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数学教案>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29 13:07:5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数学教案[共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教案[共15篇]

高中数学教案1

  1. 该生能以校规班规严格要求自己。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学习态度认真,能吃苦,肯下功夫,成绩稳定。生活艰苦朴素,待人热情大方,是个基础扎实,品德兼优的好学生。

  2. 该生能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积极配合其他同学搞好班务工作,劳动积极肯干。学习刻苦认真,勤学好问,学习成绩稳定,学风和工作作风都较为踏实,坚持出满勤,并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劳动积极。是一位发展全面的好学生。

  3. 你是同学拥护、老师信任的班委,乖巧懂事、伶俐开朗、自信大方、乐观合群,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爱护集体荣誉,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总是及时协助老师完成班务工作,是老师的得力帮手。你心性坦荡,个性鲜明,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难能可贵。而你在运动场上的爆发力更让老师同学们惊叹!潜力深厚,希望在高中时期能逐渐发掘出来!

  4. 你是个做事小心翼翼,感情细腻丰富的女孩,每次看你认真的样子老师都很感动。你也是幸运的,周边有很多人都在关爱着你,所以,对他们,尤其是父母,记得不要太莽撞,不要太任性,要学着体谅,学着换位思考,学着懂事。另外,今后要多运动、多锻炼,有健康才能成就美好未来!

  5. 你坚强勇敢、乐观大方的性格让老师非常欣赏。学习上始终保持着上进好学的决心和韧性,生活中始终能做到豁达开朗,还有着良好的审美和绘画的专长,令人钦佩!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这是我送你的一句话,希望你保持好心态,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6. 最有希望得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时机去努力开创的人。你是很有才华的孩子,老师希望你能把握好机会,求得上进。你聪明,但也有着许多人共同的毛病——粗心大意和缺乏毅力,若能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坚定目标致力于学习,定能大限度地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7. 该生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集体观念强,劳动积极肯干。是一位诚实守信,思想上进,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心助人,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有体育特长,学习认真,具有较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学生。

  8. 你聪颖活泼,浑身洋溢青春气息。你爱好广泛,善钻精思,具备一定能力,潜质无限。但是在有些时候,在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你总表现得太过紧张,其实,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大胆地去做你认为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继续努力!

  9. 你是对3班这个集体的成长贡献很大的孩子,是老师的得力帮手。你干练沉稳,坚强隐忍,能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在很多时候能独当一面。你独立能力强,能够吃苦,但在进入高中的学习上却显得有些吃力。其实你还有很深的潜力尚未挖掘,找对方法,好好加油,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请乐观一点,踏实地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

  10. 你是个能独立、有主见的女孩,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决断力。但是独立不代表乖张,有想法不代表恣意妄为。令人高兴的是,你在这点上做的还是不错的。晟君,老师希望你能一如既往地关注于学习而不懈怠,能坚持怀揣着平和感恩的心态简单快乐地生活。

  11. 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些沉默,其实和朋友在一起时还是很有自己想法的对吧?你看,你布置的新年教室多么出彩!请继续秀出真实而精彩的你!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有点力不从心,请保持谨慎和细心,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弥补所缺漏的环节,大步向前进!

  12. 该生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集体观念强,劳动积极肯干。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态度认真,能吃苦,肯下功夫,成绩稳定上升。是有理想有抱负,基础扎实,心理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13. 你是一个真诚待人、温柔可爱的女生。也许是因为你有些不紧不慢的性格,所以在学习上有时候行动力不够坚决,造成了学习成绩的不稳定。请多利用假期时间好好补缺补漏,向上的姿态才是最重要的!

  14. 老师同学们都在说你是个很有责任心和上进心的孩子,在班级需要的时候,你承担了劳动委员的重任,经常最后一个离开,就为了班级能有个整洁的环境。老师很感谢你!而更可贵的是,你懂得安排自己的时间,在工作的空隙抓紧时间做作业。希望下学期你的学习成绩也能随你的毅力和执着步步攀升,加油,羽腾!

  15. 其实你拥有你自己都不确知的才华,从你的文字中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你时常沉醉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老师希望你能敞开心扉,多与旁人交流你快乐的体验和想法,不要吝啬展示自己!还有,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请务必抓紧每寸光阴,努力学习!

  16. 你知道吗?在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是最不费力的。而学习却是艰辛的劳动过程。表面安静的你其实心里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烦忧。于是在不经意间,精力被不自觉地转移到一些琐事上,却总无法完全集中心智于学业。也许你也已经意识到,也有了些许进步,那么请千万记住要持之以恒,要付出比别人更多倍的努力!

  17. 你是班级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很高兴选择你担任这个职务,不仅能促进自己的进步,而且也展现了你负责工作的一面。但是学习是要和工作一样,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包括上课的听讲是否及时而有效,包括功课的完成是否严谨而认真。下学期,愿看到一个更加全神贯注更加专心致志的你!

