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5-08-11 09:32:2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提问;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

  说明: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这节课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比例

  二、整理比和比例的意义

  (1)提问:什么叫做比?请举一个比的例子?(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提问:什么叫做比例?请举一个比例的例子?(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的相等的关系)

  (3)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比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例如:3:4=12:16

  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例如:3:4=9:12

  4×9=3×12

  2、练习

  (1)下面每组里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1:2和2.5:5(2.5:5=1:2成比例)

  1.2:0.3和6:1.5(1.2:0.3=4:16:1.5=4:1成比例)

  3:1/3和2:1/2(不成比例)

  小结:判断两组比是否成比例,我们可以分别求比值,比较比值是否相等;还可以根据比例的性质: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相等来判断。

  3、解比例

  75:16=25:XX/8=0.3/2X:5/12=60:103/4:1/10=X/12

  小结:解整数和小数的比例,先约分再移项计算;解分数的比例先移项后约分

  4、复习比例尺

  提问:什么叫做比例尺?(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说说下面各比例尺的意义

  1:40001/360

  (2)求比例尺

  在某城市的旅游图上,用1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60千米=60000000厘米15/6000000=1/400000

  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细胞照片上量得一细胞长1.5厘米,已知该细胞实际长0.5毫米,求这幅照片的比例尺是多少?

  1.5厘米=15毫米15:0.5=30:1

  (5)比例尺是1:30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座大桥的.长度是7厘米,这座大桥的实际长度是多少米?

  倍数解:7×3000=21000厘米=210米

  解比例:7/X=1/3000X=2100021000厘米=210米(学生不讲可以不提)

  板书: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7÷1/3000=21000厘米

  (6)在比例尺200:1的手表图纸上,量得一个圆形零件的直径为3厘米,求该零件的实际直径是多少毫米?

  3÷200/1=0.015厘米=0.15毫米

  (7)从北京到上海实际距离大约是1050千米,画在1:25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1050千米=105000000厘米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05000000×1/25000000=4.2厘米

  用解比例:X/105000000=1/25000000X=4.2

  (8)一手机实际长10厘米,在比例尺30:1的该手机海报上,手机长多少米?

  10×30/1=300厘米=3米

  (9)一幅地图上比例尺如下:

  ①换成数值比例尺怎样表示?

  ②量得杭州到北京的距离为10厘米,求杭州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10×150

  ③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该画多少厘米?1050÷150

  三、巩固提高

  (10)一块操场实际长200米,图上量得该操场长5厘米,宽3厘米,求该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这块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比例尺:1/4000

  面积:3÷1/4000=12000厘米=120米120×200=24000平方米

  (11)在比例尺1:1000的图上量得一座大桥长14厘米,那么在比例尺是1:500的图上该桥长多少厘米?

  14÷1/1000=14000厘米

  14000×1/500=28厘米

  四、完成复习第1题

  五、作业

  P552、3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解比例。(教材第42页例2、例3及练习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就是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新课讲授】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1、2行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说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110或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教师板书∶320=1∶10,你能试着计算出来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做完后,师问:怎样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式?学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师接着板书:10x=320×1。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把方程解出来。注意:解方程要写“解”,那么解比例也要写“解”。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

  生: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把x看做一个因数,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可以求出x。

  小结: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3、教学例3。

  解比例: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2、4x=1、5×6

  x=

  x=3、75

  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知识解比例吗?

  学生交流后,可能会说出:根据比例的意义,等号左边的`比值是,要使等号右边的比值也是,x应等于。

  4、总结解比例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转化成方程后再怎么做?

