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话题作文>人物作文>历史人物的作文

历史人物的作文

时间:2024-01-24 11:26:19 人物作文 我要投稿

(经典)历史人物的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人物的作文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历史人物的作文

历史人物的作文 篇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题记

  自古以来,人们都赞赏文人墨客,而不看好军事家,即使偏爱军事家,又看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一类。就像《三国演义》一样,人们喜欢诸葛亮,喜欢刘备,而憎恨曹操。

  但我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我觉得像诸葛亮一样有才华,却无统治的魄力的人不可取,像刘备一样遇着点事就哭哭啼啼的人更不可取。在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曹操这样的人。

  曹操是一名政治家,他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勇气;也有着先见之明,他知道天下为定,不宜称帝,而要称王;他更擅长“ 攻心计”,当官渡之战后,袁绍败退,曹操收获了许多写给袁绍的信,其中不少是自己人的,他知道,给袁绍写信的人不止一两个,而是上百个,如果一一查清,只会动摇军心,于是他一封信都没有拆开,只是付之一炬,全部烧毁,从此他的兵卒都死心塌地的跟他了。曹操也是一位文学家。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在《龟虽寿》一文中更是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样的豪情壮语。

  当然,曹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有作为的军事家,在诸多战役中大获全胜,特别是官渡之战,至于赤壁之战,我想杜牧说得很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不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也有一些缺点:他太多疑,以至于误杀吴伯奢;他太自私,“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的.功应大于过吧,他理所当然应是一位明君。

  在当今社会,有谋略、有才华的人固然很多,但大多都是等待伯乐来发现,渴望像诸葛亮一样有人会赏识,会成就“三顾茅庐”的佳话。但这是理想中的生活,现实毕竟是残酷的,是处于激烈竞争中的,这需要我们能像曹操一样,敢于勇立潮头,劈波斩棘,去开创自己的事业,成就人生的功绩。虽然,我们不能成为帝王将相,可努力了、付出了、奋斗了,可以让人生无憾。如果千里马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自己尝试走出去,那人生的价值也就没有体现的舞台和机会了。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敢于冲破束缚,欣赏他有勇有谋,我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像他一样,展现自己,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生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

历史人物的作文 篇2

  踏着青石路,我追寻着当年你留下的气息,水墨丹青,我依旧沉浸在你的过往之中。

  ——题记

  家庭背景的优越使你从小就饱览群书,书籍是你清新的诗词来源,也让爱国情怀在你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幼年时期,你随父母迁至东京汴梁。虽然你不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你可以划着小舟,嬉戏于藕花深处;可以跟着家人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你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子所不能欣赏到的风景,这为你的诗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你的词,你的思想,冲破了那个时代令人窒息的礼教。你用细腻的笔尖将风景绘于诗词之中,你大胆地歌颂爱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地体现出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你在词中流露出的感情,贵得其真。“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些词句,在纸上晕开了淡雅的色彩,绘出了你的如花姿容——似是那空谷绝美的兰,又似是那多愁善感的秋棠。

  你的人格和你的词一样令人崇敬。你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那一年,金兵攻破了汴梁,你流落江南,漂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你心力交瘁,曾经语新意隽,清俊疏朗的词风也被留在了回忆中那个繁华一梦的汴梁。凄凉、低沉之音渐渐弥漫了你的词句。你的心绪在“瑞脑消金兽”的烟雾里消失殆尽。同样的事物,一个隐逝在繁华之中,另一个却处乱世动荡之中,你的心境可想而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不必更多言语,心碎不思则明。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你“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你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你强烈的爱国情感,你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你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是那么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无奈国破家亡,你愤恨却无力挽回,于是满腔的忧国之心化作了短短二十字的'精华。《武陵春》、《声声慢》,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没有半点雕琢矫饰。最终,你还是在这样忧愁中离去,再也无法将思绪宣泄,可是你留下的不只是千古佳句,还有你不朽的精神。

  这就是我喜欢你的原因。踏着青石板路,淋着江南的小雨,你留下的文字之香若有若无,我在聆听你依旧在传递的心声,体会你温婉而伟大的胸襟……

历史人物的作文 篇3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曌”(zhào)字为武则天特别欣赏,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徐世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设法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

