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课件>地理课件>初中地理课件

初中地理课件

时间:2022-11-03 16:10:20 地理课件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课件15篇

初中地理课件1

  一、对课标的解读:

初中地理课件15篇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是我省主要的一种气象灾害,每年都有台风来袭,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自然现象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本节对台风的形成及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将气象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台风的成因;了解台风的主要影响地区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台风造成的严重危害。

  (3)了解防御台风的措施,认识监测与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台风的分析与研究,教会学生一种方法便于对日后其他灾害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御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加强学生的灾害意识,提高学生对减灾、防灾的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 点: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难 点:台风的形成。解决办法:结合视频、动画、图片讲述。

  三、教法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特别是对于他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存在着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必须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结合问题,通过多媒体动画,把教材中静止的图片、文字描述,变为形象生动的过程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台风的形成过程及台风造成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课堂讨论法:围绕研究任务,结合生活实践,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初步讨论结束后,全班讨论加以解决。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课后交流:

  在课后与学生探讨知识的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三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开心学习的教学目标,也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1.设计多媒体课件,动画

  2.提供卫星云图、视频和相关材料。

  五、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新课导入]:

  【教师】首先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看看它们分别反映哪些地理现象? (展示地震、沙尘暴、龙卷风、火山、台风等图片,让学生边看边回答)。

  【教师】这些可以统称为什么?

  【学生】自然灾害

  【教师】其中我们泉州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学生】台风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台风的相关知识,大家应该有不少亲身的感受?有没有哪个同学来谈谈台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教师】打出主标题“一、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阐述”

  【学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一起看课本最后一段,台风危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引导学生看书回答)狂风、暴雨、风暴潮带来的。台风在海上移动时会掀起巨浪,带来狂风暴雨。台风带来的强风导致海水异常升降,附近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形成风暴潮。

  【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来增加对台风危害的的认识。 (展示台风造成危害的视频)

  【教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历史资料(打出文字材料及图片)1975年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两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教师】台风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台风的破坏力如此巨大,台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打出主标题“二、学会探究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

  【承转】请大家一起阅读课本47第二段,寻找一下台风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打出标题:追溯产生条件)引导学生看书并请学生回答

  【学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

  【转承】台风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呢?(打出标题:分析发生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的图2.22和2.24。

  【教师】(展示气旋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图2.22是一张气旋图,大家观察,气旋中心气压是高还是低?

  【学生】低

  【教师】气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由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而且是旋转向内聚集。

  【教师】在气旋控制下天气状况如何?(教师演示动画,并讲解)

  【教师】空气不断(上升),空气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空气容易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教师】这是不是台风?(教师指示气旋图)

  【学生】不是。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向内流动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强烈旋转,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可以达到12级以上。

  【转承】大家注意看,台风中心有一个?

  【学生】一个台风眼。

  【教师】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就像我们拿个水桶,如果用手强烈搅动里面的水,可以发现水中出现一个向下凹的洞(旋涡)。台风中心受到强大的地转偏向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向里流的空气不能达到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台风眼气压非常低,形成一股强烈下沉的气流。

  【教师】通过一张在太空拍摄的台风结构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台风的构造,台风中心是?

  【学生】台风眼。

  【教师】往外天气是怎么样的?

  【学生】下大雨刮大风,形成旋涡风雨区。

  【教师】台风云团规模怎么样?

  【学生】规模很大。

  【教师】为什么台风的规模那么大?

  【学生】发生在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有充足的水汽。

  【教师】台风最外围形成什么?

  【学生】在外形成外围大风区。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是仅仅发生在我们附近的海域?

  【学生】不是。

  【教师】(展示图片)热带气旋多发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海)、(澳大利亚东海岸)。

  【教师】这些地区对热带气旋的称呼方式有没有一样?

  【学生】没有。西北太平洋地区称为台风,其他海区习惯称为飓风。

  【转折】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少困扰,在古代人们会怎样来看待它们的?

  【学生】上天的惩罚,猛兽等等(在学生回答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看法?

