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且每个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成语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的故事1
1 兔死狐悲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猎人,兔子和狐狸互相结盟,发誓一定要同生死,共患难。有一天,兔子和狐狸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的时候,没想到身边竟然有一群猎人正对它们两个虎视眈眈,猎人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侥幸逃脱。猎人离开后,狐狸就跑到兔子的身边开始哭泣。
有一个人路过,看见狐狸正对着兔子大哭,感觉很奇怪,就走上前问狐狸为什么要哭。
狐狸啜泣道:“我和兔子我们两个都是森林中微小的动物,都是猎人喜欢猎杀的对象,我们曾经约定一定要共同对抗我们的敌人猎人,生死与共。现在我的同盟兔子不幸被猎人杀死了,兔子今天死去,也就预示着他日我的死去。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你说你的'好朋友死去了,你能不伤心难过吗?”
路人听后叹了叹气说:“你为你的同盟,你的好朋友哀悼和哭泣是有道理的。”
2 兔死狐悲的材料
【注音】tù sǐ hú bēi
【出处】元·马钰《苏幕遮·看送孝》:“有微言;深可说。兔死狐悲;伤类声凄切。”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伤心。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
【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反义词】幸灾乐祸
【年代】古代
【例句】此时望着冯去疾的尸首,他心里非常痛楚,而且有一种~的感觉。
3 兔死狐悲的点评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童话故事的各种改编以及社会常识的普及,知道兔子和狐狸不可能是真正的好朋友,狡猾的狐狸会吃掉可爱的兔子,所以我都不相信兔死狐悲是真的,一定是假心假意做样子,别有用心。
4 兔死狐悲的延伸
兔死狐悲”和“物伤其类”都有为同类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意思。但“兔死狐悲”所指的“同类”较为确定,其涵盖的范围较“物伤其类”要小。
兔死狐悲,唇亡齿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字面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会感到悲哀,不是为兔子是为自己。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如果飞鸟都被射杀了,好弓就会被封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抓尽了之后,就会把用以追捕的猎狗煮来吃。
成语的故事2
西汉时期,医学家中以淳于意较为有名。他从小就热爱医术,喜欢摆弄银针、药品。后来,淳于意拜著名医生公乘阳庆为师,学到了黄帝、扁鹊流传下来的医术,攻克了很多疑难杂症。后来,因为医死了人,被官府判以肉刑,要押到京城长安去行刑。
淳于意没有生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在膝前行孝。他临走时,对女儿们说:“如今父亲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你们却谁也不上忙!”缇萦是淳于意的小女儿。她听到父亲的话后,非常伤心,更为自己的束手无策而自责。于是,她与父亲一起去了长安,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言辞凄切的信。信上是这样写的:“我父亲担任政府官职时,老百姓都说他廉洁无私,值得崇敬。现在他由于一时不慎而触犯国法,理应受到惩罚。可是我却感到,人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受了肉刑之后,手脚断裂了也无法再长出来,那时就是想悔过自新,也做不了什么事了。我愿意到官府里去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重新做人。”汉文帝读完缇萦的信,被她的一片爱父之情所感动,于是传下一道圣旨,将淳于意的罪行赦免。汉文帝法外施恩后,觉得肉刑太过于残酷,就索性将肉刑废除了。◎成语释义承认并追悔自己的错误,重新做人。悔:悔悟。过:错误。◎故事出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宫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成语的故事3
煮豆燃萁,是一个成语,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一首《七步诗》。曹丕即位后,忌曹植之才,曹植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变成了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有一次,曹丕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作不成就将行以大法。曹植才思敏捷,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吟出一首“煮豆燃萁”的《七步诗》。曹丕听后,勾起手足之情,深感羞愧,最终没加害曹植。后人由此赞美才思敏捷者为“七步之才”。但曹植和其兄曹丕之间“煮豆燃萁”的故事,在历史的天空中不断上演,留给了世人沉重的思考。
成语简介
