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时间:2024-10-22 08:10:17 六年级作文 我要投稿

【优】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1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在很多地区都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只有在南方才能隐隐约约看到它的影子。在很久以前,上巳节的时候,人们会结伴去水边沐浴,还会去郊外春游,这三月三之所以叫上巳,是因为这天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据说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而且这一天还得吃荠菜煮蛋,这味菜营养价值极高,美味可口。在疫情间我也总算是再一次回味了这荠菜煮蛋的味道。

  三月三那天早上,妈妈正在用碗泡着四个鸡蛋,见我来了,赶忙招呼我:“可可,你帮我把那个芹菜的脑叶给摘掉,等下要吃荠菜煮蛋。”

  我听完妈妈的话,感觉我正顶着一串问号。荠菜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吃荠菜煮蛋?不是平时吃煮蛋都是吃红枣煮蛋的吗?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啊?

  我没再多想,帮妈妈摘完菜,又洗了洗,便看见妈妈把荠菜放到锅子里去煮,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水也越来越调皮,调皮的'都冒泡了。可怜的荠菜也变得黄黄的,原先的绿皮肤都套在水身上了,锅中飘出一种浓浓的荠菜味,飘走了的那是荠菜的魂魄。

  折腾了好一会儿,汤汁同没了壳的鸡蛋泡在一起,再加上那红彤彤的枣儿,那样子,看起来十分和谐,好可爱的样子。

  等早餐端上桌,都快上课了,看来是没法好好享用了,接着我就是一顿猛吃,真是有一股好新颖的味道,后来上完课,问了妈妈,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

  “三月三,荠菜胜过灵丹。”这荠菜据说还能治头痛,不知道我这头痛的毛病是否能治好呢?现在大家都快把这上巳节给忘了,真希望这个节日能永远的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2

  一道道晨曦划破天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对联贴上墙壁,一件件新衣奔离衣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天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过年啦!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在家乡有个传说,每年二十三灶王爷都要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人们为了祈福,就在灶边贴吉祥对联以保平安。回乡下老家,正赶上热闹的集市,街上买麦芽糖的人可不少。用麦芽糖来贴对联,传说灶王的嘴就不会乱说话了。

  小年不小,过了二十三,除夕就来了。除夕最美最热闹。白天先把满屋的门贴上对联,大人们在厨房慌忙准备年夜饭。夜晚,家家灯火大通宵,不得间断,外边烟花声此起彼伏,到处充满了孩童的笑声。不必说烟花的.吵闹,也不必说放烟花的不足,单是夜空中那各式各样的烟花一点一点如花心一般绽放,就足以让人魂牵梦绕,眼花瞭乱了。

  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穿好新衣,开始探亲访友,女人们在家迎客,随时都能准备出丰盛的饭菜。男人们到街坊邻居家拜年。出来时,满口袋满手都是喝的吃的,但在所有人眼里这不仅仅是吃的,而是大家的热情。回到家里,个个喜笑颜开,孩子手上拿着红包,大人吃饱喝足,到下家拜年。天空格外美丽,大树被风吹得沙沙响,演奏着动听的交响乐,正如人们的心情一样愉悦。晚上,大家欢聚一堂,所有人找回了童真,脸上流露出儿时单纯的笑容。到了下半夜,人们还在打牌,但与之不同的是并不争个第一,大家聚在一起图的就是开心,释放出一整年的愁闷。

  正月十五元宵来临,虽不如三十的热闹,但却有自己独特的美,孩童手上拿着灯笼,嬉戏玩闹,看那能全身摆动的锦鲤灯笼,活灵活现的老虎灯笼,颜色艳丽的各种造型的卡通灯笼,大家边谈论边欣赏,好不热闹。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过年炮声不断,欢声笑语不断,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怀惴梦想释放自我的激情挑战未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3

  春节,悄悄地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带来了喜气,福气,还有那合家团聚的机会。安庆的春节,差不多就在腊月二十四开始了。

  腊月二十四,是安庆的小年。在这一天,饭菜必然很丰盛,我们还要接祖宗回家呢!人们相信在小年这一天祖宗会与家人们团聚,并且会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等到腊月二十六左右,家家户户便开始炸圆子了。那一阵阵香味,总是伴随着“噼里啪啦”声音传到人们的脑海中。不论是刚会识字的`小孩子,还是学有所成的青年人,亦或是满头白发的老年人,可不都喜欢炸圆子?