  【学生】对自然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

  【教师】现在我们对台风发生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将来面对台风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并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打出主标题“三、科学认识、抵御自然灾害”

  【教师】(展示卫星图及防抗台风的图片)

  1,可以利用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可以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台风的强度,检测台风的动向,及时发布预警信号。

  2,根据气象台提供的资料,各级政府可以进行科学决策。

  3,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加固海堤,转移危房群众,渔船靠港等。

  4,平时也应该未雨绸缪,储备一些救灾物资,加紧建设沿海防护林。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通过今天台风的学习,将来面对其他自然灾害时,我们只要充分了解其形成的机制,采取措施进行科学预防,完全可以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六: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课件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八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二战后世界的热点地区──中东,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逐一展开。本节课主要讲重要位置和石油资源两个原因。通过本节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一则关于中东的新闻或一个与中东相关的词语。

  (2)能看图比较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不同之处。

  (3)能在“中东”地图上找出“两洋、三洲、五海”。

  (4)能看图说出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中东石油的分布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对地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时事的意识、热爱和平的态度,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东的战略性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

  (2)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东南亚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用深情生动的语言导入]

  地球母亲的孩子很多,却有一个孩子倍受灾难,频繁的冲突、战争,再有自然灾害的侵扰,本来干涸的身躯,又千疮百孔,被割被抢更是灾难深重,它就是母亲最关注的孩子——中东地区!(展示课题)课题质疑 通过深情生动的语言导入并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激发学生兴趣,为本课一个良好开端。

  承转 [问题]这个地区在哪里?为什么把这个地区叫做中东呢?

  中东包括这样一些国家和地区,请大家和西亚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结论]中东比西亚多了个非洲埃及,少了一个阿富汗。中东包括除阿富汗的西亚国家,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请注意看图上哪些国家是跨洲的?分别跨了哪两个大洲?(土耳其跨亚洲和欧洲,埃及跨亚洲和非洲) 巧制中东与西亚比较图课件,使学生很快明白中东的范围。

  长期的热点地区 请同学看这样一组关于中东地区的新闻报道(请男、女播音员播报)

  再看摄影师在中东大地上拍下的几幅照片。

  这些报道和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这里战争频繁,所以成为世界的焦点,并且受到美国等大国的关注。)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中东的一名中学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给你向所在国的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几句话的机会,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报道中都提到哪些战争?(两伊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

  [课件展示]中东——世界热点地区

  一湾

  两洋

  三洲

  五海

  之地

  教师转承: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中东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关于两次中东战争的介绍

  师提问:为什么中东的战争会有英国和法国插手?他们在争夺什么?(苏伊士运河)

  师追问:为什么要争夺苏伊士运河?(因为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师提问: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地跨三大洲)。

  师提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五海,一湾)

  师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里海和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地中海和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阿拉伯海和波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相连)

  师追问:除了内部相通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地中海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连)

  [活动]完成第52页第1题第(1)小题。

  1、里海介绍

  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有什么重要性?

  [课件展示]土耳其海峡图

  [简介]是里海通往地中海的桥头堡。

  [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海图和简介

  师转承:看来,中东地区地跨三大洲,又通过五海一湾连接了两大洋,它的地理位置的确很重要。其实,它在历史上就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都与这儿有关。)

  师小结:看来重要地理位置确实给中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丰富的石油资源 刚才我们还提到了海湾战争,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展示]海湾战争资料

  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什么?(石油问题)

  [课件展示]

  1、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2、四个主要石油生产国

  3、石油运输航线图

  [讨论]1、中东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2、中东石油的分布状况;

  3、中东石油的主要输出路线。

  学生代表回答:

  1、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2、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课件展示]波斯湾图文介绍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日本、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要从中东进口石油,最短航线需要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中东的石油资源,以美国为首的这些国家在中东有着很大的利益可图,因此,他们要干涉中东事务。

  [课件展示]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的深层目的。

  [讨论]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据估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其它地区的石油储量只够开采15年,中东的石油储量可开采80年。如果中东石油用完,其经济将如何发展?

