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成语故事1
【注音】zhuó ài fēn tòng
【出处】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炙。 《宋史·太祖纪》
【释义】比喻兄弟友爱。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兄弟
【结构】联合式
【押韵词】怦然心动、博施济众、恩深爱重、口耳并重、柳街花巷、砌词捏控、休戚与共、功高望重、引蛇出洞、昼耕夜诵。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得病,十分痛苦。太祖去探望他并亲自为他灼艾治病。赵匡义感到很疼痛,叫了出来。太祖于是将热艾往自己身上灼烧,的确很痛,这样做可以分担弟弟的痛苦,赵匡义感到十分感动。
【成语示例】泽及枯骨,西伯之深仁;灼艾分痛,宋祖之友爱。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
经典成语故事2
成语故事出类拔萃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他非常崇拜孔子,在他的心目中,孔子是个超人的天才,是个圣人。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你已经是一位圣人了吗?”
孟子说:“连孔夫子都不敢称自己是圣人,我又算得了什么呢?”
公孙丑列举了伯夷、伊尹等以贤德着称的人问孟子,他们是否和孔子一样。
孟子回答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得上孔子的。”
公孙丑接着又问:“那么,他们和孔子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借用了孔子的`学生有若的一句话说:“凡是同类的都可以相比较。麒麟和走兽,凤凰和飞鸟,泰山和小土堆,河海和小水洼,它们都是同类。但前者又都远远超越了它的同类。圣人和老百姓也是同类,都是人,但圣人是远远地超出那一类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孔子更伟大了。孔子是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孟子·公孙丑上》
【求解驿站】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那一类,高出那一群。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出,超过;类,同类;拔,超出;萃,草丛生的样子。
【活学活用】王凯的硬笔书法,在同学中~。
【妙语点拨】无论是孟子还是有若,都忽视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没有哪个人是绝对至尊的。做人不能甘于平庸,而应努力成为一个出类拔萃之人,敢于挑战至尊,挑战权威。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拥有舒适的生活,尽享人生之乐。历史与社会的车轮也才能在这种不断地超越中滚滚向前。
【近义】鹤立鸡群、超群绝伦
【反义】滥竽充数
经典成语故事3
【注音】pú biān shì rǔ
【典故】吏人有过,但以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后汉书·刘宽传》
【释义】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所谓宽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主谓式
【同韵词】熟视无睹、富商巨贾、装穷叫苦、自我作祖、重圭叠组、拦路虎、朱丹其毂、寥寥可数、小姑独处、断蛟刺虎。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汉朝时期,官员刘宽为官清正,善于从心理上去治理他的辖区,他不用很残酷的刑罚,对于部下或百姓犯错时,只是用蒲鞭抽几下而已,让他自己感到羞辱,下次好知错必改。
【成语示例】各怀旧恩,又心服他前知,加意用情,手腕偷力,蒲鞭示辱而已。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
经典成语故事4
大凡去皇家宫殿、陵墓等景点时,导游小姐一定会津津乐道于此处如何蕴藏龙气、山形地势是怎样的风水宝地。“来龙去脉”便是由地理环境的风水而来。
“来龙去脉”,典出宋代赵与时《实退录`卷二》:“朱文公(朱熹)尝与客谈世俗风水之说:‘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龙来也。’”明`吾邱瑞《运甓记`牛眠指穴》云:“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乃大富贵之地。”这个成语原是风水先生的说法,认为山势如龙,从头到尾都有血脉连贯。堪舆(即风水)家称山脉的起伏为“龙”,称其主峰为“来龙”,观察山脉的走向、起伏,寻找聚气之势;称山谷中溪流为“脉”,称而其主流则为“去脉”,追寻水的源头和流向。来龙去脉,指从头到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
清`刘熙载《艺概》诗曰:“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人皆知之,惟不省其来龙去脉,则宽紧远近为妄施矣!”亦作“来踪去迹”。后比喻人或事情的来路和去向,也泛指事物前后关联的线索。
从来龙去脉这个成语中,可以窥见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认识。