  18. 我一直难忘在运动会上你担任前导牌的样子,为班级添光增彩了不少!你有着绘画的特长,是个善良、真诚的女孩,有着细腻丰富的内心,也许只需一点鼓励,你便会勇敢走下去,希望能在平时多听见你爽朗的笑声!

  19. 可爱、热情、谨小慎微,这都是你的代名词。你略为腼腆的微笑让人印象深刻。老师一直认为你是能够认真仔细地作好每一件事情、成就每一个细节的,因此,希望你能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在学习上狠狠加油!

  20. 其实,任何事都是有重量的,那么,就看你把它变成压力还是重力了。在这个方面,我很高兴地看到你做的很好,你学习自觉,成绩便是努力的证明。老师安排你做物理科代表就是希望能多培养你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管理能力,希望以后在这方面能看到你更加出色的表现!

  21. 你是个可爱善良,懂事乖巧的女孩。作为语文科代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你对人也是特别真诚热情,偶尔透露出的忧郁是旁人不易察觉的。但是你知道,成长就是破蛹成蝶的过程,高中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勇敢地迈好每一步吧,享受成长带来的所有痛苦和快乐!

  22. 你很有能力,也很潜力,但欠缺的却是耐力和毅力。君子厚积而薄发,希望你能振作精神,跟上进度,迎头赶上,期待你获得更大的进步!

  23. 你曾经和我说过你的理想,但你对理想的憧憬和你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却总是难成正比。若现在你觉得有障碍挡在前行之路上,那就说明你还没有把目标看的足够清楚。宁在事前心力交瘁的努力,事后悠然自得;也不要在事前悠然自得,而在临事时无法适从。你现在欠缺的就是对自己发狠奋进的恒心,柏宇,“要想人前显贵,必定人后受罪”,成功要靠实践去争取,而不是光靠几句好听的决心话!

  24. 你乖巧大方,组织能力一流,但在学习上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快马加鞭迎头赶上固然是必需,但也别太心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只要踏实努力,不懂就问,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看到进步。也许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小,小到你看不见,但是不要灰心,万事开头难!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彻底放松,加强锻炼,养足精神再迎战!你能做到的,蔡炜,加油!

  25. 该生能遵守校纪班规,尊敬师长,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勤学好问,有较强的独立钻研能力,分析问题比较深入、全面,在某些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能保持前茅,乐于助人,能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26. 不论在体育场还是教室里,看到你神采奕奕的样子,总让人联想到“英姿飒爽”这四个字。这确是一个高中生应该有的精神面貌。你做事认真,顾全大局,真的非常难得。希望能保持这样良好的状态,继续前进!也希望能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多提些对班集体建设的好建议!

  27. 该生能以校规班规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集体观念强,劳动积极肯干。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目的明确,刻苦认真,成绩稳定,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基础扎实,心理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28. 我很高兴看到你是个有上进心,有责任感,能够让家人、师长宽慰的孩子。有努力就有回报,你下半学期的表现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进步是随着时间节节上升的,不要太过急躁,要知道,若你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新学期要重整旗鼓,再接再励!

  29. ××× 独立性较强,对自己的能力也有准确的定位。建议今后学习上要养成勤思爱问的习惯,不能做井底之蛙,满足于现状,要充分利用他人的智慧,最后达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目的。

  30. ××× 每天在教室,都能看到你埋头苦读的身影,可见读书的态度很端正;而你每一次考试的成绩虽然不拔尖,却是在稳步前进,可见读书的效率还不错。请继续保持这种虚心求学、稳步前进的态势,相信一年半以后的高考,你必将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高中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略

高中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方程的定义以及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并且能某个值是否为指定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

  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区分等式与方程;等式与恒等式;恒等式与方程。

  版面设计

  方程与方程的解

  一、等式与恒等式:

  二、方程与整式方程:

  三、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例1:例2: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⑴猜年龄:

  将你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你的得数是多少?如果是21,我就能猜出你的年龄是13。

  ⑵找规律:

  如果设小明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以2再减去5”就是2x—5,所以得到方程(equation):2x—5=21

  二、新课传授:

  1.等式与恒等式:

  ①等式:

  像1+2=3,5、3—(—1、2)=6、5,x+2x=3x,x+3=5等这样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左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左边;

  等式右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右边;

  等式的一般形式是:A=B

  ②恒等式:

  像1+2=3,5、3—(—1、2)=6、5,x+2x=3x,a+b=b+a等这样等号两边的`值永远相等的式子叫做恒等式。

  2.方程与整式方程:

  ①方程:

  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②整式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时,称为整式方程。

  【练习】:课后1、2两题(指定学生口答)

  1.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①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②一元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称为一元方程;

  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2.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

  ⑴x=1;⑵x=-2。

  解:⑴将x=1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1+1=8,右边=10-2×1=8,∵左边=右边,∴x=1是方程7x+1=10-2x的解。

  ⑵将x=-2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2)+1=-13,右边=10-2×(-2)=14,∵左边≠右边,∴x=-2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

