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平均数数学教案

平均数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30 15:52:1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平均数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均数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均数数学教案

平均数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第单三元《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3.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分类的结果。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体会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表现的特别好,特别爱动脑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谁知道老师一共带来多少件礼物啊?

  生1:一共有六件礼物,有三个大的礼物三个小的礼物。

  师:真棒!你是按照大、小来分的(板书大小)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一共有六件礼物,蓝色的有四件,粉色的有两件,所以有六件礼物。

  师:那他是按什么来分的啊?

  师:真棒!几位同学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把这几件礼物数了出来,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分类的知识(板书:分类)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兴趣,体现数学学科素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二、新授

  1.分类:

  春天来了,老师想领同学们去公园玩,看到公园门口这么多漂亮的气球你愿意把它们分分类吗?那我们可以如何分类呢?

  生:按颜色分类(师板书:颜色)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按形状分类(师板书:形状)

  师:那今天我们就先来按照形状来给气球分分类,请同学们按形状把气球摆一摆,再数一数每种气球有多少个,收集数据,把结果记录在格子里,现在开始。

  同学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你坐好,老师刚才巡视的时候发现咱班同学们整理的可真好啊,老师拿了一个同学的作品请他给大家分享一下他整理的结果。

  师问生1:你能和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吗?(摆成一堆一堆)

  生:我把一样形状的放在一起了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行吗?好请回

  师问生2:那你为什么把气球摆成一排一排的呢?

  生:这样更容易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收集与整理的乐趣】

  2.整理

  师:那我们看这位同学的作品,你们能一眼看出来谁最多谁最少吗?你们是怎么数的这么快的?我还没来及数呢!

  生:看那个最长哪个就最多,哪个最短哪个就最少

  师:哦!你们是通过长短看出来的,老师这里也有个作品,我一摆出来就发现糖葫芦型的和心形的一样长,那他们一样多吗?

  生自己发现需要按照一个对应一个的标准来数

  师:为了让我们的图更加清晰我们还要一起补上一些内容,我在图的下面画上一条横线告诉大家我是从这里开始数的,在下面标记,第一列都是圆形的,第二列都是糖葫芦型的,第三列都是心形的,这下就能让看图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我画的是什么意思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图来表示我们的结果。我发现还有很多同学有很多有创意的作品(收集同学作品进行展示)

  师:我发现这些漂亮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他们都是用什么来记录结果的?

  生:用数来记录结果的

  师:我们刚才用图来记录结果的这一次用数也能记录结果(利用学生作品制作表格)

  师:我们先横着来看,第一行都是…生:形状,第二行是…生:个数。我们再竖着来看,通过观察第一列你能知道糖葫芦形状的有几个吗?观察第二列你又知道什么了?老师在这里加上几条线你会发现它特别像一张…

  生:表格。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不仅把这些气球进行了分类,而且还能把它们整理成图或者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类与整理。(板书整理)

  师:呀!老师突然发现我有一个气球忘放进去了,快帮老师出出主意,这个气球应该放在哪?(师举起一个粉色心形气球)

  生:应该放在心形的气球上面

  师:可是我黑板上的气球没有粉颜色的啊,为什么也能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心形的

  师:因为我们是按照形状来分的,不管什么颜色只要是这个形状就得放在这里。那我们现在又增加了一个心形的气球我们的表该如何改变呢?

  生:心形下面的3改成4.

  师:呀!这里还有一个兔子形的气球(老师举起一个蓝色的兔子气球)这该放哪啊?

  生:应该单独放在一行,因为他是单独一个形状

  师:那我们的图和表如何改变呢?图的下面画上一个兔子形状,表示这一列是兔子形状的气球,表格里第一行加上一个兔子形状,下面写上1表示有一个兔子形状的气球(更改图和表)这下我的表格完整了吧,那为什么同样都是增加一个气球,你们一会变了个数,一会又让我增加了一列啊?

  生:因为它们的形状不同

  师: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虽让增加了一个气球,可是心形气球只增加了一个,而小兔子形状的气球却增加了一类,你们学会了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制作图和表格的过程,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设计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春天是出游的好季节,不光老师爱出去玩,同学们一定也特别爱出去玩吧?老师到了游乐园门口就看到了好多的同学都和爸爸妈妈一起来郊游了!你们能给这些人分分类吗?

