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1 10:13:2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精华[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

  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三)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

  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提示: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

  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

  “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

  冥顽

  叫嚣

  引吭

  局促

  奢侈

  窥伺

  盛撰

  岑寂

  左顾右盼

  三眼一板

  蹑手蹑脚

  3.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第四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

  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

  从容不迫

  踏着方步

  昂首大叫

  架子十足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子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

  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四、布置作业

  将课堂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记叙童年趣事的小作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写9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灵顿将军最后取得胜利的原因;体会勇于战胜自我、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3、识记4个生字,并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蜘蛛,认读,同学们见过蜘蛛吗?说说你对蜘蛛的了解。

  2、教师再板书:将军,认读。“将军”和“蜘蛛”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将军和蜘蛛》,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自由朗读课后的生字,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3、小组合作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

  4、教师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蜘、蛛、胜、战”是翘舌音,“遭”是平舌音。

  5、小老师带读词:战役遭受打击取胜希望失败毁掉编织夺取胜利

  6、把生字和词放回课文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

  7、指名合作读文,教师指导难读的地方。

  8、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段,说说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沉重打击)

  2、想象当时遭受什么样的“沉重打击”?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

  3、将军的部队还有取胜的希望吗?理解“几乎”,体会将军当时绝望,心灰意冷的心情。

  4、从这一自然段里你能体会到将军此时此刻的心情吗?指导朗读。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并认读:战击取胜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区别形近字“站’’和“战。

  3、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怎样摆?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取",左右两部分要写紧凑。

  4、学生练写牛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懂得永不气馁,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2、识记5个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快速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威灵顿的部队由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读。

  二、引读课文,读中感悟:

  1、默读第2——7自然段,找一找威灵顿将军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想法?边读边画,把威灵顿看到的用“()”标出来,想到的用“——”标出来。

  2、当将军几乎陷入绝境时,他是怎样想的?书上怎样写的?指名读句子。(板书:再努力也不可能成功)

  3、这时他看到什么?指名读第2自然段第3、4句。(板书:六次都失败)

  4、这时将军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3自然段,将军看到蜘蛛六次失败,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你能体会将军说这话时的心境吗?指导朗读,读出悲凉无奈的语气。

  5、当将军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时,蜘蛛在干什么?自由朗读4自然段。

  6、读了第4段,你觉得这只小蜘蛛怎么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7、眼看蜘蛛又一次陷入绝境,努力又一次白费,将军又是怎样想的?指名读第5自然段。

  8、为什么将军觉得小蜘蛛比他还倒霉?

  9、这时的小蜘蛛放弃了吗?将军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自由朗读最后两段。

  10、蜘蛛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板书:认真编织结结实实的网)

  11、教师引读:看到眼前的情景,威灵顿将军感动了,他想……(板书:我也要再一次尝试!)朗读此句。

  12、男女生、师生合作读课文,齐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威灵顿将军的部队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了,为什么最后取得了胜利呢?

  2、从将军和蜘蛛的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3、小结:其实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当你放弃了自己的时候,你就放弃了成功的机会。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坚持不懈的努力,你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希、败、织、夺、利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3、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怎样摆?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败”,左右两边写紧凑。

  4、学生练写生字。

  将军和蜘蛛

  遭受沉重打击坚持六次都失败

  再努力也不可能成功没有灰心更加心

  又被毁掉

  我也要再尝试!还是认真编织

  夺取胜利结结实实的网

  胜利

  第三课时(练习课)

  一、比一比组词:

  站()击()取()希()织()夺()

  战()出()敢()杀()只()奔()

  二、从每组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写在括号里。

  商店的柜台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商品。

  教室里的课桌椅排列得整整齐齐()——()

  天寒地冻,冬冬一点也不觉得冷。

  战士们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冻得牙齿格格地响。()——()

  三、读一读,把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

  宽穷善

  富败强

  贵窄内

  胜贱加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15个字。

  2、正确读写信息、网络、遍布、信箱、五湖四海、迫不及待、目不转睛、赞叹、恋恋不舍、新奇、功能等词语。

  3、能正确朗读课文。

  学法指导:

  利用偏旁、部件、新旧字联系等记认字形。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之间互读课文,共同正音。

  3、检查识字情况,指名读词语。

  信息 网络 遍布 信箱 赞叹 新奇 功能 敞开

  情不自禁 五湖四海 迫不及待 目不转睛 恋恋不舍

  4、给下列加粗的字注上拼音。

  ( )( )( ) ( ) ( ) ( )

  信息 网络 遍布 信箱 五湖四海 迫不及待

  ( ) ( ) ( ) ( ) ( )

  目不转睛 赞叹 恋恋不舍 新奇 功能

  二、合作探究

  1、自主识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鼓励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2、认真观察今天要写的生字,说说我们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情不自禁: 迫不及待:

  目不转睛: 恋恋不舍:

  4、讨论交流,课题中的“信息高速路”到底指的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 。

  四、课堂检测

  1、拼一拼,写一写。

  wǎng lu p bù jí dài chǎng kāi píng mù

  ( ) ( ) ( )( )

  jiā tíng xiào mī mī yóu jiàn yuè lǎn

  ( ) ( )( ) ( )

  2、比一比,组词语。

  跨( )贺( )悟( )盯( )

  垮( )架( )语( )钉( )

  五、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课本分两节。第一节描述了春天的特征,内容浅显,用来再现春天特征的景物,为学生所熟知。教学这类儿童诗往往有两种不恰当的处理方法。一种是易化之。教师以为没有什么讲头、练头,领学生读读、背背算是完事;一种是难化之。不从诗本身的内容出发,不从教学的要求出发,不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兜了许多圈,硬塞进许多东西,大讲特讲,结果并未抓到根本,收到实效。邵老师教学儿童诗往往独具匠心,本教学片断,即表现出实与活的特色。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春、吹、绿、桃”,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正确书写。

  2、理解“春风、桃花”,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3、初步感受春天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话:你知道一年有哪四季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激情:冬去春回,春风吹得大地逐渐变暖,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播种的季节,我们来听一听春姑娘的声音。

  二、听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课文:

  1、投影出示欣赏:看着春天的画面,听着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吗?句式说话:“我看到了。”

  2、是啊,春风一吹,大自然的确变了,揭示课题:春风吹

  (1).拼读音节:chun春chui 吹(读准翘舌音)

  (2).识记字形,请小老师说说识记的方法。

  读课题:你能读出“柔缓”的语气吗?

  三、朗读理解第一节:

  投影出示:春风一吹,植物有什么变化?

  结合画面,自学第一节,要求:

  框出生字,读准字音,自己识记字形。

  读读句子,想想句子写了什么。

  指导学习生字:

  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春风一吹,景色怎么样?用美丽的语调读一读。

  师生对读:

  师:春风吹,春风吹——

  生: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

  尝试背诵:看投影指图朗诵;集体有感情地朗诵。

  四、小结:

  春天到了,植物还有哪些变化?

  春风吹,_______________。

  2,你想说:春天真___________________。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卡片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关键笔画的写法。

  老师范写。

  学生练习。

  六、选做作业:

  编儿歌:

  春风一吹,大自然还有哪些变化?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编几句儿歌吗?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理解课文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重点句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庐山云雾以其特有的奇异景象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庐山,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

  2.谈话(1)初读了课文,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感受庐山云雾的美,我们应该着重研究课文哪几个自然段?(3-5)

  (二)分赏课文

  (1)师生共同欣赏第三自然段。①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美丽的庐山云雾有什么特点?②检查交流。

  A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快?▲投影重点句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进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B.抓重点句深入感知神奇美。□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雾来是怎样的景象?理解"风起浪涌",指导朗读。□哪句话写出了云雾"飘飘悠悠"的景象?哪个词与"飘飘悠悠"的含义相近?□这两个词又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③欣赏动感录像,要求:边看边用书上的语句说说画面的内容

  ④指导朗读投影: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进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A.自由试读一抽生朗读--男女分读

  B.句子比较(出示比较的两个句子),体会格式对称、节奏整齐的韵律美和恰当的比喻使句子更生动--朗读体会(齐读),背诵重点句子。

  C.小结特点:(板书)变化快

  (2)讨论欣赏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庐山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2.交流汇报。

  ①有什么特点?板书:时间长②你从哪些词句中领悟到这个特点的?(投影首句):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云雾出现的时间很长?(解释"朝夕相处")→你能把这个特点读出来吗?(个别读)→那又是一种怎样奇妙的景象呢?