  例2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⑴5x+4=11;⑵;⑶2x-y=1;

  ⑷;⑸。

  解:⑴、⑷是一元一次方程,⑵、⑶、⑸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练习】课后习题1、3(口答);2(1、2)(指定学生板演)。

  三、作业:

  课后习题

  同步练习

高中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线性规划的概念;会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在运用建模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线性规划的概念及其解法

  教学难点

  代数问题几何化的过程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1.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一:小王和小李合租了一辆小轿车外出旅游.小王驾车平均速度为每小时70公里,平均耗油量为每小时6公升;小李驾车平均速度为每小时50公里,平均耗油量为每小时4公升.现知道油箱内油量为60公升,两人驾车时间累计不能超过12小时.问小王和小李分别驾车多少时间时,行驶路程最远?

  2.探究和讨论下列问题。

  (1)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

  (2)满足不等式组①的条件的点构成的区域如何表示?

  (3)关于x、y的一个表达式z=70x+50y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4)z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5)z的最大值如何确定?

  让学生达成以下共识:小王驾车时间x和小李驾车时间y受到时间(12小时)和油量(60公升)的限制,即

  x+y≤12

  6x+4y≤60 ①

  x≥0

  y≥0

  行驶路程可以表示成关于x、y的一个表达式:z=70x+50y 由数形结合可知:经过点B(6,6)的直线所对应的z最大.

  则zmax=6×70+6×50=720

  结论:小王和小李分别驾车6小时时,行驶路程最远为720公里.

  解题反思:

  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了那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3.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

  什么是“线性规划问题”?涉及约束条件、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等概念.

  4.进一步探究线性规划问题的解。

  问题二:若小王和小李驾车平均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和40公里,其它条件不变,问小王和小李分别驾车多少时间时,行驶路程最远?

  要求:请你写出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作出可行域,求出最优解。

  问题三:如果把不等式组①中的两个“≤”改为“≥”,是否存在最优解?

  5.小结。

  (1)数学知识;(2)数学思想。

  6.作业。

  (1)阅读教材:P.60-63;

  (2)课后练习:教材P.65-2,3;

  (3)在自己生活中寻找一个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写出约束条件,确定目标函数,作出可行域,并求出最优解。

  《一个数列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在对一个数列的探究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问题探究意识、知识应用意识和同伴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问题:已知{an}是首项为1,公比为 的无穷等比数列。对于数列{an},提出你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你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结论?

  研究方向提示:

  1.数列{an}是一个等比数列,可以从等比数列角度来进行研究;

  2.研究所给数列的项之间的关系;

  3.研究所给数列的子数列;

  4.研究所给数列能构造的新数列;

  5.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可以从函数性质角度来进行研究;

  6.研究所给数列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组合数、复数、图形、实际意义等)。

  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选择部分类型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与解决。

  课堂小结:

  1.研究一个数列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

  2.你最喜欢哪位同学的研究?为什么?

  课后思考题: 1.将{an}推广为一般的无穷等比数列:1,q,q2,…,qn-1,… ,上述一些研究结论会有什么变化?

  2.若将{an}改为等差数列:1,1+d,2+d,…,1+(n-1)d,… ,是否可以进行类比研究?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一、对“研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主要口号,即认为应当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

  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其核心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载体,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为“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试图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形式,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关于“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实施“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够达到以下的功能目标: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二)数学学科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目标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会审题,会建模,会转化,会归类,会反思,会编题。

  (三)“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2. 教学方法的选择;

  3. 问题的选择;

  4. 师生主体意识的体现;

  5.教学策略的运用。

  (五)了解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途径

  (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高中数学教案5

  教学目的:通过实例及图形让学生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1)结合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教学重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出的意义。

  2.填空:若全集U={x|0≤x<6,X∈Z},A={1,3,5},B={1,4},那么CUA=,CUB=.

  3.已知6的正约数的集合为A={1,2,3,6},10的.正约数为B={1,2,5,10},那么6与10的正公约数的集合为C=.

  4.如果集合A={a,b,c,d}B={a,b,e,f}用韦恩图表示(1)由集合A,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2)把集合A,B合并在一起所成的集合.

  cdabef

  cdabef

  公共部分A∩B合并在一起A∪B

  二、新授

  定义:交集:A∩B={x|xA且xB}符号、读法

  并集:A∪B={x|xA或xB}

  例题:例一设A={x|x-2},B={x|x3},求.

  例二设A={x|是等腰三角形},B={x|是直角三角形},求.

  例三设A={4,5,6,7,8},B={3,5,7,8},求A∪B.

  例四设A={x|是锐角三角形},B={x|是钝角三角形},求A∪B.

  例五设A={x|-1x2},B={x|1x3},求A∪B.

  例六设A={2,-1,x2-x+1},B={2y,-4,x+4},C={-1,7}且A∩B=C求x,y.

