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体裁作文>议论文>仪式的议论文

仪式的议论文

时间:2020-12-31 10:21:33 议论文 我要投稿

仪式的议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仪式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仪式的议论文

仪式的议论文1

  大到祭祖婚丧,小到新笔记本上的第一行字,仪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人认为仪式已不应存在,而我认为,仪式不仅应保留,而更应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仪式成就一个人的生活。伟大的作家福楼拜每天在自己的世界里忙不过来,仍不忘每天“按时看日出”,在他看来,每天按时看日出已成为一种仪式,当金色的阳光洒满他的房间,照亮他的脸庞,迎接新一天的仪式便到此结束,福楼拜也因仪式而获得前进的动力。无独有偶,马尔克斯曾说:“如果上帝赏赐我一段生命,我会简单装束,伏在阳光下,袒露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我的魂灵。”对于马尔克斯看来,接受阳光的洗礼是一种神圣的仪式,通过这种仪式,他获得了生命的快乐。

  仪式体现了对生活的态度。古有藏书者以书为神,进入藏书阁前定焚香沐浴,以示对书的敬意;今有西藏教徒三步一跪五步一拜爬向心中的圣城拉萨。二者的仪式皆表达了自己崇高的敬意,是虔诚的表现。然而,反观当下少林寺等院庙,有多少和尚道士在念经时是真心念着佛祖的?有多少人是为了钱才跑去寺庙里削发为僧的?在那些眼里没有真信仰的人看来,所谓的宗教仪式不过是儿戏罢了。

  然而,仪式也并非越繁琐越隆重越好。中世纪的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罗马教会宣传“因行称义”,将宗教仪式复杂化,以此诱骗人们的金钱。为了揭穿教皇的虚伪面目,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提出简化宗教仪式,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从此基督教的信仰仪式变得简单而朴素,人们也通过信仰得到了救赎。与之相反,商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大国事便是占卜,每年的正月,国家通过举行繁琐的占卜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安定与幸福,其中不乏以童男童女为祭品等令人发指的恶行,这种繁琐的仪式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朝的灭亡。由此可见,倘若仪式的繁重超乎了一定程度,会导致人心的不安与社会的动荡。

  综上所述,仪式可谓是一种生活态度,过简过随便或过于繁琐皆不可取。恰到好处的仪式,能助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

仪式的议论文2

  人生的仪式有繁有简,是新娘的一方红盖头,是信徒转经转佛塔的虔诚,是祖母藏起的孙儿第一颗乳牙,在我看来,人生的仪式并非是繁琐拖累,它是人内心的自我照应,仪式不是天在看,而是心怀仪式的我们通过仪式一步步找回内心的安定。

  人生的仪式中暗含着一种敬畏之心,在最接近天国的西藏常常能看到虔诚的信徒一路跪拜,他们以匍匐的姿态接受洗礼,尘灰覆面,矢志不渝。在朝圣路上,低头叩首那不是痛苦的负担,而是心中通往天国的仪式。仪式并不一定都如信徒跪拜般沉重,但它以一种神圣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敬畏。在仪式中我们获得了内心的安定,正如梁启超笔下用来佐证“敬业乐辉”的百丈禅师的典例。这位得道高僧信奉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准则。虽然高龄的他不会承担重事,但禅师仍坚持做事,这种坚持来自内心的敬畏,仪式的执行让他安定。

  人生的仪式中蕴藏着一种生活态度。古人好讲究仪式,女子成人有及笄之礼,男子有束冠之式。一种仪式,用神圣的方式将成年确立为人生一个重要的节点,象征着人由纯真懵懂走向成熟。这种对于成长的重视是古人对于人生珍视的态度。不仅如此,仪式还往往体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穿衣戴帽佩玉之礼,煮茶濯手焚香之式,那上好的明前龙井需是年轻女子素手于清明前摘下顶端最嫩的芽尖,于茶的滋味或许并无影响,于心,清香之味由此珍重的仪式透出。仪式中蕴藏的便是这种珍重之情和追求极致的生活态度。

  有人认为仪式是因生活而产生的,应随着加快的生活节奏变化。的确,快节奏的生活不可能存在仪式,因为仪式需要执行者安然静心后内心的敬畏、珍重。但不是仪式需要改变,而是人更需要通过仪式来回归内心,在这紫陌红尘、名城闹市中寻得安然之心。

