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02 20:21:3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语文教案范文合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诗歌。诗人以活泼清晰的语言,歌咏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依循水乡的“水多rarr;船多rarr;歌多”的顺序结构全诗。每一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

  【教学要求】

  德: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领会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卡片正音。

  渠塘波像装咱新

  装(zhāng翘舌音)咱(zaacute;n平舌音)

  新(xīn前鼻音)罗(luoacute;边音)

  3、指名说说课文里告诉我们水乡什么多。

  三、教学生字词、指导书写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词语。

  2、看图理解“池塘”“清波”“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新生活装满

  3、学习生字字形。

  渠: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像:右边的笔顺是:

  装:上下结构,上部右边不能写成“土”。

  结合教学“衣字底”。

  4、指导书写。

  渠、装,要写紧凑。

  波、像、咱,左窄右宽。

  学生练习描红。

  四、作业:

  1、练习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两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让学生认读。

  2、看拼音,写词语。

  shuǐxiāngchiacute;taacute;ngqīngbōzhuāngmǎn

  ()()()()

  chugrave;chugrave;piagrave;npiagrave;nqiāntiaacute;oquacute;xīnshēnghuoacute;

  ()()()()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水乡什么多?(板书:水多)

  哪几个词写出了水多?(用笔画出来)

  (3)结合图画想象水乡的.美景。

  ①出示幻灯图片。

  指名看图说出:河流、池塘在什么地方。师描述水渠的样子。

  ②看看图,读课文,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口头填空:我们好看到了(),听到了()。

  (4)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小节。

  (1)回忆第一小节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出示:

  ①练读课文。

  ②想想水乡什么多,画出“千只、万只、片片、满”。

  ③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2)自学第二小节。

  ①检查自学情况。

  帮助学生认识“驳”与“帆”。(板书:船多)

  ②引导学生欣赏“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

  指名说说读了这一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放录像:水乡湖面宽阔,千帆飘荡,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意境。

  (3)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3、学习第三小节。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水乡什么多?为什么水乡的歌会这么多?从哪儿看出水乡人民很幸福?水乡人过上了什么样的新生活?

  (3)想象水乡人民唱歌的画面。

  (4)指名朗读。(快活、赞美之情)

  三、练习朗读、背诵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再组成词语。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池塘一()白云一()歌曲一()白帆

  3、按要求填空

  渠共()画,第五画是()。像共()画,第八画是()。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己、吧、要、吃、多、这、样、呢”9个生字。会写“己、子、去、自”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从小要有自立、自强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课前准备

  录音、写有生字的蘑菇小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直接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都知道它们有什么本领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小猴、小鸭、小鹰是怎么学会本领的。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自己去吧》。(板书课题)

  二、揭题引疑

  1、读课题。(指名读)

  2、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或者想知道些什么?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同学们认真思考,大胆提问,问得真好!课文到底讲的是谁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85页,边听录音边想一想。

  学生边听录音边想。

  师:录音里的叔叔朗读得真好,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借助拼音拼读。

  学生自由读。

  师:下面同桌互读互评。

  学生同桌互读互评。

  师:刚才同学们很认真地在读课文,到底读得怎样呢?谁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其他同学认真听,当好小评委。

  指名3个同学分小节读,而后师学生共评。

  师:同学们已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是否也能学好学生字。

  出示小黑板(带有拼音的学生字)

  师:请大家自己读读小黑板上的学生字,边读边想想这些学生字的读音有没有要提醒在家注意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想,而后提醒并带大家读。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厉害,已经能读准学生字的音,许多蘑菇宝宝忍不住跑了出来想考考你们。

  贴出小蘑菇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采蘑菇的游戏。请大家听好,你认识哪个字,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请采下蘑菇告诉大空。

  学生做采蘑菇的游戏。

  师:同学们真棒,很快便把蘑菇采光光了。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其实,蘑菇上的字就是隐藏在课文里的学生字。接下来,请大家在学习小组里互相说说你会用哪些字组词、说话?

  学生先讨论、后汇报。

  四、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棒,就好像小猴、小鸭、小鹰它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很多东西。谁来告诉大家,这节课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些什么?课后,请同学们再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表演一下课文中小动物们的对话和动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6个,练习正确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积累好词好句。

  2、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

  教学重点:

  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教学难点:

  创编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斯威夫特的资料。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格列佛是伦敦的一个著名医生,喜欢航海旅行的他无意中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岛上,岛上生活着一群身高不满五寸的小人儿。格列佛在小人儿国里经历了一段奇特的遭遇,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

  (二)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想想,格列佛在小人儿国有哪些奇特的遭遇?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3、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1)小组内说一说。

  (2)指名学生上台讲述。

  (三)学习生字

  1、在读课文时,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全班读,并说说哪些字是读音要注意的。“吊”“筐”是三拼音节,有介母“i”,但最好直呼。“遮”是翘舌音。

  2、你认为哪些生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按结构,本课的生字可以分成几类?

