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课件>地理课件>初中地理课件

初中地理课件

时间:2022-11-02 16:11:46 地理课件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课件

初中地理课件1

  一、教材分析

初中地理课件

  本节内容是第八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二战后世界的热点地区──中东,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逐一展开。本节课主要讲重要位置和石油资源两个原因。通过本节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一则关于中东的新闻或一个与中东相关的词语。

  (2)能看图比较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不同之处。

  (3)能在“中东”地图上找出“两洋、三洲、五海”。

  (4)能看图说出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中东石油的分布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对地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时事的意识、热爱和平的态度,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东的战略性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

  (2)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东南亚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用深情生动的语言导入]

  地球母亲的孩子很多,却有一个孩子倍受灾难,频繁的冲突、战争,再有自然灾害的侵扰,本来干涸的身躯,又千疮百孔,被割被抢更是灾难深重,它就是母亲最关注的孩子——中东地区!(展示课题)课题质疑 通过深情生动的语言导入并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激发学生兴趣,为本课一个良好开端。

  承转 [问题]这个地区在哪里?为什么把这个地区叫做中东呢?

  中东包括这样一些国家和地区,请大家和西亚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结论]中东比西亚多了个非洲埃及,少了一个阿富汗。中东包括除阿富汗的西亚国家,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请注意看图上哪些国家是跨洲的?分别跨了哪两个大洲?(土耳其跨亚洲和欧洲,埃及跨亚洲和非洲) 巧制中东与西亚比较图课件,使学生很快明白中东的范围。

  长期的热点地区 请同学看这样一组关于中东地区的新闻报道(请男、女播音员播报)

  再看摄影师在中东大地上拍下的几幅照片。

  这些报道和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这里战争频繁,所以成为世界的焦点,并且受到美国等大国的关注。)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中东的一名中学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给你向所在国的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几句话的机会,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报道中都提到哪些战争?(两伊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

  [课件展示]中东——世界热点地区

  一湾

  两洋

  三洲

  五海

  之地

  教师转承: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中东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关于两次中东战争的介绍

  师提问:为什么中东的战争会有英国和法国插手?他们在争夺什么?(苏伊士运河)

  师追问:为什么要争夺苏伊士运河?(因为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师提问: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地跨三大洲)。

  师提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五海,一湾)

  师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里海和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地中海和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阿拉伯海和波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相连)

  师追问:除了内部相通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地中海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连)

  [活动]完成第52页第1题第(1)小题。

  1、里海介绍

  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有什么重要性?

  [课件展示]土耳其海峡图

  [简介]是里海通往地中海的桥头堡。

  [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海图和简介

  师转承:看来,中东地区地跨三大洲,又通过五海一湾连接了两大洋,它的地理位置的确很重要。其实,它在历史上就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都与这儿有关。)

  师小结:看来重要地理位置确实给中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丰富的石油资源 刚才我们还提到了海湾战争,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展示]海湾战争资料

  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什么?(石油问题)

  [课件展示]

  1、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2、四个主要石油生产国

  3、石油运输航线图

  [讨论]1、中东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2、中东石油的分布状况;

  3、中东石油的主要输出路线。

  学生代表回答:

  1、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2、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课件展示]波斯湾图文介绍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日本、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要从中东进口石油,最短航线需要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中东的石油资源,以美国为首的这些国家在中东有着很大的利益可图,因此,他们要干涉中东事务。

  [课件展示]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的深层目的。

  [讨论]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据估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其它地区的石油储量只够开采15年,中东的石油储量可开采80年。如果中东石油用完,其经济将如何发展?

  [课件展示]“石油美元”

  (发展旅游业,发展信息产业,发展交通运输业,振兴民族工业……)

  总结 今天我们分析了中东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请大家注意,从我用的形容 词来看,这两点都是这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这些优势条件在给它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麻烦,因此,大家今后一定要客观的看待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

  作业:

  1.完成课本中活动题空格填充。

  2.搜集中东水资源和文化方面的资料。

  3.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一封关于协调解决中东事宜的信。

  中东地区除了具有地区优势以外,也有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不利方面。水资源和文化差异同样使其成为世界焦点,具体怎么回事?请听下节分解。 设置悬念,引 起学生再学习的欲望。

初中地理课件2

  设计思想

  通过读图分析,边读边画,并通过问题设计强化训练的方式,形成铁路干线网络,同时结合亲身体验,让学生学会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和了解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并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选择出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通过 读图分析能够说出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运用地图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和主要干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交通运输线的建设成就和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

  教学难点 “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练习本,有条件的同学准备高速公路和铁路的特点等资料。

  教师:中国铁路分布图,我国的交通运输网。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青藏铁路”录像,同时响起歌曲“花儿与少年”。教师提问:刚才看到的是哪一条铁路的建设?这段音乐属于在这一带广为流传的什么歌调?它主要是我国哪个省的民歌?

