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28 10:14:4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语文教案汇总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了解序文的特点。

  3、 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 对照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2、 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二、什么叫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三、 解题: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另一人系隐士。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四、检查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藂茂( )鲜少( )旄( ) 才畯( )

  便体( )轻裾( )黜陟( )趑趄( )

  2、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五、课文分析:

  1、 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2、 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子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垣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既“穷”也“闲”,但他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人 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他也是这样在做的。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的情状是“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复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徼幸于万一。死不回头。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换句话说,就是已得志和尚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3、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六、总结课文。

  1、 构思是独特,别开生面的。

  本文未对送别者李愿的事迹作任何介绍,也未对李愿的行为给以直接赞美。只是引用了李愿的一大段话。对李愿的话,作者是称赞的,但也只用了一个“壮”字来赞叹。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全在于李愿的那一段话之中。作者借别人的话当作自己文章的主体,用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文章的主题,是别开生面的,构思是独特的。作者并不为习俗写法所限,而是突破了传统的格局和表达方法。这就是作者的创新。

  2、 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和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的人时,突出了他们伺候公卿、奔走权贵的胆战心惊和可叹可悲。这是一组对照,是一组在高位和不在高位的对照。作者在写隐士的时候,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隐士和以上两种人又形成了一组对照,在这组鲜明的对照中,作者唾弃了前者,赞扬了后者,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形成了文章的主题。

  七、探究

  《东坡题跋》曾载苏轼这样一段话:“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日,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你怎么看苏轼的这句话?

  八、作业

  1、整理重要的词语。

  2、翻译全文.

  九、板书设计

  盘谷简介——→特点、谷名由来

  ↓ | 声威显赫的显贵

  三种人物——→ | 高洁不污的隐士

  | 趋炎附势的官迷

  古歌收束——→祝福友人

语文教案 篇2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一个“,”可以通用全篇,或通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教师出示这则故事。

  【利用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在什么场合下书法家忘写了“间”字?

  疏忽了这个“间”字,会有什么后果?

  又是怎样解的围呢?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随机点点诗词的不同之处】

  4 资料补充。

  .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作用。)

  5 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6.小结。

  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教学建议:

  1 、在教学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交流要结合具体课文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2 、在完成日积月累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这首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再让学生熟读成诵。

  3 、趣味阅读的教学要突出阅读内容的'趣味性, 教师可让学生讲一讲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也就是把握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品读故事中的诗和“词”,最后可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并让学生将原诗诵下来。

  资料补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是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称刘、白。他们都注意向民歌学习。他一生所到之处很多,曾深入民间,学习民歌,并且创造了不少新词,在文人词发展上起了一个重要作用。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课文先写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然后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接着写我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与安慰,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最后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我深切地怀念她。

  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如,第十四自然段苏珊?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与第七自然段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照应;第十五自然段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与第五自然段我对小精灵说:我一个人在家,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照应;最后一段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与第十自然段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照应。这样写,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那天,我在玩耍的时候,手指被锤子砸伤了,非常希望得到帮助,可是家里没有人,哭也不会有谁听见,我显得多么的孤独无助。只好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在我的记忆中,苏珊是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苏珊面对我一个个简单而幼稚的问题,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如何化解我心中的伤痛,不让死亡留给我太多的恐惧呢?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的善良、乐观由此可见一斑。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这就是我长大后,离开家乡,知道电话是怎么回事后想见到苏珊的真正原因。文章这样写,也为下文我回到家乡后主动与苏珊联系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对词语的理解。

  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密语:秘密的通信用语。为了保密,通常用数字、字母、单词等代替真实的通信内容,也叫暗语。

  谋面:彼此见面,相识。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读词语纠正错误。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思考:为什么要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中3—9段段首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这几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领略颐和园这个皇家园林的独特之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皇家园林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三、四段文字,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2.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一幅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3.配合由此段文字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做导游介绍长廊。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比赛。

  4.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5.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二)“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抓重点词语体会万寿山的美丽。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6—9段),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以及生动的比喻。

  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说颐和园“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结合课文和你所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2.你还可以说( )的颐和园?

