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5篇(集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应用题四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教材第20-21页练习五3-8题与15。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4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计算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法都对不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如果没有不同的'解法,教师可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找出另一种解法,集体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5题。
先请一位学生读题,说一说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要想求出平均每人做几朵花,先要求出什么?(先要求出两个班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能不能直接求出两个班一共做了多少朵花?(不能。)
还要先求出什么?(先求出二班做花的朵数。)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注意发现和鼓励学生想出的不同解法。
3.做练习五的第6题。
教师可出示第6题的挂图: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借助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楚“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的方向出发。”是什么意思。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接着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要想求出2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先要求出什么?(先要求出甲、乙2小时后各行了多少千米。)
能不能直接求出?(不能。)
还要先求出什么?(先求出乙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多少。)
那么,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20×3×2-20×2=80)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提问: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可以先算出什么,再算出什么?
引导学生想出可以先算出甲、乙二人每小时相距多少千米,再算出2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
教师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式计算。(20×3-20)×2=80
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师提出问题:上面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一些呢?(第二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二、增加条件的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7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怎样列式计算。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这是一道需要几步计算的应用题?(两步。)
你能改变题里的条件,使它变成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吗?
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改。引导学生想出只要把原题中的一个直接条件变成间接条件就可以了。(例如:把“五月份生产了2199件”改为“五月份比四月份多生产359件”或者把“四月份生产了1840件”改为“四月份比五月份少生产359件”。)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改成的三步题,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解答出来。解答之后,可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做练习五的第8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可出示这一题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确:这是一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想求出扩建以后的操场面积,应该先求出扩建以后操场的长和宽;要想求出扩建以后操场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只要用扩建以后的操场面积减去扩建以前的操场面积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第15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试着编题、改题。首先编一道完整的一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之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法、改变问题等,把这道一步应用题改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改编成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如两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一辆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这辆汽车比自行车平均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三步应用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05千米,一辆自行车4小时行60千米。这辆汽车比自行车平均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三、作业
练习五的第3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2
教学内容:
复习三步应用题、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教材第32-33页4-7题,练习八5-6题与7*。
教学目的:
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掌握数据整理及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应用题
1.教师在黑板上并列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4题和第5题。
请两位学生读题后,分别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全班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集体订正后,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第4题和第5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为什么这两题都可以用简便算法计算?
2.教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抬水浇树。三年级浇45棵,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浇10棵,五年级浇的棵数等于四年级的2倍。五年级浇树多少棵?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接着,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6题。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并且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这一题与上面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上面一题是两步应用题,下面一题是三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这一册所学习的三步应用题都是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把两步应用题改编成三步应用题主要有三种方法:增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式、改变问题。第6题是从上面的两步题改变问题而变来的。现在,大家试一试用另外两种方法把上面的两步题改编成三步题。
鼓励学生改编题,集体订正所改编的题。
3.做练习八的'第5、6题。
教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做完集体订正。
二、整理和复习数据整理及求平均数
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33页,默读第7题,理解题意。(教师也可用小黑板出示这一题。)然后看图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这个条形统计图中的一个格代表多少千克?
哪个年级采的最多?
五年级比三年级多采多少千克?
然后,让学生自己做第(3)、(4)小题。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在这一题里,求平均数的算式是什么?
接着,让学生自己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填写之前,教师提问:
下面的统计表是统计什么的?每个格里要填什么?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教师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八的第7*题。这道题先要算出每种车的数量,然后才能填表、制成条形统计图。这是一道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求平均数是统计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老师从海盐来,到了咱们嘉兴以后,老师想带点咱们嘉兴的土特产回去,想送给海盐的老师尝尝,你们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一下咱们嘉兴有哪些土特产,(......)。咱们嘉兴的土特产还真多......
一、谈话引入:
教师刚买好了些五芳斋粽子,想送给两位老师,但感觉买的太少了,于是又去买了些。
二、概念建构:
1、感知:
但是没注意,买的只数不一样,12只,8只。后来一想,要送给两位老
师同样多的粽子,所以请同学们帮个忙,想个办法使两人收到的粽子同样多。
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移完了是怎样的?
老师操作,并问:这个别10是它们的什么数?(......)
师:象这样通过移多补少,使不相同的几个数变的同样多,同样多的那
个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好不好!
