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写作素材>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

时间:2023-02-24 17:56:54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经典成语故事合集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成语故事合集15篇

经典成语故事1

  【注音】

  shòu líng shī bù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国都邯郸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与潇洒,外地人很赞赏和羡慕。燕国寿陵一个少年,特别迷恋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竟专门到邯郸学习,他非常用心观摩、效仿、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他没学会他们走路的姿态,连自己的也全忘了。

  【出处】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

  【解释

  比喻仿效不成,反而丧失了固有技能。

  【用法】

  作宾语、定语;同“邯郸学步”

  【结构】

  主谓式

  【近义词】

  邯郸学步、寿陵匍匐

  【押韵词】

  十羊九牧、桥是桥,路是路、琴歌酒赋、义夫节妇、扬眉眴目、如释重负、云泥殊路、上和下睦、箝口侧目、爱人利物、

  【造句】:

  1、在这场故事里,让面对了生死,面对了爱恨,面对了寿陵失步,面对了成长的无可奈何。

  2、不过此时,他更乐意跟着先生,不用担心有什么寿陵失步的后果。

  3、三、可以去邯郸学步,但决不可寿陵失步。

经典成语故事2

  【拼音】cái shū yì guǎng

  【出处】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后汉书·孔融传》

  【解释】疏:粗疏;广:广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抱负大才能不高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才高意广

  【押韵词】沉思默想、娇生惯养、不声不响、弹斤估两、分斤拨两、画眉张敞、隔靴抓痒、互争雄长、人来人往、互相标榜、......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孔子的'第20世孙孔融才学很高,名声大,但缺乏政治、军事才能,因与董卓不合,被派去镇压黄巾起义军,经常被起义军包围,刘备帮他解围。袁绍的儿子袁潭率军攻打孔融,活捉了他的妻小,这个才疏意广的孔融吓得仓皇逃跑

  【示例】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在英雄之列,而公且谓“才疏意广”,岂不悲哉! 宋·苏轼《孔北海赞》

经典成语故事3

  一天,小巷里搬进来了一个人,张三。

  慢慢地小巷里的人就发现张三是一个奇怪的人,奇怪不是因为他不爱说话,奇怪是奇怪在他一年四季都戴着一顶帽子,没有人见过他不戴帽子的样子。

  据说,因为张三秃顶,地中海,所以常年戴着帽子。

  据说,张三其实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戴着帽子是因为他有一种奇怪的病,头部不能被风吹到。

  据说,张三年轻时和人打架,头顶被板砖砸了一个坑,住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院。但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疤,就一直戴着帽子。

  据说,那是因为一个算命的给他算过。。。

  据说。。。

  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什么,也有好事的'人去问巷口理发店的王师傅,王师傅只是笑笑,什么也不说。

  慢慢地,小巷里的人都知道了,只要见到一个戴着深褐色帽子的人低着头度着方步走来,那个人肯定就是张三。

  日子一天天的过,大家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谁也不干涉谁。

  突然有一天,有个小孩子发现,戴着深褐色帽子的人似乎不是张三,是张三楼上的李四。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人,一个传一个,后来大家都发现了,戴着帽子的人不是张三,是李四。

  张三呢?没有人知道。

  好事的人又去巷口理发店里问,那时王师傅已经退休了,接替他的是一个小伙子。

  小伙子说,有张三这个人么,戴帽子的人一直都是李四啊。

  张冠李戴释义: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拓展阅读:用张冠李戴造句

  1.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2. 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3. 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4. 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5. 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6. 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矇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7. 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8. 奖状是老李的,他却张冠李戴,发给了老王。

  9. 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10.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11. 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12. 把沈雁冰的笔名说成是老舍,这不是张冠李戴是什么?

  13. 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经典成语故事4

  【拼音】bào hǔ píng hé

  【出处】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经·小雅·小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

  【解释】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比喻有勇无谋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有勇无谋、贸然行事

  【反义词】有勇有谋、谨言慎行、深谋远虑

  【押韵词】翻唇弄舌、以手加额、椒焚桂折、不挠不折、举笏击蛇、量力度德、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楼台亭阁、人言啧啧、君子爱人以德、......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接近孔子。孔子想收他为徒,子路说自己像箭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于是拜孔子为师,他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暴虎冯河?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

经典成语故事5

  [成语拼音] tng dìng sī tng

  [成语解释]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典故出处] 唐·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成语故事

  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为解朝廷燃眉之急,文天祥毅然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营谈判,并伺机窥察军情。到元营后,文天祥慷慨陈辞,痛斥了元军南侵的.罪行。元军统帅伯颜被其才华折服,企图劝他归顺元朝,但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