  学生回忆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第6、7、8、9、10、11、12、13题。

  答案:1、x=7、5x=x=0、6

  2、第6题:判断小红说得是否正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方法一:计算1分钟(60秒)心跳的次数,看是不是72次,因为45秒跳54次,1分钟也是60秒就要跳54÷45×60=72次,由此判断小红说得对。方法二:运用比例的知识。计算54∶45与72∶60的比值,看是否相同,相同说明小红说得对。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同都是1、2,说明心跳速度没变。

  第7题: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第8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动手算一算。学生汇报。

  第9题: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并独立练习。

  第10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指名汇报。

  第11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列比例式,共同完成后相互交流。

  第12题:组织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等式,在小组中交流订正。

  第13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相互验证。此题答案不唯一。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页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

  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是: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点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积一定。

  2、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提问:判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判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出:我们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根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做“练一练”第2题第1题。

  让学生读题,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提问:这道题成正比例关系,要根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一定。

  2、做“练一练”第2题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道题是怎样想的?成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要根据什么来列式解答?

  3、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

  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指出: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如果成反比例,根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按比例分配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与解题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学完按比例分配问题一段时间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可能已经生疏或遗忘,非常有必要进行"温故"。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和基本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变形(总数和份数变化)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特征。

  已知:总数量

  各部分量的比

  2、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求总份数

  求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求各部分的量:总数×()()

  二、基本练习

  1、口答: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

  男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母鸡只数是公鸡只数的1.6倍

  母鸡只数与公鸡只数的比是():()

  母鸡只数占鸡总只数的几分之几?

  公鸡只数占鸡总只数的几分之几?

  2、解答下列各题:(集体练习)

  果园里共有桃树和梨树360棵,桃树与梨树棵数的比是7:5。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小玲家共养了鸡鸭鹅三种家禽3600只,它们的只数比是18:11:7。三种家禽各有多少只?

  三、变形练习

  1、总数变化(板演讲评)

  幼儿园买来5盒饼干,每盒60块。如果把这些饼干按2︰3分给小班和中班,中班和小班各分到多少块饼干?

  李红期末考试语数英三门学科的平均分是90分,三门学科分数的比是11:9:10。李红同学语数英的.成绩各是多少分?

  六年级三个班共做好事180件,其中的是六(2)班做的,六(3)班和六(1)班做的好事件数比是4︰1,六(1)班和六(3)班各做多少件好事?

  2、隐藏的比(独立完成、讲评)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3︰1,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

  四、形体知识中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的棱总长是120厘米,长、宽、高的比是5:3:2,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五、善用份数

  1、六(1)班小聪家养母鸡600只,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5,公鸡有多少只?

  2、六(1)班小聪家养鸡600只,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5,公鸡和母鸡各有多少只?

  3、小聪家养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5。已知公鸡比母鸡少600只,小聪家养的公鸡和母鸡各有多少只?六、溶液中的比

  配制一种药液,药粉和水的质量(重量)比是1︰50。

  ①配制1020千克这种药液,需要药粉和水各多少千克?

  ②5千克药粉要加水多少千克?可配制成多少千克药液?

  ③500千克水中应加多少千克药粉?

  七、练习巩固(独立完成)

  1、小金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60页,这时已看的页数与剩下的的页数比是4:9。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2、一种三丁包的馅是由猪肉、笋干、豆腐干按5︰3︰2配制而成的。

  ①配制60千克这种馅,需要猪肉、笋干、豆腐干各多少千克?

  ②如果用18千克豆腐干配制这种馅,需要猪肉、笋干各多少千克?

  ③如果猪肉、笋干、豆腐干各有30千克。配制这种馅时,要使笋干正好用完,猪肉和豆腐干多了还是少了?多(少)多少千克?

  八、巧思妙想(辅导讲解)

  A:小春身上带的钱比小杰多10元,如果小杰的钱用掉50元后,小春与小杰钱数的比是7︰4,两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B:小春身上带的钱比小杰多10元,如果小杰给40元钱小春后,小春与小杰钱数的比是7︰4,两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C:甲乙两个自然数的和是473。如果甲数末尾去掉一个0,那么甲乙两数一样大。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正、反比例关系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此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训练。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口答。)

  (1)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3)绳子的长度不变,剪下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4)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5)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说说正、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订正:(1)成反比例(2)成正比例(3)不成比例(4)成正比例(5)成反比例(6)不成比例]

  2.对比练习,加深理解。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及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一节课要复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教师提问: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先判断题中的数量关系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再根据题中的比例关系,找到等量关系;然后把其中的未知数量用x表示,列出方程解答。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的数量关系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基本练习,区分比较。

  出示复习题。(全班同学动笔完成,指名板演。)

  ①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用几天?

