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设想与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计算机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还记得偷铃人的愚蠢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板书:叶公好龙。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连词划出生字。
2。小组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并想办法记住。
3。集体检查:
(1)多音字:
好hǎo()发fā()还huan()
hào() fà() hai()
(2)辩字义:
牖:you窗户。窥:kui偷看。凿:zao凿子,(挖槽或穿孔用的)一种工具。写:古时候是“画”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1、师范读。找出课文里描写叶公处处喜欢龙的句子读一读,当真龙来了,他的表现又是怎样?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明读,分角色读。
4、指导背诵。
5、揭示寓意:这则寓言是比喻像叶公这样的人,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喜爱。告诉我们,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
四、总结。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复述《叶公好龙》。
2、学习文中的写法,用“总起一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寓言
2、齐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指名读,其他同学及时指正。
3、交流
三、细读课文。
1、从哪些句中看出叶公非常喜欢龙?板书:非常喜欢
指名读→为何这样读→指导读→师生共同读(总、分)
2、叶公真的喜欢龙吗?见到真龙时的叶公怎么样?板书:害怕极了
齐读→找词(表现他害怕的词)→说话练习(总起一分述)
模仿说话,练习写法。
(1)小结写法:围绕一个意思,可以从几个方面,也可以从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还可以用整齐的句式把这个意思说具体。
(2)激情说话: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人你的一些情况吗?学习、爱好、课余生活、你的朋友、你的家人等等。想一想,准备说哪一点?→交流
(3)写话练习
(4)交流、点评
(5)师范说
4、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叶公好龙》
板书:真龙听说想说做
四、揭示寓言。
1、你觉得叶公是个怎样的人?(表面、心里、不一样)
2、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表里如一)
3、交流寓意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听一则寓言,说寓意。《掩耳盗铃》《郑人买履》
2、限时间阅读,说寓意。
3、总结全文。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预览: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世科
纪学
之随
交想
的
第一层( )新发明、新事物层出不浅
第二层( )新发明、新事物出现原因
第一层( )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 )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
第一部分( )
回顾近两百年出现的新
事物并分析其原因。
第二部分( )
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
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
新个别
⒉教师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四、课堂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科技
↗↘
经济←-工业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五、阅读附文,加深认识。
给合你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内容:
1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顺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了解小作者的创作过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1 你逛过动物园吗?谁能说说你见到的马有什么特点?
2 你见过红马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故事,故事的题目是——
板书并指名读课题——《红马的故事》
3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法指导:(课件出示)
1、标:标出自然段。
2、记:画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3、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4、问:不懂的问题。
(二)讨论:
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按自学步骤自学课文
3、检查生字情况
A 出示文中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圈出,再齐读。
B 扩词。
含苞待放 滑稽 自由 一片叶瓣 一只苍蝇 一头牛 一匹马
C 你还能找出这样的词组吗?(一幅画)
(三)师生交流。
1 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课后延伸:边读书边想象并动手画一画小作者的画上画了些什么?
四、写字指导。
1、自主观察“我会写”中的字,说说你的发现: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生字?
2、重点师范写以下几个字:故、级、粉、板、事
3、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
强调: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太分开,“事”字的横要注意有变化。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体会文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懂得:只有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才能体验到尝试后的喜悦。
一、复习巩固。听写生字,用“事”组词。
二、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
1、平常你最喜欢什么老师上课,为什么?
2、读了红马的故事,说说文中的'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
3、从课文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不仅你们喜欢,他的学生们更喜欢?
4、喜欢他什么?从哪些词句读出来?
三、朗读指导,读中品文。
1、引导学生读不同的段落,想象不同的心情,试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对老师的喜爱、敬佩、感激,为我大胆创作得到肯定而惊喜、自豪。
四:引导学生说出冒号的作用
出示句子:
1 老师走到我旁边,笑着问:“画好啦?这是什么马?”(表示提起下文)
2 花瓶里有三朵百合: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一朵掉了一片叶瓣在桌面上。
(用于总说后面,表示分说。)
五、拓展想象:
其他的同学看到了我的画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设想]
由孔孟之说引出话题的历史原因,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思考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并从文中找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本课属于自读篇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清晰,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深奥,再加上高三学生此时对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也比较熟识,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于自学。自学并不等于放羊,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在45分钟内尽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养能力的最大益处。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适合于作为边阅读边思考的激发点使用,应该充分运用,这样学习本课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实些。
在教材处理上,这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切分成三大板块,先是整合课文内容,其次是晶词味句重点突破,然后适当扩展,温故知新。课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类文章,为的是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训练。
一、导入语
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于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
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把每一节当中的重点语句划出来,然后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提要。这个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训练学生的速渎能力,速读要讲求质量,所以第二个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当中迅速抓住每一节中的关键信息。之所以分解到每一节,是因为段节的层次性不很复杂,而它又是一篇课文骨架,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会相对小一些。
(明确:本文的内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通过量化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如孔孟的三个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势起了变化。
三、品词析句,探究质疑。
1.依据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在冯友兰看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二人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主要阐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开头又有“但是”的转折,然后进而论述了二人的不同。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与上文的“轻松愉快”相对,可用“沉重痛苦”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具体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3.“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4.课文第四节,举了有关于孟子的'一系列例子,如“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是为了说明什么?