  生1:可以按大人和小孩分类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类?

  生2:可以按男人女人分类……

  师:还有吗?

  生:按左右、家人等等

  师:现在老师要带领大家进游乐园了,看看我们到哪了?可是到了售票处我就想你们那么多的分类标准,我该选择哪种呢?

  生:按大人小孩分类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大人20元,小孩10元。

  师:好了,我们接着往下走,这一站我们该选择哪种分类方法更好呢?

  生:分男女

  师:你们怎么不选大人小孩了?

  生:因为这次要进男更衣室和女更衣室了。

  师:看来虽然给这些人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我们要选择适合我们的标准来进行分类。刚才的这两个情景都是老师遇到的困难,现在就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这两个困难,真正的给这些人分分类,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一张小卷子,先仔细看一看老师想请大家帮我什么忙,把这些人按什么来分类呢?

  师:看看你的卷子,谁能告诉我你是帮我什么忙?按什么标准分类?

  生1:按男女分类

  师:你来给大家看看你从哪看出来是按男女分类的?(生指表格)

  师:还可以按什么进行分类?

  生2:可以按大人和孩子分类

  师:除了按男女分类和按大人孩子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能?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类标准记录在表格里。

  师:同学们已经帮老师解决了两个问题,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都是这么些人分类,可是为什么两次分的结果不一样啊?

  引导生说:因为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师:标准不同、结果不同(板书)但是有什么是没变的?

  生:总共的人数不变

  师:表扬同学。你不仅找到了他们的区别还找到了不变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感受遇到不同情况分类的标准也不同】

  三、课堂总结

  师: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分类的现象?

  生:垃圾分类、超市分类、书籍分类、药品分类……

  师:垃圾分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环保,超市分类、药品分类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啊,以后在生活中你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啊?相信你们一定会解决好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师:现在马上就要下课了,你能和你小组的成员交流你本节课的收获并派出代表把你们的收获分享给大家吗?

  学生分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一起学习了把一些东西进行分类,还能够把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整理成图、整理成表,同学们还知道了标准不同结果不同,而且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就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统计与概率的原型,相信你们一定会解决好今后遇到的问题。

平均数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31

  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知道求“平均数”的一个基本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3、知道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它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2、培养学生一定的估测能力,能对平均数的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用途,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夹玻璃球的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老师这里有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我们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分到几个玻璃球?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要用除法来做?

  生:200÷5=40(个)平均分

  2、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玩夹玻璃球的游戏,先听清游戏规则

  (1、不能用手拿2、掉在桌上和地上的不算,时间:30秒钟。好,谁愿意来做裁判,帮大家看时间?我也加入一组玩。)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

  按组汇报板书

  【教学策略说明: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是怎样的?

  2、师:就请大家把自己这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算一算。

  生:汇报各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

  师:这些表示各个组平均每人夹玻璃球的个数叫作“平均数”,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

  师:算出了平均数,现在可以比出夹玻璃球水平高低的名次了吗?

  3、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出示:

  同学们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

  年龄低年级组中年级组高年级组总分760588480人数865

  师: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4、通过第一个游戏和为集体舞比赛排名,谁能说说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

  板书:总和÷个数=平均数

  5、例题教学

  师:同学说得很好,现在来看看这几座大桥,你们都认识吗?

  师:现在老师把五座大桥的长度告诉你们,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忙算出五座大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完成后翻开书P31进行校对并读一读书上是怎样介绍平均数的。

  师:(媒体上)在这道算式上,括号里的一组加法运算表示的是什么?5表示什么?得到的最后结果叫什么?

  师:这个平均数6584。6米又表示什么意思?那么这五座大桥的长度有没有等于这个平均数的?说明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是一个“虚拟数”。

  师:再来看看我们一开始做的两组题,200÷5=40是平均分,40是一个什么数?而右边一列算出每组夹玻璃球的平均数是个什么数?

  6、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我们来看这道题

  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计一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

  生:试做并交流(56+55+54+58+55+53+54)÷7=55 (g)

  师:请将平均数55与每个鸡蛋的实际重量比一比,结果怎样?这道题算出的平均数与条件中一些数据会一样,是不是平均数就变成实际数了?为什么?

