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话题作文>人物作文>历史人物故事作文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

时间:2024-07-23 13:04:13 人物作文 我要投稿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经典1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故事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经典15篇)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1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刘邦、项羽、曹操、诸葛亮、岳飞、郑成功、戚继光……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诸葛亮姓诸葛,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人称卧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军事家。他一生追随刘备,多次为刘备打仗时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取荆州,得马超,破许昌……一生为蜀国立下的功绩不计其数,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由于大将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岁时去世,死前留下了一个图本和以后出事的应对措施,帮助蜀国在他死后仍然像以前那样兴旺了一阵子。

  诸葛亮一生经历过许多大的`战争,且计谋大部分是诸葛亮出的。比如说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方设法的要除掉诸葛亮。这时正值秋日,在许昌整顿了一年的曹军现已精神焕发,准备驾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消息,本想全力抗曹,可是军中却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计,让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若十日内没有完成,便军法处置。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抱怨,而是说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诸葛亮说大话,于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诸葛亮把从鲁肃那里借来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满了草人,并下令向曹军水寨进发。这一天正好有雾,曹军的视线不好,错把草人当成了士兵。霎时间,曹军朝草船万箭齐发,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条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上轻而易举凑齐了十万多支箭,周瑜哑口无言,计划落空。

  诸葛亮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刘备的忠心。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疾病缠身的那一段时间里,诸葛亮对他的关怀能说是无微不至。刘备死后,有才能的诸葛亮并没有称王称帝之心,而是全力帮助后主刘禅带兵打仗,管理国家大事,对待刘备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样,可是蜀国有才能的人都相继死去,诸葛亮一个人独木难支,难管朝政,最终死去。他在临死时还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诸葛亮这个令人感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永远不会被人们忘却。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2

  朱元璋,小名朱重八,明朝开国太祖,是个精力旺盛,忠于职守,惩治贪污的一代明君。他虽专治跋扈,“天下唯我独尊”,但他是农民出身,充分了解农民生活的.艰苦,对农民疾苦十分关心。

  这位重八太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重八太祖在农民起义的战乱之中,首先并无行动,因为他想:万一战乱平息,造反可是要杀头的。后来,一个算命先生对重八太祖说:逃避可能有祸,但是造反必能成就大业。于是,重八太祖反了。重八太祖获得了武装之后,静止不动,积极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后来,重八太祖运筹帷幄,与大敌陈友谅作斗争,战争结束后,重八太祖一鼓作气,推翻了元朝统治,成立大名帝国。

  重八太祖不仅聪明,而且还很关心民众。因为幼年时期,重八太祖受尽了贪污官吏的欺负,所以后来成为了皇帝之后,严惩了那些贪污的官吏,不论多少,一律斩首示众。他还拨下几十万辆银子,去救济农民,但他直到去世了,也仍未制止那些以身试法的贪污官员。

  重八太祖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一代明君啊!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3

  羽扇轻拂,一袭洒逸的鹤氅随发髻间的纶巾飘然,八尺之身,冠玉之容,淡雅的眉宇之间闪现出绝非常人所有的英气。诸葛孔明,这个“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的千古奇才便这样定格在了历史长河的画卷之中……

  “千秋有诸葛,看镜汗吾颜。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诸葛孔明,你定是智慧的化身。吟一曲《梁甫》,未出草庐,已知天下三分;轻摇羽扇,谈笑之间,众位儒生俨然已被辩得哑口无言;浊酒一杯,帷幄于草船,顷刻间已借得曹操百万之箭;摆八卦,观天象,竟可算得东风将来此助阵;点一缕淡香,弹一曲空城,便可叫司马懿十万大军落魄而归……这等神机妙算,何用比于古人,管仲乐毅怎可与之匹敌?“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你怎会辜负于徐庶的这番赞言!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孔明,“忠”这个词定是你人格魅力最最闪耀的光点。为报先帝的`三顾之恩,你临表涕零“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因念先帝白帝托孤之情,为效先帝兴复汉室之任,你悲泣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因而夙夜忧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六出祁山,欲平定中原,可终究是天妒英才,你满怀着忧怨逝世于五丈原!