  如今,我们中国人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起了世界最高的铁路,这说明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课时

  【出示板书】一、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教师指导】读图4.1了解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了解现代运输方式包含哪些。(学生自读,教师总结)

  【教师承转】学习了各种交通运输工具,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然后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出行方式和路线。

  【教师引导】客运和货运根据需要在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学生活动】结合P85和图4.3讨论比较 【归纳】学生归纳因素并列表:

  1.山东济南某公司的王经理,必须在两天内赶到北京签订一份合同。

  2.刘晓和妈妈准备暑假从石家庄到香港旅游。她们想选择比较经济的旅游方案。 3.500吨钢材从上海运往济南。 4.一吨活鱼从跋山水库运往沂水县城。

  【学生活动】学生在各小组内进行热烈讨论,说出选择的方式并说明理由。 (从多角度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从客运和货运两方面引导。)

  【分析归纳】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析,选择货运与客运方式时应分别考虑的因素如下。 客运:人数、运费、速度、目的

  货运:运量、货物性质、运费、距离、时间

  要根据人们的要求和客观条件对运输工具做出选择。

  【师生归纳】人的出行:必须考虑出行目的。人们对货运的要求可以根据四个字:多、快、好、省。

  货运:贵重或急需而数量不大──航空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公路 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铁路

  【教师讲述】我们在合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时,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保证交通安全。

  第二课时

  【出示板书】二、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青藏铁路的相关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出在我国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展示投影】展示“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

  【师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情况,与学生一起在图上找出“五纵三横”铁路干线。在找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铁路线的起止点及经过的省级单位和主要城市以及主要地形区。

  【学生活动】1.举例说明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以京沪线为例归纳:⑴以起止点城市命名。⑵以起止省区简称命名。⑶以起止省区简称和一个终点城市命名。⑷以铁路线所在的位置命名,如北疆线。从北京出发的,“京”放前,南北向先说北,东西向先说东。陇海线中的“海”指历史上连云港有“海州”之称)

  2.师生一起找的同时,在课本P88图上依次用彩笔描一下。

  3.注意总结铁路线交汇的城市。

  铁路线分布有何特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设计】1.新疆乌鲁木齐一批长绒棉要用火车运往上海,应选择的最合适的铁路线依次是 、 、 。

  2.广州一批日用工业品要用火车运往昆明,应选择的合适铁路线依是 、 、 。

  【学生活动】小组对照地图讨论后,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进一步巩固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每位同学对照地图在课前准备好的空白纸上,画出五纵三横铁路干线及经过的主要城市。

  【学生活动】略。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教师指导】展示学生成果,师生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

  【学以致用】设计一份寒假到外地的旅行计划。

  教学后记

  1.对于P87图4.4不能一开始就用,因为铁路线图太复杂,大部分学生有点茫然,应分解用。

  2.对“五纵三横”铁路线必须强化练习才能牢固掌握。

初中地理课件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重点、难点亚洲、欧洲的主要 河流和湖泊。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 通过简单介绍 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第四节 欧洲西部

  三、讲授新课

  一.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 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二. 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三. 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英国——伦敦 法国——巴黎 德国——柏林 意大利——罗马 荷兰——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兰、西 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士、希腊、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马耳他、安道尔四.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料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五. 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六. 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 候。

  总结:利用地图简单总结。

  作业: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习

  教学后记: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 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初中地理课件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 [学 生] 分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 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追 问] 为什么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而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越来越快。

  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它和哪两个因素有关,并列出计算公式?(2)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0或=0时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生归纳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反映的是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抵消下的增长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1) 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并从大到小排列。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第二课时

  三、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 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组数据的想法?(吸

  [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附表:

  [结论]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过渡]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小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小品,内容是反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当的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从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请你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

  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等。

  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 1、假 正确的人口观应是: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此外,还应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过渡]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辩题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正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不利 反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有利

  [师生归纳]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

  四、不同的人种

  [活动3] 投影展示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

  [活动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图片和 “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总数:1999年60亿

  2、变化特点: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什么是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

  稠密区 稀疏区

  3、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三、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

  2、人口问题带来的问题

  3、正确的人口观

  4、人口政策

  四、不同的人种

  1、三大人种

  2、不同人种的分布

  3、人类有人种的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初中地理课件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②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能力目标:①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②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

  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应珍惜和爱护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重点:印度的水旱灾害及印度的人口特点。

  难点:分析造成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随着唐僧师徒去印度看一看。

  请同学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印度的相关资料

  讲授新课

  展示课件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

  展示课件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提问:①印度位于我国的什么位置?南部濒临哪个海洋?