  师:观察平均数和每个鸡蛋的重量,你发现了什么?

  7、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怎样来求平均数?还明白了哪些道理?

  【教学策略说明: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要“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选择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中是最矮的一位。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1)他的身高是160 cm 。

  (2)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下。

  (3)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上。

  (4)他的身高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拓展题:

  有3包糖,第一包35个糖,第二包有40个糖,第三包有45个糖

  有3组小朋友,第一组12人,第二组有8人,第三组有10人

  怎样分糖,比较合理?

  四、总结:

  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不懂要问的吗?

  Ⅱ:教案设计说明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平均数”安排为统计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是由平均数的认识,平均数的计算和平均数的应用三个部分组成。本课则是第1课时,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集中趋势,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结果是不同的,要弄清“虚拟数”和“实际数”是教学的'难点。

  (一)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

  1、先让学生将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五个小组,引出200÷5=40(个)平均分的意义。

  2、接着组织学生玩夹玻璃球的游戏。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按组汇报结果

  这个开头既很快的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又非常吸引学生,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游戏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问题——因为每组人数的不同,看夹球的总数比哪组夹玻璃球的水平高,有学生认为是不合理的,由此引发——“怎么比才合理”,通过学生的讨论问题最终获得解决的方法,“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2、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在两个生活实例的引导下,学生就比较内容能够得出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3、有了上面两道题的铺垫,书上P31的例题我就让学生去体验求平均数的完整过程与方法。

  4、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让我让学生来看这道题“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再计算”。这道题是例题下的试一试,因为数字比较小而且较接近,所以我利用学生估测的结果和实际的平均数引发讨论出“平均数”是个虚拟数的的意义所在之处。以实例来证明,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安排了基础题和拓展题,基本题就是选择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也是检测本课知识目标是否达标的有效方法。

  拓展题让学生悬念顿生,迫使他们自觉产生思维碰撞,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一般方法。

  总之,这堂课力求使既定的三维目标都能达到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Ⅲ: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统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等。粗略地看,这部分内容好像无异于传统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但仔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通过这些知识所要传递的理念和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平均数的教学应该呈现出新的气象。本学期,我就以“平均数的认识”开了一堂课,颇有感触。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平均数是表示“集中量数”,这样的专业术语是难于理解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景:分小组在30秒内,玩夹玻璃球的游戏,然后统计每个小组夹玻璃球的总个数,最后进行比较哪组夹得多。因为我将每组的人数安排的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在比较时提出看夹球的总数比是不公平的,引起争论,为解决问题大家经过讨论想起了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来比就公平的,从而我很自然的介绍了平均每个人的夹球数又叫做“平均数”。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把握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调动了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有趣的游戏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乐在其中,整个学习活动没有一位学生是等待状态的。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对“平均数”得到多方面的感受。

  二、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感受。本节课在练习设计中,我大幅删减了纯粹的技能训练,每个练习题在保证基本的双基训练功能的前提下,都力图呈现各具不同的侧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在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方面得到提升。

平均数数学教案3

  《奥赛天天练》第46讲《平均数问题》。把几个不相等的同类数量,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最终都变得完全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叫做这几个同类数量的平均数。其基本特征是: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过程中,几个初始数量的总和及数量的个数都保持不变。

  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这种问题被分为两类:算术平均数问题、加权平均数问题,两类问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本讲就要学习把简单的加权平均数转化为算术平均数来求解。解决平均数问题,需要熟练掌握以下三个主要数量关系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奥赛天天练》第46,巩固训练,习题1

  【题目】: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0千米,一个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用了2个小时,回来时由于顶风用了3小时,求他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解析】:

  问题“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中,往返的总路程相当于总数量,往返总时间相当于总份数。

  往返总路程为:30×2=60(千米)

  往返总时间为:3+2=5(小时)

  即他用5个小时行了60千米的路程,则平均每小时行:60÷5=12(千米)。

  《奥赛天天练》第46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问这一次是第几次测验?