  左右结构:醒、钩、缝

  上下结构:箭、筐、吊

  左中右结构:绑

  半包围结构:遮

  “缝”字笔画较多,注意避让右边。

  三、练习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8个生字?(字音、字形)

  醒、钩、缝 、箭、筐、吊、绑、遮

  四、总结

  本文的生字比较多,希望同学们牢固掌握。文章内容方面,要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 住作者的写作思路,会复述。把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五、作业

  1、自主积累文中的好词语。

  2、向你的父母或朋友,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板书设计:

  小人国

  受到攻击

  受到礼遇 奇特经历

  协助退敌

语文教案 篇5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教本分析

  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三、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

  五、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初读。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或互助竞争研读。方法是: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

  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创新。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发潜能,学会创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

  2.了解心理活动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体会文中比喻的妙处。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2.难点: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二、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写母亲为让儿子高兴,给不需要买票的儿子买票,使儿子误以为自己己经长到一米一了。

  第二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到这种有惊无险的遭遇,一定会令不也天心。):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寺院门口,母亲坚信儿子还差一厘米而没有再买一张票。

  第三部分:(从你过来到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母亲在儿子面前出了丑,被儿子误解为贪小便宜而不愿买票。

  第四部分:(从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写母亲最终为自己讨回了公道,在儿子面前保持了完美的形象。

  2.课文哪些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出的艰辛努力?

  表现在:在儿子面前,时刻注意检点自己;不把西瓜皮啃得太苦;为儿子买了本没心要买的票;倒假带儿子参观寺院;强压怒火,不与人争吵;写信为自己讨公道。

  3.做为一个平凡的母亲,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她要把儿子培养为一个诚实,正直,有教养,有大家风范的人。她深知家教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她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好完美的形象,为儿子的成长做好正确的导向作用。

  三、小结

  本文描写了一位普通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所做出的艰辛努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次阅读课文,欣赏课文,说说陶影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塑人物形象的?

  二、课文分析

  1.陶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陶影是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她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家境的不富裕使得她想尽办法处处节俭,占便宜。她是一个可笑的小人物,但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母亲。为了孩子她时时检点自己,为了孩子她尽量做到温文尔雅,显得高贵,显得有教养。但要做到这些是那么地不容易,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母亲的良苦用心。

  2.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十分得要的作用,试找出几处,加以分析。

  讨论归纳:

  l为什么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地开,也不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气油。

  这是她为自己的行为找的可笑的借口,她也是由此减轻自己逃票的不安心理与内疚心情。

  l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一张无形的古筝。怎么办?吵一架吗?她不怕吵架,可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可以看出她当时的心理斗争是多么激烈。但她为了儿子,强压怒火,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3.课文中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结合上下文,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

  l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比喻教育孩子的困难,表现出了陶影教育孩子的决心。

  l陶影爱抚的目光像蚕丝包裹着儿子,随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把原本无形的目光比喻成蚕丝,使之变得可感了,很形象,同时也表现了母爱如丝,绵绵不断。

  l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用面粉作比,符合人物的身份,很独特。同时面粉的白给人单调的感觉,也表现出陶影焦急的心情。

  三、拓展

  小说的主人公形象自身并不完美,家境也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苦心吗?请谈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新的体验和认识。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识字1》是以“多彩的秋天”为主题的第一组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12个四字词语,都是描写秋天的,“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写出秋天景物给人的整体感受,“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是金秋的色彩之美;“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高气爽,山河壮美”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景图。“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写出了秋季的丰收之美。这些词语,排列整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设计教师的教学时,我依据新课标精神,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师的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设计教师的教学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以读促情,使学生能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意义和感情。顺应了教师的教学逻辑,提升了感受美的能力。并且依照学情,考虑到儿童识记的一般规律,注意让学生在语境中识记,并且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顺序,同时注意多种形式的复现和巩固,提高了识字效率,力图较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

  教师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宜,层,尽,染,”等11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主动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个别读,小老师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调动学生读字学词的积极性。通过师指导朗读,想象画面的方法,读出体会,读出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留心观察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秋季的迷人魅力,激发对秋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师的教学重点: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中的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积累词语。

