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3 10:12:3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常用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语文教案(常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书写6个生字。学会一个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够在读完课文之后,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真心相互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和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朋友,你有朋友吗?谁愿意说说你的朋友是谁吗?你为什么愿意和他交朋友?正准备交好朋友的同学能不能说一说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了朋友之后怎样与朋友相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学完之后你就会找到答案。

  二、拼读生字,扫清朗读障碍。

  1、认读生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和词语。

  注意提示“住”“说”都是翘舌音,“说”是三拼音节,“呀”要读轻声。

  2、抽读识字卡片。

  3、初步理解字、词在本课的意思。“住”在本课是停住、止住的意思,“告”本课把事情说给别人的意思,“都”在本课是所有、总括的意思。其他字的意思随课文都比较好理解。

  4、给生字组词,并练习运用。

  三、灵活多样,助复习。

  1、玩听音拍卡片的游戏。

  2、玩词语接龙游戏。

  四、做巩固练习。

  1、读读下面词语。

  2、选字填空。

  五、试读课文。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朋友》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复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自读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找同学分段读课文。

  三、边读边理解。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两个朋友在森林里玩耍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一想不到的事?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试着读读这句话。

  2、学习玩耍的“玩”字和“在”字。“在”是平舌音,表示两个朋友所在的位置。“王”字旁的最后一笔横变提。

  3、在这样紧急的时刻,两个人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4、学习“是”字。“是”是翘舌音,又是整体认读音节。意思是联两种事物,表示等同。书写时注意字的下半部分。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从树上下来的那个人是什么样子?读一读描写他的句子。

  2、学习什么的“么”、“呀”两个都读轻声。书写时注意“么”的第二笔和“牙”字的第二笔。

  读这个自然段,从他笑眯眯的样子我们可以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读躺在地上那个人的话,读懂了什么?

  2、撇下是什么意思?

  3、学习“走”字。“走”是平舌音。本课既有来到的意思,又有离去的意思。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4、讨论: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认认真真,学写字。

  本课中最容易出错的是“在”和“是”两个字,指导书写时,重点指导“在”字的第三笔“竖”,提醒学生不要忘写。要写“是”字时,先复习“足”字,对比观察两字的异同后再动笔书写。“走”字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按正确笔顺来写。“的”字要突出左窄右宽,左小右大的特点。“玩”字书写时要注意王字旁的写法。“么”字的第二笔是“撇折”,提醒学生别写成“竖提”。

  五、完成活动与练习。

  1、“连线成字后,读一读。”

  2、读一读

  3、选字填空。

  4、说一说。

语文教案 篇2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A联讽洪承畴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洪承畴后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

  有一年春节早上,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洪承看着也是无可奈何。

  B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比”对“独”虽不数目字,但都含有数字之义。“独角兽”是麒麟。属天庭祥物:“比目鱼”是海中珍品。珠联壁合,绝妙无双。所以很绝。

  C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

  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

  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我说的是—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林间两蝶斗;

  这是,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D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这些对联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教师归纳对联的三个基本特点。

  A.字数要等,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词性相同,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C.结构相当

  D.意义相关,上下联也不是随意的

  E.平仄相对,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3.对联对古人来说真是不用说文人墨客,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山野村妇,垂髫小儿,都能对上一对,甚至有些被传为佳话。那么古人为什么对起来那么得心应手的呢?有没有什么方法?下面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古人学对的一本教科书,我们有兴趣不放也看看,也许会有帮助。

  《声律启蒙》是诸多应对训练中的一本,是清朝车万育撰。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如:(请齐声朗读)

  三.学生交流对联故事

  1.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

  2.指名说。

  四.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首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对对联的简便办法:

  1.先来简单一点的,选择题:

  楼台藏绿柳

  A.前树夕照明斜阳鸟外落

  B.新日树端生木落山觉瘦

  C.雨晴天似高远渡孤烟起

  D.篱落露红桃四面湖山归眼底

  E.满目春色杏花红云雾拨开天地恨

  F.浪淘洗尽古今愁一片晓烟杨柳绿

  G.万家忧乐到心头

  2.接下来当然要稍难一点了,有没有做好准备了呢?有信心吗?

  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春种满园碧玉——秋收遍地黄金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一对。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

  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一(衣)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

  四.欣赏对联

  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请猜一猜一下对联各代表什么行业?

