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教案>生物教案>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2-11-20 17:15:07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15篇)

高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

  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

  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辅助。

  ADP转化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

高中生物教案2

  《其他植物激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明确了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还有其他种类的植物激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与前两节“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脉相承,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网络,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已经知道了生长素的合成、分布和运输方式,理解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确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种类。但是,学生对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识还知之甚少,对于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县盛产猕猴桃,很多学生对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应用膨大剂增产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对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却一无所知。所以,这些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从本地“猕猴桃之乡”的地域特点出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猕猴桃增产使用的膨大剂(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膨大剂作为悬念,还能为后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埋下伏笔。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的教学,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上的现成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利用学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探究之后,再结合教材进行总结,让知识的获得成为探究的过程。第二部分内容“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采用“提供资料、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策略。讨论可以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思考和交流,对植物激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深入理解,并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最后,将“膨大剂增产之谜”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切身感受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利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四、教学目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举例说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

  (3)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认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资料)20xx年6月1日,记者在被誉为“猕猴桃之乡”的周至县采访时看到,果农正在用勾兑好的膨大剂对猕猴桃的嫩果进行蘸泡(图),在周至县,超过90%的果农采用膨大剂增产,以保丰收。那么膨大剂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发挥增产作用的呢?

  生长素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主要受激素调节,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还有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剂是不是一种激素?它的作

  用过程是不是激素调节?本节课的学习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新课学习】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资料分析,完成相关问题。请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答案。资料分析

  提示:

  ①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赤霉素还有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作用。

  ②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这是因为一个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够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③脱落酸能促进叶片等的衰老和脱落。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4页的图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脱离课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内容,最后,同桌互相检查。

  (二)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然后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请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学生阅读教材54-55页,明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和特点,区别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对“膨大剂是不是植物激素”进行分析。

  2、讨论课本55页“资料分析——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请学生代表举例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并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

  教师提示:通过以上讨论,大家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和应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人类应当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那么,我们应如何保证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发生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后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剂展开研究性学习。

  【归纳总结】(见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花的脱落

  C.乙烯能促进植物果实的成熟

  D.脱落酸促进果实脱落

  2、烟草“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

  A.细胞分裂素B.乙烯生成物

  C.赤霉素类物质

  答案:1B2D八、作业布置

  1、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都有明显变化。在植物生理学家研究了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生长素赤霉素乙烯D.生长素类似物

  细胞分裂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细胞伸长成熟衰老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其原因是。

  (2)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也具有这样的作用,其主要合成部位是。

  (3)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主要作用是

高中生物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特点,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伴性遗传传递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发现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小故事,学习科学家——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且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学习态度。

  3.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及伴性遗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国家为何要禁止近亲结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遗传系谱图的识别和判断。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总结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在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解释摩尔根试验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有关伴性遗传的知识,因此,在开始进入本课题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说明了说明?(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上?(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

  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与前面所学的其他性状的遗传有什么不同之处?(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在这基础上,教师可导出“伴性遗传”的概念——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就叫做伴性遗传。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然后导出:通过研究红绿色盲来学习伴性遗传特点是本节课的主干线,为了了解人类红绿色盲,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几幅有关测试红绿色盲的图片,让学生判断一下自己是否属于色盲患者,并简要指出红绿色盲对于人类本身造成的危害,引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

  教师讲述:在我国,男性患者的比例高达7%,而女性患者只有0.7%,为什么男性色盲的发病率远大于女性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学习新课。

  新课学习

  1.简单地介绍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呈现的英国著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十分生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高中生物教案4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质,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学生已具备做科学的能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积极动手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节课初步引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高效有序的进行,因此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2.能力目标

  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②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较说明法、卡通图片法,

  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设计实验表格

  四、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精心设问,步步深入(5分钟)

  [新课导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饿了。为什么肚子会饿呢?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问题探讨]图示1783年,斯帕兰扎尼“鹰与笼子”的实验,探讨相关问题及实验的巧妙之处。

  [对比说明]工业制氨的条件是什么?