是指烧豆秸煮豆子,豆秸和豆子就好比同根兄弟,后来用“煮豆燃萁”来比喻兄弟之间互相残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一首《七步诗》。曹丕即位后,忌曹植之才,曹植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变成了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有一次,曹丕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作不成就将行以大法。曹植才思敏捷,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吟出一首“煮豆燃萁”的《七步诗》。曹丕听后,勾起手足之情,深感羞愧,最终没加害曹植。后人由此赞美才思敏捷者为“七步之才”。但曹植和其兄曹丕之间“煮豆燃萁”的故事,在历史的天空中不断上演,留给了世人沉重的思考。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身死,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妒忌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成语的故事4
[拼音]:
bù wǔ zhī hè
[释义]
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语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
[近义]
无能之辈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来讥讽人无能
[例句]
方宰淄时,松裁弱冠,过蒙器许,而驽钝不才,竟以~为羊公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
[成语故事]:
西晋时期,尚书左仆射羊祜家里养了一只白色的丹顶鹤,他十分喜欢这只鹤。鹤在吃饱喝足后尽情狂舞,他向客人夸奖鹤是如何有灵性,客人前去观看,鹤因为有生人在场,怎么也不起舞,让客人大失所望,说这是一只不舞之鹤。
竞以不舞之鹤为羊公辱:意谓自己无能,辜负了赏识者的厚望。蒲松龄以自己科学受挫,有负责祎祉的器许,故有此喻。
译文:他刚到淄川任县令时,我当时还是个少年,承蒙他器重和赞许,而我愚钝不才,竟在科举受挫,辜负了老师的`厚望,正如羊叔子有一只鹤善于跳舞,在客人面前一试,偏偏不跳使羊叔子丢脸一样。
[造句]:
1、这孩子虽然模样乖巧,实际上是不舞之鹤。
2、要互相协助,而不要不舞之鹤。
成语的故事5
舍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丧期间吃饭狼吞虎咽,喝汤时响声很大,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当前该干什么。
【典故】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汉书·食货志》
【释义】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本末倒置
【相近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舍本从末
【反义词】追本求源
【其它使用】
◎ 可是,从当前的'一些影片(包括文学剧本)看,恰恰未在这一中心环节上下功夫,相反,舍本逐末,热衷于编排一些热闹有余,趣味不高的离奇情节。
成语的故事6
[成语拼音] bù tān wé bǎo
[成语解释] 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典故出处] 《左传.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非常高兴,便兜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露眼,让人家把它偷了去!”
其实,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原来,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有人便不时进来张望。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过了几天,他见没人发现,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献上了宝玉,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
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因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丧失了宝。”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只听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
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也无可奈何,只得实告道:“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接着,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成语的故事7
专横跋扈
东汉时期,汉顺帝有一个外戚,姓梁名冀。因为他是皇后的哥哥,又是大将军梁商的儿子,所以非常狂妄,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他虽然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是皇亲国戚,因此平步青云,从黄门侍郎、侍中、中郎将、步兵校尉一直做到河南尹。
有一次,一个叫吕放的`人,仗着与梁商有些交情,在梁商面前告了梁冀一状,把梁冀的许多恶劣行为都堂而皇之地揭露了出来。梁冀知道后勃然大怒,就派人把吕放给暗杀了。
梁商死后,梁冀子承父职,做了一呼百诺的大将军。
他非常贪婪,州县官吏必须搜刮一些银钱、珍珠财宝进献给他,否则他就给人家扣上一条大罪,将人家逮捕入狱。
有个财主叫士孙奋,家里很有钱,但是比较吝啬。有一回,梁冀想用一匹马作抵押,向他借五千万的巨款,可是士孙奋想了又想,只借给他三千万。梁冀觉得士孙奋胆敢触犯他,就说士孙奋的母亲偷了他家的白珠、紫金,将士孙奋兄弟二人关到监狱里,将他家的财产全部霸占。
汉顺帝死后,年幼的汉质帝登基。质帝虽然年纪小,却非常聪明,他知道梁冀为人狂妄自大,非常厌恶他。有一次接见群臣之时,质帝望着梁冀对大臣们说:“这个人真是一位跋扈将军啊!”