  读第二句话。评价,齐读1、2两句话→而此时的山镇牯岭是一半隐进仙镜,一半留在人间。投影:牯岭图片3.学法小结:找特点、读特点。

  (3)独立欣赏第五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按学法自学课文第5自然段。

  2.交流说特点:(板书)壮观3.找句子朗读体会。

  ①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云雾壮观的?(生说句子:相机投影两段重点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两段句子中挑选其中一段句子讨论学习怎样朗读才能读出"壮观"的特点,综合本小组的.意见,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给大家示范朗读。

  ③交流、指导朗读。A.抽生朗读第一组句子,评价点拨:□理解"万顷白云","青峰秀岭"怎么会变成"小岛"的呢?投影:图片感知□哪个字写出云雾的壮观?("海")

  ④指导个别朗读,齐读。B.哪些小组是研究第二段句子的?□抽生说:你们怎样体会到云雾壮观的?□师点拨:"银涛雪浪"真的是指大海中银白色的浪涛和雪白的浪花吗?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吗?(生想象描绘)投影:图片感知

  ⑤你能读出这种壮观美吗?指导个别朗读,评价,齐读。庐山云雾是否真的像同学所理解得这样气势磅礴,绚丽多彩,我们再来看一段画面。

  (播放动感录像)⑥生配乐朗读第5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这样壮观美丽的云雾我们平时能看到吗?难怪游客初见到它感到十分的--板书:神奇

  2.生联系板书,小结所学知识。

  3.学到这里,同学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这样神奇美丽的庐山云雾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学习"

  (四)课堂练习摘录3~5自然段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后随感:

  《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作者用华丽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因此,我确定为"读中悟情,以读抒情"的散文学习策略,在萧山市第九届小语年会的观摩教学中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具体教学有两特色: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多媒体情景化教学,降低感知难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点突破,学法迁移通过抓重点,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初步形成学法,并自学课文头5自然段,巩固学法。在师生互动的生动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面刚刚学过的几首古诗吗?谁能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略。)几位同学都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草》。这首诗摘选于《赋得古草原送别》的前四行诗句。

  出示灯片1

  草

  唐代 白居易

  离 离 / 原(yun) 上/ 草,

  一 岁( su )/ 一 枯 / 荣。

  野 火 / 烧 / 不 尽 ,

  春 风/ 吹(chuī)/又(yo)生。

  2、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

  这首诗有4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学生拼读,指明读。)

  二、听录音朗读课文 (师:在灯片标出读法。)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

  (这首诗是写草的。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2、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 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原因 原来 高原 草原原子弹 原人)

  小结:嗬!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请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草原)大家同意吗?是的 。/Article/List/List_24.shtml这里的“原”就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

  3.问: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出示一幅“草原图” (指名回答)

  (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茂盛,一棵挨一棵。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小结: 说得大美了。聪明的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就是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老师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指5、名6、回答)

  ( 刚才有同学说的句中都有“岁”字。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8岁是8年,1 岁就是 一年。)

  问:一年有几个季节?(春 夏 秋 冬)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出示四季草图(指名说说)

  小结: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绿一次,黄一次。

  春夏长得茂盛,秋冬就枯黄了。“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7、再看“野火烧不8、尽”这一句。“烧不9、尽”就是烧不10、完!

