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写作素材>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时间:2025-08-27 08:59:28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成语都不陌生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1

  指鹿为马的故事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则做了宰相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仍不满足,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从他,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谁。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陷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大言不惭地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结果,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说真话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指鹿为马的解释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指鹿为马的造句

  1、大凡世人均对他的指鹿为马津津乐道。

  2、明明是一只狮子,却被贴上了驴的标签,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3、坏人常常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真是不应该。

  4、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对那些指鹿为马的人和事明明心知肚明,却要随声附和,阿谀奉承。

  5、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6、我们对待科学应该严谨、一丝不苟,如果不懂装懂,就可能闹出指鹿为马的笑话。

  7、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8、秦朝末年,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为了排除异己,他想出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花招。此举既将皇帝秦二世玩于股掌之上,又能将那些不阿权势、敢讲真话的大臣识别出来,以便加以清除,可见其用心之深毒。

  9、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10、他对机械根本就不认识的,不是在指鹿为马吗?

成语故事2

  【成语】:兔死狐悲

  【拼音】:tù sǐ hú bēi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的伤心。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反义词】:幸灾乐祸

  【成语故事】:

  “兔死狐悲”原作“狐死兔泣”。这个成语,原出自《宋史·李全传》。后又见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

  南宋时期,处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农民,纷纷掀起抗金斗争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几支红袄军。

  起义军遭到金军的镇压,杨安儿牺牲。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号四娘子)率领起义军从益都转移到莒县,继续斗争。后来杨妙真和李全结为夫妻,两支部队汇合。公元1218年,他们投附宋朝,驻扎在楚州(现在江苏省淮安县)。此后,李全抱有发展个人实力、割据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军包围,城破投降。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领兵进攻楚州,杨妙真派人去争取夏全,对夏全说:“你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如今你却带兵来攻打我们。打个比方说,狐狸死了,兔子感到悲伤哭泣;如果李全灭亡了,难道独有你夏全能生存吗(原文是‘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希望将军和我们团结起来。”夏全同意了。

  往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里说:“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

  后来,人们引用“兔死狐悲”这个成语,来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现在多用于贬义。

成语故事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公元73年,东汉明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一岁的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在这次征战中,班超立了战功深受窦固赏识。不久,窦固派他和军中的高级参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带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来到鄯(shàn)善国。国王开始对他们很尊敬,礼节也很周到,但不几天忽然变得冷淡起来。班超与手下判断认为,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国王态度摇摆不定,吃不准服从哪一方的缘故。于是把接待他们的胡人叫来,诈骗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此刻在哪里?”

  那胡人很惶恐,招认了实际情况,证明班超的判断是正确的。班超把胡人禁闭起来,然后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来喝酒,喝得畅快的时候,班超激怒大家说:

  “你们和我都在这极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到这里才几天,国王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就终止了。如果他逮捕我们,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连尸骨都会被豺狼吃掉。你们看,这事怎么办?”

  他的下属表示了同一个意愿:“现在处于危急关头,不管死活都听从您的命令。

  班超下决心说:“好,不进入老虎洞,不能提到小老虎。眼前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趁着黑夜,用火攻击匈奴派来的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国王就会吓破胆,我们大功告成,事业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动计划,但又提出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发怒说:“是凶是吉决定于今天。郭恂是个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员,听到这件事必定害怕,会泄露我们的计谋,这样我们就会白白送命,当不成好汉。”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当天夜里正刮大风,班超带领勇士们悄悄来到匈奴使者的驻地。他布置十个勇士拿着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后,并跟他们约定,见火烧起来就打起鼓大喊大叫。其余的勇士都拿着武器,埋伏在大门两侧。

  一会儿,班超顺着风势把火烧起来,顷刻之间战鼓齐鸣,杀声四起。匈奴人惊慌失措,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勇士们杀了匈奴使者和随从三十多人,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这件事告诉郭恂,郭恂听了大惊失色。班超马上对他说,你虽然没有参加行动,但我哪里会独占功劳呢?郭恂听了这话很高兴。

  接着,班超去见鄯善国王,并把匈奴的头颅给他看。国王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班超对他作了解释,并且加以抚慰。这样,国王终于决定靠向汉朝一边,并且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去做人质。

  ——《后汉书·班超传》

成语故事4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很大年纪了,您的后代里可有派去寻找好马的吗?”

  伯乐答道:“一般的良马是可以从外形容貌筋骨上看出来的。天下难得的好马上恍恍惚惚,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这样的马跑起来飞一样的'快,尘土不扬,不留足迹。我的子侄都是些才能低下的人,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好马的方法。有关人叫九方皋,曾和我一起拿着扁担挑绳打柴,他识别天下好马的本事不在我之下,请您接见他。”

  九方皋三个月后回来说,良马已经找到了。

  秦穆公便问他:“是什么样的马?”

