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写作素材>成语故事>成语的故事

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4-05-17 09:00:00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的故事15篇(优秀)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的故事15篇(优秀)

成语的故事1

  唐人传奇小说中,有一篇《枕中记》(沈既济作),内容大意是:

  青年卢生,旅途中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翁,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同吕翁谈话之间,连连怨叹自已穷困的境遇。吕翁便从行囊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黄粱饭(黄色的小米饭),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先睡一会。不想一睡下去,立刻做起梦来。

  在梦里,他娶了清河崔府里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小姐,生活阔绰,十分体面。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来步步高升,做官一直做到“节度使”、“御史大夫”,还当了十年“宰相”,后来又受封为“燕国公”。五个儿子,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而且也都做了官;一共有十几个孙子,个个都聪明出众。真是子满堂,福禄齐全。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

  梦一结束,他也就醒来了。这时,他才发觉原来是一场梦,店主人煮的粱黄饭还没有熟哩。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翁笑道:“人生就是这样!”

  元人马致远和明人苏汉英,曾根据这个故事,稍改情节而先后写成杂剧《黄粱梦》。明人汤显祖也改写过杂剧《邯郸记》。清人蒲松龄还将故事情节加以发展,写成《续黄粱》。“一枕黄粱”这句成语,就是从上述故事而来。

  “一枕黄粱”,就是一场空梦的意思,也说作“一梦黄粱”、“黄粱美梦”,或“黄粱梦”、“邯郸梦”。和“南柯一梦”的意思差不多。但通常用的时候多半带有讽刺的意味。

  其实,人生在世,也许真的就是一枕黄粱,梦中的一切奋斗和追求,在梦醒后都变得毫无意义。那么,人生的真谛到底在哪里呢?也许放弃梦中那不实的追求才能最终找到答案。

成语的故事2

  【成语名字】双柑斗酒

  【汉语拼音】shuài gān dǒu jiǔ

  【近义词】:春诵夏弦、大地回春、春梦无痕、如登春台、莺啼燕语、春露秋霜

  【反义词】:春风和煦

  【成语出处】:唐 冯贽《云仙杂记》卷二:“ 戴顒 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鸝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后遂用为春日雅游的典故。

  【成语解释】比喻春天游玩胜景。

  【双柑斗酒造句】 在春天的郊外游玩,我们一起双柑斗酒,不亦乐乎。

  【双柑斗酒的'成语故事】

  《云仙杂记》对后一类人,本书则主要记述他们的奢靡生活,如“安史之乱”时曾做过唐军监军的大宦官鱼朝恩用琉璃板做“鱼藻洞”,宁水养虾(《鱼藻洞》);显赫于天宝年间的虢国夫人悬鹿肠于屋梁上,注酒宴客,号之为“洞天瓶”(《洞天瓶》);玄宗时的名臣韦陟家宴时,使众婢持烛作围(《烛围》)等等。这与史书所载唐代“自天宝以后,风俗侈靡”,“公私相致,渐以成俗”(《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的情况是相合的。不过,除了这种种别出心裁的夸豪斗富之外,书中也还有另一类生活的记载:洛阳振德坊贫民以糠为食(《糠市》),豪门中的家奴偶有失误、则被主人投入火中(《投奴火中》),这些多少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的另一方面。

成语的故事3

  仙人指路

  位于云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巅,其状似身着道袍的仙人,他一手举起,似为游客指引进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峰”。它之所以颇负盛名,不仅仅在于外形酷似,而且因为有一段对世人颇有启发作用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位两岁能文、四岁会武的神童,只因后来科场失意,擂台负伤,改行经商后又把老本蚀光,在走投无路时就奔赴黄山来寻师访仙。哪知跑遍了千峰万壑,连一个药农、樵夫的.踪影也没见到。干粮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烂了就披树皮、树叶。渐渐地变得骨瘦如柴,一天终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道过了多久,来了一位身背蔑篓,脚着山袜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过来,问明情况后,老人哈哈一笑说:“你怎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个力气活干干,免得把一条命丢在这荒山野岭白白喂了豺狼虎豹。”说完还送些野果给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话是对的,就千恩万谢地辞别了老人。

  没走多远,猛的一下醒悟过来:“我跑遍全山连个人影也没见过,那老汉分明就是仙人。”他回头就追,追上老人后就双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给指引一条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说:“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实不相瞒,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这才看破红尘.隐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见老汉风度不凡,气宇若仙,决心拜老人为师,苦苦哀求不止。谁知等他抬头再看时,这老人却变成了一块高大魁伟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头前百拜千叩,忽然石头人肚里发出声音:“踏遍黄山没见仙,只怪名利藏心间,劝君改走勤奋路,包你余生赛神仙.”

