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5 12:38:3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共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案(共1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1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练习重点: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答下列各图面积地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

  长方形长×宽ab  正方形边长×边长a2

  平行四边形底×高ah  三角形底×高÷2ah÷2

  梯形(上底+下底)×高÷2(a+b)h÷2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指导练习

  1.练习: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

  3米8米12米  5.6米9.5米12米  5厘米  5.4

  分5.8厘米5.2厘米  米

  3分米5厘米7厘米

  ⑴独立审题,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⑵师巡视,看同学们在计算书三角形和梯形的的面积时是否注意了“除以2”

  ⑶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生独立审题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注意单位的换算。

  三、课堂练习

  四、攻破难题

  1、16题: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长21米,下底长45米,面积是759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

  分析与解:

  ⑴已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⑵上底+下底=21+45=66米

  ⑶高=759÷66×2=23米20厘米

  2、17题:已知右面梯形的上底

  是20厘米,下底是34厘米,其中涂部分的面积是340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34厘米

  分析与解:要求梯形的面积,但不知道高。根据阴影部分是三角形,又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和底,可以求出它的高,也就是梯形的高,再算出梯形的面积。

  高:340×2÷34=20厘米,面积:(34+20)×20÷2=540平方厘米

  3、18题:在下面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5厘米  12厘米  25厘米

  分析与解:以下底为底,一上底上的任意一点为三角形的顶点剪下的三角形都是最大的。因为所有的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没有变,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一个三角形,也可能是两个三角形。

  (15+25)×12÷2=240平方厘米

  25×12÷2=150平方厘米  240-150=90平方厘米

  4、思考题4厘米  右图中,梯形的面积是7212平方厘米。请你算出阴影厘部分的面积。米

  解法一:先算出没有阴影部分的面积:4×12÷2=24平方厘米,  再用梯形的面积减去这个三角形的面积:72-24=48平方厘米。

  解法二:阴影部分是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底与梯形的下底是同一条线段,先算出梯形的下底:

  72×2÷12-4=8厘米

  再算阴影部分的面积:8×12÷2=48平方厘米。

  五、作业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而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出示课件(1)

  2.根据已知算式,说出其他算式的结果及依据。

  3.用竖式计算

  订正结果

  教师谈话:同学们对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掌握较好,如果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这时教师在上题的1和8之间点上小数点。

  二、指导探究

  1.启发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2.组织学生讨论:结合下面试题

  比较:这三个题和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针对第三个算式提问:为什么要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而不同时扩大10倍?

  3.出示例4: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短裤?

  (1)读题、列式

  (2)指名请同学说说:你打算怎样计算?(两种思路)

  (3)独立列竖式解答,有困难可先讨论。

  (4)演示课件(2)

  师:在竖式里,只需把除数和被除数中的小数点和没有的0划去。

  (5)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

  答:可以做84条短裤。

  4.出示例5:

  例5计算

  (1)由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为什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0倍,同时扩大100倍行吗?

  5.总结计算法则。

  (1)提问:

  ①我们是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

  ②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是由谁决定的?

  (2)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法则。

  (3)对照书中计算法则找出总结不够全面之处。

  提问:为什么要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除数和被除数需要同时扩大多少倍,应该怎样移动除式中的小数点?然后再算。

  2.练习五第1题

  把下面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3.计算下面各题。

  演示课件(3),判断这三个同学做的对不对?

  4.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体重达135千克,最小的鸟是峰鸟,体重只有0.0016千克。鸵鸟的体重是峰鸟的多少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是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练习五2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小数

  例4、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

  答:可以做84条短裤。

  教学设计示例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

  2. 在同学们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

  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师: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生: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回忆所学知识

  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同学们对这两个物体一定很熟悉吧。它们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出示在黑板上。

  二、系统整理本单元的知识

  1. 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 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做好铺垫

  师:关于这一单元,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整理呢?

  生:我认为应该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个方面进行整理。

  3. 分组整理

  师: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知识点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

  个方面进行整理,在整理时请将你对大家的友情提示和你们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现在由组长执笔,把你们整理的内容记录在纸上。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对整理得有特色的`小组,教师要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

  4. 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整理的结果拿到前面来展示展示?

