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3-02 10:12:3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语文教案锦集6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船长》。板书:船长

  2、故事发生在英国南安普敦附近,那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船长哈尔威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格恩西岛,谁也没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诺曼底”号轮船,究竟发生了什么?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读文。要求:(1)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想想其意。(3)自己质疑。

  2、检查:

  (1)出示词语:

  (2)指名朗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调遣:调派,差遣。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谨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4)指导书写生字:

  (5)学生质疑。

  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教师相机板书:遇险——救援——殉职)

  (2)学生讨论、交流分段结果。

  (3)概括段落大意。

  二、学习课文“遇险”部分

  1、诺曼底号遇上了一场可怕的灾难。是怎样的可怕灾难呢?自由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画出有关语句加以体会。

  2、交流。

  (1)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来,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朗读“剖”(pou),理解它的意思,想象玛丽号的船头就像一把刀一样,一下子就把诺曼底号撞开了一个大口子。

  (2)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a、理解“涌进船舱”:为什么不是“流进船舱”呀?(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水流的速度——快;水量非常的——大。)

  b、“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你能想象出是什么样子吗?

  c、播放电影《泰坦尼克》片断,感受灾难的可怕与人们在大难临头时的恐惧。(3)、练习朗读,读出灾难的可怕以及它突然降临时人们的惊慌与恐惧。

  3、面对如此糟糕的情况,人们的生命安全还有保证吗?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文的3—30自然段。

  三、作业:

  描红、临写生字,并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6、船长

  遇险——救援——殉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4、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过渡:在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诺曼底”号上时,人们都惊慌失措。这时,船长哈尔威履行起了自己的职责——迅速组织大家自救。结果如何呢?

  二、学习课文“救援”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好后思考,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可以划划注注。

  2、交流讨论:

  好,大家读得都很认真,我想一定也思考得很深入,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4次)

  3、投影出示四次命令: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2)“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抢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3)“快救克莱芒!”

  (4)“动作再快点!”

  4、在这四次命令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命令是什么?

  (1)放大投影第二次命令:“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抢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问:为什么这个命令给你的印象最深?(他在救人时居然下令开枪杀人!)

  问: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下这样的命令?(比较两次下令后的不同情景。)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

  追问:“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就是因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的威慑作用吗?

  出示黑暗中哈尔威与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大副简短有力的对话,让学生进行朗读交流:

  a、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

  这实际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大家享有了知情权,就不会为逃生而拼命拥挤,只要有序撤离,大家的生命都有保障。

  b、“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

  这让大家内心得到了安慰。尽管前面他也说“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但谁会相信呢?现在不一样了,有了20分钟作保证,大家不须一窝蜂拥了上去,简直像疯了似的。

  c、“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大家都可以接受:前提条件是有了20分钟作保证,作为男人,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妇女与儿童这个弱势群体作出一定的牺牲!更何况,这妇女与儿童中也有他们的妻子儿女!不少男人拼命拥挤正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独身的男人呢,也受到了纪律的约束(敢走在女人前面,就会被开枪打死),他们不敢拥挤了。

  有了这三点,大家才沉默了,才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

  (2)齐读第22自然段,思考:人们为什么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在理解了上面的问题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船长临危不乱,富有谋略,沉着镇定,指挥有方,能够救大家于突如其来的灾难之中,所以大家都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他就成了出现在大家上空的“伟大的灵魂”了。)

  5、过渡:从这第二次命令中,我们读出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富有谋略,沉着镇定,指挥有方,那么第三次命令中我们又能读出什么呢?

  (1)第一次:

  a理解为什么“吼”?读出“吼”的味道。

  b“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关心妇女,关心乘客,并且要求船员尽力尽职,做到先人后己。)

  c“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他把自己给忘了”,可能吗?哈尔威船长一生之中不知碰到了多少险情,对于“生死”已经不知想过多少次了,怎么会忘了自己呢?是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发自肺腑的要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的做人之道!)

  (2)第二次:

  为什么要“快救克莱芒”?理解他关心孩子的品质。联系上文“妇女先走”,可以看出他爱护、关心弱小的为人之道。

  (3)第三次:

  “动作再快点!”他关心每一个人,在与死神抢时间争速度。

  6、完整地朗读第3—28自然段,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做人之道。

  三、学习课文“殉职”部分

  1、配乐,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船长就要被无情的大海吞没,望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在“玛丽号”上,得救的人们心潮就如这波涛汹涌的大海,有多少话要对船长深情地诉说啊!

  (自由选择下题中的任一个角色)

  A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说:“船长啊,船长,。”

  B还是个孩子的水手克莱芒说:“船长啊,船长,。”

  C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我想对船长说:“。”

  3、配乐,深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4、学生练习在感情地背诵。

  5、指名试背。

  四、学习

  五、总结: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们慌乱不堪,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舰桥上,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救工作,果敢地下达命令,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从而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伟大人性美的赞歌。

  六、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作业

  1、背诵25—30小节。

  2、将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

  板书设计:

  6、船长

  一生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参考:

  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

  缺少反抗精神。重点词语: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小结:古人说:“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受欺侮凌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个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写道时,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苍凉啊!

