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7 10:12:1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锦集【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自身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

  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身的感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四、作业

  谈学后的体会

  五、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掌握、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和虚词,熟记文中通假字,进而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

  1、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结构。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情意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

  2、疏通文意;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外作业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并熟读成诵。

  2、整理课后习题。

  3、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1、文学常识简介:(学生答,教师补充)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2、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出示学习目标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

  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进而疏通文意。

  在预习的基础上读通课文,读准字词。

  1、疏通文意,掌握实词与虚词。

  2、帮助学生归纳:

  A:一词多义

  B: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C: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师,并说说它的不同含义: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语文教案 篇3

  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教材简析:

  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处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就象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并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合作学习设计:

  我任教的班级是一个人数较多、生源杂乱的大班,针对班里学生知识基础不等,思维反映快慢有别,自学能力高低不均但学习态度端正等实际情况,课前组织了四人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

  1、我为什么又后悔了呢?自渎课文第二大段,画出描写我思想变化的句子。

  2、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要求:组长安排组员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 每个组员针对一句话说说理解。有不同意见时等同学发言完毕,再说自己的理由。 各小组自行设计汇报的方式进行汇报。

  3、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围绕教学重点,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这正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呢?

  活动步骤:

  1、课文学习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2、小组交流: 1)、每位组员读自己所写的感受。 2)、针对组员的内容进行修改、评价。

  3、小组集体汇报。 本节课的几点体会: 课堂上是否应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一定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键是看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有效性”如何。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采取合作学习,不是包罗课文全部内容,不是一哄而上,更不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而是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中,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把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种思维判断和创新能力调动起来。因此,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内容。最后,把各小组的`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和疑难问题加以综合归纳,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施教。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还要随时了解各组的进行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便于控制时间,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在争论不休的讨论中做好指导,同时可以了解到学生问题的集中点。在交流各组学习情况时,教师对于大家争论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坳、摩”等4个字,会写“蹈、摩、扮”等8个字。

  2.理解诗歌第一节,体会新年带来的快乐情。

  3.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以及珍惜时间、珍惜生活、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日子一天天过去,新年就要来啦!高兴吗?引出课题:新年来了。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生字,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2)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集体认读,教师强调生字和词语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3.教师出示下列词语,集体读。

  山坳 芬芳 舞蹈 抚摩 俊俏 鼓槌 红日高照

  智慧 燃烧 烦恼 虚度 兴奋 肩膀

  (二)朗读感悟。

  1.集体朗读诗歌,检查集体朗读社个的情况,教师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欢快地。

  2.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读,在集体的交流、反馈中,正确地认读并掌握绳子的'书写,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三)问题切入。

  A.学习诗歌第一节,体会快乐。

  1.新年快乐地向我们走来,你从第一节诗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快乐?

  2.学生交流。

  画面一:乘着马车,叮叮当当地翻过山坳……

  画面二:捧着红梅,哈哈地欢笑……

  画面三:吹着银笛,欢快地舞蹈……

  画面四:抚摩绿树,打扮得更俊俏……

  3.拓展想象,训练说:新年还会做什么呢?请同学们仿照诗中的排比句式说一说。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一节。

  三、练习

  1.根据要求写出词语。

  (1)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有: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表示“看”的词语有: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3)表示“说”的词语有: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写出反义词。

  俊俏( )张开( )结实( )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再次感受到了新年的美丽,还感受到了新年带给我们的快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新年来了》。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板书设计:

  新年来了

  快乐

  拥抱新年

  拥抱明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叶公好龙》,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寓意。

  2、展开想象,复述《叶公好龙》。

  3、学习文中的写法,用“总起一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还记得偷铃人的愚蠢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板书:叶公好龙。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连词划出生字。

  2、小组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并想办法记住。

  3、集体检查:

  (1)多音字:

  好hǎo()发fā()还huán()

  hào()fà()hái()

  (2)辩字义:

  牖:窗户。窥:偷看。凿:凿子,(挖槽或穿孔用的)一种工具。

  写:古时候是“画”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1、师范读。找出课文里描写叶公处处喜欢龙的句子读一读,当真龙来了,他的表现又是怎样?

  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明读,分角色读。

  4、指导背诵。

  5、揭示寓意:这则寓言是比喻像叶公这样的人,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正喜爱。这就告诉我们,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

  四、总结。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寓言

  2、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指名读,其他同学及时指正。

  3、交流。

  三、细读课文。

  1、从哪些句中看出叶公非常喜欢龙?