  可孔明,你知不知道,又有多少仁人为你叹息,“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后主刘禅,他是何许人,你比任何人都心知肚明吧!先主对你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你,原是如此清醒的一人,此刻,怎会如此感情论事?你那满腔的忠义凛然、呕心沥血,那乐不思蜀的刘阿斗,他——怎可意会?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千古诸葛,众说纷纭,千年的光阴在人世间流转,灵与肉虽被磨灭在清风间,无法磨灭的是诸葛孔明在世间的伟大人格。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4

  满腔热忱望成圣,欲与青史共留名。惜其之才漫五车,可叹苍天妒人才。一个本可以成为圣贤的才子王阳明,却因为加入了学派,不被世人承认。

  王阳明,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后。改名王守仁,原本应是与孔子、孟子齐名的圣人,却因为加入了儒家学派,被世俗拒绝承认。从小,他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当圣贤。有一次,他问他的老师,人为什么要读书,他的老师回答,读书是为了去做官赚钱。王阳明当场就否决,说读书是为了当圣贤。他的老师听了,吃了一惊,认为他胸怀大志,日后必成大器,并对他说读书可以做任何事,即可做官发财,谋取生计,也可以悟千秋之道,成就圣贤之位,所以事无绝对。而老师的这番话,也影响了王阳明的'这一生。为了成为圣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守仁,并以此明志,立志成圣。为了悟道成为圣贤,他在新婚那夜跑到了荒郊之外去观竹悟道并且在那里坐了一天一夜,终于成功悟道,一朝悟道。后来,他又加入了儒家学派,并将儒家发扬光大,让其到达了最顶峰的地步。但却因为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和他加入了其学派的缘故,他的成就没有人去承认,最终与圣贤之位擦肩而过。

  王阳明是个令人可歌可叹的人物,本可成圣却生不逢时,其成就不被承认,天妒英才啊!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5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梁山伯的女孩,既聪明又漂亮。

  有一天,他问父亲,说他想去求学,父亲说那都是男子干的事情,不让祝英台去。祝英台非常的伤心,于是她的丫鬟就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说英台,我们男扮女装,一起去吧。英台非常的高兴,于是他们扮成男扮女装的样子,还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就去父亲的房间里了。他们来到了父亲的房间里,连父亲都没有看出来,由于拗不过祝英台,所以就让他们去了。

  在求学的'路上,银牌遇见了梁山伯,于是他们一起就去求学了。在学校里,他们两个是一间房间,于是英台为了不让发现,它就在两床之间放了一盆水。并告诉梁山伯睡觉要老实,梁山伯很听话。可是这也比不过聪明的师娘师娘早就知道了这个秘密。有一天是娘让祝英台去他的房间一趟中台去了,才知道原来是娘早就发现了。但是他却请求师娘别告诉别人是娘娘,不过就答应了。

  这一天,祝英台的父亲给朱英台写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到他的父亲病了,让他回去一趟。祝英台只好乖乖的回去,在回去的路上,梁山伯和师娘一起在送祝英台,在路上祝英台给梁山伯说梁山伯,我们家有一个九妹跟我长得非常的像,到这学期期末你去我们家提亲吧。梁山伯就变答应了,因为他非常喜欢祝英台这种模样。

  英台到了家发现父亲的病早就好了,父亲面说,既然你已经回来了,就不用去了,就待在家里等着去马家提亲吧。英台非常的伤心,但父亲就是不让他去求学,也不让他见梁山伯。就这样,梁山伯变气死了,他临死的那天晚上对他的吓人说,他死后一定要把他埋在祝英台和马家的路上。

