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语文教案模板汇总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品味《我一无所求》中所体现的爱与美,感受本诗恬静的意境,体会抒情主人公满足的心境,理解本诗“和谐”的主题
2、了解本诗含蓄、优美,用词讲究,意境轻柔的特点,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特色
学习重点:
品味《我一无所求》中所体现的爱与美,感受外国诗歌的特色
学习难点:
体会抒情主人公满足的心境,理解本诗“和谐”的主题
学习策略: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了解本诗歌的特点,感受中外诗歌的不同特色。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泰戈尔是现代印度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也是现代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诗歌,后教师作出诵读指导,再引导学生感知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本诗体现了抒情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看起来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诗人对所爱的人一往情深却一无所求的心意;诗歌含蓄、优美,用词讲究,意境轻柔。
四、研习课文。
1.“我一无所求”的标题为编者所加,你认为加合理吗?
用“我一无所求”作为标题很好。全诗表达了对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的崇尚和追求,也是诗人对纯真、和谐的'人生的崇尚和追求的诗化。“我一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求”,而是更突出了追求的唯一、执着。如此看来,以“我一无所求”为题,更好凸现了诗人的创作倾向与诗作的主题。 2.诗的第一节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这一节描绘了热带黎明、空气湿润、薄雾浮在空气中、榕树下一个勤劳的女子在挤牛奶的景象,蕴涵诗人对生命的满足,表达了超然的恬静和淡定。
3.“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几句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效果如何?
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倦意”、“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语汇,不仅真切呈现了黎明时的情景,且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很好折射出了“我”内在情感。
4.诗歌用优美的文笔写乡间的生活小景,诗中呈现着各种美丽而恬静的画面。一幕生活小景,发生于乡间恬静的榕树下--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飘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飞着。就在这样的情景中,“我”提着空桶子,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美丽的图画,那诗中有没有描绘动态的景观,请找出来?
远处,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汲水的女人从河边走来,水瓶里发出汩汩的声响。这是动态的景观。
小结:动态也罢,静态也罢,这里只有客观的描摹而没有主观的诉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是无需用言语的,一切自有一种和谐的空气流溢于四周。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当诗人的感情移位于大自然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就莫不充溢着爱意。
4.“我没有走近你”在诗歌中重复两次,请分析其“重复”的原因?
泰戈尔的诗歌着重刻画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我没有走近你”两次在诗中重复,更是凸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主题。
五、诵读诗歌、加深理解。
六、课堂小结。
《我一无所求》,乍一看似乎在向某一位清晨挤奶的姑娘表明着心意,事实上表达的却是一种宗教的情绪。这种从有限到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美的信仰集中表现在《我一无所求》的精神追求中,其最终的满足和归宿都是美的体验。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静的自然景观
我一无所求 满足、恬静、和谐
动的人的景观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老师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 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着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倒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板书设计:
5、画杨桃
父亲: 是……就……
老师: 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要……不要…… 是……就……
我: 一生受用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深刻,和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也很接近。这篇教学设计示例抓住这一特点,首先以实物导入新课,让学生也自己观察杨桃的外观,看看他们能不能有什么发现。继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一课时做好了“读”的铺垫后,在第二课时教师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更深的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整体说来,设计比较严谨,思路清晰,不过在第一课时设计的有些简单,学生书读的不透。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怀”3个生字,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的生活,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
教学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夜晚的天空吗?夜空中有什么?(星星)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板书:4 繁星)
(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课件出示2)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模
mó 模型、楷模
mú 模样、模具
(课件出示3)
2.查字典理解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课件出示4)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5)
2.根据表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6)(板书:从前家乡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 三年前南京仿佛和朋友对话 如今海上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出示7)
5.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节,再读第三节,回味、感悟、交流。)
(出示关键句)
比喻句——
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这句话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有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拟人句。(课件出示8)
拟人句——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的角度写出了海上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排比句:
我们的生活是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课件出示9)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四、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总结:
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是为了表达他对星天的酷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板书:热爱大自然 向往美好生活)
2.仿写:(课件出示10)
师过渡: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渐渐地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3.拓展。
(1)我们和作家巴金一同体验了看星星后的感受,我们还从作家那儿学到了许多方法,收获真不小。其实,我们看过自然界许多事物,像太阳、月亮、大海等等,看了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情,这样那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用刚学到的作家写事物的方法再进行一次语文活动,“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看谁写得快,写得精彩。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课件出示11)
板书设计:
4.繁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篇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它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而朗读是最直接也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一下子产生了共鸣。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不足之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显得略微紧张,因此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的的机会较少,同时,对于作者写景写感想的写作手法引导的也不太到位,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改进。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
(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语文教案 篇5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联想部分。)
2.总结全文。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面对大兴安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
(2)作者认为大兴安岭是那么美,是不是仅仅因为它外表美?