人类的居所历来与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如身处沙漠的人懂得用厚厚的土墙防热,而居住在森林中的人会在树上建房防潮防虫,爱斯基摩人会制造冰屋等等。
在地处温带气候区的中国,人们很早就发现如将住房建在河流的北边或山坡的南边,住宅便可以接纳更多的阳光,躲避凛冽的寒风,同时可以避免洪水的侵袭。环境与建筑方位何其重要,在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它们同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质。这个体系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是正统的儒家思想,并获得官方认可的方位体系。这是一个以正交方向为基础,也包括斜交方向的方位体系,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方位、季节、色彩、音乐、五行等多种文化要素的统一,同时,内蕴有宾主、长幼、君臣、男女、尊卑、礼敬等多种仪式性要素,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二,则主要是基于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与住宅方位相关联的阴阳术数与风水理念中。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我们不妨连起来一起读做:堪舆风水地理。也不妨这样解释:观察天(堪)、勘察地(舆)、空气空间(风)、水文水质(水)、地形地质(地)的研究分析理论(理)。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风水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虽然晚期迷信的色彩渐重,但其中不乏有科学根据。
中国的风水学主要有下面10种内容:(1)观天。宇宙星体对人的作用。(2)辨质。风(空气)、水、地(土)的质对人的作用。(3)察形。风、水、地的形貌对人的作用。(4)乘气。风、水、地的气对人的作用。(5)测方。风、水、地的磁场方位对人的作用。(6)定位。阴阳宅的位置选择和方向选择。(7)择时。风、水、地与时间配合对人的作用。(8)施工。阴阳宅的设计施工与风、水、地的改善。(9)循礼。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风俗礼仪,体现孝道的重要方式。(10)积德。勉人尽孝,劝人为善,催人向上,使人得福,告诉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这是风水学的基本理念与最高目标。
我国早期地理学知识比较发达,约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区域性的地理著作《山经》和《禹贡》。《山经》突出讲了区域地形,把我国山地分为南、西、北、东、中五个走向系统,每个系统中有起首、结尾和伸展方向。《禹贡》全书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部分组成。两书均对山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以山为纲讨论了地域位置、山系、水系、矿产资源等。
在我国文化地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西北山脉主峰昆仑山,历来为风水先生所重视,察山必求与昆仑山脉的关系:我国在昆仑山的东南面,天下山脉,祖于昆仑,下生“三龙入中国”。
“三龙”指山脉的三大干系,以黄河、长江为中界,将南北地域分为南干、中干与北干。北干系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诸山,山脉从西北高原展来,主脉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龙门西河;山系一支脉为太行山,太行山绵延千里,其最长一分支为燕山山脉。中干系指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域山系,其山脉由蜀汉而来,一支至长安,而尽于关中;一支下函谷,以至嵩岳,支尽泰山。南干系指长江以南区域诸山系,其主脉祖于岷山,也有若干分支。
风水先生将山系分支作为山脉祖宗支派的大纲,若要探寻龙脉之来源,必先洞悉以上诸山之支派,按图索骥。继而他们也吸收了一定水文学的成果。比如成书于三国时期的《水经》。这部第一次较详细描述水系分布的专著中记述了黄河和长江等137条河流,不仅说明其发源地、流向和归宿,而且较详细地说明了经行之地、主支流的空间展布和次序。北魏科学家郦道元撰巨著《水经注》,将河流数量增补至1252条,其描述水系不仅比《水经》详细,而且还记述了水系的演变及其鉴别方法、水系区域及水汛和泥沙等特征。大概由于山、水弯曲的走势,黄河和长江二者都被比喻为“龙”。
总归中国山脉水系的大概以及纳阳御寒的气候实利功能,风水先生概括出了一个“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这个环境模式是一种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格局:建筑基址背靠一座山称“来龙”,其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阜“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婉转经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呼应。基址恰处于这个山环水抱的中央,内有千顷良田,山林葱郁,河水清明。这种环境模式既适于寺庙,也适于村镇或庄园。目前采用这种格局最著名的当属安徽黄山世界遗产地宏村。