  ②印度位于亚洲的哪个地区?

  总结:位于我国西南面,南临印度洋,位于南亚。

  展示课件南亚政区图

  提问:①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临国,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②读出印度的首都?

  总结: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展示课件印度的地形

  提问:①找出印度有哪些主要地形区?

  ②地形分布有哪些特点?

  总结:西北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绝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过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多少印度人呢?

  展示课件印度的人口增长图

  提问:①20xx年印度有多少人口?

  ②从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多少亿?

  ③读图分析最近印度人口增长速度是加快了还是放慢了?

  讨论:阅读课本36页材料和自学材料,说一说人口增长会给印度带来什么影响?总结:人口的增长制约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使粮食、土地、

  水资源、环境、就业、教育等成为难题。20xx年2月15日,印度颁布新的人口

  政策,希望到20xx年实现人口零增长。

  展示课件印度水、旱灾害的景观图片

  我们多么不希望看到这些画面!然而大自然是无情的。印度人民采取了很多措施和自然斗争,如庞大的灌溉系统、防旱贮水池等,但灾害仍不断,损失惨重。是什么原因造成印度多水、旱灾呢?

  展示课件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提问:①孟买各月气温有什么特点、属哪个温度带?

  ②孟买各月降水量分布有何规律?

  ③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总结: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

  展示课件南亚1月、7月风向

  总结:印度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

  讨论: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对印度降水多少有何影响?

  总结:我们破解了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原来是西南季风搞的鬼。

  角色扮演(讨论完成)

  ①如果自己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②如果自己身处在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做才能最好的保护自己?

  教师小结:⒈学生快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⒉请几个同学说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巩固训练:课件展示

  布置作业: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画一幅简单、形象的漫画,反映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用简单的语句提示其寓意。

初中地理课件6

  【教材分析】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充分借助数字星球系统,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得出结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成因。

  2.能运用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的自转运动规律

  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会判读晨昏线。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数字星球,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教具准备】数字星球系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我们认识到我们地球只是浩瀚星空里一颗非常普通又极为特殊的一颗。因为正是它孕育了我们伟大的人类文明!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我们的地球,看看地球是如何运动,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相信这节课大家会体会到什么是“玩转地球”!大家有没有兴趣??

  【知识承接】为了更好的学好本节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经纬网知识!观看数字星球,重温地轴、两级、经线、纬线的概念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自转的假象轴

  2.两级:地球仪上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地球仪上与地球垂直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

  4.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自主探究一:观看数字星球,小组讨论下列问题:(2分钟)

  1、经线、纬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上有什么不同?

  2、任意两条经线、纬线之间的距离是否相同?间距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经线与纬线是怎样平分地球的?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为学习地球的自转做好铺垫

  一、地球的自转

  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教师操作旋转),让学生总结:

  1、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

  (自转方向:侧视:是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

  画一画:指导学生板画自转的方向

  2、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

  3、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数字星球上两个点,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观察数字星球上两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即学即用】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密切相关。

  1、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A拜科努尔(46oN)

  B肯尼迪(28oN)

  C酒泉(40oN)

  D库鲁(5oN)

  【过度】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那些现象是有地球自转产生的呢?(太阳的东升西落、时差)

  二、产生昼夜交替

  自主探究二:观察数字地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3分钟)

  1、昼夜现象的原因?

  2、昼夜交替的原因?