  五、拓展作业。

  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在读书笔记上,积累背诵。

  六、板书设计

  长廊 长、美、奇

  佛香阁 闪闪发光 按顺序、

  颐和园

语文教案 篇5

  《师生》语文教案

  课题1 师 生课型新授案序1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15个生字,会写生字。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教学仪器与媒体收音机 磁带 投影仪 片

  教学基本思路激情导入自学自悟

  展示自学成果

  评价纠错巩固板书设计看望老师----护士不让进病房------默默祝愿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激情导入一位老师因过度劳累,生病住院了,三位同学代表全班同学怀着急切的心情和关心、爱戴的心情去医院看望,他们一路怎么想的,到了医院又是遇到了什么情况,你想知道么?读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受

  三、听录音范读

  四、投影仪出示思考目标

  1、她们为什么急匆匆的?

  2、去医院的路上她们想到了什么?商量了什么?

  3、到了医院遇到什么情况?她们是怎样表现的1、自读课文熟悉生字,同桌交流

  2、鼓励多个学生到黑板写自学生字后,自读、领读。

  3、师生评议自学情况及时纠错。

  体会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方法。

  1、明确问题默读思考

  2、根据课文同桌交流读书收获

  3、自选问题课堂回答

  4、评价鼓励,感受美好的情感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六、布置作业1、引导学生提出疑难词语。

  2、通过上下文感悟词义。

  自选课文生字词练写

  语文教学案

  课题1 师 生 情课型新授案序2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体会尊师的真情,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

  重点仔细看图,精读课文,什么是图上内容和想象内容

  难点理解描写三个女同学对老师爱戴的句子、词语。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 投影片

  教学基本思路看懂图描写的内容,理解尊师板书设计代表全班心意,早点见到老师,尊重爱戴老师。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读书笔记

  二、图文对照,读懂内容1、把课文分为三部分,根据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每人读一段。

  3、学生评论,好在哪里

  1、模仿优生自读课文,同桌交谈最受感动的内容。

  三、清描述图内容外句子的内容

  四、根据课后思考练习要求写话

  五、布置适量作业1、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2、让学生根究想象叙述出画面

  1、指名读要求

  2、齐读内容,明确带点词的顺序作用

  3、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首先……然后……最后的一段话。

  4、同桌学习交流,推选合乎事理的读给大家听。

  1、做统一作业本所设的第一道题

  语文教学案

  课题亲 人课型新授案序1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重点能看懂图意,初步懂得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仪器与媒体录音机 磁带 投影仪 投影片

  教学基本思路激情导入自读课文解疑达标板书设计苗族老奶年纪大

  该做的事不能及时做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投影出示,胜似亲人图

  二、出示课题引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图意

  你能从服饰上看出图上的人是什么民族么?它们各是什么年纪,在赶什么?

  3、试说图意

  1、导入:刚才同学们从图上看到这一老一小象亲人一样,有位作家

  三、正确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自学生字展示看了这幅图,就以《亲人》为题目写了一篇文章是什么顺序写了什么事,请同学自读课文后看个明白。

  1、放录音,听正确读音

  2、学生仿照录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按学习小组分读各自然段,流利读课文

  4、提出阅读要求,默写课文粗通课文

  (1)思考:课文哪些内容是作者从图上观察到的?

  (2)曲线画出自己喜欢词语标出生字

  5、同桌交流学习情况

  1、再次自查认读生字情况

  2、挑选三名学生按课文三部分

  五、作业的顺序每人写出自己学会的生字。

  3、教师予以评价,肯定自学成绩

  1、抄写要求学会的生字。

  语文教学案

  课题2、亲人课型新授案序2课时

  教学目标懂题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敬老助老的美好品德,培养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重点看懂图意,体会老奶奶所说话的意思

  难点观察、想象结合,弄懂课文顺序,抓课文的重点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基本思路看图意,把握课文内容板书设计妈妈、我对老奶奶关心、照顾像亲人一样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对老奶奶关心、照顾的段落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有感情朗读课文第3和第5自然段

  提出问题,思考妈妈和我是怎样关心、照顾老奶奶的

  同桌讨论,深入了解

  指名回答对问题的理解

  三、根据思考与练习的第一题体会文章结构

  四、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读懂总是的要求

  看投影读说描写图的意思

  体会画面以外的想象句子

  2、讨论课后第二题,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细节体会亲人的含义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语文教学案

  课题3、小摄影师课型新授案序1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1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男孩与高尔基之间的感情和心情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朗读时语气亲切,主重语调