  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牝而黄”)。”

  秦穆公便派人去牵回来,牵马人回来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牡而骊”)。”

  秦穆公很不高兴,责备伯乐说:“先生推荐的人怎么这样啊,连雌雄黑黄都不分!”

  伯乐叹了一声说:“像九方皋相马,看到的是马的内在素质而不是外表怎么样。他看到了马的主要方面,而忽略了那些次要的地方。像九方皋这样相马,才能真正得到宝马良驹呀。”

  等马牵来之后,秦穆公一看,果然是天下少有的良马。

  由此可见,观察事物要注重本质,而不应在乎其表面现象。

成语故事5

  [成语拼音] mù gěng zhī huàn

  [成语解释] 比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典故出处] 汉·刘向《说苑·正谏》:“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成语故事

  孟尝君准备西入秦国,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苏秦也想劝他,孟尝君却说:“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苏秦说:“我这次来,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情,而是专门和殿下讨论鬼神的事。”

  孟尝君就接见苏秦。苏秦说:“我这次来齐国,路上经过淄水,听见一个泥土捏成的土偶和一个桃木刻成的木梗交谈。木梗对土偶说:‘你原是淄水西岸的泥土,被捏成了人,到了八月,天下大雨,淄水涨上来,你就残缺不全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啊。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为大水毁了也仍然是西岸的泥土。可你是东方桃木刻成的,天下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道要被冲到哪里呢?’那秦国是个虎狼之国,关山四塞,殿下到了秦国,我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出来。”孟尝君就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

成语故事6

  西汉末年,刘秀起兵打败了王莽的新朝,又镇压和收编了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自己做了皇帝(即光武帝)。

  在东汉建立之初,国内尚未统一,许多地方势力占据某些州郡和东汉抗争。有的虽然表示臣服东汉,实际上都仍旧保留地盘,并不甘服。而部分比较强大的'农民军也相当活跃。刘秀花了5年多时间,才算打下了一个基本统一的局面,只剩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军阀。这时,隗嚣表面上已向刘秀称臣,并且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表示归顺。公孙述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因交通困难,刘秀对这两个人,暂不想征战,企图把连续苦战多年的部队好好整顿和休养一下再说。据《后汉书·隗嚣传》载,当时刘秀曾对将领们说:“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姑且把这两人丢在一边,暂不考虑吧!)后来,刘秀终于发兵,先消灭了隗嚣,接着又把公孙述的独立王国攻破。

  上述《后汉书》所载刘秀那句话,就是成语“置之度外”的来历。

成语故事7

  【注音】jī zhuó yáng qīng

  【出处】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尸子·君治》

  【解释】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清除坏的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彰善瘅恶、隐恶扬善

  【反义词】讳疾忌医

  【同韵词】拨草瞻风、以聋辨声、如履薄冰、闻宠若惊、石破天惊、井中视星、积久弊生、神色不惊、素昧平生、靡靡之声、......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司空从事中郎牵秀好说大话,他说如果他居于督察百官的地位,就一定像冲除脏水浮上清水那样除掉恶人奖励好人。他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并没有那样去做。在“八王之乱”中,作为尚书的他见哪个王有势力就投靠哪个

  【成语示例】待制为官,尽忠报国,激浊扬清。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

  【其它使用】

  ◎相声,这被侯宝林先生称之为"笑的艺术"的艺术形式,利用捧、哏、逗、说等等手法,其中精彩的'片断,风趣的对白,熔高雅诙谐于一炉,合寓意和风趣共一体,常常会使得"台上台下呵成一气",大有"一个小丑进城胜过十个名医"之妙呢!至于相声段子中那意思是针砭时弊、革故鼎新也好;是嘲讽世事、激浊扬清也罢;是忍俊沉吟、陶冶性情也行,其意味、意趣都是极浓的。

  ◎这些文章充满浓郁的政治热情,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切中时弊,激浊扬清,入木三分,读者拍案惊叹。

成语故事8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就在于他能知人善任、采纳忠言。除了有张良、萧何、韩信“汉初三杰”的辅佐外,还得力于总在关键时刻履出奇计,化解危机的开国功臣陈平。

  陈平是河南阳武县人,小时候家境十分穷困,和兄嫂住在一起。哥哥陈百在富家当佣工赚钱养家,陈平则醉心于黄老学说、治世之术,还经常到处游学。因他不事生产,嫂嫂对他非常嫌恶,并且还对邻人抱怨说:“有这么个只吃不做的小叔,倒不如没有的好。”陈百听到这些话,非常生气就把妻子赶出了家门。