  3、如果地球不自转,还有昼夜交替现象

  经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得出:

  (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

  4、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观察数字星球,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

  5、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正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时间为23时56分4秒)

初中地理课件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的国家及其特点,理解世界地理区域划分的意义,并能够在世界政区空白图上填注出主要国家的名称。

  2.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表述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3.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教学重点】

  1.世界各国一律平等,在国家交往中应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地图上国界的表示方法。

  3.学习阅读世界政区图、人口柱状图及其经济扇形统计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情境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于世界的地形,气候,居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世界的国家。

  1、设问: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呢?(学生自主回答)(过渡)世界上的国家很多,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2、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认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原因

  3、能从经济领域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了世界上陆地面积前六个国家,还学习了其它一些的地区,学习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依据及发展水平差异,了解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明确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意识。

  三、展示反馈,评价提升

  电脑展示《世界政治地图》,结合课本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教师用鼠标点击主要的`发达国家,让学生说出这些发达国家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国家分布的大洲。人们为什么要用一个“北”字来概括发达国家的分布大势呢?(因为这些国家中、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位于南半球以外,其他国家都位于北半球,所以把发达国家称之为“北方”。) .2·1·c·n·j·y

  2.教师用鼠标点击主要的发展中国家,让学生说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名称,并引导学生

  观察这些国家分布的大洲。人们为什么要用一个“南”字来概括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大势呢?(因为发展中国家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把发展中国家称之为“南方”。)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有历史上发达国家长期对发展中国家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的掠夺等等。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通过经济改革、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一些领域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如中国的航空业、核工业等。

  教师过渡: 尽管世界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很多产品的生产不再是一个国家完成,而是有多个国家协作完成的。

  五、归纳与总结

  本节课首先学习了世界上陆地面积前六个国家,还学习了其它一些的地区。我们学习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依据及发展水平差异,了解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明确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意识。希望大家多关心国际时事、国际热点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国际交流和合作、发展的认识。

  【作业设计】

  课本习题及导学方案

  【板书设计】

  第七章 发展与合作——经济全球化

  一、国家与地区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三、合作与发展

初中地理课件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 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板书: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 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教学后记:

  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 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初中地理课件9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澳大利亚及其相邻的大洲、大洋,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2、能记住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并能运用地图简单分析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生存原因。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了解澳大利亚主要的产业部门,简单分析它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原因。

  5、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人口的分布特点。在地图上找出并记住首都:堪培拉;城市:悉尼、墨尔本。

  教学重难点: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环境;澳大利亚人口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要运用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动物、国徽图片,大陆漂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多

  请同学说一说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的动物?自学P73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部分内容回答。

  1、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动物?

  2、图二是澳大利亚的国徽,上面的两种动物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探究成因。

  提问:国徽上为什么做上了活泼可爱的动物标记?为什么澳大利亚会有这样原始古老的动物?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一)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1、读图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分析回答: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①在图上填出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南极洲。

  ②穿过澳大利亚的重要纬线是什么?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什么部位?

  2、读图二 “大陆的漂移”回答:

  ①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②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③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还有南极大陆。为何南极大陆没有那么多的特有生物呢?

  3、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阅读课本材料,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正含义。

  4、归纳: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与特有动物多有什么联系呢?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羊呢?羊产业为什么这样发达?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并回答

  1、为什么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澳大利亚的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的农牧产品?

  4、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

  (1)在图中找出大分水岭、墨累河、澳大利亚大盆地、北艾尔湖

  (2)以上地理事物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什么部位?

  (3)澳大利亚的地形东、中、西有什么差异?

  5、读图“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6、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假如你是澳大利亚的牧场主,从地形、气候两个因素考虑 ,你会把牧场建在何处?

  ②假如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你们公司出口的羊毛、小麦主要来自何处?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我们明白了人们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但有人又将它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读课本活动、资料和图,回答:

  1、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有什么特点?

  2、有哪些主要的矿产?

  3、铁矿主要分布在哪里?

  (二)读课本内容第一、二自然段回答:

  1、除“世界或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外,澳大利亚还有什么称号?为什么?

  2、澳大利亚有哪些支柱产业?

  三、主要城市和人口分布

  200多年前,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思考:假如是你,会把城市建在哪里?说出为什么。(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一)读图、课文有关段:

  (1)找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城市:悉尼、墨尔本。

  (2)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四、学习效果检测(略)

  教学反思

  本课容量大,涉及的问题多,难度也较大。但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图片、地图、插图、板书板图的合理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较充分地发挥。教学条理清晰,衔接自然流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细致、敏捷的观察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澳大利亚最突出的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这种设计改变了学生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贯结构,用问题解决模式完成新课标的要求。这正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也是学生比较欠缺的。

  由于本节只选取了四个内容重点学习,因此很容易让学生记住澳大利亚的典型特征,如本节学习中也补充了近年来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但难以让学生对国家形成全面的认识。另外,要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除了教师平时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并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外,还需要教师的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巧妙的引导水平,更需要教学勇气与先进的教学思想引领。

初中地理课件10

  初中地理美洲课件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目标: 1、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

  3、运用地图和资料掌握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并学会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 北美洲地形气候