  将剁好的肉陷、豆腐、面粉等食材和好,再加入调料,待油热后,下锅炸至金黄色即可出锅。那一个个圆溜溜、金灿灿的炸圆子,总会使人馋涎欲滴,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结果当然免不了一顿烫,可还是吃得心满意足。

  大人们在这一天可忙了,要炸好多圆子,还要给亲戚朋友们送一点,展示一番自己的手艺。在这一天,大家虽然忙个不停,却个个都笑开了花。

  除夕可谓是热闹非凡。远方的人儿急匆匆地赶回家来,手上拎着特产与补品,脸上挂着笑容,嘴里说着吉祥话。大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边看春晚边聊天,这难道不是最幸福的日子吗?这一夜,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既有对匆匆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春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拜年了,来到亲戚家,亲切地聊天,说着吉祥话,喜气洋洋,好不热闹。这样的情景会一直延续到过年结束。

  正月十五来到了,元宵上市,明月当空,彩灯高悬。这一天,赏着月亮,吃上汤圆,真是最美好不过了!

  一眨眼,春节悄悄地过去了,家乡的人们在这喜庆而热闹的节日里,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4

  牙牙学语的小孩子,会出门买东西了的大孩子,因为下象棋而争吵不休的老孩子,提到正月十五猜灯谜,谁不是立时生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呢?记得去年正月十五,我参加了元宵节的猜灯谜活动。

  大街上车水马龙,到处张灯结彩。整个沁源城灯火通明,笼罩在灯的'海洋里,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吃过晚饭,我没有去看大型灯展,也没有去看放烟花,而是立马和爸爸跑到猜灯谜区我太喜欢猜灯谜了。猜灯谜区已经人山人海,聚集了许多猜灯谜爱好者。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进入现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狗回家了”打一字,我静下心来,仔细地想,大脑一片空白,一时竟答不上来。我使劲地调动所有脑细胞,可丝毫没有头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好问爸爸,爸爸想了想说:“狗回家了,不就是突嘛,动物的家就是穴,狗又叫犬”听了爸爸的话,我茅塞顿开,原来是这样啊!

  人们熙熙攘攘,一直讨论个不停。我却不作声,只专注于猜灯谜,眼看一个又一个的灯谜被人们猜去,我也得加油了,争取得个奖品回家,让爸妈刮目相看。我接连攻克了几个灯谜,接着又一个,“石头旁边有块皮”,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肯定是破!”

  我正准备去兑奖品,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冥思苦想,就好奇的走过去,“罪该斩首”,这不是“非”吗?我帮老奶奶猜出了谜语,老奶奶一个劲儿地夸我聪明,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猜灯谜的活动真有趣,让我对汉字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热爱我们的汉字。希望猜灯谜的活动一直都延续下去,把我们中华文化发扬广大!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5

  “三月三,庙会场,熙熙攘攘人流淌……”每年的三月三,我的家乡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今年,我跟着爷爷参加了这个盛会。

  来到庙会现场,但见人山人海,来来往往,年轻的姑娘三五成群,年迈的老人拄着拐杖,小娃娃骑在爸爸的肩膀上……每个人都喜气洋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手擀面、杂酱面、油泼面、担担面、刀削面、阳春面……”街道两边,一家家商贩一边娴熟地展示自己的技艺,一边声嘶力竭地叫喊着。爷爷紧紧拉着我的手,向庙会的中心走去。