  细胞内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但是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依然高效有序的进行,原因何在?

  [提出课题]酶的作用和本质

  激发学生兴趣,让大脑快速进入思考状态。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鸟类的胃不仅有物理性消化,还有化学性消化。

  回答:

  高温、高压、催化剂

  推测:

  细胞内有生物催化剂。

  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此实验是开创了酶研究先河。其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实验设想,结论与推论等过程及创新思维的意识对学生有学习与借鉴的意义。

  [新课]探究研讨,引议释疑(30分钟)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20分钟)

  引导思考,设计实验,验证酶的高效性

  [实验原理及材料]我们知道过氧化氢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如果给你新鲜的动物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铁溶液,以及必需的实验用具,你能否设计实验?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对谁而言?

  [提示2]反应物怎么选择呢?

  [提示3] 因变量是什么?

  [提示4] 观察那些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提示5]实验预期和结果讨论。

  提问: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

  [此实验为特别补充内容]

  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过渡]细胞代谢包括很多化学反应,不仅反应速度快,而且有条不紊地进行,这说明酶作为催化剂,不仅具有高效性,还具有专一性。

  提示:怎样理解专一性?

  我们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剂,如果给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浆、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请根椐需要选择合适的试剂和的实验用具,能否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

  [小结]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学生实验一]

  [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

  回答:无机催化剂

  思考:是让无机催化剂和酶各自催化一种呢?还是催化同一种物质呢?

  回答:过氧化氢分解速度

  回答:

  气泡的多少及产生速度

  点燃的卫生香复燃情况

  结果: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铁的催化效率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参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结合文字叙述,形象描述。

  [学生实验二]

  [小组讨论]:应该体现在酶只能催化某种特定的反应,而对其它反应没有催化作用。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选取何种酶?选取何反应物物?如何设计对照?如何鉴定结果?预测结果?

  理解关于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感性认识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实验一]是用两种不同的催化剂来催化同一种物质[实验二]是用同一种酶来催化两种不同的物质,让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思路是怎样的?怎样选材?怎样设计对照?从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教师特意设置二个小陷阱,①是让学生自行选取择蛋白质的鉴定试剂,巩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丰富,根据实验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贪多。

  二、酶的本质(10分钟)

  1.从人物的角度来看

  2.从研究结果的角度来看

  从观察到到问题,从问题到猜测,从猜测到实验,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是做科学的必然步骤,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补充]

  (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3.引导与激励

  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及萨姆特历时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谈谈马克思的话的理解。

  [小结]酶的本质

  [资料阅读,探索酶的本质]

  完成课本82页基础题一,体会几位科学家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每位科学家的科学结论中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小组讨论发言]

  在酶的发现历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学性消化 →从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脲酶结晶的提取→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组感言]

  科学无坦途。

  科学的苦与甜。

  [小组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培养学生继承、创新、实事求是和大胆实践等科学精神和态度。

  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

  激励性评价:科学知识都不是一承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无止境。你也可以未来科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星星。

  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课后进一步探究] (5分钟)

  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鸡蛋、水、唾液、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镊子、脱脂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理解酶的本质

  训练实验思维。

  五、教学小结

  细胞作为开放性的生命系统,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对于细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种生理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关酶的本质的探索也处于不断不断完善中。近年来,酶工程的发展为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活力,而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既归功于大胆的猜想,又归功于科学而巧妙的实验设计,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实验去解决问题,那么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无形中发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学之星就是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以小组互助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实验留待课后操作。

高中生物教案5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1.在资料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一: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是通过细胞体现的。资料三

  :人的学习等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资料四: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小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高中生物教案6

  巩固夯实基础

  一、商业中心

  1.形成:以公共活动中心或居民密集点为中心自发形成的。

  2.特点:商品多、流通快、人口多。

  3.作用

  (1)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2)是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资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

  (3)是组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商品流通的枢纽。

  4.组织形式

  商业街

  商业小区:由多种营业点组成,建在住宅区内

  二、商业网点

  1.形成: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如山区、平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产品品种不同,产生分工,导致商品流通,出现商业网点。