  难点: 描述北美洲的地地形气候特点分析

  二、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结合本校“和悦”课堂新模式,本节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竞赛、体验、启发、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三、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观察讨论、读图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

  教学补充材料:

  1、地图: 图1 北美洲的地形

  图2 北美洲大陆沿40°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

  图3 北美洲的气候类型

  2、《北美洲的自然环境》导学提纲

  3、“基础知识小助手

  四、教学过程

  建构和悦课堂是我校课堂改革的新模式。为此,本课我设计了激疑导趣——基础考察——合作探究——概括升华——巩固拓展五个过程,引导学生完成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播放《主席美洲之行 访问拉美三国意义重大》视频 。了解中国与拉丁美洲友好关系

  课内探究:

  自主合作学习:(同桌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一)“新大陆”

  读图6-28,结合课本20-21页,明确“新大陆”“三线”中美地峡。并完成导学案的自主练习部分:

  对照地图回忆半球的划分界限,找出穿过的主要几条纬线。

  从图中找出周围的海洋,并标出,在空白图上填写名称,并做简单记忆。

  1、海陆位置:美洲东部濒临大西洋,西部濒临_______洋,北部濒临_____________洋,西北隔_____________海峡与亚洲相望。南隔_______________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纬度位置: 北美洲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南美洲位于北纬10度以南,跨南北半球。

  2、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运河,它沟通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洋。

  3三线: 洲界线:

  国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

  4、中美地峡是指墨西哥以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北的狭长陆地。

  拉丁美洲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小结: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有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鼓励学生讲解,锻炼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平日中对地理事物、地理问题的搜集、思考。逐步养成独立自主思考地理问题的习惯。

  合作探究一: 拉丁美洲和南美洲有何区别?

  美洲划分

  回忆所学过的亚洲与欧洲地理位置,跟美洲地区做一个对比。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1、按自然地理划分(地图展示)

  2

  2、按政治、经济划分(地图展示)

  了解拉丁美洲的范围及北美洲通用的语言。美国加拿大使用 ;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通用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这两种语言都源于拉丁语,所以______________ 以南的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 )

  展示美洲划分的练习:学生回答!

  活动:分析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巴拿马运河重要的海上航道。展示视频。

  比较运河的重要位置,小组交流意见

  (二)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阅读北美洲地形图,分析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a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

  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原和山地

  C冰川作用显著。

  看图明确北美洲的地势特点:东西高中间低

  对比回忆前面所学大洲的地势特点,加强记忆

  讨论:分析北美洲西部高大的山脉对来自太平洋的水汽有何影响?

  看北美洲地形图找出其主要的水系:密西西比河,五大湖的位置

  根据前面的自学知识,比较一下两大洲的区别,注意观察地图,小组交流答案,然后记忆本表的内容,最后小组内互相检查记忆的效果

  看图填图针对性巩固

  (四)读北美洲地形图回答问题。

  山脉:A , F 。

  大洋:G , B , E 。

  河流:C 。 GHFBIE

  3

  岛屿:H 。

  运河:D 。

  合作探究二:小组讨论 思考: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来解析落基山脉形成的原因? 看视频后小组可归纳:落基山脉由美洲版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三)北美洲的气候

  读图6-44,自主学习课本26页相关知识并思考以下问题:

  (1)北美洲缺少那些气候类型?

  (2)读图6-44回答北美洲有哪些温带气候类型?其中又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3)根据以上分析,请总结出北美洲气候的 主要特点是什么?

  点拨:看北美洲气候视频:明确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除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外各种气候都有。

  归纳其特点:

  a气候复杂多样

  B大部分位于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C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三:1、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只局现在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

  2、北美洲中部,冬季寒冷气流能长驱直入,到达墨西哥沿岸的原因?(结合课本26页回答)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的收获。

  当堂巩固:疯狂记忆3分钟。

  课堂小结

  4

  课堂达标 固知识:(导学案)

  巩固记忆知识点然后完成导学案的检测题。

  课后提升:通过本节的学习请同学们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找出南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板书设计

  美洲

  1、新大陆

  2、北美洲的地形

  3、北美洲的气候

  课后反思:

  在教材处理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区人文地理,要以一定的自然地理为基础,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对于怎样分析地理位置、地形的方法较熟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独立、主动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总体掌握情况较好。

  反思不足之处:1、预设要充分,处变要灵活。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充分预设,课堂上总会有突发情况,要灵活处理。2、时间把握好

初中地理课件11

  学习目标:

