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5 10:12:3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谁能为大家背诵几句?(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2、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4、桂林山水甲天下。)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现在让我们荡舟漓江,仔细观赏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

  二、 品读感悟 畅游山水

  师:在上节课的阅读中,很多同学被桂林的美景深深吸引了。谁能说说课文的哪部分写得最精彩?(山、水)老师赞成你的想法。

  (一) 观赏漓江的水

  师:我们先来观赏漓江的水(板书:漓江水)。播放漓江水的风光片。谈谈漓江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自己的话来讲。

  师:同学们眼中的漓江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漓江水更是独具丰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思考: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板书:静、清、绿)播放漓江的水静、清、绿特点的风光片。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关联词,就可以组成一句话?(同桌交流)(1、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2、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

  师:其实这句话就是这段的主要意思。这样概括地写,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

  师: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形容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

  师:词语一重叠,程度加深了一些,但还不具体。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该怎样组织排列?(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这样写,语气是加强了,但是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读者能感受到吗?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谁来读一读?

  师:在感叹句的后面补充说明,这样写就很具体了,而且给我们美的感受。同学们,你能读出那种美吗?出示漓江的水图。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我们眯着眼,看着图画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静,你们看见漓江的水在流动吗?(看不到,好静啊!)师读生跟读。

  师:你们往下看,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江面,漓江的水该有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翡翠就是绿色的玉石,这块玉石上有斑点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无瑕瑕指玉石上的斑点。)看得出同学们特别想用声音再现漓江水的风姿。师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

  师:欣赏了你们的朗读,我觉得漓江水美得生动,美得具体,美得形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吗?(表达方法上:作者恰当运用了排比和比喻修辞方法。)老师为你竖大拇指。的确如此,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恰当的排比读起来语气更加强烈。请女同学读第一分句,男同学读第二分句,齐读第三分句。

  师:读了这段话,我觉得作者已经把漓江的水勾画得淋漓尽致了,为什么还要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师:大海的雄伟壮丽,西湖的宁静柔和。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这样写更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谁能读一读这句话?作者先说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然后抓住特点具体介绍,在今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这样布局谋篇,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

  师:学了这段我不禁赞叹:真静真清真绿漓江水。(板书:三个真)

  (二) 观赏桂林的山

  师:桂林的水美,山更美,请同学们默读第3段,思考: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还有哪些疑问?(板书:桂林山)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板书:奇、秀、险)

  师:桂林山的特点,课文是怎样写的?(运用排比句和一连串的比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写出山的奇)还会像什么?随着你们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事物。

  师:你们看桂林的山,姿态各不相同,变化很多这就叫形态万千。播放桂林山奇图。这一座座形态万千,奇特的山峰,分开排列叫什么?(奇峰罗列)。奇峰罗列,各不相同,好像从地上拔起来,就叫拔地而起。作者从山形实现了奇。请女同学看图片,男生齐读这一分句。

  师:可爱的男同学啊!你们太了不起,都把文字读活了,一个个文字仿佛一个个跳跃的生命。课文是怎么写秀这个特点的?读出秀美的感觉。女生读。作者体现山的 秀是从山色入手的。在桂林也有很高的山,陡峭的山峰非常险峻,书上说危峰兀立这个危是什么意思?是危险的.危吗?字典里有三种解释,选择哪一种恰当?1、不安全;2、损害;3、高的,陡的。

  师:这些形态万千的奇峰中,有许多怪石叠在一起,这就叫怪石嶙峋。面对这样险峻的山峰,不用说零距离接触,就是老远望着它也会叫人心惊肉跳。你能读出那份险吗?