  C假使真有谁能够……“皇恩浩荡”了。

  追问:什么是“奴隶规则”?

  (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6.我们现在能够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时的心情了吗?

  (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为一体,而又以怒——对暴政、怜——对百姓为主。)

  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7.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张献忠等,“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矩毁得粉碎”,“给‘主子’清道辟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批判。)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揭竿作乱的人应该有让天下百姓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的胸襟和愿望,而不仅仅是为了黄袍加身。安心为奴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

  ①追问:②③④

  (,就会不思反抗,从而。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愿望憧憬

  1.不是牛马不是奴隶,不是不如牛马和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先生希望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有“人”的价格,做回真正的人,而转奴隶为人,我们应该是什么方式?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争)板书

  2.现在已经“争”到了吗?现在是哪个时代?

  (尚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先生理想中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第三样时代)

  4.谈谈对“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为社会的

  主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鲁迅的迷惘与思考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第三样时代是怎样时代?他没说。怎样争?他没说。(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板书划线)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他内心的悲哀吗?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励着我们去探索。

  (五)总结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灯,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他们有充分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在选择中主动体验学习,在生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同时以识字为基点,引导学生发现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感受识字之乐的同时,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要求

  1?学会“沙、发、报、纸、台、灯、电、视”八个汉字。

  2?认识“氵扌火纟礻”五个偏旁。

  3?认识一些简单的家庭陈设、用品,并能将它们与对应的词语联系起来。

  4?在识字中,培养口头表达、合作学习等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并能将实物与表示它们名称的词语相联系。

  教学准备

  物品模型、吹塑纸底版、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悬念,初步感知

  1?课前给每张课桌发一个“宝盒”,盒子里装着“电视”“沙发”等物品的模型。

  2?谈话激趣:小朋友们,课前老师给你们发了“宝盒”,快打开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

  3?学生自由活动,通过触摸、观察、交流,初步认识电视、电话等物品。

  二、反复引导,认读词语

  1?教师引导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认识了那些物品吗?能借助模型上的文字大声读出它们的名字吗?

  2?同桌合作,借助拼音认读物品名称。(可以由一个同学出示物品,另一个同学认读,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方法。)

  3?反馈:

  A?谈话:谁能把自己认识的物品大声地读给全班小朋友听?

  B?学生到讲台前举着模型大声读或领读。

  C?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点击出示相应的汉字及图片。

  评价并表扬学生的自学情况。

  4?齐读屏幕上的词语。

  三、师生合作,学习偏旁

  1?多媒体出示“发”“沙”,引导学生比较两字在字型上有什么不同。

  A?同桌讨论。

  B?学生自由发言。

  C?教师小结:“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偏旁,叫“三点水旁”。

  2?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偏旁。

  A?教师引导:你们还认识哪些偏旁?(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偏旁及一些相应的汉字。)

  B?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偏旁的.?(从父母、书上、电视等生活中学习生字,处处留心。)

  C?教师小结引导: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很多,生活中处处有知识。

  3?学生没有说出的偏旁,教师介绍。

  4?巩固练习。游戏方法:发给学生带字的头饰,根据老师的口令,同偏旁的字迅速排队,看哪队排得又对又快。

  四、自主探究,识记字形

  1?小组合作,识记汉字。

  2?反馈:你记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的?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自编顺口溜、编儿歌等方法识记字形。(奖励识记方法好,记得多的同学。)

  五、联系生活,了解特征

  1?多媒体演示一组录像。

  内容:在整洁美观的房间里,小朋友坐在沙发上认真地看书,在台灯下专心地做作业,在电视前观看精彩的节目……

  2?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电视、电话等用品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3?全班交流。引导用“(什么)能(怎么样)”的句式练习说话,也可以请学生讲讲关于这些物品的小故事。

  六、自选物品,训练表达

  1?过渡谈话:电视、电话等物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都很喜欢他们。

  2?从所给模型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几件,说一段话。(先同桌练习,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

  1?在“智慧迷宫”里识字。(多媒体课件)

  2?小制作:设计我的家。

  方法:每人发一张吹塑纸底板,按底板上的文字提示贴图(每张底板的提示不同)。

  选取贴得又快又好的,放到前面展示。

  八、作业

  材料制作:用所给的模型进行创造性设计,布置自己的房间,并在作品后附文字或拼音说明,下节课开展览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思路

  1、课文叙述的语言很平白,但语言准确简练,其中不少科学术语,要让学生很好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理解术语与难理解的词,教学时再适当检查或指导理解。

  2、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是“按一定的顺序写”,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是顺序进行叙述的,从而掌握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3、这篇文章的内容告诉我们,地球是很小的,可供人类活动的范围就更小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人类却在随意毁坏们爱护地球,精心保护地球。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所写内容,结合课外了解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简析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讲读课文。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许多人对地球了解甚少,不注篇文章就告诉我们:这个地球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两个问题。地球是很小的,可供人类活动的范围就更小了。地球的资可是人类却在随意毁坏资源,希望我们爱护地球,精心保护地球。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是“按一定的顺序写”,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文在叙述上先写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而供人类居住的陆地更小;然后写地球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可人类却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球之外,人类没有其它星球可住;最后写我们要爱护这个地球,要精心保护这个地球。在学习上要注意体会课文的这个叙述顺序。