  心怀仪式,安然若定。在这流水平常过的人生,心怀虔诚,谦卑地去执行一些仪式吧,通过仪式找回那些越来越远的自己。

仪式的议论文3

  对一般人而言,仪式是每年清明庄重的焚香祭拜,是国庆节肃穆的升旗仪式,是毕业典礼时回味悠长的一句祝愿。仪式,因它的举行次数少,参与人数多,富有纪念意义而为人铭记,而在我看来,平凡的生活里也可以每天有仪式,这样的仪式,让生活更美好。

  林清玄曾说:”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是菩提心的种子。”有一颗把平凡生活过出仪式感的柔软心,往往是“感知自我之清明”的泉源。德富芦花在茶花飘香的傍晚,听着栗树在风中摇摆的声音,唱一支古老的西行的歌谣,是对晚秋举行的一次送别仪式。村上春树在小酒馆里点一份炸的酥脆的牡蛎,用筷子把壳轻轻剥开,再配上一点点烧酒,是对惬意生活的一场赞美仪式。上海姑娘蔡雅妮推出《一人·食》系列纪录片,片中一人独自享有的精致食物是对孤独之下的自由的一场表彰仪式。仪式,不一定要办得华丽花哨,别具的情趣与慧眼是它的必要条件,它应该是一种情怀,一种生存方式。

  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柯一师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于丹说:“文化不应是囚于塔之中的玩赏,它更应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活方式。”从藏地僧侣转动的经筒,到蒙古人每年举办的那达慕大会;从西伯利亚人举办的驯鹿大赛,到古印度人每天用恒河水净身的习俗,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从星野道夫坚持不懈拍摄极光,到服装设计师马可举办“无用回家”的作品发布仪式;从寿司师傅小野二郎五十余年来天天亲手打造艺术品般的寿司,到张大千在每一张作品上庄严地刻下专属的印章,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对职业的热爱与对使命的坚守。本是平淡的事物,在日复一日的重复雕琢下,竟也产生了神圣的色泽,这或许就是仪式的神奇力量,它让心境更明澈,让生活更美好。

  真正的仪式,应是出于一种虔诚,莫让它沦为形式!某一中学的罗校长逼迫学生下跪祭拜孔子,这样的仪式除了让学生反感,还有别的作用吗?形式主义上的仪式,非但不能让生活更美好,还会成为滋生虚伪功利的温床。

  时代在改变,跟上时代步伐的仪式正丰富着人们生活的意义。让一个简单的仪式带我们远离日日奔忙的劳累,沉潜心灵,看到更美的五湖山月。

仪式的议论文4

  当今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下,有些人开始质疑仪式存在的必要性。我觉得,不管生活在哪种节奏下的时代,生活都需要一点仪式感。

  中国古代就有“五礼”五种礼制,古代男子成年要行冠礼,女子成年要行笄礼。民间也有生、冠、婚、丧四种礼仪。仪式对中华民族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即使在现代,仍有奠基仪式、下水仪式、开张仪式等形式。仪式是随着生活应运而生的,一直到今天,仪式依然体现着它的特有的功能,因此,我们不能让生活失去了仪式感。

  仪式感代表了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缩影。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悲的,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的。所以,生活需要仪式感。

  张爱玲说:“仪式感更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好地,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吃饭前,总是拿出手机对饭菜拍照,有人说他们是让手机先“吃”菜,他们会反驳回去说:“你们太没有仪式感了!”是啊,现代人大部分都知道生活必须要有仪式感,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仪式感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有了仪式感,生活才能过得美好而精致。

  只要心中有一股仪式感的信念,即使物质条件匮乏也能活出仪式感。一所只有几十个学生的乡村小学,没有像样的升旗台,也没有漂亮的旗杆,老师却每周都组织孩子们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若仪式感逐渐减弱,那么内容也在递减。如果这个学校的老师因为经济条件落后而缺乏升旗仪式这种特殊的仪式感,那么孩子们便不能够对升旗仪式有足够的了解和足够的尊重。仪式感能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生活不能缺少了仪式感。

  我们对仪式感的理解,不能仅仅只停留于表面,生活需要的仪式感更像是抽象派画作,你需要细细的品,品出它所包含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真正的仪式感是体现在内心深处的。

  海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仪式感不一定带来昂贵,但是一定能使人尊贵。”正如《小王子》一书中写道,仪式感就存在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生活中需要仪式感,他能让平淡无奇的生活多了几分姿色,能让枯燥乏味的生活多了几分情趣。

  近几年来,每一年都有人抱怨说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没有了原本的热闹,联系基本用微信,甚至把走亲串友直接用微信红包代替。其中年味变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年的仪式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了。在一些地方,除夕夜要安排一顿大餐“请”逝去的先人回家里吃年夜饭,而现在,大多数家庭除夕之夜选择看电视,玩手机,抢红包,拼手气,让年夜饭少了几分含义。

  众所周知,春节一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可是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一些仪式被彻底抛弃,人们对仪式的意义也越来越淡然处之,仪式感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很少人能够做到让生活保持仪式感。但是,仪式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重要意义,它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值得我们去体会,更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每天基本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难道你们不觉得自己过这样枯燥的生活很麻木吗?而仪式感能够拯救麻木的你,它能够重新唤起你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仪式感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温柔地滋养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单调的生活重新绽放出花朵。让我们一起为生活增添仪式感,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吧!

