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112页的内容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解比例、比例尺,完成练习二十一中的其余习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2、使学生掌握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有关比例尺的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说出下面比的的比值。
4:5 1:2 8:10 0。2:
学生口答时老师书出比值。
2、引入课题。
在复习了比的知识后,这节课复习比例的知识和给与比例尺的计算。
二、复习比例知识
1、复习比例的意义。
⑴提问:上面的比能组成哪些比例?为什么?
什么叫比例?
你能说出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吗?
⑵学生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比和一个比例。
指名一人口答所写的比和比例,老师板书。
提问: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说明:比和比例的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的相等关系;组成比和比例的项不同,比只有两项,比例有四项。
2、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⑴提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请同学们按照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课本第111页上根据0。4:3=2:15,写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式子。
追问: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不同?
⑵解比例。
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在练习本上做前两题和后两题。
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的依据。
提问:大家总结一下解比例的过程。
指出:解比例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再求出等式里未知的因数x。
三、复习比例尺计算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112页上关于比例尺的内容,进一步弄清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形式。
提问:什么是比例尺?
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
谁来举一个数值比例尺的例子,并且说明它实际表示什么意思?
课本上的线段比例尺表示怎样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数值比例尺。
学生改写后口答,老师板书。
3、做“练一练”第3题。
请同学们应用解比例的方法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可以先设未知数为x,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然后解比例求出结果。
四、综合练习
1、归纳复习内容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复习的具体内容。
2、做练习二十一第9题。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口答。
3、做练习二十一第11题。
让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说说应怎样想。
4、做练习二十一第13题。
⑴做第①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⑵讨论第②、③题。
提问: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后,下面两题可以怎样解答?
5、讨论练习二十一第14题。
让学生读题。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想一想,解答这两题应该有什么不同?(强调要注意份数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如果照按比例分配问题思考,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现在已知的比的条件怎样。
你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这个比改写成甲数、乙数、丙数三个数的比吗?
请大家课后先把这两个条件化成甲、乙、丙三个数的比,再自己试一试,求出三个数各是多少。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第12题⑴、⑶、⑸,第13题⑵、⑶,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一第12题⑵、⑷、⑹。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师:今天,小明带来了几张自拍照。仔细观察图片,这些照片中那些像,那些不像?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师:那两张照片像呢?为什么?
它们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所以就像。
师:它们的比值相等,我们就用等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谁能举几个比例的例子?
师:你能给比例各部分起名字吗?
2.练一练:
下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写一写,与同伴交流。)
3.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这些比例,除了它们的比值相等外,你还发现什么?
师:谁愿意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你们这个发现是不是一个规律呢?请同学们来验证一下。
师:对,在比例里,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这在数学上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课堂练习。
1.
(1)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例。
(2)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5:18和30:36 4:8和5:20
1/4:1/16和0.5:2 1/3:1/9和1/6:1/18
3.应用比例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的关系,判断下面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写出组成的比例。
10:1.5和8:1.2 6:9和12:18
4.根据下面的两组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
90.4=1.2 3a=2b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24cm2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
1.根据两个长方形的边长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3.小结:长方形的一条边的长随着邻边长的增长而减少,在变化过程中,面积24cm2的长方形的相邻两边长的积都是24。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长的积都不相等,但他们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表,你从表中发现什么?
自行车大巴车小轿车速度/(千米/时)106080时间/时1221。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
(1)需要的时间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时间反而扩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时间反而缩小。
(2)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因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都是120。提问: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3、总结。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已读的页数1234……剩下的页数797877……
提问:已读页数和剩下页数能不能成反比例?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数/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3)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吗?