揭题:“平均数”。
☆每次来到咱们嘉兴,总回想起我第一次来的情景,那次我才上一年级,我爸爸带我去公园,竟然没让我买全票,后来我才知道,原来120厘米以下不用买全票的,你们现在应该很高了吧!
2、拓展:
①师: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有多高?是多少厘米?
②这么多同学愿意讲啊,我们抽一组,共请五个人。
③请生报身高,教师扳书。
如:128、132、137、138(135)
④有135的同学吗,添上括号中的数。
⑤现在我们请这五位同学站到屏幕上来,请你观察一下,板书:“观察”,最高的是(),最低的是(),你能估计一下这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吗?。板书:估计。
⑥可以先和旁边同学说说看!
A、请几名同学猜。
B、你是怎么想的。
C、那么这五名同学确切的平均身高到底是多少呢?
D、那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就按你想出来的办法办)。
⑦请生计算好后问:是多少厘米?(问2-3个同学),请生肯定计算结果。
A、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果的?把你的想法告诉旁边的同学。板书:交流。
B、请一生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补板书:“求”,使之变成“求平均数”)
C、和这几位同学想法不一样的有没有?如结果一样,那么你是怎样想的?
D、134是这位同学(最高的)的身高吗?是不是那么同学(最低的)的身高啊!那么是什么的高度啊!(是他们的平均身高)
☆过渡:咱们这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可真高啊,比咱们海盐的同学的平均身高要高,我就了解到刘波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三、情境辨别:
情境一刘波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35厘米。(平均身高只是个代表数,他的实际身高并不知道,可能比135高,也可能低,也可能正好。)
1、把你的想法说给旁边同学听。
2、会是怎么样的?请生回答。我们来听听他的想法。(三个)
3、你们认为在这几个同学中那位同学的说法更全面些?请生评价。
4、有不同想法吗?
5、用手势表扬。
☆过渡:我们那里还有一位同学叫杨杨,(出示情境二)
情境二杨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不是40厘米,刘波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不是135厘米,所以杨杨要比刘波高。(不一定,可能高,可能低或相等。)
1、把你的想法和旁边同学说一说。板书:讨论。
2、请生回答(3个)。你们听清楚了他的想法吗?
3、同学评价。
4、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谁也能说说看。
5、如一开使声的回答比较好,也要再请几个学生来讲。
6、如果你跟杨杨比谁高呢?
☆过渡:杨杨同学很喜欢游泳,有一次他去游泳池学游泳:(出示情境三)
情境三一个游泳池的平均深是120厘米,杨杨身高是140厘米,他想在这个游泳池里学游泳,很安全不会有什么危险。(不一定,如果在深水区,也许就有危险,安全比危险大可能性要大。)
1、你们去过游泳池吗?
2、让去过的同学讲一下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
3、相互讨论。
4、发表意见(3个)。
5、浅水区也要注意安全。
四、实际运用: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感受到了平均数的含义,而且还回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你们觉得除了解决以上问题以外,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1、请生举例。
2、如1--3月平均每月的家庭收入
1--3月平均每月的家庭用水等。
3、请生列式口答。
4、①师:教师也收集一写数据,发现第一季度老师家用电情况如下:一月份20度,二月份96度,三月份102度,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算算老师家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的用电量是多少,好吗?
②学生计算汇报。
③现在,如果让你来预测一下四月份的老师家的用电情况,你觉得可能回是多少度?说说你的想法。
④生交流。
⑤汇报: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的?为什么这样估计?
A、前3个月的代表性数据。B、今后的发展趋势
⑥如果每度电是5角钱你觉得老师四月大约该安排多少钱付电费呢?
(可能有生说天渐渐热了,用电量会增长)。(机动)
五、自主评价: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参与的很热烈,你们觉得老师与同学的这节课完成的怎么样?你有没有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人家评分的场景?那么请你给我们这节课打个分,并把它写在纸上。(100分制)
教师板书学生的打分。
①师:那么我们这节课到底是几分啊?
这么多同学打分,那我们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啊?怎么办?