  2.密度:经济发达、人口多、交通便利,则密度大。山区的商业网点少于平原。

  3.效益

  扩展阅读

  高中总复习第一轮 地理 第二部分第2单元 第二节 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化

  巩固夯实基础

  一、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

  (1)含义:一般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转变成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城市化进程

  (1)18世纪中叶以前,低水平缓慢增长。

  (2)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后,加速发展。

  (3)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空前发展。

  二、国家差异

  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发展快,城市发展不合理。

  三、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1.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4)贫困人口增多及老年人问题;

  (5)内城衰落。

高中生物教案7

  必修1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3、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5、能熟练把对照的方法运用到探究实验的设计中。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方法:讨论 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质膜的取材

  质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究

  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图片: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细胞,酵母菌,要求学生比较不同细胞的差异?

  【实验探究】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总结】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活细胞的选择性与细胞膜有关。

  细胞膜又叫质膜,为细胞把守大门的任务,物质的进出由质膜掌控。质膜有允许某种物质透过的特性,称为质膜对该物质的透性。

  【讲述】质膜为什么有选择透性,这应该与质膜的结构成分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提问】要分析质膜的成分,首先要分离出质膜,再做研究分析,那么取哪一种细胞来分离质膜是最好的?为什么?

  【投影展示】人的成熟红细胞图片,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得红细胞的质膜?

  【讲述】

  材料一:1895年,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

  【投影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

  【提问】磷脂分子置于水中的排列形式。

  材料二: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et用有机溶剂丙酮提取人的红细胞膜中的脂质,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该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讲述】脂肪酸分子的尾部可以摇摆,使得整个磷脂分子能发生侧向滑动,所以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提问】质膜中除了含磷脂,还有其他成分吗?

  材料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质成分时,表面张力则降低。

  材料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锰酸钾或 酸固定细胞时,电镜超薄切片中细胞膜显示出暗一亮一暗三条带。

  材料五:科学家将质膜冰冻,然后将其撕裂,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撕裂面上有许多颗粒。

  【提问】综合以上的结论,描述一下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讲述】另外,质膜中还含有糖类等物质。

  所以,质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质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性。

  【提问】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酵母菌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菌没有完整细胞核,只有核区。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其它都有细胞壁。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回答:人的红细胞。因为该细胞成熟后只有质膜的膜结构,没有细胞核和其它结构的膜,分离容易,便于取材。

  加蒸馏水,让红细胞吸水涨破,经过离心提取较纯净的质膜。

  结论: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细胞膜的成分中有脂质中的磷脂分子

  学生讨论回答。

  头部朝外,尾部朝内。

  结论:质膜是由脂双层组成,并不是一层脂质物质组成的。

  结论:质膜中含有蛋白质。

  结论:两层蛋白质夹着中间的脂双层。

  结论:这些颗粒就是镶嵌在脂双层中的蛋白质。

  质膜是由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的;脂双层形成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在其中。

  答: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作用是保护和支撑作用,相对质膜而言,细胞壁是全透性。

  。 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习的态度。

  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

  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

  七、板书: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1、质膜的取材

  2、成分和结构

  二、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八、作业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8

  I 学习目标

  1。 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 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II 学习重难点

  1。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 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

  III 方法指导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自学质疑、 交流展示、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1。 除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 xx 等植物激素。

  2。 植物体内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 共同调解。

  3。 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具有 xx 等优点,在生长中得到广泛使用。

  二、【基础检测、巩固练习】

  1、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 D、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

  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3、植物激素是指( )

  A、活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 B、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

  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D、细胞合成的具有调控代谢功能的物质

  4、细胞分裂素不存在于( )A、茎尖 B、根尖 C、成熟的果实 D、萌发的种子

  5、能够延缓叶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 )

  A、 生长素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

  6、下列除哪种激素外,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

  A、生长素类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乙烯

  7、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 )

