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成语故事 推荐度:
- 中华成语故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华成语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1
这周漂来了一本《中华成语故事》,有趣生动。一共讲了22个成语小故事,让我学到了知识,小头脑也更灵光了。
我把这22个成语列出来,再巩固温习。它们是:沉鱼落雁、乘风破浪、打草惊蛇、呆若木鸡、废寝忘食、改过自新、邯郸学步、鹤立鸡群、见异思迁、开卷有益、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椟还珠、盲人摸象、塞翁失马、完璧归赵、玩物丧志、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夜郎自大、凿壁偷光、朝三暮四。
原来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有意义的小故事,可以了解历史、学到知识,成语多么有趣!我喜欢学习成语,也喜欢里面优美的小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2
势如破竹
【破竹子,只要破头几节,以后就能顺刀劈开,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顺利。例﹔万事开头难﹐如果开头顺利﹐剩下的工作就会像势如破竹那样地获得解决。】
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企图吞并吴国,但大臣们却各有不同看法,只有杜预的意见和晋武帝暗合。于是晋武帝派杜预为镇南大将军,率领大军,南下攻打吴国。战事进展顺利,出兵十天,就占领了长江下游各城镇。
可是这时,有人认为吴国立国久,又是大国,恐怕难以一下子打垮它。又说,天气太热,行军不便,不如暂停进军,等到冬天再说。杜预听后,却不以为然。他说﹔”今天我们的兵威正盛,就像破竹子一样,数节之后,必然迎刃而解。不能在这样的`时刻停止下来。”于是晋军继续攻打吴国,果然节节胜利,灭了吴国。
中华成语故事3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成语“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中华成语故事4
《中华成语故事》里有好多成语故事。有些是讲品德意志的,像《百折不挠》。故事里的乔玄为了让强盗受到应有的惩罚,只好忍痛牺牲了自己十岁的儿子。而且他从不向困难屈服。我觉得他很伟大。
《不为五斗米折腰》里的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但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去,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他非常有骨气,没有因为五斗米而像这种小人低头哈腰,我非常敬佩他。
《过门不入》里的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口,但一次都没进去过,因为还有很多治水工程等着他去干呢!我觉得他非常爱国,为了百姓们,他可以一次都不进家门。
还有讲为人处世的,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诸葛亮为了辅佐后主刘禅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他曾两次带兵北伐,第一次失败了,但他不放弃,还一直坚持着。第二次终于成功了。但后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伐途中。他这种“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很令我感动。
在《中华成语故事》里,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主人公的品德意志让我非常敬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故事!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记载了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无数位英雄的故事流传至今。所以我非常喜爱这本书。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叫李陵的骑都尉在和匈奴打了败仗,投降了。大臣们都谴责他贪生怕死,而司马迁不以为然:李陵带去的兵不足五千,他深入敌军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汉武帝一听,大怒,把司马迁下了监狱,处以腐刑。司马迁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未完成——写<<史记>>。他在史记中,给好人高度的评价,对受到压迫的`人物表示同情...........<<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故事中的司马迁虽然被关进了监狱,但他却没有放弃,继续写史记,造福子孙。生活中也有像他一样的:警察抓住坏人,给我们安宁;医生治好病魔,给我们轻松;老师帮助我们,给我们智慧;父母生育我们,给我们快乐……..
读了这个故事,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要有决心,不能三分钟的热度。在这一点,我不由想到了自己,做事总是虎头蛇尾,现在想起来,真惭愧啊!
