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写作素材>名人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时间:2024-09-21 11:48:12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精】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1

  今天,我读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里面介绍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

【精】数学家的故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父亲和祖父都爱好数学,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他特别爱研究数学和天文历法,经常观察太阳和星球的情况。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很喜欢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对做官不敢兴趣,还是专心的研究数学,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写呀!他还创制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他为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可见祖冲之是多么伟大。

  我要学习祖冲之这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数学家的故事2

  4、欧拉: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力学家。他在数学的多个领域,都做出过重大发现;另外在力学﹑光学和天文学也有突出的贡献。数学中有十几个术语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他有“数学英雄”的美誉。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字——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欧拉变换公式、数论的欧拉函数、变分法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欧拉还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他一生写下886种书籍论文,平均每年写出800多页,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47年。他的著作《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积分学》是18世纪欧洲标准的微积分教科书。欧拉还创造了一批数学符号,如f(x)、Σ、i、e等等,使得数学更容易表述、推广。并且,欧拉把数学应用到数学以外的很多领域。

数学家的故事3

  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 无法医救的诊断。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华罗庚一瘸一跛地又去上工了,做的还是老本勤杂工。一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数学王国的.遨游中,把疼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华罗庚来说,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就象一组奇妙无比的音符,草稿纸的运算符号好比音乐演奏一样,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坚信,只要顽强地坚持下去,自学也能摘取数学王冠。由于他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他的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了。机遇垂青这位下苦工夫的热心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这就是为他成为数学家提供了广阔舞台。这就是至今成为人们美谈的熊庆来睿智识英才的故事。

  1985年,75岁的华罗庚爷爷带着一丝微笑和欣慰离开了他追求了一生的数学事业。他曾叮嘱人们不要忘记他曾是一位勤杂工。

数学家的故事4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数学家的故事5

  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数学之父—泰勒斯(Thales)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泰勒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泰勒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泰勒斯的方法既巧妙又简单: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在金字塔边竖立一根小木棍,然后观察木棍阴影的长度变化,等到阴影长度恰好等于木棍长度时,赶紧测量金字塔影的长度,因为在这一时刻,金字塔的高度也恰好与塔影长度相等。也有人说,泰勒斯是利用棍影与塔影长度的比等于棍高与塔高的比算出金字塔高度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用到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数学定理。泰勒斯自夸,说是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古埃及人但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应该是埃及人早就知道了类似的方法,但他们只满足于知道怎样去计算,却没有思考为什么这样算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泰勒斯最先证明了如下的定理:

  1、圆被任一直径二等分。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3、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

  4、半圆的内接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5、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一条边以及这条边上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这个定理也是塞乐斯最先发现并最先证明的,后人常称之为塞乐斯定理。相传泰勒斯证明这个定理后非常高兴,宰了一头公牛供奉神灵。后来,他还用这个定理算出了海上的船与陆地的距离。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这是他的主要成就)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华罗庚

  出生在一个摆杂货店的家庭,从小体弱多病,但他凭借自己一股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终于成为一代数学宗师。

  少年时期的华罗庚就特别爱好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惊动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引导下,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粹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终生!华爷爷悉心栽培年轻一代,让青年数学家茁壮成儿使他们脱颖而出,工作之余还不忘给青多年朋友写一些科普读物。下面就是华罗庚爷爷曾经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

  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聪明的小读者,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帽子颜色的呢?“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

  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拍手称妙吧。后来,华爷爷还将原来的问题复杂化,“n个人,n-1顶黑帽子,若干(不少于n)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窃。

数学家的故事6

  这几天,我读了许多数学家的故事,其中,我对数学家高斯的印象最深刻。

  高斯从小聪明好学。有一次,老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难题,1+2+3一直加到100等于几?很快,高斯算出了正确答案“5050”。老师大吃一惊,他没想到一个7岁的孩子能在一分钟之内写出这么难的'题,因为他自己把这道题算了三遍才算对的。

  我从中感受到,高斯身上有许多良好的品质。他面对困难不退缩,做事肯动脑。我想,在我们*时的学习中,我们如果做到多思考、多了解、多观察,善于从中发现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捷径,那我们一定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数学家的故事7

