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话题作文>人物作文>历史人物作文

历史人物作文

时间:2024-06-10 08:12:26 人物作文 我要投稿

历史人物作文[精选]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人物作文[精选]

历史人物作文1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富兰克林,他用实验证明闪电不是“上帝之火”,而是一种物质。

  在200多年前,人们不知道闪电是什么,有人说是“上帝之火”,有人说是一种毒气在空中爆炸的结果。

  富兰克林不相信这些说法,他认为闪电是一种物质,和静电相似。所以,他决定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这个观点。

  他带着儿子在雷雨天去户外放风筝,风筝是用绸子做的,顶端是金属线,下面有绸带、绳子和钥匙。

  一道闪电劈下来,绳子上的纤维树立起来,富兰克林碰了一下钥匙,手一阵发麻,“是电!”他高兴极了。

  富兰克林成功发现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还从“金属棒的尖端会吸收电流”的原理出发,发明了避雷针。

  富兰克林真伟大!用放风筝的实验证明了雷电是自然现象。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充满了无数的奥秘。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像富兰克林一样,用科学的态度去解决大自然的未解之谜!

历史人物作文2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历史人物。谋士张良、大将卫青、史学家司马迁……其中令我最感动的还是爱国楷模——岳飞。

  岳飞是宋朝的爱国将领,他从小练武,拜周侗为师,善使一杆长枪,其他武器也是样样精通。他一心想打退当时进逼中原的金兵,迎回靖康之变被俘的.钦徽二宗。岳飞英勇善战,金军一看到“岳家军”的旗号,无不闻风丧胆。

  岳飞十分关心自己的部下,与部下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每当报战功时,他总不把自己那杀敌无数的儿子岳云报上去,却让其他部下升官。许多人看不过去,都去想岳飞请求加封岳云。岳飞并没有因为岳云是自己的儿子而照顾他,而是把他与部下一视同仁。所以岳飞深受部下爱戴。

  同时,岳家军纪律严明。每当岳家军行军驻扎在老百姓家附近时,岳飞就命令部下“冻死不拆百姓房,饿死不抢百姓食”。这么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自然也是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秦桧等人嫉妒岳飞的声望,“精心”为岳飞罗织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最后,岳飞被害于“风波亭”,享年39岁。

  岳飞的事迹令我十分感动。他一心为国,奋勇杀敌,被评为中兴四将之一。岳飞从小就立志救国,苦练武艺。母亲怕岳飞贪图荣华富贵而忘了自己的祖国,于是便用针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字不仅刺在岳飞的背上,更是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岳飞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练习武功。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不受干扰的练武。他的心里只有一个目标——精忠报国。而现在的我们却没有岳飞那样的恒心和毅力,做一件事有头无尾。虽然有了自己的目标,却又不想去努力。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又怎会有收获呢?

  岳飞一生,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收复宋朝被金占去的幽云十六州,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现在的我们虽然不需要上战场,但是我们却必须时刻怀揣一颗爱国心。对国家拥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祖国会成为世界强国。那我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历史人物作文3

  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圣贤先师;培养了三千多优秀的弟子;他的一生对中国的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著作《论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是您——孔夫子让我明白了不少人生的真谛。

  我曾经在书中我曾经无数次看见过您的面容,那是的您多想一位严肃的智者,但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宽容大度。我多么希望可以看看您,听您演讲一番。

  我也曾经幻想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我和您一起品味着《论语》中的.一字一句。您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思考就会毫无所获。您的话很有道理,一个人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是需要有个过程的,如果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从而一无所获。就从这一个普普通通的一句话能感受出孔子对学习方法的重视,也显示出孔子的聪明。

  孔子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并不是虚有的,而是有着行动的。有一天,孔子拜师襄子学习乐曲。一此孔子从师襄子那里学会了一首曲子,就一遍一遍的练习。师襄子几次提醒他可以练习别的曲子,但他并没有停,总是在练习明白这首曲子的技术,用意,形象,最终他终于领悟了。从中我又看到了他的那种虚心。

  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孔子就是这样,不仅象有名的人学习,更经常象普通人请教,从他们身上吸取知识和力量,不断丰富自己。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都是他的切身体会。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至圣先师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人。他的仁爱思想,更是世界文化的主流。你能够想象没有孔子的中国吗?