  师:关于山这段还有哪句话没有谈到?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用这句话烘托出桂林的山甲天下。我们用声音再现这甲天下的桂林的山吧!师读第三段的第一句,男生读奇、险句子,女生读秀句子。

  师:这真是好奇好秀好险桂林山哪!(板书三个好)

  三)山水合一 景色宜人

  师:游览了桂林的山,难道你不想说点什么吗?(让你感觉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你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同时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齐读第4段,用心体会作者那强烈的感受。

  师: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一边有感情地朗诵,一边板画山、水、云雾、竹筏。(师随手为真静真清真绿漓江水和好奇好秀好险桂林山勾出框)这是什么?(对联)缺什么?(横批),横批一般几个字(四个)展示你的文采的机会到了,添横批。

  师:现在什么都在改革,咱们对横批也进行一次改革,几个字都可以。

  师: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老师准备了一组图片,请同学们领略它的独特风韵。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就一句话,发自肺俯的!( 1、桂林山水,真是人间仙境啊! 2、桂林山水,风景如画。 3、啊!风景秀丽的桂林,我爱你! 4、的确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5、桂林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我多想永远与你想伴哪! 6、桂林的美景,令我陶醉,令我痴迷,令我心旷神怡! 7、我爱你桂林,我赞美你桂林! 8、桂林太美了,我做梦都想去。 9、桂林山水要多美有多美! 10、桂林山水真是美不胜收! 11、桂林山水你是祖国锦绣河山的典范。我为你骄傲。)

  师:让我们牢记这副对联,把桂林山水的美永远留在心中(齐读对联)。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好奇好秀好险桂林山

  天下第一

  真静真清真绿漓江水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情“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悟三个“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你有没有想过帮助他们?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与残疾人的生活有关(板书:“番茄太阳”)

  见了课题,你想问什么?

  二、 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明确课文中的人物,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读题。读出温暖而美好的感觉。

  2、过渡:番茄,太阳,太阳,番茄,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妙组合呢?让我们打开书本一起去感悟。

  二、 精读感悟三个“番茄太阳”

  1、找找“番茄太阳”这个奇妙的组合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里?找出句子,用线画出。

  2、交流:

  (1)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句子。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2) 自读出示的三句话,谈谈你对三个“番茄太阳”的理解。

  (一指明明心中的.太阳 ,二指明明的笑脸 )

  3、过渡:看看这一直挂在我心中的“番茄太阳”到底是什么?

  三、精读感悟“我心中的番茄太阳”

  1、快速地读课文,画出描写明明容貌和言行的句子。

  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交流:

  明明是乐观开朗,向往光明的人;明明热爱生活的人;明明关爱他人的人。

  4、那么明明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呢?请画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5、你觉得第三个“番茄太阳”是什么?

  归纳:是明明真诚的爱心,美好,即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6、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说什么?问什么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特点分析:

  课文以书信的形式,用散文诗般的语言,写出了山和海之间的互相景仰,告诉我们:应该多看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成为朋友。

  体裁别致新颖,结构内容相似。两封信都传递出同样的意思。信的正文开头都是说对方的印象,然后写出对方在四种情况下的竟的,最后借燕子的飞过,流过的河水彼此赞美,全方位的关注对方,表达出内心的景仰。

  语言优美,描写手法多样。一是大量运用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二是用词华美,句式整齐。

  学习目标:

  1、认识“捎、屹”两个字,学会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朋友的第三层含义:互相景仰,猩猩相惜。真心实意的欣赏对方的优点,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朋友的第三层含义:互相景仰,猩猩相惜。

  教学难点:

  读句子,能根据句子内容想象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给海写的信,你了解到什么?

  生回顾。(在山的心目中,海是温柔的、美丽的、神气的、神秘的。)

  二、研讨学习第二部分

  1、海接到山的书信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封信。思考:在海的心目中,山又是什么样的?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勾画相关词句。

  2、海接到山的来信,心情如何?学生交流,读出来。

  3、在海的心目中,山又是什么样的呢?

  (外表看似安静,其实个性非常活泼)为什么这样说?

  A、这时的大山是很青春,很有活力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意气风发)

  师追问:“意气风发”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大山青翠的样子)

  B、在海的.心目中,大山是什么样的?

  在海的心目中,大山像个勇士。

  指名读。师追问:你从哪个词感受到?

  (预设:风雨交加、巍然屹立、不屈不挠)

  师追问:巍然屹立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你从“不屈不挠”这个词又体会到什么?

  C、在海的心目中,大山还是什么样的?