  1903年,在美国纽约的一个学术报告会上,数学家科尔表演了一个小插曲:他走上讲台,拿起粉笔,一言不发,在黑板上做长长的计算。

  267-1=147 573 952 589 676 412 927。

  然后又算呀算呀,又算出一个结果:

  193 707 721761 838 257 287

  =147 573 952 589 676 412 927。

  两次计算的结果完全相同,听众席上掌声雷动。

  台上的人不作任何解释,台下的人不提任何问题,却能完全互相了解,共享成功的喜悦。他们是打的`什么哑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科尔是在报告他自己关于质数研究的一个好结果。他的计算表明,267-1不是质数,因为它可以分解成两个大于1的自然数的乘积。

  小学生数学故事:数学家科尔的小插曲:不是质数的自然数太多太多,大部分自然数都是合数。为什么证明了267-1不是质数就要鼓掌呢?

  这是因为267-1属于一类著名的数,叫做梅森数。梅森(Mersenne,1588~1648年)是法国数学家,他研究过形如2p-1的数,其中p是质数,后来人们称这类数为梅森数。梅森证明了,当p=2,3,5,7,13,17,19,31时,对应的8个梅森数都是质数。由此猜想,在梅森数中出现质数的机会可能比较多。人们要寻找更大的新质数,往往就到梅森数里去淘金。在1903年科尔报告之前,当时的数学家们还指望267-1可能被确定是一个大的质数。科尔通过板演,告诉他的同行们,267-1不是质数,是一个有21位的合数,不必再为它耗费时间做大量计算了。科尔还具体求出这个大合数的两个质因数,其中一个是9位数,另一个是12位数。当时还没有电子计算器,更没有电子计算机,要靠手算得出这样的结果,非常不容易。这一进展当然会赢来热烈鼓掌。

  科尔为了得到他所报告的结果,用去了三年中所有星期天的时间。

  现在电了计算机已经普及,计算起来就方便得多了。在一台486微机上,利用数学软件,计算267-1只需要不到1秒钟的时间;再把所得的21位数分解成质因数的乘积,也不过花费35秒左右。

  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方便地判断一个不太大的整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现在寻找人们暂时还不知道的更大的新质数,也都利用电子计算机,不过因为计算量太大太大,需要设计一套特殊方法。

  如果一个梅森数是质数,就叫做梅森质数。通常打破大质数纪录的都是梅森数。

  1985年发现的大质数是第30个梅森质数,有65050位数字。这个纪录在7年后被刷新,1992年发现了第31个梅森质数,有227832 位数字。

  1994年发现了第32个梅森质数,有258716位数字。

  1996年发现了第33个梅森质数,有378632位数字,它是21257787-1。

  梅森数除去对寻找大质数有特殊贡献而外,在编码中也有实际应用。

  算呀算呀,算出一个结果。

数学家的故事8

  商高,周朝数学家。

  数学成就据《周髀算经》记载,主要有三方面:勾股定理、测量术和分数运算。

  《周髀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周公问商高:“古时作天文测量和订立历法,天没有台阶可以攀登上去,地又不能用尺寸去测量,请问数是怎样得来的?”商高回答说:“数是根据圆和方的道理得来的,圆从方来,方又从矩来。矩是根据乘、除计算出来的。”

  这里的“矩”原是指包含直角的作图工具。这说明了“勾股测量术”,即可用3∶4∶5的办法来构成直角三角形。《周髀算经》并有“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普遍使用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中国数学家的独立发明,在中国早有记载。《周髀算经》还记载了矩的用途:“周公曰:大哉言数!请问用矩之道。商高曰: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

  据此可知,当时善于用矩的商高已知道用相似关系的测量术。“环矩为圆”,即直径上的'圆周角是直角的几何定理,这比西方的发现要早好几百年。

数学家的故事9

  赵爽简介

  赵爽,又名婴,字君卿,中国数学家。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生平不详,约生活于公元3世纪初。