  神童最终还是听信了仙人的话,后半生不仅成家立业,而且日子过得很火红。难怪清人曹来复以诗记之:“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请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处指迷途。”在人胜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桥仰视,仙人指路石的形状又变成了喜鹊,旁有一棵青松,状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称“喜鹊登梅”。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这个成语是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在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却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暗箭伤人

  那年的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队,发派兵车。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像公孙子都那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就叫做“暗箭伤人”。不过,作为成语却并不限指以暗箭为凶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伺机伤害别人的,都可叫做“暗箭伤人”。这里不妨讲一讲关于宋朝人刘攽[bīn]的故事。

  刘攽,字贡父,据说颇有文才,尤其精于历史的研究,曾参加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的编写工作。宋朝邵博的《闻见后录》中有他的一段故事,看来此人还相当幽默。故事说:有一次,有一位“中司”(官名,即“御史中丞”,专负弹劾监察之责)想发动同僚攻击某人。有人问刘攽,某人是否真有什么劣迹,中司竟要鸣鼓攻之。刘攽很冷淡的回答道:“中司自可鸣鼓儿,老夫难为暗箭子!”

  成语出处:这件事情在《左传·隐公十一年》里有记载。

  成语解释:比喻暗中进行伤人的行为或诡计。

  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这里所谓的“暗箭子”,也就是暗害他人的冷箭。刘攽不愿意参与暗害他人的阴谋勾当,所以他说不充当暗箭子。(关于“鸣鼓”的典故,可以参看“鸣鼓而攻”)

  不耻下问

  解释: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耻:羞耻。

  这个成语是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成语的故事4

  【拼音】dào tīng tú shuō

  【成语故事】古时学者艾子的邻居毛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把外边听到的事情加以夸大说给艾子听。一次他说:“一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艾子不信,他又说天上掉下一块二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耳听来的。

  【典故】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汉书·艺文志》

  【释义】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传闻

  【近义词】小道消息、捕风捉影、海外奇谈

  【相反词】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灯谜】马路消息;车上放广播

  【邂逅语】大街得信小街传

  【英语】hearsay

  【成语造句】

  ◎ 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

  ◎ 道听途说的、亲眼目睹的,堂上百岁老婆婆传下来的有关丧事的.新旧程式她全知道。

  ◎ 活动中,传播道听途说的假新闻,哗众取宠,以讹传讹,影响恶劣,不负责任的问题。

  ◎ 但写小说的人坏就坏在酷爱道听途说,要是他们对什么都守口如瓶当然就写不成小说。

  ◎ 对于更多一些人来说,愤怒和绝望之后,是冷淡和平静,是不加思索地评判和道听途说的传闻。

成语的故事5

  【注音】shī mǎ sài wēng

  【成语故事】古代塞北的一老汉家的马跑到长城外面胡人那边去了,乡亲们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几天后走失的马带回几匹烈马回来。老翁认为这不一定是好事,他的儿子因骑胡马摔断了腿,老翁认为不是坏事,后老汉儿子因腿伤而躲过战祸。

  【典故】我家虽不宽余,也还可以勉强温饱,都因我无端的官兴发作,几乎弄得家破人亡;还仗天祖之灵,才幸而作了个‘失马塞翁’。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

  【释义】比喻因祸得福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塞翁失马

  【押韵词】闳大不经、诡诞不经、娓娓可听、裙布钗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夜月昼星、被发拊膺、身价倍增、体大思精、板上砸钉、......

成语的故事6

  【拼音】shān gōng dǎo zǎi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山简嗜酒成性,是一个十足的酒鬼。他镇守襄阳时,经常约朋友到高阳池游玩,少不了要饮酒作乐,他一喝就要喝得烂醉如泥,经常是躺倒在车上,当时人们用“山公倒载”来形容醉鬼。

  【典故】山公倒载无妨学,范蠡扁舟未要追。

  唐·白居易《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长句》诗

  【释义】山公,指晋·山简。山简性嗜酒,镇守襄阳,常游高阳池,饮辄大醉。其指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结构】主谓式

  【押韵词】岁寒知松柏、喝倒彩、人一己百、回山转海、纵横四海、一传十,十传百、梯山航海、擎天驾海、不识好歹、衣不重采、......