  解:由A∩B=C知7A∴必然x2-x+1=7得

  x1=-2,x2=3

  由x=-2得x+4=2C∴x-2

  ∴x=3x+4=7C此时2y=-1∴y=-

  ∴x=3,y=-

  例七已知A={x|2x2=sx-r},B={x|6x2+(s+2)x+r=0}且A∩B={}求A∪B.

  解:∵A且B∴

  解之得s=-2r=-

  ∴A={-}B={-}

  ∴A∪B={-,-}

  练习P12

  三、小结:交集、并集的定义

  补充:设集合A={x|-4≤x≤2},B={x|-1≤x≤3},C={x|x≤0或x≥},求A∩B∩C,A∪B∪C。

高中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等式的性质和运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说说这个故事、

  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的聪明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展,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量、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

  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能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又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七年级(1)班的学生人数=七年级(2)班的学生人数、

  现在每班增加2名学生,那么七年级(1)班与七年级(2)班的学生人数相等吗?

  如果每班减少3名学生,那么这两个班的学生人数还相等吗?

  (2)如果:甲筐米的质量=乙筐米的质量

  现在将甲、乙两筐米分别倒出一半,那么甲、乙两筐剩下的米的质量相等吗?

  2、观察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哪些一般规律?

  (2)这两个等式两边分别进行什么变化?等式有何变化?

  (3)通过上面的操作活动,你能说一说等式有什么性质吗?

  【归纳结论】等式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或式子(除数不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d≠0)、

  【教学说明】通过操作途径来发现等式的加减性质,将抽象的算式具体化,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操作活动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88例1、例2、

  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

  A、若x+3=y—7,则x+7=y—11;

  B、若7y—6=5—2y,则7y+6=17—2y;

  C、若0、25x=—4,则x=—1;

  D、若7x=—7x,则7=—7、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若=,则x=y;

  B、若x2=y2,则—4x2=—4y2;

  C、若—x=6,则x=—;

  D、若6=—x,则x=—6、

  4、已知等式ax=ay,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A)

  A、x=yB、ax+1=ay+1

  C、ay=axD、3—ax=3—ay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B、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C、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D、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6、判断:已知a=b,c=d

  (1)5a=5b()

  (2)c÷5=d÷15()

  (3)a—b=c—d()

  (4)a+5=c+5()

  答案:对、错、对、错、

  7、在方程的两边都加上4,可得方程x+4=5,那么原方程是x=1、

  8、在方程x—6=—2的两边都加上6,可得x=4、

  9、方程5+x=—2的两边都减5得x=—7、

  10、如果—7x=6,那么x=—、

  11、只列方程,不求解、

  某制衣厂接受一批服装订货任务,按计划天数进行生产,如果每天平均生产20套服装,就比订货任务少100套,如果每天平均生产32套服装,就可以超过订货任务20套,问原计划几天完成?

  解:设原计划x天完成、

  20x+100=32x—20

  【教学说明】通过及时的练习对所学新知进行巩固和深化、在练习中,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依据,帮助学生巩固等式性质的同时,也提升了说理能力、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2”中第1、2、3题、

高中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公式(一)至公式(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公式(三)。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案背景:

  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因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借助单位圆探究诱导公式。

  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教学重点:

  诱导公式(三)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诱导公式的应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情景设计:

  一.复习回顾:

  1. 诱导公式(一)(二)。

  2. 角 (终边在一条直线上)

  3. 思考:下列一组角有什么特征?( )能否用式子来表示?

  二.新课:

  已知 由

  可知

  而 (课件演示,学生发现)

  所以

  于是可得: (三)

  设计意图: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利用同一点的坐标变换,导出公式。

  由公式(一)(三)可以看出,角 角 相等。即:

  .

  公式(一)(二)(三)都叫诱导公式。利用诱导公式可以求三角函数式的值或化简三角函数式。

  设计意图:结合学过的公式(一)(二),发现特点,总结公式。

  1. 练习

  (1)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小组研究讨论,得到新公式。

  (学生板演,老师点评,用彩色粉笔强调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公式。)

  三.例题

  例3: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2)

  (3)

  (4)

  例4:化简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

  (1)

  (2) (学生板演,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观察公式特点,选择公式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将任意角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体现转化化归,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应用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课后练习A、B组

  六.课后反思与交流

  很荣幸大家来听我的课,通过这课,我学习到如下的东西:

  1.要认真的研读新课标,对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把握要到位

  2.注意板书设计,注重细节的东西,语速需要改正

  3.进一步的学习网页制作,让你的网页更加的完善,学生更容易操作

  4.尽可能让你的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的思考,能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5.上课的生动化,形象化需要加强

  听课者评价:

  1.评议者:网络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态大方,作为新教师,开设校际课,勇气可嘉!建议:感觉到老师有点紧张,其实可以放开点的,相信效果会更好的!重点不够清晰,有引导数学时,最好值有个侧重点;网络设计上,网页上公开的推导公式为上,留有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来思考。

  2.评议者:网络教学效果良好,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空间发挥,教学设计得好;建议:课堂讲课声音,语调可以更有节奏感一些,抑扬顿挫应注意课堂例题练习可以多两题。

