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你知道经典的成语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成语故事1
【拼音】sòng huà wú yě
【典故】据《庄子·田子方》载,宋元君召集众画家作画,大家都敬立作画,只有一人回舍,解衣伸腿而坐。宋元君认为他是真正的画师。又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吴人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
【释义】用以作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称。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各地特产
【押韵词】紧追不舍、远水不解近渴、爱才如渴、少所许可、念念不舍、攀藤揽葛、打家截舍、白云亲舍、望梅消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宋元君召集一些画家在一起作画,大家在宋元君面前表示谦虚,恭恭敬敬站立着作画。只有田子方一个人回到宿舍里,解开衣服伸长腿坐着作画,宋元君认为他才是真正的'画师
【成语举例】宋画吴冶,刻刑镂法,乱修曲出,其为微妙,尧舜之圣不能及。 《淮南子·修务训》
经典成语故事2
"利欲熏心"这个成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
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王健,一个叫李亮。王健是一个富有野心的年轻人,他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而李亮则是一个纯真善良的人,他乐于助人,为人忠诚。
一天,王健发现了一个宝藏的秘密,他想独占这个财富。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计划,在李亮看守家时偷偷地前往宝藏所在的地方。王健带着眼前的`利益,心中充满了欲望,完全被“利欲熏心”所驱使。
然而,天不遂人愿,王健在踏入宝藏所在地时,被突如其来的雷击中了。他瞬间倒地不起,丧失了意识。过了一会儿,李亮发现了王健的身影,赶紧将他扶起并送回了村子里。李亮没有问王健的目的,只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一个朋友。
几天后,王健醒来时惊讶地发现自己躺在李亮的家中。他意识到自己对于利益的追求是多么的愚蠢和盲目。他深深庆幸自己拥有这样一个真诚的朋友。
从此以后,王健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为人之道。他放下了贪婪和欲望,学会了珍惜真诚的友谊,并时刻铭记着"利欲熏心"的警示。
经典成语故事3
东窗事发成语故事--宋朝
宋王朝逐渐衰落之时,北方的金兀术趁机向中原大举进攻,侵占了宋朝不少地盘。岳飞率领岳家军对金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而秦桧主张议和。秦桧抓住宋高宗懦弱胆小、优柔寡断的.弱点,竭力宣扬议和的好处。宋高宗同意了,可是岳飞和许多大臣、将领都不同意。秦桧一心要将岳飞除掉,可这并非一件易事。
一天,秦桧坐在家里东窗下,仍为此事发愁。夫人王氏为他出主意说:“岳飞手下的王贵,在一次战斗中胆小怕死,按法当斩,经众将求情岳飞才免他一死。他肯定怀恨在心,你何不让他告发岳飞呢?”
秦桧派人找到王贵,引诱他诬告岳飞“谋反”。没想到王贵不肯。秦桧一伙就对他施以酷刑,并以其全家性命相威胁,王贵无奈屈服。
秦桧终于杀害了岳飞。
后来,秦桧游西湖时,得病死去。他死后七日,王氏请来道士为他做道场,超度他的亡灵。道士痛恨秦桧杀死了国家忠良,就装模作样做了一阵法事,然后对王氏说:秦桧正在地狱里受拷打之苦,阎王小鬼.们正在审问他。道士说:“秦大人对我说:‘麻烦你转告我夫人,东窗事发了。”
东窗事发,比喻阴谋已败露。
经典成语故事4
[成语拼音] yīn hu dé fú
[成语解释] 变坏事为好事。
[典故出处] 《史记·管晏列传》:“其为政也,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成语故事
管晏字仲,名夷吾,颖上人。早年家贫,曾在南阳经商,与鲍叔牙是好朋友。后来辅佐公子纠失败后,被鲍叔牙推荐给了齐桓公。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国。