  学生展示的同时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

  (第一小组介绍完以后)师:听了他们组的介绍,你能不能对他们的整理进行评价?

  其他小组分别评价,评价时既要说一说优点,也要指出不足。

  师:哪个小组还愿意将你们组的整理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教师请几组上来展示,总结时先肯定他们的努力,以寻找优点为主,指出不足为辅,激发学生

  的积极性。

  5. 归纳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互相合作,整理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并且坦诚地对各

  小组的整理进行了评价。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发言。

  [简评:整理知识是为了查漏补缺,教师在让学生整理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暴露自己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的效果。学生在交流评价时,即要尊重同学的劳动成果,又要发现同学的不足。怎样处理这一对矛盾,可以借鉴这位老师的一些做法。]

  三、练习提高

  1. 基础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刚才整理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判断。

  ①棱长为6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②把一个长方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它的体积大小不变,所以表面积不变。()

  ③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2)填空。

  ①5800mL=()L=()dm3。

  ②一个保温瓶能装水4()。

  ③一个长方体有个顶点,在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相交了条棱,这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3)学生独立完成第59页第2题。

  2. 实践练习

  小正方体拼合,体积、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课件演示:将5个棱长是2cm的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又有怎样的变

  化?

  (2)从这个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整理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简评: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进一步提高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设计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知识的练习要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有层次的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0-1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运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通过复习,能正确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3.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把多位数改写并根据要求写出它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6分钟左右)

  知识整理单(6分钟)

  1.快速阅读书本第一、三、八单元所有内容。简单记录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结合书本第110页上面的“数的世界”问题)

  2.本学期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

  3.本学期哪些练习我经常出错或不太会做。在书上折上角,用笔作上记号。

  在学生自主整理时,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几个整理比较有条理的以备展示所用。

  二、集体梳理重难点(4分钟左右)

  几位同学展示自己整理的知识点及有疑问的地方。

  其余同学作适当的补充及答疑解惑。

  三、巩固练习。(20分钟左右)

  1.自主完成练习单,完成后可在小组中先交流自己的'想法。

  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完成书本第110-111页第1~7题。

  第1题:分数和小数之间是怎么互化的?

  第2题:说说在数轴上找点的方法是什么?

  第3题:说说数的改写和求近似值的方法?它们有什么区别?

  第6、7题:先说说数量关系再用字母表示。

  二、创编题

  1.填空

  (1)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 )位,右边第二位是( )位。

  (2)3个千和3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

  (3)2.35是由( )个1、( )个0.1和( )个0.01组成的。

  (4)在○里填上“>”“<”或“=”。

  0.82○0.86 1.01○0.999

  4.3○4.300 0.507○0.57

  2.儿童剧场楼上有A排座位,每排22个;楼下共有B个座位。用式子表示这个剧场的座位数,并计算当A=15,B=720时,这个剧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思考:解答以上题目的关键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时间15分钟)

  3.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5分钟左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小数乘、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和运算定律,四则混合运算(教材第136页总复习第l~4题,教材第138页练习三十四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与整数乘除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能掌握并按照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运算。

  3、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正确使用中括号,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

  4、能灵活地运用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教具

  活动黑板或幻灯投影。

  教学步骤

一、复习四则计算的意义与法则

  1、填表。比较整、小数四则计算的意义与法则。

  整、小数四则计算的意义和法则

  2、判断课本第138页练习三十四第1题。让学生认真审题,错的指出错在哪里,并加以订正。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

  3.3十4.752.l-0.70.24×30.4÷0.2

  2÷312.5×803.6÷367.4÷7.4×0.1

  (2)笔算:

  2.45×0.3431.906÷710÷12.5

  3.05×0.078(保留两位小数)

  27.18÷27(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58÷18(商保留三位小数)

  笔算前要求学生说一说循环小数怎样计算,怎样求积的近似值和商的近似值。

  二、复习运算定律

  1.填空,并说出运算定律的名称。

  182+68=□十□

  (45+34)+56=45+(□十□)

  4×98×25=4×25×□

  101×45=□×45十□×45

  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全班齐做教材第138页第3题(填书)。

  2,简便运算。

  ①3.4-0.65+7.2一0.35

  ②2.5×7.6十1.4×2.5+2.5

  ③0.5×32×1.25

  ④1.7×0.8十0.17×2

  指名板演,齐练,教师巡视,辅导差生,收集错例,讲评。

  三、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说一说,什么叫做两级运算?