  在海的心目中,大山像个神奇的魔法师。

  D、在海的心目中,大山像是个英勇的武士。

  读一读,在夜幕降临时,大山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句子)

  自由读。

  学生交流。拿起书,读一读。

  3、为什么说大山外表看似安静,其实个性非常活泼?

  自由朗读第二封信的1、2自然段。在四人小组中探讨一下。

  4、海不仅看到,还常常听到别人对山的赞美。

  有谁夸,是怎么夸的?

  读一读。

  师将描写山的段落转换成陈述句表述,还有这么朋友都在赞美山,难怪海说“虽然……”(生接)

  “无话不谈”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现在你们就是大海,你来表达你的愿望吧!

  三、拓展

  四人小组讨论:你认为山和海会成为好朋友吗?为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我的朋友

  板书设计:

  18山和海的书信

  山海

  意气风发温柔

  不屈不挠神气

  神勇美丽

  英勇神秘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一双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3000次26万多棵

  粗一双手创造财富10天30000次33垧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60000次1300立方米

  大 奇 26万棵780000次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创建绿色金库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听清楚、看清楚要转述的主要内容,能正确、简要地转述。

  2、弄清要点,转述时不要遗漏主要信息;注意人称的转换。

  教学重点:听清楚、看清楚要转述的主要内容,能正确、简要地转述。

  教学难点:弄清要点,转述时不要遗漏主要信息;注意人称的转换。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引述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转述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因此,直述句改为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转述。(板书:转述)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出“转述”的话题,把学生带入转述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练习转述

  1、了解交际内容,学生尝试练习转述。

  (1)创设情境,了解交际内容。

  ①创设图书馆更换借阅卡的通知。

  关于更换借阅卡的通知

  为适应电子借阅的需求,本馆决定即日起开展全面更换新借阅卡的工作。图书馆将为已持有纸质借阅卡的读者统一更换“一卡通”电子借阅卡。换证地点为图书馆一楼图书管理员办公室,办理时间为周一至周六上午8点至下午5点。办理换卡手续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1、办理换卡前,请归还已借图书。

  2、换卡时,请携带本人纸质借阅卡和1寸蓝底照片1张。

  3、换卡服务截止到4月30日。

  ②结合教材第二幅场景图,创设情境。

  明天我们参观博物馆需要注意:早上8点在学校北门集合。大家先按班级集中,再跟随老师一起坐车前往博物馆。大家要准备好笔和笔记本,由于活动时间较长,还可以带上水杯。

  (2)学生选择一个情境进行转述练习。

  ①同桌之间练习转述,想想要怎样进行转述。每人先大声地说几遍,记不住的,可以看着屏幕把内容读一读。

  ②分小组进行转述,小组成员纠正发言者说错的地方。

  注意:弄清要点,转述时不要遗漏主要信息;注意人称的转换。(板书:弄清要点,不要遗漏;注意人称的转换)

  ③学生练习转述。(转述结束后出示课件3、4)

  示例1:

  李明(转述者):小军,我今天到图书馆看书,看到了一则要求更换借阅卡的通知,我就更换了借阅卡,你抓紧时间去更换你的借阅卡吧。

  小军:什么时间截止呢?

  李明:截止到4月30日。

  小军:还需要注意什么吗?

  李明:换卡前需要归还之前借的'书,还要带上自己的纸质借阅卡和1张1寸蓝底照片。

  小军:好,我这两天抽空就去,谢谢你告诉我这么重要的通知。

  李明:不客气,我们是朋友嘛!

  示例2:

  小英(转述者):小丽,明天我们要去参观博物馆。

  小丽:是吗?我今天请假了,还不知道。

  小英:老师安排我们明天早上8点在学校北门集合。

  小丽:明天早上8点?学校北门?

  小英:是的,老师说还要准备好笔和笔记本,还可以带上自己的水杯。

  小丽:好的,我知道了。谢谢你转告我。

  小英: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评议要点:是否将通知正确、清楚地告知他人;人物之间的交流是否注意人称的转换;是否做出适度的情感反应。

  (3)教师提出改进措施。

  设计意图:出示转述例文,为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将范例与转述要点结合起来,为自己转述指明方向。

  2、学生表演,练习转述。

  (1)指名让学生练习转述。

  (2)师生评议,注意评议要点。

  三、实例练习

  1、在生活中,除了转述通知,我们要转述的

  事情还有很多。当对方需要你转述的内容很多,你没听清或记不住时,该怎么办呢?(记下要点)还可以怎么办呢?(请他再说一次)

  2、师生合作,练习转述。

  看来大家都很有自信,那愿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测试呢?(出示课件5、6)

  练习一

  如果你的妈妈不在家,有人打来电话,你能将通话内容转告给妈妈吗?