  1、 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 掌握亚洲的地形特点及河流分布特点。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

  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为了让大家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认真紧张地自学,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二 、学习新课

  1、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本P2---4内容,思考下列问题。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 说出亚洲的海陆位置,完成P2学习行动第1题。

  (2) 说出亚洲的面积,范围及分区,完成P2学习行动第2题。

  (3) 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完成P4学习行动第1---3题。

  (4) 亚洲的河流分布有何特点?完成P4学习行动第4、5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3、相互交流答案,教师引导。

  (1)亚洲地域辽阔,东抵白令海峡,西达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搞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一线,南与大洋洲相邻,北部深入北极圈,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过渡:与亚洲相邻的大洲:西南部是非洲,东南部是大洋洲,东北角与美洲相望,濒临的大洋:北部是北冰洋,南部是印度洋,东临太平洋,西临地中海和黑海。

  (2)亚洲面积约为4400万平方千米,几乎占全球陆地的310,亚洲共分为六个地区,即东亚、西亚、南亚、北亚、中亚和东南亚。我国位于东亚地区。

  (3)在全球各大洲中,亚洲的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但亚洲的地势高低起伏最大,地形也最为复杂,高原和山地约占总面积的2/3.

  (4)水系结构呈辐射状,内陆流域面积广大。都发源于亚洲中部,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的有黄河、长江;自北向南流注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湄公河注入太平洋;恒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孟加拉湾注入印度洋。

  4、巩固记忆环节 8分钟

  5、检测抽查记忆环节 5分钟

  三、当堂作业

初中地理课件12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3、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4、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初中地理课件13

  【知识目标】

  1、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2、掌握日本地形特点特点。

  3、了解日本国土面积和人口。

  4、知道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能力目标】

  1、通过地图教学,强化学生地图的阅读能力、地图学习运用能力。

  2、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打破课堂沉默现象。

  3、初步学会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生活技能,懂得在自然灾害前面如何自救、避险等知识。

  2、培养学生探索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3、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轻松而没有胁迫感的课堂环境中, 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自信。

  【教学重点】

  1、日本的领土组成及地理位置。

  2、日本地形特征。

  3、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课堂上的学生沉默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教具准备】

  《日本地形图》、《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

  【教学方法】

  利用图表、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教学法等。

  【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东部有一个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群岛国家—日本。日本有“日出之国”、“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称呼,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或许你比较熟悉,或许你相当陌生。你到底又知道日本多少呢?(讨论:根据你所知道的日本或者与日本有关的说与大家听,看谁说得多?)

  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说。(大家说的非常好,老师相信,经过大家在这节课内的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团结合作,我们肯定都能对日本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简单而又动情的几句渲染语,将能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和热情,迅速地把全班学生都推入了学习的角色之中,这对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教学进度及教学效率都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教师导入新课教学。

  【教与学】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把地图册打开到《日本》这一页,拿出《地理填充图》,对照《日本图》在填充图上填注太平洋、日本海、东海、黄海、朝鲜海峡、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

  (教师)根据地图和你所填注的内容用语言描述日本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的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面、面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西南隔东海、黄海与中国相望。)从日本的海陆位置可以知道日本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群岛国家),它的领土主要由哪些岛屿组成呢?

  2、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对照《日本图》说出日本领土组成的主要四大岛屿名称,并指出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哪个?(学生回答可采取分组竞赛等形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出示《日本轮廓简图》,让学生在《日本轮廓简图》上填上四大岛屿名称。

  (知识拓展)日本北部四个小岛色丹岛、择捉岛、国后岛、齿舞诸岛也是日本固有领土,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当时的苏联占领,至今仍被俄罗斯占有。

  3、学生活动:根据2000年统计资料,算一算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保留整数位)。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概括日本的面积和人口情况。(先让班干回答或由班干推选人选,这样,不仅能很快改变尴尬局面,而且,还能很好地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国 家 面积(万千米2) 人口(亿人) 人口密度(人/千米2)

  日 本 37.8 1.27 336

  中 国 960 12.95 131

  通过计算对比,我们知道日本面积狭小,但人口众多,是一个地狭人稠的群岛国家。

  4、学生讨论:观察日本轮廓,看看海岸线有什么特点?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有利条件?

  (针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肯定,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努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增添成就感,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归纳讨论结果:日本海岸线漫长(3万千米),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海上运输便利,对外贸易发达。

  5、阅读《日本地形图》,概括分析日本的地形特点: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狭小。并且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日本最高的山峰—富士山。

  6、阅读教材P67“阅读”材料—富士山,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视频及资料

  分成两组讨论下列两个问题:

  (1)日本群岛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如果你遇到地震灾害,如何避险?