  A、生长素 B、赤霉素 C、多种激素 D、乙烯

  三。【能力提升】

  13.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进行插条繁殖时,如果在枝条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长的芽或幼叶,扦插枝条就容易生根,这是因为 。

  (2)如图(一)为桃树,图(二)为龙爪槐,请回答它们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回答A→B或B→A),并解释原因。

  ① 桃树 ,龙爪槐 。

  ② 原因是 。

  (3)农业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喷洒生长有某种双子叶植物杂草的水稻田,结果水稻正常生长,杂草死亡。这说明 。

  (4)松柏、杉树的树冠都明显呈宝塔形,请解释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使贮藏越冬的蔬菜保持绿色,应给蔬菜喷洒哪种植物激素,并解释使用这种激素的原因 。

  (6)刚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壤里不能发芽,其原因是块茎含有较多的 ,进入休眠期。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发芽,可用 处理。

  13、(1)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2)①A→B;B→A ②在芽中生长素的运输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3)双子叶植物杂草对生长素敏感性较强,在较低浓度下,生长就被抑制,而单子叶植物水稻在这一浓度时却能正常(或促进)生长。

  (4)这是一种顶端优势现象。越往下,离顶芽越远,侧芽积累的生长素就越少,发育形成的侧枝就越长。反之,越往上,就越短。

  (5)细胞分裂素,因为它有防止叶片衰老的作用。

  (6)脱落酸;赤霉素

高中生物教案9

  一、细胞核

  1.细胞核的存在

  除了维管植物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上有核孔是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2)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核仁:由染色体片段构成,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基质。

  3.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染色质是粗或细的丝状物,细胞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两者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

  4.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趣味思考:把变形虫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离,然后单独培养,结果都不能成活;把另一种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该变形虫的去核的细胞质中,继续培养,变形虫能够分裂增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说明了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原核细胞

  1.原核细胞结构

  (1)拟核: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拟核。

  (2)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没有真核细胞中的其他复杂细胞器。

  (3)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起着保护并维持细胞形状的作用。

  (4)其他:荚膜、鞭毛。

  2.种类:细菌、蓝藻(蓝细菌)等。

  3.生理:能进行细胞呼吸,细胞膜是细胞呼吸的场所;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场所是细胞膜内折叠,上面有光合色素。

  核心解读

  1.分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质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不同时期”指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或不再进行分裂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其关系可归纳如下:

  特别提醒

  染色质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它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线粒体、叶绿体内)遗传物质仅单独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没有蛋白质与它结合形成染色质(体)。在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说,原核细胞内没有染色体。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判别

  特别提醒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核膜的有无;原核细胞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

  题例领悟

  题型一 细胞核是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

  【例题1】 下图所示为再生能力很强的原生动物喇叭虫,将之切成①②③三截,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②和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细胞核功能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②中含有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一个喇叭虫再生的全部遗传信息。

  答案:B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题型二 细胞核的遗传功能

  【例题2】 科学家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将甲伞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调控中心ks5u

  B.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第一次新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特征完全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实验能力,在证明或探究某一结论或现象时,通过设置对照可以使结论更准确、更具可靠性,也更符合科学性

  答案:C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表现。

  【例题3】 下列结构中的遗传物质,能形成染色体的是…ā 。

  A.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

  B.受精卵细胞核内的DNA

  C.细菌、蓝藻体内的DNA

  D.病毒体内的DNA或RNA

  解析:染色体仅存在于细胞核中,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原核细胞中的DNA都是裸露的,不与蛋白质结合,不形成染色体。

  答案:B

  反思感悟

  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其次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题型四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区别

  【例题4】 识图作答(题中[ ]内填写图中指示结构的数字)。

  (1)上图是_______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此细胞具有[ ]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结构。

  (2)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 ]_______和[ ]_______。

  (3)上图中的动物细胞也含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

  解析:该细胞的显著特点是有细胞壁、叶绿体、中央大液泡,所以据此判断它是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尖分生区细胞是幼嫩细胞,所以不含中央大液泡,且也不含叶绿体。动物细胞除了不具有叶绿体和中央液泡外,其他细胞器都含有。