  据载,他研究过张衡的天文学著作《灵宪》和刘洪的《乾象历》,也提到过“算术”。他的主要贡献是约在222年深入研究了《周髀》,该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著作,唐初改名为《周髀算经》该书写了序言,并作了详细注释。该书简明扼要地总结出中国古代勾股算术的深奥原理。其中一段530余字的“勾股圆方图”注文是数学史上极有价值的文献。它详细解释了《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将勾股定理表述为:“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又给出了新的证明:“按弦图,又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加差实,亦成弦实。”。“又”“亦”二字表示赵爽认为勾股定理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证明。

数学家的故事10

许宝騄

  (19l0.9.10一1970.12.18)是中国数学家,生卒于北京.他出身于名门世家,从小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父亲聘请教师讲授'四书五经',到14岁才入北京汇文中学念高一。1928年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因对数学有强烈的爱好,次年转学入清华大学数学系,从一年级读起。1933年在清华大学以理学士毕业,考上了留英的名额,因体重太轻不合格未能成行。休养一年后在北京大学任助教。1936年再次考取留英名额,派往伦敦大学Galton实验室和统计系攻读学位。1938年得英国哲学博士,1940年得英国科学博士。毕业后返回祖国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5年赴美,先后在哥伦比亚、伯克莱和北卡罗莱纳大学任访问教授。1947年北京解放前夕,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直到1970年去世。解放后,他是第一批当选的学部委员。

  许宝騄是中国概率统计领域内享有国际声誉的第一位数学家。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两个方面。

  数理统计方面,在1938年到1945年这一期间,他对Ney-man-Pearson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得到了一些重要的.非中心分布,论证了F检验在上述理论中的优良性,这些都是奠基性的工作;同时他对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精确分布和极限分布得到了重要的结果,导出正态分布样本协方差矩阵特征根的联合分布和极限分布,这些结果是多元分析中的基石。以上这两方面的工作确立了他在数理统计中的国际上的地位。晚年,他致力于组合设计的构造,也有重要的工作。

  概率论方面,在1945-47年间,他潜心于独立和的极限分布的研究,由于消息闭塞,所得结果大部分与Kolmogorov的工作相重,但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50年代他对马氏过程发生了兴趣,在这一方向写了几篇重要的论文。

  以上提到的工作,除独立和这一部分外,都收集在Springer出版社1983年出的《许宝騄全集》(英文版)中。

数学家的故事11

  恩师难忘 .欧拉1707年4月15日生于瑞士的巴塞尔。父亲是一位乡村穷牧师,一心想让聪颖的欧拉学习神学,以承父业。因此,父亲从小就让儿子读圣经,作祷告,对儿子进行严格的宗教教育。而欧拉最喜爱的是数学,为了不使父亲伤心,小欧拉常常等到父亲熟睡后,再偷偷地起来做数学题,或者在数学书外面套一张圣经的书皮,以逃避父亲的注意。

  父命难违。1720年,13岁的欧拉还是按照父亲的意愿,考入了瑞士的一所名牌大学——巴塞尔大学学神学。当时,享誉世界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约翰贝努里(1667——1748)正在校执教。他除了讲授数学基础课外,还给少数高材生个别授课。约翰旁征博引、生动风趣、极富魅力的数学讲座,吸引了许多外系学生来旁听。欧拉是约翰教授的最忠实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最前一排,闪烁着一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讲。在约翰教授的影响下,欧拉对数学的兴趣与日俱增。

  慧眼识才。毕竟,欧拉当时只是一个13岁的孩子,个子比一般学生矮一头,大学生们谁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更没有引起约翰教授的注意。有一次,约翰在讲课时,无意中提到一个当时数学家还没有解决的难题。没有想到,这个瘦小的孩子课后交来了一份关于难题的'解答,尽管还有不甚严谨之处,但构思非常精巧,论述恢弘大气,约翰非常惊喜。他当即决定,每星期在家单独为欧拉授课一次。欧拉在以后的自传中回忆道:“我找到了一个把自己介绍给著名的约翰贝努里教授的机会。……他给了我许多更加宝贵的忠告,使我开始独立地学习更困难的数学著作,尽我所能地去研究它们。如果我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他允许我每星期六下午自由地去找他,他总是和蔼地为我解答一切困难。……无疑,这是在数学学科上获得及时成功的最好的方法。”欧拉的聪颖勤奋也深深地吸引了教授的儿子尼丹尔,两人从此结为终身好友。