  显庆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由于则天武后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历史人物的作文 篇4

  在芸芸的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英雄人物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双手激荡起大大小小的波浪。他们轻轻的来了,又轻轻的离去,但那些有他们激荡起浪花却依然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我喜欢着他们,思考着他们,学习着他们。

  卧薪尝胆的勾践、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公正严明的包青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忠心谨谨的屈原……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但是相对于他们,我更加喜欢她,一个受着中国古代传统礼教的压迫下,仍能站起来撑起那片属于自己天空的“小”女子--花木兰。

  当社会要求这女子要三从四德、小鸟依人时,守着传统思想胶乳的花木兰却毅然德为了一个“孝”字披上了沉重的战袍,来到离家千里远的战场挥洒着热汗,忍着苦忍着累坚强的战斗着。在那种“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的恶劣环境下,木兰竟能保着性命,并得到可汗的赞赏,可见木兰心中不只是“孝”,还有“勇”与“谋”。木兰她站了起来,为天下女子做了榜样。

  我喜欢木兰,喜欢她的坚强、他的勇敢。她的故事就如同是一座灯塔,屹立在那历史长河的岸上,照亮了一批批巾帼英雄前进的道路。在男女平等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记她的故事,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干出一番事业,撑起那属于我们的那片天空。

历史人物的作文 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首词,写出了历史人物的兴衰荣辱,需要多大的气魄。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13岁登基,22岁君临天下,39岁一统中国。而他又及千古一帝与暴君于一身,评价不一,他创建的大秦帝国不可一世,可仅仅只存在了15年,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中华民族的奠基人。

  德国驻华大使康拉德赛茨说过:“中国是唯一一个不把其奠基人称作英雄,而看作为暴君的国家。”深深地刺激过我,秦始皇打破诸侯封建而建立的郡县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年,至今格局犹在。当秦始皇将历史的巨大车轮扭向全新的轨迹时,秦帝国自身却成了过渡王朝,成了先烈。有谁知道,一个人,在两千多年前,在飒飒风中,一统环宇,受着敌视与暗杀,在他身后,又有怎样的辛酸,这是真正的伟人啊。知道英文中china怎么来的吗?是秦的音译,在剑桥大学有专门的秦汉研究所,清政府有着殊荣吗?没有。诚然,秦始皇有他的'错误,焚书坑儒,可这也是无奈之举啊。六国秦虽然用武力征服,人心叵测,要不然祖龙一死,陈胜吴广就揭竿而起了,天下大乱。战乱谁最受苦了,是老百姓,是人民。毛说过:“百代犹行秦政法,孔学名高实秕糠。”秦始皇不带减速的紧急大转弯,把自己的大秦帝国从驾驶室摔了出去,而留在车里的人们,则继续前行,火车头朝着正确的方向驶向历史的未来。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秦始皇的一生,是缺乏理解的一生,帝王的性格让他变得多愁善感,谁也不信,这是封建帝制的悲哀,面对荆轲时,他又该是怎样的深思呢?面对高渐离他又该是怎样的怅想啊?面对一切他的敌人,他又能做些什么呢?杀仲父,烧邯郸,淹魏都,杀宗室。这是童年时在赵国流亡时的反映啊。到秦国又受到华阳夫人的挤兑,促成了他一生的复仇心理,他需要爱。纵观当今,世界纷争不断,利比亚、伊拉克、阿富汗哪一个国家都没有信任和理解,只有猜忌和尔虞我诈,人类怎能进步,我们只需要一个国家,一个元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有嬴政更有。世界在于一,谁懂得了这个一,谁就能顺应大势,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厚古薄今是不可取的。嬴政少年苦难,青年磨练,中年大成,晚年大悲。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秦皇雄宇,一统天下。让历史铭记住他吧。为了历史的进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九九归一。记住雄狮的怒吼吧。

历史人物的作文 篇6

  虽然他以前在河南耕地,但是他博览群书,无所不知;虽然他选贤举能,但是当“贤人”也犯错时,他严惩不贷。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好军师,蜀才能和魏、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他是诸葛亮,号称“卧龙”。

  他淡泊名利,在他写给刘禅的《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从最后两句话中看出他十分淡薄名利。