  答案:(1)高等植物 ③ 细胞壁 ④ 叶绿体 ⑤ご笠号荨。2)⑤ 大液泡 ④ 叶绿体 (3)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

  反思感悟

  动植物细胞的判断思路:

  ①有细胞壁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动物细胞。

  ②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③有大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植物的未成熟细胞也没有大液泡。

  随堂训练

  1.从母羊甲的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融合后的细胞经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另一只母羊丙的子宫内,生出的小羊大多数性状( )

  A.难以预测 B.像甲 C.像乙 D.像丙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体主要遗传性状,因为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也含有少量DNA。

  答案:B

  2.下图示科学家进行的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你认为该图最能说明( )

  A.细胞质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B.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C.细胞质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由图中信息知道,受精卵分裂过程中,只有含细胞核的细胞才能分裂发育成胚胎,说明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D

  3.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 )

  A.核膜 B.核仁 C.染色质 D.核孔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主要在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

  答案:C

  4.下列有关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

  B.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一样的

  C.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形态是不同的

  D.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有较大区别的

  解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

  答案:D

高中生物教案10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高中生物教案11

  课题:第4节 免疫调节

  I 学习目标

  1. 描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

  2 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II 学习重难点

  1. 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 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3. 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III 方法指导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自学质疑、 交流展示、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

  1. 免疫调节是通过 来实现的。它是由 、 和 组成的。

  2. 人体抵抗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 组成的。

  3. 抗原体是指 ;抗体是指 。

  4. 特异性免疫包括 和 。前者主要是细胞分泌 起作用;后者主要 是 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5. 过敏反应是指 ,其特点有 。

  二、【基础检测、巩固练习】

  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2.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 )

  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B.形成浆细胞

  C.形成效应T细胞 D.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3.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 )

  A.浆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

  4.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

  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

  5.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

  A.氨基酸和核糖体 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 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为使移植器官长期存留,病人要长期使用某种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是( )

  A.激活免疫系统 B.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C.抑制术后感染 C.保证植入器官的血液供应

  三、【能力提升】

  8.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B 健康 B 生活B

  S疫苗 S病原体

  A 健康A A死亡

  (1)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B鼠能正常生活,A鼠则患S引起传染病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在给B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其注射S病原体,则由于____________,B会______________。

  (3)病原体进入小鼠体内后,识别它的是________,可以清除它的是___________

高中生物教案12

  一、教学目标:说出水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形态和功能,说出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功能以及在不同生物体内分布的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水、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分布、功能是本节重点;学生理解结合水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蒸馏水、佳得乐、绿茶各一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内容:

  (一)细胞中的水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三)练习

  (四)教师活动直接引入:

  设问:非洲的角马、大象不远千里进行迁徙、沙漠中的植物地下的根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几倍,这些生物都在苦苦地寻觅什么呢?

  举例说明水对生命的重要性:生命的诞生、沙漠植物的特殊形态、人胚胎发育的环境、人最长缺水时间和缺食时间比较。水在不同生物、同一生物,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含量变化:细胞中水分的含量最大(在解题时,注意看清楚问的是干重还是献重)。水分的减少对生物的影响(植物的枯萎、人的衰老)。

  结合水和自由水:请学生说说认为人体什么结构中有水?指出生物体内的水除了能流动的水的形态以外,还有一种方式是水分和一些物质结合在一起。(可以举无水硫酸铜和五水硫酸铜的关系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结合水的概念、含量、自由水的的概念。

  自由水的作用:

  1、良好的溶剂(味觉的产生)。

  2、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种子遇水才能发芽、光合作用)。

  3、为细胞营造液体内环境。

  4、物质的运输(血液)。无机盐的种类;着重讲无机盐的作用:

  5、生物体的组成部分(血红蛋白的铁离子);

  6、参与生命活动(钙离子对人体的作用)

  p36旁栏部分:

  1、不同种类细胞中的化合物有区别,例如淀粉与糖原;