生答:计算平均得分。
②教师巡视。
③可能出现两种解法,同时板书。讨论:他们那里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呢?而且要加上算法指导,为何除以5的原因。
④生汇报交流,(离平均数误差太大)(和你比较好就打高分)(不好就打低分),要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
六、小结收获:
我们要谢谢打高分的同学,他给了我们大家鼓励。也要谢谢打低分的同学,他对我们要求比较高,鞭策我更努力提高水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师: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们学会的?......
学生介绍。(观察、估计、交流、讨论)
师:有困难时,同学间相互商量也是一个好办法。还有什么问题吗?
七:课外实践:(机动)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例2、“想一想”和“练一练”,练习六第5~9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有两种方法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不同解题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把数量关系式说完整。
l行杉树的棵树+1行杨树的棵数=( )
2.每行杉树的棵数x3=( )
3.每行杨树的棵数x3=( )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杉树和杨树各栽了3行是什么意思?
线段图怎样画?
学生回答后,教师画出线段图。
(2)用第一种方法解答。
提问:按照例1的解题思路,要求杉树和杨树一共有多少棵,先要求出什么? ’
学生回答后,自己在书上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在学生说出分析过程的同时,教师出示板书:
3行杉树的棵树+3行杨树的棵数=杉树和杨树一共有的棵数
(3)讨论第二种解法。
教师在线段图上表示杉树棵数和杨树棵数的第一段画上红色。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
提问:线段图中上面第一段的红色部分表示什么?下面第一段的.红色部分表示什么?这两段红色部分合起来表示什么?求出了一行杉树和一行杨树的棵数后,再怎样求栽的杉树和杨树一共有多少棵?(用手势表示一共的棵数是这样的3部分)
按照这样的方法,要先求什么?怎样求呢?(板书算式和结果。)
接下去怎样算呢?请大家在书上把题目做完。
指名说出每一步求的各是什么。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这一题的分析过程。可以从条件开始说,也可以从问题开始说。(先由老师带着说,再指名成绩较好的学生说,然后由同学问互相说)
在学生说出分析过程的同时,老师出示板书:
1行杉树和1行杨树的棵数x3:3行杉树和3行杨树共有的
棵数
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要在算式中加上括号?
(4)组织比较。
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几步计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几步计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两种方法的解题过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
提问:24x3表示几个几?20x3表示几个几?3个24加上3
个20表示几个几?(3个44)
提问:(24十20)x3表示3个多少?(3个44)
所以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哪一种解法比较简便?
说明:第一种解法算式表示3个44是多少,第二种解法算式也是表示3个44是多少,计算结果相同。但因为解题思路不同,解法也不同,第一种解法先求出杉树和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出杉树和杨树共有多少棵,用三步计算;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1行杉树和l行杨树有多少棵,再求出杉树和杨树共有多少棵,用两步计算。
2.讨论。
把问题改成“栽的杉树比杨树多多少棵”。出示完整的题目。
提问:用第一种解法,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说出分析过程,集体列式解答。再指名说一说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提问:用第二种解法,应该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
指名学生说出分析过程,集体列式解答。再指名说一说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这道改编后的题和例2比,第一种解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么第三步计算不一样?两题的第二种解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云第一步计算不一样?
3.小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今天学习的例题因为栽杉树和杨树的行数相同,因此有两种解法,一种解法是用三步计算,另一种解法是用两步计算。今后在解题时,可以任意选择一种解法。
三、巩固练习
1.数量关系训练。
把数量关系式说完整。
(1)1盒皮球和1盒乒乓球的个数x5=( )。
(2)1盒皮球比1盒乒乓球多的个数x5=( )。
(3)每行的人数x男生和女生共有的行数=( )。
(4)每行的人数x男生比女生多的行数=( )。
2.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读题,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再按照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辅导。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两种解法的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做练习六第7、8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5、6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9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页例5和“做一做”的第l、6题,练习三十四的
第1-2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使学生了解生活中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学习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其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1.8×50.78-0.330.6÷0.12
6.3+2.90.08×0.77.3-0.7
4.8÷0.62.4+0.521.5×40
2.做教科书第187页第(七)栏的口算题(直接写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学习新知
1、自学例4。
教师出示例4:“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小组讨论:1、这遭题说的是怎么一回事?
2、题中告诉我们计划烧40天,为什么又问可以烧多少天?
3、怎样算出实际每天烧多少煤。
讨论后,独立完成。
学生解答例4时,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分析、列式。最后集体订正。
2.改变例4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练习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师;“如果我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了,你们还会解答吗?”