  3.评议者:学科网络平台的使用;建议:应重视引导学生将一些唾手可得的有用结论总结出来,并形成自我的经验。

  4.评议者: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探究。

  建议:课件制作在线测评部分,建议不能重复选择,应全部做完后,显示结果,再重复测试;多提问学生。

  ( 1)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长,语调相对平缓,总结时,给学生一些激励的语言更好

  ( 2)这样子的教学可以提高上课效率,让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

  ( 3)网络平台的使用,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存在问题:1.公式对称性的诱导,点与点的对称的诱导,终边的关系的诱导,要进一步的修正;2.公式的概括要注意引导学生怎么用,学习这个诱导公式的作用

  ( 4)给学生答案,这个网页要进一步的修正,答案能否不要一点就出来

  ( 5)1.板书设计要进一步的加强,2.语速相对是比较快的3.练习量比较少

  ( 6)让学生多探究,课堂会更热闹

  ( 7)注意引入的过程要带有目的,带着问题来教学,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 8)教学模式相对简单重复

  ( 9)思路较为清晰,规范化的推理

高中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的概念,一节课为通项公式的应用.

  (2)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的各种表示法.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板书)

  1.的定义(板书)

  根据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的首项不为0;

  (2)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定义.

  是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是?为什么不能?

  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不能)确定一个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

  ②叠乘法

  ,…,,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

  (板书)(1)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1.等比数列的定义

  2.对定义的认识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公式

  (2)对公式的认识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用对数算也行).

高中数学教案9

  一、向量的概念

  1、既有又有的量叫做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

  2、叫做单位向量

  3、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4、且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5、叫做相反向量

  二、向量的表示方法:

  几何表示法、字母表示法、坐标表示法

  三、向量的加减法及其坐标运算

  四、实数与向量的乘积

  定义:实数 λ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 ,其中e1,e2叫基底

  六、向量共线/平行的充要条件

  七、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八、线段的定比分点

  设是上的 两点,p是上xx的任意一点,则存在实数,使xxx,则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同时,称p为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向量式

  九、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设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oa=a,ob=b,则∠aob=θ叫a与b的夹角,其范围是[0,π],|b|cosθ叫b在a上的投影

  (2)|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 a·b=|a||b|cosθ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十、平移

  典例解读

  1、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b|,则a=b;②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ab= dc是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③若a=b,b=c,则a=c;④a=b的充要条件是|a|=|b|且a∥b;⑤若a∥b,b∥c,则a∥c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xx

  2、已知a,b方向相同,且|a|=3,|b|=7,则|2a-b|=xxxx

  3、若将向量a=(2,1)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得到向量b,则向量b的坐标为xx

  4、下列算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ab+bc+ca=0 (b) ab-ac=bc

  (c) 0·ab=0 (d)λ(μa)=(λμ)a

  5、若向量a=(1,1),b=(1,-1),c=(-1,2),则c=( )

  ?函数y=x2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

  (a)y=(x-2)2-1 (b)y=(x+2)2-1 (c)y=(x-2)2+1 (d)y=(x+2)2+1

  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oc=αoa+βob,其中a、β∈r,且α+β=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

  (a)3x+2y-11=0 (b)(x-1)2+(y-2)2=5

  (c)2x-y=0 (d)x+2y-5=0

  8、设p、q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中点,bc=a,da=b,则 pq=xx

  9、已知a(5,-1) b(-1,7) c(1,2),求△abc中∠a平分线长

  10、若向量a、b的坐标满足a+b=(-2,-1),a-b=(4,-3),则a·b等于( )

  (a)-5 (b)5 (c)7 (d)-1

  11、若a、b、c是非零的平面向量,其中任意两个向量都不共线,则( )

  (a)(a)2·(b)2=(a·b)2 (b)|a+b|>|a-b|

  (c)(a·b)·c-(b·c)·a与b垂直 (d)(a·b)·c-(b·c)·a=0

  12、设a=(1,0),b=(1,1),且(a+λb)⊥b,则实数λ的值是( )

  (a)2 (b)0 (c)1 (d)2

  16、利用向量证明:△abc中,m为bc的中点,则 ab2+ac2=2(am2+mb2)

  17、在三角形abc中, =(2,3), =(1,k),且三角形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实数k的值

  18、已知△abc中,a(2,-1),b(3,2),c(-3,-1),bc边上的高为ad,求点d和向量

高中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节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概念的形成分为三个层次:

  (1)通过复习旧知“求导数的两个步骤”以及“平均变化率与割线斜率的关系”,解决了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后,明确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可以依据导数概念的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从圆中割线和切线的变化联系,推广到一般曲线中用割线逼近的方法直观定义切线。

  (3)依据割线与切线的变化联系,数形结合探究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几何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就是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图象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切线的斜率。即: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曲线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切线的斜率k

  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生活问题,加深对导数内涵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逼近的思想方法,了解“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动手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感知发现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圆的切线和割线联系的认识,再类比探索一般曲线的情况,完善对切线的认知,感受逼近的思想,体会相切是种局部性质的本质,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3)结合分层的探究问题和分层练习,期望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尽力走在教师的前面,独立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应用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在探究过程中渗透逼近和以直代曲思想,使学生了解近似与精确间的辨证关系;通过有限来认识无限,体验数学中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2)在教学中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题则采用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切线的新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形结合、以直代曲的思想方法。

  难点:发现、理解及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导数的定义是什么?求导数的三个步骤是什么?求函数y=x2在x=2处的导数.