  【解析】: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都考了84分,而这次就考了100分,总体平均分是86分。题目的意思就是求在这种情况下的测验次数。

  想移多补少,从100分里要移走:100-86=14(分);此前每次测验的分数都要补上:86-84=2(分)。14分里有7个2分:14÷2=7。

  所以,此前测验了7次,这一次是第8次测验。

  《奥赛天天练》第46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某一幢居民楼里原有3户安装了空调,后来又增加了一户。这4台空调全部打开时就会烧断保险丝。因此最多同时使用3台空调。这样在24小时内平均每户最多可使用空调多少小时?

  【解析】:

  我们假定在24小时内,有3台空调开了24小时,即始终开着,有一台空调开了0小时,即始终没开。求平均每户开多少小时,就是求这四台空调打开时间的平均数:24×3÷4=18(小时)。

  《奥赛天天练》第46讲,拓展提高,习题2

  【题目】:

  有甲、乙、丙3个数,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丙两数的和是82,乙、丙两数的和是86。甲、乙、丙3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解析】:

  分别用□、△、○代表甲、乙、丙三个数,由题意可得:□+△=90;□+○=82;△+○=86。

  所以:(□+△)+(□+○)+(△+○)=90+82+86=258,

  即:(□+△+○)×2=258,

  则甲、乙、丙三个数的和为:258÷2=129,

  所以甲、乙、丙3个数的平均数是:129÷3=43。

平均数数学教案4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欢庆节日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挂上气球,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

  生:好!

  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希望队。

  三、四组:我们叫英雄队。

  师:怎么比呢?

  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

  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

  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比赛结果:希望队:4个6个。英雄队:5个3个,希望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

  生:比总数,希望队共有10个,而英雄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

  生:从希望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英雄队的5个相等,而希望队剩下的5个比英雄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希望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现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队获得冠军。(希望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英雄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英雄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希望队共有10个,英雄队共有12个。师(热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队获得冠军。(英雄队欢呼起来。)

  希望队(=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生:我们队也多加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队两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2,把英雄队3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3,再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

  生:这实际上是求出各队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能列出算式吗?

  生:10÷2=5(个)12÷3=4(个)。

  师:哪队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生:希望队。因为希望队平均每人有5个气球,而英雄队平均每人只有4个气球,所以说希望队赢。

  师:英雄队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后还可以再比。

  师:希望队中“5个”气球是谁吹的?

  生:谁的也不是,“5个”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这队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又是几个?5个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生:最多的.是6个,最少的是4个,5个大于4个,小于6个。

  师:可见,“5个”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队的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处在这个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学生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1)各组同学将自己的年龄填入教师发的表格,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2)请各小组汇报,比较出年龄组和最低年龄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龄。

  2、情境判断。

  (1)江宁一组的平均年龄是10岁,所以江宁一定是10岁。

  (2)小青的年龄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龄一定小于他们组的平均年龄。

  (3)张俊一组的平均年龄是9岁,小禹一组的平均年龄是8岁,所以张俊的年龄一定大于小禹。

  四、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1、尝试练习。

  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家里拥有的家用电器的件数,请各组同学记在分发的统计表上,并算出每组家庭平均拥有的家用电器数。

  师:这是第三组同学家拥有的家用电器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算一下,他们组平均每户家庭拥有几件家用电器。

  师:从第三组中平均每户家庭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们拥有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耗电量也越来越大,我们要节约用电。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家用电器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节约用电要从我做起。

  2、灵活求平均数。

  师:同学们,我想请我们班的歌手——方瑞为大家高歌一曲,你们现场打分,满分是10分,每一组亮一个分。

  师:现在有8个分,你们认为哪个分最合适呢?

  生:要计算平均分。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反映真实水平,有时计算平均分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去掉一个分10分和一个最低分7分,列式计算是:(10+10+8+9+8+9)÷4。

  师:方弯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咱们班的小飞身高135厘米,不会游泳,如果他去那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生:我认为小飞能去游泳,因为小飞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认为小飞不能去游泳,因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处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飞去游泳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自布作业。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

  生:令我遗憾的是:生活中还有许多求平均数的问题,这节课没有做,课后我要去做一样。

  生:我要求出我前几个单元的数学平

  生:我要求出我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平均数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练习八第5---10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根据统计数据求平均数的方法,能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初步了解抽样估计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和有关特点,提高解决平均数问题的能力,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估计意识。

  3、使学生获得应用平均数知识的成功体验,体会学习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服务于生活;能够在他人的指导下,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深化理解。

  1、回顾、交流。

  (1)引导:举出一个平均数的例子,说说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揭示课题;平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数,它介于这组数据最多的和最少的数之间。两种方法:移多补少 先合再分。

  2、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出示练习八第5题,引导学生读一读三小题的说法。

  引导: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平均数不是指一组数据的每个数都是这个数,而是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大,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小。平均数是移多补少匀得同样多得到的数,它的范围在最大和最小的'数之间。

  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1、做练习八第6题。

  (1)思考口答。

  学生阅读条件和统计图,交流知道了些什么。

  引导:根据统计结果,你想到了些什么?

