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写作素材>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

时间:2025-09-02 08:58:25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精品】经典成语故事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经典成语故事15篇

经典成语故事1

  【注音】yú fǔ chén zèng

  【成语故事】汉朝时期,范冉遭到阉党的禁锢,只好弃官推鹿车载着妻子进行云游,经常是走到哪里无钱住店就在树荫下休息。十多年后终于自己盖了一间茅草屋,经常是断粮,靠吃野菜为生。同乡人嘲笑他说:“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出处】(范冉)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廕。如此十馀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

  【解释】指贫穷的无粮可炊。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相近词】釜中生鱼

  【成语举例】甘守着裙布钗荆,甘受尽鱼釜尘甑,不惭愧牛衣对影,也惟愿鹿车挽并。 ◎清·陈烺《梅喜缘·情诉》曲

经典成语故事2

  论语》是我国古代典籍中语录体著作的典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及言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本书是必读的。《论语》的语言质朴无华、寓意深远,包含了很多宝贵的处世经验和人生智慧,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对后世语言文字的影响很大。以下是论语成语故事,汉英阅读。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标准,仅有两万余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关于君子的标准,孔子还有一些名言。如,《论语里仁》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论语宪问》里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过犹不及

  子贡问老师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而子夏总是做得还不够火候。”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这段话出自《论语先进》: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即子张,“商”指子夏,两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成语“过犹不及”就出自此处。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了头和没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过犹不及”这个成语提醒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际交往上,过于冷漠不行,过于亲密也不行。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对对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便在亲近的人中间也该保留。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对待亲人,都应该把握好分寸,适度最好。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弟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在工作中并非总是事情做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清楚地知道“我是谁”。只要把你应该做的做好就可以了,越俎代庖反而会把事情搞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孔子怎样做才称得上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做到在诸侯统治的.国家里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统治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这段话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卫灵公》中也有这个成语,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道:那不就是“恕”吗?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这段话的原文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才华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在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也都十分突出。孔子对子贡讲的这席话,很有针对性,是提醒子贡不要恃才傲物。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欲速则不达

  子夏要到鲁国的莒父当地方官,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顾眼前小利。如果一味求快,往往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急功近利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忌,凡事要有长远眼光、长远打算,该慢的地方不要求快,该放弃的小利不要贪图,成功方可水到渠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教导学生,喜欢用“设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子贡问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说:“工匠想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先把工具磨锋利。居住在一个地方,必然选择这个地方有贤能的大夫为师,结交有仁德的士人为友。”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对子贡的教导,意思并不是说把贤德者作为工具来使用,而是说要充分吸取他们的优点,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敏锐,策略更加明智。现在我们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说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逝者如斯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匆匆》一诗里开头的几句。古往今来,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在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南宋儒学家朱熹在《劝学》中也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其实,这种感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里就出现了。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这话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人从中提炼出一个成语“逝者如斯”,用来比喻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见贤思齐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从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如果交到好的朋友,获益匪浅;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话,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我们遇到的人总有“贤”与“不贤”之分,那么在交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做到和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这段话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实,“贤”与“不贤”这两种人,为我们朝不同的方向打开了两道门,而“思齐”和“自省”,则是我们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知人善任,举用贤良,能够从贤者身上汲取优点。他有著名的“三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以铜镜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从中看清楚朝代兴衰的缘由;把别人当成镜子,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优劣得失。

经典成语故事3

  天竺国下郡的'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时却被人偷了。八戒说:“定是这伙铁匠偷的!快拿出来!略迟了些儿,就都打死!”铁匠们说:“我们连日辛苦,夜间睡着,到了天明起来,就不见了。而且我们是凡人,怎么拿得动?希望爷爷饶命!”国王说:“这城里军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师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须赖铁匠。我只问殿下:你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说洞内有仙,有人说有妖。我们不知到底是什么。”……孙悟空三人经过苦战,收降了九头狮子精,夺回了兵器。

  国王大开素宴答谢唐僧一行,又将狮子肉分与百姓瞻仰。王子说:“感谢神僧施展法力,扫荡了妖邪,除了后患,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黄河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和平。

  (《西游记》第九十回)

经典成语故事4

  古时候,东周地方有一个人,特别爱穿皮衣,爱吃珍异的美味。

  有一次,他想弄一点美味的羊肉作祭品,于是便跑到山上,跟一只又肥又大的绵羊商量:“我想借你身上的.肉去祭神,你肯吗?”