管仲很善于在不利的形势下扭转败局,变被动为主动,最后一举获得成功。有一次,齐桓公跟夫人蔡姬在湖里划船游玩。蔡姬识水性,她也经常划船游乐,所以坐船就像坐车一样行动自如。但齐桓公不懂水性,平时也很少坐船。蔡姬一时兴起,就与他开起了玩笑,使劲晃动小船。小船荡来荡去,齐桓公一时吓得脸都白了,大叫“别晃!”蔡姬毫不理睬,还哈哈大笑,齐桓公气得要死,上岸后,就打发蔡姬回娘家蔡国。齐桓公这么做只不过是因为一时生气,并没有说要废了她。但蔡国却认了真,很快就把蔡姬改嫁出去了。齐桓公大怒,想立刻率兵去扫平蔡国。但是,一个堂堂诸侯霸主,就因为夫人的一个玩笑闹翻了脸,然后去灭掉夫人的娘家,是在是很不光彩的.事。于是管仲就出主意说:“可以先进军楚国,质问他们为什么不按时向周天子纳贡。而蔡国一直亲近楚国,这样侵蔡也就名正言顺了。”于是齐国大军南下到楚边境。
管仲为了扩大齐国的影响,还建议齐桓公兴兵阀鲁,结果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今山东省宁阳西北)。鲁将曹沫趁鲁君和齐桓公签约时,抓住齐桓公,威胁他退还占领的土地。齐桓公没法,只得签约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过后,齐桓公觉得受了侮辱,就要杀了曹沫。管仲立刻劝阻说:“不能杀。几座鲁城,只不过是一点小利;在诸侯中树立威望,才是大利。如果各地诸侯知道您连在被劫持的情况下订立的盟约都不肯背弃,那就一定会立大信于天下!”
果然,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各个诸侯国都认为齐桓公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都愿意尊他为霸主,不久齐桓公就成了各个诸侯国的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经典成语故事5
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经典成语故事6
1、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2、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3、三国魏少帝时,皇族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曹爽无论资格、能力都远远比不上司马懿,他担心司马懿迟早会篡夺曹氏江山,就让魏少帝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兵权。司马懿十分清楚曹爽的意图,为了不上曹爽进一步加害于他,他干脆装病不入朝。曹爽又派亲信李胜去探听虚实,司马懿故意装疯卖傻:仆人侍候他喝粥,他不能用手接,而是直接把嘴放到碗边喝,只见粥顺着碗边流下来,把他的衣物全打湿了。李胜见此情景,觉得司马懿病的不轻,回去全告诉了曹爽,曹爽大松了一口气。
公元249年1月,“病”中的司马懿乘机派人提醒魏少帝去祭祖,少帝果然领着他的王族及亲信全部出城去祭祖。司马懿听报少帝一行刚出皇城,见“虎”已调出,立即披甲带枪,同他的二个儿子,率领兵马抢占了城门和兵库,并假传丘太后的诏令,撤了曹爽的军职。曹爽一行得知城里情况,一时慌了阵脚,同时,他们都是些吃喝玩乐之辈,经司马懿轮番的利诱与威逼,曹爽只得缴械投降。后来,司马懿以“谋反罪”,杀了曹爽一干人,如此,魏国的军、政大权尽归于司马懿一族人的手上。
经典成语故事7
【拼音】què jīn mù yè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太守杨震为人正直,清正廉洁,从来不收受别人的`贿赂。受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趁着夜色,给他送去10斤黄金。杨震十分不高兴,王密说夜深人静没人知晓的。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不能收这不义之财。”
【出处】东汉杨震为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晚,以十金奉杨曰:“暮夜无知者。”杨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遂拒而不受。见《后汉书·杨震传》。
【解释】指为官清廉。
【用法】作定语、宾语;用于为人等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暮夜却金
【同韵词】离鸾别鹤、星驰电掣、淋漓透彻、怅怅不乐、可喜可贺、为非作恶、知足常乐、泉石之乐、当头棒喝、客囊羞涩、......