教师板书改变后的题目
“学校食堂运来土吨煤,计划烧40天。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了10天,实际每天烧多少千克?”
先由学生自己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请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或者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做教科书第141页“做一做”的第1、2题。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而且还通过改变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怎样分析和解答应用题。-道题是三步应用题还是两步应用题,要在分析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后才能确定。以后我们还要做这方面的练习。
2.作业:练习三十四的第1-6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6
教学内容:三步计算应用题--教材第18-19页例5,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五1-2题。
教学目的:
1.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3.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4.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22=45÷(3+2×6)=
168-17×4=100-100÷5×3=(100-100÷5)×3=
2.复习题: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利用转板改复习题为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6.小结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只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而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巩固发展
1.做一做第2题、第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三步计算应用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只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练习五第2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7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解答应用题的-般步骤,提高脱式记算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有的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有没有简便算法。)
2.让学生做教科书第188页第(九)栏的口算题(直接写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教师:“四则运算指的是哪些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哪些是第一级运算?哪些是第二级运算?“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三条规定。)
2.做教科书第151页第1题。
先请四名学生说出这四道混合运算式题应当按什么顺序计算,再让全体学生在练习本上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错误,注意纠正。
三、复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151页第2题,教师巡视。做完后,请-、两名学生说一说这道题要用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复习应用题
1.教师:“解答应用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指名学生简单地说-说。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151页第2题。教师巡视,要求学生用最近新学的方法写出检验过程(即把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往回倒推的方法检验)
3.请三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并画出线段图。然后,结合线段图逐个分析这三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归纳:“这是有关联的三道题,最后要求的问题是柑同的,第一个条件也都相同,只是其余的条件不同。有的可以直接算出答案,有的需要先算一步才能求出解答最后问题的条件,有的.需要先算两步才能求出解答最后问题的条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通过画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找到正确的解答步骤。解答以后,还要进行检验。通过以上的检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三道题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六的第1-5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需要逆思考的加、减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迅速地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求未知数 (要求口述口算过程,并说出根据)
18+ =37 54- =23 +67=83
-26=13 +47=79 35- =7
2.板演(与口算同步进行)
学校买来70盒粉笔,用去28盒,还剩下多少盒?
(订正板演,同时把条件和问题对调,变成例7)
二、讲授新课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解应用题)
1.教学例7
学校买来一些粉笔,用去28盒,还剩42盒.学校买来多少盒粉笔?
(1)指名读题,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板书线段图,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
28+42=70(盒)
(3)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提问:怎样进行检验呢?
A: 用买来的70盒粉笔作为已知条件,减去用去的28盒,如果等于剩下的42盒说明解答正确.
B: 用买来的70盒粉笔作为已知条件,减去剩下的42盒,如果等于用去的28盒说明解答正确.
教师板书:
A:买来的盒数-用去的盒数=剩下的盒数
B:买来的.盒数-剩下的盒数=用去的盒数
提问:(a)买来的盒数知道吗?
教师说明:可以设买来粉笔 盒.
(b)买来的盒数为 ,用去的知道吗?剩下的知道吗?谁能列出一个等式 ?
引导学生列式: -28=42 -42=28
(补充课题: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
(c)结合题意说一说等式的意思.
(d)解答等式 -28=42 -42=28
=42+28 =42+28
=70 =70
教师说明:因为设未知数 时,已经说明单位名称是盒,所以计算结果就不用再写单位名称.
2.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来解答应用题,它有哪些步骤呢?结合例7说一说.
第一步:读题弄清题意,分清已知条件,求的是什么?设未知数为 (板书:设)
第二步:按照题意,找出哪些数量与哪些数量有相等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板书:列)
第三步:求出未知数 是多少(板书:求)
注意: 代表的数量不写单位名称.
第四步:检验并写出答话.(板书:验、答)
三、巩固练习
1.食堂原来有27袋大米,又买来一些,现在共有43袋.食堂又买来多少袋大米?(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再解答出来)
订正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出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并注意计算和书写格式有没有错误.
2.小林原来有一些邮票,同学又送给他14张,现在一共有70张.小林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3.小强读一本童话书,已经读了49页,还有36页没有读.这本童话书有多少页?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谁能说一说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应用题的步骤?