  此时此刻,我们趣谈对联将近尾声,但是老师还感到意犹未尽,所以我想到一个上联:阳光普照、谈古论今师生趣味话对联。

  面对我们周庄中学如此欣欣向荣的局面,我要求同学们想一个下联,中间必含“周西”二字,而且要体现周庄中学开拓进取的风貌。

  继往开来周西励志创辉煌

  五.小结: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可让学生简要复述。

  四、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参考: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五、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六、感受技法

  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组内交流研讨。

  教师点拨,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等方面入手探讨。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七、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提示

  本文是一篇围绕“爱”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值得细细品味。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3个生字,理解有关新词。

  3理解高尔基给儿子写信的含义,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高尔基给儿子信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一起读。

  你们知道这两则名言是谁说的吗?(高尔基)

  你们对高尔基有哪些了解?谁来简单向我们介绍介绍?

  几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课题)

  齐读。

  二、记忆回放:

  课前老师布置了你们预习,下面老师想看看你们预习得怎么样?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这一课生字很少,只有两个字。请同学们拿出练字本听写这两个字。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听写。注意提笔写字即练字,我们看哪些同学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然后评讲板演的三个字,画圈,修改,指出优缺点,接着让学生观看老师怎么写。

  写得对的给自己加颗星;写得漂亮的再给自己加颗星。

  写得不满意的在旁边再写一遍。

  写字就应该认真,老师送大家一句话:字是练出来的。

  3、下面老师想看看大家课文读得怎么样?

  分节朗读课文师适时评价。

  同学们预习情况得都很好。

  三、提出问题: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回答。

  通过课文的描写你感受到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感情怎么样?(相机板书“爱”)

  2、你认为学习这一课应该探究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共性问题:课文怎么写高尔基父子之间的爱的?)

  课文是怎么写高尔基父子间的爱的呢?

  通过两件生活的小事?哪两件事情?谁能用几个字简单概括一下这两件事?

  栽花赏花、写信教子。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栽花赏花?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写信教子?

  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感受高尔基父子间的爱。

  三、实践运用:

  (一)感受子爱父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你能感受到高尔基的儿子对父亲的爱,在这些词语或句子旁写写自己的体会。

  2、让我们一起来交流,注意:用心听同学的发言,或许从中你能有新的发现和感受。体会句意

  (1)※——课件(文字)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从“探望”一词中可看出,高尔基在意大利休养,而他的家在苏联,千山万水隔不断父子情深。

  (2)※——课件(文字)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

  交流:“只有??还??”看出他的儿子年龄小、个儿小、力气小;我们从“顾不上??一直??”儿子需要坐四十多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四十多小时,那就是两天三夜,高尔基的儿子不顾长途劳累,心中想到的只有父亲,只是希望他的爸爸身体早日康复,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疲惫;“各种各样??”写出了花草的数量多、种类多,也意味着高尔基的儿子在有限的假期里付出的劳动多。

  多么难能可贵啊,一个只有十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的孩子,竟是那么懂事。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阳光下栽花的瘦弱身影,浑身沾满——汗水从他的额头轻轻地滑落他也顾不得擦一下,因为他在想——

  从这里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高尔基儿子对于父亲深藏于内心的爱,“此时无声胜有声”在他忙碌的劳作中透露着对父亲这份沉甸甸的爱。请同学们把这种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

  让我们把这个懂事、孝顺的儿子牢牢地记载我们的头脑中。(指导背诵)

  感情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院,在儿子的的精心栽种下变样了,春天到了,你们瞧——

  (3)※——课件(图片)出示春天花开的图片

  你看到了——(指名回答),听到了——,闻到了——

  多美的园子啊!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呢?出示: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谁来读一读?

  你们觉得这段中,哪个词把花儿写得最美?(姹紫嫣红)“姹紫嫣红”你还能想到哪些词?评价:你积累的词语可真多,都快成词语小专家了。

  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爱。这真是景中有情啊!让我们读出这景中深深的情。

  孩子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这美好的画面!

  (眼前的这一切正是高尔基的儿子要给父亲带来的惊喜,那父亲呢?)

  (4)※——课件(文字)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谁来读?