4.请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乐乐的年龄/岁67891011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
4、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活动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3∶8=15∶4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同学们,进行“物物交换”活动,看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写出你的想法。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这个比例中x是多少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己动脑写出想法。
(2)小组交流。
2、师:哪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想法。
板书:4:10=14:x
解: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3、总结:
师:在比例里,如果已知任何三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数的值。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解比例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6和8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是0。4和0。3,两个外项是6和x。
(3)比例的第一项是4,第二项是8,第三项是x,第四项是10。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回忆整理,再现旧知。
1。欣赏图案:(出示课件)小精灵:“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五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天安门图案、第五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小到大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2: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3:天安门城楼的图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4: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5: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誰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在不同学段学习了图形变换的知识,所存在脑子中的也是一些零散的记忆,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分别出示5幅观赏性强,并藏着不同的变换特征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现,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系统地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综合运用,复习旧知
欣赏课本第104页板报花边图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大多是设计师们设计的,瞧,这是一位同学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的板报花边,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他利用了哪些变换的知识吗?(出示课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识,把第一个图形连续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这一排花边。
生2:他利用了旋转的知识,首先在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画好三个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一组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45度7次就得到了这个图案。
生3: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依次按比例缩小排列的。
生4: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5:其中的每幅图案是大小不同的三个正方形绕中心点旋转得到的。
小结:这个板报的花边是综合运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至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中将所学图形变换的知识一一再现,回顾特征,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板报花边图案,呈现的是图形与变换内容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并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发现这个图案综合运用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知识,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再次感受到这些变换的魅力所在。)
四、巩固提高,拓展思维
1。做一做。
要求:仔细观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练习二十第3题。
要求:先独立想一想,如果还不能解决,在小组内可以利用学具转一转。(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知道旋转可使一个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时请学生演示是怎样画的。
五、小小设计家。
师:今天要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帖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本堂课最后,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家的环节,把本课所复习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乐此不疲的设计图案当中,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会数学的神奇与玄妙。)
六、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成长记录袋中。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2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数学教案》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整理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断及应用.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43-27
5.65+0.5 4.80.4 1.25 1001%
0.25402-
二、归纳整理.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回忆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2.分组讨论: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3.总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解比例:12 :x=8 :2
4.巩固练习.
(1)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3)解比例: ∶ =8∶2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
教学比例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含有国旗的四个情境图,由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出比例意义的教学。
2.比例的基本性质。
先介绍组成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项、内项、外项;分别计算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与两个外项之积,发现两个乘积的关系;再把比例改写为分数形式,把等号两边的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发现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教材首先介绍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解比例,让学生体会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教材只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则由学生自己完成。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引出正比例的意义,说明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体积和高度叫做成正比例的量。接着把正比例的关系进一步抽象概括成(一定)。
教学正比例图像。教材直接呈现例1中体积与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像,再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反比例的意义。编排思路与例1类似。
(三)比例的应用
1.比例尺。
教材通过主题图教学比例尺的认识。首先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然后,教材通过一张机器零件放大的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
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应用方程求实际距离。
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学校操场的实际长度,画出操场平面图。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材呈现了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等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3.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
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
【单元教材分析】
1.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首先知识由实际问题引入,例如由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其次练习中安排了较多的根据比例意义解比例的实际问题。
第三安排了“比例的应用”一节内容,其中既有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还有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小学,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的学习,渗透函数思想。本单元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为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教材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正比例关系时,教材通过图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比例做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
【课时数】
比例(11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提问;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
说明: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这节课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比例
二、整理比和比例的意义
(1)提问:什么叫做比?请举一个比的例子?(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提问:什么叫做比例?请举一个比例的例子?(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的'相等的关系)
(3)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比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例如:3:4=12:16
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例如:3:4=9:12
4×9=3×12
2、练习
(1)下面每组里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1:2和2.5:5(2.5:5=1:2成比例)
1.2:0.3和6:1.5(1.2:0.3=4:16:1.5=4:1成比例)
3:1/3和2:1/2(不成比例)
小结:判断两组比是否成比例,我们可以分别求比值,比较比值是否相等;还可以根据比例的性质: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相等来判断。
3、解比例
75:16=25:XX/8=0.3/2X:5/12=60:103/4:1/10=X/12
小结:解整数和小数的比例,先约分再移项计算;解分数的比例先移项后约分
4、复习比例尺
提问:什么叫做比例尺?(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说说下面各比例尺的意义
1:40001/360
(2)求比例尺
在某城市的旅游图上,用1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60千米=60000000厘米15/6000000=1/400000
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细胞照片上量得一细胞长1.5厘米,已知该细胞实际长0.5毫米,求这幅照片的比例尺是多少?