  一路上,除了吃喝,玩乐的东西也应有尽有。泥塑哨子各种各样,让人爱不释手;手工编织的竹篮小巧精致,让人依依不舍;小猴拉车和变魔术的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上了点岁数的.婶婶、阿姨们,忙不迭地挑选花布和毛线;套圈儿的摊位前,挤满了想试试手气的孩子们,看,有的孩子看上了一盒弹珠,有的孩子喜欢漂亮的发 卡,有的瞄准了小手 枪……

  “西山王母开盛会,摆下蟠桃请众仙。上八洞,下八洞,唯独没请孙悟空……”看,前面有位老匠人正在捏面人,他嘴里说着,手上不停地捏着,这次捏的是“孙悟空偷蟠桃”。只见老人拿了一些粉红色面团,一捏、一搓、一压、一挑,一个粉嘟嘟的大仙桃就做成了。接下来,他拿起一块五彩的面团,压扁,做成了一条虎皮裙。再拿起另一块,用手搓来搓去,做成了如意金箍棒。最后,他拿起身边的小人,给他穿上虎皮裙,插上金箍棒,抱起大蟠桃,嗬!一个抱着大蟠桃的孙悟空活灵活现地出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爷爷二话不说,掏钱买下了它。

  我举着这个面人儿,跟着爷爷循着喧天的锣鼓声,来到了大戏台。戏台上的演员穿着色彩鲜艳的戏服,浓妆重彩,咿咿呀呀地唱着。可是,我听不懂他们唱了些什么,硬拽着爷爷走开了。

  傍晚时分,我跟爷爷离开了庙会现场。然而,那琳琅满目的商品,那沁人心脾的香味,那激荡云霄的笑声……却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没有散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6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还要赏灯和猜灯谜。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一种有趣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得知后大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降火于人间,把人类都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到百姓们无辜受难,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位老者想出了办法:“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都在街上挂起红灯笼,这样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就禀告天帝不用再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

  我也有幸体验到了猜灯谜的乐趣。在课上,张老师拿出了几个灯笼,每个灯笼上都悬挂了一张纸条。老师让我们猜纸条上的`谜语。第一个谜面是:“我在山东”,打一字。答案出现了:“东!”“山!”“烟!”……我细细思考了一番,把“我”字放到“山”的东面,也就是把“我”放在“山”的左边,那就是“峨”字!于是我举手回答:“答案是峨,峨眉山的峨。”

  “回答正确!”

  其实除了猜灯谜,古代诗人在元宵灯会的环境下,也佳作频出。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年时,花市灯如昼。”如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元宵节的浪漫爱情在诗词中可见美好。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7

  除夕,是春节的前夕,是一个热闹又忙碌的好时节。为了除夕,我的爸爸大清早就开始做菜。因为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要提前把菜做好,摆在祖先的墓前,让他们先吃。

  除夕的前三天,村里人都去买年货,而我的爸爸不会,他就喜欢后买。除夕早上,爸爸把年货买回来了。我和妈妈准备把猪肉炖了。

  我的鼻孔里飘进了一股清爽又恶心的味道,问:“妈妈!这里面是不是烧坏了?这么臭!”妈妈乐呵呵得说:“傻孩子,这是他在为自己洗澡。”

  下午,我们家的男丁都会去祭拜祖先,其他人就在家中准备晚饭。

  除夕的晚上,我特别兴奋,因为我有零花钱了。晚上天空漆黑的,一束束烟花在空中绽放,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屋内,一家人围坐一起,温暖的气氛瞬间软化寒冷。

  等了整整一年,终于到了,我迫不及待了:“爸爸,准备给我多少钱的.红包呢?”我用手拉了拉爸爸的衣袖。

  爸爸没有直接回答,问道:“你知道除夕的由来吗?”