  从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

  交流。

  在这些姹紫嫣红的花中,高尔基不仅感受到了花的芬芳和美丽,还感受到了——儿子深深的爱!

  这一朵朵鲜花就是——,这一朵朵鲜花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有这一朵朵鲜花父亲不由得思念起——,这真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啊!

  是啊,在这开满各色鲜花的院子里,在这处处充溢着沁人心脾的芳草地上,在这蝴蝶逡巡的花丛中,爸爸的爱子深情一次又一次涌动着。

  朗读体会

  (二)迁移和调整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情”可以通过写事、写景来表达。

  板块(四)感受父爱子

  1、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芬芳,带着父亲谆谆教诲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这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

  高尔基把内心的.激动汇聚于笔端,写下一封意味深长的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9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

  谈感受

  (是的,这封信语重心长,寓意深刻,高尔基育人育心,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寄语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要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2、※——课件(文字)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请大家特别注意这里标点符号:前两节运用的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

  中的自然段。

  ※——课件(文字)

  (2)“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

  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

  该会多么愉快呀!

  最后一节在信中也是一个自然段,但因为本文引用的部分结束了,所以是全引号。

  ※——课件(文字)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3)儿子收到高尔基的信以后,心中会怎样想?他会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呢?

  ※——课件(文字)“给”,永远比“拿”愉快。

  A请大家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动画提示:小组学习

  请同学们说说儿子收到信以后心中会怎样想呢?

  ◎动画提示:一起说说

  (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父亲的信,心潮起伏:“父亲是多么理解我呀,他欣赏我一心栽种的鲜花,给予我充分的肯定。而且,从我种花的小事中看出其中的意义,饱含期待:希望我时时、处处给人们创造美好的东西,增添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希望我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才是父亲最深的爱啊!)

  B‘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后“作家卡片”,谈谈你的感想。

  ※——课件(文字)

  3、朗读并背诵6—9自然段。

  ◎动画提示:自己背诵

  4、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件配乐:《爱的奉献》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阅读高尔基的作品,有《母亲》《海燕之歌》《童年》《在人间》等其他作品,你一定会对高尔基有更深入的了解。

语文教案 篇5

  能说会写:

  从一点一滴做起

  目标:

  1.进一步深入单元主题,提高学生对遵守社会公德的认识,并形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2.通过交流和谈感受,提建议,使学生能够思考遵守社会公德方面的做法。

  重、难点: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遵守社会公德的认识,并形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教具:挂图、音像资料。

  教法:交流、讨论

  流程:

  一、激情导课,引入话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方法

  1.自读文学说明,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先引导学生谈谈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课文来谈。

  3.小组学习,全班交流

  (1)先在小组内交流

  (2)推荐生动典型的发言在全班交流。

  (3)评选“最深感动奖”和“最有创意奖”。

  三、小结:学生汇报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

  从一点一滴做起

  要求:

  1.谈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和现象

  2.谈感受

  3.提建议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6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掌握“远航、喇叭、浩浩荡荡”等词语。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江南水乡的有关资料。

  导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及新词,把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3、搜集有关江南水乡的特点及河道、芦叶船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小纸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走进江南水乡,走进《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在小组内分段读课文,互相听读,正音。

  2、出示生字卡片,多种形式认读、识记,重点指导“喇、窄、荡”等易错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芦叶船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 “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2、小组探究。

  3、班内交流。

  4、小结:小小的芦叶船给儿时的“我”带来许多快乐。芦叶船在水上漂,它会漂向哪里?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芦叶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同桌互评。

  2.默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谈话导入。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1)水乡环境美。

  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江南水乡的景色,通过读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如果你就是江边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作者所描述的水乡这个地方为什么能够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谁知道其中的奥秘?

  出示句子: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怎样才能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

  作者在这一段用了三个比喻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河道、芦芽、芦叶的样子,而且也让人领悟到了那勃勃的春意,使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对

  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指导朗读,读出水乡的美。

  (2)芦叶船美。

  小小的芦叶在孩子们手里有了灵性,变成了大篷船、小舢板、三桅帆……引导学生想象芦叶船的样子,体会水乡孩子的心灵手巧。

  (3)玩芦叶船有趣。

  孩子放了芦叶船却还依然牵挂着它,总喜欢在第二天回来找寻。他们还把找不到的芦叶船想象为“远航”,把能找到的称为“进港”,多么富有童真童趣。

  小小的一个三桅杆的芦叶船竟然真的乘风破浪开走了,真令人惊叹。指导学生抓住描写我和表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与自信。

  三、回归整体,感悟内化。

  小小的芦叶船把我们带入了作者的童年,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芦叶船载着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去远航了,它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五、布置作业。

  1、把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采集本上。

  2、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会读课后词语。

  2、能用“夸”说一句话。

  3、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夸”说一句话。

  2、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词句的意思,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知道爸爸妈妈小时候冬天都吃什么蔬菜吗?