  2、说一说,四则运算的顺序,先讲再板书:

  没有括号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整、小数四则同级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混合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有中、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3、大家练(指名板演,齐练,巡视辅导)。

  ⑴7.4×1.5-4.68÷0.9

  ⑵[80.82+(9.8+8)×1.4]÷0.311

  ⑶[l.2十0.8×(10-3)]÷0.68

  做后集体讲评。

  四、练习

  教材第138页练习三十四第2、4题。

  作业辅导

  一、填空:

  (l)3.5×0.28表示

  (2)0.46×1.02表示

  (3)3.2÷4表示

  二、在○里填上“>”、“<”或“=”。

  1.4×0.99○1.40.65○0.65×1

  7.2÷2○7.2×0.512.8÷0.04○12.8

  9.6÷2.3○9.61.43×1.8○1.43

  三、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806一(0.47+0.806)4.65×(l7.5÷2.5)×2.5

  (9.2-3.68)÷2..5十1.9×0.73.4×8.4十16×0.34

  47.6÷[32.5一(11.04÷2-1.02]5.1一(8÷0.5+39÷27)(保留两位小数)

  四、文字题。

  (1)125个0.08减去0.4,再除以l.2,商是多少?

  (2)4.25减去4.25乘以7.18与6.18的差,所得的差再乘以0.98,得多少?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

  (1)出示例6:

  师:用例6中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梯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要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并填表。

  师:如何计算一个梯形的面积?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

  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倍一半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a+b)h÷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计算后提问:用上、下底的和乘高后,为什么还要除以2?

  (2)结合直观的图形或教具演示,简单介绍横截面的含义,再让学生结合公式进行计算。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梯形面积的计算

  转化

  已学过的图形新图形

  拼摆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倍一半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教学得与失: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巩固制作这三种简单的统计图。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常见的统计图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2)如果已知几个数量并列,不相关联,只要求表示数量的多少,例如各年级人数,那么制作哪种统计图最好?(条形统计图。)

  二、指导练习。

  教科书第71页练习十四第4题。

  第4题,先由同学们报己的身高(课外要求同学们量出身高),在黑板上依次板书身高数据。再根据此题的统计表进行统计,并填人统计表中。集体订正后,再画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略)

  统计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2、能看懂图表,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统计与生活活动课

  [评析]:统计与生活这节课是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单元知识知识后,所设计的一节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统计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制图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所的图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扩充信息量,更好地解决课堂宽入窄出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社会调查,搜集信息

  [评析]:课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了各自感兴趣的数据,以文字叙述式或表格式上传到校园,使信息达到共享的层面,为课上制作统计图作准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数学学习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闭的教材,将数学信息的来源扩展到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这样,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数学本就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二、导入

  1、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录象出现我校新闻播音员的图象)问:你们认识他吗?看他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播放录象:本校爱心捐款情况统计,本校小数报订阅情况统计.逐步将声音变为画外音,画面上是两幅条形统计图)

  2、师:你从刚才的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可见,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利用络环境一起研究统计与生活(出示课题)

  [评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说过: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也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佚始,用学生所熟悉的播音员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新闻的播报和统计图的出现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与统计联系起来。

  三、学生制图和交流

  1、师:对,生活中像这样的信息还有很多,同学们也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已经上传到了校园。就让我们一起点击我们的信息

  2、师:你对哪些信息感兴趣?说说看。

  3、师:刚才你们浏览的信息都是原始的数据,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呢?(用统计图)

  4、师: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形式的统计图来处理哪条信息?为什么?