  去马家提亲那一天的路上,下起了倾盆大雨。祝英台的丫鬟告诉中他,这就是梁山伯的坟墓,听到后,祝英台跳下花架就奔过去,跳进了坟墓里。雨过天晴,白云飘在空中,出起了七色彩虹。坟墓旁有两只蝴蝶一直围绕着坟墓转。从此大家就把蓝色的那一只叫做梁山伯把粉色的那一只叫做祝英台。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6

  提起荀彧,大家并不陌生。荀彧,字文若,他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

  荀彧年少时便很有才名,被称为“王佐之才”。辅佐曹操之时,他的很多战略和战术,得到了曹操的赞赏。如“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携天子以令诸侯”。他治国如萧何,谋略如张良。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也”。

  他忠心辅佐曹操,在他心里,曹操是汉丞相,辅佐曹操便是为大汉尽忠。然而,曹操在群臣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有群臣进谏赐曹操为王,加九锡以彰功德,冕十旒,乘金车,驾六马,出入用天子銮仪。此时荀彧便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说,高祖皇帝在创大汉时便定下律法,异性不可称王。

  然而,衮衮诸公,碌碌汉臣,却都坚持要献帝进曹操为王。此时,他心灰意冷地离开朝堂。昔日他忠心辅佐曹操承天道,伸大义,以为曹操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他现在明白了一切。

  两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分道扬镳。曹操对荀彧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荀彧在曹操心里没有利用价值了。

  荀彧错把自己的.一生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从曹操一无所有开始辅佐,曹操对他推心置腹,他对曹操竭忠尽智。可曹操毕竟是君,他毕竟是臣。他从希望走向失望再到彻底的绝望,他心中的悲哀又有谁知道呢?一代名臣从此便落幕了!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7

  庄子,一个战国时期的奇人,人们不了解他,甚至于他的生卒年都没有记载。而庄子的思想,却影响了中华几千年,庄子的思想源自老子,而又发展了其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了。“道”即有形又无形,“道”生万物,“道”便是一切的开始,也是一切的终结。

  庄子的资料少的可怜,而我们所研究庄子也只能通过《史记》中仅有的史料和一本《庄子》。提起《庄子》,古今学者无不叹异,有人说过庄子的文章“一等战国文字,为习气之所使,纵横跌宕,奇气逼人。”鲁迅先生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同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据记载庄子名周,宋人。与孟子同处一个时代,只可惜两人不曾相识,不然将会产生多么激烈的火花。我是喜爱庄子的,为了他那一种恣肆的逍遥,或许是我太缺少的东西吧!物质文明的世界给我太多的压抑。

  《庄子》一书中,那些另人惊叹的奇幻想像,那包容天地的奇“气”,让我们在读的时候,不仅为它赞叹,神游其中,不知那是真实的世界还是虚幻的世界。

  而庄子的深刻的哲思也正包含在这些想像当中展翅千里、扶摇直上的鲲鹏和斗于蜗之左右角的触氏与蛮氏,这是庄子穿越时空界限,无古无今、无生无死的境界。

  而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而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中国的历史上多了几个飘然物外的隐人名士。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作文 篇于谦,明朝洪武三十一年生人,官至太子太保,同时身兼我的偶像。

  于谦的仕途是一帆风顺,四十余岁就已经是三品的兵部侍郎了,如果他安心过日子,可能能混个尚书退休。可是天不如人愿,很快,异族骑兵重振雄风,蒙古铁骑冲进了关内,围困了都城北京。这时,大部分官员主张学着宋朝,退到了南都南京,守住半壁江山,于谦却坚持要守住北京,受到了皇帝的赞赏,被任命为北京最高军事统帅。在于谦的率领下,蒙古铁骑又被击退,被迫回到漠北荒原。

  后来,于谦被小人陷害,在刑场被处死。在牢里,他的附属们都惊慌失措,有的出钱买通权臣,有的那声喊叫,请求面见皇上,有的跌坐在地上,失魂一般一动不动……可他却是稳如泰山,不但不向小人屈服,还写下了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最后,英勇就义。