板书:非常喜欢

  指名读→为何这样读→指导读→师生共同读(总、分)

  2、叶公真的喜欢龙吗?见到真龙时的叶公怎么样?板书:害怕极了

  齐读→找词(表现他害怕的词)→说话练习(总起一分述)

  3、模仿说话,练习写法。

  (1)小结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可以从几个方面,也可以从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还可以用整齐的句式把这个意思说具体。

  (2)激情说话: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的一些情况吗?学习、爱好、课余生活、你的朋友、你的家人等等。想一想,准备说哪一点?→交流。

  (3)写话练习。

  (4)交流、点评。

  (5)师范说。

  4、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叶公好龙》

  板书:真龙听说、想、说、做

  四、揭示寓言。

  1、你觉得叶公是个怎样的人?(表面、心里、不一样)

  2、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表里如一)

  3、交流寓意。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听一则寓言,说寓意。《掩耳盗铃》《郑人买履》

  2、间阅读,说寓意。

  3、总结全文。

语文教案 篇6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 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 、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 、全班交流。

  3、 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 、思考讨论: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 、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 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 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课后小节:

  当我读这一课时,被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此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主线,进行交流、体会,最后我还推荐了课外阅读《麻雀》《柱子上的母鸡》。

语文教案 篇7

  ⒈教学要求:

  ⑴通过两则谜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归纳能力,观察能力。培养猜谜的兴趣,寓教于乐。

  ⑵学习生字:语、间、颗、黑、猜、瞧、片,并注意笔画笔顺;学会文中量词在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注意区别形近字。

  ⑶体会比喻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⑷能流利朗读,并背诵全文。

  ⒉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和课后练习。

  ⒊教学过程

  第1课时

  ⑴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7课《谜语》(板书课题)。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谜语?在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位“新朋友”,这些生词都是在课文中出现的,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⑵学习生字

  (拿出事先写好生字的小黑板)

  语 间 颗 黑 猜 瞧 片

  ①第一个字,我们每天上课都要遇到,大家说说在哪里可以找到呢?对,我们在课本封面就可以看到这个是“语文”的“语”,再来看老师的板书,这也是“谜语”的“语”。它的偏旁我们已经学过了,大家说是什么偏旁呢?

  下面我们拿出纸笔,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②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个“门”字旁的字,它中间是什么字呢?这个“间”是由“门”里面一个“日”组成的,是“中间”的“间”。谁能用这个字造句子?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③这个字我们来观察一下,是由“果”和“页”组成,就变成了“颗”,“一颗糖、一颗星星”。谁能用它来造句?那么它的偏旁是什么呢?这个字是“页”字旁,我们见天又学了一个新偏旁。来我们先把这个新偏旁写一遍。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④这个字是四点底的,它是白的反义词,就是黑。那么我们这里什么东西是黑的呢?大家注意了,黑的里面不是一横,里面是一点一撇。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⑤我们再来看这个字,这个字的.右边是“青”,我们是学过的。那么它的左边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新的偏旁,叫做“反犬旁”,是由犬字变化而来的,但是它的样子和犬已经不一样了,同学们先跟老师来把偏旁写一遍。我们再把整个字来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这个就是“猜谜”的“猜”,谁能拿它来造句呢?好现在随老师来“书空”一遍。

  ⑥我们知道这个字是和眼睛有关的,它是“目”字旁。我们平时说的“瞧一瞧,看一看”就是用了这个“瞧”字。它的左边是“焦”,但是“焦”是四点底的,我们能不能说“瞧”是“四点底”呢?同学们要注意区别,“瞧”是“目”字旁的。

  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⑦这个字笔画比较少,谁能来说说什么东西是一片一片的呢?下面跟老师一起写一遍(在黑板上一笔笔慢慢写出)。好,我们再来“书空”一遍。

  ⑶初读课文

  ①学了上面的生词我们就可以看课文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②这里有两个谜语,大家猜猜看答案是什么呢?

  ③好,同学们回去想一想,为什么答案会是眼睛和耳朵而不是其他的呢?

  ⑷作业

  把生字每一个写三遍,每一个生字组一个词,每个词也同样写三遍。

  第2课时

  ⑴导语

  上节课老师问了个问题,请同学们回去思考的“为什么答案是眼睛和耳朵呢?”同学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⑵分析课文

  ①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同桌同学的眼睛,你都能发现什么?“上边毛,下边毛”指的是我们的睫毛,中间是我们的眼珠,是什么颜色的呢?再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呢?那么它和我们遇到的葡萄像不像啊?

语文教案 篇8

  按下面的假设情境,分析在此情境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分别代表他们说出要说的话。

  假如某报社记者就中学生“减负”的话题,采访你校初中部分同学、老师和家长,下面是被采访者对“减负”的各种看法。

  (1) 初一的一位同学欢迎“减负”,但他却不完全理解“减负”的意义,他得意地向记者说:

  (2) 初二的一位同学对初一这位同学的话 却有不同看法,他非常 赞成“减负”,并结合“减负”前后的体会,深有感触地说:

  (3) 一位家长担心地说:

  (4) 老师普遍认为应当正确对待“减负”,一位老师强调说:

  (5)如果你也是被采访的对象,自己会怎样看待“减负”的问题?请你如实地对记者说:

  1、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班主任 老师退休时的“欢送辞”,表达得不得体得、不适当。请仿照其原有句式(你……手……,你……脊背……。这些……。你……。),重写一段适当、得体得“欢送辞”。