  陈平曾先后跟随过魏王和西楚霸王项羽,但因不受重用与信任而离开。后来陈平辗转来到修武,经由魏无知的引荐才投靠了刘邦。虽然在刘邦阵营里不乏聪明才智之人,但陈平奇计多且善于谋略应变的`才能,不仅深得刘邦信任,也成为刘邦不可或缺的左右手。陈平跟随刘邦征战时,在紧要关头出了六次妙计,解除刘邦的困境,化危机为转机,实功不可没。

  奇计一:捐金离间谋士钟离昧

  奇计二:无中生有,逼走范增

  奇计三:瞒天过海,荥阳突围

  奇计四:韩信封王,借刀杀人

  奇计五:请君入瓮,云梦擒韩信

  奇计六:献美女图,白登解围

成语故事9

  【成语名字】

  有教无类

  【汉语拼音】

  yǒu jiào wú lèi

  【成语解释】

  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语出《论语.卫灵公》。

  【成语典故】

  《论语.卫灵公》

  子曰:“有教无类。”

  【成语注解】

  1、类:等第种类。

  【成语出处】

  1、《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2、《隋书.卷四二.李德林列传》:“有教无类,童子羞于霸功;见德思齐,狂夫成于圣业。”

  3、唐.白居易〈省试性习相近远赋〉:“原夫性相近者,岂不以有教无类,其归于一揆?习相远者,岂不以殊途异致,乃差于千里?”

  4、《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列传上》:“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古先哲王,有教无类。”

  5、《宋史.卷二八七.陈彭年列传》:“本仁本义,可以弭兵。是为齐礼,亦曰好生。有教无类,自诚而明。”

  6、《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安老爷是有教无类的,竟熏陶得他另变了个气味了。”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

  使用类别 用在“平等教育”的表述上。

  【近义词】

  一视同仁

  【反义词】

  因人而异

  【参考词语】

  无类之教

  【汉语拼音】

  wú lèi zhī jiào

  有教无类造句

  1、然而,女性却等了好多个世纪,才等到进入学堂的那一刻,即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也无法解救女性于历史宿命的困境。

  2、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推行以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使得许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3、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有教无类,嘉惠无数莘莘学子。

  4、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是最早的可追溯的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5、我们可以在强调责任心的同时纠正《有教无类法》的失误,这意味着兑现我们所承诺的资金。

  6、我们坚信有教无类,以配合学生个体需要和群体差异。

  7、在这种教育模式盛行后,美国开始出现了有教无类的免费教育制度。

  8、瑜伽老师有教无类,不分种族、国籍、性别、性向、社会和经济阶级。

  9、在中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10、王老师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

  11、所以学无止境,有教无类,老师也要感恩学生,也是令他的教法,不断增加智慧的老师。

  12、持着有教无类的信念,他不顾生活条件艰困,自愿到离岛教书。

  13、不论学生的贫富贵贱,身为一个老师都应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成语故事10

  【拼音】qī ruǎn pà yìng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宋襄公很想学齐桓公那样成为诸侯霸王,先是扶植公子昭回国即位成齐孝公,然后召集曹等小国在宋国开会,杀掉公子子则,请出楚成王召集其他诸侯在宋国开衣裳之会。在会上楚成王凭着自己的武力当上霸主,欺软怕硬的宋襄公自认倒霉。

  【典故】点催首放富差贫,保上户欺软怕硬。

  明·高明《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

  【释义】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畏强欺弱

  【近义词】重富欺贫、厚此薄彼、畏强欺弱

  【反义词】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卑不亢

  【其它使用】

  ◎ 的选择一般是软弱而没有还击可能的人,遵循的法则是欺软怕硬,没有哪个傻瓜会把强大的人当成“替罪羊”

  ◎ 他们像我一样,欺软怕硬,就这么回事,受了老婆的气会拿乘客出,受了乘客的气会拿老婆出。

  ◎ 张斑斑却表现恶劣,拒不悔改,肠胃蠕动却很少异常,看来上帝也是欺软怕硬的。

  ◎ 他从不吃亏,欺软怕硬无论男同学、女同学他都厚着脸皮,用一张小嘴巴讨人喜欢。

  ◎ 对反动派不要怕,他的样子好象很凶,其实他是欺软怕硬的。

成语故事11

  【注音】chuī jiù zhī qī

  【出处】贾客张瞻将归,梦炊于臼,问王生。生言:‘君归,不见妻矣。臼中炊,固无釜也。’贾客至家,妻果卒已数月。

  【解释】比喻丧妻。

  【用法】作宾语;指丧妻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炊臼之痛

  【同韵词】日理万机、鸥鹭忘机、卑躬屈膝、二而一、镂骨铭肌、放纵不羁、抚今思昔、群居和一、放浪无羁、大肆攻击。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商人张瞻长期外出做买卖,正准备回家的晚上做了一个在舂米的器皿中做饭,觉得奇怪就问王生,王生解梦道:“你回家,没看见妻子就叫臼中炊——无釜(妇),可能你妻子已经过世。”张瞻回到家里,妻子果然死了有几个月了。