  教学仪器与媒体 录音机,磁带

  教学基本思路自学自悟,正确引导,读能全文板书设计小男孩拍高尔基照片------爱戴、尊敬

  高尔基热情接待---------关心、爱护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大家一定知道高尔基很多关心少年儿童的故事吧,我们新有一课“小摄影师”就是一个小男孩为尔基办墙报的事,小男孩子把照片拍好了吗?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四、布置练习1、自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画出不懂的地方。

  2、听录音,提高阅读能力,读准生字新词

  3、展示识字自学成果,找同学领读。

  1、再听录音,模仿语调

  2、全班按小组分角色读全文

  1、教师根据生字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特点、结构

  2、练习生字词

  语文教学案

  课题3、小摄影师课型新授案序2课时

  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为什么没照成

  难点学生自主探究,对课文提出质疑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自制的有关段落语句片

  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把讨论与读书紧密结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板书设计 很忙

  高尔基 关心儿童

  接见小男孩子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检查第一课复习效果

  二、分角色表演,感悟体验课文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试说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自读课文,做表演准备

  2、明确旁白语及高尔基、小男孩、秘书的话语。

  3、小组内表演

  三、根据课后2----3题,体会美好感情

  四、布置作业1、自读题目和要求,进行独立思考

  2、针对第二题,用优生带差生的方法练说

  3、引导提示语与人的动作,情态、语气的关系

  1、根据作业内容,让学生读懂,提出习作要求

  2、做第1------2题

  语文教学案

  课题4、难忘的八个字课型新授案序1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读写新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难点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仪器与媒体 录音机,磁带,生字新词

  教学基本思路鼓励自学,掌握生字,熟读课文板书设计与众不同 温暖

  八个字 难忘

  心灵受伤 抚慰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掌握生字

  1、自读课文,学会生字,初知课文内容

  2、放录音,查核自读情况

  3、交流学习所得,互相提高

  4、出示生字,练读,重点指导

  学生读准。

  三、提出问题,再读课文,抓住课题要点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六、总结全课1、针对本课课题,提出问题

  A:难忘的八个字是哪八个字?

  B:这什么这八个字使我难忘?

  2、思考问题,进行讨论,加深认识

  3、指优根据题回答,随机板书,促进差生对问题的理解。

  1、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难写的字

  2、学生练读,理解新词

  1、抄写生字

  2、检查学生书写情况

  1、让学生根据板书说自己的心得

  2、谈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语文教学案

  课题难忘的八个字课型新授案序2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多读多想,体会师爱的力量。

  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外貌的不同特点

  重点体会我痛苦的心情,感悟老师充满爱的语言的巨大力量

  难点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图片,描写外貌的语句

  教学基本思路多读多想,体会人物心理变化板书设计我与众不同……被人讥笑…….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人物貌相和心理变化的内容默读课文,思考“我”为什么愤恨、气恼,又是什么力量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1、带着问题自由读、思考

  A我的貌相是怎样的?想了些什么?

  三、明确课文的教育意义

  四、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要注说感想

  五、布置作业B、伦纳德老师什么长相是怎样对待我的?

  2、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3、看投影,说感受

  1、充分读书,自读自悟,建立同情残疾人的感情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体会

  3、学习伦纳德老师,关爱残疾人

  1、据第2题的`要求,同桌讨论后,鼓励课堂发言

  2、据第3题的要求,找出句子练读,体会“我”与众不同,叫人讨厌,伦纳德老师很“美”孩子们喜欢他。

  一、基础知识

  二、积累运用两题

  语文教学案

  课题5、和太阳比赛早起课型新授案序1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诗歌句子,理解其中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激发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系课文,结合实际,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仪器与媒体 录音机,抒情乐曲磁带

  教学基本思路明确提示要求,自学生字板书设计太阳早起

  祖国早晨真美

  我们比太阳还早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二、读通诗歌,了解大意 1、借助阅读提示,激趣读诗歌

  3、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读懂生字词

  1、同桌讨论交谈自学所获

  2、调动展示范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四、布置作业3、教师配乐范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4、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练读

  1、让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2、说一说读书的感想

  A:自己背诵的段落中想到了什么?