  ②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0.5千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修0.6千米。实际多少天修完?

  [订正:

  ①解:设修完这条路共用x天。

  答:修完这条路共用24天。

  ②解:设实际x天修完。

  答:实际20天完成。]

  订正时,可让学生说说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是解题步骤和解题关键相同;不同点是正比例应用题根据商一定列比例式,反比例应用题根据积一定列比例式,所列出的比例式的形式不同。]

  (3)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出示复习题。

  ①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

  ②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0.5千米,24天完成。实际每天多修0.1千米。实际多少天可以修完?

  指导学生审题,并与前面的基本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学生可能有如下的解法:

  ①解法一:

  解:设修完这条路还要x天。

  解法二:

  解:设修完这条路一共用x天。

  答:修完这条路一共用21天。

  ②解:设实际x天可以修完。

  (0.5+0.1)x=0.5×24

  0.6x=12

  x=20

  答:实际20天可以完成。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这两题在列式时和前面基本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强调列式时要注意对应关系。)

  (4)多种解法,培养能力。

  教师谈话:以上两题你们可以用其它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订正:

  ①(12-1.5)÷(1.5÷3)=21(天)

  或:12÷(1.5÷3)-3=21(天)

  ②24×0.5÷(0.5+0.1)=20(天)]

  订正时,可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比较算术解法和用比例知识解答各自的优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这些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计算时比较方便,但是遇到稍复杂的题目,用比例知识列方程解答容易思考。今后解答这类题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解答。

  3.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1)用比例知识解答。(全班动笔完成。)

  ①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资,原计划每小时行40千米,7.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5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②100克蜂蜜里含有34.5克葡萄糖。照这样计算,2千克蜂蜜含有多少克葡萄糖?多少克蜂蜜里含有207克葡萄糖?

  [订正:

  ①解:设行完全程用x小时。

  50x=40×7.5

  x=6

  ②解:设20xx克蜂蜜含有x克葡萄糖。

  解:设x克蜂蜜里含有207克葡萄糖。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全班动笔完成。)

  ①学校买来塑料绳135米,先剪下9米做了5根跳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塑料绳还能做几根跳绳?

  ②生产小组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用14天,平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任务?

  [订正:①(135-9)÷(9÷5)=70(根)

  或:135÷(9÷5)-5=70(根)

  订正时,可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如用其它的方法,只要列式合理,计算正确,就算对。

  (3)用多种方法解。(全班动笔完成。)

  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是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4)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解答)

  一间长4.8米,宽3.6米的房间,用边长0.15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面,需要768块。在长6米,宽4.8米的房间里,如果用同样的瓷砖来铺,需要多少块?如果在第一个房间改铺边长0.2米的正方形瓷砖,要用多少块?

  [提示:如果瓷砖的大小不变时,房间地面的面积与瓷砖的块数成正比例,所以只要求出两个房间地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第二个房间需要多少块瓷砖。解法是:

  解:设需用x块瓷砖。

  如果都是在第一个房间铺,瓷砖的大小变了,总面积一定,瓷砖的块数与每块瓷砖的面积成反比例。(注意这里是与瓷砖的面积成反比例,而不是与瓷砖的边长成反比例。)解法是:

  解:设要用x块瓷砖。

  0.152×768=0.22×x

  x=432]

  4.布置作业。(略)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6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

  师:我们学过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

  预设

  生1:比的意义。

  生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生3:比的基本性质。

  生4:求比值和化简比。

  生5:比例尺。

  生6:按比分配。

  2.揭题。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一)]

  ⊙回顾与整理

  1.比的意义。

  (1)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

  ①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②“∶”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和分数、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值相当于商。