  你估计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课,是怎样想的?

  (2)计算交流。

  引导:这四个数据的平均数究竟是几棵呢,算一算,比一比,看看估计得怎么样。

  交流:这“8”是哪几个数据的平均数。

  2、做练习八第7题。

  学生阅读题目,说说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求:先算出平均每个橘子重多少克,再算出这箱橘子大约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交流:怎样算的?

  追问:这里最后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说“大约”多少克?

  为了得出这箱橘子大约多少克,题里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任意取5个,不是挑选5个呢?

  3、做练习八第8题。学生了解每人每场得分情况。

  估计:你觉得谁平均每场的得分最高?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计算各人每场得分情况,比较结果。

  交流:强调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一组数据的和,再用除法计算平均数。

  提问:计算的结果谁平均每场得分最高,和你估计一样吗?

  追问:平均数可以怎样计算?

  4、做练习八第9题。

  (1)说说每个评委老师打出的分数。

  口答第(1)题,估计平均得分。

  了解计算比赛平均分的规则,按规则完成计算得出平均得分。

  交流:选手的最后得分是怎样计算的?

  (2)阅读“你知道吗”

  谈话:比赛时的平均分为什么压平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呢?

  交流:你知道比赛时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平均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5、做练习八第10题。

  把收集的时间填写在第10题的统计表里。 学生计算这一周做家庭作业时间的平均数,填在表格里。

  提问:对于合理安排时间,你有哪些体会。

  三、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你对平均数的内容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还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平均数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第42页的例1及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学用具:小棒、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式计算。

  把24名学生平均排成4队,每队有多少人?

  2、导入

  刚才我们把24名同学平均排成4队,每队有6人,这个"6人"是每队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4队一共有24人,平均每队有6人,这个"6人"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队都有6人,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是"平均分"的问题,而后者是"平均数"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情况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讲述平均数的含义。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

  2、出示挂图。

  (1)看懂图意。问: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自己找已知条件和问题。

  (3)怎样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4)动手操作。

  (5)用小棒摆一摆。

  汇报:

  生1、我先数出共有多少根小棒,共52根,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根,就得出每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是13个。

  生2、运用移多补少方法,从小红的14个里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里取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到4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6)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

  (7)指导列式计算。

  (14+12+11+15)÷4

  =52÷4

  =13(个)

  3、得出:

  公式: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收集各组同学的身高、体重的原始数据。

  (2)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设计。

  第44页练习十一第2题。

平均数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第43页的例2及练习十一的3~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口算卡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

  (8+3+2+7)÷5(2+3+6+7)÷3

  88÷8         279÷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看图,了解图意。

  (2)出示统计表,了解信息。

  欢乐队

  单位:厘米

  王强 谢明 李雷 王小飞 刘思

  148 142 139 141 140

  开心队

  单位:厘米

  杨阳 周小杰 陶晓 卢浩 蔡志

  144 146 142 145 143

  ⑶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王强最高,李雷最矮。

  ⑷怎样比量队身高?

  先求出两个球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比较。

  ⑸计算:

  快乐队:(148+142+139+141+140)÷5

  =710÷5

  =142(厘米)

  开心队:(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142<144,所以开心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明确: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地总体情况。

  三、巩固练习

  第44页练习十一第4题。

  尝试解答,交流解答过程。

  四、作业设计。

  第44页练习十一第3、5题

平均数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43页《平均数》

  二、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板,学生按矮到高的顺序坐好。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以往我们把《平均数》这节课当成是一节应用题的课,侧重读题、分析、计算;从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列入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重视平均数意义的教学,更注重学生估计意识、猜想意识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学生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统计知识,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已有所接触,如测试中的“平均分”等。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

  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意识,并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

  3、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

  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受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以“情”、“趣”开路。

  2、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活动导入,引出平均数的意义。

  1、创设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较。师:今天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2)第二次比较。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3)第三次比较。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怎么比呢?生:......