  [课件展示]“石油美元”

  (发展旅游业,发展信息产业,发展交通运输业,振兴民族工业……)

  总结 今天我们分析了中东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请大家注意,从我用的形容 词来看,这两点都是这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这些优势条件在给它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麻烦,因此,大家今后一定要客观的看待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

  作业:

  1.完成课本中活动题空格填充。

  2.搜集中东水资源和文化方面的资料。

  3.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一封关于协调解决中东事宜的信。

  中东地区除了具有地区优势以外,也有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不利方面。水资源和文化差异同样使其成为世界焦点,具体怎么回事?请听下节分解。 设置悬念,引 起学生再学习的欲望。

初中地理课件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过程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初中地理课件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白我国有56个民族。

  2.明白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明白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明白各民族的散布特点。

  5.懂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懂得我国的民族政策:明白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敬少数民族的风俗适应。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散布”图,解释我国民族散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散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敬、团结友爱,共同保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散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散布状态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关心学生认识和懂得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懂得,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一般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按照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散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础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辨认我国少数民族散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散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巧。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能够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明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尽管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国民族散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接着再懂得民族的散布情况。在这个地点能够关心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民族散布”图,认识我国民族散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来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能够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础内容。接着,通过展现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解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能够让学生自个儿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标都是为了关心学生认识履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能够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懂得,会引起学生特别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个儿的语言而没有自个儿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一般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如今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运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能够让学生视察一下,教师还能够让学生视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能够按照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能够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能够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懂得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中国的民族

  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散布。

  难点: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图片“民族大团结”。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外,还有许多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练习〕:请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讲解〕:大家一起回想一下在历史课上讲过的故事: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占,为抗日战争的成功做出了贡献。这些事例都解释了各民族人民共同抵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占,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提问〕:视察“中国民族散布”图,考虑问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学生总结归纳后,教师概括。

  〔讲解〕:各民族的散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散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散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讨论〕:教师出示以下资料:

  (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

  (2)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履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个儿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个儿的文字,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能够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4)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爱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学生按照以上的资料,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以及在民族政策的治理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态。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关心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点履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个儿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

  〔录像〕:放录像: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适应。

  〔讲解〕:各民族都有自个儿的风俗适应、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的还信仰宗教。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爱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了资力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各民族的散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三、尊敬各民族的风俗适应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一次展览,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资料的收集由学生来完成,能够是文字、图片、录像,类型不限。

初中地理课件5

  【教材分析】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充分借助数字星球系统,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得出结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成因。

  2.能运用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的自转运动规律

  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会判读晨昏线。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数字星球,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教具准备】数字星球系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我们认识到我们地球只是浩瀚星空里一颗非常普通又极为特殊的一颗。因为正是它孕育了我们伟大的人类文明!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我们的地球,看看地球是如何运动,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相信这节课大家会体会到什么是“玩转地球”!大家有没有兴趣??

  【知识承接】为了更好的学好本节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经纬网知识!观看数字星球,重温地轴、两级、经线、纬线的概念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自转的假象轴

  2.两级:地球仪上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地球仪上与地球垂直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

  4.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自主探究一:观看数字星球,小组讨论下列问题:(2分钟)

  1、经线、纬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上有什么不同?

  2、任意两条经线、纬线之间的距离是否相同?间距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经线与纬线是怎样平分地球的?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为学习地球的自转做好铺垫

  一、地球的自转

  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教师操作旋转),让学生总结:

  1、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

  (自转方向:侧视:是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

  画一画:指导学生板画自转的方向

  2、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

  3、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数字星球上两个点,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观察数字星球上两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即学即用】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密切相关。

  1、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A拜科努尔(46oN)

  B肯尼迪(28oN)

  C酒泉(40oN)

  D库鲁(5oN)

  【过度】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那些现象是有地球自转产生的呢?(太阳的东升西落、时差)

  二、产生昼夜交替

  自主探究二:观察数字地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3分钟)

  1、昼夜现象的原因?

  2、昼夜交替的原因?

  3、如果地球不自转,还有昼夜交替现象

  经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得出:

  (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

  4、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观察数字星球,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

  5、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正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时间为23时56分4秒)

初中地理课件6

  一、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学设计思想

  《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如下: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五)、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六)、教学准备: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有美了容。”据此提出问题: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

  教师提供资料:“我国干湿区分布图”“济南每年引黄河水5.4亿立方米”等饮水资料,刘家峡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学生活动交流发言: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感性认识黄河功能、灌溉、塑造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黄河的奉献: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设计理念: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为下面“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感情铺垫。