  这只绵羊一听,吓得“咩咩”叫着跑进密林深处躲藏起来。这个人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家去了。

  又过了些时候,他又想做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狸皮袍子,就跑进深山老林里,找到一只狐狸,跟它商量:“你能不能把皮剥下来,给我做一件皮袍子呢?”

  这只狐狸一听,吓得掉了魂,掉头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这个人只好叹口气,又无可奈何地回家去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演化成“与虎谋皮”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绝不能成功。

经典成语故事5

  【成语】: 安步当车

  【拼音】: ān bù dàng chē

  【解释】: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故事】:

  有一天,齐宣王要召见贤士颜斶,就对他说:“颜斶,你过来。”没想到颜斶竟然回了一句:“大王,你过来吧!”齐宣王听了,顿时脸色发青,大怒的说:“你这是什么态度,是君王高贵呢?还是贤士高贵?”颜斶从容的说:“自然是贤士高贵,这是有历史为证的。从前秦国曾下令说:“凡是在贤士柳下惠的墓地上砍伐树木的,一律处死刑。”又说:“能够取得齐王首级的,将赏赐千金,并封他做官。”可见国王的头还比不上贤士墓地的树木呢!”齐宣王被弄得啼笑皆非,只好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说:“好了,我不会怠慢你的,以后你可以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颜斶听完,立刻辞别齐宣王说:“谢谢大王的厚爱。我本是布衣粗食惯了的.人;安步可以当车,晚食可以当肉,我还是回家自食其力吧!”

  这个故事是从“战国策”的“齐策”写出来的。“安步可以当车”便是慢慢步行,以代替乘车,也就是勤俭的意思。后人把“安步当车”引为成语,用来比喻人不贪求富贵,而能安于贫苦的意思。

  另外,“晚食当肉”也是一句成语,它和“安步当车”一样都是节俭的意思。

经典成语故事6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这块壁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壁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臣和姬妾们传看。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怒发冲冠的意思是: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经典成语故事7

  【注音】jīn diāo huàn jiǔ

  【典故】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尝以金貂换酒,复为所司弹劾,帝宥之。《晋书·阮孚传》

  【释义】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取下金冠换美酒。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金貂取酒

  【押韵词】婴城自守、恫心疾首、骂不绝口、流脍人口、枷脰械手、子虚乌有、磬其所有、神枪手、丹青妙手、赏善罚否、......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竹林七贤的阮咸的.儿子阮孚特别好酒,在做安东参军时,整天在军中饮酒作乐,醉眼朦胧,丝毫不把军务放在心上,皇帝派他去作车骑将军的长史,劝他少喝酒,他更是纵情狂饮,经常是烂醉如泥,有时甚至用他的金饰貂皮大衣去换酒喝

  【成语举例】翠袖传觞,金貂换酒,痛饮何妨三百杯。宋·刘过《沁园春》

经典成语故事8

  【注音】jiàn liè xīn xǐ

  【典故】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见猎心喜。 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序》

  【解释】猎:打猎。看到打猎心里就高举。比喻看见别人在做的事正是自己过去所喜好的,不由得心动,也想试一试。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爱好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跃跃欲试、触景生情、不觉技痒

  【押韵词】至人无己、尽收眼底、嘘唏不已、衒才扬己、季常之癖、通书达礼、公门桃李、波流茅靡、放心解体、即事穷理、......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年轻时特别喜欢打猎,后来由于潜心研究学问就放弃了这个爱好,友人周茂叔说他这个爱好是不会消失的。12年后,程颢外出见到猎人在打猎,顿时感觉心痒手痒的,但想起周茂叔的话就只好强行克制自己的欲望