  (4)第四次比较。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的办法吗?

  2、同桌学生讨论。生:求出几个同学的平均数。

  3、现场测量台上同学的身高。

  4、学生尝试练一练,指名板书。

  5、比较结果。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6、小结:看来平均数(板书课题)还真能帮肋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二、延伸拓展,形成统计观念。

  1、感悟平均身高。师指着平均身高:这个身高是你们当中times;times;同学的身高吗?那它是什么?

  2、全班的平均身高。师:现在要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么办?

  生:先把所有的身高加在一起,再除以有40人。

  师:是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想知道全校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有什么办法?

  生:......

  3、选取样本。师:但是现在在课堂里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1)学生参考选取第一排或第五排。

  (2)选取第一组的学生比较有代表性。

  4、估计。

  师:你们先估计一下,第一组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生:......(不会比最大的大,比最小的小)

  5、学生计算。

  6、进一步感悟平均数。

  师:是times;times;同学的身高吗?我们可以推测全班的同学身高,全校四年级同学的身高,甚至是更大范围的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

  7、小结方法。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

  生:先求总数(板书),除以人数,等于平均身高。

  三、应用提高,深化统计观念。

  1、举例。师:其实生活除了求平均身高外,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能举个例子吗?......

  2、你觉得有危险吗?

  小朋友说:我身高140厘米,在这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2、猜猜看:

  3根小棒,平均3根小棒,平均

  每根长10厘米每根长15厘米

  (1)猜测。师:如果从第一个袋子里拿一根(标上序号),第2个袋子里也拿一根,哪个袋子里拿出的长一些?

  (2)举例。师:能举个例子吗?同桌商量一下。

  (3)汇报。

  3、变式练习。

  (1)在龙港万科印业公司的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第三天共印87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

  ①(39+87)divide;2=63(万张)

  ②(39+87)divide;3=42(万张)

  (2)在龙港万科印业公司的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上午印22万张,下午印23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

  ①(39+22+23)divide;2=42(万张)

  ②(39+22+23)divide;3=28(万张)

  质疑:为什么两个数要除以3?三个数相加要除以2呢?

  小结:像这样的天数、人数,我们可以称为份数。(平均每天的张数、平均身高可以称为平均数)

  4、读信息,了解最新动态,解决实际问题。

  (1)你在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计算前,你先估计一下,第二十五届到第二十八届平均每届获金牌的块数?并介绍你是怎么估计的?

  (3)计算--课件验证。

  (4)根据这幅图的发展趋势,你能预测一下20xx年能获多少块?

  四、全课总结。

  以“比身高”作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题,通过现场简单的两人比较,四人,六人,七人的比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比较的量在不断的变化,结果也不断在变化,在矛盾迭起的活动中,不断寻找平衡,寻求合理的比较方法。

  通过教师言语的引导,制造在大范围的情况下,求平均身高这么一个矛盾,怎么办?促使学生经历寻求“样本”的过程,致使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中,突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体现开放性,变通性,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五、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

  开场白:今天我们进行一场比赛--比身高。板书:男、女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是今天先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我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师:你们说谁比较高?

  生:男同学。

  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谁比较高?

  生:还是男同学。(男同学似乎很得意)

  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此时学生大笑。

  师:你们笑什么呢?

  生:这个男同学这么矮?

  师:你们听过一句话吗,浓缩就是--精华。更何况,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过几年后,他可能会长得比你们高呢。

  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生:是男同学。生:是女同学。生:一样高。

  师:怎么比呢?

  生:把男同学高的部分“切下来”补到矮的身上,女同学也用这种办法,再比较。(还没等这位同学说完,其它同学就大笑,一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生:可以把男同学或女同学的身高加起来,再比较。

  另一学生似乎心领神会:找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比较,求出相差数,再找第二、第三个男生和女生比,最后比一比相差数的办法。

  ......

  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生:女同学或不公平。

  生:还得再叫一位男生上来。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办法了吗?