而后对于建造在其中的具体住宅,则主要参考自有唐一代以来的《宅经》,将一座建筑按照方位和八卦,分为24个方位,然后划分阴阳两个范畴,规定各个方位的基本吉凶属性,判断“阴宅”和“阳宅”。
从这一点上来说,选址的风水学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山峦可以挡住冬季的寒风,而在水边可以享受夏季的清凉,并方便取水、用水。缓坡有利于避免洪涝之灾;左右围护,使植被茂盛,形成的封闭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同时在战乱之时亦易攻难守。总之,这种地形环境适合我国的气候特点,也适合我国古代以农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
早期的风水学有着不少科学道理,可惜到了明清,杂糅了浓厚的阴阳观念、五行生克理念、谶纬学说等等,非理性的色彩渐重。凡事事必言阴阳,否则不能行,这就太迷信了。所以说,事物的好处妙在“恰到”二字,做事留有余地,否则便是过犹不及。
经典成语故事5
【拼音】lín shēn lǚ bó
【成语故事】东汉明帝皇后马氏生性善良,深明大义,她十分喜欢贾妃所生的刘炟。刘炟继位成汉章帝,尊马氏为皇太后,多次提出加封马氏的兄弟,马后拒绝。而她的`侄子马豫抱怨没得到更多的恩惠,杨终劝马廖面临深渊,脚踏薄冰,不能放纵儿子。
【典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
【释义】深:深渊;履:踩踏;薄:薄冰。面临深渊,脚踩薄冰。比喻小心谨慎,惟恐有失。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处境艰难
【近义词】小心谨慎、提心吊胆、兢兢业业
【相反词】胆大妄为、昂首阔步、无所忌惮
【成语示列】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
《后汉书·杨终传》
经典成语故事6
【成语】:
当务之急
【拼音】:
dāng wù zhī jí
【解释】:
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成语故事】: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造句】:
1、不过,现在惠普的当务之急,是要在IBM的阴影之下证明自己。
2、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快成功案例的推广。
3、野田认为提高税收应是当务之急。
4、那么什么是中国面临的当务之急呢?
5、培养新世纪的人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6、放弃对产品市场和服务业的过度监管应是当务之急。
7、但是,当务之急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
8、如今整饬公司人事是当务之急,其他的事可以稍缓。
经典成语故事7
【拼音】lín nǚ lì ré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老婆,别人去挑逗他的大老婆,被她骂了出来。转而就去挑逗与勾引他的'小老婆,没想到小老婆主动接纳了他。有人问这个勾引别人老婆的人到底是喜欢那个大老婆还是小老婆,他回答说为妻者就得护夫。
【典故】楚人有两妻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报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报我也;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战国策·秦策一》
【释义】比喻各为其主。詈,指“骂”。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各为其主
【相近词】各为其主
【成语示列】夫跖犬吠尧,邻女詈人,彼固各为其主。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
经典成语故事8
成语伤弓之鸟出处:这个故事,载于《战国策·楚策》。
伤弓之鸟这个故事,载于《战国策·楚策》。
战国时代,有一个时期,赵、楚、燕、齐、韩、魏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为此,赵国特派魏加到楚国去会见楚相春申君黄歌,商谈有关军事联盟等问题。魏加见了黄歇,问道:“你们已经考虑过主将的人选了吗?”黄歌说:“已经考虑过了,我准备叫临武君担任主持。”
魏加想,临武君是跟秦国打仗吃过大敗仗的,对秦国心存畏惧,怎能当主将呢?但是不便直说,只得笑着向黄歇说:“我年轻的时候爱射箭,我来讲个关于射箭的故事吧。”说着,他就讲了下面的故事。从前魏国有个著名的.射手,名叫更蠃,他的箭术,真是百发百中。有天,他和魏王在京台上散步闲眺。忽见几只小鸟在天空飞过,更赢对魏王说:“我光用弓,不用箭,也能把鸟射下来。”魏王不免怀疑,问道:“行吗?可以试试吗?”更赢说:“可以。-一会儿,有一群雁从东方飞起来,更嬴就举起弓来,对着雁阵中最后的一只,空拉了一下弓弦,只听得“冬"的一声,那只雁就应声落下来。魏王又惊又喜,说道:“奇怪!空弓虚射,怎么也能射击下鸟来?”更羸说:“这只雁,是受过伤的,我见它飞得比较慢,叫声也很悲惨,知道它的创伤还没有痊愈,惊心还没有平复,所以它~听弓弦响,就吓得往高空急飞。这样一只伤弓之鸟,想竭力高飞,心里又一急,当然支持不住,掉下来了。”
黄歌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很有意思。魏加便说:“目前的临武君也是伤弓之鸟,他是被秦国的弓伤过的。请他作抗秦主将的问题,希望你重新考虑!”