  他神机妙算,博学多才,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与《火烧赤壁》两回中,正是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掌握曹操多疑特点,才能借来十万支箭,把命从周瑜手中要了回来,之后,他又神机妙算借东风,来火烧赤壁,使曹军大败。

  他深谋远虑,在《三顾茅庐》一回中,他告诉刘备应先去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三国鼎足之势,刘备照做,终于,在赤壁大战之后,魏、蜀、吴三国鼎立。

  但我最佩服的`,还是像包拯一样法纪严明。诸葛亮北伐,得一街亭,这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不停刘备劝告,用马谡、王平看守。由于马谡不听王平劝告,狂妄轻敌,骄傲自满,固执己见,导致街亭失守,由于诸葛亮与马谡亲如父子,因此诸葛亮十分不肯,但如果马谡一日不死,哪么军法就如同虚设。于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真是军法无情。

  诸葛亮被人称为“千年难得一遇的奇才”,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永远树立。

历史人物的作文 篇7

  自古英雄出少年。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年),西汉王朝著名的抗击匈奴将军,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少年军事将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外甥。

  公元前二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匈奴迅速强大起来。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杀得大败,几乎被俘。以后的汉文帝,汉景帝也因国力不够强盛,只好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忍辱负重。

  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的斗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匈奴屡次入侵,汉武帝一改以前的和亲政策,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正式发起对匈奴的反击战争。

  这时,刚刚年仅18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出征,汉武帝见霍去病少年英武,遂封他为“骠姚校尉”,挑选了800名精锐骑兵归他指挥。霍去病率领这800骑兵,远离大部队数百里,在茫茫大漠里奔袭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对匈奴首脑部分发起闪电般的袭击。杀敌20xx多人,内有多名匈奴贵族。汉武帝知道后大喜过望,封霍去病为冠军侯。霍去病的首战,就以骄人的战果向世人宣布,一位少年将军横空出世了。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又成功的指挥了河西之战。

  河西地区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一带,是汉朝通向西方的黄金通道。当时的河西地区一直被匈奴侵占,成为匈奴浑邪王的领地。汉武帝想与西域各国取得联系,以便共同对付匈奴,于是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发动了河西战役。

  在河西一战中,霍去病指挥数万骑兵,迂回数千里,消灭了数万匈奴,接着又接受了匈奴浑邪王的投降,霍去病成功的收复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之路。

  霍去病指挥的河西之战沉重的打击了匈奴的力量。匈奴人非常伤心,他们悲哀地唱到:“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在匈奴人的心目中,这时年仅20岁的霍去病,已经成为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少年战神。。

  河西之战结束后,汉武帝为了奖励霍去病的军功,在长安为他建了一座豪华的住宅。霍去病当即以铿锵豪迈的语言回答:“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公元前119年,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而霍去病毫无争议的成为了汉军的主帅。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长途奔袭两千多里,对匈奴左贤王部进行攻击,消灭匈奴7万多人。霍去病在匈奴人的狼居胥山上建立起高坛举行祭天封礼,以此庆祝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贝尔加湖,方才凯旋回朝。回朝后被汉武帝拜为大司马一职。而这时的霍去病年仅22岁。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不幸病逝,年仅24岁。在他从18岁到24岁这短短的几年中,他参加的'大规模征讨匈奴的战争就有6次。这些在干旱荒凉的沙漠地区的进行的战斗,虽然条件非常的艰苦,但是霍去病在战争中取得了全部战役的胜利,为西汉王朝的安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就是霍去病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白有诗《胡无人》赞霍去病云: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这首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广袤的大漠荒凉寂静,寒风如霜。奔袭千里的骑兵汗湿铠甲,严阵以待。旌旗掩掩之下,跨坐在西域汗血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现在,只要大将军扬眉剑出鞘,这严阵以待的数万铁骑就会如怒海惊涛长驱千里势不可挡……

【历史人物的作文】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的作文08-09

(精选)历史人物的作文10-04

历史人物作文02-15

(优秀)历史人物作文12-31

写历史人物的作文01-15

历史人物作文通用03-01

(集合)历史人物作文08-11

历史人物的作文【精华】12-06

(精选)历史人物作文3篇12-17

历史人物作文3篇[精选]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