  【成语举例】山公倒载群儿笑,焦遂高谈四座惊。

  金·元好问《与张杜饮》诗

成语的故事7

  成语名称:炼石补天

  成语拼音:liàn shí bǔ tiā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竭力挽回颓势。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炼:用加热等办法使物质纯净或坚硬。指竭力挽回颓势或弥补缺陷。

  成语来源: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成语造句:清·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发此真实具足语,白甫此笔真有炼石补天之妙。”

  炼石补天的`成语故事

  盘古老祖宗开天辟地之后,女娲老奶奶继成皇位,她的儿女们在大地上幸福美满地生活着。然而,人类并未从此安枕无忧。

  炼字开头的成语

  炼石补天

  包含有炼字的成语

  百锻千炼 炼石补天

成语的故事8

  春秋时,郑国的政治家子产执政后,实行改革,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并把刑书(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因而不久就使国力增强,威信提高。

  公元前522年,子产病危。临死前,他对大臣子太叔说:“我死以后,由您执政。只有有德的人才能用宽大来使百姓服从,其次就是严厉了。火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懦弱,百姓轻慢而玩弄它,所以死于水的'就很多。因而宽大不容易做到啊!” 子产死后,子太叔执政。他不忍心严厉,而实行宽大,结果郑国出现了很多盗贼,并且聚集起来侍机闹事。子太叔后悔地说:“我早听子产老人家的话,就不至于到这一步了。”

  于是发兵攻打盗贼并全部杀掉。这一来,其他盗贼也就收敛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非常赞赏子太叔的做法。他说:“好啊!政事宽大百姓就怠慢,怠慢了就用严厉来纠正。严厉了百姓就伤残,伤残了就实施宽大。用宽大调剂严厉,用严厉调剂宽大,这样政事就调和了。

成语的故事9

  【成语】: 飞黄腾达

  【拼音】: fēi huáng téng dá

  【解释】: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成语故事】:

  唐朝文学家韩愈为勉励自己儿子韩符好好读书,写了首题为《符读书城南》的诗。诗中写道:有两个邻居男孩容貌相像,又都灵巧可爱。由于一个好学,一个不爱读书,渐渐就分出高低了。到二十来岁时,他们的'区别就如清水沟和污水渠一样明显;当三十而立时,一个就像龙,在官场上飞黄腾踏(如神马飞腾直上),连连升迁。而另一个还像癞蛤蟆一样在地上爬。飞黄腾踏现写为飞黄腾达。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飞地上升。

  飞黄腾达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地位升得很快。

成语的故事10

  南北朝的时候,河南考城这个地方出了一个文学家,名叫江淹。

  江淹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江淹读书十分用功,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文学家,人们称他为江郎。

  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当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条件的优越,使江淹不愿再去刻苦读书,他也越来越脱离下层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时候,文章不但没有写得更好,而且越来越退步,对此人们有很多传说。

  有的说,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在禅林寺旁边的河里,夜里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自称是张景阳的人,向他讨回过去借的一匹绸缎,江淹便从怀里拿出自己身上剩下的几尺绸缎还给了他,从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五色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人们于是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江郎才尽。

  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来比喻某人的才思减退或者本领用完的意思。

  江是指的江淹,郎是古代人对男子的美称,才是才思、才情,尽是指的空、完的意思。

成语的故事11

  班门弄斧

  这个成语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古代用“班门弄斧”批评那种无知却又好卖弄的人,而现今鼓励人们大胆地表现自我,敢于显露自己的本领,挑战权威,有时会说“弄斧必须到班门”。

  故事开始啦~

  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工匠叫做鲁班,他出生于世代工匠的家庭

  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土木建筑工程劳动

  他的手很灵巧可以制作很多工具器械,他能制作很多精美的器具

  有一个年轻的工匠学徒,他觉得自己的本事已经到家了但是没有人知道

  为了不埋没自己的本事他想了个办法

  决定去街上看看有没有机会证明自己。

  一天,他漫不经心的走在大街上走到闹市的门口

  大声的说:“大家看过来咯~看到我手上的这把斧子了么?

  只要经过我手上的斧子加工就能做出无比精美的家具。”

  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肯定在吹牛,就指着远处的豪宅说

  “小兄弟,你能把我家的`宅子装修的比这家人家还好么?”