  定义:函数在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就是函数在该点处的瞬时变化率。

  求导数的步骤:

  第一步:求平均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第二步:求瞬时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平均变化率趋近于的确定常数就是该点导数)

  2.观察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图象,平均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图形中表示什么?

  生:平均变化率表示的是割线PQ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师:这就是平均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的几何意义,

  3.瞬时变化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图中又表示什么呢?

  如图2-1,设曲线C是函数y=f(x)的图象,点P(x0,y0)是曲线C上一点.点Q(x0+Δx,y0+Δy)是曲线C上与点P邻近的任一点,作割线PQ,当点Q沿着曲线C无限地趋近于点P,割线PQ便无限地趋近于某一极限位置PT,我们就把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叫做曲线C在点P处的切线.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追问:怎样确定曲线C在点P的切线呢?因为P是给定的,根据平面解析几何中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知识,只要求出切线的斜率就够了.设割线PQ的倾斜角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切线PT的倾斜角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易知割线PQ的斜率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既然割线PQ的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是切线,所以割线PQ斜率的极限就是切线PT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由导数的定义知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由上式可知:曲线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的斜率就是y=f(x)在点x0处的导数f'(x0).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

  C类学生回答第1题,A,B类学生回答第2题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评第3题,然后逐步引入导数的几何意义.

  二、新课

  1、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f'(x0)的几何意义,就是曲线y=f(x)在点(x0,f(x0))处切线的斜率.

  即: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口答练习:

  (1)如果函数y=f(x)在已知点x0处的导数分别为下列情况f'(x0)=1,f'(x0)=1,f'(x0)=-1,f'(x0)=2.试求函数图像在对应点的切线的倾斜角,并说明切线各有什么特征。

  (C层学生做)

  (2)已知函数y=f(x)的图象(如图2-2),分别为以下三种情况的直线,通过观察确定函数在各点的导数.(A、B层学生做)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2、如何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增减?

  小结:附近:瞬时,增减:变化率,即研究函数在该点处的瞬时变化率,也就是导数。导数的`正负即对应函数的增减。作出该点处的切线,可由切线的升降趋势,得切线斜率的正负即导数的正负,就可以判断函数的增减性,体会导数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的有效工具。

  同时,结合以直代曲的思想,在某点附近的切线的变化情况与曲线的变化情况一样,也可以判断函数的增减性。都反应了导数是研究函数增减、变化快慢的有效工具。

  例1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上有一点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求该点处的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并由此解释函数的增减情况。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函数在定义域上任意点处的瞬时变化率都是3,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此时任意点处的切线就是直线本身,斜率就是变化率)

  3、利用导数求曲线y=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方程.

  例2求曲线y=x2在点M(2,4)处的切线方程.

  解: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y'|x=2=2×2=4.

  ∴点M(2,4)处的切线方程为y-4=4(x-2),即4x-y-4=0.

  由上例可归纳出求切线方程的两个步骤:

  (1)先求出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f'(x0).

  (2)根据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得切线方程为y-y0=f'(x0)(x-x0).

  提问:若在点(x0,f(x0))处切线PT的倾斜角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求切线方程。(因为这时切线平行于y轴,而导数不存在,不能用上面方法求切线方程。根据切线定义可直接得切线方程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先由C类学生来回答,再由A,B补充.)

  例3已知曲线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上一点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求:(1)过P点的切线的斜率;

  (2)过P点的切线的方程。

  解:(1)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

  y'|x=2=22=4. ∴在点P处的切线的斜率等于4.

  (2)在点P处的切线方程为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即12x-3y-16=0.

  练习:求抛物线y=x2+2在点M(2,6)处的切线方程.

  (答案:y'=2x,y'|x=2=4切线方程为4x-y-2=0).

  B类学生做题,A类学生纠错。

  三、小结

  1.导数的几何意义.(C组学生回答)

  2.利用导数求曲线y=f(x)在点(x0,f(x0))处的切线方程的步骤.

  (B组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1.求抛物线导数的几何意义教案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

  2.求抛物线y=4x-x2在点A(4,0)和点B(2,4)处的切线的斜率,切线的方程.