  [评析]:当实践活动回归课堂后,新一轮的体验又开始了,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操作,从而使抽象的数据图形化,把数与形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信息强有力的表象支撑。由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制图要求教低,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需要人们手工绘图,所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的课件,都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出各种制图指令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准确而又美观的统计图,这样就利用现代技术媒体代替了手工操作过程,解放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师:下面,你可以大显身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点击我们来制图,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进行,然后将制好的统计图上传到校园与大家共享,再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统计图的数据在我要留言栏内进行分析。(在学生制图过程中,教师打开留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介绍:我是用----的形式来----号数据,从这张统计图所的数据可以看出------------------------------------------。

  当学生介绍时,老师将他的作品切换到大屏幕)

  5、师:那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如:两物比较;发展趋势;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等)

  1、师:同学们,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是咱们数学课本上的两种常见统计图。那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2、师:老师在上还见过其他形式的一些统计图,我已经把它下载到我们的信息,想看看吗?那就请点击我们的信息,打开信息提交者为吴蕾英的信息去看一看吧。

  3、师: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评析]:学生的生活层面毕竟是浅层的,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则体现了教师的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学习和知识体系延伸到课本以外,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以保持长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五、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对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我将把我的感受写成小论文,上传到校园中的教学论文栏目,与大家共同探讨。同学们如果对某一问题还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将你的研究成果也上传到校园的数学小博士乐园与你的成功喜悦。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继续巩固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求几个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能正确地求几个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巩固,熟练方法

  1、直接写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5和812和183和2435和720和158和68和106和95、3和69、6和182、3和415、20和5

  (1)教师逐题出示,要求学生直接在作业本上写出得数(例;[5、8]=40)

  (2)检查:学生报,同桌互相批改,再订正。

  (3)提问:5、3和62、3和4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不是它们的连乘积?

  2、改错练习

  (1)学生自己判断P.64第8题并思考,不正确的错在哪里?

  (2)讨论:两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正确?错误的方法错在哪里?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要注意什么?

  (3)师生归纳: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要先用三个数的公约数去除,一直到三个数只有公约数1时,才能用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直到“两两互质”。

  3、练习: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约数

  24、16和308、11和20

  14、21和356、9和10

  (1)学生练习。(四人做在黑板上)

  (2)反馈:师生共同讨论板演题目

  二、比较练习,加深理解

  1、出示: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并把它们填到表中:

  36和5472和1844和5510和9

  两数关系举例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

  倍数关系

  教学过程

  备 注

  互质关系

  (1)学生练习。

  (2)反馈并比较

  (3)师生讨论,将练习结果填到表格中。

  (4)用自己的话将表格的'意思说一说(重点说求的方法)。

  (5)教师小结:求一般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通常用短除法,除数相乘为最大公约数,除数与商相乘为最小公约数;倍数关系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而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为1,最小公倍数为它们的乘积。

  2、出示:求3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两人板演,其余边算边思考: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A、除数有什么不同要求?B、最后的商有什么不同要求?C、在连乘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2)学生练习后,将以上问题讨论明确,并填好下表:

  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

  (3)总结以上表格内容。

  3、练习:

  求;24、18和3616、20和8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学生练习。

  (2)对照表格检查后提问:能不能把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简缩为一个短除式?要注意什么?

  明确:熟练以后可以用一个短除式同时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但要注意要先用三个数的公约数去除,三个数只有公约数1时,才能用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并做好记号。

  例:

  (24、18、36)=2×3=6

  (24、18、36)=2×3×2×3×2×1×1=72

  4、课堂总结。

  三、综合练习

  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60和456、9和182、3和515、25和45

  34和857、12和246、12和245、7和10

  (1)学生练习。

  (2)反馈:说一说求2、3和5、5、7和10两组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说一说求7、21和36、12和24两组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四、作业《作业本》

  注意讲清计算方法,避免求最大公约数和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混淆;加强混合练习,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区别它们的异同。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P52~53例1、例2及练习十二第1、3、7、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现实生活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思考、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你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年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过几年就用年龄十几,n年就加n。

  2.质疑:这里的n表示的是什么?(一个数)

  3.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出示教材第52页例1。

  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2.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出示教材第52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并集体完成表格。

  3.质疑: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

  追问:“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

  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4.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可能用n+ 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龄,n+30就表示爸爸的年龄;也有可能用a+30,用a代表小红的年龄,因为爸爸比小红大30岁,所以用a+30就是爸爸的.年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代数式)

  思考:大家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洁又方便。这些式子中的字母n、a……都表示什么?