  师:现在也是冬天,你能吃到那些菜?(板书:冬天)

  师:这些蔬菜是在哪种出来的?(导入新课)

  师:出示大菜棚的图片,出示课题:18课《冬天里的大菜棚》。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轻声读儿歌,争取把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同桌互相帮助。

  2.大家读得特别认真,咱们来看课件读读词。(目的: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芹菜豆角黄瓜韭菜

  冷冰冰暖融融一层层绿生生

  三、联系生活理解课文,朗读句子。

  1.现在咱们就一起去蔬菜基地看看,出示课件,天刚下过雪,刮着寒风,走在路上,多冷呀,能用什么词表达?请你做动作表示出来。请你试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终于进到了大棚里,感觉……做个动作。多暖和呀,快读读书上是怎么说的?

  师:看这两个句子,发现它们有对子了吗?哪位同学把前两行读给大家听?

  3.在这暖融融的大棚里,我们看见了哪些蔬菜?它们都什么样?快读读3、4行。

  师:出示课件。再请一名同学读读一层层,绿生生。

  4.谁知道大棚里还生长着哪些蔬菜?什么样?出示课件。(由书本向生活的拓展,培养学生抓住蔬菜的特点说清楚的能力)。

  师:因为有了大菜棚,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

  谁来夸夸大菜棚?

  师: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大菜棚,齐读最后两行。

  师:你喜欢这首儿歌吗?在小组里读读。指名读。

  师:我们就要离开大菜棚了,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四、学习生字,重点指导“角”。

  师:怎么记住它?

  打开书,根据笔顺跟随,自己用手写一写,一起书空说笔顺,说笔画。

  学习“角”的书写。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角”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指名说。

  生描红,书写。

  师:提醒写字姿势。

  五、作业:用“夸”说一句话。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体会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会读课后词语。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展示。

  二、认读词语

  黄瓜豆角芹菜韭菜冷冰冰暖融融一层层绿生生里面

  不认识的字,利用文中拼音认读

  三、学生字

  1、利用生字表自学,读音,利用笔顺跟随仿些描红。

  2、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怎样记住这些字?比一比谁记得好,记得快?

  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记字方法,认识“尸字头”

  3、利用方法认字、记字

  4、卡片认读,检查效果,认读生字和词语

  5、指导生字书写

  四、作业:完成生字书写练习;读课文和词语。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指导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数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生在书写时能够认真观察,个别的学生观察不认真,写字的姿势还需要纠正。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积累词语,学习准确使用动词。

  2.能根据课后提示预习课文,尝试抓住重点句整体感知课文。

  3.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背诵。

  4.通过对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光的美丽,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根据课后提示预习课文,尝试抓住重点句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光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能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前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搜集有关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1.春天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句?

  生交流:韩愈:早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孟浩然:春眠不知晓,处处闻啼鸟。

  ……

  2.出示句子:

  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开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1)指名朗读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2)理解“黄绿眉眼”:课文用了拟人手法,柳枝发芽时颜色发黄,看上去有黄有绿,就像是柳树刚刚睡醒,在春天睁开朦胧的双眼。

  (3)齐读句子

  3.这幅艳丽的春意图,有了伶俐可爱的小燕子的加入,更是富有生趣。

  出示: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男女生读

  4.这段文字,就是著名作家郑振铎笔下的《燕子》。

  板书课题,齐读

  二、预习反馈,初步感知。

  1.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借助词典理解意思。

  (1)文中的燕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从文中找出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想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

  2.交流反馈:

  (1)出示:俊俏 吹拂 增添 演奏 活泼可爱 光彩夺目 百花争艳 波光粼粼

  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区分:拂——佛 泼——拨

  理解:俊俏 波光粼粼

  (2)文中的燕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伶俐可爱、灵巧、轻快、俊俏……)

  (3)重点交流: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

  (板书)外形、飞行、停歇

  三、深入理解,读中感悟。

  (一)了解燕子的外形,体会它的“活泼可爱”。

  (1)轻声读第一节,燕子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交流、板书:活泼可爱

  (3)“凑”是什么意思?“凑成”能否换成“组成”?