历史人物作文4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我最喜欢的三国英雄--诸葛亮

  我对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这两本书印象最深刻。

  《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忠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其中我最敬佩与崇拜的那就要数诸葛亮了,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吧!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

  诸葛亮死后,后人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晋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凭吊,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名楹佳联。在这些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其中,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位于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这里景色幽雅,建筑别致。武侯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从这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内古柏苍郁,殿宇雄伟,这里也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此外,“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有“武乡侯”诸葛亮的陵墓,当年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后就埋葬于此,这里的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可谓对诸葛亮一生盖棺论定了。该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历史人物作文5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影响了多少人,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但是依然成就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名声显赫的。他的智慧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他的处世之道,令世人千古传颂。他的“诸葛孔明”,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皆碑,妇孺皆知,并且广泛传颂的名字。

  之所以这样,我想就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和他所带来的经典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持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意料之中,还没出来之前就已经想好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他的想法,深不可测。三国鼎立中,刘备是弱方,但他却主导了整个格局,归功于谁?诸葛亮,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中一场“借东风”就能可以渲染出的?更何况那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一种“大智慧”,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综观诸葛亮的一生,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是他对刘备忠心耿耿的`表现,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最终北伐未能成功,逝世五丈原.

  诸葛亮,他的忠贞、敬业、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

历史人物作文6

  自古便有句老话:“清官难断家务事”,说的是无论多清廉的官,面对自家之人也难免要“放开一点”,但有一人物绝非如此,他就是我的偶像:包拯话说一日包拯接到报案,说有一人欺男霸女、横行乡里,包拯一听立即叫人去查此人,但查出此人是包拯的亲侄子,当别人都在以为此事会不了了之的时候,包公竟将自己的侄子斩了,此份清廉请问历史上又有几位官员可以做到?如果从上述让您认为包公是个家庭观念淡泊、不孝顺父母之人,那可就错了。

  包公在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便辞职回家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出仕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其孝闻名于乡里。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包拯在朝为官时,大多官员趋炎附势,但包公绝不与他们同流合污。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出现过一件怪事;转运使王逵,向皇帝告状,告的是陈州(今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师苛剥农民,多收钱粮一事。但当时在人心目中任中师是个廉洁的清官,而王逵是个贪官。

  这是否是恶人先告状,诬陷忠良呢?包拯派人去调查,但当时许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势,不愿前往。包拯为了弄清真相,为民除害,毅然来到陈州。经过调查,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正是王逵,包拯回到京都将真相报告皇帝,并要求将王逵撤职,将多收钱粮还给农民。如此之事还有把贪赃枉法的商河县令李瑶当众打死;将贪官工将军石廷祚砍头;这样的事举不胜举。包公这种不畏权贵,誓为百姓讨公道的精神多么让人敬重,如果做官都如包公般,我们的.社会将多么的纯洁向上。

  包公,这样一位大清官,生于999年死于1062年,在世63年。包拯在家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也就是说,包氏如有贪官不得入祖坟,这话成了包氏永远的祖训。人家都说做人要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可我还是想说,我更喜欢包拯的刚正不阿,我们现在的国家社会同样大力倡导“反腐倡廉”,像牛玉儒、任长霞一样的好官也会像包拯一样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包公我的偶像,我敬佩你的不徇私情,学习您的孝行,更加赞扬您的不慕权贵的精神!正因为您青年时期的努力刻苦的学习才能考中进士,我也要打好文化基础,长大以后也一定要做一个像您一样的清正廉洁、执法严明、精忠报国的好官。