  我胸有成竹地讲:“知道。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爸爸拿出一个大大的红包奖励我:“小子,还真知道不少。给你一个大红包,作为奖励。”哈哈,有大红包拿了。

  除夕,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有红包发,真好。大家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除夕、春节,是各地的习俗,也是我们应该热闹起来的时间。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8

  我们这里的春节,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这天,我们要祭灶王,要把甜东西祭给他,这些甜东西是叫他上天给我们讲好话的。在腊月二十四到腊月二十七左右,是人们扫房子的时间,老年人要在这段时间做好馒头、豆包子、菜包子、枣馒头、黑馒头等面食,等着自己的儿女回来过年。

  在腊月二十八或者腊月二十九这天,我们会赶集,安排这么一个集呢,就是为了让我们把家里缺的东西买上,集市上的摊点可多了!有卖对联福字的,有卖水果的,卖菜的,卖零食的,卖小吃的,卖烧纸的,卖清洁用品的,卖锅碗瓢盆的,卖衣服的……现在禁止买卖烟花爆竹,人人环保意识得到了提升。如果放在往年,还有卖烟花爆竹的……几乎样样都有,集市上的.东西其实并不便宜,但是集上照样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你在这里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提醒人们出示健康码的扩音机的声音,显得吵闹、拥挤,但人们乐此不疲。

  到了除夕,要回老家祭祖,然后晚上全家人要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很热闹也很幸福,当十二点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会吃饺子,饺子要吃白菜馅儿的,里面有豆腐,寓意有福。

  初一这天我们要拜年,初二要回姥姥家,初三初四会走一下亲戚家,初五初六会出去爬爬山,欣赏一下大自热的风景。

  等到了正月十五,这也是热闹的一天,在这天我们要吃元宵,看花灯,有的灯缠绕在树上,树木便发出了不一样的颜色,眼花缭乱,有的弄上点星星之类的装饰品,一闪一闪的,也非常漂亮,还有灯谜,各种各样的灯谜,只可惜我一个也没有猜出来。

  这些灯到了十七这天才会拆,因为十七这天,我们就要正式开始上学了,年也就过完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9

  爆竹声下,扬起的是最开心的笑脸。今天是正日初一,正所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腊月初八那天,妈妈给我们煮好了腊八粥。我和妹妹别提有多开心了,时不时跑到灶台前掀开锅看看,可妈妈总说:“别掀,别掀。等会泄气就不好喝了。”煮腊八粥呢!首先要准备材料,材料有:红枣、桂圆、栗子、红豆、大米、瓜子仁、花生米……煮腊八粥要非常有耐心,这样煮的粥才色香味俱全。喜欢吃甜的可以放些糖进去。经过一大上午的.精心熬制,往里加了一大勺糖,搅拌好后,迫不及待地塞进口,可我内心的贪望早已忘却粥很烫,刚准备入口,妈妈就说道:“喝粥啊,要慢慢喝,你个急性子,跟你爸简直一模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这次细细品尝,心里赞叹到:这腊八粥也太好吃了吧,大米的软糯、甜甜的红枣、可口的桂圆,与整体结合的恰到好处,真是太美味了!就这样,腊八就开心的度过了。

  转眼到了正月初一了,我定的闹钟早以亮出了它美丽的歌喉,我早早起床,醒来后,发现枕头下的什么东西露出一个红红的小角,掀开一看,原来是爸爸妈妈为我准备的红包,我打开一看,是三百元。我怀着高兴的心情洗漱完下了楼,吃过早饭,爸爸就点起了长长的鞭炮,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吃着美味的大汤圆。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坐在阳台闲聊观月,别提有多高兴呢?