  不久,元军强迫文天祥跟随贾余庆一起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文天祥本欲以死明志,但想到国恨家仇,就忍辱负重跟随贾余庆一同前往。船到京口(今江苏镇江)时,文天祥趁人不备,乘上一条小船逃走,碾转来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他把敌人的军情虚实告诉了真州守将苗再成,又写信给淮东、淮西两位边帅,约他们联合行动,驱逐元军。不料,驻守扬州的淮东边帅李庭芝以为文天祥已投降元军,这回是来代敌人骗取扬州城的,就下令逮捕他。文天祥百口莫辩,只得出城,从此改名换姓,死里逃生,一路渡海南下,来到福州。

  逃亡路上,文天祥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后来汇集成《指南录》。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叹道:“生与死是像昼夜转移一样平淡的事。死了也就算了,但是艰难险恶的处境反复错杂出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得了的事情。痛苦的事情过了之后,再回想起当世的痛苦,这种痛又是多么深刻啊!”。

经典成语故事6

  有凤来仪,中国汉语成语。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古时吉祥的征兆。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有观点认为《有凤来仪》引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与凤通假。《有凤来仪》《凤仪亭》都是针对女性的。前者指元春探亲,一展凤的风采。后者指貂蝉不守闺训,乱了人常。有凤来仪,指有凤凰来配合某个事物。

  出处

  《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引用《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朋与凤通假。《说文解字》朋:朋党,党羽。所以朋只能解释为《凤》。这里的“乐”应念成音乐的.“乐”。是“庆贺”的意思。

  《有凤来仪》《凤仪亭》都是针对女性的。前者在红楼梦中指元春探亲,一展凤的风采。后者指三国演义吕布与貂蝉相聚之处,常以此地承托凄美动人的爱情。

  典故

  三国·凤仪亭

  “凤仪亭”又名“梳妆掷戟”,出于《三国演义》。吕布知道董卓携貂蝉入府,收为姬妾,心怀不满。一日,吕乘董卓上朝时节,入府窥探貂蝉,并邀至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假意哭诉被董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戟来,直刺吕布,吕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动吕布,剪除了董卓。

经典成语故事7

  【拼音】wú xiōng dào sǎo

  【成语故事】汉朝时期,有个美男子叫直不疑,他的兄长因病去世,与嫂子一起生活,招致当时的'好事之徒的讥笑,说他与嫂子私通。直不疑听了这些流言蜚语,有理也讲不清,也就不搭理他们。人们以为他默认了,因此就流传他无兄盗嫂的典故。

  【典故】人或毁不疑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盗嫂何!’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

  语本《汉书·直不疑传》

  【释义】指无中生有的毁谤。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紧缩式

  【同韵词】强食靡角、乡乡而饱、鼠牙雀角、携幼扶老、世事纷扰、出山小草、飞鸿雪爪、贫困潦倒、庸中皎皎、文章宿老、......

  【成语举例】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上者也。

经典成语故事8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故事启示】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摘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经典成语故事9

  成语名称:庚癸频呼

  成语拼音:gēng guǐ pín hū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向人告贷求助。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庚癸:军粮的隐语。原是古代军中乞粮的.隐语。后指经常向人告贷求助。

  成语来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三年》:“粱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成语造句:

  庚癸频呼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晋、鲁等国会盟,吴国大夫申叔仪向鲁国大夫公孙有山氏借军粮,大家不好直说,只好用隐语代替。鲁国大夫公孙有回答说:“高梁已经没有了,粗粮还有一些,到时登上山高声呼喊:‘庚癸乎!’我们就知道了。”

  庚字开头的成语

  庚癸频呼 庚癸之呼

  包含有庚字的成语

  庚癸之呼 庚癸频呼

经典成语故事10

  晋朝时期,晋惠帝十分昏庸愚昧,曾经在华林园听到蛙声就问左右说:“它们这样叫是为了要官做还是别的原因。”后来天下大乱,很多百姓饿死,百官上朝时把情况报告给他,惠帝竟然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百官哭笑不得。

  晋惠闻蛙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jìn huì wén wā

  【解释】比喻愚昧寡闻。

  【出处】语出《晋书·惠帝记》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愚昧。

  晋惠闻蛙的.成语故事点评

  故事中的君王晋惠帝十分昏庸愚昧,不体恤百姓疾苦,不好好治理国家。百姓饿死还问群臣为什么百姓不吃肉。这样的君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不受人尊重。小朋友们在班集体里有没有做什么班干部呢?咱们如果是有职务在身,一定要以身作则哦。

经典成语故事11

  战国时,腾国很弱小。当时各国诸侯都为开疆拓土而不断发动战争,尤其是国诸侯随便制造一个事端就向小国兴兵。战胜之后,小国轻则割地赔款,重则国家从此消失。国诸侯尝到了甜头,发动战争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喊杀之声在华夏地上回荡,战争风云经年不散,把那个时期称为战国,真正的名副其实。