  生2: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生3: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1)求比值的方法。

  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2)化简比的方法。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3)求比值与化简比的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

  生1:方法不同,求比值是根据比值的意义,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生2: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比。

  4.按比分配。

  (1)按比分配的意义。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叫做按比分配。

  (2)按比分配的方法。

  首先求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分别求出总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4∶36(2)0.25∶(3)2吨∶450千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求比值的能力。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可求出各比的比值,求比值时应注意比的前项与后项的单位要统一,且比值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但不能是一个比。

  解答(1)24∶36=24÷36=

  (2)0.25∶=÷=

  (3)2吨∶450千克=20xx千克∶450千克=20xx÷450=4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在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方比例的判断方法上,通过比较观察,理解并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的差异,明确在同一组数量关系中,什么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地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正反比例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前面一段时间我们学习哪两种比例关系?说说你的理解!

  板书:正比例、反比例(学生回顾正反比例)

  2、出示小黑板:

  表一、

  总价(元)

  8

  16

  40

  80

  160

  数量(件)

  1

  2

  5

  10

  20

  ( )和()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而变化,()一定。所以()和()成()关系。

  表二、

  单价(元)

  80

  40

  20

  10

  5

  数量(件)

  1

  2

  4

  8

  16

  让学生先完成表一的问题,在让学生如同表一的问题完成表二,书写在作业作上,请两名学生说一说。

  3、想一想: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量、每两种之间存在怎么样的比例关系?它们的条件是什么?

  二、总结问题、比较正反比例

  1、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呈反比例关系。

  小练笔:请学生举几个数量关系说一说,同桌交流,汇报

  2、正反比例比较

  观察表一和表二以及正反比例的知识,比较正反比例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不同点

  变化方向一致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变化方向相反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1、2、3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

  在此基础上拓展:

  1、,那么和成()关系;

  2、,那么和成()关系;

  3、,那么和成()关系;

  判断:

  (1),圆周率一定,圆的周长和相应的直径成正比例;

  (2),圆的直径一定,圆周率和相应的周长成正比例;

  (3),圆的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相应的直径成反比例;

  练一练5、判断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四、小结

  正反比例的区别与判断

  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堂正反比例的比较的综合课,整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比较观察使得学生自主的归纳出正反比例的异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确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因此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基本上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载客后的练习中补充了带有未知数的三道练习让学生判断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和杰却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安排了一个判断题,由于前面都遇到有一个数量关系可以得出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可是这个问题就存在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圆周率是一定的,通过这个题的练习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正反比例的条件,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再602班上课的时候,在出示小黑板的时候,没有先让学生回顾正反比例的知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没有及时地吸引过来,于是在第二堂课的时候,求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回顾知识,并吸引学生注意。还有就是表意于表二的利用,在第二堂课上比第一堂提高了,消除了学生再次整理信息所消耗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24cm2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

  1.根据两个长方形的边长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3.小结:长方形的一条边的长随着邻边长的增长而减少,在变化过程中,面积24cm2的长方形的相邻两边长的积都是24。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长的积都不相等,但他们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表,你从表中发现什么?

  自行车大巴车小轿车速度/(千米/时)106080时间/时1221。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

  (1)需要的时间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时间反而扩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时间反而缩小。

  (2)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因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都是120。提问: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3、总结。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已读的页数1234……剩下的页数797877……

  提问:已读页数和剩下页数能不能成反比例?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数/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3)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吗?