  同桌讨论。

  生:求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六、教学反思:

  1、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郑毓信语)。开课这一情境的创设,并不仅仅是为了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从第一次、第二次简单的进行比较,学生一看就明白,当出现三人比较时,学生开始犯难了,有的学生觉得男生高,有的觉得女生高,有的认为一样高等,出现意见不一,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了用“切”的办法(当然这种方法不近合理,但也是学生对移多补少的形象化解释)、求和比较的方法(这一方法为求平均数打下铺垫)、还有的学生受到“移多补少”方法的影响,想出了求相差数的方法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通过第四次身高的比较,出现不合理的因素,逐步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平均数,从而学生自发解决了求平均身高,也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2、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在“比身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观察、比较中迎接挑战,这样一个活动,在平时课堂中可以信手拈来的一个情境,在学生的争论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这种以情、趣开路的情境中,学生学得主动。

平均数数学教案9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

  那么 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读作“x拨” .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 .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 .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 .(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 .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 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

  那么 ,

  因此,

  即 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 、 、 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 .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

  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 .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 .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 .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

平均数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51页例3、“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感受平均数的含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图形直观或具体数据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寻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活动,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反映,了解平均数在统计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3、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能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质疑或建议,初步培养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

  教学难点:

  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说说参加过哪些游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3情境图:

  说明:这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引导:你能从图上知道些什么?男女生套圈比赛要比的是什么?你认为可以怎样比?

  二、解决问题,认识新知。

  1、交流解决方法。

  讨论:这里记录了同学们想的积种不同的比较方法,你认为哪种比较方法是合理的?为什么?

  (学生对不合理的方法提出质疑、否认,确认因为人数不同,比较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是合理的。)

  2、初步认识平均数。

  (1)移一移-----探究男生套中的个数。

  提问:从图上看,你打算怎样得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讨论交流。

  交流:你是怎样移的,平均每人套中几个? 提问:我们是怎样做的,每人平均套中几个?

  追问:男生套中的平均数是7个,刚才是怎样得到的?

  (2)算一算-----计算男生套中的平均数。

  交流:你是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的?

  追问: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启发:通过“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这两种方法,得到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想,这里的“7”表示的是谁套中的个数吗?

  4、加深认识平均数。

  (1)探究女生套中的平均数。

  引导:你能求出5名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吗?准备用什么办法求?

  先在统计图上移一移,再列式计算,得出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和男生的比一比

  交流:移多补少是怎样做的?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还有什方法?

  这里先算的什么?为什么接着要除以5? 追问:这求出的“6”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2)回顾问题。

  我们在解决怎样的问题是用到了平均数?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感知平均数的大致范围。

  观察:从统计图上看,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为什么会有比平均数大或小的呢?

  讨论:你发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大小有什特点吗?它一定在那个范围之内,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平均数在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之间。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做“练一练”

  (1)学生观察笔筒里各有多少支铅笔。并按题里情境出示。你能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吗?

  提问:怎样移的,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

  (2)你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求呢?自己求出平均数。

  提问:这求出的“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做练习八第1题。

  说说每条丝带的长度。

  出示数据: 14厘米 24厘米 16厘米

  提问:这里出示的3个数据中,你认为哪个数据可能是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为什么?

  提问:18是哪些数据的平均数?

  3、做练习八第3题。

  依次回答两个问题,说明理由。

  说明:队员的实际身高就可能会有155厘米的和超过160厘米的。

  4、做练习八第4题。

  (1)解决第(1)题,同时指名板演。

  提问:是怎样解决的?说说想法。

  (2)讨论第(2)题。

  提问:说说你们的讨论结果。为什么会有超过平均数的箱数?

  通过和平均数比较,你对平均数的大小有什么要说的。

  四、全课总结。

  你对学习平均数,知道了哪些知识?