  于谦不但文武兼备,不屈不挠,而且还是个大清官。他死后有官员去他家抄家,却只见满屋破布,于谦的妻子儿女,仆人随从全是布衣平民的样子,身上破烂不堪。官员们不信于谦这样的大人竟一贫如洗,便探头探脑地四处张望,最后真让他们找到了屋后有一个封得严实的木屋。官员们大喜过望,打开门后,里面竟是皇帝赏给于谦的华丽服装,尚方宝剑和一些皇族送的古玩器物。官员们不禁惭愧不已,各自离开。

  我心目中的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智勇双全,有胆有识,不畏权暴,清廉公正。你喜欢他吗?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8

  历史长河浩瀚如大海,在这漫漫的五千年间出现过不少历史名人,由以忠诚出名的赵云、也有以老奸巨猾出名的秦桧。但我不喜欢爱国的`屈原,也不喜欢心狠手辣的曹操。我最喜爱、也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是神机妙算的三国著名军事家——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顾茅庐”……这些故事无一不表示了诸葛亮的才智多谋。但我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的故事是“空城计”。

  诸葛亮在众人慌张不已时能镇定自若,设下空城计,这是多么了不起啊!当时大部分军士去运粮食了,城中只剩五百军士,但司马懿却已经引领大军来进攻了。诸葛亮灵机一动,令人大开城门,并叫几人去城门洒水扫街,装作旁若无人的样子。他又领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上望敌楼坐下抚琴,一书童在旁握宝剑,一书童轻摇毛扇。司马懿看到这一幕,以为城中有埋伏,便快速撤了兵。就这样,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了全城人的命。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他能在最危险的时刻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险为夷,并保持镇定。甚至在临死前,他都担心国家的安危,让我感动不已。他就是在我心中最忠诚、最神机妙算的军事家——诸葛亮。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9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著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10

  “我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我国的历史人物令人敬佩;如诸葛亮,花木兰,荆轲;今天,就让我们听听历史人物的事迹;”主持人宣布“历史人物故事会”开始,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本次活动拉开了帷幕。

  同学们的故事丰富多彩,有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有讲《匡衡凿壁借光》的、有讲《荆轲刺秦王》的等等。同学们在台上大显身手,有的激情满满、神采飞扬,有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教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雷鸣般的掌声此起彼伏。通过评委公开公正评分、复评,最终,郝天欣同学的《唐玄宗开元之治》获得了一等奖,吴博同学的.《诗仙李白》和徐元方同学的《纸上谈兵》获得了二等奖。台下同学们纷纷点评,说几位获奖同学讲故事时姿态大方、故事完整、感情饱满。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畅谈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总结,这不仅使同学们看到别人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还使大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次活动,从策划、组织到点评、采访,都是同学们自己完成的,这样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同学们的合作、交流、组织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11

  最近,我从书本上认识了孔子这个古代人物。孔子是“先秦诸子”,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幼年时的孔子家里十分贫穷,而他的父亲是名士兵,却不幸在战争中被打死,幼小的孔子和母亲为了生活只能四处乞讨。孔子从小受母亲的熏陶和教育,在十五岁时,孔子已学会“十五志于学”,大概在十六七岁时,已懂得一些礼节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孔子自己说:“三十而立。”就是说,孔子在一生学习的道路上,从十五岁立志于学,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打下坚固的基础。后来孔子又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他所描述自己一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境界。这个基础,对孔子一生的事业,一生的为人处世,都是有着决定的意义。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从中看出,孔子对“仁”有一定见解。孔子认为,一个人想要达到仁义的境界,必须做到孝,忠,恭,义这四方面。孝,主要指尊敬长辈,尊敬兄长。忠,指对人,特别是对上尽心尽力,诚实负责的态度。恭,即对已庄重严肃,对人谦虚和顺。义,就是仁的中心思想,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为”。以勇即见以勇为。其中很多可以用社会主义原则加以改造,从而成为我们今天的有利于工作学习修养的美德。孔子把体现了个性的道德品质的人叫君子,他认为君子是个人道德发展的高峰。孔子认为要想成为君子,必须懂得道德,懂得道义,懂得仁,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