  一、黄河的概况

  教师讲述: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

  黄河水系图

  提出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那个海洋?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孟津为界;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问题2:黄河流域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做出回答。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地区的气候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设计理念:通过读 “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与世界许多河流比较表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

  提问:通过读图和表,你对黄河(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黄河含沙量大。

  教师讲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治疗。

  二、黄河忧患

  教师讲述: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继续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

  环节1: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的“化验报告”——“ 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

  问题1:黄河个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读图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的数据,讨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

  问题2: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继续读图,仔细观察,认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环节2:

  教师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和的视频“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题: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学生活动: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给予提示)。

  探究1: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探究2:

  问题: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学生活动:读阅读材料结合活动题,认识黄河水灾危害之大,明确“地上河”河下游水患之间的关系。

  环节3:学生归纳:黄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其“病根”在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环节4:

  问题: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

  学生活动:在读“黄河的忧患”图,及教材P50-52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等问题。

  设计理念:

  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过渡:“黄河难治根在泥沙”,请同学们再次扮演黄河的医生,为母亲河开处方。

  三、根治黄河

  教师提供资料:最新的黄河调水调沙视频资料及数据,“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资料。

  问题1:“调水调沙”对黄河治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认识“调水调沙”对治理黄河的重大作用。

  教师讲述:“调水调沙”有效的治理了下游水患,治标不治本。

  问题2:那么如何为黄河调理治本,治理黄河的关键——黄土高原地区呢?

  学生活动:读“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讨论分析,得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沙,根被措施是在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问题3:针对黄河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如何开“处方”?

  学生活动:针对黄河各河段提出相应的符合科学人地观的治理措施。

  河段 开发利用与治理措施

  上游 梯级开发。修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 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沟壑打坝淤地等。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 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

  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目的有三:一、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水到渠成形成过年:二、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三、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家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

  课堂小结:

  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类报刊杂志或登陆黄河网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小论文或演讲稿、手抄报等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我说黄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黄河原来的美貌。

  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板书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黄河各河段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正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一课围绕黄河治理的措施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说黄河的治理要全流域多植树造林,有的说应不断加固黄河大堤,有的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来灌溉西北干旱地区,还有的说应建更多的水库防止黄河泛滥等等。教师对这些同学一律给予肯定的表扬,反思之后认识到没有给予深入评价。

  师生互动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上面师生互动活动似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原则,其实并未做到:学生的回答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才体现教师在知识,同时教师又画龙点睛又凸显出教师的权威性。如上针对有的同学提出将黄河水用于充分灌溉西北地区,师可以表扬其点子不错,同时又要指出黄河水量有限,目前黄河上中下游河段时常断流,因而盲目发展灌溉不好也要合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灌溉也要有度合理,使学生的认识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七、点评:

  1、教师的教学设计能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能有内容可回答。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较好地将“学为主、教为导”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

  4、这节课也可能会出现不足之处:一是教学节奏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显得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二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教师如何进行讨论过程的引导关注不够。

初中地理课件7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了解我国的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3.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学习重点】

  1.我国民族构成状况。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

  1.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2.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学法指导】

  1. 预习时,基础知识用蓝笔标记,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2.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考,展示规范,点评到位,大胆质疑。

  【知识链接】

  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1、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 个民族,以 族人口最多,占 %,其他 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占 %,少数民族中以 族人口最多。

  2、人口在500万以上的民族有哪些?

  3、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是: 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部和 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和 地区。

  4、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 、 的特点。

  5、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设立 。

  6、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

  我国最少的少数民族是 ;

  合作探究

  完成P17活动

初中地理课件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②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能力目标:①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②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

  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应珍惜和爱护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重点:印度的水旱灾害及印度的人口特点。

  难点:分析造成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随着唐僧师徒去印度看一看。

  请同学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印度的相关资料

  讲授新课

  展示课件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

  展示课件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提问:①印度位于我国的什么位置?南部濒临哪个海洋?

  ②印度位于亚洲的哪个地区?

  总结:位于我国西南面,南临印度洋,位于南亚。

  展示课件南亚政区图

  提问:①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临国,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②读出印度的首都?

  总结: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展示课件印度的地形

  提问:①找出印度有哪些主要地形区?

  ②地形分布有哪些特点?

  总结:西北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绝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过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多少印度人呢?