伤弓之鸟,又作“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经典成语故事9
【拼音】suí zhū hé bì
【成语故事】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这块玉叫“和氏璧”。“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颗大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就是“隋珠”。
【典故】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
【释义】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珍宝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随珠荆玉
【押韵词】参天两地、颜面扫地、高天厚地、死声活气、殷天动地、心为行役、履仁蹈义、齐心并力、乌烟瘴气、乘间投隙、......
【成语举例】兴造早乙之帐,落以随珠和璧。
《汉书·西域传赞》
经典成语故事10
[成语拼音] mù gěng zhī huàn
[成语解释] 比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典故出处] 汉·刘向《说苑·正谏》:“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成语故事
孟尝君准备西入秦国,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苏秦也想劝他,孟尝君却说:“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苏秦说:“我这次来,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情,而是专门和殿下讨论鬼神的事。”
孟尝君就接见苏秦。苏秦说:“我这次来齐国,路上经过淄水,听见一个泥土捏成的土偶和一个桃木刻成的木梗交谈。木梗对土偶说:‘你原是淄水西岸的泥土,被捏成了人,到了八月,天下大雨,淄水涨上来,你就残缺不全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啊。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为大水毁了也仍然是西岸的泥土。可你是东方桃木刻成的,天下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道要被冲到哪里呢?’那秦国是个虎狼之国,关山四塞,殿下到了秦国,我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出来。”孟尝君就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
经典成语故事11
【拼音】dān sì hú jiāng
【典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用法】作宾语、状语;常与迎接连用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壶浆箪食、壶浆塞道
【押韵词】葛屦履霜、疏影暗香、教导有方、倚玉偎香、一片宫商、五痨七伤、五世其昌、以柔克刚、男扮女装、天理昭彰、......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燕国相国子之暴政,大将子被、太子平率兵讨伐,国内大乱。齐宣王趁机出兵攻打燕国并控制大部分领土,燕国老百姓用箪送吃的',用壶装喝的欢迎齐军,齐宣王想侵吞了燕国咨询孟子,孟子说:你会让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
【示例】时操引得胜之兵,陈列于河上,有土人箪食壶浆以迎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成语造句】
◎ 例如缘木求鱼、杯水车薪、水深火热、箪食壶浆、事半功倍、一暴十寒、知人论世、出类拔萃、天时地利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名言佳句,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经典成语故事12
【拼音】quèjīnmùyè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太守杨震为人正直,清正廉c洁,从来不收受别人的贿赂。受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趁着夜色,给他送去10斤黄金。杨震十分不高兴,王密说夜深人静没人知晓的。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不能收这不义之财。”
【出处】
东汉杨震为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晚,以十金奉杨曰:“暮夜无知者。”杨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遂拒而不受。见《后汉书·杨震传》。
【解释】指为官清廉。
【用法】作定语、宾语;用于为人等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暮夜却金
【同韵词】
离鸾别鹤、星驰电掣、淋漓透彻、怅怅不乐、可喜可贺、为非作恶、知足常乐、泉石之乐、当头棒喝、客囊羞涩、......
【成语举例】
侯为人清廉不忧,真有却金暮夜、饮贪泉而不易之操。明·归有光《送郡别驾王侯考绩序》
经典成语故事13
【注音】shǐ yáng jiàng láng
【典故】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释义】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不足以统众
【结构】紧缩式
【同韵词】神色张皇、菩萨心肠、蝶粉蜂黄、饿虎逢羊、解衣槃磅、安分守常、百结愁肠、贪大求洋、佐饔得尝、志趣不常、......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论功行赏分封了一些大功臣为异性王,这些功臣们内心不平,相继出现谋反事件,英布眼看功臣被杀也举起了反旗。刘邦派太子率老将们出征平叛,想借故废掉太子。吕后看出刘邦这使羊将狼的计谋,于是苦谏请刘邦亲征
【成语示例】弱者,犹使羊将狼也,其乱必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除狭》
经典成语故事14
[释义] 精:完美;益:更加。已经十分美好了;还要求更加美好。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没有止境。
[语出] 《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正音] 精;不能读作“jīn”。
[近义] 锦上添花
[反义] 粗制滥造 得过且过
[用法] 含褒义。多用在对技术、学问的钻研上。一般充当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例句]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英译] constantly strive for perfection
典故
先秦·孔子《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木匠出外做工。时值秋天,要回家收秋。几个月下来整天忙于工作,挣了许多银子。可是自己的头发也长得很长了,要回家啦,怎么也得剃剃头吧。小木匠挑着自己的家伙式正走着,看到一家理发摊点,只见一位理发师傅,白白胖胖,粗手粗脚,看起来很笨拙,身穿白大褂,坐在凳子上抽着烟,很悠闲的样子,看来还没生意。
小木匠心想正好在这里剃吧。走到理发师傅面前,放下自己的挑子,摸了摸自己压得难受的肩膀,伸了伸腰说:“师傅,生意可好啊!”。
理发师傅赶忙陪上笑脸:“借你吉言还好,要剃头吗?”