平均数数学教案11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略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xx年与xx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略

  第3课时

  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略

平均数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入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4.培养学生整理数据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5.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思想。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书“数据”一词)。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总,进而制订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于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条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记住,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

  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巷的同学数,在图上标注上数字。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渗透特点:来自于生活实际,是真实的。)

  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方案。)

  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

  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空表框)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作合计(一共多少人)。从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

  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它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学生先填写在书上23页的不完整统计表。然后问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出,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投影出示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7.认识条形统计图

  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

  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课本24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

  8.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24页五个问题。

  9.反馈练习: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24页做一做。

  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小芳的成绩:

  问:每一小格代表几米?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应该涂几个小格?确定14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找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

  其它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确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题。

  [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学生涂色有困难,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练习时,教师要先示范,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六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

  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六第3题

  提示:先统一单位。并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整理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第4题、第2题。(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各班人数,独立完成。)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第5*题。

  活动性作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日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如擦玻璃),分别记录每人擦的块数,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要求统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

平均数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平均数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求平均数的问题--教材第27-29页例2-3,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七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8+32)÷2(63-27)÷9(30+55)÷5(7+9+6+8)÷3

  2、解应用题:

  一个杯子里的水深16厘米,把水平均倒在同样的4个杯子里,平均每个杯子里水深多少厘米?

  二、新课

  1、用谈话法引入。

  刚才做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是以前学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经常遇到要求解答这样的问题:语文、数学等各科的平均成绩,汽车的平均速度,一群人的平均身高,工厂里的平均产量等等,这类问题是求平均数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求平均数问题,看与过去所学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及所求问题。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拿出盛着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杯壁贴有标明刻度的纸条,每个杯子的盛水量与课本中上图的相同。

  问:这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相等吗?

  求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4个杯子里的水同样多棗高度相同。)

  怎样使这4个杯子里的水高度相同?

  指导学生操作。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卡片,把表示水量的蓝色纸条摆在四个白杯子上,使四个杯子里的水高度相同。操作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启发学生想:把4杯水倒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得到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

  出示挂图。(把课本上的下图制成挂图,图中的“4厘米”和虚线用红色标明。)指出用红色虚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它们的平均高度。并和演示作对照。

  问:这个平均高度是怎样得来的?(它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3)指导列出算式。

  问:如果不用倒水,我们有办法计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让学生说出想法,并用式子表示:

  (6+3+5+2)÷4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想”这一部分,并与自己是怎样想的相对照。

  指名学生说出式子的.意义,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区别例2的“4厘米”和复习题的“4厘米”的意义。

  3、做第29页上“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教师巡视,辅导差生。

  订正时让学生讲思考过程。

  4、启发学生说计算方法。

  问: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吗?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不要求学生把算法抽象为公式。)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默读,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所求问题。

  问:怎样求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

  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个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然后提问: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身高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的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而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练习:练习七第1、2题。

  四、小结(略)

平均数数学教案15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的说课

  (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第97~104页)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数学教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

  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课时安排和说明

  参照新教材教师用书建议:“10.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准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承上启下地回顾探索平均数的一些性质及简单应用。第二课时探索得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各自适用范围。 第三课时是练习实践课,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本节知识及会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用计算机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收集的数据整理分析,对刚接触统计不久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统计观念(即数据感)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能力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观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某小厂欲招工人一名,小张应征而来,经理告诉他:“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水平是每周300元,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小张工作几天后,找到经理说:“你骗我,多数工人的工资水平没有超过每周200元,”这时,工会主席过来说:“小张,经理说得没错,其实我们厂有一半人达到或超过中等工资水平即每周250元,不止每周200元的!不信,看看这张工资表。”看后,小张感慨:“难道是我错了?”

  (2) 问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2. 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分三人小组开小型辩论会(三人分别充当经理、小张、工会主席三个角色展开辩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

  学生会用人数最多的工种的工资2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25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角色,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3.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启发建构

  在上述数据中象“20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象“250” 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们与其它几个数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教师可适时补充说明:“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而“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形象语言的描述更易新知的构建。

  (2)完善建构

  练习:

  ① 在一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如下:80 7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90 请指出这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

  ②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3 15 10 14 19 17 16 14 12

  你能说出这一天10名工人所生产零件数的众数和中位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对练习追问:a、能说出1 2 3 4 5 6 的众数吗?b、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c、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会都是同一个数吗?d、实话实说,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知道多少?谈谈它们的区别和共同特点.

  归纳探索结果:

  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惟一的。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链,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又把学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4.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请你当厂长

  某鞋厂生产销售了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平均数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苏教版数学教案02-23

小学数学教案03-0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4-16

圆数学教案05-19

幼儿数学教案05-22

小学数学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