仪式的议论文5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夷吾如是说。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儒者力图恢复周礼以促和谐。而所谓"礼",在形式上便外化为特定的仪式。

  仪式,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源远流长,原始社会业已存在;作为文化情感的载体,博大精深,上至国家典礼,下至民间风俗,无处不在。然而,随着商业与工业的冲击,仪式似乎更多被扣上了"形式主义"的帽子,数不尽的现代人手持现代化的利器,要来剪这"封建主义"的尾巴。但我以为,仪式切莫妄轻!

  仪式在产生之时,寄托着人类最纯朴的敬畏之心;今天传承仪式,可以重拾人类对大自然的原始尊重。大河文明孕育了古中国人以农为本的观念,数朝皇帝亦有祭祀神农氏的仪式,其原因便在于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反观当下,工业化的浪潮早已卷走人们的敬畏之心,叫嚣着征服自然,结果只能获得自然的报复。可见,在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形势中,引导迷失的现代人认识敬重自然的传统仪式,从而树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大有裨益。

  仪式的内容随历史发展而丰富,而其所蕴含的主题是永恒的。历史与政治的因素,使中国"两岸三地"居民产生了迥乎不同的文化观念,但每一年三地居民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统一的祭孔仪式。原因何在?便在于祭孔蕴含的是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民族文化。试问,如果我们轻视祭孔仪式,又何谈加强三地人民的身份认同感?可见,仪式绝非空洞的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切莫轻之!

  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性质的借鉴意义。前不久举行的纪念反法西斯纪念活动,部分媒体将其视作主办国耀武扬威,展示军备的舞台。相反,我认为此仪式象征着和平的凯旋,传递着历史的沉思,寄托着世界人民对铸剑为犁的渴望。可见,仪式拥有类历史的记录功能,可以使我们铭记历史教训,引领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怎能轻之!

  仪式莫妄轻,并不意味着全盘肯定之,采取简单粗暴的"吞下主义",而是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采取理性科学的"拿来主义",赋予传统仪式时代内涵,焕发传统仪式新的生机,引领我们更好地前行。

  风物长宜放眼量。正如俗语"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所说,在时代的进程中,对待仪式,切莫轻妄之!

仪式的议论文6

  仪式于人而言是什么?我们无法解释它们何以自文明伊始便伴我们至今,但我们可窥见仪式正被效率至上的暴徒们谋杀。我认为,哪怕时光变迁,死亡枕藉,我们不可失仪。

  不可失仪,因为仪式是人类残存的庄重。当我们的社会将效率推向神坛,便几乎失去了一切信仰。在这个消费导向性日趋明显的时代里,仪式的庄重感艰难而沉重地一遍遍诉说,说当年豫让刺杀赵简子失败,只求刺衣物一刀以示不负所托。高高在上的赵襄子亦庄重地脱下锦绣衣袍,豫让跃而刺之,尔后执刀自戕。张承志盛赞这是中国自史载以来,仪式之美的巅峰。今人不解乃至咥笑,因为仪式之美已陨落尘土,因为他们不懂得其中的庄重。春秋之书《仪礼》,以仪定起居行事,庄重之感、仪式之美仅可往史书处寻,我们如今没有豫让,没有赵襄子,没有许由也没有饮牛的老者。我们没有那种虔敬的遵行、庄重的美丽,我们只有苟延残喘的仪式的碎片,和一次次以时间、效率为名,不知餮足地对其进行谋杀。我们已然近乎失仪。

