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大班数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淄博市临淄区梧台镇成才幼儿园的刘莹莹。今天我执教的课题是大班数学活动主题四、教学活动三——《智力闯关》。
一、设计意图:
本着“活用教材”,我把9以内的加减与集合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套圈、摆圈、站圈等智力闯关,引导幼儿运用9以内的加减去总结发现集合的有关规律,解决闯关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自主地去发现、探索,去学习、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二、活动目标
1、认识圈里圈外的标记图,学习正确判断物体在圈里圈外的空间位置并计数。
2、会按数卡和标记图,运用9以内的加减,在圈里圈外正确地摆放物体数量,初步学习逆向思维方式。
3、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体验合作活动的'乐趣。
其中,目标的1、2是活动的重点。在两圈相交处正确摆放物体的数量是活动的难点。
三、活动流程:
整个活动流程由认识标记图——套圈——摆圈——站圈四部分组成。
1、认识标记图:出示圈里圈外标记图,上面的图表示东西在圆圈里面,下面的图表示东西在圆圈外面。
2、套圈:套圈并用数字计数。引入两圈相交即交集的概念及标记方法。
3、摆圈:按照标记图的要求,自主动手操作。
4、站圈:5名幼儿一组,按照标记图的要求,小组合作,站到相应的圈里。活动延伸:
1、丰富操作材料层次性,放入区角,鼓励孩子继续探索。
2、正确书写数字9
四、活动特点:
设计活动时,我重点思考一个“活”字。
1、“活”在自主。
认识标记时,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套圈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计数,有的数一数,有的是算一算,摆圈时,按照标记图去摆雪花片,面对红圈摆8个,黄圈摆1个的要求,通过一系列操作和加减算式,发现规律:两圈雪花片的总数与实际数量的差正是两圈相交处雪花片的数量。站圈,孩子们迁移摆圈的经验,协商合作,共同闯关。整个活动,孩子们自主地去发现、探索,去学习、建构数学知识。
2、“活”在运用。
9的加减在这里不是机械的重复“数字的形成、组成,而是用来解决问题。“谁不用数就知道圈外有几个雪花片?”启发孩子用9的减法快速解决问题,摆圈时,教师及时出示算式,“看看这些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孩子从中去发现规律;站圈则运用规律,解决难点——两圈相交处站几人,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如此以来,使数学知识与问题发生联系,激发孩子动脑,使数学真正成为思维的“体操”,让孩子们越学越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越学越聪明,这才是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期待着孩子们在“活”起来的数学活动中,快乐而有意义地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之分,有不同的面值(元、角)。
2.掌握对10元以内人民币的认识。
3.积极参与活动,了解货币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0以内“仿真人民币”,各种玩具,画有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盒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提问幼儿:平日吃的东西,穿的衣服,玩的玩具是从哪里来的?幼儿说出是用钱买来的,教师出示“仿真人民币”问幼儿:认识他们吗?他们一样吗?引导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发给幼儿每人一套“仿真人民币”,让幼儿辨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幼儿按要求取出相应的币值,例如,教师说出四元,幼儿取出四张一元的人民币;师说六元,幼儿取出一张一元的,一张五元的人民币,或取出六张一元人民币。
3.游戏活动。
教师变成售货员,卖给幼儿玩具,教师说出玩具的价钱,幼儿按量取钱,谁取得既快又准,就把玩具卖给他。幼儿买到玩具后,可以和其他幼儿继续进行游戏,持有不同玩具的幼儿之间可以进行买卖,用“仿真人民币”进行交换。
4.交流小结,让“仿真人民币”回家。
每个盒子上都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请幼儿根据盒子上面值的不同,把人民币送到相应的盒子里。
5.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内放置十元以上的“仿真人民币”供幼儿继续探索认识。
活动反思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地思考;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正确地收集、整理和加工相关信息;能正确地解决购物时常见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反思的同时要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要完成上述这些目标,是要依赖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人民币”,我觉得学生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所以在上本单元之前,以为会非常容易的,还曾想着压缩课时,但是开始之后,我才发现一切根本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原本3个课时的课,我足足用了一个星期,又复习了2天,直到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迷迷糊糊。
这让我思考了许久,怎么会这样呢?《人民币的认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很大,每次教学总感觉效果不理想,在三年前的教学中早就领教过它的“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所以在课前我充分进行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力求帮助孩子们轻松掌握本节课知识,觉得准备的比较充分了,但是上完课我还是感到不满意。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目标:
1、充分感知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形与体的不同,积累相关的数学经验。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游戏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准备:规定一游戏区域,师幼共同收集大小不一的正方体纸盒若干,
游戏一:修房子
游戏目标:
初步感知六个面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拆开的正方体纸盒若干,浆糊、抹布。
游戏过程:
1、教师告诉幼儿,大风把小动物的房子吹坏了,我们要帮助它们修房子。
2、幼儿两人一组,各选一拆开的纸盒,用浆糊将纸盒还原修好,修得又快又好的幼儿为赢家。
游戏二:粉刷墙面
游戏目标:
继续感知正方体是由六个面组成的。
游戏准备:
正方体纸盒,调好的各色水粉颜料若干,每色颜料盒内放一支毛笔。
游戏过程:
1、教师:小动物的房子修好了,我们还要帮助它们粉刷墙面呢!