  (2)富士山山顶白雪皑皑,山腰森林葱郁,试分析地理原因。

  【课堂小结】

  经过今天我们对《日本》的初步学习,你对日本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你学到了什么?请你用几句话把你学到的知识说给我们听。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你把它记下来,课后和同学或老师一起讨论。好吗?

  【板书设计】

  一、东亚岛国

  1、地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

  2、领土组成 本 州 、北海道、四国、九州 地狭人稠的群岛国家。

  3、海岸线漫长曲折,多天然良港。

  二、多山的地形

  1、多山的岛国,平原狭窄

  2、火山地震频繁

初中地理课件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一则关于中东的新闻或一个与中东相关的词语。

  (2)能看图比较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不同之处。

  (3)能在“中东”地图上找出“两洋、三洲、五海”。

  (4)能看图说出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中东石油的分布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对地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时事的意识、热爱和平的态度,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东的战略性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

  (2)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走过了我们临近的国家。今天我们又踏入东半球其它国家。第一站,我们来到中东……(展示课题)

  师: [问题]这个地区在哪里?为什么把这个地区叫做中东呢?

  [课件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名称来历文字简介。

  师:中东和我们学过的西亚一样吗?请大家把中东和西亚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课件展示]中东地区图与西亚图作比较。

  [结论]中东比西亚多了个非洲埃及,少了一个阿富汗。中东包括除阿富汗的西亚国家,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师:请注意看图上哪些国家是跨洲的?分别跨了哪两个大洲?(土耳其跨亚洲和欧洲,埃及跨亚洲和非洲)

  师:请同学看这样一组关于中东地区的新闻报道(请男、女播音员播报)

  [课件展示]新闻报道内容

  师:再看摄影师在中东大地上拍下的几幅照片。

  [课件展示]战争画面图

  师:这些报道和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这里战争频繁,所以成为世界的焦点,并且受到美国等大国的关注。)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中东的一名中学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给你向所在国的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几句话的机会,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师:报道中都提到哪些战争?(两伊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

  [课件展示]中东——世界热点地区

  师: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中东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关于两次中东战争的介绍

  师提问:为什么中东的战争会有英国和法国插手?他们在争夺什么?(苏伊士运河)

  师追问:为什么要争夺苏伊士运河?(因为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课件展示]焦点一:位于世界重要的战略位置

  [课件展示]中东地区图(一湾、两洋、三洲、五海)指导学生读图。

  师提问: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地跨三大洲)。

  师提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五海,一湾)

  师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里海和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地中海和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阿拉伯海和波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相连)

  师追问:除了内部相通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地中海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连)

  [活动]完成第52页第1题第(1)小题。

  [课件展示] 表格图答案

  师:刚才我们还提到了海湾战争,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展示]海湾战争资料。

  师: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什么?(石油问题 ) [课件展示]焦点二:为石油而战---丰富的石油资源。

  讲小笑话[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 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讨论]中东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储量:最大;产量:最多;出口量:最多)

  [课件展示] 中东石油的分布。

  [讨论] 中东石油的分布状况;(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课件展示]世界主要产油国石油储量(中东五大产油国占中东63%)

  [课件展示]波斯湾图文介绍。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日本、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要从中东进口石油,最短航线需要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

  [课件展示]航线A、B、C图。

  [课件展示]A B C三线到达的国家。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中东的石油资源,以美国为首的这些国家在中东有着很大的利益可图,因此,他们要干涉中东事务。

  [讨论]发达国家为什么要疯狂的争夺石油?(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据估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其它地区的石油储量只够开采15年,中东的石油储量可开采80年,中东地区必将面对石油枯竭的问题。)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中东石油用完,其经济将如何发展,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可以发展旅游业、信息产业、交通运输业等)

  总结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两个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两点都是这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但这些优势条件在给它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麻烦,少数发达国家由于这些优势而不断在这个地区挑起一些争端,引发了许多战争。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引发战争的另外两个原因: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

  作业:1.完成课本中活动题空格填充。

  2.完成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初中地理课件15

  一、对课标的解读: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是我省主要的一种气象灾害,每年都有台风来袭,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自然现象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本节对台风的形成及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将气象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台风的成因;了解台风的主要影响地区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台风造成的严重危害。