  课文叙述的语言很平白,但语言准确简练,其中不少科学术语,要让学生很好领会。教学时可以先弄清术语与难理解的词,然学过的读书自学方法,自学课文,理解内容,有不懂的问题可进行小组讨论理解或问老师,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题目“只的意思,并且懂得应该保护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自学理解等方法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

  能自学本课生字,并掌握“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媒体运用

  现代教学技术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本课所讲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学生难以得到具体的感本课运用CAI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地球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内容,形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观念,并付诸行动。

  教学要点

  采用梦中遨游太空与地球妈妈对话的形式引入课题,理解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而供人类居住的陆地更小;资源是有限的,可人类却随意毁坏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知道要好好保护地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能正确读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孙悟空、脑血栓、血浆、编故事、慑子、恭恭敬敬"等词语。

  教学难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儿童歌曲《孙悟空},配以孙悟空腾云驾雾的画面。

  教师导语:同学们,大家一定很喜欢孙悟空吧!那么,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因为孙悟空神通广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一一《神通广大的`"小孙悟空"》。

  (板书课题:神通广大的"小孙悟空")

  2.学生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自读课文,扫清生字、生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圈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

  (1)出示生宇卡片,指名认读,教师正音。

  (2)指导书写。

  "栓"是左右结构,左边"木"的最后一画是"..",不是"~"。

  "慑"是左右结构,右上边是"耳",右下边是"双"。

  "液"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恭"的下面是"以,,不要写成"小"。

  (3)学生交流自己对生词的理解。

  (4)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3.再指名开火车头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通顺。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这个"小孙悟空"神通广大?

  (因为它治好了爷爷的病)

  3.指名读课文第1-4自然段。

  (1)爷爷得的是什么病?(脑血栓)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脑血栓的资料)

  (2)"小孙悟空"是怎样帮爷爷治好病的?(及时清理了堵塞脑血管的隶奇主桨

  .教师小结。

  "小孙悟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吧!

  四、课堂小结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说明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入课文时有修改。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难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另一处是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二、学习目标

  1毖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2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摹1乘锌挝闹凶约合不兜牟糠帧

  3蹦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绷煳蜃髡咦プ【拔锾氐憬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笨吻埃可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教师应准备课文插图的放大图或实景录像带。

  2币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指导。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而不是他认为的许多株,也不是有的朋友说的两株。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联系前文的句子,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难读的语句、段落,教师可适当范读,亦可用音乐、图像、语言等把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这一要求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背诵,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实实在在地练习,当堂背下来。还应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背诵的部分,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3绷煳蜃髡叩谋泶锓椒ǎ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鸟的天堂》是进行这项训练的第一篇例文,“思考·练习”第二、三题就是体现这个训练重点的。教学时,可以凭借这两个题目,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在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写出大榕树的特点的”“哪些句子写得好”这两个问题,细细品读课文,能够读出点味道,有点自己的感悟。

  第二步,就这两个问题交流阅读的体会。学生可以从总体上谈怎样写出大榕树的大和茂盛的,也可以就某一个句子、某一个词语、某一处标点的使用说说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理解的句子,如,“那翠绿的颜色……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通过互相交流启发,使学生领悟到,这是因为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就好像一个个颤动的生命。再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这是引用别人说的话;第二个不加引号,这是作者自己亲眼所见的、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这样的讨论交流,就把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第三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再读读,然后抄下来。

  4痹谘习了写大榕树和众鸟活跃场面两部分之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就“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怎样理解‘感到一点儿留恋’这句话”等问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到这里的人们保护榕树、爱护鸟的自觉行为,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北究巫执式萄В注意让学生读准以下多音字的音:“应接不暇”中的“应”读yìng,“兴奋”中的“兴”读xīng,“不可计数”中的“数”读shǔ。“巢”字上部分不容易写好,提示学生把三个“〈”写匀称。一些词语应结合课文语言环境和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静寂:很静。

  应接不暇:暇,没有事的时候。本课形容鸟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堂:在神话故事中人们想象的幽美、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文中“鸟的天堂”指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6薄八伎肌ち废啊敝醒∽鎏獾哪康氖巧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给学生提供一次有趣的练笔机会。可鼓励学生尝试一下,但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做。

  四、参考资料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时,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一说是《小鸟的天堂》),更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四海。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可以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天马河中有游艇,可供游客观鸟和游玩。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的叶、根、树皮均可入药。

  画眉鸟身体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头、后颈和背部有黑色斑纹,有白色的眼圈,叫的声音很好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语文的教案01-1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语文《检阅》教案08-03

语文古诗教案01-16

语文园地教案01-21

语文树教案12-09

(精选)语文教案01-09

(精选)语文教案11-18

【精选】语文教案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