中华成语故事5
网开三面
【撤掉三面的网?比喻放人一条生路。例﹔对他不要逼得太紧﹐还是网开三面吧﹐否则他会做出激烈的'反抗﹐反而把事情弄糟。】
古时候,商国的首领商汤有一天到野外去玩,看见一个人张着四面网在捕鸟。捕鸟人祝愿说﹔”愿天上飞下来的鸟,地下飞上来的鸟都能进入我的网里来。”商汤听见后对捕鸟人说﹔”你这样做太残忍了,鸟儿都要给你捉光了。”他叫捕鸟人把网撤掉三面,只留一面。
商汤祝愿说﹔”鸟儿啊﹖你们愿意往左飞就往左飞,愿意往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入我的网里来吧。”
诸侯听到这件事后说﹔”商汤是一位仁慈的王啊﹖”于是有四十多个部落来归顺他。最后,商汤率领各部落的队伍灭了夏朝,成了商朝的第一个皇帝。出自《吕氏春秋》
中华成语故事6
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二十万兵马,集结在井陉(xíng),准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我有个主意,井陉口这个地方两旁有山,道路狭窄,车马很难通过。我们派三万人抄后路截断他们的粮车,你统率大军正面阻击汉军,把城墙垒得高高的,不与汉军交战。这样一来,汉军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又无粮草,成了瓮(wèng)中之鳖(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们就可以捉住韩信。”但是,赵王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知道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用,十分高兴。他把兵马集结在离井陉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派两千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命令他们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袭入其大营,拔去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的红旗。韩信又派一万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等人看见韩信把兵马安置于背水之处,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领赵兵全力迎战。汉军的二千轻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只留下一个空营,立即闯进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韩信则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退去。
赵军追到汉军靠河阵地,汉军后无退路,个个背水拼命厮杀。而赵军久战不胜,士气开始低落,又发现背后自己的军营都插上了汉军的旗帜,军心顿时大乱,纷纷溃(kuì)逃。汉军乘机前后夹攻,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决一死战。
中华成语故事7
【成语】: 赴汤蹈火
【拼音】: fù tāng dǎo huǒ
【解释】: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成语故事】:
西汉时,晃错曾是太子刘启的`老师。刘启即位后,升任晃错为史大夫。由于汉景帝非常尊重晃错,对晃错的话是言听计从。晃错主张削弱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使许多诸侯怀恨在心。其中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反叛,把矛头直接对准晃错。景帝为了缓和危局,竟把晃错处死了。晃错曾说:对能打胜仗和坚守城池的人要提拔;对攻破敌阵的人要奖励。这样将士才能奔赴汤池,投人烈火也在所不惜。这个成语比喻奋不顾身,不畏艰险。
中华成语故事8
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他手下的人便以为主人害怕廉颇,非常不解。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像老虎一样相斗,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后用“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中华成语故事9
有个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挣大钱,就拿了一笔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集市上。
见到一群小毛驴,看上去不错,就想买几头回去卖,据说能赚钱。
王三痛痛快快地买下了五头小毛驴,就骑上小毛驴乐颠颠地往家走。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回家把驴卖了,赚到了钱,家里人都得佩服我。”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这五头驴能赚……啊?一、二、 三、 四。怎么只剩下四头驴了?”
他连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没少啊!是五头驴。刚才我眼花了。”再骑上去一数:“一、二、三、四,啊?怎么又少了一头驴?”他急忙下来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头啊!哦!只要我骑上驴就会少一头!”最后,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骑驴了,这样不划算!”
于是,他下驴来跟驴一起走了回去。
中华成语故事10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
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叶公好龙是一句成语,讲述了叶公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中华成语故事11
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一般连用。
中华成语故事12
【成语】画龙点睛
【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典故】
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释义】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写文章等