【成语举例】侯为人清廉不忧,真有却金暮夜、饮贪泉而不易之操。
明·归有光《送郡别驾王侯考绩序》
经典成语故事8
第一则:杜渐防微的成语故事
【拼音】dù jiàn fáng wēi
【成语故事】
丁鸿,东汉时人。自幼聪明好学,对经书很有研究。其父死后,父亲的爵位按当时的世袭传统应由作为长子的他继承,但他却上书朝廷要把爵位让给他弟弟,他自己外出躲了起来。后来,朝廷不允,他在外被人发现,经反复劝说,才回到家中,接受了皇帝的敕封。
到了和帝刘肇继位时,刘肇因年幼无能,大权由窦太后执掌。当时,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职位非常显要,他拉帮结伙,把窦家兄弟纷纷安排到了重要的职位上,相互勾结,为非作歹,朝廷实际上成了窦家天下。丁鸿见了很着急。他利用那年发生日蚀,古代人认为是不祥之兆的机会,劝说皇帝趁窦家兄弟权势还不大的时候,及早制止,以防患于未然。他上奏皇帝说:"皇上如果亲自负责治理国家,发现坏事的苗头,就及时地制止它、杜绝它。这样,凶险就可以避免,祸害就可消除。"他还进一步举例说:"岩石的破坏,是因为涓涓细水的`侵蚀;能遮蔽阳光的树木,是嫩绿的幼苗长成,事情在开始的时候容易制止,等发展壮大了,就难以除掉了。"丁鸿的话,正合和帝的心意,和帝本来就有大权旁落的感觉。于是,他罢免了窦宪的官职。窦宪被迫自杀。
【释义】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用法】作谓语、定语;同“杜渐防萌”
【近义词】防微杜渐、杜渐防萌
【相反词】任其自然
【成语示列】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闻一多《给梁实秋、吴景超、翟毅夫、顾毓琇、熊佛西诸先生》
第二则:大公无私的成语故事
【注音】dà gōng wú s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出处】忠者中也,至公无私。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
【解释】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歌颂人的品德
【相近词】舍己为公、铁面无私
【反义词】假公济私、自私自利、利欲熏心
【成语造句】
1、把银行里面的xx清除出去,是不会影响银行的信誉的,能秉公办事,大公无私,敢于处理,信誉还会提高。
2、无产阶级是大公无私的,敢于面对客观的真理,所以我们研究历史能够作到高度的科学性。
3、只有人:才有纯粹的、理智的、大公无私的快乐和热情--只有人,才过理论上的视觉节日。
4 、一个单位的领导者大公无私,以身作则,他下达的工作意见,就容易被职工接受。
5、和大生产相联系的无产阶级,把大公无私的思想,提高到新的高度。
经典成语故事9
退避三舍
【后退三个三十里,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例﹔发生争执时﹐如果双方都有退避三舍的'态度﹐冲突就能很快解决。】
晋国的太子重耳逃亡在楚国的时候,楚王待他非常好,帮了他很多忙。有一次楚王问他:”如果你今后回到晋国做了国王,你怎么感谢我?”重耳回答:”那时候如果我们两个国家打仗,我就下令我的军队首先后退三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后来果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出自《战国策》
经典成语故事10
解释: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成语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天x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天x帝还是不肯放手。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天x帝。
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
小朋友,这是一句劝人的话,含有适可而止,不要过分的意思,和器满则倾是同一个意思。
一个人如果太贪心,对于地位和财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会说他“物极必反”。其实这句话也含有一点儿妒意。
经典成语故事11
【注音】bān jīng dào gù
【典故】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释义】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用法】作谓语;指好友相逢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班荆道旧
【同韵词】刻鹄成鹜、乔文假醋、秘而不露、罗之一目、爱人利物、当门抵户、龙攀凤附、龙蟠凤翥、一新耳目、毛举细务、......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参与蔡国的子朝是好朋友,他们的儿子伍举与声子也是好朋友。伍举因为岳父王子弁犯罪而逃到郑都城郊外,与声子相见,他们马上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互相倾诉衷肠。声子后终于为伍举平反
【成语示列】一次邂逅相逢,一次班荆道故,竟使一位艺术殉道者在冥冥里忽闻天籁,于混沌中顿悟禅机。”李存葆《伏虎草堂主人》
经典成语故事12