1.5厘米=15毫米15:0.5=30:1
(5)比例尺是1:30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座大桥的长度是7厘米,这座大桥的实际长度是多少米?
倍数解:7×3000=21000厘米=210米
解比例:7/X=1/3000X=2100021000厘米=210米(学生不讲可以不提)
板书: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7÷1/3000=21000厘米
(6)在比例尺200:1的手表图纸上,量得一个圆形零件的直径为3厘米,求该零件的实际直径是多少毫米?
3÷200/1=0.015厘米=0.15毫米
(7)从北京到上海实际距离大约是1050千米,画在1:25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1050千米=105000000厘米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05000000×1/25000000=4.2厘米
用解比例:X/105000000=1/25000000X=4.2
(8)一手机实际长10厘米,在比例尺30:1的该手机海报上,手机长多少米?
10×30/1=300厘米=3米
(9)一幅地图上比例尺如下:
①换成数值比例尺怎样表示?
②量得杭州到北京的距离为10厘米,求杭州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10×150
③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该画多少厘米?1050÷150
三、巩固提高
(10)一块操场实际长200米,图上量得该操场长5厘米,宽3厘米,求该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这块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比例尺:1/4000
面积:3÷1/4000=12000厘米=120米120×200=24000平方米
(11)在比例尺1:1000的图上量得一座大桥长14厘米,那么在比例尺是1:500的图上该桥长多少厘米?
14÷1/1000=14000厘米
14000×1/500=28厘米
四、完成复习第1题
五、作业
P552、3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页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
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是: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点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积一定。
2、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提问:判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判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出:我们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根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做“练一练”第2题第1题。
让学生读题,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提问:这道题成正比例关系,要根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一定。
2、做“练一练”第2题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道题是怎样想的?成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要根据什么来列式解答?
3、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
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指出: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如果成反比例,根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2、做“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十一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04080120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
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
(4)做练习十一第3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1、复习: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 = 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 = 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二、教学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
1/3∶1/4和12∶9;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
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通过交_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_相乘,结果相等。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得出: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读书P44页,勾画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出示“3.6:1.8和0.5:0.25”。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3.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12:()=():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补充一组灵活训练题:
A、如果让你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B、你能用“3、4、5、8”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能,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C、你能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吗?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行!不仅探索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能告诉我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
五、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第1、3题
2、独立完成2、4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3:5 = 18:30
内项
外项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数学学好的方法是什么
1、数学要求具备熟练的计算能力,所以课后还有做足一定量的练习题,只有通过做题练习才能拥有计算能力。
2、课前要做好预习,这样上数学课时才能把不会的知识点更好的消化吸收掉。
3、数学公式一定要记熟,并且还要会推导,能举一反三。
4、数学重在理解,在开始学习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弄懂。所以上课要认真听讲,看看老师是怎样讲解的。
5、数学80%的分数来源于基础知识,20%的分数属于难点,所以考120分并不难。
6、数学需要沉下心去做,浮躁的人很难学好数学,踏踏实实做题才是硬道理。
7、数学要想学好,不琢磨是行不通的,遇到难题不能躲,研究明白了才能罢休。
8、数学最主要的就是解题过程,懂得数学思维很关键,思路通了,数学自然就会了。
提高数学成绩的窍门
找漏洞、补漏洞。复习的核心功能就是补漏,多做题不等于提高分数,只有多补漏洞,才能提高分数。纠一个错、补一个漏胜过上十节课。做题是为了掌握、巩固知识点,如果已经掌握了,就没有必要再做了。同学们应该把时间放在补漏洞上。
错题是个宝。要深刻认识错题的真正价值,用好错题。对于错题,如果教师讲评一遍,学生更正一遍就了事,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一错三练,避免再错。同学们,“错题是个宝,天天少不了,每天都在找,积累为大考。”
落实的关键是检测和重复。落实就是硬道理,自己补漏洞的效果如何,最好的方式就是检测,经过多次检测没有问题了,这个漏洞就补上了。补漏洞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需要一定的重复。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0
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课本第48、49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比的基础上的,教材首先说明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明确它的意义,并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比例尺,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又通过一个机器的放大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最后说明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例1教学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后面比例尺的计算作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地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师: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同学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感受一下我们祖国的美丽!