2、请幼儿在正方体纸盒的六个面上分别刷上不同的颜色,互相说说自己刷了哪些颜色,比一比谁刷得最均匀,色彩搭配最漂亮。
注意事项:
为防止颜料沾在手上,可提醒幼儿等纸盒的一面稍干后再接着刷其他几个面。
游戏三:标号码
游戏目标:
继续感知正方体是由六个组成的。
游戏准备:
刷好颜料的正方体纸盒若干,用了幼儿写字的空白卡片、铅笔若干,浆糊、抹布。
游戏过程:
1、教师:小动物们快要搬进新房子了,现在我们要给房子的每扇门上都标上号码,请你先数数房子有几扇门,需要几张卡片。
2、幼儿数正方形的面,取空白卡片,写好上6的数字后,分别贴在纸盒的六个面上。
注意事项:
用橡皮擦去卡片上的.数字后,可反复游戏。
游戏四:砌围墙
游戏目标,
感知正方体图形的特征。了解其空间关系。
游戏准备:
正方体积木若干,“房子”若干。
游戏过程:
1、教师:为防止大风再把房子吹坏,我们得想办法在房子周围砌上围墙。
2、幼儿用“砖”(正方形积木)在“房子”周同拼搭、堆砌成“围墙”。
注意事项:
此游戏可以两个人合作,也可以进行个人或小组比赛。
游戏五:“算成本”(数正方体)
游戏目标:
培养空间想象力,体验数与形的关系。
游戏准备:
修好的“房子”、砌好的“围墙”。
游戏过程:
1、教师:房子、围墙全修好了,用了多少材料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2、幼儿自选一砌好的围墙,数一数无遮挡的与有遮挡的立体图分别是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互相说一说,比一比,哪座“房子”用的“砖”少,成本低。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学习序数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2、提高幼儿正确运用序数词表示物体排列次序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从不同方向区分10以内的序数,能够在教师协助下尝试正确说出观察结果。
活动重点:
能用序数词表示物体排列次序。
活动难点:
能从不同方向用序数词表述物体的次序。
活动准备:
物质:白板、贴绒教具(若干)、1-10数字卡片、果盘
知识:幼儿已有的序数经验
活动形式::
集体教学,集体和个体相结合。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游戏"排排座坐火车",随着游戏音乐,教师将小椅子纵向一字排列,一组9把椅子组成一列火车,贴有火车头标志。提问:"你坐在第几个座位上面?"让幼儿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序数知识。
二、展开
1、认识10以内序数
(1)教师出示台阶和花朵贴绒,请幼儿数一数有几级台阶,几朵花。接着把各种花逐个放上不同的台阶,请几名幼儿从下面开始数,说说10朵不同颜色的花分别在第几级台阶。
(2)请10名幼儿上来每人拿一贴绒,放在不同的台阶上,分别说一说自身摆放的是什颜色的花,从下面开始数,摆在第几台阶,其他幼儿评判说得对不对。
2、区分基数和序数
(1)教师出示贴绒图片,请几名幼儿数一数有几个盘子,再说一说从左到右(或说从右到左开始数)每个盘子的顺序。。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幼儿数对以后,教师再请几名幼儿数一数,每盘有几朵花,引导幼儿发现盘子里有几朵花和盘子在第几个是不一样的。教师提问,有几朵和第几个一样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小结:有几个和第几个不一样,一个是说有几件东西,一个是说排在第几。
(2)教师请幼儿两人一组,轮流用手里的图片任意排队,互相说各个果盘的次序,并数一数各个盘中水果的有几个,进一步明确有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3、活动延伸:游戏"跳格子"教师把幼儿分成10人一组,玩跳格子的游戏。教师先在地上画几组10个连续的.大格子,从1到10标上数字。各组幼儿按顺序在数字卡片中抽一张数字卡片,说出自身抽到的是什么数,然后按卡片上的数,一次一格,单脚或双脚跳到相应的格子里,直到组里所有的幼儿都跳进格子里。(户外活动进行)
三、结束
教师小结,对活动过程中回答问题好的幼儿提出褒扬,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动脑。
教学反思:
本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认识1-10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和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考虑到序列是多样的,序列的方向不是固定的,教学中,我进行一些序数变化方式,如:
1.辨认排列形式不同的“序列”如:横直排的,纵向排的,
2.从不同的方向确认序数,如:从左到右是第几?从右到左是第几?从上到下上第几?从下到上是第几?