提示:加深对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理解。作者列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孟子对“礼”不大重视,在他看来,周礼早巳不复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礼法。;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8.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9.“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它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四、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研究历史文化现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从本文的第一句话可以想见当时战事频仍,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注意民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由于战争,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民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孟子关于王道的主张就是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灾难深重,社会矛盾的尖锐,也可以体会孟子慈悲为怀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这篇课文,我们先来复习,看同学们关于生字词掌握的怎么样?老师要考考大家,同学们有信心吗?
1、认一认,读一读
指生认读,小组读。
2、比一比谁记得多?小组比赛。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生说然后总结。
这篇课文讲了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一只灰雀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小男孩。经过交谈,男孩最终将灰雀送回来的故事。
三、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惹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读出感受,把体会写在旁边,做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朗读第一自然段。
汇报交流:“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谁来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你读出了喜爱之情。谁还想再来读。
这句话表现出灰雀非常惹人喜爱。
三只灰雀欢蹦乱跳的唱歌,你们喜欢吗?除了你们以外还有人喜欢它们呢?是谁?
(3)你是从哪看出列宁很喜欢这些灰雀?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你读出了什么?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从哪几个词语中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从每次、都要、经常这三个词可以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程度。
出示图片:“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四、学习课文第三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你感动的句子。
默读第 2 自然段,思考一下,从下面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谁来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从这句话,我们能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担心和着急。谁还想再来读。读出对灰雀的担心和着急。
2、齐读第3-10自然段,体会列宁和小男孩的心里活动。画出列宁和小男孩的语言。
列宁的话: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3.指导学生读一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再说说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1)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2)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指导学生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默读第11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 “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2. 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为什么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从这篇课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方面表明了列宁见到灰雀之后的惊奇,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列宁对小男孩的爱护。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4.从这篇课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六、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请同学们以“灰雀昨天去了哪里”为题,写一段话,进行写话练习。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七、课堂小结
课文以灰雀为线索,记叙了它丢失又复回的经过。表现了伟大导师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的崇高而伟大的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弄清记叙顺序;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言。
3.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教学重点:
1.鲁迅的肖像描写;
2.鲁迅对我的影响。
教学难点 :
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
教法:讲读 讨论
教时: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 新课;
二、课内预习(检查)
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鲁迅是我们所熟悉的名字,在第一册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他的生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一面》。
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幻灯片)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jiào hè qiàn jiǒng tuí xūn zēng wù nüè kāi zì
地窖 赫然 嵌着 窘相 颓唐 熏黑 憎 恶 虐待 揩油 恣情
mó sǒu suō sháo
抚摩 抖擞 摩挲 脑勺
三、结合预习提示解题
一面是一次会面,是谁跟谁的一次会面?虽然作者与鲁迅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一名同学简介事件)。本文以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也从鲁迅先生身上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这篇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1932)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故此写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四、读课文,划分层次。(结合理解。分析二(1))
五、回答理解。分析中的二(2)
有人认为删去第二部分,文章去更精练、更集中、更符合回忆录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表现了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这部分的抒情和议论画龙点睛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六、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题。
1.画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语句。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七、作业 :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三题。
2.熟读第二部分。
后记:本节课要指导学生了解批注内容(单元提示)并识别《一面》中的批注属哪一种,再就是对思考的问题进行回答。
语文教案 篇7
1、1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拼音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设情景、编顺口溜、做游戏、合作拼读等形式,让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努力创造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在各种情境中快乐地学习拼音,享受拼音。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拼音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录音机、情境设计图。(教师)
2.拼音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录音)请听录音:小朋友,你们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来到学校读书学习,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面对一个个不认识的字,你们别急,给它们戴上小帽子,你就认识了,这些小帽子就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字、学习普通话、,还能帮助我们用电脑打字呢!
