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语文教案 篇2
主要内容:
本次习作着重指导学生装自编童话故事。《找“饿”》是一篇例文,是小作者用自己的动物玩具编写的童话故事。习作后的两个问题是让大家对例文进行讨论,实际上也是对编写童话故事提出了两点要求。然后教材对这次习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仿照例文,发挥想象力,也拿自己的玩具编一个童话故事。
学习目标
双基目标:
1、读懂例文《找“饿”》,了解其主要内容和自编童话故事的一般要求。
2、能按习作要求,用自己喜爱的玩具,发挥想象力,编一个童话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思维发展目标:敢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编写童话。
课时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教学重、难点:能按习作要求,用自己喜爱的玩具,发挥想象力,编一个童 话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导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喜爱的玩具,发挥想象力,编一个童话故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就喜欢玩玩具,尤其是动物玩具,好多人还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地讲故事呢?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玩玩具、讲童话。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请同学思考: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1)把玩具摆一摆,玩一玩,自编一个童话故事。
(2)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看谁写得有意思。
三、指导读例文
1、激趣:老师拿出两只熊猫玩具(一大一小)。
2、请学生读例文。
3、提问:
熊猫娃娃找到饿没有,是如何找到的?熊猫妈妈为什么这样做?
4、讨论:
你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是不是很佩服小作者的想象力?
自主十分钟
1、学生摆弄自己的玩具,边玩边编故事。
要求:故事要有意思,有教育意义或给人一点启示。
要有想象力,能虚构出一个故事,而且比较合乎情理。
2、跟同桌说说自己编的故事并互相评价。
3、请学生拿着玩具上台来讲自编的故事。
4、师生共同评价并帮助修改。
5、学生再一次明确要求后继续完善自己的故事。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完成作文稿,在作文本上进行誊写,教师相机指导。
自主十分钟
学生写作。
板书设计
大胆想象
有意思
给人启示
导学反思
拓展阅读
老虎与青蛙
美丽富饶的大森林里,动物们安居乐业,和平共处,只有万兽之王——老虎对青蛙一直怀恨在心,因为它在小动物们面前得罪了老虎。
一天,老虎出去觅食,遇见了青蛙。老虎一直想吃掉青蛙,便一把按住青蛙,“哈哈!这回你逃不掉了!”
“要不咱们来比武,如果你赢了,就可以吃掉我;如果你输了,对不起,你不仅不能吃掉我,还要把你的宝座让给我!”青蛙毫不畏惧地说。
“当然没问题!”老虎想也不想就说。
比武开始了。老虎看了看矮小的青蛙,想,这青蛙这么小,绝对会是我的'手下败将!老虎猛地向前扑去,青蛙灵巧地躲开了,结果老虎扑了个空。青蛙猛地一跳,打翻了身边的一个黄蜂巢,黄蜂恼怒了,可却不去叮青蛙,反尔直冲老虎。老虎见势不妙,想躲开,可还是被黄蜂叮得浑身是包。
“比赛结束,二比零,青蛙获胜!”裁判员喊道。
这时,旁观的青蛙朋友们围住青蛙,欢庆它的胜利。老虎哪能想到,青蛙和它的朋友们搽了些青蛙最近发明的黄蜂油呢,怪不得没有被黄蜂叮!而老虎呢,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小动物们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
后来,青蛙登上了宝座,把森林治理得井井有条,小动物们都很喜欢和拥戴这个聪明的国王。
语文教案 篇3
【预设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暖烘烘、讨厌、讥笑、欺负”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丑小鸭名字的由来,了解丑小鸭与其他鸭子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故事,引出课题,了解作者
1.出示卡通人物形象图,猜童话故事书名。
2.《丑小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童话故事,哪些同学读过?知道故事的作者是谁吗?
(学生介绍安徒生,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读起来会更感人。让我们一起认真地来读一读吧!