  4.请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乐乐的年龄/岁67891011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

  4、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活动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3∶8=15∶4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同学们,进行“物物交换”活动,看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写出你的想法。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这个比例中x是多少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己动脑写出想法。

  (2)小组交流。

  2、师:哪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想法。

  板书:4:10=14:x

  解: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3、总结:

  师:在比例里,如果已知任何三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数的值。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解比例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6和8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是0。4和0。3,两个外项是6和x。

  (3)比例的第一项是4,第二项是8,第三项是x,第四项是10。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回忆整理,再现旧知。

  1。欣赏图案:(出示课件)小精灵:“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五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天安门图案、第五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小到大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2: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3:天安门城楼的图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4: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5: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誰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在不同学段学习了图形变换的知识,所存在脑子中的也是一些零散的记忆,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分别出示5幅观赏性强,并藏着不同的变换特征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现,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系统地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综合运用,复习旧知

  欣赏课本第104页板报花边图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大多是设计师们设计的,瞧,这是一位同学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的板报花边,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他利用了哪些变换的知识吗?(出示课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识,把第一个图形连续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这一排花边。

  生2:他利用了旋转的知识,首先在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画好三个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一组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45度7次就得到了这个图案。

  生3: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依次按比例缩小排列的。

  生4: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5:其中的每幅图案是大小不同的三个正方形绕中心点旋转得到的。

  小结:这个板报的花边是综合运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至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中将所学图形变换的知识一一再现,回顾特征,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板报花边图案,呈现的是图形与变换内容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并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发现这个图案综合运用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知识,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再次感受到这些变换的魅力所在。)

  四、巩固提高,拓展思维

  1。做一做。

  要求:仔细观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练习二十第3题。

  要求:先独立想一想,如果还不能解决,在小组内可以利用学具转一转。(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知道旋转可使一个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时请学生演示是怎样画的。

  五、小小设计家。

  师:今天要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帖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本堂课最后,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家的环节,把本课所复习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乐此不疲的设计图案当中,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会数学的神奇与玄妙。)

  六、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成长记录袋中。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2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数学教案》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补充:用比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

  2、能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复习

  谈话导入: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二、拓展练习

  (一)填空:

  1、下面两个量“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如果3A=4÷1/B,那么A与B( )

  引导学生将这个算式改成A与B的比,计算比值后再判断。

  2、(1)8/X=Y;(2)X/8= Y;(3)X- Y=8( )式中的X与Y成反比例,( )式中的X与Y成正比例。

  3、(1)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2)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数值。(3)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成正比例,( )成反比例,( )不成比例。

  引导学生将以上3个表达式进行变式,如能变成两个字母的比值或积,即成正或反比例。

  4、a和b成正比例,并且在a=1.5时,b的对应值是0.15.

  (1) a和b关系式是a/b=( ).

  (2)当a=2.5时,b的`对应值是( )

  (3)当b=9.2时,a的对应值是( )

  引导学生理解每题要求,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三、解决实际问题

  1、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4吨,可以烧72天,由于改成节能炉灶,实际每天只烧2.4吨,这堆煤可以烧几天?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估计学生都用算式解,引导学生判断题中4个数据是指哪两个量?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共行了5小时,那么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估计学生都用算式解,引导学生判断题中4个数据是指哪两个量?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条公路,3天修了75米,照这样计算,再修15天就可完成任务。这条公路全长有多少米?

  用算术方法如何解答?用比例任何解答?引导学生用多种比例方法解答。

  4、拓展练习:在标有0 40 80 120千米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相距9厘米,一列客车与一列货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2小时后相遇。已知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5:4,求客车的速度。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材分析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章的最后一个内容。对于比例尺,学生可能在地图上都曾见到过,也许并不陌生,尽管如此,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这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在整个教材的编排中,体现了新教材,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自我的实践过程,感受到知识的广泛应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值得关注的是:北师大版删除了比例和解比例知识,本课有关计算不能用解比例方法解答,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根据乘除法的意义来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教过老教材的教师一定感触最深,本节课新旧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差异是非常大的。老教材将本节课融入正反比例应用之中,完全按正、反比例知识的解题方法来解决比例尺问题,要求学生列方程解答,有时一题中要设X、Y两个未知数,使比例尺问题相当的繁锁,而新教材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过程,同时提倡灵活,多样的解决比例尺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深刻的体验到比例尺的应用和价值。《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必要性,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比例尺,应用比例尺,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现代教育家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本节课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学习兴趣。课前通过问题情景引入,课中创设购房、装修等一系列情景,注重了与生活的相结合,从生活中感受比例尺,从动手操作中认识比例尺,从自主探究中总结比例尺,再去体验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整堂课知识点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第二、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识,在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引导-----发现-------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先利用小蚂蚁为什么5秒钟从宝鸡到达西安这一问题引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日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把1米长的线段画到练习本上,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比例尺表示1米,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构建出比例尺的概念。

