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4-08-15 07:56:0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集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集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上第37—3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编制8的乘法口诀。

  2、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寻找规律编制记忆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口诀

  教学准备:小棒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今天,小凯蒂又来到了同学们中间,看看她在向大家学什么手艺?

  (出示情景图)

  原来凯蒂来到教室里学习编中国结。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

  生2:做2个中国结需要多少个圆环?

  生3:每周要安排多少人做值日?

  ……

  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凯蒂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编儿歌,填填表(教学红点)

  我们一起来看 “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这一问题在老师送给小凯蒂的儿歌中能不能找出答案。

  (出示儿歌)

  小小凯蒂志气高

  编起结来手儿巧

  中国结儿传友谊

  我们一起瞧一瞧

  一个结上8个环

  ……

  谁能接着往下编?2个结上……?3个结上……?……

  (以小组为单位,可借助小棒,把儿歌编完整)

  学生按照共同编好的儿歌,边说边完成38页“填填表”

  2、读儿歌,编口诀

  同学们数得很好,你是怎样数的?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学生交流方法)

  同学们猜想一下,根据以往乘法口诀的学习经验,8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们能编出口诀吗?

  (学生试着编口诀,并将整理好的口诀进行板书)

  3、寻找规律 记忆口诀

  (1)来看一下我们编出的8的乘法口诀,一起来读一读。

  (2)仔细观察,同桌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规律)

  (对的',也就是每相邻两句口诀相差8,三八二十四和四八三十二相差几呢?4个8比3个8多几?比5个8少几?)

  (4)如果忘记了“六八”这句口诀,怎么办?

  (5)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最难记?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记忆口诀。

  三、解决问题 走进生活(教学绿点)

  1、一周安排多少人做值日?

  能很快解决吗?

  (学生先独立计算解决,然后再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谁能代表你们小组说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是怎样想的?用到了哪句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

  生1:就是求5个8是多少?

  生2:可以列成5×8或8×5,用到的口诀都是五八四十。

  ……

  四、自主练习 巩固深化

  1、自主练习1“对口令”游戏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师说上半句,生说下半句。再轮换,增加趣味性。)

  练完之后再由同桌两人继续练习。

  2、7个8比6个8多( ),比8个8少( )

  提问:7个8比6个8多几个8?

  你能照样子说一句吗?

  3、一组一组地做,做完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每一组的得数为什么是一样的?

  3×8+8= 5×8+8= 6×8+8=

  4×8= 6×8= 7×8=

  8×4= 8×6= 8×7=

  4、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看得数、讲算式)

  48 56 24

  五、拓展应用

  班上共有多少名学生?(42名)

  除了用数字告诉大家用,你还能用算式来告诉我们吗?

  可能会出现:5×8+2 6×8-2 4×10+2

  五、总结评价 延伸拓展

  学了这节课,你有新的收获吗?(学生说感受,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乘法口诀呢?

  如:一只螃蟹几条腿?两只?三只?你能编首儿歌吗??(学生做拍手游戏)

  同学们编儿歌的兴趣真浓厚,等我们以后学了9的乘法口诀,还能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只要同学们用心去发现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的更多。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四种图形的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种图形的本质特点;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图形的本质特点;

  2、能利用所学知识拼摆图案。

  学具准备:

  1、积木各小组一套;

  2、供折叠用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每人一张;

  3、供学生拼图用的色卡纸及各种图形每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课前):让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谜语给大家猜一猜,然后教师提出“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小家伙,木脑袋,要说他的本领可不小,造房、造桥样样行,小朋友们喜欢他。”(积木)

  2、导入:你们喜欢玩积木吗?喜欢的小朋友请举手?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是来玩积木,而是看积木;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块积木。挑好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积木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1)活动:请你把手中积木的面摸一摸,你能把你摸的面用水彩笔描在这张白纸上吗?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描得又快又好!