  过了元宵节,年也就结束了,孩子们背着书包好好去上学,大人们,开始去工作。人们又恢复了年前般的惊碌。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10

  我的家乡在重庆的一个小镇上,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但是却很热闹,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每次寒假回去,都能感觉那里浓浓的年味。

  每逢过年时,我最期待的事就是包叶儿粑,也叫猪儿粑。叶儿粑是一种外形像小猪的糯米团子,是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的一种特色小吃,人们大多是在大年三十时做叶儿粑。

  在我们家,我们还会在其中一个叶儿粑中,放一个话梅在里面。谁吃到那一个叶儿粑,就可以得到100块钱。

  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的早晨,妈妈便把我叫起来做叶儿粑。我来到堂厅,桌子上放满了做叶儿粑的材料,剪刀、糯米粑、粑叶……

  外婆先演示了一遍怎么包叶儿粑的,我没等她老人家示范完,就迫不及待想开始包叶儿粑,忙说:“外婆,我已经学会了!”说罢,我便自信地开始包叶儿粑。

  我先抓了一坨糯米粑,捏成一个窝窝的形状,用勺子舀了一大勺馅儿,放到窝窝头里,当然,那些馅是提前准备好的.。

  把叶儿粑捏成团状,就在我以为我就要成功的时候,叶儿粑裂开了,里面的馅漏出来了。完了,这个叶儿粑失败喽!

  我一边赶紧将做坏的叶儿粑毁尸灭迹,一边在脑袋里分析着刚才失败的原因。对,一定是我放的馅太多了。我又试了一遍做叶儿粑,把馅放少了点儿,果然成功了,我得意地摇晃起了身子。

  煮好后的叶儿粑,白白胖胖的,别提多可爱了,让人忍不住想尝一口。

  我的家乡过年时,不仅要做叶儿粑,还要做另外许多事,比如:大年三十要吃团圆饭、贴对联、挂灯笼、过年前要扫尘、要给长辈拜年……

  我爱我的家乡,爱那个小镇,爱叶儿粑,爱那里的热闹。那里的习俗,让人们陶醉,更让我思念。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11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在古代被称为上元节,灯节,是春节以后第一个重要的日子。

  在我们家乡,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是吃汤圆,因为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一家人在一起。

  汤圆的做法,容易学,却很难做的漂亮。首先洗净双手,然后将糯米粉和水按比例搅拌均匀,搅拌时,按实际情况加水或糯米粉,不一会儿,面团就和好了。接着从面团上扯下一些,在手中搓成球。然后便是包馅了。先将面球压平,中间压一个凹槽,再把馅放进去。馅料也有各种各样,像芝麻、豆沙、蔬菜、水果,甚至还可以放巧克力,按照个人口味来放。放完馅再把口捏紧实,也可以加一点点水让它粘得更紧,搓圆,一个小巧玲珑的.汤圆就完成了。多做几个,下水蒸煮,等看到汤圆浮了上来,随着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那晶莹剔透的汤圆映入眼帘,我情不自禁咬上一口,甜甜的芝麻流淌嘴中,满嘴的芝麻香,甜蜜诱人,令人流连忘返。

  吃完汤圆,便是热闹的赏花灯,猜灯谜。“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在古代唐朝每次上元节都要摆一个大大的“灯轮”共同闹花灯。现在,我们走出屋门,那街边,是挂满各种花灯,像那华丽的宫灯,透明清亮的玻璃方灯,华灯流溢的白明角琉璃灯……满街灯光,明亮且温柔,很是吉祥。

  元宵节还有一个习俗:猜灯谜。从宋朝开始流行把谜语贴在灯笼上,供游人竞猜的游戏一直延续至今。人们喜欢把灯谜挂在高处,这灯谜包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阖家团圆庆佳节,千家万户吃元宵,这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让我们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12

  “咚咚咚……”听,远处传来一阵悦耳的声响,这就是海南文昌送灯活动开始的前奏。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送灯,便是文昌特有的风俗活动。

  文昌人之所以喜欢送灯,是因为在文昌方言中“灯”和“丁”同谐音,送灯便寓意着给他人送去“人丁兴旺,福气高照”的美好祝愿,也是为了寄托希望子孙后代能平安成长的美好愿望。加之所用的灯具外表五彩缤纷,灯身上印有“福”“寿”“囍”等吉利的字眼,更是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送灯一般会选在公期或是正月十五这天进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规定,但确定下来后一般都不会变。主持送灯活动的家庭被称之为“灯头”,“灯头”根据村里排定的顺序轮流担任。一般“灯头”家里有几位男丁,则制作几架大灯,并挂立在大门外。