  1722年,欧拉在巴塞尔大学获学士学位。第二年,16岁的欧拉又获哲学硕士学位,成为这所古老的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硕士。父亲执意要欧拉放弃数学,把精力用在神学上。迷恋数学的欧拉既不肯放弃数学,又不愿公然违抗父亲的意志。在这决定人生方向的关键时刻,约翰教授登门做说服工作。教授动情地对固执的父亲说:“亲爱的神甫,您知道我遇到过不少才气洋溢的青年,但是要和您的儿子相比,他们都相形见绌。假如我的眼力不错,他无疑是瑞士未来最了不起的数学家。为了数学,为了孩子,我请求您重新考虑您的决定。” 父亲被打动了。欧拉当了约翰的助手。从此,欧拉和数学终身相伴。

数学家的故事12

  欧拉出生在瑞士名城巴塞尔。他的爸爸是位神甫,酷爱数学,在爸爸的书房里,除了不多的神学书之外,满满当当的,全是数学书!从小欧拉略略懂事开始,这位热爱数学的父亲,只要有空,就会把儿子抱在大腿上,给他讲各种有趣的数学故事。

  聪明的小欧拉,当然也特别喜欢听爸爸讲数学故事了。你瞧,爸爸刚下班回家,他就拽住了爸爸的黑袍子,要听故事。

  “好的,”爸爸说,“今天,爸爸给你讲个关于象棋的故事。从前,印度有个国王叫舍罕。他的大臣发明了象棋。一天,刚和大臣下了一盘象棋的国王,觉得象棋非常好玩,决定重赏大臣。‘国王,’大臣说,‘您只要赏赐给我一些麦子就行了。请在棋盘的第一格里放1粒,第二格里放2粒,第三格里放4粒,第四格里放16粒……以此类推,把64格棋盘放满,就够了!’‘你只要这点赏赐啊,’国王笑得喘不过气来,立刻派人来放麦子。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棋盘的格子还没放到一半,国库内的麦子就搬光了。”

  小欧拉睁大眼睛,出神地望着爸爸,过了好一会儿才问道:“这,怎么可能呢?”

  爸爸抚摸着小欧拉的头,说:“孩子,你还不懂,这就是数学上的幂级数。如果把棋盘64格全放满麦粒的话,这些麦子得有18000亿吨。”

  “18000亿吨,那是多少啊?”小欧拉闹不明白。

  “哦,这样跟你说吧,假设当时印度全年小麦的生产量是100万吨的话,要生产这么多的小麦,要用一百八十万年才行。”

  “我的天哪!”小欧拉惊呼起来,“原来,小小的棋盘里,竟然有如此有趣的数学问题!”

  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了小欧拉的心灵,从此,一颗热爱数学的种子在小欧拉的心灵深处种下了。

  一转眼,欧拉该上学了。他被送到巴塞尔文科学校学习。学校里数学课很少,这可急坏了热爱数学的欧拉。每天一回家,他就钻进爸爸的书房,找些数学书读读。一天,他取下来的是德国数学家鲁道尔夫的'《代数学》。读了几页,小欧拉就被深深吸引了,他边读边思考,很快弄懂了那几页的知识,还试着做了几道练习题。

  爸爸回来后,小欧拉把做的题目拿给爸爸看。“啊,你做得不错!”爸爸边看边点头。

  爸爸的夸奖大大地激励了欧拉。他把《代数学》带到学校,一有空就自学。遇到问题时,他总是做好符号,去问老师或者爸爸。他越学越深,到后来,有些问题连大人都答不上来了。

  不久,欧拉打听到当地有一位学识渊博的数学家,名叫约翰?伯克哈特。于是,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敲开了伯克哈特的门。伯克哈特见小欧拉手捧《代数学》,大为吃惊,忙问:“这本书,你能读得懂?”

  欧拉点点头,随即又摇摇头,说:“能懂一些,不过还有许多问题想请教您呢!”