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死亡的占了大多数。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又名《淮南鸿烈·人间训》)
【释读】比喻虽然暂时遭受损失,却也许因此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可能会转变为好事。
经典成语故事13
刘秀南征北战大半生,称帝后20年才逐渐统一天下,晚年考虑百姓连年征战,苦不堪言,所以不轻易兴兵动众。
刘秀本人也非常厌倦战争。
有一次,太子刘庄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打胜仗,他沉思了一会儿说:“春秋时期卫灵公曾向孔子请教过征战的学问,孔子说:‘关于祭礼、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多少明白一点,至于如何克敌制胜的学问,我不知道,无能为力回答你。
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了,你将来要当皇帝,应留心怎样治理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军事问题你就不要多研究了,那是将军们的事情。
’” 刘秀称帝之后,百废待兴,朝政繁杂。
每天都有急需处理的政务。
为了及时批阅奏章,并当面指示重大政务的决策,刘秀每天都很早接见文武百官,与他们讨论治理天下的方法,一直到深夜才回寝宫休息,有时甚至彻夜不眠。
皇太子见刘秀年近六旬,两鬓斑白,还如此不辞劳苦,勤于政务,心中非常担忧,便劝谏道:“父王有大禹和商汤王的'英明,不过却忽视了像黄帝、老子那种讲究修身养性的长寿之道。
您要注意身体才是啊!父王身体健康,也是天下百姓之福。
” 刘秀看看太子关切的目光,笑笑说:“我喜欢从事这些活动,并不觉劳累,你们不必担心。
” 刘秀在位32年,62岁时病逝,临终前留下遗言说:“我对百姓没有什么大恩德,死后丧事要从简,要像文帝那样,不许用金银器皿陪葬,用陶瓦器皿就可以了。
各州的地方官吏也不必离职来京城吊唁,更不许派官吏或以奏书的形式祭奠,要各司其职,这一点千万要记住!” 太子以及文武百官都深为感动,事后遵照刘秀所嘱咐的去做,汉光武帝刘秀成为历代皇帝的榜样。
经典成语故事14
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在其管辖区域内大力革除弊政,老百姓很拥护他。一天,他的故友许汜前来拜访。陈登知道他胸无大志,这次来又是只想谋求田地,购置房产,所以接待时对他很冷淡。
当天晚上,许汜宿在陈登家。陈登并不把他当上宾,所以让他睡在下床,自己睡在上床。许汜对此很不高兴,耿耿于怀。
过了几年,许汜来到荆州,在荆州牧刘表手下任职。一次,他与刘表以及前来投奔的刘备在闲谈中评论人物时,谈起了陈登:“陈登此人确有抱负,但待人有点粗豪。”
刘备对陈登不太了解,便问刘表:“许先生的.说法对吗?”
刘表为难地说:“说不对吧,许先生很有见识,不会随便这样评论;说对吧,陈登却又是名重天下的人物。”刘备问许汜道:“先生说陈登粗豪,可有什么根据?”许汜把几年前到陈登那里拜访的事说了一遍。刘备听后说:“先生很有点名望。如今天下大乱,皇帝也失去了住所,人们都指望先生忧国忘家,有救世的志向,而先生却只想谋求田地,购置房产,贪图安逸。先生说的话陈登没有什么可以采纳的,只好不理睬先生了。如果我碰到先生,将睡在百尺楼上,而让先生睡在地下!”
经典成语故事15
脚踏实地成语故事--宋朝
北宋名臣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
司马光从小便喜欢学习,看过很多书,并且特别喜欢读史书。那时他就立下宏伟志向,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向人们传播历史经验。宋英宗的时候,司马光终于有修史的机会,奉天子之命编撰《资治通鉴》。
在刘恕、范祖禹等史学家的帮助下,司马光用了十九年的`时光,终于编撰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这部书上起战国,下讫五代,将1362年间的大事讲述得清清楚楚,史学价值很强。
全书共三百多万字,内容极其丰富,称得上浩如烟海。
司马光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刻苦钻研,为辨明真伪,常常工作到深夜才上床休息。他怕睡眠时间过长会耽误工作,特意做了个圆木“警枕”。只要他一睡熟,脑袋就会从“警枕”上滑落下来,人也就苏醒过来。这种措施,使他睡觉不得安稳,以便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据说,《资治通鉴》在洛阳存放的废稿、残稿,将两间屋子堆得满满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工作的严谨。
人们对司马光的治学态度非常欣赏。有一次,司马光问哲学家邵雍:“邵公,您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笑笑说道:“你这个人,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经典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7-04
经典成语故事08-26
经典成语故事12-29
成语故事06-08
成语故事08-27
成语故事11-22
道听途说成语故事11-12
倒持泰阿的成语故事12-25
骥伏盐车成语故事03-03
门无杂宾成语故事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