  孔子提出的理论和思想,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从而使国家变得更繁荣昌盛!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在历史的长海中,史册的记载下,总有耀眼的银星闪烁着炫目的光彩。

  岁月的痕迹,历史的沉淀,闪烁着永远的记忆。

  而他,则是历史铜镜中泛起闪烁夺目的一缕金光。

  他遨游过浩瀚大海,怀抱过巫山云雨。一直有这样一条不屈的河在他心中尽情的流淌,带着无数的独出怨愤,奔向生命的尽头。或许,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悲怆的长诗,却字字渗透出他的高洁、忠直。

  他的悲剧,是一个正义与邪恶的悲剧,在暗无天日的年代,举世皆浊,只有他,睁着悲愤的双眼看鸿哀遍野,西风残照,他宁折不弯,最终选择葬身江底,才结束那种惨象,心怀远志却无能为力的折磨。

  所以,当他以死言志,他所悲愤的景象仍在上演。

  他的一生,一直沿着“忠君爱国”向前延伸。当被流放,他所牵念的是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哪怕是在投江的瞬间,他的信念,始终对楚国不离不弃,他的忠贞给他带来的不是嘉奖与荣誉,反而是一生的悲怆,在他的心中,品行高洁是鲜花香草,而他,在我心中是香草,万世景仰,他的《离骚》此起彼伏,一唱三叹,可是思想终归是思想,黄昏已至,深夜不远了,他感叹,一步一步地走着,看着迫近的'黑夜,世间的荒芜,他投身汨罗江,最后交灵魂变成傲立的梅花。

  理想、信念、生命与诗歌,象巨石激起千层浪花,可他却不知是否会有人会因此觉醒,无论结果如何,他已经被这个他曾经生活过的大地上的人们永远地铭记,历史的水声幽幽地朗读着他的诗,我的眼前浮现的是他看夕阳在天边沉落的景象,画卷中的他,永远那么飘远,那么凛然,仿佛只有我能读出他的悲伤!

  无论时光流逝多少年,他也一直占据着我心中一块叫做“尊敬”的领域,在这,他的品行,他的精神让我的血液有了更为强劲的力量,又在我年轻蓬勃的身体中流淌不息,直至永远。

  不知用什么语言才有资格来表达我对他的尊敬,只有在心里,默默地怀念他,他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屈原。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古人不远,历史铜镜中最闪烁的亮点是屈原……。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12

  挥一挥羽扇,纶巾长袖,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写下对蜀汉最深重的炽愿,笔落人息……

  他可以与孙权为伍,在江东独称一方;他可以与曹操共事,一统天下,享受荣华富贵……他没有,在高官俸禄与安逸中,他选择了赤胆忠心,他没有碌碌无为。

  刘备,一个懦弱到只剩下哭的君主,三请,便出山,辅佐。刘备何德何能,几次负他的劝规,结果呢?痛失栋梁之材庞统,被刘璋欺凌屈辱。因为刘备,十万大军毁于一旦,被刘逊火烧连营十百里,他不曾劝过刘备吗?但刘备呢?义气用事、懦弱,除了仁慈,刘备他何德何能哇?死之前,刘备告诉他,只有他可以一统天下。此后,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精忠报国,光复大汉。他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给历史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但天妒英才,一场大雨索要了他的性命。伏龙,沉睡在五丈原中……永远永,远。忠心,才是令历史永恒的全部。

  他,便是诸葛亮,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最忠心的一刻,永远的诸葛亮。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13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祖国,用毕生精力报效祖国。

  祖国的强大与和平,同爱国主义者的奉献与付出是分不开的。詹天佑创建了我国的第一条京张铁路干线;茅以升在敌人的洋枪洋炮下建造了钱塘江大桥;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上做出了不菲的贡献;钱学森以自己的`科学知识报效祖国;黄继光。周□。董存瑞。刘伯承。刘胡兰等烈士为战争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且还有许多无名英雄在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努力!