五、课后作业
1.山坡上栽满了松树和柏树.松树有250棵,比柏树多120棵.柏树有多少棵?
2.小明有连环画38本,比小林少13本。小林有多少本?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大家来找茬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求未知数x的过程.
活动准备
教师将下列题目制成幻灯片或写在小黑板上.
(1) -467=267
=467+267
=200
(2)520- =180
520+180=
340=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错题(幻灯片或小黑板).
2.学生分组挑出题目中的错误.
3.挑得越多越快的小组获胜.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 解应用题的书写格式和步骤.
3.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求未知数 (要求口述口算过程,并说出根据)
+40=56 -47=28 +25=42
-24=36 +18=60 -33=12
(2)板演(与口算同步进行)
农场养肉牛94头,养奶牛78头,养的肉牛比奶牛多多少头?
订正板演时强调数量关系(肉牛头数-奶牛头数=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
二、讲授新课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板书课题: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应用题)
1.教学例8
农场养的肉牛比奶牛多16头.肉牛有94头,奶牛有多少头?
(1)用以前方法解答
94-16=78(头)
明确数量关系:肉牛的头数-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奶牛的头数
(2)用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引导学生思考:
①设谁为 ?
题中求奶牛有多少头,应设奶牛有 头.
教师板书:设奶牛有 头.
②组织学生讨论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板书)使学生明确:
A:奶牛的头数+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肉牛的头数
B:肉牛的头数-奶牛的头数=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
③列式解答(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教师板书 A : +16=94 B:94-=16
=94-16 =94-16
=78 =78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答:奶牛有78头.
(3)比较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与以前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①要设所求的未知数为 .
②未知数 和已知数放在一起参加运算.
③解出的未知数 所代表的数不写单位名称.
(4)练习
图书馆借出科技书35本,借出的科技书比借出的.故事书少18本.借出故事书多少本?
三、巩固练习
1.选择正确的算式.
(1)某班女生比男生多4人.女生有27人,男生有多少人?
A.27- =4 B. +4=27
C.27+4= D. -4=27 E.27-4
(2)山坡上栽满了松树和柏树.松树有250棵,比柏树多120棵.柏树有多少棵?
A. B. C.
D. E. F.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1)小明有连环画38本,小林比小明少13本,小林有多少本?
(2)中央广播电视塔总高405米,比北京国际饭店高出301米,北京国际饭店的高度是多少米?
3.一题多解
(1)工厂运来一批煤,烧了28吨,还剩13吨,这批煤有多少吨?
(2)四季香果园采用科学管理后,去年收的苹果比前年多16吨.去年收苹果84吨,前年收了多少吨?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与以前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工厂运来一批煤,烧了28吨,还剩13吨,这批煤有多少吨?
2.四季香果园采用科学管理后,去年收的苹果比前年多16吨.去年收苹果84吨,前年收了多少吨?(用两种方法解答.)
3.红星小学歌舞队原有37人,这学期又收了一些新队员,现在有45人.这学期收了多少人?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0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进一步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
2、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行程问题。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课题: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2例l一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将复习题做成卡片(每题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下面先来做几道练习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
1.5.14+3.26-2.142.15.6-7.9-2.1
3.7.5×0.25×44.0.7÷0.35÷0.5
指名学生回答。
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小数四则的运算顺序。
二、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回答出:加、减、乘、除。
教师说明:“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板书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三、学习新习
1.学习例1。
大家先看这两个算式:
3.7-2.5+4.63.6×6÷0.9
学生独立思考。
并指名学生回答这两道式题里各有哪些运算。
(第一题有加、减运算,第二题有乘、除运算)
教师说明:“在数学里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这两道题是怎样计算的,也就是运算顺序怎样?”
指名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填写在教科书上。完成后,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已是怎样想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总结出: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这时可以让学生再想,能不能用更简明的语言来表达呢?
“只有加减法的表明它只含有第几级运算?”
“只有乘除法的表明它只含有第几级运算?”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让全体学生看教科书第122页例1下面的结语。
2.学习例2。
教师板书例题。
指名学生回答,“下面的两个算式里各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指名两、三名学习中、差的学生回答,以便强化什么是第一级运算.什么是第二级运算?