  【成语示例】公子何不作一番我看,或者我见猎心喜,竟领会得一两件,也不见得。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经典成语故事9

  集思广益的成语故事

  公元223年,蜀主刘备去世,临死前他把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为了履行对先主的承诺,诸葛亮殚精竭虑,全心全意地辅佐后主刘禅,事必躬亲,任劳任怨。当时,丞相府里有一个办理文书事务的主簿名叫杨顒,他看到诸葛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觉得这样太辛苦了,于是想劝他改变一下工作方法。

  杨顒对诸葛亮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级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不需要一切事情都亲自过问处理。”随后,杨顒列举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例子,来劝导诸葛亮改变工作方法,不要管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有所分工,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着重抓国家军政大事。

  诸葛亮对杨顒的劝告和关心非常感激,但他总觉得不能有负先主的嘱托,感觉重任在身,许多事情不亲自处理不放心。后来杨顒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痛哭了好几天。为了鼓励下属参与政事,诸葛亮写下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这篇文告,鼓励大家主动发表政见。他在文告中写道:“丞相府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让我知道有些事情怎么处理效果会更好。”

  集思广益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jí sī guǎng yì

  【解释】 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博采有益的'意见

  【近义词】群策群力 广开言路

  【反义词】一意孤行 独断专行 孤注一掷

  集思广益的成语故事点评

  君主在统治地大物博的国家时,听取各方的意见,有益于更加真实了解到黎明百姓的情况,实施有力的治国措施。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是可以多多周边人的意见,听听大家对事情的看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开阔新思路未尝不可呢?

经典成语故事10

  【拼音】:dǒusǒu

  【释义】:焕发、振作、旺盛的样子。

  【出自】:明?唐顺之《与万思节主事书》:“吾友?居少过,却是不曾抖擞提醒精神。”/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示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七章:“他精神更加抖擞,容光更加焕发了。”

  【英语】:enliven;rouse;squander;waste;pluckup;beinhighspirits;

  详细释义

  “抖擞”一般用来强调有干劲,热情洋溢或行动中精神饱满的状态或气质。还有其它几层含义:

  1.焕发、振作、旺盛的样子。如: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看起来还是精神抖擞,身体十分硬朗。

  2.施加外力抖动或振动。如:这只雄鹰抖擞着翅膀,在天空中翱翔,谚语大全。

  3.山东青岛地方方言,同普通话中的'“得瑟”。如:看这小子还能抖擞几天。

  抖擞的近义词

  振奋 振作 焕发 旺盛 奋起 饱满

  抖擞的反义词

  萎靡 猥琐 不振 颓丧 颓靡 颓唐 颓废

  抖擞造句

  仪仗队官兵们昂首阔步,精神抖擞,横成排,侧成行,真是威武极乐。

  他抖擞抖擞精神,整理一下自己的衣衫,便信步走上演讲台。

  王爷爷虽然上了年纪,但依然精神抖擞。

经典成语故事11

物极必反

  解释: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成语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帝还是不肯放手。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帝。

  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小朋友,这是一句劝人的话,含有适可而止,不要过分的意思,和器满则倾是同一个意思。

  一个人如果太贪心,对于地位和财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会说他“物极必反”。其实这句话也含有一点儿妒意。

经典成语故事12

  【注音】dài jià ér g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问孔子,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出处】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

  【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等待时机

  【相近词】善价而沽、席珍待聘

  【反义词】坐失良机

  【其它使用】

  ◎ 洽谈会上"待价而沽"的飞机、汽车、船舶、电脑、彩色电视机、电梯和成套的机电设备等,占据了展出厅相当一部分的面积。

  ◎ 喜喜这种让人看起来很另类的性格,在许多大男人小男人眼里真是魅力无穷,他们私下议论说喜喜的气质简直是空前绝后,于是就有几个自认为很帅哥的向喜喜大献殷勤,可是几番接触下来,一个个皆无功而返,这原因除了喜喜妈把喜喜作为奇货要待价而沽外,