①什么叫“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
②大兴安岭与祖国社义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地域广,应用范围广。)
(3)这里的“亲切、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和前面一句比较,在表达程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贡献,更觉亲切、舒服;第一次亲身来到大兴安岭之中,亲眼看见其美景,感到亲切、舒服。随着对大兴安岭的了解增多,认识由浅及深,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感情更炽烈,认识更深刻了。)
(4)作者看到林场联想到什么?作者对“兴安岭”这个名字的'含义怎么理解?为什么?
(“日益”是什么意思?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读课文。)
(5)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第三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兴国安邦”的重大作用,倍感亲切、舒服,感情更深,语气更加肯定了。)
2.总结全文。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6题。
(2)找了课文中的反问句进行改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即能正确理解词义,会读,会写,会打指语,会看口形并学习使用。)
2、能拼读新音节pu,ping,juan。
3、正确理解词义,并学习使用词语。
4、正确地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
5、正确地朗读句子。
6、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7、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1、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2、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教具准备:卡片图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4个词语的读音。
2、会正确书写“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4个词语。
3、学生能认识这几种蔬菜。
4、学生能看这几个词语的口型。
教学重难点:生字词的音形义结合。
教具准备:挂图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第4课:看图学词学句(齐读课题)
二、看图学词语
1.学习“白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白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2.学习“油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油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3.学习“卷心菜”
(1)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出示词语:卷心菜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4.学习“卷心菜”
(1)教师再联系实际,问学生这是什么?
(2)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芹菜。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
5.学习“马铃薯”
(1)教师出示马铃薯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教师出示拼音和图片,马铃薯。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三、巩固词语
1、师生齐读词语:、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
2、教师指名朗读
3、小组朗读,个别朗读
4、游戏巩固法:(1)一个学生拿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
(2)一个学生拿拼音,一个学生找词语,一个学生找图片。(3)教师读词语,学生找词语卡片
(4)教师说词语,一个学生找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一个学生找拼音。
5、师生齐读词语。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
2、学生自己书写,教师指导
3、学生上来书写,教师纠正错误
4、教师讲解书写的`笔顺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词语,再一次来朗读。
2、作业:
(1)词语各抄写三行。
(2)生字各写三行。
(3)书写笔顺抄写三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葱、姜、蒜、蔬菜”4个词语的读音。
2、会正确书写“葱、姜、蒜、蔬菜”4个词语。
3、学生能看图认识这几种实物。
4、认识偏旁绞丝旁。
教学重难点:生字词的音形义结合。
教具准备:挂图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第4课:看图学词学句(齐读课题)
二、看图学词语
1、学会“葱”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葱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2、学会“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3、学会“蒜”
(1)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出示词语:蒜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4、学会“蔬菜”
(1)教师出示所有图片,问学生这是?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词语:蔬菜。
(2)教学“白菜是蔬菜、油菜是蔬菜”等。
三、巩固词语
1、师生齐读词语:、苹果、梨、桃子、葡萄、西瓜、橘子、香蕉、菠萝
2、教师指名朗读
3、小组朗读,个别朗读
4、游戏巩固法:(1)一个学生拿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
(2)一个学生拿拼音,一个学生找词语,一个学生找图片。
(3)教师读词语,学生找词语卡片
(4)教师说词语,一个学生找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一个学生找拼音。
5、师生齐读词语。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葱、姜、蒜、蔬菜”
2、学生自己书写,教师指导
3、学生上来书写,教师纠正错误
4、教师讲解书写的笔顺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葱、姜、蒜、蔬菜”4个词语,再一次来朗读。
2、作业:
(1)词语各抄写三行。
(2)生字各写三行。
(3)书写笔顺抄写三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8
(经典)语文教案11-10
【精选】语文教案11-27
语文教案[经典]01-09
语文教案(经典)08-01
语文备课教案11-30
语文天地教案09-06
语文教案[精选]01-27
(精选)语文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