  第三、抓住要点、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在本节课中要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区别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知识点多,容量大。抓住重点,个个击破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引入数值比例尺时重点抓住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说,介绍线段比例尺时重点强调线段比例尺只看第一格对应的实际距离即可,强调千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重点强调无论是放大比例尺还是缩小比例尺前项永远是图上距离等等,注重了细节的强调及学生易出错问题的强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水到渠成。

  第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各类地图的出示快捷、直观,探索、观察各种电子元件,生物图谱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多种习题的出示,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测量,绘画,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四个环节:

  (一)、问题情景引入,认识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西安吗?宝鸡到西安的动力车坐过吗?动车美观、舒适,尤其是速度非常快,现在从宝鸡到西安只需要70分钟,比以前快了很多。可是有一只小蚂蚁很厉害,它只用5秒钟就从宝鸡到达了西安,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兴趣,活跃课堂。二是认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里恰好引出了小蚂蚁在地图上爬行的便图上距离,而我们坐动车所走过的路程就实际距离,非常直观形象的区分了两个概念,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师:下面我们共同作一个小研究,你能把1米长的线段画到自己的练习本吗?有什么好办法吗?(出示这个小研究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学生不能按实际大小画,只能想办法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让学生亲身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2、师:你打算画多长的线段代表1米呢,那就把自己的想法和设计表达出来,完成下面的表格。(电脑出示,教师强调单位统一并化简)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结束了探究,汇总了答案,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进行了比较,写出了比,这些比 1:10 1:100 1:50……就是比例尺,总结出比例尺的意义,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揭示了课题并板书课题)。

  要求学生能很准确的说出每个比例尺表示什么。

  3、问:认识了比例尺,你在哪里见过比例尺呢?(地图上)

  电脑出示两幅地图:①数值比例尺1:40000表示什么?(这是一幅宝鸡周边地图,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甚至自己的家,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切身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②线段比例尺:0 800 1600km

  告诉学生线段比例尺1格就是图上的(1cm),对应的实际距离是800km, 2格就是图上的(2cm),对应的实际距离是1600km

  你能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即求比例尺要知道谁?

  (板书)1cm:800Km=1cm:80000000cm=1:80000000(8千万)

  强调:①线段比例尺只看第一格对应的实际距离即可。

  ②注意千米和厘米的单位换算。(添5个0,去5个0)

  (这里利用两幅地图,自然而然的认识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使学生学会了相互转化)

  4、(接下来我说)看到了这么多的比例尺,刚才说的比例尺都是把实际比较大的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也可说按一定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所以它们有共同点你发现了吗?(前项比后项小,,而且一般前项为1)那么在应用比例尺过程中还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

  (这里注重了细节的强调,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三)、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我精心设计的,在区分放大,缩小例尺的同时练习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也是本节课的最重最难的一环节。

  我是这样引入的:最近老师想购买一套房子,在售楼中心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我想要面积大些的,你们建议我买哪套?

  (这里电脑出示两个房屋平面图来挑选,一个实际是图上的200倍,一个是100倍,选定面积大的第一套房屋,接着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实际面积。)

  (在计算住房实际面积这一环节中,学生首先要思考的是实际距离应怎样求?它等于生么?从而导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这一数量关系,另外学生最易出错的是先转化实际距离再求面积,还是先求面积再转化实际距离,在这里我创设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问题,从错误、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这里出现了多种方法,尤其是部分学生先算出图上的面积后再利用比例尺这一错误做法,以往学生也经常在这里出错,我便有意识创设了这个出错的机会,让学生犯错,出现在黑板上,及时的讲评并修改,相信学生今后再不会犯类似的错误。最终利用购买房屋这一情景总结出了求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接着我进一步引深:对于同学们为我选的房子,老师非常满意,有了新房间,就要装饰一番,这是老师家的一张全家福照片,这样的照片挂在墙上显小了些,所以我们需要把它(放大)。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要用到这种放大的情况呢?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收集的一些电子元件图、生物图……(电脑出示)