历史人物作文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众多,但唯有三国时的英雄曹操最令我敬佩。

  《三国演义》把曹操描绘成一代奸雄,于是很多人就用一个“奸”字去评价他,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诈虚伪的人物。这种评价受了“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我认为这样评价是有失偏颇的。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可说是历史上一个不折不扣的“风流人物”。曹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他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没有种困难能够使他消沉,没有一个困境能够把他打倒。是的,曹操能够笑对困境,这就是很多英雄人物都比不过他的地方。

  曹操一生中败绩很多,可有谁见他气馁过?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这些战役中,曹操一次比一次败得惨、败得透,但曹操都能在这些困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乐观的态度,并且能够迅速振作起来,甚至还能够马上组织起反攻。我们看不到曹操的眼泪,相反我们能够听到他失败之后的长笑,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曹操败得最凄凉的`时候,莫过于“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孙刘联军使用火攻,使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可他在逃亡中仍是镇定自若,大笑敌军缺智少谋。

  《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写得特别有戏剧性,每逢曹操大笑都会再遇到敌军的攻击,给他以雪上加霜的打击,可他并不气馁,就像遇到关羽,他依然镇定地用“情义”二字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在我们熟悉的历史中,可与曹操此种败绩相比的还有项羽败走乌江和刘备被火烧联营。可项羽战败自杀,刘备一蹶不振,两人双双抛下了大好前程。而唯有曹操,用笑声镇住了一切困难,用失败后的“星星之火”,重整三军,卷土重来,燃起“燎原之势”,终于为后代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业。

  曹操是一个在失败中成长、在笑声中坚强起来的伟人。所以,在繁忙而残酷的战事之间,他还能乐观地写诗抒怀,其诗“苍凉雄健,才华纵横”。诗中展现的宽阔胸怀,无人可比。如此文韬武略、胸怀宽阔,历史上又有几人?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曹操或许也有一些缺点,但是他能够笑对困境,能在困境中用积极的心态战胜困难,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笑对困境最风流,曹操不应该只是戏曲里的反派角色,还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大家以为呢?

历史人物作文8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他对中国政治及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影响了中国后世的人两千多年。

  汉武帝执掌皇权54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皇位生涯中,他开辟中国版图,和匈奴打仗打了44年。汉武帝不可能光靠一个人,再伟大的皇帝下面都有聪明的臣子,在汉武帝时期,这个时期真是人才济济!比如说:卫青、霍去病、李广、汲谙、东方朔、主父偃等等。这些臣子们都为汉武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卫青、霍去病、李广这三人在跟匈奴的战争中,体现了他们的军事才能,卫青骁勇善战,霍去病后生可畏,李广老当益壮。其实,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统帅,真正的将帅是汉武帝,汉武帝对军队控制能力特别强,在匈奴战争当中,汉武帝坐在车上指挥将领作战,将士们都很勇敢,一次又一次打败了匈奴。由此可见,汉武帝的智谋和果断成为将士们的支柱。

  汉武帝是后世人们评价很多又有争论的皇帝,有人说是明君,有人是暴君,我认为汉武帝既是明君,又是暴君。他明的是招揽人才,开阔疆土;他暴的是随便杀人,疑神疑鬼。

  汉武帝晚年,一场“巫蛊之祸”使得汉武帝永远失去了他的'太子刘据。汉武帝听信小人谗言,错误地认为太子谋反,就想把太子抓起来审问,其实,太子并没有谋反。太子的军队被打败以后,太子就和他的两个儿子开始逃难,守城的田任便把太子放走了,这时丞相刘伯敖追了过来,查到太子逃走了便盘问田仁,这时,丞相身边的一个人也为太子求情,这事被汉武帝知道了,汉武帝龙颜大怒,想把太子追回来,于是把田仁和那个为太子求情的人杀掉。太子刘据逃到湖县……这事牵连很大,太子自尽,两个儿子被杀,田仁和为太子求情的人被杀,仁安被杀,卫子夫自尽,这事发展成几万多人被杀,汉武帝的暴行使他受到了丧子之痛。

  “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既是明君,又是暴君,作为皇帝,他是成功者,作为人,他是失败者,汉武帝是政治家,是中国文明的始祖!”