回答错误,同桌的同学给予纠正。(学生能正确回答出运算顺序后,让全班学生把每一步算出的得数独立填写在教科书上。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再让学生默读教科书第122页例2下面的结语。
3.做第122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出得数。
同时让两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
教师注意巡视,重点察看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四、作业
教科书第125页练习二十九的第1-4题。
教师注意提示第4题的题意。
板书设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例1:3.7-2.5+4.63.6×6÷0.9
=()=()
例2:35.6-5×1.736.75+2.52÷1.2
=()-()=()+()
=()=()
课后附记: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0-131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三十一的第l一4题。
教学目的:通过对已学过的应用题进行比较,系统地归纳整理,概括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系统地归纳整理,概括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2.35+1.53.7×1004.05×8
7.4-3.583÷1001.2-0.5
18+4.91.6×503.9×5
22.5-8.51.56÷3540+98
二、自学新课
1、自学例1。
教师:“我们解答过很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三步计算的。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解答应用题时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一般需要经过那几个步骤。”做完后,讨论。
小组讨论:
(1)解答一道应用题,首先要做什么?我们以前学过用哪些方法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板书)
学生:“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学生或教师板书如下。)
(3)弄清题意以后,下一步需要做什么?
教师指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也可以从条件出发进行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着学生说的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板书。
(4)教师:“确定了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以后,我们就可以列式计算了。谁说一说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学生说,教师对照上面的问题写出算式和得数,如教科书第130页例1。)
教师:“谁还会列综合算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计算。)
(5)教师:“计算出得数以后,下一步需要做什么?”(如果学生回答,下一步应该写答案,教师应提示学生再想一想。)
教师:“计算出得数以后,应该先检验一下做得对不对,再写答案。即使题目没有要求检验,自己也要认真检查一遍。谁来说一说怎样检验?”(指名学生按照前面的步骤,依次检查列式和计算有没有错误。)
教师:“除了按照题意和原来的计算顺序,依次检查列式和计算对不对以外,我们也可以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现在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检验一下。”
(7)分小组,合作完成。
“这样计算的结果是75套,和原题中已知条件前5天每天做的套数相同,说明解答是正确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写答案了。如果这样计算的结果和原题中已知条件不相同,那就需要再检查一下解答(或检验)的计算中哪里有错。”
检验正确后,教师板书:“答:后3天平均每天做95套。”
2、归纳、总结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分小组,归纳总结。
三、课堂练习
做教科书第131页下边的“做一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示学生检验时要用今天学的方法,要写出检验的计算步骤。
四、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归纳总结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目的不是让大家去死背这四个步骤的条文,而是让大家以后解答应用题时,要顺着这个路子去想。首先耍弄清题意,要分析数量关系,在弄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基础上列式计算,计算出得数后要先检验再写答案。不要在没弄清题意、没分析数量关系的情况下,就随意列式解答,或乱套解题的类型。
2.作业:练习三十一的第1-4题。
课后附记: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3、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感知算理。
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试算、讨论、感知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2、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
四、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课件、卡片、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卡片出示)
3×15×20900÷15÷20
4×5×8160÷8÷5
2、出示复习题: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一种)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根据学生画图情况确定两名同学板演。(每人一种解法,画图并列式计算。)
(二)、探求新知
1、出示例2:
2、指名同学读题,对比复习题,组织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3、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已画成的两个线段图中标注一下,已知了什么,求什么?通过标注,使学生明白,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换了位。并形成线段图并板书:
每台8小时织?米
5台8小时织布160米,每台8小时织?米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感知算理。)
4、指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我们怎样做?