出示初读要求:
(1)读准生字,想办法记住字形。
(2)正确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交流。
(1)认读生字,记字形。
(2)理解词语。
暖烘烘:换词理解──暖洋洋。
归类理解词语,注意他们的异同。
芦苇
篱笆讨厌
讥笑
欺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在阅读中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情。
三、 了解“兰姆式”随笔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文中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二、培养学生鉴赏“兰姆式”随笔的特点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曾经有人认为,读兰姆的散文,“定能启迪心智,涵养性灵,活跃思想,丰富感情,振奋精神,增加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兰姆的散文《古瓷器》吧。
二、 字词积累,注意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抹:抹桌子(mā)
抹墙(mò)
抹上一笔深蓝的色彩(mǒ)
翘翘尾巴(qiào)
翘首(qiáo)
模:模样(mú)
模仿(mó)劲疾风劲草(jìng)
鼓足干劲(jìn)
削削减(xuē)
削面(xiāo)校校勘(jiào)
校刊(xiào)
三、 文体知识介绍。
随笔,是散文的一支,是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中国从宋代起,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形式多样,短小活泼。解放后,随笔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近似。国际随笔、市场随笔、思想随笔、语文随笔皆属此类。优秀的随笔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
四、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理清结构。
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到“古瓷器”?这样安排有什么特点?文章的思路如何?
明确:文中第1-7段以及最后一段写到“古瓷器”,文中首尾部分都写了“古瓷器”,这样安排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安排的特点,我们很快了解了文章思路:古瓷器--回忆--古瓷器。
五、 品读有关回忆部分的语段。
思考: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描写从前生活的例子。
2、姐姐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的生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
1、文中分别举了买书、买画、旅行、看戏、年终算账等例子。
2、在姐姐的`眼里,从前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留恋从前的生活。现在的生活似乎缺少了某种东西,显得寡淡。
六、课外作业。
找出文中的哲理性的句子并加以感悟。
第二课时
一、 阅读与理解。
1、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2、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这一段分析总结了勃莉吉特的话,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文中提到青春已不在,即使再多的钱也无法买回,因此还是回到现实中来欣赏古瓷器吧。这一结尾升华了主题,同时与开头部分照应。
二、 拓展与应用。
小组讨论。
在文中找出姐弟俩具体而真切的生活体验的句子,选择最能引起你共鸣的一两句与本小组的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小结。注意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结合“相关链接”中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一文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兰姆式”随笔的特点。
明确:兰姆的随笔语言流畅而不冗繁,多采用名言轶闻,句式灵活。在表现手法上,抒情、议论、叙事、描写、想象、引经据典、比喻……各种笔法错综杂用。他对现实充满了一种悲凉的观照,他以含泪的微笑视待那种种辛酸,以幽婉明切的嘲讽视待那形形种种的不平,展示独特的幽默风格。
三、 课外阅读赵锐的《走向疯人院》,进一步了解兰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2.运用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逐步养成查阅资料、观察事物的习惯。
3.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将查询的资料与观察所得整理成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将查得的资料,有选择地、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金秋时节,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五彩纷呈的菊花把秋天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姿,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去参观菊展,漫步在菊花的海洋中,看着千姿百态的菊花争奇斗艳,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菊花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卉。令我们自豪的是,菊花的故乡就在我们中国。今天,我们好好地了解一下菊花,写一写菊花。
二.组织讨论,明确写法
1.自由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2.同桌讨论交流:本次习作要写什么?怎样才能写好这篇作文?
3.师引导学生归纳写作要求:
(1)查阅资料,弄清菊花原产于哪个国家,人们根据花瓣、花型把它分成多少类、多少型?你认识几种菊花?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的花瓣、花型有什么特点?
(2)按上面问题的顺序写。
(3)选择自己熟悉的菊花写,要有详有略。
三.指导观察图片
1.出示银针、苍龙爪;狮子须、紫矛、金绣球、鸳鸯菊等几种菊花图片。
2.观察思考: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和姿态怎样?
3.同学们还认识哪些菊花,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
四.交流查阅资料情况。
1.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哪些关于菊花的知识?
2.阅读。教师将关于菊花的`参考资料印发给学生阅读。
菊花,原产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栽培名花之一。传至国外后用为世界著名花卉。菊花以扦插繁殖为主,亦可嫁接,育种可用种子繁殖。菊花的品种多达数千种。1982年中国菊花学术讨论会将菊花分为5类30型,5类即平瓣类、匙瓣类、管瓣型、球类、畸瓣类和桂瓣类。花型也多种多样,有宽带型、荷花型、莲花型、松针型、垂丝型等。
3.讨论。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菊花的哪些知识?