历史人物作文9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在这五千年中涌现出许多伟大的人物,其中,最让我敬佩的人物要数三国中的“常胜将军”——赵云了。谈起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时,我必须会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赵云!”

  我喜欢赵云,最主要是因为他时刻为天下百姓着想,并且认准明君就死心踏地的跟着他,决无二心。赵云年少时投奔袁绍,尽管袁绍势力庞大,可是个昏君,不听忠臣直言劝告,只听奸臣花言巧语,赵云放弃高官厚禄,毅然离开,几经周折,投奔刘备。当时,刘备势单力薄,连吃败仗,可赵云没有离开,决心帮忙刘备脱离苦境。在长板坡时,赵云为了留下一点刘备的血缘,为了蜀国的将来,赵云领着二三十个军士闯入曹军去救甘夫人和阿斗。当赵云寻到阿斗时,已只剩下单人单骑,鲜血洒满战袍,可赵云不顾生命危险,把阿斗放入战袍中,又打入了曹操百万军中,就在他身负重伤的情景下,力斩曹操五十多员,最终,赵云把阿斗完好的交给刘备。

  赵云一生立功无数,并且每一次战斗都不会失败真是十分的厉害,好像年终时有70来岁,在当时能活到那个时候是十分的不容易。要想身体强壮也仅有一个办法就是习武,不习武的谋士死的比较早的`有曹操手下十分得力的军事郭嘉。在赵云60岁以后,又有敌人来犯,赵云请战说:“这是老将军的最终一战,刘禅允许。在在战场上赵云连斩了魏军的4位将军,还活捉了一位勇气十分的可贵,十分的可赞扬。当时的赵云已经是个年迈的老人做到这一点十分的不容易。

  赵云赤胆忠心、智勇双全,令敌将闻风丧胆,他的英雄事迹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他真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历史人物作文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上百,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说,孔明算得英雄,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千年难遇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了这一点。然而,我认为他完全可以有更大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他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地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孙权则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我认为,三国英雄,曹操莫属。

  我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姓刘者可当帝?曹操的一生,有不少罪过和错误,但正如鲁迅所说的。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他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除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还称王不称帝,说“天下为定,不得遵古”。是多么有先见之名!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一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二心的,把那些动摇份子都给我揪出来,而曹操没有。曹操发现这些一堆书信,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做得很漂亮,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因为曹操很清楚,他是以弱胜强,老实说,自己心里都没底,何况大家呢,这勾结袁绍又不是一个二个,三个五个,可能是几十个,上百个,这都清算不过来,何必要清算呢,这个人情,曹操做得很好,曹操当着全部人的面把这些证明全部烧毁,让大家放心,跟着曹某,只要衷诚,以前的事我不知道。可见他的政治才能甚高。曹操很会装糊涂,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的天下。

  他还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火烧赤壁使他元气大伤,但他毫不气馁,真乃帝王之大气也!然而,败仗并不能掩盖他的计谋。也有书说道,空城计乃曹操所设,当时,一个叫郭冲的人十分崇拜诸葛亮,才编是诸葛亮出的空城计。

  他又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

  他还有好多的.故事,什么望梅止渴,煮酒论英雄,割须弃袍,割发代首,败走华容道……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也有自己的缺点。他太多疑,误杀吕伯奢,成为后人反感他的重要原因之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有一点自私。他梦中杀人之事,也足够凶狠。因不信任华佗,将他杀害,自己也因病去世。可是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那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总之,我认为,三国英雄,曹操一人而已!总之,曹操是应该给其一个公正的地位的时候了,就象文革以后,咱们也给刘将军等人平反一样,咱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看法,用事实说话。不能人云亦云。这样,咱们的社会才会更有发展。最后,我得出结论,三国鼎立初期的英雄人物中,唯操尔。曹操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榜样!,我永远以他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历史人物作文1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题记