5、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情况,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注出先要求的是图中的哪一段,应该怎样求?学生说清解答步骤后,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然后再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试做,分步解答。同桌间互相讨论订正。
6、指名学生口述分步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先自己直接列式,再指名在线段图下对应位置板演成板书:
160÷5÷8
=32÷8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试算,感知计算方法。)
7、改例2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1)、5台1小时织?米(2)、每台每时织?米
8.学生讨论确定先求“5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再求“1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然后自己在书上第10页填空,由一名学生板演,形成以下板书:
(1)、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8=20(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9、集体订正,订正时进一步强调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10、讨论: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1、反馈练习:第10页“做一做”。
读题,思考: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要想求“1只母鸡1个月下多少蛋”这个问题,可以先求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二种算法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学习,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试算,进一步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三第1、2题。
2、对比性练习:练习三第4题。
3.根据题中提供的条件进行分组练习,练习题目由各组任选一组。
条件:“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8个大字,5个人4天共写了160个大字
第一组题目:
填空:
第二组题目:
判断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复习第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之系和解题思路,更正确地解答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并提高灵解题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较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正确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答应用题的中间问题,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当题中有一重复条件时,也可以用两步计算解答。
二、复习三步计算应用题
1.做复习第1题。
(1)请同学们把这道题做在练习本上。(同时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提问:做这道题你们是怎样想的?还可以从哪里想起?怎样想?
指出:做三步计算应用题,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提问:如果把问题改为“运来的稻谷比小麦少多少吨”,(出示应用题)可以怎样想呢?
(让学生从条件开始和从问题开始说一说怎样想)
谁来说一说,怎样列式解答?(老师板书)
提问:这两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相同?
指出:解答应用题,在确定每一步求什么以后,要根据题里数
量之间的联系,用适当的方法来解答。
2.下面两题各要用哪一道算式解答?为什么?
(1)同学们去秋游,四年级3个组,平均每组24人;三年级4个组,平均每组16人。三年级比四年级少去多少人?
(2)四年级3个组,共有24人;三年级4个组,共有16人。三年级平均每组比四年级少多少人?
[24x3——16x4; 24÷3——16÷4]
学生选择后,要求说明理由。
3.做复习第3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集体订正。
提问:第一种解法是怎样想的'?第二种解法是怎样想的?你能看出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为什么这道题可以有两种解法?
指出:在求两个积的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里,积的因数有一个条件相同的时候,就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答,这样比较简便。
(2)提问:如果把第3题问题改成“海棠花比玉兰花少多少棵”,(出示题目)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
提问:第一种解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做复习第4题。
指名学生分别口头提问题,老师出示,并口述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5.做复习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徐老师要带多少钱呢?
指出:47元按50元估价,102元按100元估价,买羽毛球拍大约300元,买网球拍大约500元,徐老师大约要带800元钱。
追问:你们能知道徐老师实际用了多少钱吗?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追问:我们估计带800元够不够?
指出:在生活里,我们常常要估计,所以要学会估计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解答应用题时,可以用哪两种思路来想?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复习题第2题,第5题第(2)题。
家庭作业:第6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4 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相遇问题,初步认识相遇问题求路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用不同方法解答,并认识两种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 i
教具准备:
男学生和女学生的人像、学校图片,复习题的问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做第36页复习题。
小黑板出示。
让学生依次提出问题,老师用卡片贴出问题卡片,并让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结合前两题解答提问:
前两题是已知两个什么数量,可以求什么问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的?
结合第(3)题解答说明:
第(3)题求的是两人每分行的总米数,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两人的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1
追问:什么叫做两人的速度和?第(3)题小明和小芳的速度和是多少?
2.演示相遇问题。
我们过去已经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今天开始,我们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问题。现在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一段路程,两名学生同一时间从路程的两端出发,(演示)这叫“同时出发”;(板书:同时出发)面对面走来,(演示)这叫做“相向而行”;(板书:相向而行)(继续演示)请大家看,两人在途中怎样了?(板书:相遇)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两名学生从两地怎样出发的?是怎样行走的?结果怎样了?
说明:像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结果在途中相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两个物体运动中的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评析:先通过演示明确相遇问题里物体运动的特点,可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学习下面的例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同时贴出男、女学生人像和学校图片。
提问:从图上看,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他俩的行走有什么特点?在哪里相遇?
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在线段上表示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表示出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是哪两部分路程的和?求两家相距的米数就是求什么?
要求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要先求什么?这道题要分哪几步来做?
让学生在课本上先分步列式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同时指名两人板演,分别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
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
(2)教学第二种解法。
提问:按照刚才的复习题,根据题里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可以求出怎样的数量?线段图上指的'哪两部分的和?