  年轻的工匠说:“当然可以啦,我告你们,曾经鲁班都请教过我问题

  就做个宅子怎么可能做不出来?”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就是鲁班先生的家

  这里的家具大多都是他亲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得出更好的么?

  年轻的工匠发现牛皮吹破了,红着脸跑开了

成语的故事12

  【成语名字】不揪不睬

  【汉语拼音】bù jiū bù cǎi

  【近义词】:不揪不睬、视而不见、一心二用

  【反义词】:全神贯注

  【成语出处】《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兴哥上路,心中只想着浑家,整日的不瞅不睬。

  【成语解释】指不理睬。

  【不揪不睬造句】不知什么原因,这几天她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是不揪不睬的。

  【不揪不睬的成语故事】

  原有两房家人,只带一个后生些的去:留一个老成的在家,听浑家使唤,买办日用。两个婆娘,专管厨下。又有两个丫头,一个叫暗云,一个叫暖雪,专在楼中伏待,不许远离。分付停当了,对浑家说道:“娘子耐心度日。地方轻薄子弟不少,你又生得美貌,莫在门前窥瞰,招风揽火。”浑家道:“官人放心,早去早回。”两下掩泪而别。正是: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高兴哥上路,心中只想着浑家,整日的'不瞅不睬。

成语的故事13

  1、疑神疑鬼

 一天诸葛亮去上路看符,被中路的公孙瓒射了一箭,拿了一血,看公孙瓒走路的样子象是开图的,看公孙瓒射箭的样子也像开图的,就连控符的节奏都像是开图的。但就是没有证据,过了两天,诸葛亮在看录像的时候,发现公孙瓒买了眼,这个时候,他发现公孙瓒的箭射的真有水准,走位都这么风骚。

  2、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叫曹操,和队友公孙一起去上路压线,但是自己总也补不到兵,自己的补刀斧也不见了,于是注意公孙的一举一动,发现他怎么看都像偷自己的补刀的那个贼,于是补刀再也没补到,走位也有点虚晃,被对手轻松拿到一血,虽然队友公孙替他报仇拿回了个人头,但他怎么看这公孙都是一个贼。回到血池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补刀原来落在了宠物身上,之后回到线上的时候,再留心看公孙,才发现,有这么一个队友原来这么可靠。

  3、揠苗助长

  魏国有个农夫叫文丑,他总嫌野区的野怪更新的太慢,没有经验拿,今天去瞅瞅,明天去看看,总觉得野区的怪都是1级2级的小怪。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变成大怪呢?

  有一天,文丑来到野区,把野怪一个一个揍的更胖更高,等他把野区的'怪挨个揍一遍后,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很高兴,回到家对他兄弟颜良夸下海口说:“兄弟,明天你去野区走一趟,保证轻松到10级!颜良听了赶紧到野区一看,发现野怪一点没变,只是模样不一样了而已。

  4、水滴石穿

  梦三国著名大后期祝融小时候不喜欢打钱,常常GANK,没事就到线上闲逛。

  一天,祝融又没有打钱,跑到河道东溜溜西看看,暖和的阳光,随风摇摆的花草让祝融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打钱憋装备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走到对面一塔,发现顾雍正在一下一下的点对方塔。祝融走过去“顾雍,你干嘛呢?”“我要把这个一塔打掉!”顾雍抬起头,对祝融露出了他那两颗大白牙!接着又低下头继续打塔!

  “打掉?”祝融觉得不可思议。“可是他那么多血,你什么时候能打掉?

  “顾雍反问祝融“PY可出官印三炮1000血,灵音都裸倍击闪避,一塔我为什么不能打掉?“可是,你攻击好低啊!”顾雍语重心长的说道:“只要我持之以恒,今天打一点,明天打一点,总有一天,我能打掉一塔!”

  顾雍的一番话,令祝融很惭愧,于是回去后,祝融再也没有GANK过,每天打钱都特别用功,终于成了梦三历史上名垂千古的第一输出!

  5、守株待兔

  从前有个农妇叫吴凤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对线比较傻的,10分钟也就能出个蓝鞋,一遇到对线牛逼的,就上演各种奇葩死,她想快点打钱,但她胆子又特别小,不敢离开自家的塔。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她正猥琐在自己塔下混点小兵经验钱,对面5个英雄突然杀到塔下,准备强行带走她!吴凤熙一看,这是死定了啊,于是放了一个大,坐在塔下等死,结果,队友孙坚突然出现,一个跳,一个大,把对面5人控在了塔下,结果莫名其妙的吴凤熙收到了5个人头。

  从此,她便不再打钱,一天到晚,守在塔下,等着队友选孙坚,等待奇迹出现的时刻!