  通话内容:请你的妈妈周五上午9点,带上身份证和4张1寸照片,到劳动局开会。

  表演打电话,练习转述。

  练习二

  (1)指定一个接受转述的人暂时离开教室,距离以听不到教室里的谈话为宜。

  (2)老师对选定的转述者说:“请你告诉×××,让他将教室里的那盆君子兰先浇点儿水,再搬到外面晒晒太阳。”

  (3)转述者离开教室,向接受转述者转述要点。

  (4)接受转述者回到教室,大家看他的行动就可以判断出转述者的转述是否成功。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练习巩固,为学生能够更好地转述夯实基础。

  四、课堂小结

  要想做一个优秀的转述者,必须做好哪两件事呢?

  1、弄清要点,转述时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注意人称的转换。

  五、布置作业

  下周,我们班将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请爸爸妈妈在这个周末带你们到书店看看课外书,并买一本《弟子规》。今天放学后,请同学们把老师的要求转述给爸爸妈妈,并让爸爸或妈妈把听到的内容写在你的家庭作业本上。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语文园地五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畅所欲言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

  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三课时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誊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4.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蝙蝠的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交流仿生学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弄清楚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课前准备:

  PPT课件、蝙蝠和雷达图片各一张、三次试验表格。

  教学过程:

  出示蝙蝠、雷达图片引入

  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器,它们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通过研究蝙蝠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么蝙蝠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引起了科学家对它的关注呢?它夜间飞的本领有多强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蝙蝠夜间飞行本领强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汇报感受、体会。

  3、用关联词:即使.....也......,造句。

  师: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强,到底靠的是什么呢?难道说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够看清楚夜间的所有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开始做什么?(试验)

  三:出示课文4到6自然段内容。(合作、交流)

  师:1、为了搞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汇报

  3、谈谈三次试验结果证明了什么?

  4、理解“配合起来”,对比读句子:

  (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科学家三次试验证明蝙蝠是靠耳朵和嘴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它的耳朵和嘴是怎样互相配合的呢?

  四、出示课文7自然段。(PPT)

  1、齐读第7自然段,画出蝙蝠飞行过程的句子,体会蝙蝠飞行中耳朵和嘴的互相配合。

  2、学生汇报找到句子及体会。

  3、借助PPT图片来理解一下超声波。

  4、让学生画蝙蝠飞行的示意图并说说蝙蝠的`飞行过程。

  5、角色扮演(请三个同学出来演示蝙蝠飞行过程)。加深学生对蝙蝠飞行过程的理解。

  五、探究原理,解读雷达。

  1、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雷达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默读第8自然段,读后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体会。

  2、学生汇报体会。

  3、学生写出雷达工作示意图,并讲解雷达工作的过程。

  4、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5、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而使得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地飞行,假如有一天,蝙蝠和飞机相遇了,它们会说些什么话呢?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6、请学生汇报。

  六、交流仿生学资料。

  师:1、课前老师叫同学生收集了仿生学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一下你们找到的资料吧!

  2、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找到的资料。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学生汇报。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可见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发现秘密,长大了发明出新的东西为人类服务。

  作业。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从大自然中得到什么启示,想要发明什么呢?以:我想发明......”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⒉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 )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 2送别诗 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 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 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 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 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通过朗读古诗和注释知道了什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材分析

  《真情无价》是语文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旨。本文围绕项链,讲述了小女孩、姐姐、店主之间的感人故事。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店主说的那句话的含义,懂得真情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分析人物的情感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读朗读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2、懂得真情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掌握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词语卡片

  3.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真情无价。

  2、教师示范读,学生跟着读。

  3、教师引导: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是真情?能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吗?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柔美的音乐,认真倾听老师朗诵。要求:画出生字新词,思考:课文中无价的真情发生在谁和谁之间?