2.过渡:汉语拼音ɑ、o、e的作用这么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语拼音的第一课。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欢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利用智慧老人的话,引出汉语拼音并介绍汉语拼音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汉语拼音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课表
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思考:图上画了谁?他们正在干什么?
1.学习ɑ。
(1)看图:小女孩在干什么?(在进行发声练习。)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拼音卡片:ɑ,讲解并示范发音,学生模仿。
(3)师:在发ɑ时,嘴巴怎样?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张大嘴巴ɑ、ɑ、ɑ。
(4)学生练习用ɑ说一句话。
(5)观察小女孩图,看哪部分与ɑ的形状有关系?识记并书写ɑ。
2.出示课件,认识四线格,并指导书写a。
(1)介绍四线格,引导观察:小朋友们,老师画的这幅图,数数有几条线。(四条。)这就是四线三格,指出上格、中格、下格。我们的拼音字母都写在这个四线三格里。小朋友们观察一下ɑ在四线格的位置。
(2)老师讲解笔顺并范写:ɑ先写半圆再写一竖,留个小尾巴。学生书空。谁来学着老师说说并告诉大家怎么写。现在在书上第21页描红,看谁写得好。
3.学习o。
过渡:小女孩发出的声音引来了许多小动物,你们看谁来了?
(1)出示公鸡打鸣图:公鸡在干什么?谁来学一学?
师:公鸡发出的喔喔声,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字母o的发音。
(2)出示卡片,学习o的发音。(教师讲解、示范发音;学生练习发音。)
(3)学生自编顺口溜:嘴巴圆圆ooo。
(4)学生用o练习说一句话。
(5)师:这个o像什么?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形的?(可以编顺口溜,可以形象记忆。)
(6)指导书写:小朋友们,o像一个圆,要写得均匀,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学习e。
过渡:听到公鸡的叫声,大白鹅也来了。
(1)课件出示大白鹅:
小朋友和它打个招呼,(大白鹅好!)大白鹅在水中的倒影,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字母e。
(2)学习e的发音。(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
(3)学习自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嘴巴扁扁eee。
(4)由图中大白鹅的倒影引出字形e,识记,书写。小朋友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e,像什么呢?(白鹅的倒影。)聪明的小朋友再找找它与我们学的o有什么不同。(e不是一个圆,它中间有一横,而且一横转弯的地方不封口。)
(5)指导书写:中间有一横,右边不封口,e只有一笔。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
设计意图:利用插图启发学生说出字母与图的哪一部分相似,学习发音,记忆每一个字母的形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三、趣味游戏,巩固新知
1.我会读。看板书练读。(巩固音)
2.摘果子。(巩固形)课件出示一棵大树,树上有大苹果,苹果上写有ɑ、o、e、b、m、d、n等字母,找到今天所学的字母,如果对了,水果就落地。
3.猜一猜。四人一组,一名同学做这几个字母的手势,另外的同学猜。还可以在同学的手心上写一写让同学闭上眼睛感受后再猜。
4.角色扮演(小女孩、大公鸡和大白鹅):一天清晨,大公鸡喔喔地叫了,发音o;小女孩听到了公鸡的叫声,马上起床,来到草坪上,开始发音练习,发音ɑ;你看她多勤奋啊,她动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发音e。他们多开心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字母的发音、记住字形、编顺口溜、练习说话,游戏,在巩固字母的发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枯燥的字符“活”起来,让学生的才华“露”出来,让机械的记忆“趣”起来。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个新朋友ɑ、o、e,不仅知道了它们的名字,还记住了它们的样子。它们还特别爱美呢,喜欢戴上各种不同的帽子,下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戴帽子的它们吧。
2.请小朋友们把我们今天认识的三个新朋友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并写给爸爸妈妈看。明天老师再问大家,看哪位小朋友记得又快又好,不仅会读还会写。
设计意图:在趣味谈话中,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整合。并引出下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母,导入新课
1.抽读卡片: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个单韵母,谁还记得?(指名回答)多媒体课件出示。其他小朋友一定也记得,不信我们一起读读。(齐读)
2.抽读ɑ、o、e卡片。指名说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说口诀。(圆圆脸蛋ɑɑɑ,一个圆圈ooo,白鹅倒影eee。)
3.看口形猜单韵母。