师:今天老师把我们的祖国和首都北京搬进了课堂。(课件出示:数值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和线段比例尺为的北京地图)你们知道我们的大中国和北京是如何画在这么小的地图上吗?
生:把它缩小。
师:老师可以利用地图和手中的一把直尺很快地告诉大家任意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之间的距离呢?请出题考考老师。
生1:我想知道北京到上海之间的实际距离
生2:我想知道我们合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师用地图量出地图中北京到上海、合肥到北京的图上距离,很快回答学生的问题)
师: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凭借这把直尺是如何知道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设计意图:数学应该来源于生活,我在创设情景时把中国和北京搬进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二、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师:其实老师仅靠手中的直尺是量不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来帮忙。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例尺。(板书:认识比例尺)
师:关于比例尺,你想了解什么呢?
生1:什么叫比例尺?
生2:怎样求比例尺?
生3:比例尺是尺吗?
生4:比例尺有几种形式?
(设计意图:揭示本节课题,让处于对新知好奇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学习)
三、实验对比,得出概念
师:为了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师:我这有一条3米长的线段,你能把它画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吗?你准备用图上几厘米来表示实际3米?请画在纸上。
展示学生的画图结果。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自己是怎么画的。
生1:我用1厘米表示实际3米。
生2:我用3厘米表示实际3米。
师:图上画的1厘米,3厘米叫“图上距离”,3米叫“实际距离”。
(设计意图:把3米长的线段画在本子上,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比例尺的意义,为后面理解与把握“比例尺”的意义奠定基础)
师:为了看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下面请各小组求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展示学生求的比。
师:这些比的前项代表什么?后项又代表什么呢?
生:前项代表图上距离,后项代表实际距离。
师:谁能说说1:300和1:100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
师:像这样的比叫做比例尺,课件出示比例尺的定义。
师:根据比例尺的定义,你能得出求比例尺的方法吗?(讨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各小组设计的比例尺不一样,为什么?按哪一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长,哪个比例尺画出的线段短?为什么?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
用1:300或1/300和1:100或1/100等比的形式表示的比例尺叫数值比例尺。它们也可以表示成和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上“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师:你们发现1:100 1:300 1:100000000这些比例尺都是把实际距
离怎么样?
生:缩小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机器上的小零件,你们觉得它怎么样?
生:很小
师:这么小的零件如何把它画在图纸上。
生:把它放大
师:很好!课件出示机器零件的放大图纸。
师:你知道图中2:1表示什么吗?
生:图中2厘米表示实际的1厘米。
师:你们发现这些数值比例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相同点:
生1:前项表示图上距离,后项表示实际距离。
生2:比的前项或后项为1
不同点:
生:1:100 1:300 1:100000000是把实际距离缩小,2:1是把实际距离放大
师: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出示课本第49页的“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与交流得出比例尺的意义,并学会了怎样求比例尺,从中体会探索的乐趣)
四、探讨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
呈现北京市地图让生找出“比例尺”
师:这种表示方法叫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
师:如何把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
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课件出示:(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2)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比的前项为1
师:怎样把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呢?
呈现课本第53页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师强调实际距离的单位要改写成所要求的单位。
(设计意图:将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互化安排在一起教学,便于学生比较,让学生在尝试性地改写、练习中理解并掌握。)
五、巩固练习,深化概念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
(2)一副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
(4)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8000000 ( )
2、教师黑板的长为3米,在图纸上的'长为3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3、精密仪表上的一个零件4毫米,量得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8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设计意图:这些练习,既巩固新知,又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乐趣,既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给自己打打分。
七、布置学生填质疑卡
八、作业课本练习八的第2、3题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体会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实际,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比例尺的实用性和科学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合作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比例尺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复习比例尺的意义:
刚才老师了解到同学们的五一安排非常丰富,其实在我们学校周围也有许多美丽的景点。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地图,你能看到什么?还能看到什么?(观察的非常细致)比例尺1:10000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还了解比例尺的哪些知识?