小木匠说:“是啊,要回家收秋啦,理个光头吧”。
“好嘞”理发师边说边倒热水,边招呼客人坐下。小木匠稳稳的坐下后,理发师傅仔仔细细的给小木匠洗好头,不慌不忙的当好剃头刀边说:“师傅有三个月没理发了吧”
小木匠略一掐算:“师傅好眼力,整整三个月,一天不差”
理发师傅说:“师傅喂,我要开始剃啦”说着,将剃头刀子在小木匠的眼前一晃,手指一搓向上一扔,只见剃头刀滴溜溜打着转,带着渗人的寒风向空中飞去,当到落下时,只见剃头师傅手疾眼快,一伸手稳稳地接住剃头刀子,并顺势砍向小木匠的头,这下可把小木匠给吓坏啦。“啊!”声还没叫出,直觉头皮一凉,紧接着听到“嚓”的一声,一缕头发已经被削下,这时小木匠才“啊”的一声,刚要一闪:“你要干什么?”。剃头师傅用肥胖的手往下一摁说:“别动”说着,刀又旋转着飞向空中,小木匠用力挣扎着要闪,可是被剃头师傅按得紧紧的不能动弹,说时迟那时快剃头师傅一接旋转的'刀,嚓的一声又是一缕头发落地,小木匠脸都吓白啦,又不能挣脱,只好闭上眼睛,心想:“这下完了,小命儿不保啦”。只见剃头师傅就这样一刀接一刀,三下五除二,不一会就给小木匠剃好了头,拿过镜子一照,嘿,一点没伤着,而且剃的锃明瓦亮。
这时小木匠才长舒一口气,从惊悸中苏醒过来,但浑身还在颤抖。突然,一只苍蝇嗡嗡着正好落在剃头师傅的鼻子尖上,小木匠手疾眼快,从自己的挑子中抽出锛子抡圆了照着剃头师傅砍去。这是剃头师傅刚要用手赶走落在鼻子上的苍蝇,只见小木匠双手一起,不知什么东西砸向自己,只感到眼前一晃,一阵风,从面前吹过。剃头师傅更是吓了一跳,还没醒过味来,只见小木匠将锛子头向他面前一伸,只见上面半只苍蝇的两只翅膀还在呼扇,小木匠又拿了镜子给剃头师傅一照,剃头师傅又看见另一半苍蝇落在自己的鼻子上,两只前腿还在伸张。原来,活活的一只苍蝇被小木匠这一锛子劈为了两半。看完两个人哈哈大笑,相互佩服对方的技艺精湛。
经典成语故事15
【注音】bào cán shǒu quē
【成语故事】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的小儿子刘歆在汉哀帝时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他向汉哀帝建议派专人研究《左传》,同行十分不满意,他指责他们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最后被同行联合排挤出京城,只好去做河内郡太守。
【出处】参见“保残守缺”。
【解释】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守旧
【相近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反义词】推陈出新、自我作故、标新立异
【成语造句】
◎这些似乎都是抱残守缺,汇集众说而成。
◎ 各族业余演员们创造性的实践证明,他们既不是盲目崇拜洋教条的民族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抱残守缺的民族复古主义者,这是由于他们同劳动人民有着血肉的联系,最了解和最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也最能找到为群众所喜爱的表现形式。
【经典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7-23
成语故事06-08
经典成语故事11-12
江郎才尽的成语故事11-22
孟子的成语故事08-18
中华成语故事01-31
囊萤照书的成语故事11-05
历史成语故事经典11-10
古代成语故事11-16
关于成语故事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