  (都表示小红的年龄。)(板书:小红的年龄)

  追问:是不是只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

  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任意字母来表示小红的年龄。

  质疑:这些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表示200吗?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这里的字母能表示从1开始的自然数,但是不能表示太大的数,不能表示200,因为人不可能活到200岁。

  引导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数时,在特定的情况下,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取值范围的,比如表示年龄时。

  5.质疑: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表示什么呢?

  (表示爸爸的年龄,也表示小红比爸爸小30岁。)

  归纳: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多媒体出示)

  6.提问:如果用a表示小红的年龄,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学生自主计算,汇报:a+30=11+30=41(岁)

  当a=12时呢?学生汇报:a+30=12+30=42(岁)

  (二)教学教材第53页例2。

  1.引导: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月球上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瞧瞧。

  (出示教材第53页例2):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在地球上我只能举起l5kg。

  你们知道为什么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吗?

  拓展:是月亮的质量小的原因,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2.探索:在地球上能举起l千克的物体,那么在月球上能举起多少千克?在地球上能举起2千克的物体、3千克的物体,在月球上能举起多少千克呢?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表格。

  通过刚才的列式,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入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把人在地球上能举起的质量用字母表示(以用x表示为例):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就是x×6千克。

  3.简写乘号。

  直接教学:x×6,我们可以写成6x,中间的乘号省略不用写。在省略乘号时,一般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引导学生小结:人能举起的质量是有限的,因此字母表示的数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不能过大。

  4.(出示教材第53页情境图)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自主解答,集体交流:6x=6×15=90(千克)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纸条的面积公式:长×宽。

  引导:此题的宽是3cm,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长方形纸条的面积?

  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列式汇报:3x。教师提示乘号简写的注意事项。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回忆厘米、千克用什么字母表示(厘米:cm;千克:kg),再自主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结果以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

  2.在省略乘号时,一般要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五、作业: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8题。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表示数

  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乘法简写:省略乘号,数字在字母前面。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6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4~8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相遇求时间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相遇求时间”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会用综合式求相遇的时间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第60页的复习题

  先画线段图,再请学生口答这题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提问:怎样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呢?指名回答

  改编:把问题与相遇时间3分对调,改编成例6

  二、新课展开

  1、把线段图上的条件与问题改编

  2、根据数量关系,怎样求相遇时间?指名回答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3、根据例5的第二种解法想一想该怎样解答?

  问:每经过1分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

  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

  经过多少分两人可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

  4、让学生列式解答

  5、讲每一步含义

  50+40表示两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

  270÷(50+40)表示相遇时间

  因为两人1分钟走90米、270米里有几个90米

  这需要走几分钟,实际是包含除法。

  6、练习P61做一做

  做完后请几个同学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5题

  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6题

  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重点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与上节课学的“已知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题目是相反的应用题。根据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在解答相对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时,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数量关系。

  板书关系式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7、8题

  六、板书(略)

  七、教后感: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一道题可以用方程和算术两种方法解应用题,知道两种解法的区别。

  2.能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的选择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器,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找出下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商店运来500千克水果,其中有8筐苹果,剩下的是梨,梨有300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1)水果的总重量-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

  500-8x=300

  (2)水果的总重量-梨的重量=苹果的重量

  500-300=8x

  (3)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水果的重量

  8x+300=500

  2.揭题谈话:我们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有时用算术方法解比较简便,有时用方程解比较简便。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应用题该用算术方法解,什么样的应用题用方程解呢?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有什么区别呢?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这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方程和算术方法的区别。(板书课题: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二、尝试