  2、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教师强调要点。

  字音:“橱”是卷舌音。字形:“庞”是半包围结构,“广”字头书写的大小要能藏得住里面的“龙”,另注意“龙”上的撇和点都不能丢。

  3、教师再次出示含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大家一齐读一读,在读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4、指名反馈:文中的真情发生在谁和谁之间?

  5、教师小结:姐姐和妹妹间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妹妹和店主之间则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真情,这更是难得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细细体味这种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6、教师播放课件中的柔美音乐,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理清条理

  1、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妹妹买项链,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姐姐退项链。

  2、指名反馈。

  3、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按照买项链、退项链的过程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你们一定和老师一样被文中的姐姐、妹妹、店主的真情打动了吧!他们都拥有一颗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心,真是太令人感动和羡慕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项链手帕不胜枚举寂静脸庞小心翼翼得意洋洋满心欢喜连蹦带跳

  2、教师导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发生在姐姐、妹妹还有一家商店店主身上的感人故事。这个感人的故事是围绕一条项链展开的。你能不能用这根项链把这个故事串起来。

  妹妹想送项链给姐姐-妹妹到商店买项链-店主把项链卖给妹妹-姐姐来退项链-店主把项链送给姐姐

  3、师导:作者围绕条项链,为我们展示了人间用真情买不到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去感受这无价的真情。

  二、深入探究,体会真情

  1、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无价的真情分别体现在姐姐和妹妹之间、妹妹和店主之间、姐姐和店主之间。现在请大家读课文,用文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文探究。

  3、集体反馈

  4、教师导读:妹妹要送项链给姐姐,是因为――(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妹妹说的话)

  5、教师质疑:可是,店主为什么要把贵重的项链以几枚硬币的价格卖给妹妹呢?请大家把店主人说明原因的句子找出来。

  6、指名反馈后引导学生想像:同学们,当店主人了解了妹妹一家的境遇,体会到了妹妹这份真情的时候,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小女孩水想些什么?

  7、教师小结:是呀,姐妹间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店主,让他看到了人世间不能用金钱买到的真情,所以他以几枚硬币的价格把贵重的项链卖给了妹妹。当姐姐来还项链时,他把项链送给了姐姐。他的行为一样令人感动。他用自己的真情保护了姐妹俩的这份真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导:同学们,小女孩、姐姐、店主这三个人,你想赞美谁?赞美她什么?

  2、指名反馈:我想赞美(),我赞美她()。

  3、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情故事。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真情是()

  2、同学们,这美丽的瞬间留在了姐妹俩的心里,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感谢姐妹、店主,他们用真情唤起了我们所有人的这份真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

  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2、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3.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词语“血染”解释,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2.检查生字

  燥热 噪音 花岗石 蜷 捐躯 殷红

  读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更加流利。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看视频,问:想到哪个词?现在就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南北洲毒蛇?(指名读)

  2.请画出描写毒蛇动作的词语(透、盘、吐、蜷、抬)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蛇这样凶猛,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示?

  5.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做实验的时候,施密特博士不小心被蛇咬伤了。被蛇咬之后,实验室里空无一人,在求救无果的情况下,施密特博士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6.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字后的标点符号?表明感情怎么样?(坚定、强烈)

  7.那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来试一试。(生读)

  8.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动物学家,施密特博士当然知道被毒蛇咬伤意味着什么。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懊恼无法和亲人做最后的道别。而是要记录这次特殊的实验?你是怎样理解特殊这个词的?

  9.默读4—5自然段

  要求:用“——”勾画出博士所做的实验记录的内容。

  再用“ ”画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记录的,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师:谁来说一说你所画的第一处记录。

  生:“体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剧痛……”

  师: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发过高烧?什么感觉?

  生:发热、头痛、四肢乏力、浑身酸痛,很想睡觉。师:然而施密特博士想到过休息吗?为什么?

  (2)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继续坚持记录的呢?