  不可失仪,因为仪式独具强大的精神力量,可激荡灵魂,在人心上纵火。仪式既有其庄重感与无法撼动的美丽,便存在着使人心为之歌哭、因之凝聚的作用,战争当前尤为如此。破釜沉舟亦可看作一场仪式,有别于“弃釜弃舟”的随意怠慢,这“破”与“沉”的仪式感予人绝望,又使人从浓烈的绝望中迸发出浓烈悲壮的死士之感,这独一无二的沉重与厚重,只属于仪式。所以亚历山大大帝率数十残兵身陷沙漠时,亦选择将唯一的'饮水面对太阳庄重而缓慢地倒尽;所以《天国王朝》中的饥民首领,亦在穷饿无聊、追购又及之时,天高地迥、号呼靡及之地,焚粮草,祷先祖,杀子取血盟誓。人心一次又一次被这样的仪式感动、点燃,迸发出从未有的力量。早逝的高贵,沦丧的尊严,没落的勇气,亦因此一一重现。我们又何以视仪式为草芥?我们不可失仪。

  然而,不可失仪,亦不可仅追求仪式的外化与表象,任由内里的虔敬与诚意腐坏空虚。真正杀死仪式的,除了迷恋效率吝啬时间的人们,还有伪作仪式全无真心的人们。因为他们,宗教的净土也多染是非,大量伪图谋名利,所作所为无非仪式,却最是玷污了仪式。所食圣餐、所诵经文、所唱赞歌,披仪式之皮囊而内里污浊,为名利而伪作仪式者,即使贡布雷大教堂的百年光尘亦无法救赎其灵魂,即使伊斯坦布尔的蓝色穹顶亦无法涤清其罪孽。失仪之极,伪仪也。我们不可失仪,亦不可只关注其表象。

  仪式寄存着人们肃穆与庄重的精神的底线,不可失之。

仪式的议论文7

  在这个庄重不如世俗有魅力的时代,现代化的风沙在传统礼仪的古老大地上肆虐,撕扯着礼仪文化的风华。有人叫嚣不合时宜的仪式应被废除,而我以为在人们被时代洪流裹挟向前趔趄时,恰需庄重的仪式来平衡我们渐失喘息的生活。

  “仪式与行为实质互为表里,缺一不可”萧伯纳道。在经历了高喊口号的过度形式化仪式化的十年,失去理性的大众转而投向另一个极端——彻底的否定仪式,他们高呼“仪式之皮毫无用处”。但其实“里”恰需“表”来体现,无“皮”的内在是难以存活的。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络拜年、上网扫墓等“新潮”的过节方式。这些行为看似是对仪式的所谓“累赘之处”的简化,实则是内心对这些仪式背后的精神实质的忽略的体现。互相恭贺后再呈上饱含心意的红包的传统百年习俗如今被简化为微信上动动手指便能随手发出的数字金额,虽增加了“抢红包”时的趣味性,却减少了人们在虔诚执行仪式时相互交流所带来的人间温情。当需精心备制的祭祀用品被替换为一张张所谓的“扫墓贡品”图片,人们对祖先、圣贤的尊敬也都成了毫无份量的数码图像。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仪式之表,更是失去了内涵之实。

  仪式不是肤浅的怀旧情绪,而是生存之必要,当人们的现代化成就像氢气球一样飞向深不可测的高空时,仪式就是那仅存的维系着气球与大地之间的绳带,一端是现代化生活的天空,一端是传统文化的土壤。在粽叶飘香的端午时节饮雄黄、挂菖蒲、赛龙舟,在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嗅桂香、放飞灯、品月饼……农业社会的节日被四季轮回所牵引,其中的仪式亦带有家族与血缘的印记,它温暖人心、维系情感,在愈益充满冷漠与隔阂的现代社会亮如启星。它让人们仍能站立在坚实的大地上,仍能感受到春花秋月的韵味,仍能体察到“昼眠听风,夜坐听雨”的美妙。若无仪式,人们大概是无法拥有静心行使仪式时内心回响起的古老音调了吧,只能匆匆前行,连回头的余地都没有了。

  祭祀、婚事等诸多重大的仪式如日历般让生活有了刻度、有了值得回味的生命严肃之瞬间,而日常生活中种种细小的仪式也点缀了普通而不平淡的生活。欧美宗教信徒餐前必在心中默默感谢主的隆恩,日本人民在吃饭前也会双手合十地喊道“我开动啦!”。这不是无聊的迷信,亦不是空洞的形式,而是承载着对生活感激之情的衷心祈愿。反观失去对食物与劳作、对生活的敬意的无仪式、无所畏之人,如为了面子而点了衣着吃不完的饭菜官场饭局请客者,又如为了利益而推平整个墓山的地产开发商,实是可笑悲哀。

  省去无意义的形式,保留有价值的仪式,是对传统也是对生活的尊重与保卫。作文

仪式的议论文8

  清明节,家人按着习俗祭拜先祖,婚礼上,新郎等着牧师念完祷告才能抱美人归,毕业典礼中,毕业生听着讲话回忆校园生活。生活中仪式几乎无处不在。我认为,仪式是必要的,不可缺席的。