  1.出示例7.张老师到商店里买3副乒乓球拍,付出90元,找回1.8元。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多少元?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在练习本上列方程解答,再用算术方法解答,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

  (1)生说出自己列方程解答的过程(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师投影出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2)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并说明分析过程。

  (3)指出:方程解法和算术方法解答只写一个答案。

  5.引导比较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点。

  (1)生自由发言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引路,用投影出示二者的`区别。

  用方程解应用题

  用算术解法解应用题

  未知数是否参加列式

  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

  未知数不参加列式

  分析方法

  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

  列式

  列方程

  列算式

  (3)指导看书P.129页,生读。

  (4)指出:未知数能否参加列式的区别,决定了怎样分析、列式的区别。但无论是方程解答还是算术方法解答,都要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列式,都要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6.做一做:

  生独立解答后,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使学生看到此题列方程解比较适当。

  7.注意:以后解答应用题,除了题目中指定解题方法的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的选择解题方法。

  三、应用

  1.练习三十.2

  (1)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

  (2)订正时,说出分别用哪种方法解答。

  第(1)题,是顺向思考的题目,只要把3张桌子的钱数和4把椅子的钱数合并起来,就是用的总钱数,用算术方法解答。

  第(2)题,是逆向思考的题目,要求每把椅子的价钱就要知道4把椅子的钱数,如果把每张桌子的假价钱用x表示就很容易了。

  (3)师小结:一般说来,顺思考的题目用算术方法解比较容易,逆思考的题目用方程解答比较简便。也就是说,要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的选择解题方法。

  (4)提问:例7用哪种方法好?做一做呢?为什么?

  2.练习三十.3(投影出示,只列式,不计算)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答: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和86和1113和2617和51

  2、求30和42的最大公约数。

  二、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已学过两个数的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现在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及画好的数轴。

  (1)学生口述4和6的倍数,投影显示在数轴上。

  (2)观察并回答。

  ①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

  ②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有无最大的?为什么?

  (3)归纳并板书。

  ①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

  ②也可以用图来表示。

  4的倍数6的倍数

  48162012246830

  ..................

  4和6的公倍数

  (4)抽象、概括。

  ①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让学生说)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71页有关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3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分别填写出6和8的倍数,再让学生说:两个圈交叉部分应该填什么数?为什么不打省略号?填好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写出短除的竖式并指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哪些?

  218230

  39315

  35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18(或30)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

  ②如果2×3×3(或2×3×5)再乘以2或3或5得到36、54、90(或60、90、150)都是18(或30)的什么?

  ③18和30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3×3×5)

  (4)归纳: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必须包含它们全部公有的质因数(1个2和1个3)以及各自独有的质因数(3和5)就可以了,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2×3×3×5=90

  (5)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

  为了简便,我们通常用短除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写成下面的形式,求最小公倍数,如:1830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小公倍数了?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74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然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②指导学生看第74页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五的第1题,让学生讲讲为什么?

  2.做练习十五的第4题,先让学生也按要求去做,再回答谁做得对,谁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及方法。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2、3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值

  1.283(保留一位小数)

  5.404(保留整数)

  2.876(保留两位小数)

  指名口答并说说怎们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导入

  小明为隔壁的王奶奶买了8只苹果,共重1.47千克,这种苹果每千克3.85元,请大家算一算应付多少元?

  二、新课展开:

  (一)1、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3.85×1.47=5.6595(元)

  2、师问:如果你是营业员,你该请顾客付多少钱呢?(小组讨论)

  3、请学生说这种付款的理由和方法。

  4、小结:告诉学生这里的5.66是5.6595的近似数,使学生明白小数乘法乘得的积,有时会出现很多位小数,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不需要用“四舍五入法”取它的近似值。

  板书:积的`近似值

  (二)教学例5

  1、指名读题

  2、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3、结合板演,进行集体订正

  问:①钱币的最小单位是什么?