3.确认同种类物体的序列,哪个物体排第几?
4.在变化的情景中确认序数,如确定了序列中物体的序数后,变换序列中的物体,再认一认变换后的物体排第几?这样做既有利于形成序数的概念,也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与他们共同参与,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本节课教具准备充分,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分组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应按幼儿的数学水平,分组,内容有新、有旧,难度有深有浅,教师须重点指导,兼顾全体幼儿。
课题生成:
我们在长期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少好自方法,但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幼儿的发展水平的情况下,进行统一的集体活动,最多只能得到“一刀切”的发展结果。因此,分组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活动方法。
在本次数学活动中,我们将幼儿分成五组,其难易程度目的是由浅人深地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其中有针对幼儿观赏人手的,有针对幼儿动手能力人手的等。在活动中,为智力程度不同的幼儿都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活动目标:
1、复习“7”的加减及组成,能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能够通过实物列出加减算式,并能通过算式口编相关应用题
2、发展幼儿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儿分组活动的常规。
活动准备:
磁性黑板一块,贴磁螃蟹卡片,贴磁数字,加减符号等业单,幼儿用笔。 幼儿会出示l+1的手势。
活动过程:
1、复习“7”的组成:游戏“手势出数”。
教师:“老师的手出的数字,要和你的手出的数字合起来看谁出的又快又好。”(这一游戏中,幼儿既动脑又动手。而且会因他们的手势,孩子们也非常喜欢。随着老师的手势越来越快一孩子子们的兴趣也越来越高。)
2、看图讲述“7”的加减法。
(1)教师:“这里有一幅很漂亮的图画,请你看了以后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幼儿:“我看到河里有5只螃蟹,又来了2只螃蟹,现在是7只螃蟹。”教师:“你是把2只螃蟹看作是爬过来和河里的螃蟹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你真棒,有谁和他看的不一样呢?”幼儿:“河里有7只螃蟹,爬走了2只,还有5只螃蟹。”
师:“你是把这2只看作是爬走了,对吗?你们真聪明。”(在这一节中,有一个幼儿直接说出了算式,这是他和别人想的不同地方。虽然我并不是让他说出这个,但是这样回答也不能算错。
(2)教师:“谁会把刚才说的用符号表示出来呢?”
①5+2=7教师:“如果我把5和2的位置换一下,还是不是等于7呢?”“为什么还是等于7呢?”幼儿:“因为5和2中间是加号,这是一道加法题,加号两边的数字能互换。”
②7—2=5 教师:“这个算式中7和2的位置能不能互换呢?”“为什么?”幼儿:“因为这是一道减法题,减号两边的数!不能互换。”
③教师:“谁可以看着黑板上的两个算式,编出一个故事呢?用螃蟹,要用别的东西。”幼儿:“一棵桃树上结了5个桃子,后结了2个,现在树上一共有几只桃子呢?”幼儿:“草地上有2只小兔在吃草,后来又来了5只小兔,现在草地上共有几只小兔呢?”