  教师的教学难点:理解四字词语的意思,能在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从读中感受美,能用朗读表达出秋天的美丽,激发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师的教学过程:

  一、导语: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啊,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出示一幅秋景图)看着漂亮的照片, 你们能说说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物么?指名学生回答。 是啊!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个收获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迷人的秋天,学习《识字1》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识字1 生齐读课题。

  二、识字学词,走进秋天

  1、自由读一读课文,把难读准的.词语多读几遍。

  2、说说这些词都是有关什么的?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小老师带读。

  4、小老师提醒读准字音,需要注意什么?(“层”字是平舌音和后鼻音,“尽”字是前鼻音,“染”字读的时候需要翘舌,“爽”字和“壮‘字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同学们跟着齐读三遍。

  5、在读字时,相机让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好办法,(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宜,层,翠”,用换一换记住“壮,尽,染",用组词法记一记“叠”,还能用图画法记住“爽”和“谷”。)同学们跟着小老师读三遍。

  6、去掉拼音帽,开小火车读一读生字,并给生字组一两个词语。

  7、指名12位同学分别朗读十二个四字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8、男女生合作朗读词语。

  三、看图学词,感受秋天

  1、课文中有两个词概括了秋天景色的特点,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金秋时节,景色宜人) 指导读出舒心愉悦的心情。

  2、出示图画,细心的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教师的教学“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这两个词语的教师的教学。

  课件出示这两个词语,指名两三位同学读一读,再齐读。看看图画,说说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指导读出红色的枫叶,和金黄的果实的色彩之美)

  3、天空中也有好看的景色呢!出示图片和词语“天高云淡,大雁南飞”做一做动作,一边想象一边朗读。

  4、从上空向下看去,你看见一怎样的景象呢?“秋高气爽,山河壮美”,配合图片,感受秋日天空明净,气候凉爽宜人。大地开阔壮观。带着感情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5、秋天到,田里,果园里都大丰收啦。(出示庄稼,瓜果丰收图片和词语“五谷丰登,瓜果飘香”)谁能读出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指名读,小组赛读。

  6、最后出示两幅图,这丰收的果实是怎样得来的?相机释义“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收获了这么多粮食该怎样保存?秋收冬藏:秋天收获,冬天贮藏。

  7、同学们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图猜词游戏:用课件分别出示文中词语描绘的画面,学生以四字词语抢答。

  8、与小伙伴合作朗读。

  四、师生共读,体会秋情

  1、秋天的图画色彩斑斓,秋天的果实无比香甜,让我们一起用优美的词语来赞美美好的秋天吧!师生合作,齐读12个词语。

  2、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地背出这些词语。

  五、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课件呈现12个词语,,用红色字体显示本课的11个生字,指名认读。同桌互读。

  2、游戏:摘苹果:读对一个生字或一个词语,就能摘到一个香甜的大苹果。

  3、说说书上”我会写”的田字格里哪个生字最难写,容易写错。请同学提醒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师重点指导“尽”和“层”,分析字字形,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4、师范写,提醒学生两个字应该区分的地方。并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间架结构,笔画的起,落笔位置。

  5、生书空后,自己描红田字格中生字,练写。(提醒学生写字时的正确姿势)

  6、展示评议。

  六、作业布置,课外拓展

  1、积累背诵文中的12个词语。正确书写生字。

  2、课外,自己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词语,抄写下来。

  3、到大自然中,感受秋天,把你眼中最美的秋景画下来。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结合语境揣摩词类活用后的具体含义。

  2.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3.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家作品;疏通文意。

  (一)预习课文、实词析疑:

  鼓:①乐器。例。噌吰如钟鼓绝。②击鼓;例:一鼓作气。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例:问今是何世。②正确。例:辨清是非。③这、这样。例:是说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双石潭上。②能够。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

  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访其遗踪。②遗失、遗弃。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与”疾”相反。

  适:往。

  固:①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坚决。例:相如固止之。③本来。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②没有谁。例:莫不响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

  磔磔:见注释。

  罅:见注释。

  当①对、向。例:当窗理云鬓。②阻挡。例:豺狼当道。③抵敌。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④在。例:有大石当中流。

  向:①去向。例:闻操已向荆州。②从前、刚才。例:寻向所志。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斤:①重量单位。②斧头。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二)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当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三)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当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当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担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问:这是作者的言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__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五)诵读第1段。