  展示课件印度的人口增长图

  提问:①20xx年印度有多少人口?

  ②从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多少亿?

  ③读图分析最近印度人口增长速度是加快了还是放慢了?

  讨论:阅读课本36页材料和自学材料,说一说人口增长会给印度带来什么影响?总结:人口的增长制约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使粮食、土地、

  水资源、环境、就业、教育等成为难题。20xx年2月15日,印度颁布新的人口

  政策,希望到20xx年实现人口零增长。

  展示课件印度水、旱灾害的景观图片

  我们多么不希望看到这些画面!然而大自然是无情的。印度人民采取了很多措施和自然斗争,如庞大的灌溉系统、防旱贮水池等,但灾害仍不断,损失惨重。是什么原因造成印度多水、旱灾呢?

  展示课件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提问:①孟买各月气温有什么特点、属哪个温度带?

  ②孟买各月降水量分布有何规律?

  ③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总结: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

  展示课件南亚1月、7月风向

  总结:印度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

  讨论: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对印度降水多少有何影响?

  总结:我们破解了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原来是西南季风搞的鬼。

  角色扮演(讨论完成)

  ①如果自己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②如果自己身处在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做才能最好的保护自己?

  教师小结:⒈学生快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⒉请几个同学说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巩固训练:课件展示

  布置作业: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画一幅简单、形象的漫画,反映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用简单的语句提示其寓意。

初中地理课件9

  我国的主要盐场: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海盐生产国,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其它还有苏北沿海、台湾西部(布袋盐场)和海南岛西部(莺歌海盐场)等也是良好的晒盐场所。

  长芦盐场形成原因:

  1.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

  2.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这是雨季短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我国海洋资源问题:

  过度捕捞和近海石油污染。

  海洋资源保护对策:

  1.禁止过度捕捞,做到用养结合;

  2.防治海洋污染。

  海底资源丰富的南海:

  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中国地质学家认为,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最好的地区之一。蕴藏量约200亿吨,有“第二波斯湾”之称。同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水下阶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积物披复,这些沉积物与我国北部湾、海南岛的新生代沉积物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产地。

  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西南中沙群岛岛礁上绩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初中地理课件10

  [教学目的]

  1、能读图说明欧洲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并能在图上指出主要的岛屿、半岛、海湾、海峡和内海

  2、读图熟悉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的名称和位置

  3、了解欧洲西部实际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

  4、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繁荣的地区并分析原因,熟悉本区主要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重难点]

  各国经济发展概况、特点;繁荣的旅游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欧洲西部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我们地球上有这么一个地区,它的面积只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这个地区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个地理区域呢?

  一、位置和范围、国家

  1、展示“世界地图”,指出欧洲西部的范围:即欧洲的西半部。

  2、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说明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骤进行:

  (1)欧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别濒临什么海或洋?

  (2)欧洲西部的东面与什么大陆相连?这种三面临海,一面连陆的的分布可称作什么?

  (3)欧洲西部最南端的纬度大约是多少?最北端的纬度大约是多少?在五带中大部分处于什么温度带?

  (4)学生小结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

  3、观察“欧洲西部图“,思考:欧洲西部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欧洲西部的气候和经济有什么影响?(讨论)

  4、引导学生在“欧洲西部地形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主要岛屿、半岛、海峡和海湾及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

  5、设问:欧洲西部各国,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大多属于何种性质的国家?

  二、雄厚的经济实力

  1、引导学生阅读P54图2-26,设问: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欧洲西部的经济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过渡)欧洲西部作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2、学生阅读P54文字,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发达的经济可以从工业、农业、发达的交通业等方面说明

  3、一学生朗读P55“阅读”,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教师结合有关资料适当补充说明。(见教参P77)

  (过渡)欧洲西部发达的经济还可以从其繁荣的旅游业表现出来

  三、繁荣的旅游业

  学生自读,思考:

  1、欧洲西部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

  2、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熟悉欧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资源

  3、讨论:欧洲西部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4、学生自读P56“阅读”,了解瑞士的自然风光和德国的啤酒节

  5、完成P56活动

  [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见基训、填充图册

初中地理课件11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澳大利亚及其相邻的大洲、大洋,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2、能记住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并能运用地图简单分析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生存原因。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了解澳大利亚主要的产业部门,简单分析它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原因。

  5、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人口的分布特点。在地图上找出并记住首都:堪培拉;城市:悉尼、墨尔本。

  教学重难点: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环境;澳大利亚人口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要运用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动物、国徽图片,大陆漂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多

  请同学说一说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的动物?自学P73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部分内容回答。

  1、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动物?