  仪式不可轻易抹去,在仪式中,我们宣泄内心的情绪。在博士毕业典礼中有一个传统仪式,那便是将博士帽抛上天空。这一抛,代表着博士们学业的完结,且释放出他们内心中的喜悦。在08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打破世界纪录夺得奥运会冠军。在冠军颁奖仪式上,刘翔身披五星红旗跃上冠军领奖台。在如此神圣的仪式中,刘翔跃出了他心中的激动,跃出整个中国的腾飞。在仪式中,刘翔和毕业的博士都将内心压抑已久的情绪释放,显示出他们的喜悦。

  仪式不可轻易除去,它诠释了我们对自然,对先祖的尊重敬畏。端午节人们从古就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屈原的仪式。在赛龙舟的阵阵喊声和粽子香甜中,我们尊重屈原,敬畏他为国捐躯,他“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清白。在游牧民族中,仪式是对死者最大的尊敬,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游牧民族以这种仪式将自身与自然紧紧相连,表达了他们对腾格尔的敬意。

  仪式一旦被轻易除去,人们可能失去精神支柱,导致内心世界的崩塌。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快世界里,基督的祈祷仿佛是最无用之事。但祈祷这仪式给他们带来内心世界的平和,带来对世间万物的感激,是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除去他们的祈祷仪式,就仿佛禁止中国人吃饭不用筷子一般不可理喻。

  然而,凡事都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糟糕的仪式,我们自然要除去。中国一小学生在埃及游玩时在一文物上留下“xxx到此一游”。他“举行”了他每到一地留迹的仪式,而这种仪式却毁了一件珍贵文物。在社会中,某些毫无意义有过于繁杂的仪式理应除去,它消耗着人们的时间,降低了社会的效率。

  在时代潮流中,仪式不可轻易除去。在不可缺席的仪式中,我们能找到幸福、安康,甚至生活的意义所在。

仪式的议论文9

  龙应台说:"文化不过是代代积累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实践中。"仪式无论繁简,都在简单的动作和虔诚的目光中积淀着文化底蕴,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品行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精神文明和文化自觉普遍流离失所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守住仪式的真意。

  清明时节毕恭毕敬地站在先人的墓前,烧上纸钱,洒下一杯黄藤酒,把祝福传递给天国的亲人。我想这其中最珍贵的不是祭品中是否有豪车别墅,而是双手合十时虔诚的目光。在我看来,守住仪式的真意,便是守住个体对生活的珍视,便是守住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

  仪式中蕴藏着个体对生活的珍视与尊重,守住仪式的真意便是选择对生活采取不苟且不轻视的态度,便是重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发掘出幸福的真谛。小小的仪式包含着长久以来人们对生活理念的思考,对思想价值的剖析,对人文关怀的追求。虔诚祷告的天主教徒,我相信他便会拥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吝笔墨也要描绘的"天使的魂灵"。每年的7月,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镇的人们都会参加的"穿越回葛底斯堡战役"的仪式,折射出他们追忆历史缅怀先烈的生活情趣;杨绛夫妇即使在身陷囹圄之时也不忘每天对前来送饭的狱卒说的诚挚的"谢谢",包含了他们时刻守礼清白一生的生活态度。而身处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则更需要通过守住仪式的真意来重拾对生活的珍视和尊重的态度。

  仪式的真意并不在于形式上的隆重与华丽,而在于其背后代代相传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一个民族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伴随着初生婴儿啼哭的"满月酒"包含着亲朋好友对新生命的热切诚挚的祝福;而对乘鹤西去的老者设七大排筵席供奉至百日的"做七"礼俗则不仅仅表达了对死者哀而不伤的缅怀与追忆,更传递出对生者能幸福安康地生活于世的美好祝愿。守住仪式的真意,便能守住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生死观念与文化选择,便能将传统文化中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与关怀延续下去。

  当然,诚如柴静所言"这世上并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仪式中也存在着文化痼疾和糟粕。因此我们应当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在守护其真意和文化内涵的同时因时而变,使其更符合现代的文化潮流和审美情趣,从而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哲人说:"假如飞速发展的经济是高飞的风筝,那么文化便是手中紧握的细线。"仪式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余兴。守住仪式的真意,才能紧握手中幸福的细线。

仪式的议论文10

  仪式,丰富多彩,无处不在。仪式,或携一身古朴气息,或引一股时尚潮流,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为生活转个身,以俯视过去、仰望未来的姿态,为生活正衣冠,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