4.指名说发音口诀。(嘴巴张大ɑɑɑ,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
5.教师说单韵母,学生摆口形,然后发音并从自己的卡片中找出字母。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唤醒孩子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结合儿歌,学习四声
1.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进入下一轮的“魔法”活动。
2.认识声调符号和四种声调名称。
(1)汉语拼音规定一个音节有4个音调。它们好像四个兄弟,名字各不相同,读音的高低升降情况也不相同。
(2)板书四个声调并讲述:这4个声调符号分别用来表示4种声调,标写在字母的上端。标“”的表示第一声,标“”的表示第二声,标“”的表示第三声,标“”的表示第四声。指着声调符号分别领说“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3)教师配合手势教学声调儿歌: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3.学习ɑ的四声。
(1)出示课件小白兔开车图讲述:“汽车平走āāā,汽车上坡ááá,汽车下坡又上坡ǎǎǎ,汽车下坡ààà。”
(2)教师边打手势边范读,让学生看清手势,听清四声的不同读音。
(3)按四声顺序请同学读,检查学生读音的情况。指名读,互相读,开火车读。
(4)教师教儿歌: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
(5)学生自由练读ɑ的四个声调。
(6)教师指生读ɑ的四个声调。重点练读ɑ的二声和三声。
(7)打乱四声顺序练习读,逐步达到能正确地直呼出带调韵母。
4.学习o的四声。
(1)师:o和ɑ一样也有四个声调。
(2)多媒体课件出示:ō、ó、ǒ、,教师提问:谁能像读ɑ的四声那样,试着读一读o的.四声。学生练习。
(3)教师纠正学生发音,学生练习读o的四声。
(4)多媒体课件出示o的四个声调,打乱顺序读。
5.学习e的四声。
(1)出示课件:新朋友e也有四个兄弟,它们也想跟小朋友交朋友,你们欢迎吗?
(2)学生自主学习e的四声:ē、é、ě、è。
(3)小组合作学习,组内齐读,组长抽读。
(4)教师指学生读,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
(5)联系日常生活,教师引导用带调的e组词:é飞蛾、额头;ě恶心;è饿了、凶恶。
(6)多媒体课件出示e的四个声调,打乱顺序读。
6.出示:āōē、áóé、ǎǒě、àè,教师范读一遍,学生练读五遍,分组读、齐读各一遍。说一说阿姨的ā是第几声,喔喔叫的wō是第几声,小鹅的é是第几声。(阿姨的ā是第一声,喔喔叫的wō也是第一声,小鹅的é是第二声。)
设计意图:结合小兔开车图学习ɑ、o、e的四个声调,再利用儿歌引导学生读准ɑ、o、e的四个声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拼音学习能力。
三、多种形式,反复练读
1.抽读ɑ、o、e的四声卡片。
2.听老师读不同声调的3个单韵母,说出是第几声。
3.给三个孩子分别起字母名字,一个叫ɑ,一个叫o,一个叫e,然后请他们上台介绍自己。还可以给这三个字母分别加上四个声调再起12个名字。
4.看屏幕开火车读。(屏幕显示:带调的ɑ、o、e共12个字母随机逐个闪烁,轮到的同学就读那个闪烁的带调单韵母。)
5.同桌互读。
(1)小朋友。请拿出我们制作的单韵母卡,同桌互相认读。
(2)请两对小朋友上讲台前试试互相认读。
6.二、三声对比读。á—ǎ、ó—ǒ、é—ě。
7.抄写ɑ、o、e,再依次加声调符号。在四线格的中格每行分组写4个ɑ、4个o、4个e。
设计意图:运用抽读、指读,同桌读、对比读等多种方式,反复练习ɑ、o、e的四个声调,使学生掌握了ɑ、o、e的四个声调的读法,为以后的拼音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小结:我们认识了3个拼音朋友,单韵母ɑ、o、e,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能够正确书写,而且能读准四个声调,真棒!
2.回家做字母卡片,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学习内容的同时,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开学第一课的拼音知识掌握得更扎实,更牢固,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反思
1.从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小女孩在唱歌,小女孩发出的声音就是字母ɑ的音。张大嘴发ɑ要响亮。这样初入学的儿童易于接受,知识给得很自然,重点观察小女孩的头,以配合字母ɑ的字形记忆。
2.重视起始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的指导,为学生写好字打下基础。
3.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用了多种方式记忆字形。如顺口溜记忆,用动作表演记忆,使学习富于情趣,让学生愉快学习。
4.练习四声时将重点放在二声、三声。通过手势的帮助使四声发音更加准确。最重要的是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在准确的教学后坚持反复有序的练习及循序渐进的复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经典)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经典)08-01
【精选】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精选)08-31
语文《口技》教案01-26
[精选]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11-18
(经典)语文教案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