  而在中国璀璨的诗篇中,也缺少不了悠久的古代文化。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医学家。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中华民族增添了许多光彩,孔子。孙子。司马迁。李白等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每一次仰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每一次唱起庄严的国歌,我的心里便想起那些让人感动的历史人物。

  我们为中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英雄们自豪;我们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感到骄傲!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14

  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大政治家,他曾经为魏国制定过法律。他的威望在当时各国之间还是很强的,当时魏王总是派他出使各国,他也走遍了各国,思想上也吸取了很多不同的建议。但是他主张的和齐国、楚国联合,但是魏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就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在回到楚国之后,惠施也是十分好吸取思想上面的知识。

  惠施继承的邓析的“明辨之学”,他的观点是自己的,叫做“合同异”。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可以算的上是对立和统一的。这些面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因为在任何事情上,都会有着对立的一面,而惠施的眼光就从对立的一面跳到了一样的一面。这是对立又统一的世界,许多的对立面中总会有着相同的地方。他的这些看法在中国古代的逻辑界中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他的看法跳脱出了事物都是有不变性的看法,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看这个世界。

  惠施的“历物十事”就有着这些东西的看法和思想,事物有着相同的点也有着不同的点。他敏捷的思维也为后世人留下了一些物质上的宝藏,在不同的事物中找寻相同的点,以及事物的大小也是有小同和大同之分的。这些看法都是惠施领悟到的,他既否定了不变的思想,同时也支持了在不变中找寻变化的思想。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15

  我国历史风云人物数不胜数,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就是屈原,他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之一。在战国时期,称雄的秦朝要攻打六国,那时楚国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王的左徒官极力以各种办法来抵抗,后来被秦王用离间计迫害流放,在流放期间仍旧关心祖国关心人民憧憬着楚国的强大抵抗秦国,后来楚国被秦国白起攻灭,屈原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屈原视死如归,迫切摆脱困境,最后投江而亡。

  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为了纪念屈原,后来成为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如今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为吃粽子,赛龙舟。是相传当时人们架着船,把好的'东西投到江里,为了不让鱼虾去咬屈原。

  最让我感动的是屈原的精神,他的经历很受人感动,屈原视死如归,为了真理,为了理想,以死明志,这种精神是热爱祖国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坚持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宁死不屈的精神。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屈原故事是悲惨的,但“屈原精神”永远是伟大的。当前正值二十一世纪初,中华民族迎来了腾飞复兴的重要时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屈原精神”是一面不朽的旗帜。高举“屈原精神”这面旗帜,我们要好好学习,热爱祖国,焕发每个人爱国报国的热忱,焕发每个人刚正不阿的正气,焕发每个人求索创新的壮志。道路虽然坎坷但正像屈原写的那样: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中国人民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步调一致,不懈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定能实现的。

  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作文 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他的诗句,他爱好游山玩水,给人们留下了一篇篇千古佳文,被人们称之为“诗仙”,他就是李白。

  李白在我的眼中,是个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人,然而唐玄宗只让他侍诏翰林,做文字侍从之臣,当时,皇帝沉溺杨玉环的美色之中,不管百姓之疾苦,国家之安康,都在李白的诗中流露出来了。

  有才华却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空有一身才华,却遇不到懂“我”之人,不能才尽其用。

  我眼中的李白,是个爱写山水诗的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些都是用夸张手法写的,因为这些诗句,他写的诗成了浪漫派的风格,字里行间,处处洒脱。

  李白刚奔花甲就与世长辞了,一颗古文学之星陨落了,但人虽已经离世,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永传不朽的诗句。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04-21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06-24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精品]06-25

(精选)历史人物作文04-04

历史人物作文[精选]06-10

(精选)历史人物的作文10-04

历史人物作文03-05

历史人物的作文【经典】05-22

历史人物的作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