  仪式,起源于生活,同时丰富着个体的生活与精神。一如JK罗琳在写每部哈利波特前都必写下万字前言,神奇的仪式给予她自信与勇气,在创作的宫殿中信马由缰而毫不退缩,十年之内便构筑出七部小说和那个庞大而富有魅力的魔法圣殿。她的前言里,不乏坎坷人生的哲思与倾诉,不少对未来的展望与祝福,而更多的是对再次创作一个全新故事的未知的担心与期待。如此简单的仪式,对罗琳而言庄严而神圣,让她放下包袱、勇往直前。仪式,为罗琳整理衣冠,用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迎接未来,丰富生活、充实精神力量,让个体拨开云雾,看见一个别样的自我。

  仪式,联系着你我,是社会的纽带,把心相连。仪式是春晚,阖家团圆、畅享天伦之乐;仪式是龙舟,乘风破浪、满载家国情怀。在仪式中,我们各点一盏孔明灯,漫天星火,是每个人真心祈福;在仪式中,我们摘下几束黄牛木,先人墓头,回味家族悠厚历史。仪式,让我们唱同一支歌、怀同一种情、做同一件事;正是这仪式中短暂而美妙的同一,让每个个体一同感受心与心的共鸣、手与手的温暖,感受汇聚而成的磅礴与信仰,从而收获温暖,勇敢前行。仪式,把我们心与心连在一起,为社会整理衣冠,以新的面容迎接每一个人。

  然而,仪式也需符合时代,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如禁清明炮仗、弃端午沉粽,虽少一份传统味道,却给环境多一份清新美好,值得称道。另外,仪式也分精糟,糟糕的仪式只会让俗人的生活更落俗套。如餐前拍照、淘宝晒物,只会使人被网络牢牢捆绑,毫无益处。仪式应起其正衣冠之功用,为生活远航挂起大帆。

  不妨让仪式为我们正正衣冠,用全新的姿态迎接生活、迎接未来!

仪式的议论文11

  仪式,一种何其古老而崇高的活动啊,然而时至今日,多少肃穆的仪式沦落成荒诞的形式。在我看来,仪式的影响至深至远,而它与形式的差别就在于参与集体活动时灵魂是否在场。

  仪式从来不曾远离,它不仅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要想一探仪式的本义,我们必须回到它的本源。这让我想到了数百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广袤的非洲草原上的一个山洞中,一群身披兽皮的原始人围着肆意燃烧的篝火跳舞,他们在等待火中即将烤熟的食物。这,大概是人类最早的仪式。他们眼中明亮的火焰透射出的是后人所谓的专注与虔诚,是他们对生存的渴望,对情感的升华。面对这团火,人们尽情地传达对自然馈赠的感谢,在这个原始的仪式中人类第一次感受到敬畏,第一次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在纯动物性的身上滋长。我想,人之所以为人,能在其进化路途中摆脱一部分动物性,产生其它生物没有的复杂情感,自我约束,与仪式的诞生有着莫大的关系。

  可见,真正的仪式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它绝不应除去,而事实上真正影响人正常生活的,是现代社会中比比皆是的形式。一个合同的签署,一个项目的启动,不在谈判桌上、会议室里进行,却偏要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邀请各路媒体和无关官员,摆出各种握手言谈的样子拍照合影,这就是形式。一项活动,当它的进程已经画上了句号,还要狗尾续貂,那些多余的部分就是形式。在形式中,人们心不在焉地念出事先准备的发言,按步就班地走过每一个流程,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调侃:“专心致志做形式,一心一意走过场。”

  当“走过场”之风遂渐盛行,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便离我们而去,而传统节日便是其中一个。节日何尝不是一种盛大的仪式啊!中秋之夜,本是亿万人放下俗事、举杯邀月、浓情寄远的美好而温情的仪式,而今却成为让人们苦于思索短信群发、囿于吃月饼的形式;端午佳节,原是国人缅怀屈原的仪式,而今也沦为一桌桌饭局、一家家送礼的形式。从仪式到形式,人们普遍的精神赤贫与饥民心态被照得如此苍白。

  正视仪式、珍视仪式、重拾仪式、摒弃形式,用心去投入生活中的仪式,我们的生活才有意义,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

仪式的议论文12

  日常生活中,仪式可大可小,却伴随人生,无处不在。今日,有人以仪式程序之繁琐言应弃之,有人说其落后理应更之。而在我看来,仪式是心灵对事物尊重的外在表现,承载了厚重的情感,是心灵的纷纷起舞,不容轻易改变。