  课件出示“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但他还是

  顽强地记录着

  师:能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吗?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老人痛苦的表情,博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艰难地记录,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湿了实验报告。我们被这一幕感动了。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一部分。(生读)

  (3)师:施密特博士忍受着这样的`剧痛继续记录着,那么他所做的第二处记录是什么?

  (4)师:真让人心痛呐!时间啊,你过得快一点,让老人别在忍受这样痛苦;时间啊!你过得慢一点,让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吧。可惜,时间听不到我们的祈求。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老人记录的艰难?你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5)师:疼痛不断加剧,记录越来越费劲。但是施密特博士没有放弃,他艰难的写下了最后的记录?

  师: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施密特博士,七窍流血,浑身乏力,还不忘写下这最后的感觉。

  10.我们回头再看这份珍贵的实验报告。你发现什么?从这些省略号中你能读出什么?

  11.在被蛇咬伤五个小时后,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在人生的最后五个小时里,他忍受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克服了我们无法估量的困难。

  四、情感升华。

  同学们,这位可敬的老人竟这样离开了人世,他走的是那样匆忙,竟来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又是那样艰难,忍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此时,凝视着卡尔施密特博士的墓碑,你想说些什么?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卡尔·施密特博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重于泰山的真正含义。其实像他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下节课汇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及诗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难点:

  进行语文活动一—当回小记者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万花筒"

  1、指名读、正音。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3、投影出示这六个字,让学生观察。(减、喊、感、涡、锅、窝)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用这些字组词。

  5、在田字格里描写这些字。

  二、学习"我能填"

  1、投影出示。

  2、指名读,正音。

  3、教师领读。

  4、引导学生分析每组两个字的异同点,识记生字。

  5、学生先独立组词,然后交流、讨论。

  6、教师小结。

  {丑(小丑)扭(别扭){雏(雏鹰)准(准备)

  三、学习"我能写"

  1、学生读例句,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这样写的好处。

  3、教师引导学生扩写第一个句子。

  (1)投影出示:()老师穿着一条()裙子。

  (2)学生试填。提示学生括号里可以填许多不同的词,只要语意通顺就行。如:(美丽的)老师穿着一条(耀眼的红)裙子。

  (年轻的)老师穿着一条(崭新的)裙子。

  4、学生试着扩写第二句,教师个别指导。

  四、学习"百宝箱"——读读背背

  1、课件出示古诗。

  2、配乐朗读古诗。

  3、指名读,正音。

  4、齐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6、学生读背古诗。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盲哑、特殊、阅读、纠正、额头、膝上、竭力、刹那间"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读写"盲哑、特殊、阅读、纠正、额头、膝上、竭力、刹那间"等词语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感恩》。说说你听了这首歌后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畅谈)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有"爱"的课文一一《爱是什么》。(板书课题:爱是什么)

  3.学生齐读课题,说说自己对"爱"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通顺

  (2)圈画出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讨论。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正音。

  3、交流。

  (1)讲出是萨勒老师用特殊的方法教育"我",让"我"知道爱的真正含义。

  (2)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感悟。

  4.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我"情感的变化。

  四、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盲"是上下结构,上部是"亡",不要写成"古"。"纠"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叫"。

  "额"的`最后一笔是"、",不要写成气’\

  抓住文牛我"的爱:

  "理"是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不是"一"。

  3.学生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4.出示生词卡片,学生抄写。盲哑特殊阅读递给额头刹那间茫然不解

  五、课堂

  学生自己在这一节课中的学习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赠给、拥挤、道德、难题、彩票、存根、 号码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 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4、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父亲矛盾的心理过程,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学习通过重点语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难点:理解父亲面对的道德难题。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 、板书课题:中彩那天

  读准“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2、根据课题质疑。

  3、《中彩那天》到底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我们来学 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拮据 、梦寐以求、精湛、器重、迷惑不解、面临。同桌互助,教师巡视。

  2、自学检查:教师抽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

  3、联系课题质疑的问题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品词析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1、出示“梦寐以求”,找出课文中含有梦寐以求的句子,说说意思。(出示课件)

  2、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后的心情。

  过渡:同学们,当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实 现后,我们会极度兴奋,那么当父亲梦寐以求的 愿望实现后,他是否和你们一样呢?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去细细品味这位家境贫寒的父亲,在中大奖后的那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

  (1)说一说当父亲中彩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出示课件)

  (2)自读,比较,用 “____”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 子。(出示课件)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并说说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4)还有哪些描写让我们体会到父亲中彩后的反常?