预设生1:图上一厘米表示实际中的一万厘米,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
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3:同样的知道(比例尺)、(图上距离))我们就可以求(实际距离)
那么知道(比例尺)、(实际距离)我们就可以求(图上距离)
也就是说知道其中的两个量,我们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2、揭示课题。
大家对比例尺有了深刻的了解,其实比例尺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尺的应用。(贴出课题)
二。教学求实际距离。
1、求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
下面,我们就带上比例尺,进行一次地图上的旅行吧。现在我们从东门小学出发到铁塔寺。
(1)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所以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一:生提:图上距离是多少? (测量)
预设二:从东门小学到铁塔寺实际距离大约多少米?(评:真了不起,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仔细观察所有信息与问题,要求从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我们就必须先知道什么?老师给同学们也提供了同样的地图,请你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求出从我们东门小学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
生做,师巡视
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
方法一:方程。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使用这种方法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刚才我们根据比例尺的数量关系,利用比例尺的意义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方法吗?
方法二:生:“4÷1/10000”求出的是实际距离。我们组是这样想的: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这里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例尺相当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商。而“除数=被除数÷商”,所以可以推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我们组就是根据这种关系求实际距离的。
这种方法也不错。
方法三: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根据比例尺“1∶10000”推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0倍,所以从学校到铁塔寺的实际距离可用“4×10000”求出,求出结果之后,因为单位不统一,所以还要把实际距离的单位转化为“米”,随即问:怎么列式?(教师板书)
2、比较几种算法。
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从不同角度,想出多种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这些方法中,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的数学就是那么奇妙,在变与不变之间存在着一定得规律。虽然方法看似不同,但都是利用比例尺的意义来灵活解答的。
3、练习:先量出铁塔寺到济宁人民公园的图上距离,再算出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米?
游览了古老的铁塔寺,让我们再一起去从新修建的济宁人民公园逛逛!
仔细观察所有信息,想一想,要求从铁塔寺到济宁人民公园的时间?我们必须先求什么?
运用我们刚才研究的知识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做,师巡视
生1:(方程)师:怎么想的?
生2:计算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了地图旅行中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比例尺的应用还有很多,看一下这两道题,先仔细读题,想一想,做在练习本上。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出示:按1:1000的比例尺做出的邮电大楼模型,高为16。8厘米,邮电大楼的实际高度是多少米?师读题
独立完成。
按10:1的比例尺放大的手表截面图,图中的表盘的直径是20厘米,这个表盘的实际直径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
2、提高练习:
课前的谈话中,老师了解到同学们有的想到济宁周边游玩。
出示:课件你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再做出来。
生读
汇报:两种方法
观察这两种方法,你想说些什么?
3、老师还了解到,有的同学想到省内给地走走,看这是我们山东省的一幅地图。自己设计出你的出游路线,算一算行程。
四、回顾小结:
在我们课本八十七页,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知识就能帮助你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你的旅程。
祝愿大家能够渡过一个愉快的五一假期。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在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方比例的判断方法上,通过比较观察,理解并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的差异,明确在同一组数量关系中,什么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地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正反比例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前面一段时间我们学习哪两种比例关系?说说你的理解!
板书:正比例、反比例(学生回顾正反比例)
2、出示小黑板:
表一、
总价(元)
8
16
40
80
160
数量(件)
1
2
5
10
20
( )和()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而变化,()一定。所以()和()成()关系。
表二、
单价(元)
80
40
20
10
5
数量(件)
1
2
4
8
16
让学生先完成表一的问题,在让学生如同表一的问题完成表二,书写在作业作上,请两名学生说一说。
3、想一想: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量、每两种之间存在怎么样的比例关系?它们的条件是什么?