  3.求曲线y=2x-x3在点(-1,-1)处的切线的倾斜角

  4.已知抛物线y=x2-4及直线y=x+2,求:(1)直线与抛物线交点的坐标; (2)抛物线在交点处的切线方程;

  (C组学生完成1,2题;B组学生完成1,2,3题;A组学生完成2,3,4题)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变化率问题、导数的概念”等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由于新教材未设计极限,于是我尽量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作图,自我感受整个逼近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导数的几何意义及“以直代曲”的思想。

  本节课主要围绕着“利用函数图象直观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释实际问题”两个教学重心展开。先回忆导数的实际意义、数值意义,由数到形,自然引出从图形的角度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然后,类比“平均变化率——瞬时变化率”的研究思路,运用逼近的思想定义了曲线上某点的切线,再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思考,获得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是曲线上某点处切线的斜率”。

  完成本节课第一阶段的内容学习后,教师点明,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在研究实际问题时,某点附近的曲线可以用过此点的切线近似代替,即“以直代曲”,从而达到“以简单的对象刻画复杂对象”的目的,并通过两个例题的研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完整地体验导数与切线斜率的关系,并感受导数应用的广泛性。本节课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个知识、每一个发现,总设法由学生自己得出,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笔演算等活动后,再组织讨论,本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加以引导。从学生的作业看来,效果较好。

高中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运用

  教学过程

  【知识点精讲】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与顺序有关)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an=f(n)。

  (通项公式不)

  3、数列的表示:

  (1)列举法:如1,3,5,7,9……;

  (2)图解法:由(n,an)点构成;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如an=2n+1

  (4)递推法:用前n项的值与它相邻的项之间的关系表示各项,如a1=1,an=1+2an-1

  4、数列分类: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数列;有界数列,xx数列

  5、任意数列{an}的前n项和的性质

高中数学教案1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中数学教案13

  =

  =425a0b0=425.

  点评:化简这类式子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首先用负指数幂的定义把负指数化成正指数,另一个方法是采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负指数化成正指数。

  (3)5-26+7-43-6-42

  =(3-2)2+(2-3)2-(2-2)2

  =3-2+2-3-2+2=0.

  点评:考虑根号里面的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千万注意方根的性质的运用。

  例3已知,n∈正整数集,求(x+1+x2)n的值。

  活动:学生思考,观察题目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应先化简,然后再求值,要有预见性,与具有对称性,它们的积是常数1,为我们解题提供了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必要时给予提示。

  = 。

  这时应看到1+x2=,

  这样先算出1+x2,再算出1+x2,代入即可。

  解:将代入1+x2,得1+x2=,

  所以(x+1+x2)n=

  =

  = =5.

  点评:运用整体思想和完全平方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深刻理解这种做法。

  知能训练

  课本习题2.1A组3.

  利用投影仪投射下列补充练习:

  1、化简:的结果是()

  A. B.

  C. D.

  解析:根据本题的特点,注意到它的整体性,特别是指数的规律性,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形。

  因为,所以原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

  依次类推,所以。

  答案:A

  2、计算2790.5+0.1-2+ -3π0+9-0.5+490.5×2-4.

  解:原式=

  =53+100+916-3+13+716=100.

  3、计算a+2a-1+a-2a-1(a≥1)。

  解:原式=(a-1+1)2+(a-1-1)2=a-1+1+|a-1-1|(a≥1)。

  本题可以继续向下做,去掉绝对值,作为思考留作课下练习。

  4、设a>0,,则(x+1+x2)n的值为__________.

  解析:1+x2= 。

  这样先算出1+x2,再算出1+x2,

  将代入1+x2,得1+x2= 。

  所以(x+1+x2)n=

  = =a.

  答案:a

  拓展提升

  参照我们说明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的过程,请你说明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的过程,利用计算器计算出3的近似值,取它的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根据这些近似值计算的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利用逼近思想,“逼出”的.意义,学生合作交流,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

  解:3=1.732 050 80…,取它的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如下表。

  3的过剩近似值

  的过剩近似值

  3的不足近似值

  的不足近似值

  1.8 3.482 202 253 1.7 3.249 009 585

  1.74 3.340 351 678 1.73 3.317 278 183

  1.733 3.324 183 446 1.731 3.319 578 342

  1.732 1 3.322 110 36 1.731 9 3.321 649 849

  1.732 06 3.322 018 252 1.732 04 3.321 972 2

  1.732 051 3.321 997 529 1.732 049 3.321 992 923

  1.732 050 9 3.321 997 298 1.732 050 7 3.321 996 838

  1.732 050 81 3.321 997 091 1.732 050 79 3.321 997 045

  … … … …

  我们把用2作底数,3的不足近似值作指数的各个幂排成从小到大的一列数

  21.7,21.72,21.731,21.731 9,…,

  同样把用2作底数,3的过剩近似值作指数的各个幂排成从大到小的一列数:

  21.8,21.74,21.733,21.732 1,…,不难看出3的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相同的位数越多,即3的近似值精确度越高,以其过剩近似值和不足近似值为指数的幂2α会越来越趋近于同一个数,我们把这个数记为,

  即21.7<21.73<21.731<21.731 9<…< <…<21.732 1<21.733<21.74<21.8.