  1.学生齐读一遍。

  2.教师领诵一遍,并作简释、简评。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此句秘下名合为第一层,为下文质疑张本。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②“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中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貌岸然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由此导出第二层。

  ③“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过之。④“到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由此句至段未为第三层。

  ⑤“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今已不可见(《文苑英华》不收,)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⑥“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⑦“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⑧“石之铿然有声者——何哉”——驳得有力。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析课文;课堂练习。

  (一)检查练习:

  (二)诵读第2段。

  1.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师范读,加简释及评语。

  ①段首至“因得观所谓石钟山”——叙述考察机会到来的缘由,仅14字,何等简洁。

  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误人之深,于此可见。“固”,这里应训“当然”、“本来”,引申为“自然”之意。作者不写亲访寺僧问山名来由,而直书小童择石而叩之,又省却不少笔墨。

  ③“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此数句写景。问学生:有哪些细节?(大石、鹘、鹳鹤。)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阴森恐怖。)要求学生将作者的描写语划出来(“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余方心动欲还……如钟鼓不绝”——妙在“欲还”而未还。“大声”突如其来,伏下文“恐”字。“如钟鼓”,点出山名来由,照应开头“声如洪钟”。

  ⑤“舟人大恐。”舟人既“恐”,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郦元所云,又继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顿失。

  ⑥“徐而察之……而为此也”——具体道出“水石相博”之状。为“叹郦元之简”伏笔,下句亦然。

  ①“舟回至两山间……如乐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状。问学生:“噌吰”与“窽坎镗鞳”有别乎?(前者出自绝壁下,有共鸣,显得雄浑;后者出自大石中,风来时则有,一吞一吐,节奏鲜明。)

  ③“因笑谓迈曰……不余欺也”——作者将长子迈写入文中,其意在此——迈是他的宏论的第一位听众。以此结束考察过程,恰到好处。“古之人”,指郦元。

  3.学生讨论层次划分,然后分层练习背诵。

  说明:这一段是诵读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记诵,除了划出大的层次而外,还可以板书行文顺序。待学生能基本上背出这一段后,拭去板书,再做检查。板书形式如下(括号中的话可略而不书):

  第一层(段首至“此鹳鹤也”)发现声源之前

  访石钟山缘由→小重扣石→绝壁下所见所闻:大石、栖鹘、鹳鹤。

  第二层(“余方心动欲还”至段末)发现声源

  石穴罅中的“噌吰”之声→大石中的“窽坎镗鞳”之声→语迈作结。

  4.检查背诵。

  (三)讨论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

  问:郦、李二说的不同点是什么?(郦说认为“水石相搏”而发声,李说认为潭石有声。)这意味着什么?(李说是对郦说的否定。)从寺僧使小童择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问题来?(说明信李说者多,俗见之误人。)

  问:从这一段的内容来看,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作者对李说“尤疑”,为什么写小童扣石事仅用一句带过?(不值一驳。)试品味这句话的语气。(轻蔑、讥笑。)本段着重写声源,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还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正所以批李说。)本文不是游记,而是考察记,为什么要渲染绝壁下的阴森恐怖气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浅人之无知妄说遂行于世。)

  小结:本段是为破疑案而写,作者对郦说是信中有疑(故结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释而益信;对李说则是绝对否定。

  (四)诵读第3段。

  1.学生练习诵读2~4遍。

  2.教师提问。

  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照应上文哪一句?(“今以钟磐……而况石乎”。)是什么辞格?(反问。正意是:不目见耳闻而谓“不能鸣”,便是臆断。)

  ②“殆与余同”的“殆”能换成“盖”字吗?(不能。作者只能据文字推测,而无法证明,用“盖”则会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详”相照应的上下文是哪些词句?(上文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下文是一个“简”字。)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强调实地考察,不盲从。)怎样的情绪?(坡公何尝不自得?然与李渤有别:李是臆断,坡公是以事实为据。)

  补充问:有人说这句话中的“夜”字可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讨论此题不必涉及科学原理,而要着重探究作者的意图,其实“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处。)

  ④“而陋者……得其实”——再次讥评李渤。上文评李渤只说事实,至此才出现一“陋”字,贬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笔力。

  ⑤“余是以记之……李渤之陋也”——卒章显志。

  3.教师领诵。

  4.检查背诵。

  (五)比较、辨析。

  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力争能全文背诵。

  2.练习三、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精选】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口技》教案01-26

语文园地教案12-28

(经典)语文教案05-29

(精选)语文教案11-18

[精选]语文教案03-05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教案(经典)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