要求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一环节中充分体现,并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分组活动:
1、教师讲解每组作业单的操作方法,和进行活动时的规则。
(1)作业单填写完毕后,放在自己的口袋里。
(2)不要等在别人的座位旁边。
(3)把作业单填写满了之后,才可以离开座位。
2、幼儿操作,对各组提出操作要求。
第一组:填苹果单。 第一组是根据实物图中的个别特征,如颜色、叶子、大小等来进行操作的,本组的难点是让幼儿明白,看虚线上的图案,填虚线下的空。不能上下一块数。由于这张作业单是新设计的',孩子们应喜欢填。
第二组:填色作业单。 本组是复习组。作业单的形式从前见过,幼儿在操作时应很少出错。
第三组:串珠作业单。 本组是让幼儿红绿两种颜色的珠子穿制珠链。每串链子都只能有7颗珠子。孩子们在操作时,总想把珠链穿的更漂亮。所以总是一颗红一颗绿,这样一来在作业单上体现的总是“3”、“4”的组合。
第四组、第五组看图填作业单。
前面三组可以说都是为了复习而设置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四、五组的操作要求相对而言很高。既需要幼儿进行耐心细致的观察,又要看清作业单上的加减符号在变化中。
3、讲评。
(1)分组讲评,检查幼儿的作业单,表扬做得对的幼儿。
(2)重点讲评第四、第五组。这两组的幼儿,要让幼儿讲出他们自己是如何找出计算题的,给他们充分的空间。
4、给做得快又好的和懂得遵守活动规则的孩子发给五角星。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通过实物演示和实际操作,使幼儿进一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看着实物图和算式口述相应的应用题。由于本次活动中的大部分的空间是让幼儿自由活动,自主选择其感兴趣的小组进行操作,扩大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并通过各组的活动和约习,使幼儿既熟悉了“7”的加减,又发展了幼儿的各种能力。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能从多个角度按物体特征进行分类。
2.积极探索,加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提高观察、分析、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物体的某种特征,并进行多角度分类。
2.让幼儿明白自己在选择了一项分类特征时,要始终按同一标准进行。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分类娃娃
2、学具准备:分类娃娃人手1份;分类卡槽人手1分;纸帽、塑料玩具(形状玩具、洪恩玩具、厨房玩具)、钮扣若干,分别摆放在活动室的相应区域内。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师幼问好,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玩一个快快做的游戏,请大家听指令,看谁做得快!”教师发出指令,如,早上是爸爸送来的蹲下,不是爸爸送来的的小朋友举起双手;穿凉鞋的小朋友蹲下,没穿凉鞋的小朋友举起双手。幼儿听指令快速做出相应动作。
小结:刚才老师和小朋友玩了“快快做”的游戏,所有的小朋友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分成两组做了不同的动作,第一次按照早上是否爸爸送来的分了组,第二次按照是否穿凉鞋的分了组。
2、集体活动
(1)创设情境:十个娃娃来做客。
师:“今天,还有一些娃娃也要跟我们做游戏,数数看有几个!(十个)他们各有特点,现在老师要求他们排成两队,把有相同特点的分在一起,谁能来帮助他们呢?”教师邀请举手的小朋友上来操作,并说说理由。
小结:原来像XX小朋友这样把有相同特征的娃娃分在一起的方法就是分类。
(2)请幼儿操作学具,说说自己的分类方法,是按照他们的什么特征分的,如衣服样式、性别、动作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
师:“请认真观察,这十个娃娃还有没有其他相同的特点呢?你们有没有跟他不一样的分法呢?现在老师为大家都准备了十个娃娃,请你们也来分一分。”“请谁上来说说自己的分法呢?”
小结:哇!原来我们可以找到娃娃这么多相同的特征,大家的观察力很不错哦!像你们这样,通过观察从多个角度找出物品的特征进行分类就是多角度分类。其实多角度分类在生活中应用得很多的。
4、分组活动
师:“咦!老师发现区域里小朋友玩过的玩具、纽扣和折的帽子都乱了,你们可以用多角度分类把它们整理好吗?现在老师请大家找分成4组,找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帮它们进行多角度分类,请你们商量要选择分的物品。”
第一组:分纸帽。将纸帽按颜色、大小、形状分类。
第二组:分塑料玩具。将玩具按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第三组:分扣子。按扣子大小、形状、颜色、孔的数量分类。
第四组:分厨房玩具。按颜色、用途分类。
教师在每组邀请一位小朋友说说他的分类方法。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分类,我们今天学习的多角度分类还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我们整理图书、房间、衣服等等时都能运用到,分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条理,环境更整洁!我们今天的活动要结束了,请小朋友帮助老师把学具收拾好。”
活动反思
教学活动还可以延伸:
1、利用日常活动中的排队游戏,练习多角度分类。
2、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让其用简单的标记,记录每一次分类的方法。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大班11-06
大班数学教案04-19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07-10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7-21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7-24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9-09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9-17
[通用]大班数学教案08-02
大班数学教案(优选)08-04
【精华】大班数学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