  仪式种类之盛,难以言尽。从国家、组织到个人,从人类历史的起点直至今日,仪式伴随着时间滔滔流动。但无论何种仪式,背后必蕴含着敬意、希望与爱。宗教仪式承载着人对神的虔诚,祭祀仪式饱含人对自然的敬畏,甚至即使是对所有物的署名,也是人们爱的体现。正是有了仪式,我们内心无尽的情感才借以此身表达。个人的仪式是情感的流露,集体的仪式却可传承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和古老的敬意。

  仪式之中,我们的身与心一同起舞。仪式是心灵的跃动,是闪烁的生命火焰。

  然而放眼今日,许多传统仪式式微。仪式变成了固化的程序,僵化的心灵在其中迈着死气沉沉的舞步。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清明祭祖仪式子孙雇他人“哭坟”,自己不现身,转而投入生活的喧哗;毕业典礼上,早已失去昔日“长亭外,古道边”的氛围,伴随校长演讲的只有稀稀拉拉的掌声和稀稀拉拉的呼噜声。传统仪式式微,也许体现了时代的变换,而我却感受到了心灵的空洞与生活的匆匆。曾有人说:“有一种悲剧,不是人们不再笑,而是人们不知道为何而笑。”那么我认为,这些失去了内心情感的仪式的悲剧也正在于此:他们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而确实有许多人不知道其为何存在了。

  这大概就是为何现在许多人以浪费时间为由,要去除许多仪式了。

  生活的匆匆让心灵也变得匆匆。匆匆的心灵无暇顾念那些多余的温情与敬意,于是那些温情与敬意便流走了。失去了温情与敬意的心灵变的沉寂,再也不能迈起舞步,只是偶尔,在外力的拉扯下僵硬地扭动。个人仪式的缺失,可能导致生活活力的丢失,而若一个集体少了仪式来传递彼此的情感,那么集体也将散乱而空虚。

  仪式不容轻易改变,而应被传承。仪式承载了共有的情感,是心灵的舞蹈;每一颗心灵若能纷纷起舞,生命与世界也因此斑斓起来。

仪式的议论文13

  从婴儿满月时的“抓周”礼到耄耋之年的丧葬之礼,自启封笔记本时落下的慎重初笔到婚嫁时的凤冠霞帔十里红妆……从垂髫年少到黄发暮年,从日常小事到人生大事,仪式这一词贯穿了人生历程连结了历史长河。对仪式的看法言人人殊,但我认为,仪式应顺应生活而变,这样,时代活力方能助仪式古木抽新枝,永葆生机活力而不减当年风韵。

  仪式是由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一点点凝聚而成,凝结其中的各种思想文化为仪式打造了一个难以被破坏的坚固外壳。仪式有稳定的流程,自是不易被今人轻易打乱,但这并不意味着仪式就是不容轻易改变的。西方有马丁·路德简化宗教仪式让教徒由“因行称义”转为“因信称义”,从而使心中的信仰之光愈加璀璨。东方有婚假仪式的改良,删去了繁琐的仪式,新人间的感情却更能与金比坚。若是固守老仪式而不顺应时代而变,那恐怕今日大街上“三寸金莲”不会少见。让仪式随时代而变方能让仪式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仪式应顺应时代而变但这也不意味着要将仪式从现代生活中全盘删除。生活节奏再快也总会有也总应有一小节的时光为仪式所保留。假若没有时间进行一些必不可少的的仪式,那么恐怕人们只会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去往晦暗不明的远方,只留得内心和精神的一片空虚荒凉。即使再微小的仪式中也包含着一种淳朴的信仰,正如《纸牌屋》中曾言:“没有什么比信仰更能支撑我们度过艰难的时光。”仪式中所蕴含的信仰昭示着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对某样东西开始想要负责的心情。所以,有了虔诚的基督徒们饭前对食物的感恩,有了国人世世代代对年味不变的坚守,有了开封新本子时落下的慎重第一笔。

  仪式,不能固守亦不能删去,就我认为,一点点推动仪式顺应时代而变才是让仪式这株古木焕发生机的良方,为仪式注入时代精神方是现代人应尽的职责。

  亨利·戴维·梭罗曾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同样的。顺应时代需求去改变仪式所要做的第一步便是将繁琐无谓的套路和形式删去。面对父母不再三叩九拜而是教他们如何使用微信岂不是新时代表孝心的新仪式?面对不再细究于一纸“皇帝诏曰”而是开展“打老虎拍苍蝇”的全民反腐行动岂不是新时代彰显反腐决心的新仪式?