  滕国本来就国势衰微,到了滕文公继位时,面临的局面更为严峻:府库空虚,民生凋敝,四周列强环伺,虎视眈眈,随时都有亡国的可能。滕文公决心收拾残局,振兴滕国。他首先征询朝中文武官员的'意见,让官员们拿出治国兴邦的办法。

  滕国官员觉得这个题目太,不知从何处着手,一个个都像锯掉了嘴的葫芦,开口不得,闷闷不语。滕文公一气之下,命令散朝。滕文公回到宫中凭栏远眺,默默沉思。他忽然想到,学问家孟子现今正旅居滕国,为什么不请教他呢。

  于是,滕文公轻车简从,来到孟子住处。孟子见国君亲自前来,觉得有些意外。滕文公落座之后,首先问道:“老朽不过是一介布衣,不敢劳驾国君,如有疑问,老朽乐于效力。”滕文公长叹一声说:“您是学者,贤人,所以特来请教。您知道,滕国兵微将寡,国家贫弱,依先生之见,怎样才能使滕国早日富强起来不受邻国欺侮呢?”孟子见滕文公态度诚恳,便直言相告说:“人民竖家的本源,把一个国家比喻为树,那么人民就是树根,树根越发达粗壮,才能使技干强健,树叶茂密,树才能茁壮生长呀。”滕文公问:“怎样才能使树根健壮呢?”孟子说:“当然要施仁政,孔子说:仁者爱人。要珍惜民力,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情,更不要随意增加人民的负税。人民安居乐业了,还愁国家不富吗。阳虎说的想发财就不能讲仁义这句话十分荒谬。对一国之君来说,只有讲仁义才能使人民爱国,人民才肯为国家效命。如果,国君横征暴敛,弄得人民怨声载道,人民当然不愿为国君效力了。”滕文公面露喜色,决心在国内推行仁政。

  【解释】: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经典成语故事12

  【注音】

  lóng hú zhī tòng

  【成语故事】

  传说上古时期,黄帝带领百姓在首山采铜,到荆山下铸鼎。鼎铸成后,有龙垂下胡髯来迎接黄帝,黄帝立即骑上龙髯,群臣与后宫等70多人随从也上了龙髯,龙开始飞上天,百姓仰望黄帝上天,纷纷抱着弓与龙髯哭泣。

  【典故】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去……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涘号。 《汉书·郊祀志上》

  【解释】

  指丧亲之痛。

  【用法】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押韵词】

  枭首示众、荣辱与共、如如不动、材大难用、孔怀之重、长材短用、三人为众、九鼎不足为重、罪逆深重、移国动众、......

经典成语故事13

  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

  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

  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

  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权力。

  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

  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

  汉宣帝得知消息后,马上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汉宣帝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他决心振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原文是:“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衰败的西汉王朝重新强盛了起来。

  成语“励精图治”由“励精为治”演变而来,表示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

经典成语故事14

  【拼音】qí xī zhī jiàn

  【成语故事】

  话说晋悼公即位之后,任用韩厥、赵武、知罃(yīng)等既有能力又有魅力的大夫,使得晋国的军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知罃继韩厥之后被任命为中军帅,采取“三驾疲楚”的战略,杀得楚国彻底丧失掉争霸中原的能力。如果这个世上有后悔药的话,楚共王一定要大买特买的。因为正是他把知罃给放回晋国去了啊!(参见“无怨无德”)——关于“三驾疲楚”,涉及到一段较为复杂的历史,我们成语故事的重点不在于彼,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阅读《左传》。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人,叫做祁(qí)奚,是晋军的中军尉。祁奚老了的时候,想要退休,便递交了辞职信,晋悼公就对他说:“您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如果再强留您继续任职,就太不近人情了。既然您提出退休,我答应您。只是,希望您能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来接替您的位子。”

  祁奚答道:“解(xiè)狐可以。”晋悼公有些惊讶,问道:“我听说,解狐可是您的仇人啊!”——注:某版的语文课本中说是“杀父仇人”,值得商榷。我翻遍史书,也没找到“杀父”一说,只说是仇人而已。教材编写者可能是为了突出祁奚的大公无私的品质,所以自己加了料,希望大家严谨对待历史。

  祁奚答道:“君王您问的是谁可以接替我的位子,可没问谁是我的仇人。”晋悼公大喜。于是立即召见解狐,要重用他,哪里知道,没多久解狐得了重病去世了。

  晋悼公只好再问祁奚:“现在还有谁可以接替您的位子呢?”