  6、亡羊补牢

  蜀国有一个智者,叫诸葛亮,有一天他放了一个大,发现对面祝融出了一个吸血,大倍击和七星。于是对队友马谡说道:“现在祝融装备已经全乎,她要去偷炎魔,然后推我们基地了!你赶紧去插个灯抓她,要不我们就输了”马谡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嘛,现在我们是大优势,你别故意说这险恶的话来蛊惑人心!”

  过了一会,果然祝融偷掉了炎魔,马谡这个时候才后悔莫及,赶紧找到诸葛亮问有什么办法补救。诸葛很诚恳的说:“我听说过,看见丢了羊才补牢,现在还不晚,炎魔被打掉了再买眼也不迟,关键是有份心啊......。”

成语的故事14

  好著书为文,奖善嫉恶,虽位极台辅,而读书不辍。有刘三复者,长于章奏,尤奇待之。自德裕始镇浙西,迄于淮甸,皆参佐宾筵。军政之余,与之吟咏终日。在长安私第,别构起草院,院有精思亭,每朝廷用兵,诏令制置,而独处亭中,凝然握管,左右侍者无能预焉。东都于伊阙南置平泉别墅,清流翠筱树石幽奇。初未未时,讲学其中。及从官藩服,出将入相,三十年不复重游,而题寄歌诗皆铭之于石。

  李德裕,唐代赵郡人,字文饶,才华出众,历任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诸朝。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由淮南节度使升任宰相。执政六年,晋升为太尉,封卫国公。后来遭到异党打击,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唐宣宗(李忱)大中三年,死在贬谪的地方,时年六十三岁。

  李德裕自恃才能和业绩突出,我行我素,清高自傲,不同一般人来往。喜欢著书写文章,褒奖善良,嫉恶如仇,虽身居宰辅高位,仍然坚持读书。有一个叫刘三复的`人擅长写奏章,李德裕待他非同一般。自从李德裕镇守浙西时起直到在淮西任职,刘三复都是他的座上宾,参与议事。处理好军政公务之后,经常与刘三复一起吟诗咏文,终日不停。李德裕在长安私宅建起了一个起草院,院内设有精思亭,每当朝廷用兵、皇帝诏令筹划安排的时候,李德裕就单独住在精思亭里,凝神构想,手握笔管,禁止侍从打扰他。东都洛阳市南的伊阙之地,设有平泉别墅,那里清流翠筱,奇树怪石,异常幽静。

  当初,李德裕未当官时,在此地讲学。等到去离京畿较远的地区当官,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三十年间都没有来过这个地方。而他题写的歌诗之类都铭刻在石头上。

成语的故事15

  【释义】米贵如珍珠,柴贵如桂枝。

  用以比喻物品价格昂贵。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

  苏秦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一次,他来到楚国,以为楚王也会像别国国君一样马上接见他,但三天过去了,一点消息都没有。

  第四天,终于有人来请苏秦进宫。

  苏秦进宫后,刚刚坐下,寒暄了几句,便站起身子,躬躬身,客气地说:“大王,苏秦这就告辞了……”“什么?你开什么玩笑?我仰慕你的名声像仰慕古代的圣贤,很想聆听你的宏论卓见。

  你从千里之外来到楚国,多么难得的'机会呀,怎么可以说告辞呢?”“我毫无办法呀!”苏秦为难地摊开双手。

  “你有何难处尽管对我说好啦……”苏秦重新坐下,煞有介事地说:“贵国米珠薪桂,我去见你的礼宾官,像去见鬼一样难以见到,至于大王您嘛,也像天帝一样,更难以拜见了。

  您看,我怎么好再住下去呢?难道您让我在贵国吃白玉、煮肉桂,等候小鬼来找我拜见天帝吗?”楚王这才明白苏秦原来在说理,怪自己没有及时接见他,便急忙向苏秦道歉,苏秦见楚王态度诚恳,也就答应留下了。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的故事11-18

成语的故事05-15

有关成语故事的成语02-13

车水马龙成语故事成语故事车水马龙的故事11-19

关于成语的故事11-07

成语故事07-23

经典成语故事11-12

春天的成语的故事11-14

囊萤照书的成语故事11-05

《成语故事》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