  2、图二是澳大利亚的国徽,上面的两种动物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探究成因。

  提问:国徽上为什么做上了活泼可爱的动物标记?为什么澳大利亚会有这样原始古老的动物?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一)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1、读图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分析回答: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①在图上填出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南极洲。

  ②穿过澳大利亚的重要纬线是什么?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什么部位?

  2、读图二 “大陆的漂移”回答:

  ①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②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③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还有南极大陆。为何南极大陆没有那么多的特有生物呢?

  3、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阅读课本材料,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正含义。

  4、归纳: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与特有动物多有什么联系呢?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羊呢?羊产业为什么这样发达?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并回答

  1、为什么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澳大利亚的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的农牧产品?

  4、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

  (1)在图中找出大分水岭、墨累河、澳大利亚大盆地、北艾尔湖

  (2)以上地理事物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什么部位?

  (3)澳大利亚的地形东、中、西有什么差异?

  5、读图“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6、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假如你是澳大利亚的牧场主,从地形、气候两个因素考虑 ,你会把牧场建在何处?

  ②假如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你们公司出口的羊毛、小麦主要来自何处?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我们明白了人们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但有人又将它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读课本活动、资料和图,回答:

  1、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有什么特点?

  2、有哪些主要的矿产?

  3、铁矿主要分布在哪里?

  (二)读课本内容第一、二自然段回答:

  1、除“世界或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外,澳大利亚还有什么称号?为什么?

  2、澳大利亚有哪些支柱产业?

  三、主要城市和人口分布

  200多年前,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思考:假如是你,会把城市建在哪里?说出为什么。(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一)读图、课文有关段:

  (1)找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城市:悉尼、墨尔本。

  (2)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四、学习效果检测(略)

  教学反思

  本课容量大,涉及的问题多,难度也较大。但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图片、地图、插图、板书板图的合理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较充分地发挥。教学条理清晰,衔接自然流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细致、敏捷的观察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澳大利亚最突出的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这种设计改变了学生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贯结构,用问题解决模式完成新课标的要求。这正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也是学生比较欠缺的。

  由于本节只选取了四个内容重点学习,因此很容易让学生记住澳大利亚的典型特征,如本节学习中也补充了近年来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但难以让学生对国家形成全面的认识。另外,要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除了教师平时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并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外,还需要教师的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巧妙的引导水平,更需要教学勇气与先进的教学思想引领。

初中地理课件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通过读图说明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

  两大洲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2.认识俄罗斯地形、气候、资源的地理特征集分布特征;

  3.了解俄罗斯经济、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点及分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针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理解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2.通过大量图表的展示,培养学生能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临海和主要邻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更多地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建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重点]俄罗斯气候及其成因;自然资源与重工业发展;俄罗斯的交通情况

  [难点]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工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的位置、疆域、城市和交通》

  投影片:《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区分布图》《俄罗斯气候图》《俄罗斯

  农业分布图》《俄罗斯填充图》

  景观图片:《红场和克里姆林宫》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比较分析法

  [学习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2、运用归纳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3、运用综合分析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一篇课文叫《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你们知道伏尔加河是在哪个国家吗?(同学回答:俄罗斯)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

  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也会多种多样。

  [讲授新课]再次设疑:你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板书]第四节俄罗斯

  一、辽阔的国土,多样的环境:

  [知识讲解]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俄罗斯国土的分布及相关数字”引

  导学生理解俄罗斯国土辽阔。

  师生共同总结:俄罗斯东西1万多千米,南北4000多千米,幅员辽阔,地跨欧亚两大洲的欧洲国家。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俄罗斯的地形”完成课本p42活动“俄罗斯的位置、邻国及地形”。让同学们围绕临国旅游应该怎么走呢?让他们先在地图上标出临边的国家,以及找出各种地形。

  [提问]

  (1)俄罗斯临哪几个大洋?