  祁奚说道:“祁午可以。”

  晋悼公更惊讶了:“祁午可是您的儿子啊!”——言下之意就是,您推荐自己的儿子当大官,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

  祁奚说道:“您问的是谁可以接替我的位子,并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

  晋悼公点了点头,又说道:“中军大夫羊舌职也病死了,您看谁可以接替他的位子?”

  祁奚说道:“羊舌职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羊舌赤,一个叫羊舌肹(xī),两人都是难得的人才。都可以重用。”

  于是晋悼公果然让祁午、羊舌赤都当了大官。而他们果然也不负众望,在自己的职位上都做得十分出色。大家都对祁奚的推荐心悦诚服。

  因为祁奚在推荐人才的时候,并不因为解狐是他的仇人而遗漏他,也并不因为祁午是自己的'儿子而没有推荐他。所以后人就说他“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把他当作大公无私的典范。而“祁奚之荐”也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了下来,用以形容善于推荐人才,含有公正无私的意思。

  说到祁奚,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回,叔向(就是羊舌肹)因为受到家族中人的牵连,而被打入死牢,眼看过些日子就要被砍头了。国君的宠臣乐王鲋(fǔ)来见叔向,说可以救他。但是叔向对他的话不置可否。乐王鲋很不高兴地离开了。叔向的家人都埋怨叔向不该得罪乐王鲋:“乐王鲋是国君的宠臣,由他向国君说情,一定可以救你的。但你现在居然得罪了他。你怎么这么糊涂呢?”

  叔向笑着说道:“他只是个唯国君之命是听的小人,根本不可能救我。如果真有人可以救我,这个人一定要十分公正,十分无私。我看,除了祁奚祁大夫,没人可以了。”

  果然,乐王鲋回去之后,国君就问他:“你说说,叔向是不是真的有参与犯罪?”

  乐王鲋就说道:“他家里人犯了罪,他肯定也是知道的。”于是国君下定决心,要杀了叔向。

  但是,这件事被祁奚知道了,他此时正退休在家呢,也不顾年迈,急忙坐着马车呼嗤呼嗤地直奔王宫,去找执政的范宣子(就是士匄gài,“塞井夷灶”的故事还记得吗?),向他说明了叔向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正直廉洁,不可能参与犯罪。范宣子听从他的建议,便向国君求请,果然赦免了叔向。

  然而有趣的一幕发生了:叔向没有去向祁奚道谢救命之恩便回家了;而祁奚也没有向叔向炫耀自己的恩德,也回家去了。两人就像没发生过这事一样。因为祁奚救叔向,是为了国家;叔向也知道祁奚救自己,不是为了私交。

  【典故】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可也。’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年》

  【释义】

  春秋晋国大夫祁奚告老,将辞中军尉职事。晋悼公问谁可承接,祁奚先推荐仇人解狐。复问,又荐举其子祁午。时人因而有“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之誉。后用为善于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用人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祁奚之举、祁奚举午

经典成语故事15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者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很久以前,有一个很有钱的富商,他有一个宝贝儿子,他望子成龙的心愿非常强烈,但他的儿子非常不争气,一点儿也不想读书。好不容易读到大学了,他又闹着要退学。父亲没有办法,只好将他送到国外最好的大学去“镀金”。可他在外面也不省心,除了捣乱就是交些狐朋狗友。

  转眼四年过去了,儿子留洋归来,可是一回来就收到一个噩耗:父亲的公司遭遇经融危机,一夜之间破产了,父亲受不了这个打击,一病不起,连儿子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就去世了。本想着回家“啃老”的儿子只能望着父亲的遗像发呆。为了能有个落脚之地,他东奔西跑,拿着他的高学历到处应聘。终于,一家公司打电话给他,表示对他的学历很满意,并同意录用他,还给他很高的报酬。

  他在公司里整天无所事事,碰到一些项目就交给手下的人去做,而功劳都是他拿。一天,公司接了一个大项目,老总把所有的资金都投进去了,为的就是能得到高回报。老总是这么想的:既然这个项目是中外合作的,就让那个“留学生”去做吧。老总直奔他的`宿舍,开心地说:“这次我接了个大项目,能不能成就看你啦!”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当他又想交给手下做的时候,突然发现他们根本不会说外语,也看不懂合同上那些英文字母,他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了。结果可想而知,他把这个项目搞砸了,他的臭名远扬,大家都知道有一个“留学生”什么都不会。后来他去应聘的时候,没有一个公司愿意接受他了,他很后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无信不立,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就得靠自己的真才实学。

【经典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10-05

成语故事07-23

经典成语故事11-12

车水马龙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车水马龙的故事11-19

曙后星孤的成语故事11-17

中国成语故事07-23

道听途说成语故事06-09

开诚布公成语故事06-10

趋炎附势成语故事05-20

墨突不黔成语故事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