  (2)展示:你能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看一看吗?抽学生的作品帖在黑板上,然后问:“有没有和这些图形不一样的?”帖出不同形状的

  (3)认识揭题:请看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小朋友们描下来的,你们看的清楚吗?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他们放大到了屏幕上。你认识吗?一边认识,一边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些图形。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4)联系实际: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学生自由说。

  2、认识特点

  (1)观察交流:刚才小朋友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形。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特点?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找一找他的特点,先在小组里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

  a:哪个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b:哪个小朋友选择的图形和他不一样?自由说,适当表扬。(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

  (3)比一比

  a:你觉得在这些图形里面,有哪些图形长得比较相似?(长方形和正方形)

  b:它俩有什么地方非常相似呢?(4条边和4个角)又有什么不同呢?(4条边相等与否)

  (4)折纸验证

  a:你真聪明,发现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那哪个小朋友有好办法来验证---的想法?(折纸)

  b: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和老师一起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再折一折。(对折)这样折你发现了什么?(变成了长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两条边叠在一起,这两条边相等。)这样折你又发现了什么?(变成三角形,这两条边相等。)

  c:小结:所以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

  d: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来验证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吗?请你折一折,学生活动。

  e:抽生上台边折边讲,集体表扬。

  (5)摆一摆

  a:你能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用牙签来摆一摆吗?学生活动,教师适当指导。

  b:抽生实物投影较对,有不同摆法的举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想象这些图形的形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小结回顾

  小朋友们都能说能找能摆,真厉害!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一共认识了几种图形?是哪几种?

  四、深化练习

  1、课件出示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有哪几种图形?请你数一数,正方形有几个?有哪3个,你能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吗?课件闪烁。长方形呢?三角形有几个?一起数一数。圆形呢?

  2、拼图

  (1)出示范品:你们看,这幅图像什么?找一找在这幅图里有哪些图形?你也能用信封中的这些图形拼一幅漂亮的图画吗?听音乐,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拼的图画最漂亮。

  (2)小组合作活动。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

  40( )<306

  30( )<207

  40( )<275

  60( )<194

  90( )<351

  ( )60<137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习。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12016,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18221=

  28836=

  29242=

  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3.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回顾学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简单的买文具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记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租船……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揭示并板书课题)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出示:小明家有图书587本,小红家有图书239本。

  教师:同学们,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小明家和小红家的图书很多,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书……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小明家和小红家一共有多少本图书?小明家比小红家的图书多多少本?小红家比小明家的图书少多少本?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587+239 587-239

  学生估算第1个算式,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1:587+239≈80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00,600+200=800。

  学生2:587+239≈85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50,600+250=850。

  学生3:587+239≈830,我把587看成590,把239看成240,590+240=830。

  教师: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呢?该怎么办?学生4:同学3估算得比较接近。

  学生5: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

  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587+239/826

  集体订正后,说说计算时要同学们注意什么。

  学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应该向前一位进1。

  学生计算第2个减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2.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下面的动画:小明的爸爸和小明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刚好买了50元的商品,小明的爸爸从钱包里摸出了一些钱,发现只有2元和5元的面值。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可以怎样付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略)

  (3)怎样才能得出尽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复呢?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如下的.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

  (4)学生汇报,出示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58第2种106第3种154第4种202

  (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张;2元的张数只能5张5张的数;5元的张数都是双数……

  三、反馈练习,拓展运用

  (1)明明一家3人到动物园去参观,参观的门票有两种:价格最低的为30元,价格最高的为50元。明明买了3张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

  (2)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的思考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

  第四单元

  第五课时: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对称性质;课本第100~101页,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会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知道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教具、学具:剪刀、复写纸、白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你是如何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一个圆的`圆心的。

  二、新授。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物体或图形很特别,把它们像圆一样沿着一条线对折,两边就完全重合;如枫树叶、蝴蝶(出示图形)等这些图有对称美;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

  教师把一张白纸对折,中间夹上双面复写纸,在纸上面画半个花瓶,然后把纸展开,得到以折痕为对称轴的整个花瓶。

  从图中不难发现折痕两侧物体形状与图形的大小完全一样。

  师生一起打开课本第121页,看上半页的三个图(树叶、蜻蜓、天平)由学生说一说他们的特点。(他们以树叶的主干、蜻蜓的身躯、天平的指针为轴左右两侧形状、大小一样。)

  做课本上的实验,把一张纸对折并按书中的图样画好,再用剪刀剪下,把纸打开可看到它是以树干这直线为轴,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小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指着树叶等)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回答课本第121页下面的“做一做”。

  3.画(找对称轴)。

  对称轴的轴法是一横一点一横点穿过图形,如“—·—·—”。先要求学生判断下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然后要求学生判断下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学生画出对称轴。

  最后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量一量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通过多处的测量可概括出: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00页“做一做”第1题。