  2、含量有差别:如肌肉细胞中蛋白质教多,而脂肪细胞中脂肪较多。

  学生活动简单回答老师的问题。根据p35图,分析人不同生长时期体内含水量的变化。(广告词:女人是水做的,男人也是水做的)列举人体中有水分的结构或者物质。讨论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高中生物教案13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

  教具准备

  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高中生物教案14

  一、版本: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 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

  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在过去几年的高考中,虽然出现了实验设计,但在教材中没有关于控制变量的内容,在本节教材介绍了控制变量的系列名词,但对刚刚接触高中生物实验的学生而言,不能说不是一个难点。

  五、设计思路

  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入手,引出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再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斯帕兰札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进入学习情境,是有趣的,并能和学生已有经验──对消化酶的了解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既然学生们知道无机催化剂的作用,就让学生通过比较实验来认识酶的催化作用以及与无机催化剂的差别。教师在安排学生做实验时要注意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落实好本节课的目标。本节课的实验需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建议教师利用直观的手段(绘图或电子幻灯等)将实验的装置特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装置分别向学生展示,以增加学生实验操作和讨论的效率,或者采取分组实验进行实验讨论(此法效果很好)。

  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再通过对实验中自变量改变训练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如何控制变量。显然,这种编排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亲身感知酶的作用,顺理成章引入酶在化学反应中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知识点。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图、图解和文字叙述,指出酶能够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以及绘制“没有催化剂、无机催化剂、酶的催化效率曲线”的比较,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催化作用更加显著),利于学生理性认识。

  六、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实验材料、器材

  七、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材料用具的准备;ppt课件制作。

高中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列举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及其原因。

  2 .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3.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做出决策。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课前搜集资料或上网搜集我国或本地生物资源的利 用现状的有关资料 、撰写文献综述,自学归纳完成教学目 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 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身体健康、热爱生活 的情感,培养他 们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难点】

  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

  【教学方法】

  讲 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利用“从社会来”分组讨论:本地有没 有禁渔制度?为什么要实行禁渔制度呢?禁渔制度实行后,渔民一年的渔业经济收入会减少么?

  一、 生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1.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源,其中来自生物界(除人类外)的资源统称为生物资源。

  到目前为止 ,地球上命名和描述的 有16 0万种左右,而实际大约有500万至1亿中之间。

  化石燃料和其他矿产资源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如果无止休的开发利用,总有一天会枯竭。

  2.现实中的问题

  (1)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超量采伐森林,导致 森林的成长速率远远低于开发利用的速 率。

  (2)过渡捕捞,不仅使年捕捞量明显下降,捕捞的鱼、虾等水生生物种类 日益减少,种群结构低龄化,个体小型化,而且严 重威胁到其它水生动物的生存。

  (3)发菜产于我国内蒙、甘肃、陕西、青海和宁夏等干旱地区,因风干后外观仙头发而得名。用密集的钢丝铁耙楼过的土地恢复 植被则需要2—3年的时间。目前正处在沙化的过程中。

  二、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1.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生 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涉及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如何将多方面的利益协调统一起来,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难题。

  2.我国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部分法律

  (1)1998年4月修订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198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3)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渔业法》

  三、 教学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1.在渔业捕捞中,过渡捕捞造成的危 害是:

  A.破坏生态环境。

  B.严重危害社会的可持续性 发展。

  C.污染环境。

  D.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2.目前为止,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已被 描述和命名的有多少万种?

  A. 150。

  B.180。

  C. 210。

  D.160。

  【布置作业】

  1.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2.做社会调查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与农环境的破坏、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联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联系实际,讨论的比较热烈。特别是针对如何使用现有资源、开发新能源,学生提出的方 案很多。充分调动了学 生关爱社会、关爱未 来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物教案(通用15篇)】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通用26篇)06-15

高中生物教案12-06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06-24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5篇11-19

高中生物教案 (15篇)11-13

高中生物教案 15篇11-12

高中生物教案14篇06-25

高中生物教案(15篇)06-17

高中生物教案15篇06-17

高中生物教案8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