  【成语示例】令兄太守公行,不及躬送,闻有炊臼之戚。

成语故事12

  窦婴是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的堂侄。一次,汉景帝刘启的弟弟梁孝王刘武来朝见,窦太后叫窦婴陪他们喝酒。景帝刘启喝了许多酒,高兴地说:“我死后,就把王位传给梁孝王。”窦婴马上反对说:“汉朝历来是把帝位传给儿子,你怎么擅自传给弟弟呢?”窦太后听了这话,也很不高兴,因为她偏爱小儿子。此后,窦太后不准窦婴进宫朝见。窦婴便托病辞掉了“詹事”的.官职。

  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叛乱,汉景帝在危难之中,数数亲信大臣将,只有窦婴还算是个人才,于是召他回朝,拜他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命他讨平叛乱。窦婴平定叛乱后,被封为魏其侯,窦太后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可汉景帝仍然不太信任他。

  当承相刘舍因庸碌无能而被免了职时,窦太后几次向汉景帝提起窦婴,希望用他为A相,但汉景帝不同意,并说:“魏其者,沾沾自喜耳!”意思是:窦婴这个人,自以为了不起而沾沾自喜,其实办起事来疏忽大意,难以胜任垂相这一重任。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和《汉书·窦婴传》上均说:汉景帝刘启曾批评魏其侯窦婴“沽沾自喜”。“沾沽自喜”这一成语,形容取得一点成就便自满自足、自鸣得意的轻浮神态。“沾沽”,轻浮的样子。

成语故事13

  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成语故事14

  孔子一生共收了三千名学生,其中得意门生有七十二个。而在这七十二人中,他最喜爱和器重的是颜回。颜回身材不高,性格内向,沉静寡言。

  颜回对孔子十分尊敬。他对孔子的教诲身体力行,有了错误就努力改正,从不再犯第二次。孔子曾经说过:“自从我收了颜回这个学生,其他的学生对我更亲了。”

  孔子对颜回的德行也很尊敬。仁爱是儒学的核心精神,孔子对于颜回的仁爱曾给予高度的肯定:“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颜回这个人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这样”。

  有一次,孔子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在路过匡邑的时候,突然遭到匡人的围困。颜回和其他几个跟着孔子一起周游的学生被冲散了,等到危险过去,颜回赶到孔子身边。孔子说:“颜回,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回认真地说:“先生在,我做学生的怎么敢死呢!”孔子听了非常感动。

  又一次,孔子问颜回道:“颜回,你家里穷,房子也小,为什么不去求个一官半职呢?”颜回回答说:“学生有些薄田,虽然收入不多,但吃穿已经够了,而且还有琴瑟可以娱乐。只要能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出去做什么官呢?”听了颜回的回答,孔子感叹地对学生们说:“颜回吃的是一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那么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他却十分乐观。他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呀!”

  遗憾的是,颜回二十九岁时,即头发全白,不久便与世长辞。死时,家中贫穷得竟买不起棺木,其父央求孔子卖掉马车来葬颜回,孔子未许,原因是有才无才,都是我的弟子,别人死的时候我没有这样做,那么在颜回身上,我也不该例外。后来众同窗中有家境显赫者欲厚葬颜回,孔子也不许,然而终究还是厚葬了,孔子因此而叹息:颜回视我如同父亲一般,我却不能拿颜回当儿子,这不是我的原因啊,是你的同学们要这样做的'啊。由此可见,颜回不单是为孔子所器重,在同窗中也是极被敬重的。

  后来,人们根据孔子所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颜回)也不改其乐”,引申出“箪食瓢饮”的成语。

  ——《论语·雍也》

  【求解驿站】一箪食物,一瓢汤水。指贫苦的生活。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活学活用】物质欲望是没有极限的,为了保持清廉,必要时过一过~的生活很有好处。

  【妙语点拨】虽然生活条件很贫苦,但颜回却安贫乐道、自得其乐,追求心灵上的充实,因此孔子称赞其是贤德之人。据史书记载,孔子的父母妻儿去世时,他都没有流泪,但颜回死时,他却双手捶胸,痛哭流涕,感慨他的英年早逝。不难看出,圣贤孔子对丧失颜回这个得意门生的扼腕之情。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习颜回淡泊名利、专心求学、安贫乐道的品质与意志。

  【近义】节衣缩食、粗茶淡饭

  【反义】穷奢极侈、暴殄天物

成语故事15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有受冻挨饿。

  “道不拾遗”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6-08

经典成语故事12-29

成语故事11-22

经典成语故事08-26

经典成语故事07-04

成语故事的剧本05-27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01-16

如鱼得水成语故事06-01

开诚布公成语故事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