五、练习说话
1.按问题的顺序,说说你对菊花的了解。
2.同桌互说。
3.指名学生说,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说好菊花瓣、花型的特点。
六、学生写稿,教师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准确用词
七、评讲
1.指名学生谈自己的习作,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并给予评点。
2.学生对照习作要求,修改习作。
八、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5
查阅资料
按顺序写
有详有略
文献摘录:
菊花,原产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栽培名花之一。传至国外后用为世界著名花卉。菊花以扦插繁殖为主,亦可嫁接,育种可用种子繁殖。菊花的品种多达数千种。1982年中国菊花学术讨论会将菊花分为5类30型,5类即平瓣类、匙瓣类、管瓣型、球类、畸瓣类和桂瓣类。花型也多种多样,有宽带型、荷花型、莲花型、松针型、垂丝型等。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学会写7个字。学习课外识字。
2、认识新笔画:“横撇、竖弯钩”。
3、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交谈、请教的能力。
4、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3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观察插图,学习课文,认识5个汉字,学会写2个,掌握新笔画“横撇”。
教具准备:小黑板、彩色粉笔、插图
教学过程:
一、自学提示:
(一)导入:小朋友,每天上、放学或是周末休息,你们都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那么你们愿意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吗?想发现更多新奇有趣的东西吗?
1、观察32——34页图画,图上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些字你是怎么认识的?
3、学习书写“外、多”。
(二)、学生观察图画,自主学习
二、自学检测
说一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板书词语:“外面、世界、认识、中山路”,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认读生字:外、面、世、界、多、路
三、合作探究
(一)、识字方法总结
1、你还认识了哪些汉字?怎样认识的?
2、同学们说一说我们还可以在哪里认识生字呢?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3、把刚才认识的字给小组的字给小组同学读一读,让他们听你的字音读得准吗?
4、讨论怎样向别人请教,谁来评价一下他这样做合适吗?生生互评。
5、小结:向别人请教时要谦虚、有礼貌,这样才能赢得别人好感,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二)、出示句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要留心看,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认识很多字。”指名认读,纠正字音,从句子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写字
(1)观察“外”是怎样组成的,怎样写好看呢?(左短右舒展)
(2)、“多”字两个“夕”字上下排列,第二个“夕”的撇从第一个字的点处开始写。
(3)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学生书空。
四、达标训练
学生练习写一写生字,互相评一评。
五、堂清检测
1、按笔顺规则写字
外:共()笔
多:共()笔
2、读一读
外面世界认识很多
3、说一说:怎样向别人请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课文,完成课后认字习题,
教学过程;
一、自学检测
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能认更多的字,你们把这些字带来了吗?
1、学生展示,在生活中认识的汉字。
2、小组中互相教一教。
3、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你是怎样向别人请教的?
二、自主学习
1、读一读金钥匙和冬冬的话:你明白了什么?
2、采用喜欢方式认读课本35页的字词?
三、合作探究
1、这段话中有什么不明白的词吗?
2、昨天你们为什么找到了这么多字呢、(因为留心)那在你找到字的同时一定看到了自己没见过、没听过的事情吧?对呀,这就新奇有趣。
3、你知道哪些识字方法?
4、开火车读字词,纠正字音。
四、达标练习
1、同桌之间互相检查11、12单元的字会不会认,要求会写的字会不会写?如果都学会了,奖励自己三个五星。
2、开火车读字词。
五、堂清检测
1、读一读
道站所店角市路
2、你知道哪些识字方法?
3、课外认识15个以上汉字。
语文教案 篇7
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从而更深入
地体会文章的文章的艺术魅力和深层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文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及其它修辞手段;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及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 祷词(dao3) 执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 馈赠(kui4) 憔悴(cui4) 真谛(di4)
夫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镶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长吁短叹(xu1) 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第二课时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附:板书设计
海浪---- 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第一人称的手法、拟人手法
雨的---- 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博爱者
作者———— 自拟 ————爱国
奉献者和使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经典)语文教案11-10
【精选】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经典]01-09
语文教案(经典)08-01
语文备课教案11-30
语文天地教案09-06
(精选)语文教案01-09
(精选)语文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