  1

  第四单元

  2.课本第101页“做一做”第2题。先找出对称轴然后再量一量对称轴两侧

  相对的点距离是否相等。

  3.练习二十六第1~6题。

  课后小结:

  2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xx×1013×3021×3043×20xx×4051×7063×3072×10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32×1342×1121×23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12×4432×1342×1121×2323×3241×2122×2334×12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31× 3123×3322×2412×41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31× 1312×1222×1111×25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43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8

  教学内容:教材P115、116页练习二十四第8-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能正确地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指出多边形的周长。

  2、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比较复杂的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长方形纸片2张、铁丝1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练习本单元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更加明确什么是周长,会更加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概念练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1)做练习二十四第8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正方形)每个图形都有几条边?(板书:4条边、4个角)

  量一量各个图形中每边的'长度。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每个角。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

  你能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吗?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判断(出示图形)

  哪几个是正方形,哪几个是长方形?

  2、周长的概念

  (1)什么是周长?(指名回答)

  (2)练习二十四第9题。

  你能看出第9题里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口答,说出是怎么得到的?

  三、周长计算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10题。

  (1)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

  周长是怎么算的?

  (2)先让学生量一量。

  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么算?

  2、做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做第1题。

  (读题)边长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2)做第2题。

  (读题)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3、练习二十四第14题

  (1)读题

  (2)提问:20厘米其实是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什么?

  (3)小组讨论围法。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 借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义,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认识什么是方程。

  2、 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4、 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难点:方程的意义抽象的过程。

  课前谈话:渗透平衡和等量(谈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天平,(见过天平吗?在那里见过?有什么作用啊?)根据天平的状态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让学生想办法得出让天平两边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对不同的式子进行分类(不要有任何要求)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分类的想法。小组之间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本组的'想法。让小组的代表说说自己组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

  3、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分类进行小结:像这样的用等号连接左右两边的叫做等式。像这样的这一类叫方程。板书课题。(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

  4、小组探究“什么是方程?”(先观察式子,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5、小组汇报各组的想法。在各组倾听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师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7、生举例。

  8、师举例,让学生说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9、通过刚才的几道算式,让学生说说对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0、判断两句话: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画图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练习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图列方程。

  3、根据题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谈谈自己在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

  2、送给同学们一个方程:天才+X=成功。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0

  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指出各个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初步进行物体与其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间的相互转换。

  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简单描述看到的形状。比较几个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或上视图)。

  本单元教材安排一道例题和一次想想做做,都是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一道思考题里观察的物体要复杂得多。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观察了由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的物体,初步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描述物体各个面的形状,这些都是继续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从3个小正方体的拼摆至4个小正方体的拼摆,数量上仅多了1个小正方体,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得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物体形状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物体时数学思考的'水平都能得到一次发展。例题出示三个都是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由大卡通引导学生先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再从侧面和上面看,也分别比比形状,这些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要求。

  用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不只例题中的三个,还有许多。因此,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继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并且画一画。这些要求既与例题自然衔接,又比例题适当提高。摆一摆让学生整体感知物体的特征,先摆再看便于学生理解物体某个方向的形状。例题和各道想想做做都有先摆一摆的要求,教学时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摆的物质条件,绝不能图省事以看教材里的实物图代替看摆出的实物。把看到的图形画出来,是表达观察、思考结果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画图的要求不宜过高,能画出草图并基本正确就可以了。

  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依据视图摆出物体,其中第(1)题的摆法各只有一种,第(2)、(3)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要鼓励学生摆出既符合视图要求,形状又不相同的各个物体。引导他们经历研究视图的结构想一想应该怎样搭动手拼搭验证搭成的物体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发展空间观念,也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进行第(2)、(3)题的拼摆时,可以分步进行。如先拿2个或3个正方体放成一排,再把其余的正方体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想想有几种放法并检查摆出的各个物体的视图是否符合题意。第5题是第6题的铺垫,每个楼房模型都只要4个正方体就能搭出。学生在搭的时候,会自觉体会其中某个正方体被遮着,不容易看到甚至看不到,能理解那个看不到的正方体事实存在,也是空间观念的反映。第6题左边物体中的各个小正方体都能清楚地看到;中间物体中的个别小正方体不容易看到;右边物体中有个别小正方体被遮着,不能直接看到。说出三个物体各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难度不同,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数、怎样想的。

  思考题是从前、后、左、右分别观察由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供教学选用。要注意的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由4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1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 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 09m= 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 9m= 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3~44页例1 1、例1 2和“练一练’’,第46练习七第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倍数及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倍数,理解公倍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今天这节课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提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你对公倍数有哪些想法?对最小公倍数呢?