(用红色在线段上表示)他们经过4分相遇,两人4分走的路程就是几个这样的速度和?(用手势在图上表示)
按照这样的分析想,要求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就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让学生在课本上先分步列式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与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提问:这里第一步求的什么?第二步为什么乘以47这样解答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板书:速度和x时间=路程)
指出:速度和是两人每分一共走的路程,乘走的时间,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速度和,这样就可以求出两家相距的米数,也就是路程。
(3)解法比较。
想一想,这两种解法各是怎样的数量关系?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2.小结。
这里第一种解法是先算每人4分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人一共走的路程;第二种解法是先求每分的速度和,再乘以时间就是两人4分一共走的路程。两种解法的算式正好符合乘法的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学生读题。
提问:第一种解法可以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第二种解法可以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
指名两人各用一种方法解答,其余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在练 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2.做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这里的题目和刚才做的有什么地方不同?从图上看,求两人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根据线段图上表示的题意,求两人4分所走的路程和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是相遇问题里求什么的应用题?(接相遇问题板
书:求路程的应用题)怎样解答相遇问题求路程的应用题?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家庭作业:练习八第4题。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求两商之差(或和)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
技能目标:能正确分析与解答求两商之差(或和)应用题。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2、培养、增强学生的相互合作与互相帮助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求两积之和(或差)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其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学会用分析法、综合法分析应用题。
一、生活中寻找数学仙居一小三年级有616人,平均分成9个班,四年级有558人,平均分成11个班。你能根据我们学校的信息来编应用题吗?学生交流所编的应用题。
二.生活中运用数学(重点:思维过程和线段图以及比较和和差)
1.某公司车间要精简人员。下面是一道工序中三个人的工作情况:
天数台数
王师傅5天110台
李师傅6天108台
张师傅8天144台
2.如果你是公司老总。你决定让谁下岗?说说你的根据。
3.分析讨论:
(问题:这些数学问题,哪些你们能解决?哪些现在还解决不了)
1.师:线段图怎么表示呢?(学习线段图解题策略)(电脑出示相应的线段图后提问:每个相应的线段表示什么意思)
2.列式解答并说理由
或者:1)要求他们各自的工作效率。必须分别知道什么条件?怎么求?
2)谁的工作效率高?比其他人高多少?
3)口头列式解答。同桌互查。
4)引导学生完整3解题思路。
5)试一试:你能求出两位师傅每天共装配多少台吗?自己选择两位师傅。
4.学校快要开运动会了。我们现在来研究运动会中的数学
开运动会的时候,小运动员们会肚子饿,会口渴,所以,我们应该买些面包和矿泉水。
出示:
面包17个340角,矿泉水40瓶600角,买一瓶矿泉水和一个面包要多少钱?
5.运动会,我们要给获胜的小朋友怎么样?(颁发奖品)
出示:
学校买来75副羽毛拍共1125元,130个排球共1560元。———————————?
(你能自己问问题吗?)独立解答
(要求:比较和与差注意:单位一副)
(问题:我们来看看.这2个问题有什么不一样?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三、揭示课题看书质疑小结(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是怎么学习的?)
四、挑战比比谁更优秀(选你喜欢的3道解答,再选自己喜欢的一道说思考过程)
1.运动会训练上,四(1)班王龙同学60秒跑600米。蒋玉勇同学15秒跑120米?王龙比蒋玉勇每秒快多少米?
2.格格是一位四年级学生.她父母都是双职工.爸爸一年收入约48000元,妈妈的`年收入约3万元.爸爸比妈妈月的收入约多多少钱?他们家的月收入大约是多少?
3.工程队修路,第一工程队3天修360米,第二工程队3天修300米,第一工程队平均每天比第二工程队多修多少米?(学生解答在作业纸上,要求能在一种方法解答的基础上,能用另一种方法解答。)
4.奇奇的哥哥今年研究生毕业了..在人才市场招聘会上..有3家公司给他发了邀请通知.下面是3家公司给的3年内的待遇.
公司1.第1年总收入48000元.以后每年55000元
公司2.前2年总收入72000以后每年加10000元.
公司3.前3年总收入126000元
如果你是奇奇的哥哥..你会去哪个公司上班呢?为什么?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应用题教案12-04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03-10
分数应用题教案12-22
应用题教案优秀08-30
乘法应用题教案02-20
图文应用题教案10-13
相遇应用题教案12-05
应用题四年级教案(精选14篇)02-12
加法应用题大班教案01-26
自编加法应用题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