  (这里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电子元件和生物图片,再一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增长了见识,适时的引出一道利用放大比例尺求图上距离的题)

  绘制一张精密零件图纸,它的实际长度6毫米,比例尺20 ︰1,求图上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在这里先让学生观察20 ︰1,与先前见到的比例尺不一样,它后项为1,从而区分了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之后总结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一环节可以说知识点多,有一定难度,但我抓住要点,强调了无论是放大比例尺还是缩小例尺前项永远是图上距离,后项永远是实际距离这一关键,使知识云开雾散,透彻明了。)

  最后进行全课总结: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谈一谈,学习了这节的课的收获。

  (通过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梳理与回归,让学生把知识系统化,培养其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由于本课涉及知识点多,容量大,为使学生得以巩固,我设计了一系列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电脑出示):1、比例尺是( )与( )的比。

  2、把千米数化成厘米数,要在千米数后面添上( )个0;把厘米数化成千米数,要在厘米数后面去掉( )个0。

  3、把线段比例尺改为数值比例尺。 0 40 80 120km

  4、这幅地图中,量得西安到北京的距离是 4.5cm,你能根据这张图的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约是多少千米吗? 200千米

  5、小丽家到学校约900米,画在比例尺为1:30000的图上应是( )。

  6、一种零件长8mm,画在图纸上长4cm,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尤其最后设计了实践活动,量一量自己的卧室的长和宽,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按1:100的比例尺画出自己卧室的平面图。

  (让学生从身边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有关比例尺的计算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也体现了本节课的主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四、 小结

  五、作业

  1、说一说下面的比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公鸡和母鸡只数的比是3∶7。

  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4。

  水稻、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的比是3∶2∶1。

  2、先说一说每种数量之间的分数关系,再解答。

  科技书和文艺书本数的比是2∶3。

  科技书本数是两种书总本数的();

  文艺书本数是两种书总本数的()。

  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

  男职工人数是职工总人数的();

  女职工人数是职工总人数的()。

  3、引入新课。

  1、例2

  条件、问题。

  题中其实是把多少人数按什么分成哪两个部分?

  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是什么意思?

  问:男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怎样知道的?女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根据这个比知道了男职工和女职工总人数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想一想,会解答吗?

  学生练习。

  口答解题过程。问:学生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谁来说说,例2是怎样想的,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看看书上的解题过程,是否与我们的解答一样。

  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学生说检验过程,师板书。

  问:第一步检验的是什么?第二步呢?

  师说明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以及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2、连一练1

  学生练习;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再说说解题时要怎样想。

  3、教学例3

  说说条件和问题。

  问:要分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三个班人数的比是怎样的?

  就是把多少本图书按照哪个比来分配?

  说说要怎样想?

  学生练习在本上。

  让学生重点说说一班本书为什么这样算,再检查第二、三步做地对不对。

  可以怎样检验?

  小结。

  4、练一练2

  说说要怎样想。学生练习。

  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5、说出每个数量各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语文书和数学书本数的比是2∶3;

  一条公路修好的和剩下米数的比是1∶1;

  山羊和绵羊只数的比是8∶5;

  一种混凝土里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3∶5。

  练习151、3、4

  课后感受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用另一种方法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P55第1—3题,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相关概念,能比较熟练地应用相应的概念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并解相应的能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比例的有关概念。

  1、整理比和比例的意义。

  什么叫比?举例说明。

  什么叫比例?也举例说明。

  2、从它们的意义,你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评讲:说说比值是怎么得到的?

  3、组织练习:(口答)

  (1)下面的比各表示什么意思?