  “凑”的意思是聚集,文中指几个部分合起来。“凑”字使文章顿显生动,小燕子活泼可爱的形象便栩栩如生。

  (4)小结:燕子外形描写采用了“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

  指导感情朗读。

  (二)从燕子飞行与停歇时的姿态,体会小燕子的轻快灵活。

  1.小燕子长得活泼可爱,它们飞行和停歇时的姿态也十分优雅。

  2.自由读课文,先填空,再想想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同桌讨论。

  出示:

  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着它剪刀似的尾巴,( )着身子在天空里( )过。还有几只( )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 )了一下水面。

  有几对燕子( )倦了,( )电线上。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3.交流第一个填空。

  (1)重点指导:“掠”。“掠”能换成“飞”吗?(掠——轻轻擦过的意思,写出了燕子的轻快灵活。)板书:轻快灵活

  (2)指名朗读第3节,想一想,还有从哪里体现出燕子的轻快灵活?

  (3)感情朗读课文第3节。

  4.交流第二个填空。

  (1)重点指导:“落”。指名读第4节,文中的“落”能与后面的“停”交换吗?(“落”既展现了燕子动态的美,又写出了燕子的轻快灵活。)

  (2)齐读第4节

  5.理解文中的比喻句:“嫩蓝的填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1)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什么比作什么?(把细线比作五线谱,燕子比作音符。)

  (2)燕子正待演奏的将会是什么曲子?

  6.男女生朗读课文3、4节。

  四、总结全文、理解感悟

  1.齐读全文,师总结:这些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生机,使春天更加充满蓬勃向上的活力。有了它们,春天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2.练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课文背诵。

  (2)你喜欢哪一种小动物,抓住他的外形特点,用“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写下来。

  板书:

  外形 活泼可爱

  1.燕子 飞行 轻快灵活

  停歇

  教学效果反馈: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谁能把它画出来?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先画了几根若有若无的细线,又在细线上画了几个小黑点。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成了一组五线谱。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使学生直观的理解了燕子的静态美。

  在课后做的练习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内容,少数同学“谱”字写错。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描写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后种种奇特而有趣的情景,激发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索未来。学习课文,体会想象的神奇,培养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移植”、“启迪”、“嫁接”、“出类拔萃”、“博士”、“硕士”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课文想象的神奇

  【教学难点】

  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释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想象力十分丰富的诗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释题:

  移植的意思是:

  ①把播种在苗床和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

  ②将有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

  问题:在这篇课文中,移植应该选哪种意思呢?

  二、检查复习字词

  请同学们认读以下字词:

  教授硕士蝴蝶苦涩嫁接努力移植启迪博士幻想有趣

  探索创造奇迹实现现实不懈

  坚持不懈出类拔萃

  出类拔萃:意指品行、才干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指同类丛聚。后以“出类拔萃”形容卓越出众,不同一般。

  三、自读提示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生活该是多么有趣。要求: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问题: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节总写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生活该是多么有趣。第二至第四节描写了假设记忆可以移植后的种种奇特而有趣的情景。

  (学生朗读)

  四、指导朗读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不能读破诗句,还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读出诗的韵味。这首诗押的是“i”韵。

  五、想一想

  (1)假如你有了爷爷的记忆后,会看到些什么呢?

  (2)爷爷看到的你是如何顽皮的?

  (3)假设宇航员或潜水员他们都移植了对方的记忆,他们见了面,会说些什么?

  (4)记忆移植能实现吗?

  明确:移植不仅限于植物。人体骨髓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六、合作探究

  问题:假如记忆能移植,你想移植谁的记忆呢?

  七、拓展练习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你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树教案12-11

语文备课教案01-25

(精选)语文教案01-09

(经典)语文教案05-29

语文教案(经典)08-01

(精选)语文教案11-18

语文《口技》教案01-26

语文园地教案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