  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晚上,人们会提前把自家烹煮的文昌鸡,放在供桌上,摆放得条理有序,意在祈求祖先们保佑后辈子孙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一切准备就绪,送灯的队伍会排成长龙,敲锣打鼓地沿村游行,一路走到灯主家。

  一到灯主家,又迎来了一个“重头戏”。戏班的演员们奏起着美妙的音乐,从盅、盘、筷、匙为道具,巧妙地利用盅、盘、筷、匙展开特色十足的舞蹈。再加上撞击盅、盘、匙声的节奏,搭配着民间小曲,三人翩翩起舞,不禁使观众们为之喝彩,沉醉其中。

  等戏班演员跳完了盅盘舞后,又迎来了一个“重头戏”。戏班演员念起对灯主一家的祝福,伴着节奏或唱或念祝主人家五谷丰登、添丁发财的贺词。色彩艳丽的.戏服,诙谐风趣的表演,现场伴奏的器乐,恰到好处的配合,都能引得围观者的一片喝彩。看着演员们熟练且美妙的动作,再看看演员们脸上那古灵精怪的妆容,在场的每个人笑容满面,到处洋溢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送灯已有百年的历史,更是成为了文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喜欢送灯,也热爱着家乡的每一个独特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13

  随着“贵广”高铁的开通,很多城市人专门坐高铁到各地去感受春节的味道。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们竹乡春节的独特味道吧,希望大家经过广宁站时来感受一下。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目,俗称“过年”。“新年”。每逢此时,在外打工的都会回到家里过年。而最具家乡“年味”的风俗就是——“舂白糍”。一般到了腊月二十四,人们就把石磨。柱子搬出来洗干净。到了腊月二十六,家家户户就开始“舂白糍”。首先,把浸泡好的糯米放在一个大木桶里,并插上一根“通气竹”,作用是把大木桶里的蒸汽排出来;然后把大木桶放进准备好的大铁锅里蒸。大概一小时后,糯米的香气就扑鼻而来了。大人们就用盆子装着糯米饭,倒在石磨里。年轻人就拿起大概直径10厘米的木柱子,站在石磨两边有节奏地“舂”,“噗通噗通”的'声音就像一首动听的小曲。有些年轻人为了营造气氛,还唱歌。敲锣。打鼓助威;有的老人家就坐在椅子上唱老歌;也有的几户人家进行“舂白糍”比赛呢。赢了比赛的人家获赠8个白糍,输了的人家就当场吃8个白糍,场面十分热闹。

  十几分钟后,一粒粒的糯米饭就开始稀巴烂了。这时候,人们就会在石磨边放几圈“蜜腊”。十分钟后,一声吆喝“上盆”,两根柱子卷起糊状的糍粑,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趴”在盆子里了。这时,女的就开始忙个不停了,四五个围着桌子旁,一两个用手巧妙地捋出苹果大小的糍粑,其他的把它按成圆圆的,然后放在竹筛上。妈妈说:“底层的最大,最高一层最小,一个叠着一个,寓意‘步步高升。财源滚滚来。团团圆圆。’”

  大人们忙乱,孩子们也欢喜。我们到东家要一块糯米粑粑,到西家吃一碗腊味糯米饭。那是孩子们觉得最香的味道了。

  春节期间,我们广宁还有很多活动,例如:龙狮大巡游。舞山狮。唱山歌……这些活动都具有竹乡特色。

  我觉得竹乡春节的味道是浓郁的淳朴的独特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14

  记忆中的端午节,是从奶奶忙碌的双手开始。

  从农历四月下旬开始,打粽叶、泡粽叶、泡糯米、包粽子、煮粽子;一切活儿都必须在五月初五完成。

  粽子好吃,但包起来却细致复杂。

  首先,得把煮好的粽叶洗刷干净;然后把粽叶的尾部卷起来,成一个漏斗状;再把泡好的糯米装进去,中间放上馅;最后把粽叶对折过来,用细线系好,打上结。拿捏裹包中,手不能紧了,否则粽子会过硬,或煮不透;也不能过松,煮出的粽子会漏米,有浸泡之感,口味差。奶奶的手感毫厘不差,包出的那粽子,如同害羞的姑娘,紧紧地把自己裹紧。