  自古以来,人们都赞赏文人墨客,而不看好军事家,即使偏爱军事家,又看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一类。就像《三国演义》一样,人们喜欢诸葛亮,喜欢刘备,而憎恨曹操。

  但我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我觉得像诸葛亮一样有才华,却无统治的魄力的人不可取,像刘备一样遇着点事就哭哭啼啼的人更不可取。在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曹操这样的人。

  曹操是一名政治家,他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勇气;也有着先见之明,他知道天下为定,不宜称帝,而要称王;他更擅长“ 攻心计”,当官渡之战后,袁绍败退,曹操收获了许多写给袁绍的信,其中不少是自己人的,他知道,给袁绍写信的人不止一两个,而是上百个,如果一一查清,只会动摇军心,于是他一封信都没有拆开,只是付之一炬,全部烧毁,从此他的兵卒都死心塌地的跟他了。曹操也是一位文学家。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在《龟虽寿》一文中更是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样的豪情壮语。

  当然,曹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有作为的军事家,在诸多战役中大获全胜,特别是官渡之战,至于赤壁之战,我想杜牧说得很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不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也有一些缺点:他太多疑,以至于误杀吴伯奢;他太自私,“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的功应大于过吧,他理所当然应是一位明君。

  在当今社会,有谋略、有才华的人固然很多,但大多都是等待伯乐来发现,渴望像诸葛亮一样有人会赏识,会成就“三顾茅庐”的佳话。但这是理想中的生活,现实毕竟是残酷的,是处于激烈竞争中的.,这需要我们能像曹操一样,敢于勇立潮头,劈波斩棘,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成就人生的功绩。虽然,我们不能成为帝王将相,可努力了、付出了、奋斗了,可以让人生无憾。如果千里马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自己尝试走出去,那人生的价值也就没有体现的舞台和机会了。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敢于冲破束缚,欣赏他有勇有谋,我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像他一样,展现自己,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生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

历史人物作文12

  他用一支笔,沉香亭下,举杯邀月,挥笔成章,吐尽了半个盛唐繁华。放逐青山绿水笑颜间,对月疑霜思乡,碧玉金殿,贵妃甘研磨,力士愿脱靴!千万人的惊羡,赞美,仰慕化作片片桃花绚丽一世。

  李白,在那个繁华似锦的年代里,没有像凡人想得那样只知道舞文泼墨而是对月独上秋瑟商楼,虽壮志难酬注定只能花月下的对饮三人,但却留下了心灵的一方净土,决不须眉折腰,赢得了万古流芳。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高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从不轻言放弃,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把一切的豪情壮志寄以诗为乐,尽管是长安细雨,朝廷闲花,仍刚正不阿绝不趋炎附势,将自己化作了无数雨滴与鲜花,落进了千家万户。

  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他的坚持如一棵荒漠里的大树扎根万里,将树尖直戳云霄容不得一丝偏执,茂盛的青葱树叶炽热地燃烧着理想与期翼。我喜爱他,正因他满腹才华“酒如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也因他飘逸洒脱,放浪形骸,即便无人赏识也不气妥,不慕荣利与清酒共醉卧的铁血丹心,豪气万丈!

  “繁花落尽见真淳!”古人从不曾远去,千年后,我站在这里,感受着葡萄酒香,壶杯交错的情感,品味着寻白鹿,访天姥的畅快,颂读着八音三叠流水声调的'诗词,感你,悟你,靠近你——真挚单纯,霸气豪情的精魂!

  千年的风风雨雨被历史的车轮无情滚过,肉体纵然逝与那古时,但那一缕缕诗风仙骨与世同存,与明月共依。古人不曾远离,李白亦如此。举杯邀月,独上西楼!