  问:“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都冻死了,枯黄了,大火一烧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出示一幅“火烧图”(地下的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

  出示一幅“草根图”

  11、学到这儿,12、我想同13、学们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谁能把第四句的(春天来了,14、春风一吹,15、小草长出来了。)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朗读这首诗。

  总结: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们觉得小草顽强吗?正因为小草的生命力很顽强,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

  2、全班用赞美的语气读全诗(配乐);分角色读,3、找一名4、读一、二行,5、女生读第三行,6、男生读第四行; 自由读; 会背的站起背。

  3、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谁背的好,各组评出两名优胜者;参班里赛,评出“之星”和“小标兵”。

  4、同学们,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请“朗诵小标兵”表演,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5、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

  6、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唱“小草”的歌曲。

  结束语: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语文教案 篇7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2、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

  3、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4、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能力目标:

  1、通过同学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

  2、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情感目标: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置“久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由现象到实质,让同学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同学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同学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同学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绩。

  2、给同学充沛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同学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

  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同学结合译文理解、记忆: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同学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

  济:ji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置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 同伴:关切与焦急

  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同学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假如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同学说出自身真实的想法。在充沛表述自身观点的同时,要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考虑,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二、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过以上步骤的学习,同学基本理解文章的寓意。教师可以让同学合作交流: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同学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考虑: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身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命。

  3、引同学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久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身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置二者的抵触。同学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4、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置,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终究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重阳节的来历,体会桓景的勇敢精神。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注意积累词语。

  3.练习快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能复述故事情节。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桓景为了除掉瘟魔不怕困难、勇敢的精神。

  2.练习快速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重阳节的传说

  古时候,汝(rǔ)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huán)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mù)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①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介绍桓景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wēn)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yì),死了不少人。[句导读:“忽然”一词表明瘟魔的出现非常突然。“很多村庄”“死了不少人”说明瘟疫蔓延的速度快,危害大。]桓景一家人也被染上了,父母和妻子都死了,只有桓景活了下来。 [③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段导读: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死了很多人,桓景一家只有他自己活了下来。

  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句导读:这句话交代了桓景病好后,决定进山学艺的目的。] 他听说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位叫费长房的神仙,能降妖除魔,决定前去拜(bài)师学艺。

  段导读:桓景想除掉瘟魔,决定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 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tānɡ)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句导读:“一路……一路……”体现了所行路线既陌生又遥远。“翻过……蹚过……磨破……”体现了桓景途中经历艰辛。][④“终于”说明了什么?]费长房和蔼(ǎi)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降[xiánɡ]妖宝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⑤“终于”又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桓景历经艰险,拜费长房为师,学习降魔救人的本事。

  一天早晨,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徒儿,你在这儿快一年了。 我算了一下,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我给你一把茱萸(zhū yú)叶、一瓶菊花酒。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句导读:师父算出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便赐给桓景制胜的法宝,并传授打败瘟魔的妙计,让桓景回乡斩妖除魔。]他一招手,飞来一只仙鹤(hè),让桓景骑在背上,把他送回了家。

  段导读:桓景学成本领,回家除魔。

  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 叫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⑥这句话写的是什么?]

  段导读:瘟魔出来那天,桓景按师傅的方法做了。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 [⑦通过对瘟魔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⑧这句话表明了什么?]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sōu)地掷(zhì)出宝剑,哧(chī)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句导读:这几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桓景勇斗瘟魔的图画。“直冲”一词表现了桓景的英勇;“对准”表现了桓景把握良机,机智聪明。瘟魔“转身就逃”从侧面反映了桓景的勇敢善战。] [⑨桓景奋勇除魔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段导读:桓景杀死了瘟魔。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老百姓纪念桓景的原因。由于桓景除掉了瘟魔,使百姓又过上了安宁的生活,因此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他。]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讲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⑩“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 [ 为什么要举行这些活动?]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主要讲了重阳节的一些风俗,并说出了为什么把九月初九叫做重阳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茱萸的图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园地教案12-28

语文备课教案01-25

(精选)语文教案01-0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翠鸟》教案08-04

(经典)语文教案05-29

[精选]语文教案03-05

(精选)语文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