  原句:你写字的手会不停地颤抖,你的脊背以略呈弓形。这些都是多年辛劳和年迈所致。你是该退休了。 改写:

  2、 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一本新书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4、李明的邻居张阿姨因有急事要马上去南京,她让李明带口信,请她姐姐——李明的班主任张老师下午4点钟去幼儿园接她女儿惠惠。李明见到张老师后该怎么说?请将李明的话写在下面。(不超过30个字)

  李明对张老师说:

  5、 仿照下面的例句,以“你珍爱自己生活环境吗?”作开头,写一句话。

  例句:“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

  6、 假如你遇见一位要过马路的盲人,他正在摸索探路,而你很想走上前去给他以帮助,那么,你将怎样向他表明你的意思?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7、初三刚开学,(1)班的王根同学就辍学了。下面几个人的`话分别道出了其中的缘由。请你以王根同学的身份,有针对性地对王根及其家长各说一句语意简明、连贯、得体的话,来说服王根同学重返课堂。

  王根:我基础差,上课听不懂,考试总是拉班级的后腿,像我这种人这辈子也别想考上大学,学了也没用。

  同桌:王根并不笨,只是上课时就不灵了,老走神。

  家长:这孩子不争气,在学校讨人嫌,回到家什么都不肯说,打上骂上都没用。家里本来经济条件就不好,与其让他上学白费钱,还不如让他早干活,能挣一点是一点。

  (1) 你对王根说:

  (2) 你对王根的家长说:

  8、给下面一段文字的开头补写中心句(即论点,直接写在方格内,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厨师烧菜要讲究火候,生病服药要掌握剂量,批评、表扬要注意分寸。“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过”就是“过火”、“过了头”,这却往往被人们误以为好。其实,过了头,常常也回把好事变成坏事。

  9、根据两个表格的内容,各用一句话概括其表明的意思,分别填在前两条横线上,组成递进关系的复句;在第三条横线上用一句话归纳出一个结论。

  表一:人均耕地

  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

  4.20亩 1.35亩

  表二:中国人均耕地

  1949年 目前

  3亩 1.35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某学校不重视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同学们对此很有看法。请你代表同学们向校长提出意见。要求用语简明、连贯、得体。

  11、小田的妈妈做饭忙家务,淘米用了5分钟,蒸米用了30分钟,洗菜用了5分钟,切菜用了2分钟,拖地板用了10分钟,拖地板中间用了2分钟。请问:

  (1) 如果小田妈妈用统筹方法科学安排,最多能用多长时间?

  (2) 如果不用统筹方法,最多能用多长时间?

  12、亲爱的同学,你在人生的旅途中,已经走过了五千多个日日夜夜,迎送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在这些幸福难忘的岁月里,是父母,像日月一样紧紧相伴在你身旁,用一片真情呵护着你,培育着你;是父母,带给你无尽的温暖、奋斗的信心和成功的动力。而他们留给自己的,却只有岁月沧桑的印记。但他们无怨无悔,只用自己的爱心蘸着浓浓的真情默默地为你书写着一个大字——值!

  请结合以上材料,并根据下面假设的各种情景,向自己的父母说一些真话,诉一片真情。(要求:a、说话意思要明白,语言要得体。b、在表述时,可同时针对父母两人,也可以只针对父或母。c、答题时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1) 当父母在学习上给你施加过重压力时,你想说:

  (2) 当父母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儿而唉声叹气时,你劝道:

  (3) 当父母为你过度操劳病倒后,你安慰道:

  (4) 当你在困难中及时得到父母的理解、关爱和帮助时,你动情地说:

  (5) 当你在老师、同学面前评价自己的父母时,你深有感触地说:

  13、你在全市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都向你祝贺,你准备对大家说些什么?请写在下面。

  14、“五一”节,学校放假,初中毕业班的小林回家后,正想和已约毫恶同班好友丁明去踢足球,可他的父亲坚决不让去,要他抓紧时间,好好复习,迎接中考。正在这时,丁明来了,见此情形,丁明笑着对小林的父亲说:“”之后,小林的父亲连连点头,小林高兴地和他的好友去踢足球了。

  七年级上册: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 兴:兴趣

  6、方出神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5、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

  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

  1、本文的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

  3、时代背景;

  4、标题。(播放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cú)菲(fěi)薄裨补(bì)遗(wèi)陛下

  祎(yī)攸(YōU)阕(quē)陟(zhì)罚

  臧(zāng)否(pǐ)行(háng)阵猥(wěi)自

  夙(sù)夜驽(nú)钝诹(zōu)攘(rǎng)除

  斟酌(zhēnzhuó)

  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4、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点拨:(请学生引用课本的话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播放幻灯片示意图)

  四、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诸葛亮请求出师的原因——蜀国危急存亡。通过正反对比分析,给刘禅提出第一条建议——要广开言路。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

  2、背诵课文。

  (时间允许,再把朗诵播放一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精选)语文教案01-09

(精选)语文教案11-18

语文园地教案12-28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树教案12-11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口技》教案01-26

(经典)语文教案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