历史人物作文13

  陈策,是宋时的建昌南城人。有一天,陈策去集市上买了一匹骡子。这骡子精壮精壮的,毛色发亮,走起路来四只蹄儿像翻花。喜得陈策连声说,好骡好骡。他就只会说好骡好骡。第一次用这骡子,是要从西城运一些丝绸到他的铺子。伙计将鞍放上骡子的背,想不到骡子突然暴怒起来,上蹿下跳,连鞍都摔在地上,把几个伙计吓了一跳。

  这骡怎么了?伙计把骡捉住,又试了几次。只要鞍一上骡背,它就发怒一般暴躁地蹦跳。“这是一匹伤鞍的骡,老主人整的。”陈策说。骡不能负重,废物。邻居说:“怎么来,怎么去。”可陈策这个人不忍心这样做。受了欺骗,可他就这样认了。他叫伙计把骡子关到城外闲置的老屋子里,每天供给它草料。他说,就等它慢慢地老死吧。对畜生这样狠,真是畜生!他的儿子对父亲的做法很有些想法,他还是想怎么来,怎么去。谁都会这么想。但这个念头他不会跟父亲说,他有点怕父亲,所以后来做的事他都是瞒着父亲干的。他找到平时极相熟的一个人——驵。驵就是市场经纪人。

  他说,你想法把我这头骡子卖了,二一添作五,钱分你一半。这个驵答应了。机会来了。有一个路过南城的官人的马死了,便来到骡马市场,想再买一匹。驵瞄见了他,上前说,有一匹上好的骡子,因为负重时受了点伤,把背磨破了,主人要赶生意,急着把它卖了,你要不要看看?官人就随他过去。一匹精壮精壮的骡子,毛色发亮。官人连声夸,好骡好骡。驵说,就是背上有些伤,稍养一养就好了。骡子的背上有一些新鲜的血痂,是陈策的'儿子和驵叫人磨出来的。脱毛,破皮,见血,多痛苦。骡子凄伤,可它不会说话。官人和当时的陈策一样,毫不犹豫就买下了。他说,我的行程宽裕,暂不用它,只与我随行即可。陈策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可知道也已经晚了,那官人早已离开南城,已经离开五天了。陈策骑上马,沿官道追。日夜兼程,沿路打问。他花了两天时间,赶上了那匹骡子。那骡子见了他,不走了,挨挨蹭蹭要靠近他。想说什么说不出来,只知道犟着不走。陈策向官人行礼,说,这是一匹伤鞍的骡子,不能负重。官人疑心他舍不得这精壮的骡子,要反悔,就说,伤鞍的骡子我也要。陈策解下自己的马鞍,递给官人:不信,你试试。官人说,我不试。

  陈策叹一口气,我以诚待你,你却疑我欺诈,既如此,我在家等你。说完策马回头,原路归来。又过了三天,官人返回了南城。他找到了陈策,说,我来并非为讨回银两,特为谢罪而来。你待我以至诚,竟受我小疑。哎,惭愧呀!陈策这个人就是这个样子。

历史人物作文14

  大江东去,掀起的浪却淘不尽悲哀,眼泪随着沙石沉淀,纵有千年离骚,也抵不过伤感来袭。暮色正浓,江面愈发的清冷,汨罗江里传出流转千年的悲吟低叹,素衣独立,屈原的双眼满载悲伤,望向远山,此时夕阳正殆尽。

  一身清廉,却遭小人陷害。一心为国,却终为怀王流放。

  到处都是流言蜚语,他用一生所铸造的信任,终于在那些妒忌、不满的眼神里,瓦解的一干二净。他极力抗秦,企图用他的满腔热血,使楚怀王回心转意,没想到,这一切张仪早就做好了铺垫,故事只是无法更改的按照计划好的情节发展。贪婪的怀王看着即将划入名下的土地,满脸怒色的斥回屈原的提议。历史清清白白的流淌着,他站在汨罗江畔听风的悲歌。在时间那头的从前,他为怀王出谋划策,为国家之大业而操劳,如今,怎被成了这副模样。