【成语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好龙的皇帝。
他派人去打听了一个很好的画家,然后要求他在宫门前画出三条巨龙,就重重有赏。
画家就画了三条巨龙并点了眼睛。第一个看见龙的人是一个小孩。他左看看右看看觉得哪有点好玩,于是他把三条龙的.眼睛擦去了。过了好一会画家和皇帝刚想出宫看龙,但还没出到门外就听见人们的讨论,有人说:“这条龙怎么没有眼睛。”画家解释道说:“我明明画上眼睛了呀!”皇上说:“再画上去就行了。”画家说:“皇上,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呀!”皇上听了说:“为何?”画家有解释道:“要是这三条龙再点一次眼睛的话,它就会飞走的。”皇上已经很生气了,听了这话气上加气,命令道:“你在说这些话,再不画好,朕就要你的人头!”画家不得不画了了。
画家刚点好三条龙的眼睛,突然墙上的画不见了,乌云盖满了天下,然后只见三条龙,腾云驾雾而过,然后才恢复了平静。
从此以后这个皇帝再也不敢叫人画龙了,而画家拿了赏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中华成语故事13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读完《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它使我感到了古人的品格意志,古人的好学求知,古人的智慧谋略,古人的为人处事.........其中,我觉得在我心中最精妙绝伦的是一篇莫过于《高山流水》了。
它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有名的音乐大师俞伯牙游历到川江峡口时,忽然遇到了大暴雨,俞伯牙心有余感,便拿琴来弹奏起来,突然,琴弦断了,俞伯牙不禁惊道:“在这荒山野外,难道还有人在听我弹琴吗?”(古人认为琴弦断了,是有人在听的缘故)俞伯牙看远处的一个樵夫在听他唱歌,便与他攀谈起来,听了那位樵夫的话,俞伯牙认为他找到了五湖四海知音,便于樵夫结为异姓兄弟,约定第二年的'今天在此见面,转眼间,那天到了,俞伯牙兴冲冲来到长江口,却不见樵夫。后来打听才知道,那樵夫早已病逝了,俞伯牙便宣布他从此再不弹琴。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我没想到古人的为人处事是那么正直,不像社会上的某些人,说他一定会做到,但只是嘴上说说,并没有做到,如果我们都像他们一样,社会上就没有爱,人与人也不会信任,所以,我呼吁社会上各界人士:做人一定要正直,不能作假,一定要说到做到,做个正直的人。
中华成语故事14
【成语】: 讳疾忌医
【拼音】: huì jí jì yī
【解释】: 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成语故事】:
战国时的名医秦越,被人们称为传说中的神医扁鹊。一天,他见齐桓侯的`气色不好,就劝他赶快医治。桓侯不予理睬。过了十天,他对桓侯说你的病已发展到肌肉血脉里了,但桓侯还是拒绝就医。又过了十天,他说齐桓侯的病已经进人到肠胃了,再不治就完了,可桓侯还是不听。再过十天,他见到桓侯就跑,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没法治了。几天后,桓侯果然死去。
这个成语原指隐瞒病情,害怕就医。现也比喻掩饰缺点、错误,怕听批评意见。
中华成语故事15
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释义这则成语的原意是天仙的衣服没有缝,后来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一体,没有破绽。
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诗善画,性格诙谐,喜欢开玩笑。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挂,清风徐来,满院飘香。这时,一位长得异常美丽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小姐,您是谁?从哪来?”
仙女说:“我是织女,从天上来。”
郭翰问:“你从天上来,能谈谈天上的事情吗?”
仙女问:“你想知道什么?”
郭翰说:“我什么都想知道。”
仙女说:“这可难了,你让我从哪说起呀?”
郭翰说:“人们都说仙人聪明,你就随便说说吧。”
仙女说:“天上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绿树常青,花开不谢。枝头百鸟合鸣,水中游鱼可见。没有疾病,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总之,人间的一切苦难天上都没有。”
郭翰说:“天上那么好,你为什么还跑到人间来呢?”
仙女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你们的前辈庄周老先生不是说过‘在栽满兰花的屋子里呆久了,也闻不到香味’的话么。在天上呆久了,难免有些寂寞,偶尔到人间玩玩。”
郭翰又问:“听说有一种药,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吗?”
仙女说:“这种药人间没有,天上到处都是。”
郭翰说:“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该带点下来,让人们尝尝有多好呀。”
仙女说:“带是带不下来。天上的东西,带到人间就失去了灵气。不然早让秦始皇、汉武帝吃了。”
郭翰说:“你口口声声说来自天上,用什么证明你不是说谎话哄人呢?”
仙女让郭翰看看衣服。郭翰仔细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没缝。
仙女说:“天衣无缝,你连这个都不懂,还称什么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听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见了。
出处前蜀·牛娇《灵怪录·郭翰》
另有一说,是指天竺(印度)人穿的衣服.
印度的气候不比中国,在南印度到中印度一带,天气很热,生活简单,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衣服就够了。我们过去讲“天衣无缝”,这个“天”原来的意思就是“天竺”。汉代翻译的音与现在不同,唐以后翻成“印度”。当时印度衣服的大概式样,现在到泰国边境还看得见,就是一块布,身上一围,就是“天衣”。不需要像我们的一样用针线缝起来,当然无缝。
【中华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中华成语故事08-24
中华成语故事15篇09-08
经典成语故事08-26
成语故事06-08
经典成语故事07-04
成语故事11-22
古代成语故事11-16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09-14
历史成语故事10-26
中国成语故事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