  B: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的“我们”,读中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

  1、自读大作业内容

  2、指差生读大作业内容

  3、习作大作业,“基础知识部分”

  语文教学案

  课题积累运用课型新授案序1课时

  教学目标1、读、背古人谈读书的名言了解读书方法。

  2、读懂阅读短文,体会求知和尊师美德

  重点熟记、理解读书名言、背熟名言

  难点理解、叙述古代读书名言的意思

  教学仪器与媒体 小黑板 名言解释

  教学基本思路由平时读书的最佳方式,引入板书设计温故—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知无涯---知识无穷无尽

  聚之----积累

  时习---学过的知识按时复习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激趣读文

  二、谈读书体会1、以优生的读书经验,激起学生读名言的兴趣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中的五句名言,记出不懂之处。

  1、让学生结合生活说基本读懂的名言意思

  2、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将所提记于黑板

  3、教师结合板书,适当指导

  二、完成阅读

  四布置作业4、学生理解却有困难时,可推出备好的小黑板,辅助理解

  5、背熟五句名言

  1、启发谈话,引起阅读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联系文章理解字词

  3、带着课后的两个问题,自读自悟

  4、说出自己读懂的问题

  5、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总结,巩固学生的认识

  1、教师指导笔答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写的格式

  2、试练笔答课后的两个问题。

  语文教学案

  课题积累运用一课型新授案序1课时

  教学目标能清楚明白的讲述自己看电视节目的感受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重点学说所看过的电视节目的所感、所思

  难点能讲出自己喜欢节目中受到的教育

  教学仪器与媒体

  教学基本思路从分角色读课文入手,激发起学生说的兴趣板书设计什么节目-----喜欢的原因------受到的启发教育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激发兴趣师:我经常听到同学们眉飞色舞地谈自己看电视感想,我们课文中的小明也正在谈得火热呢?他们谈得什么呢大家读了课文就明白了。

  1、学生自读后,按小组分角色读

  2、学生抢答小明或小刚的看后感

  二、开阔思路说听结合1、根据板书,提出说听的要求

  2、同桌讲述倾听

  3、课堂发表评价意见,推选最优者课堂讲述

  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到的节目主题个个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表达能力,并鼓励学生继续收看有意义的节目讲给大家听。

  语文教学案

  课题积累运用一课型新授案序3、4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能按照合理想象写出语句通顺的小故事

  重点展开想象,拓展思语写出故事

  难点想象合理,内容具体,写出想象故事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 自制玻璃作文图文

  教学基本思路温故知新教师下水文带动板书设计握学生想象板书写作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一、温故知新

  二、投影引导1、轻声读《小摄影师》课文,深解情节和人物特点

  2、自读习作要求,说出自己的想象

  1、教师评价学生的想象情况,肯定学生的想象离

  三、组织交流2、投影《小摄影师》下水文,引导学生提高想象合理,有具体内容语句通顺的能力

  3、动笔习作,想象成文

  1、小组交流,互相学习

  2、挑选多组不同想象的内容课堂交流,评价启发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把词语补充完整练习,背记并书写。

  2、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体会字序的变化与词语意思的关系,进行词汇积累,丰富语言。

  4、培养学生把握句子主要意思的能力。

  5、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6、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7、习作练习。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一至四题。

  教学过程:

  一、巩固、掌握常见的四字的词语。

  1、默读中独立完成,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填。

  二、学生汇报,并订正。

  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

  三、根据词语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

  1、读例子,体会字序变化与词语意思的关系。(有什么变化、从中感受到什么)

  自己写几组。

  2、读给大家听。

  3、进行缩写句子练习。

  (1)学生读句子,独立完成。(2)学生反馈。(3)针对学生缩句的情况,采取对比的.方法加以指导。(4)读缩写后的句子。

  四、作业:

  把一——四题写在练习本上。

  教学反思:对于缩句的练习,学生能找到句子的主干,但是往往是缩的不到家,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上,师生总结出方法,以便能更好的完成此项练习。对于调换位置后,词语的意思不改变的这类的练习学生说出的较少,需要教师补充,有些词语不好判断意思是否相同。如:喜欢——欢喜上楼——楼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精选)语文教案11-18

(经典)语文教案05-29

(经典)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9-28

语文教案(经典)08-01

语文天地教案09-06

语文《翠鸟》教案08-18

语文翠鸟教案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