梁冀听了这话,心中就容不下这位少年天子了。没过多久,他就派亲信把质帝毒死了。大臣们虽然觉得质帝死得不明不白,却因为害怕梁冀,不敢派人追查。
成语的故事8
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打消攻打的念头。
其它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于是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作为贺礼。
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
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的故事9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x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成语的故事10
【成语】兔死狐悲
【读音】tu sǐ hu bēi
【释义】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出自】《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
【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反义词】:幸灾乐祸
【成语典故】从前,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为对付共同的敌人――猎人,彼此联盟发誓,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一天,当他们正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不料一群猎人突然前来,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也险遭不测。猎人走后,狐狸就跑到兔子身旁,哀泣悲悼。有个长者经过,看见狐狸在兔子旁边哭泣,觉得奇怪,就问狐狸哭泣的原因。 狐狸悲哀的说:"我和兔子同样是微小的动物,是猎人捕猎的对象。我们相约共同对敌, 共生死,同患难。现在我的同盟被猎人射死,他今日的死亡,意味着我明天的死亡。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我哪能不伤心哭泣呢!" 长者听了,叹着气,说:"你为这样的'同伴哀悼哭得有理!" "兔死狐悲"这个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的,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的伤心。
成语的故事11
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这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但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这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忙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成语的故事12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频发。晋王朝支撑不住了,不得不放弃半壁河山,南渡长江,迁都到建康(南京),靠偏居一隅来苟延残喘,史称东晋。
晋室南渡以后,随来的一些官员和士人怀旧之情日益加重。他们每逢晴朗之日,便相约来到郊外长江边的新亭,坐在芳草地上饮酒寄怀。
一日,正在饮宴中,周顗(yǐ)借着酒劲,遥望长江对岸,不胜悲伤地感叹说:
“风景未改,而山河却变了!”
周顗的'一句话,正勾起了在座各位官吏的思乡之情。于是,遥望失土,然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想到不知何日才能光复旧地,都不禁伤痛得流下泪来。
只有丞相王导没有流泪。看着哀伤不已的同僚,王导怒容满面,厉声喝道:
“我们应当全力扶佐王室,收复失地,何必像楚囚一样相对而泣!”
后来,“新亭对泣”这一典故,用来表现河山沦落之痛,或形容只知悲叹而不知振作的迂腐无能之态。(澈芜)
成语的故事13
上行下效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始终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
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爱吃什么,群臣也就喜爱吃什么;国王喜爱穿什么,群臣也就喜爱穿什么;国王喜爱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很多宝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假如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劣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承受这些宝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爱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常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约含义是否认的,所以它形容的也肯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成语的故事14
【成语】: 返老还童
【拼音】: fǎn lǎo huán tóng
【解释】: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成语故事】:
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汉朝淮南王刘安喜好学道求仙,用重金招聘这方面的门客。一天,八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前来求见,说有长生不老术愿意奉献。守门人进去通报。刘安说:他们自己都老态龙钟了,哪会有什么长生不老之术!分明是欺骗。快把他们给我赶走。老人们听说刘安嫌他们老,就一下子都变成了儿童。刘安一听,慌忙出来迎接。这个成语形容老人恢复了青春。
成语的故事15
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至乐》。
惠子听说庄子的夫人死了,急忙来吊唁,却见庄子手捧着一只瓦盆,正在“梆梆”地敲着,叉着两条腿站在院子中间边敲边唱,好像挺快乐的样子。惠子感到奇怪,就问庄子说:“你妻子死了,不见你悲伤,为啥还边敲边唱?你这么做未免太过分了吧?”
“哪里是这样呢?”庄子连忙向朋友解释,“世人都是哀死乐生,我岂能对妻子的死不感到哀叹呢?妻子刚死的'时候,我也悲痛的。可是后来我想,人当初本没有生,未生之前,也没有形质,无形质之前也没有气。后来造化变出了阴阳二气,二气凝结变为有形,这样就从无变出了生,生变为死。如此这般地生来死往,变化循环,也如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所以人死了还有什么悲哀和快乐可言呢?人死后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要痛苦一番,我觉得这是不通天命。因此我不再哭,而且我还敲起了瓦盆。”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的故事11-18
有关成语故事的成语02-13
车水马龙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车水马龙的故事11-19
成语故事07-23
经典成语故事11-12
春天的成语的故事11-14
关于成语的故事11-07
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04-20
成语的故事15篇11-23
成语程门立雪的故事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