二、总结问题、比较正反比例
1、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呈反比例关系。
小练笔:请学生举几个数量关系说一说,同桌交流,汇报
2、正反比例比较
观察表一和表二以及正反比例的知识,比较正反比例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不同点
变化方向一致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变化方向相反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1、2、3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
在此基础上拓展:
1、,那么和成()关系;
2、,那么和成()关系;
3、,那么和成()关系;
判断:
(1),圆周率一定,圆的周长和相应的直径成正比例;
(2),圆的直径一定,圆周率和相应的周长成正比例;
(3),圆的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相应的直径成反比例;
练一练5、判断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四、小结
正反比例的区别与判断
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堂正反比例的比较的综合课,整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比较观察使得学生自主的归纳出正反比例的异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确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因此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基本上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载客后的练习中补充了带有未知数的三道练习让学生判断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和杰却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安排了一个判断题,由于前面都遇到有一个数量关系可以得出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可是这个问题就存在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圆周率是一定的,通过这个题的练习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正反比例的条件,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再602班上课的时候,在出示小黑板的时候,没有先让学生回顾正反比例的知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没有及时地吸引过来,于是在第二堂课的时候,求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回顾知识,并吸引学生注意。还有就是表意于表二的利用,在第二堂课上比第一堂提高了,消除了学生再次整理信息所消耗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自学书上内容,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图例1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介绍数值比例尺
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介绍线段比例尺
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4.介绍放大比例尺
出示图例2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学生看图,“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也是一个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2:1
比较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5、总结
比例尺书写特征。
(1)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6、比例尺的化简和转化
“我们再看一下北京地图上的这个线段比例尺,这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
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
“50千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50千米改写成5000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00000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数值比例尺)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让学生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
四、课堂小结
(本课要点:1、比例尺的意义;2、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3、注意单位名称的改写,如把千米和厘米的换算就是扩大或缩小100000倍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目标展示。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你能说说什么是比吗?举例说明比各部分的名称。
2、今天,我们要在比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
3、看到这个数学新名词——比例,你的脑子里产生出哪些问题?
【老师有选择地板书如:什么是比例(或比例的意义),比例的组成及名称,比和比例的区别等。】
4、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我们从学习数学开始,几乎天天都用到等号,你能说出几个含有等号的式子吗?说说等号在式子中的作用是什么?(连接左右两边相等的两部分)
2、自主探究,初步形成印象。
(1)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2)你能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可以有用等号连接的比吗?
(3)和你小组内同学交流你写出的.式子,并说明理由。
(4)学生汇报。
3、形成概念。
(1)像黑板上我们所列出的这些式子叫做比例。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3)老师小结: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深化概念,巩固练习。
(1)你认为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吗?(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你能抓住这个关键写几个比例式吗?(2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多,并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比例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吗?
(预设:学生如果不清楚的话,教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找出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外项。
3、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1)把黑板上的这几个比例式写成分数形式。(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找出它们的内、外项。
(3)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三〉比和比例的区别。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比例有4项,比有2项。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表示()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是不是相等。
(3)、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和():(),写成比例是()。
(4)、选取48的4个因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2、课本32页国旗尺寸成比例吗?
3、课本33页“做一做”第2题。(用右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比例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若有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吗?如不能解释,课后请预习课本34页。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3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
师:我们学过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
预设
生1:比的意义。
生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生3:比的基本性质。
生4:求比值和化简比。
生5:比例尺。
生6:按比分配。
2.揭题。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一)]
⊙回顾与整理
1.比的意义。
(1)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
①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②“∶”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和分数、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值相当于商。
生2: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生3: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1)求比值的方法。
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2)化简比的方法。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3)求比值与化简比的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
生1:方法不同,求比值是根据比值的意义,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生2: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比。
4.按比分配。
(1)按比分配的意义。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叫做按比分配。
(2)按比分配的方法。
首先求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分别求出总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4∶36(2)0.25∶(3)2吨∶450千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求比值的能力。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可求出各比的比值,求比值时应注意比的前项与后项的单位要统一,且比值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但不能是一个比。
解答(1)24∶36=24÷36=
(2)0.25∶=÷=
(3)2吨∶450千克=20xx千克∶450千克=20xx÷450=4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
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
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
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
12.8/8=/10
8= 12.8×10
=128÷8
=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61练习九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九第5、6、7题。
四、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比和比例》数学教案12-12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08-10
《反比例》数学教案07-20
《反比例》数学教案01-13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精品]08-12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合集]08-13
(热)《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08-12
[精选]《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08-11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5篇)08-11
《反比例》数学教案(经典15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