经典成语故事13

  狼狈为奸

  有一日狼发现山下一户人家的羊圈里,养了好多的肥羊,但是羊圈太高,既跳不已往,又撞不倒,它无法可想,只好跑去找聪明的'狈先生。

  狼对狈说:“嗨!兄弟!我发现了一群肥嫩的小羊,可是就我一个实在没办法跳过栅栏,请你帮我想个办法已往,事成过后,我们都能大吃一顿哩!”狈一口答应,于是它们到了羊圈旁察看地形,终于狈想出了妙计,说:“我后腿长,攀在栏木上一伸直,你就跳上我的脖子,然后用你的长长的前脚去抓羊,这种念头不错吧!”狼说:“是不错,但你可别把我摔着了哟!”于是狼和狈就开始采取行动,结果不用说,他俩当然顺利完成义务,高兴的拖着羊上山去了。

  比喻两个人以上,相互勾搭一路作奸犯科。

经典成语故事14

  晏婴是齐国的大夫。他父亲死后,由他继任齐国的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王朝的相国。晏婴为人正直,当官清廉,生活非常俭朴,上至君主、下至百姓,对他都很尊敬。

  一天,晏婴正要吃午饭,刘景公派了一个人来见他。晏婴因为对方是君王派来的而特殊款待,当场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来人共进午餐。当然,他这顿饭没有吃饱。

  景公知道这件事后,感叹地说:“相国家里竟然如此贫困,我一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

  说罢,景公命人给晏婴送去千金,以供他接待宾客之用。不料,晏婴不愿接受,叫来人带回。景公命人再送,他仍然不肯收下。

  当景公命人第三次送来时,晏婴对来人说:“请禀报大王,我并不贫困。大王给我的俸禄,不但充足我供养家人、接待宾客之用,还能够用来接济穷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额外的赏赐了!”

  送金的人也感到非常为难,对晏婴说:“相国,我是奉命办这件事的。您这次又不愿接受,叫我如何去回报大王呢?”

  晏婴想了想,说:“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进宫,让我当面向大王辞谢。”

  晏婴见了景公,感谢他对自己的厚爱,并表达了作为一个臣子,能吃饱穿暖就能够了,不能有过多的.财富的想法,请求他不要勉强让自己接受额外的赏赐。

  景公听了这番话,对晏婴更敬重了,但还是要把千金赐给他。景公还举了一个例子:齐国以前的贤相管仲,为齐桓公成为当时各诸侯国第一个盟主立了大功。桓公赏给他很多封地,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晏婴为什么要推辞?

  晏婴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圣人千百次考虑,总有一次失误;笨人千百次考虑,总有一次准确。也许管仲考虑这件事有失误;而我虽然笨,这件事处理得可能准确。”

  景公听他说到如此地步,只好作罢。

经典成语故事15

  1.儿童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释义: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2.儿童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龙腾地一声飞上了天!

  画龙点睛的寓意:画龙点睛是说,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问题。

  3.儿童成语故事: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4.儿童成语故事:东山再起

  在东晋的时候,有个人叫谢安,他才华出众,年轻的时候在朝做官,但不久谢安就向皇帝辞官回家了。

  谢安在东山下住了下来,他常常邀请名士到他家饮酒作诗,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前秦百万大军压境,国家随时被灭亡。为了国家,谢安出山当了宰相。他面对强敌从容镇定的指挥作战,淝水之战,以少数击败多数,大胜前秦苻坚,并趁机率军北伐收复失地,他为此东山再起。

  释义: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5.儿童成语故事:分道扬镳

  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经典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7-04

经典成语故事08-26

经典成语故事12-29

成语故事06-08

成语故事08-27

成语故事11-22

经典成语故事09-01

道听途说成语故事11-12

倒持泰阿的成语故事12-25

骥伏盐车成语故事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