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学数学教案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通过买书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胡计算方法。
2、 使学生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胡估算能力与求异思维。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生自备学具。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书店吗?今天啊,淘气在动物王国的快乐书店开开张了,老板淘气进了不少的.新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挂图课本主题画:书架上层依此放好28本《汪汪乐园》,4本《海底世界》。)
2、 提问:快乐书店都进了什么新书呢?你能向老板淘气提出问题吗?
3、 学生讨论,互相提问。指名学生就刚才的主题画提出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棒,老师能提出一个问题吗?《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
2、 学生列出算式,老师在黑板上板书:28+4=
3、 师:这个算式可真难,是我们以前都没有看见过的,你们有信心把算式的答案给算出来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小棒,纸,还有笔开动我们的脑筋来打败这个难题。
4、 分小组讨论,研究算法。
5、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有选择性地板书。比如:
(1) 摆小棒
(2) 28+2=3030+2=32
(3) 8+4=1220+12=
(4) 用竖式计算:
28
+4
32
(当学生想出办法用竖式计算时,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师:这个小组可真棒,想出了用我们刚学过的新知识:列竖式来进行计算,谁来说一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数位要对齐)。刚才我们发现写算式的时候个位上加起来等于12,那那个十位上的1我们把它写到哪里去呢?我们把它先写到横线的上面,算十位的时候再把它给加进去。
6、 尝试练习。
师:小朋友们聪明了,为了难住大家,淘气又买来了好多书(继续图片出示7本《淘气历险记》,16本《咪咪学校》。)
提问:你能算出下层共有多少本书吗?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三、巩固应用
1、 找书游戏。
(1)把剪好的书模型贴在黑板上,书上写有得数。
(2)发计算卡片给部分学生,自己上台找书。
(3)其余小朋友观察他们的书找对了吗?
(4)讲评。
2、 师:淘气看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很喜欢同学们,于是他请来了他的小牛售书员。(CAI出示课件,图片出示四种书的价钱。)你们想买书吗?看看小牛怎么说。
动画小牛提问:你最想买哪两种书?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列出算式算出答案。指名告诉老师你用了多少钱。
3、 师:同学们买书买得可真好,啊?那边有个小男孩碰到难题了,我们去帮帮他好吗?
动画小男孩提问:我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让学生先估算,再列算式计算,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套圈游戏:
淘气套中了42分,你能说说他都套中了哪些小动物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
【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与时间有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种活动的时间,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张时间统计表格,设小组长一名。(每个小组统计一个方面的内容)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公园里人们进行晨练的情境。
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1:有人在打太极拳。
学生2:有人在舞剑。
学生3:有人在跑步。
教师:这些人每天早晨都做这些活动,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为了锻炼身体。
教师:对,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每天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每天也锻炼身体吗?
教师:你们是怎样锻炼的?
学生1:我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
学生2:我喜欢跳绳、打乒乓球来锻炼身体。
学生3:我喜欢早晨跟爸爸跑步锻炼身体。
教师:同学们的锻炼方法都不错。其实锻炼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课外活动、课间操、做家务等,也可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知道同学们每天锻炼多长时间,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积极为老师想办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同学们每天锻炼的时间好吗?
板书课题:每天锻炼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统计结果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既然每个同学都想帮助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全体进行活动吧。
教师:我把任务已经分给了你们小组,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组长宣布每个小组统计的内容。
教师:怎样才能完成你们小组的任务呢?
教师讲解统计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说出自己活动的项目和时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整理数据,完成表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课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展示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都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每个同学每天锻炼的时间大约有60分,也就是1时左右。
学生2:我发现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项目有跳绳、跑步、打乒乓球等。
学生3:我发现同学们写作业的时间多,做家务的时间少。
学生4:我发现同学们大部分喜欢在早晨和晚上锻炼身体。
四、提出建议,统一认识
教师:我们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要想做好每项活动,要求怎样安排时间?
学生1:要合理地安排时间。
学生2:我们每天至少要安排1时的时间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学生3: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不浪费1分、1秒的时间。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天要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时间。国家十分重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专门下发了积极锻炼身体的通知,要求我们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不能少于1时,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做好建设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五、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可以看出我们每天所做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时间,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下课后,同学们都要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 656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七星瓢虫吗?它可是田园的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他们的工作场面?
2.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算法。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当出现竖式计算时,要板书竖式
让学生对照竖式再说一说算理及算法。
2.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
3.小结: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计算加法时要的`问题。
4.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检查?
你自己能解决吗?自己试一试。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把小组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
说到竖式时板书
说算法:个位减起,5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15减6等于9,十位2减7不够减,从百位退1,12减7等于5,百位3减2等于1,所以,435减276等于159。
5.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白菜多多少棵?
用你喜欢的方法去做。全班交流自己的竖式算法。
6.小结: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从连续退位、细心计算两方面进行交流。
四、巩固练习。
列竖式计算
192+58=答案
432-153=答案
646+354=答案
542-169=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竖式计算的算法。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2.第6页的第4题。
3.第6页的第5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能力.
3.培养探索、应用的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研究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例1.出示自学提纲: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B.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C.1平方分米与100平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也可看作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3)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2.推导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可以划分成10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即100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思考: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判断.
(1)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
(2)4平方米=40平方分米 ( )
(3)50平方米和50米一样大 ( )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3.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分米?用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水泥方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
第一课时 统计(一)
教学内容: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第二课时 统计(二)
教学内容:
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
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
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0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4-1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3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1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的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12-31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