  仪式应时代之孕而生,而此刻从身边做起,方能为仪式古木注时代活力,助其重抽新枝,现亭亭如盖之姿,为现代社会发展留一片绿荫。

仪式的议论文14

  "仪式",这个庄严而郑重的词语,似乎一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伴随我们一生。有的人认为在快节奏生活下的今天,仪式该被除去;但在我看来,仪式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仪式。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速度并不能成为我们除去仪式的原因。难道我们忙得连满怀思念之情祭拜祖先,享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时间都没有了吗?难道我们忙得不再需要婚丧嫁娶的仪式,失去了一个亲朋好友同堂祝贺的机会?难道我们忙得无法举行毕业典礼,高考结束后就拍一拍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分别......

  仪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某事的重视,想要赋予这件事重要的意义。祭拜祖先的仪式,是通过特定程序表达我们对祖先的追思。清明节放假,目的不在于给人们三天外出旅游而仅在网上送束鲜花就完成祭拜,而在于给人们时间完成祭拜祖先的仪式。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是一种仪式;诺贝尔奖的颁发是一种仪式;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一句话都是仪式,是人们借此表达重视的手段。试想一下,若没有仪式,人们不再举行婚丧嫁娶典礼,人不再举办毕业仪式,那么我们将失去体现它们重要性的方式和手段。

  仪式体现的不仅是对某事的重视以及赋予其重要意义,还是连接传统和现代的桥梁,连接东方和西方的纽带。祭拜祖先的仪式往往由先代祖先传下,一辈一辈流传至今,我们进行这种仪式,不正是一种继承吗?我们总说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如果我们连仪式都要去除,那么我们将失去连接传统和现代的纽带。如果我们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而丢掉仪式,那么我们的心灵缺少的或许是连接他人、社会以及过去的纽带,我们或许会成为没有"根"的人。

  是的,我们需要仪式。就如村上春树所说:"我想,我还是需要心的,无论它有时多么黑暗,多么沉重;但它还是可以像鸟儿一样在空中曼舞,自由飞翔。"我想,我们是需要仪式的,无论它有时多么繁琐,多么复杂,但它还是连接现代与传统的纽带,可以让我们怀念过去,展望未来,世代相传。

仪式的议论文15

  从正月初五欢天喜地地接灶王爷回家,到八月十五合家团圆赏月食饼,再到布达拉宫殿前的一阶一跪一叩首,支撑着种种仪式流传至今的,皆是那亘古不变又不能忘却的虔诚。

  清明时节,阴雨绵绵,在祖先的墓前摆上各式祭品。举办的是祭拜仪式,追思的是先人的美好品德,牢记的是不忘本源的那一份虔诚。基督教堂抑或自家宅院,两位新人许下终身的誓言。举行的是婚礼仪式,标志的是一对佳偶的终成眷属,铭记的是患难与共的那份虔诚。孩童长大,成年之际,给少年们戴上一颗兽牙或围在篝火边载歌载舞。举办的是成人仪式,昭告的是一个孩子的蜕变,不忘的是勇于担起责任的那一份虔诚。仪式的本身或许简单,或许复杂,可以单调,可以多样。但这一个个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始终不愿抛弃的仪式背后,寄托着人们的期待,人们的幻想,人们的憧憬,人们的志向,人们的信仰。这些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虔诚。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更替,种种仪式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曾经四处找“半仙”看风水、买墓地的下葬仪式,如今简化成了公墓里的一小盒骨灰。曾经考取功名,衣锦还乡,骑马巡游的仪式,如今全然浓缩在一张四四方方的录取通知书上。曾经请“法师”,卜吉凶的出行前的仪式,如今被亲朋好友的几句祝福和一个拥抱取代。时代变了,生活快了,仪式的形式也悄悄地改变着。然而,那个小盒中所代表的,依然是对已逝之人的不舍;那张录取通知书上所承载的,依然是对辛勤学子的鼓励与表彰;那些言语间,那个拥抱中所包含的,依然是对远行之人的牵挂与祝福。仪式的形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仪式所蕴含的那份美好与虔诚却亘古不变。

  有了仪式一次又一次的提醒,我们不必再担心海外的游子淡忘自己的故土,不必再哀叹抛弃妻子的惨剧,不必再感叹一个人心向善的“大同”社会是怎样的遥遥无期。

  仪式,那是一个温润纯净的愿望,那是一份不能忘却的虔诚。

【仪式的议论文】相关文章:

1.害怕议论文

2.初中议论文

3.黑与白议论文

4.错误议论文

5.路上议论文

6.时光议论文

7.温情议论文

8.佛音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