  (3)了解防御台风的措施,认识监测与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台风的分析与研究,教会学生一种方法便于对日后其他灾害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御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加强学生的灾害意识,提高学生对减灾、防灾的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 点: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难 点:台风的形成。解决办法:结合视频、动画、图片讲述。

  三、教法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特别是对于他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存在着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必须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结合问题,通过多媒体动画,把教材中静止的图片、文字描述,变为形象生动的过程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台风的形成过程及台风造成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课堂讨论法:围绕研究任务,结合生活实践,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初步讨论结束后,全班讨论加以解决。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课后交流:

  在课后与学生探讨知识的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三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开心学习的教学目标,也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1.设计多媒体课件,动画

  2.提供卫星云图、视频和相关材料。

  五、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新课导入]:

  【教师】首先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看看它们分别反映哪些地理现象? (展示地震、沙尘暴、龙卷风、火山、台风等图片,让学生边看边回答)。

  【教师】这些可以统称为什么?

  【学生】自然灾害

  【教师】其中我们泉州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学生】台风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台风的相关知识,大家应该有不少亲身的感受?有没有哪个同学来谈谈台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教师】打出主标题“一、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阐述”

  【学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一起看课本最后一段,台风危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引导学生看书回答)狂风、暴雨、风暴潮带来的。台风在海上移动时会掀起巨浪,带来狂风暴雨。台风带来的强风导致海水异常升降,附近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形成风暴潮。

  【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来增加对台风危害的的认识。 (展示台风造成危害的视频)

  【教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历史资料(打出文字材料及图片)1975年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两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教师】台风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台风的破坏力如此巨大,台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打出主标题“二、学会探究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

  【承转】请大家一起阅读课本47第二段,寻找一下台风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打出标题:追溯产生条件)引导学生看书并请学生回答

  【学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

  【转承】台风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呢?(打出标题:分析发生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的图2.22和2.24。

  【教师】(展示气旋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图2.22是一张气旋图,大家观察,气旋中心气压是高还是低?

  【学生】低

  【教师】气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由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而且是旋转向内聚集。

  【教师】在气旋控制下天气状况如何?(教师演示动画,并讲解)

  【教师】空气不断(上升),空气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空气容易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教师】这是不是台风?(教师指示气旋图)

  【学生】不是。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向内流动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强烈旋转,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可以达到12级以上。

  【转承】大家注意看,台风中心有一个?

  【学生】一个台风眼。

  【教师】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就像我们拿个水桶,如果用手强烈搅动里面的水,可以发现水中出现一个向下凹的洞(旋涡)。台风中心受到强大的地转偏向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向里流的空气不能达到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台风眼气压非常低,形成一股强烈下沉的气流。

  【教师】通过一张在太空拍摄的台风结构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台风的构造,台风中心是?

  【学生】台风眼。

  【教师】往外天气是怎么样的?

  【学生】下大雨刮大风,形成旋涡风雨区。

  【教师】台风云团规模怎么样?

  【学生】规模很大。

  【教师】为什么台风的规模那么大?

  【学生】发生在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有充足的水汽。

  【教师】台风最外围形成什么?

  【学生】在外形成外围大风区。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是仅仅发生在我们附近的海域?

  【学生】不是。

  【教师】(展示图片)热带气旋多发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海)、(澳大利亚东海岸)。

  【教师】这些地区对热带气旋的称呼方式有没有一样?

  【学生】没有。西北太平洋地区称为台风,其他海区习惯称为飓风。

  【转折】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少困扰,在古代人们会怎样来看待它们的?

  【学生】上天的惩罚,猛兽等等(在学生回答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看法?

  【学生】对自然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

  【教师】现在我们对台风发生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将来面对台风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并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打出主标题“三、科学认识、抵御自然灾害”

  【教师】(展示卫星图及防抗台风的图片)

  1,可以利用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可以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台风的强度,检测台风的动向,及时发布预警信号。

  2,根据气象台提供的资料,各级政府可以进行科学决策。

  3,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加固海堤,转移危房群众,渔船靠港等。

  4,平时也应该未雨绸缪,储备一些救灾物资,加紧建设沿海防护林。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通过今天台风的学习,将来面对其他自然灾害时,我们只要充分了解其形成的机制,采取措施进行科学预防,完全可以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六: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课件】相关文章:

疆域地理课件12-30

美国地理课件12-28

气候地理课件12-28

纬线与纬度地理课件01-15

《俄罗斯》地理课件12-30

西双版纳地理课件12-30

地球的公转地理课件12-28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0

初中地理教案09-21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地理课件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