  伯克哈特不敢相信。他翻开书指着一道代数题,让欧拉来解答。欧拉看了一眼,立刻拿起笔在纸上飞快地演算着。不一会儿,答案便算出来了。

  伯克哈特惊喜万分,他拉着欧拉的手,连声说:“天才!天才!”

  从此,伯克哈特收下了这位还在读小学的“弟子”,他不但耐心地解答欧拉的每一个问题,而且还旁征博引地给欧拉讲述了许多代数学知识。在伯克哈特的指点下,读小学的欧拉不仅自学完了《代数学》,还学习了伯克哈特推荐的其它数学书。

  在名师的指点下,通过自己的勤奋自学,13岁的欧拉,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著名的巴塞尔大学。

数学家的故事13

  2、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出生在爱琴海中的萨摩斯岛(今希腊东部小岛)的贵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曾在名师门下学习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因为向往东方的智慧,经过万水千山,游历了当时世界上两个文化水准极高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和印度,以及埃及(有争议),吸收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印度文明(公元前480年)的文化。他最早悟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认为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他在数论和几何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尤其以最早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

数学家的故事14

  8、康威:英国数学家。他在群论﹑纽结理论﹑组合博弈论和编码学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他发明的“生命游戏”曾经轰动一时,不单是一些普通人在玩,连一些有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也乐此不疲;所以他有“数学玩家”之称。康威年少时就对数学很有强烈的兴趣:四岁时,其母发现他背诵二的`次方;十一岁时,升读中学的面试,被问及他成长后想干什么,他回答想在剑桥当数学家。后来康威果然于剑桥大学修读数学,现时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

数学家的故事15

  华蘅芳(1833~1902) 中国清末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字若汀,生于道光十三年,卒于光绪二十八年。江苏常州金匮(今无锡市)人。出生于世宦门第。少年时酷爱数学,遍览当时的各种数学书籍。青年时游学上海,与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字秋纫)交往,李氏向他推荐西方的代数学和微积分,他刻苦自学,这对他走上数学道路有重要的影响。咸丰十一年(1861)为曾国藩擢用,和同乡好友徐寿(字雪村)一同到安庆的军械所,绘制机械图并造出中国最早的轮船“黄鹄”号。他曾三次被奏保举,受到洋务派器重,一生与洋务运动关系密切,成为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之一。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李鸿章合奏创设江南制造局,华蘅芳参加了该局的计划和开创工作。同治七年(1868)江南制造总局内开设翻译馆,华蘅芳与徐寿积极从事,为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译述,对近代科学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蘅芳先后在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担任提调,光绪二年(1876)在上海格致书院担任教习。他在晚年转向教育界,从事着述和教学。他对数、理、化、工、医、地以及音乐等学科有广博的学识,并注重科学研究。他编写了深入浅出的数学讲义和读本,以专着《学算笔谈》进行数学评论,对于培养人才和普及科学殊多贡献,成为有声望的一代学者。光绪十三年(1887)他曾在天津武备学堂中任教习,光绪十八年(1892)在湖北武昌主讲两湖书院。他的学生江蘅、杨兆]等以及胞弟华世芳(字若溪,1854~1905)受到他的影响都成为数学家。

  华蘅芳的治学精神反对历来算家喜“炫其所长而匿其所短”、只讲算法而“秘匿”算理的风气;他注重数学教育,曾说“吾果如春蚕,死而足愿矣”,把发展数学的希望寄托于后学;在数学评论中阐明了他的数学教学思想,象“观书者不可反为书所役”等精辟见解,表明他的方法论中已具有辩证的内容;华蘅芳的哲学观点散见于着述之中,兼有唯心、唯物的成分,尚未形成思想体系。

  华蘅芳官至四品,但非从政。他不慕荣利,穷约终身,坚持了科学、教育的道路,与李善兰、徐寿齐名,同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先行者。

【数学家的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数学家的故事02-27

数学家的故事07-29

数学家的故事(精选)07-26

数学家的故事07-30

有关写数学家的经典故事 数学家的经典故事04-13

[中国史上的数学家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05-23

[热]数学家的故事09-06

(经典)数学家高斯的故事08-20

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02-08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