  (联系“梦寐以求、拮据、维持生计”等词句来体会)

  (5)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出示课件)

  4、仔细研读第六、七自然段,父亲碰到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5、联 系上下文,讨论交流:道德难题到底“难”在哪儿?

  6、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

  (四)布置作业。

  百般矛盾、万般无奈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又该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及新词。

  第2课时

  (一)继续学文,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1、学习第八至十自然段。

  自学思考:百般矛盾、万般无奈的父亲,他该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呢?他缓缓地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奔驰车,回到家里,他做了些什么?

  2、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3、(出示课件)深入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母亲告诉我:“K字代表库伯,你父亲的同事。”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过后,俩人都把这件事忘了。可以看出 ,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出示课件)比较句子。

  4、(出示课件) 找出描写“我”的言行的句子,理解“我”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啊!”

  5、通过比较,深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画出父亲处理这件事的语句,读一读。(出示课件)

  6、(出示课件)理解父亲的选择。

  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二)想象拓展。(出示课件)

  1、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唯有这位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2、同学们: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 怎样?他们是什么表情,可能说了哪些话?请写一写“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

  车被开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开头、结尾。

  1、虽然文中的“我”当时不理解父母的所为,但成年以后看法变了,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体会开头和结尾的联系。

  3、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富有”的特殊意义)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呢?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会形成一句“名言”,并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如: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更需要精神上的富有。--×××

  2、同学们,当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诚信在人们的商业交往及生活交往中尤为重要,让我们记住文中父亲的言传身教吧!请大家再读这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3、读读有关信用的名人名言。(出示课件)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关于“诚信”的故事及格言。

  2、复述故事。

  五、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诚实+信用=财富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六、教学反思

  《中彩那天》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 实际说说体会。这一点如果仅从文本上理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容易的,但要教育孩子们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我想并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此,于是在阅读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再通过搜集与处理相关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围绕一个个难题,进行探究。例如,道德难题是一个什么难题?学生基本都说:“获 奖汽车是父亲自己留着呢,还是给库伯?”学生进行了充分争论,才能有共鸣,才能有收获。但此文学完后,我总觉得有些不是滋味,因为课堂上,有些同学不能参与讨论,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意见,他们就站着不开口,对说话的练习训练积极性不高。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造诣、私塾、心领神会、铭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这样才能有较快进步。

  4.学习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这样才能有较快进步。

  难点: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结合实际谈谈所受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书法家,米芾(板书),谁能通过课前预习简要介绍一下他?(生简要介绍米芾)

  2.(出示米芾字画)米芾的书画20xx年在拍卖会上拍出了2999万元的中国书画最高纪录,可见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之高。可是他天生就是一位书法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米芾小时候的故事(板书学书)学书的`意思是(学习书法,学写字)

  二、交流字词

  1.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生词想和大家分享?(生交流)

  2.了解生词对我们读通文章很有帮助,现在请大家快速默读文章,思考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思考后小组交换意见,争取概括得简洁完整。

  3.全班交流概括

  三、自主质疑,小组交流

  1.通过预习,你觉得这篇课文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预设:1.米芾是什么样的人?

  2.米芾写好字的诀窍是什么?

  3.这篇课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2.请大家带着这三个问题快读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并批注,之后小组交流,分享你们的想法。

  3.全班交流

  4.师总结:米芾能够写好字的诀窍其实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心领神会,就像课文20自然段秀才的话一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20段秀才的话)其实不单是写字,学习任何本领和技巧,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领悟,这样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四、自我提升

  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能结合你的实际生活说说学完这课后你的收获吗?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像米芾一样,勤奋,用心,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渔夫的故事》06-08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6-10

四年级下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03-01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4篇】06-08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语文教案11-19

小学生的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06-09

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教案范文03-09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案下册10-18

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2-03

关于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模板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