,都必须进行基因诊断。 ④其他:如DNA指纹、个体识别、亲子关系识别、法医物证等。 假如某人患了流行性感冒,该如何进行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就可痊愈。 板 书: (二)基因治疗 你了解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疾病机理吗?这种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可痊愈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基因治疗的相关知识,并思考上述问题。 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个体,其体内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不能正常合成腺苷脱氨酶,而该酶对于降解毒素是关键的,因此患者将出现免疫缺陷。由于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因而不能用治疗流感的方法来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 假如某人患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该如何进行治疗? 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技术来治疗该疾病。 什么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中“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图群,并思考上述问题。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的原理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某种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这样重组受体细胞因导入正常的基因,可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患者的某些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技术能有效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那么目前来说,是否所有的遗传性疾病都可以采用基因治疗? 不可以,例如神经细胞不能以基因治疗技术进行治疗。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选择适当的疾病,并对其发病机理及相应基因的结构功能了解清楚;②纠正该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并了解该基因表达与调控的机制与条件;③该基因具有适宜的受体细胞并能在体外有效表达;④具有安全有效的转移载体和方法,以及可供利用的动物模型。 基因治疗的前景十分诱人,那么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如何呢? …… 课堂小结 (1)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基因治疗:1991年美国批准了人类第一个对遗传病进行体细胞基因治疗的方案,即将腺苷脱氨酶(ADA)导入一个4岁患有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的女孩。采用的是反转录病毒介导的间接法,即用含有正常人腺苷脱氨酶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培养患儿的白细胞,并用白细胞介素Ⅱ(IL-2)刺激其增殖,经10天左右再经静脉输入患儿。大约1~2月治疗一次,8个月后,患儿体内ADA水平达到正常值的25%,未见明显副作用。此后又进行第2例治疗获得类似的效果。 (2)我国复旦大学等单位对乙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他们在兔模型的基础上,将人第Ⅸ因子基因通过重组质粒(pcmvix)或重组反转录病毒(N2CMVIX)导入自体皮肤成纤维细胞,获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会在我国取得成功。 (3)总体来说,目前已批准治疗的病例约120例,其中约110例为肿瘤,遗憾的是,除黑色素瘤有些端倪外,全都未能成功。治疗了10余例单基因病,除ADA缺乏症和乙型血友病有一定疗效外,其余都还在实验阶段。但人们再也不怀疑基因治疗不仅可能办到,而且指日可待。 你还了解其他生命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吗? …… 板 书: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活动主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关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热点是什么”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给活动的组织者与交流者几点建议: (1)我们一定要本着“求是唯真、崇文扬善、创新臻美”的态度去做科学,注意每一个细节,以使我们第一次的研究成果经得起别人的推敲。 (2)我们要从“小”处做“大科学”,不要从“大”处做“小科学”。 (3)若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反映研究成果,会让你的研究成果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4)研究性学习需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同时也要让听众看到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以增加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5)不妨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亲历的一些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这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6)研究性学习的交流时间设置要合理,要给汇报者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也要给听众提出问题、质询的机会。 板书设计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二)基因治疗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习题详解 1.(略) 2.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与当代科技发展现状,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互联网等手段,通过走访、调查、收集、咨询等方法,整理有关人类目前在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方面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写成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交流、展示。 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 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 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教学反思: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1-09 高中生物教案07-15 高中生物教案【精】12-02 高中生物教案【推荐】08-24 【精】高中生物教案10-12 【推荐】高中生物教案09-29 【荐】高中生物教案10-22 高中生物教案【热门】10-12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09-05 高中生物教案【荐】12-22高中生物教案 篇2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高中生物教案 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