  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7:9

  科技书与文艺书本数的比3:5

  (2)求下列比的比值

  6:1.5

  (3)下面每组里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1:2和2.5:5

  1.2:0.3和6:1.5

  4、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基本性质是什么?与比的基本性质相同吗?为什么?

  比、比例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各部分名称前项后项比值3:4=9:12内项外项

  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评讲:根据作业情况作评讲。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这一课掌握了些什么?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2、3题。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6页比表示的具体含义、“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说明比、分数和倍数关系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应用不同的知识解答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二第3题。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知道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根据这样的联系,对于比和比例应用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比和比例应用题。通过复习,要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同一道应用题,提高灵活、合理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提问: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2、出示: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4。

  提问:根据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4,你能用分数、倍数关系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吗?

  指出:把1:4看做1份和4份的比,甲数就是乙数的1/4,乙数就是甲数的4倍。

  3、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小黑板出示。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1、说明:对于一个比或一个分数、倍数,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关于比和比例方面的应用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再说一说80克盐这个数量与比的哪一部分是对应的。

  提问:盐和水的重量比1:15可以怎样理解?

  提问:按照1:15这三种角度的理解,题里已知盐重80克,你能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困难,再看看书上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三种解法。

  提问:第一种解法为什么用80×15可以求出加水的重量?这样做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种解法是按怎样的方法解答的?列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提问:这三种不同的解法,都是根据哪个条件来找数量之间的关系的?

  指出:这三种解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盐和水的重量比1:15这个条件,从倍数、分数和比的意义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找出盐和水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相应的三种解法,求出了问题的结果。

  3、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

  请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甲队修的米数正好是乙队的4/5”的含义,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注意学生中的不同解法。

  4、做练习二十二第5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找一找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谁来说一说,每题里元数与份数是怎样对应的?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学生每道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算式,不要计算结果。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

  追问:这里都是把哪个条件经过转化后找出不同解法的?

  5、讨论练习二十二第6题。

  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合唱组人数是舞蹈组的2倍可以怎样理解?两题里的人数对应的份数各是怎样的?

  6、做练习二十二第7题。

  让学生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问:第1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

  第2题男衬衫和女衬衫件数的比是几比几?

  这里两道题请同学们都用两种方法解答。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

  提问:用分数知识解答这两道题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一样?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的?

  用比的知识解答这两道题时列出的式子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指出:解答应用题要根据题意,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提问:比和比例应用题,或者倍数、分数应用题,用不同知识解答时,主要把哪个条件从不同角度理解的?

  指出:由于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条件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所以,解题时就可以根据每次理解这个条件的知识,用相应的方法灵活、合理地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一练”第3题。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45题,练习九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比例解答应用题

  教师: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有些应用题就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1,用小黑板出示第35页第4题:

  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行10.6小时,运行14周要用多少小时?

  教师解释:运行一周就是绕地球一圈,人造卫星的速度是一定的.。

  提问:

  这道题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因图为 =速度,而速度是一定的,所以转的周数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指名说说这道题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当学生说出后,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解:设运行14周要用X小时。

  6:10.6=14:X

  6x=10.614

  X=

  x 24、7

  答:运行14周要用24.7小时。

  2.用小黑板出示第35页第5题:

  一个农业专业组乎整土地,原来打算每天平整0.4公顷,15天可以完成任务。结果12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平整多少公顷?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这道题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当学生说出每天平整的公顷数与时间成反比例后,让学生完成这道题。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3.总结。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题在解答时,先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46题。

  1。第4题,先说明一下,农药是药液和水合起来的重量,再提示:第(1)小题。要求配制这种农药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多少千克,要先算出农药和药液的比、农药和水的比。

  2.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方砖的面积与方砖的块数成什么比例。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解答思路。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比和比例》数学教案12-12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08-10

《反比例》数学教案07-20

《反比例》数学教案01-13

《比例》六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5篇)08-11

《反比例》数学教案(经典15篇)07-20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04-02

六年级数学教案12-06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5-20

六年级数学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