  细雨打湿了流光。他仰头问天,天静穆不语。挥笔立就,满心的悲愤,源源不断的从笔下淌出《离骚》一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黑色的瞳仁透过黑夜,望着江岸,他看到了那个,昏暗的未来。

  无知愚昧的.楚怀王,在虚幻的花言巧语里做一个预谋好的梦。终于在一次次的挫败后醒来,才发现时间偷笑着不给他后悔的余地。客死异乡,成了每个楚国人的耻辱。

  楚国覆灭了,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丝牵挂,如同风中一根脆弱的蛛丝,被扯得生疼,终于是断了。在河畔驻足回望,终究是留恋还是放不下,哀莫大于心死。被楚国抛弃,无法回来,心却依旧在国都里流浪。

  天空有雁阵飞过,盘旋着嘶鸣,空气仿佛凝固,乍起的秋风,将他的素衣拂起。他生是楚国人,死也是楚国的魂,他与楚国已成了互不可分的一种存在,楚国没有了他这位忠臣,走向了无可奈何的灭亡,他失去了他所依赖的地方,不肯四处流浪,选择以另一种方式来祭奠这种失败。

  或许,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吧,汨罗江收留了他这颗满怀泪水的心,他的泪血,流淌不息,成了人们每个端午的缅怀。

  喜欢他,就因为,这种誓死也要与国家共存亡的精神。他是古人,却又似离我们很近,青青的艾叶,裹着的是一份忠贞不渝。

历史人物作文15

  “辛苦遭逢起一经,千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深浮雨打萍。惶恐滩上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我读起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都会心潮澎湃,眼前仿佛站着一位高大、眼中含着热泪、透着坚定的人出现在眼前。

  文天祥,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南宋已濒临灭亡。身为宰相,带领军队抗元兴宋。当南宋败局已定时,挺身而出,率领军队几次杀入敌营,又几次险遭被杀。在他负伤被送到元营,元朝宰相让他跪下时,他令为玉碎不为瓦全,喊出了:“如果我先当宰相,你就应该在我面前下跪!”这句话喊得惊天动地,震憾人心!它保住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它保住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坚强、不屈、无畏!临刑前,元朝皇帝、宋朝大臣对他劝降,以封他丞相为条件,而他却放弃了利益,选择了坚毅!在敌人的刑具面前,他没有退缩,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写到这儿,我不由得热血盈眶。他的死牵动着几千万南宋人民的心、几千万汉族人民的心、几千万炎黄子孙的心!

  遥想千古文人志士,著万卷书,书万卷诗,而壮烈可比文天祥者,仅夏完淳可比之;而坚勇可比文天祥者,仅辛弃疾可比之。他那“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写出了他的坚定不移;他那“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操;他那“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舒发了他的.宏图远志;他那“饿死直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他的坚定不屈,而他那“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更反映出他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不就是孔子所说的“有杀身以成仁”吗?

  每想到文天祥,我不为之感动,作词一首:

  酹江月念文天祥

  盛世远去,恨天公,不认烈士热血。

  走南战北,卫大宋,心存堂堂正气。

  烽火扬州,金辽元夏,唯有英雄雪。

  三江五湖,血溅地灵人杰。

  搵泪翠袖红巾,飞絮无情,陈宫与隋宫。

  乱世而出豪杰死,洒血强虏未灭。

  故国魂游,带血归乡,回至江南路。

  磁针石归,已见秦淮孤月。

【历史人物作文】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的作文【经典】05-22

历史人物作文02-15

(精选)历史人物的作文10-04

历史人物的作文08-09

(经典)历史人物的作文01-24

历史人物作文03-05

(精选)历史人物作文04-04

[精品]历史人物作文05-21

【必备】历史人物的作文05-30

历史人物作文通用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