  ②付款时只需要算到什么?

  ③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只要精确到什么位?

  ④横式上为什么用约等号?

  4、小结

  (三)做一做

  P7第1、2题

  指名板演,其余自练,教师巡视辅导

  集体订正,典型错误重点分析

  三、巩固练习

  1、做P8(1)第一题

  P8(2)第一题

  ①引导学生看懂发票

  ②明确表格中的“金额”就产总价,指导求白粉笔的金额

  ③总计金额数要用大写数字,若学生认识大写数字

  ④填在书上,教师巡视辅导

  ⑤集体订正

  3、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5题的思考题

  三、全课小结

  P8(1)、(2)剩下的题目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第6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87~88例1及练习十九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摆、拼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迁移式、尝试、扶放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生:剪刀、直尺、平行四边形纸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为了创建文明城市,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某社区准备要修建两个大花坛(出示教材第87页情境图)。这两个花坛分别是什么形状的?(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2.让学生猜测:你觉得哪一个花坛大一些?多数学生认为不容易猜测,极少数同学猜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大。通过猜测,引导学生总结出:要想比较哪个花坛大,需要计算它们的面积。

  3.提问:你会算它们的面积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1.数方格,比较大小。

  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根据已有经验,学生会想到用数方格的方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教材第87页方格图及平行四边形图。

  引导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方格?每一个小方格是l平方米,不满一格的均按半格计算,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数完以后会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m2。

  继续出示教材第87页的长方形图,让学生数一数并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数完得出:长方形的长为6m,宽为4m,面积是24m2。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87页的表格,并对填表的结果进行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讨论,得出: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和面积分别相等。

  2.猜想验证。

  提问:通过数方格子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如果是一个很大的平行四边形田地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吗?(不能,很麻烦)

  引导学生小结并质疑: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数格子的方法是很不方便的,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既方便又简单?

  引导假设: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

  操作验证:演示教材第88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像刚才演示的操作一样,同桌相互合作,动手进行剪、拼、移的操作方法,从中再次验证一下是否正确。

  师巡回指导学生的操作。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我发现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后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变,即长方形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追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学生得出结论:必须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

  3.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推导过程。(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4.教学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h(板书)

  5.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教材第88页例1。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教师板书。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2题。可先让学生试着做,再通过集体订正检查掌握情况。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五、作业: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1、3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例1 S =ah

  ↓ ↓ ↓ =6×4

  平行四边的面积=底×高=24(m2)

  ↓ ↓ ↓

  S=a × h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带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带分数;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②培养学生总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

  ③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及训练

  重点

  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仪器

  教具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观察以上假分数,根据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这一特征,假分数可以分成几类?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整数

  板书:假分数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分数

  3.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化成整数。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二、揭示课题

  像这样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又可以改写成怎样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认识带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方法。

  (1)出示例2图③,向学生指出:这是我们昨天认识的假分数。从图上可以看到是由(就是2,教师把黑板上的圆片翻一面成2个整圆)和合成的数,可以写成2.2就是带分数。

  (2)观察2,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

  板书:整数部分分数部分

  (3)提问:什么是带分数?

  板书: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叫做带分数。

  (4)认识带分数的读法。

  ①2读作:二又五分之一。

  ②练习。读出下列各带分数。

  1536

  2.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1)自学例4,把和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2)组织学生讨论。

  ①把和这两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根据分数单位的个数怎样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怎样化?

  ②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改写的方法是什么?

  归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除分子,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3)练一练:把复习题第1题中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4)引导学生总结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课本第88页最后一段话。

  四、课堂实践

  1、教材第89页“练一练”。

  2、练习十六第4、6题。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就化成带分数。

  16÷19180÷1527÷23104÷5

  五、课堂小结

  1、什么是带分数?带分数有什么特征?

  2、带分数与假分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3、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者整数的方法是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5、7、8、9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04-12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1-23

五年级数学教案02-06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24

人教版五年级上数学教案11-1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5

五年级数学教案:《统计》08-28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08-29

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03-20

五年级数学教案《圆的认识》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