  回答:临三大洋。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面临黑海与地中海、大西洋相通。

  (2)找出周围的12个临国。

  (3)俄罗斯有哪些地形?说出地形名称并填表。回答:

  从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承转]我们了解了俄罗斯的地形,在想想为什么俄罗斯欧洲部分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人口却占了全国人口的3/4?引导学生读图“俄罗斯的地形”理解俄罗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充分地理解人口的分布于地形的关系。

  [活动]我们如果去俄罗斯旅游的话,那我们该准备些什么呢?让同学们回答我们如何组织好这次旅游。在引导学生观察“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完成课本活动2“俄罗斯的气候”。

  [提问]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几个带?

  回答:北温带,一部分在北寒带。

  (2)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回答:温带大陆性气候

  (3)气温和降水从西到东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在图上分析,学会读图)

  (4)描述北半球“寒极”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从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师生总结: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降水少,蒸发量小等)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们常用“地大物博”来说明一个国家面积广大、资源丰富,中国历来以地大物博著称于世,但事实上俄罗斯的国土面积远远超过中国,其自然资源也相当丰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大物博的国家。

  [讲授新课]:

  [板书]一、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活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找出

  俄罗斯的主要铁矿、煤矿、油田(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及主要工业区。

  (1)分析俄罗斯的矿产自然资源与工业区的关系?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汇报——老师总结)

  (2)你从哪些方面说明俄罗斯的工业发达?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表格“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上的地位”)

  (3)俄罗斯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

  (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和课本P40的活动题”了解俄罗斯的重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为什么出现“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对话”?)

  [知识总结]:

  俄罗斯有丰富的铁矿、煤和石油等资源,为其发展重工业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再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之成为世界强国。但是俄罗斯的工业也存在问题,如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比较薄弱,并且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相比之下,亚洲部分比较薄弱,导致轻、重工业分布不平衡。俄罗斯工业具备这样的特点,与其资源条件具有密切关系。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有利于重工业的发展。

  [承转]:

  “要想富,先修路”工厂要将生产所需的原料运进来,把工业产品运出去,就需要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

  [板书]

  二、发达的交通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的分布,提问:(1)俄罗斯有哪些交通部门?

  (铁路、航空、公路、水运、管道)在书本上画出

  (2)分析俄罗斯的铁路分布特点?引导学生对应书本上的图分析铁路分布的特点,然后师生总结:俄罗斯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形成网络,铁路网明显稠密。相对来说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单一,有非常重要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欧亚大陆桥。

  (3)从地形看,俄罗斯亚洲部分南部多山,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就沿南部山区修建,为什么?

  看图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建立在南部山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气候原因、地质原因及距离周边邻国较近,更便于发展经济

  (4)什么俄罗斯的管道运输发达?结合课本p48活动题1对照“俄罗斯铁路分布图”

  (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2.通过多媒体播放“五海通航”图分析“伏尔加河通过运河实现“五海通航”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好处?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老师总结)

  [承转]:

  俄罗斯亚洲、欧洲部分在自然和经济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处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其中,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等重要城市就位于欧洲部分。

  3运用多媒体课件“俄罗斯重要城市的文化图片”展示图片,分组讨论俄

  罗斯的城市、港口及文化、艺术。

  [师生总结]:

  俄罗斯地大物博,工业和交通发达,但东西存在很大的差异及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初中地理课件13

  海陆的变迁

  一、 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 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 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 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 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

  3. 人类的活动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1、 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 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 、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 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

  A.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 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

  .3.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 )板块挤压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亚欧板块

  4.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岛弧 C. 海沟 D. 海岸山脉

  5.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 )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板块运动 D. 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 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六、 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名单略

  七、 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此。

初中地理课件14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特点:

  1.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2.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3.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4.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5.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丘陵的利用特点:

  1.缓坡开辟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

  2.发展旅游业;

  3.发展林业、畜牧业

初中地理课件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 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板书: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 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教学后记:

  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 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初中地理课件15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课件11-02

疆域地理课件12-30

美国地理课件12-28

气候地理课件12-28

纬线与纬度地理课件01-15

《俄罗斯》地理课件12-30

西双版纳地理课件12-30

地球的公转地理课件12-28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0

初中地理教案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