  我坐在椅子上看奶奶包着,似乎已闻到了粽子煮熟后的`那份特有的醇厚清香,馋得口水直流了。“你衣服穿好,别着了凉。”奶奶笑呵呵地说着,开始将包好的粽子,下到锅里煮。灶下的火苗乐呵呵地跳跃着………我最喜欢红枣馅的,因为枣啊,是甜的,我啊,也是甜的。

  记忆中的端午节,在浓浓的粽香中进行。在端午节前后,街上摆满了摊子:有大人们争相购买的驱虫的粽叶、艾草;有孩子们爱不释手的香囊;还有长辈送给晚辈的五彩线。虽然这些东西都散发着浓浓的香味,但最香的还是那一个个粽子。剥开粽叶,糯米之香便扑鼻而来,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咬上一口,这香味是甜的。

  记忆中的端午节,于亲人的品尝欢乐中结束。家乡有习惯,无论是什么传统节日,都要团聚,端午节也不例外。傍晚,天刚泛红,端午节就大笑着走上了餐桌。虽没有春节的喜庆热闹,中秋的明月当空,但端午节却是甜蜜的,是从奶奶的双手里出来的;是从浓浓的香味里出来的;也是从亲人的欢笑中出来的。家人们笑饮美酒,乐尝粽香,一幅欢乐祥和的景象。

  夜深了,人静了,但粽香还回荡在街道、乡间;这粽香,是甜的,是美的。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15

  每每大年三十的夜晚,我们村里都要举行一项隆重的仪式——放烟花。

  不要误会,这可不是普通的放烟花,而是全村一起放烟花。

  在大年夜的傍晚的时候,应该是六点多的样子,全村人就要开始准备烟花了,除了烟花,我们还要拿个盘子,里面放上猪肉、豆腐、米饼、油饼。食物准备好后,我们还要将火纸剪成那种一条一条,连在一起,可以拉长的那种东西,这是用来烤的。

  准备好这些之后,我们都来到一块平坦的地方,中间有一个坑。我们把烟花放在地上,把盘子全部放在一块水泥地上。然后把纸剪成的东西扔进坑里点燃,当火烧到最旺的时候,我们就弯腰三拜。当火灭时,这便象征着可以开始放烟花了。

  我们全村人一齐点燃烟花,大大小小的烟花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出一块又一块美丽的图案。那烟花的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如果我不闭着耳朵,耳膜就会很难受。哇!那场面真是壮观啊!把漆黑的夜空照得跟白天一样,这时候全村人的`心情都高涨起来,绚丽的烟花仿佛要将黑夜吞并。

  过了一会儿,壮观的烟花会结束了,全村人都带着自己的盘子回家了,他们都回去吃团圆饭了。

  在刚才壮观的平地上,又恢复了以前的寂静,只留下一阵阵刺鼻的火药味…… 年初二,家人带我去串亲戚,一到亲戚家,亲戚热情的迎上来,好泡了茶。真是太热情了。吃饭时,桌子上摆满了菜,我们喝这饮料,吃着菜,吃好菜,我们要走了,亲戚又拿了一大包东西给我们。

  年初三,亲戚到我家来了,我奶奶忙这,忙那儿,真是累坏了。我们又度过了年初四……

  我喜欢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7-17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07-31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10-20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06-07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6-19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05-08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热)03-18

小学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09-18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篇(经典)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