  引导:大家交流的想法,实际上是联系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进行联想,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好数学。那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倍数。

  (1)出示例11,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问题。

  引导: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铺两个正方形,哪个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看图想一想是为什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算式来说明理由,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哪个正方形能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

  提问:联系铺满长方形的图形,观察列出的算式,你觉得6和3、2这两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是3和2公有的倍数。

  (2)引导: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明确可以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

  你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厘米数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能用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像这样能被正好铺满的正方形有多少个,能找得完吗?

  (3) 引导:现在你发现,6、12、18、24这些数和2、3都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想法。 指出:同学们的理解还真不错!大家发现6、12、18、24这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数,我们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追问: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不是?

  那哪些数是2和3的公倍数呢?(板书:6,12 ,18,24是2和3的公倍数)为什么公倍数里要用省略号?你还能任意再说几个2和3的公倍数吗?

  2.求公倍数。

  出示例12,明确要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

  让学生独立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与同桌交流自己的 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的?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用不同方法找的.过程和结论,使学生领会。

  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其中’最小的是18。 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追问: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说明:两个数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里最小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倍数。

  引导:你也能用圆圈图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和公倍数的关系吗?自己画一画。 学生交流,呈现集合相交的图,(图见教材,略)分别标注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并强调三个部分都有无数个数,都要用省略号表示。

  让学生看直观图说说,哪些数是6的倍数,哪些数是9的倍数,哪些数是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几。

  指出: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6和9公有的倍数,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9题。

  4.做练习七第10题。

  四、总结提升

  引导:今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可以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写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内容: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习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4

  教学内容:概括分数可以化成小数的规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并能正确的进行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

  2、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

  二、教学新课

  1、让学生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1/21/3.3/42/55/68/153/22

  5/82/97/101/129/144/253/40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三、引导观察

  (1)观察两个框内的'分数,各有什么特征?(他们是最简份数)

  (2)把这些份数的分母分别分解质因数。

  (3)再次观察这些份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

  (4)师生共同归纳

  (5)议一议

  (6)请每个同学举出两个例子,验证一下刚才概括的这个特征是否正确。

  四、应用这些特征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

  五、巩固练习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习。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2、比赛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

  出示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身边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来算算身边的什么呢?

  课前以同桌四人为一组,调查了一些数据。现在就来汇报一下你们最想算什么。(汇报)

  四人一组,用计算器来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数据吧!

  问: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计算的情况?

  一人说题目,一人汇报,一人补充。

  4、发展性练习

  棋盘题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看着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就是个惊人的数字了。这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说故事: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在一次战役中,拯救了整个国家,于是国王把他召进宫,要对他行赏。国王说:“小伙子,你要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凌罗绸缎?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小伙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人拿来一些米和一个象棋的棋盘。他在棋盘的第一格摆了一粒米,在棋盘的第二格摆了2粒米,在第三格摆了4粒米,第四格摆了8粒米。他说:“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满整个棋盘的米就送给我吧。”国王哈哈大笑着说:“你就只是要些米而已?”于是,国王请来了几个大臣,算算一共该给小伙子多少米。可是大臣们都算不个结果来,于是国王又请来了全国的数学家一起算,算了三天三夜也没算出个结果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伙子摆米有什么规律吗?(揭示规律)那么第五格的米该怎样计算?第六格呢?第七格呢?第72格呢?

  这么多2连乘,难怪他们算不出了。现在,我们有了计算器,让我们一起来帮国王算算吧。

  为什么你们都停止计算了?(计算器内的位数不够了)看来,我们手中的小型计算器还是有局限性的,也许还有待你们去开发呢,其实有没有办法算啊?(大型计算器,电脑)

  老师已经在电脑内算出第72格应放多少粒米了。(出示数据:2361183241434822606848)这是个22位数,这个数据几乎是全世界几年的粮食总产量。把这些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约3亿圈。仅仅第72格就这么多米了,更不用说摆满整个棋盘有多少米了,你说,国王给得起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

  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5-18

(通用)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6-25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12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8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案优秀01-02

小学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11-14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15篇]07-05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实用(15篇)07-01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实用15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