  也就是说是一个实数,=3.321 997 …也可以这样解释:

  当3的过剩近似值从大于3的方向逼近3时,23的近似值从大于的方向逼近;

  当3的不足近似值从小于3的方向逼近3时,23的近似值从小于的方向逼近。

  所以就是一串有理指数幂21.7,21.73,21.731,21.731 9,…,和另一串有理指数幂21.8,21.74,21.733,21.732 1,…,按上述规律变化的结果,即≈3.321 997.

  课堂小结

  (1)无理指数幂的意义。

  一般地,无理数指数幂aα(a>0,α是无理数)是一个确定的实数。

  (2)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对任意的实数r,s,均有下面的运算性质:

  ①ar?as=ar+s(a>0,r,s∈R)。

  ②(ar)s=ars(a>0,r,s∈R)。

  ③(a?b)r=arbr(a>0,b>0,r∈R)。

  (3)逼近的思想,体会无限接近的含义。

  作业

  课本习题2.1 B组2.

  设计感想

  无理数指数是指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理解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际情况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本堂课内容较为抽象,又不能进行推理,只能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特别是逼近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多作练习,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备课资料

  【备用习题】

  1、以下各式中成立且结果为最简根式的是()

  A.a?5a3a?10a7=10a4

  B.3xy2(xy)2=y?3x2

  C.a2bb3aab3=8a7b15

  D.(35-125)3=5+125125-235?125

  答案:B

  2、对于a>0,r,s∈Q,以下运算中正确的是()

  A.ar?as=ars B.(ar)s=ars

  C.abr=ar?bs D.arbs=(ab)r+s

  答案:B

  3、式子x-2x-1=x-2x-1成立当且仅当()

  A.x-2x-1≥0 B.x≠1 C.x<1 D.x≥2

  解析:方法一:

  要使式子x-2x-1=x-2x-1成立,需x-1>0,x-2≥0,即x≥2.

  若x≥2,则式子x-2x-1=x-2x-1成立。

  故选D.

  方法二:

  对A,式子x-2x-1≥0连式子成立也保证不了,尤其x-2≤0,x-1<0时式子不成立。

  对B,x-1<0时式子不成立。

  对C,x<1时x-1无意义。

  对D正确。

  答案:D

  4、化简b-(2b-1)(1

  解:b-(2b-1)=(b-1)2=b-1(1

  5、计算32+5+32-5.

  解:令x=32+5+32-5,

  两边立方得x3=2+5+2-5+332+5?32-5?(32+5+32-5),即x3=4-3x,x3+3x-4=0.∴(x-1)(x2+x+4)=0.

  ∵x2+x+4=x+122+154>0,∴x-1=0,即x=1.

  ∴32+5+32-5=1.

高中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高中数学教案15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由圆的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方程.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的理解;

  3.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以及选择恰

  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引导] 画图建系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曲线的方程(对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及圆的定义进行提示性复习)

  解:以某一截面半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圆的直径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半圆的方程为x2 y2=16(y≥0)

  将x=2.7代入,得 .

  即在离隧道中心线2.7m处,隧道的高度低于货车的高度,因此货车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 的圆的方程?

  答:x2 y2=r2

  2.如果圆心在 ,半径为 时又如何呢?

  [学生活动] 探究圆的方程。

  [教师预设] 方法一:坐标法

  如图,设m(x,y)是圆上任意一点,根据定义点m到圆心c的距离等于r,所以圆c就是集合p={m||mc|=r}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①

  把①式两边平方,得(x―a)2 (y―b)2=r2

  方法二:图形变换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问题三:1.写出下列各圆的方程(课本p77练习1)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圆心在 ,半径为 ;

  (3)经过点 ,圆心在点 .

  2.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心和半径

  (1) ; (2) .

  ii.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问题四:1.求以 为圆心,并且和直线 相切的圆的方程.

  [教师引导]由问题三知:圆心与半径可以确定圆.

  2.已知圆的方程为 ,求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

  [学生活动]探究方法

  [教师预设]

  方法一:待定系数法(利用几何关系求斜率-垂直)

  方法二:待定系数法(利用代数关系求斜率-联立方程)

  方法三:轨迹法(利用勾股定理列关系式) [多媒体课件演示]

  方法四:轨迹法(利用向量垂直列关系式)

  3.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 ,经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的方程是: .

  iii.实际应用(回归自然)

  问题五: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 的长度(精确到0.01m).

  [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1.求以c(-1,-5)为圆心,并且和y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2.已知点a(-4,-5),b(6,-1),求以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3.求圆x2 y2=13过点(-2,3)的切线方程.

  4.已知圆的方程为 ,求过点 的切线方程.

【高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教案06-28

高中数学教案[经典]10-26

(通用)高中数学教案07-27

高中数学教案15篇(经典)11-14

高中数学教案15篇(优选)07-27

(热门)高中数学教案15篇06-28

高中数学教案[集锦15篇]11-11

高中数学教案合集【15篇】07-25

高中数学教案【共15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