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壹学网>作文>写作素材>名人故事>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时间:2023-07-29 11:49:51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1

  王元家楼下有位卖西瓜的魏师傅,他卖西瓜不称重,分大瓜小瓜卖,大瓜三元一个,小瓜一元一个。看着大瓜小瓜尺寸差别不是很大,很多人都拼命的往小瓜那边挤。王元让他太太买大的,王太太挑了两个大瓜,交了钱,看看别人都在抢小瓜,又有些犹豫:“大的贵3倍呢…”。王元笑着说:“大的比小的值!吃瓜吃的是什么?吃的是容积,不是面积。那小瓜的半径是大瓜的三分之二稍弱,容积可是按三倍平方算的,小的容积不到大的30%,当然买大的赚。” 王太太点点头,又摇摇头:“你算的不对,那大西瓜皮厚,小西瓜还皮薄呢,算容积,恐怕还是大的吃亏。” 王先生胸有成竹,点点头道:“嘿嘿,你别忘了那小西瓜的瓜皮却是三个瓜的,大西瓜只有一个,哪个皮多你再算算表面积看。”

数学家的故事

  看完故事,我们哈哈大笑。当然,学习数学,不是为了买西瓜。从王元买西瓜这个有趣的'故事中,我们发现:研究数学的人,其看待世界、分析问题是很理性的,不会盲目从众,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就是人在学习数学之后积淀的素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的过程是锻炼思维的过程,这种锻炼能增强个体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获得一种计算方法、计算技能,更培育了个体所必需的基本素养。这正是数学带给孩子们最为宝贵的东西。正像日本教育家米山国藏所说的:“孩子们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些作为知识的数学,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在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数学家的故事2

  8、康威:英国数学家。他在群论﹑纽结理论﹑组合博弈论和编码学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他发明的“生命游戏”曾经轰动一时,不单是一些普通人在玩,连一些有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也乐此不疲;所以他有“数学玩家”之称。康威年少时就对数学很有强烈的兴趣:四岁时,其母发现他背诵二的次方;十一岁时,升读中学的.面试,被问及他成长后想干什么,他回答想在剑桥当数学家。后来康威果然于剑桥大学修读数学,现时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

数学家的故事3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祖辈从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阳带溪村的苏祖善家来说,那是一件难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赐福。苏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终于有了世代务农的“接班人”。可苏祖善夫妻俩从未上过学,尝够没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龙心切,于是给儿子选取“步青”为名,算命先生还说上一番好话,以“步青”为名,将来定可“平步青云,光宗耀祖”。

  名字毕竟不是“功名利禄”的天梯。正当同龄人纷纷背起书包上学的时候,苏祖善交给儿子的却是一条牛鞭。从此,苏步青头戴一顶父亲编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亲手缝的粗布衣,赤脚骑上牛背,鞭子一挥,来到卧牛山下,带溪溪边。苏步青家养的是头大水牛,膘壮力大,从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里。有一次,水牛脾气一上来,又奔又跳,把苏步青摔在刚刚砍过竹的竹园里。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几根竹根中间,未有皮肉之苦,逃过一劫。

  放牛回家,苏步青走过村私塾门口,常被琅琅的书声所吸引。有一次,老师正大声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他听后,就跟着念了几遍。此后,他竟记住了顺口溜,放牛时当山歌唱。

  苏祖善常听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心存疑惑。有一次,正好看见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为父的心终于动了,夫妻一合计,决定勒紧裤带,把苏步青送进了私塾。

数学家的故事4

牛顿请客有一天,牛顿请了许多朋友,到家里来吃饭.酒呀,菜呀,摆了满满一桌子。牛顿一看,朋友们还没有来呢,他可是一分钟也不肯浪费的,就抓紧时间到工作室里去。

  再做一会儿试验。牛顿走进工作室没多久,他的朋友就一个个来了。牛顿请大家吃饭,他自己上哪儿去了?啊,牛顿在工作室里忙着呢,可不能打扰他。客人们就在桌子旁边坐下,一声不响地等着牛顿。等呀,等呀,一个小时过去了,牛顿没有出来,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牛顿还是没有出来。朋友们等急了,肚子饿得咕咕叫。大家多想到工作室里去喊他呀,可是谁也没去,他们知道牛顿有个脾气,工作的时候,就把别的`事儿得忘了,要是谁去打扰他,他会生气的。客人们饿极了,有个客人说。牛顿准是把请客的事忘了,咱们还是自己吃吧!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好,就自个儿吃了起来。吃完以后,也不去向牛顿道谢,悄悄地走了。再说牛顿在工作室里,做完了一个试验,才想起了今天请客的事,就急急忙忙走出了工作室。他走进客厅一看,朋友一个也不见,桌子上的酒瓶是空的。菜吃光了,只有一些啃剩下来的骨头.牛顿想了好大一会儿,才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是个傻瓜,我还当自己忘了请客,瞧,原来我已经陪着客人吃过饭了,客人都高高兴兴走了。牛顿用手轻轻敲着自己的脑袋,想起了还要做个试验,又踏着大步,向工作室走去。

数学家的故事5

  十七世纪伽俐略(G.Galileo,意,1564-1642)在《两门新科学》一书中,几乎全部包含函数或称为变量关系的这一概念,用文字和比例的语言表达函数的关系.1673年前后笛卡尔(Descartes,法,1596-1650)在他的解析几何中,已注意到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但因当时尚未意识到要提炼函数概念,因此直到17世纪后期牛顿、莱布尼兹建立微积分时还没有人明确函数的一般意义,大部分函数是被当作曲线来研究的.

  1673年,莱布尼兹首次使用“function” (函数)表示“幂”,后来他用该词表示曲线上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切线长等曲线上点的有关几何量.与此同时,牛顿在微积分的讨论中,使用 “流量”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数学家的故事6

  1821年,柯西(Cauchy,法,1789-1857) 从定义变量起给出了定义:“在某些变数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一经给定其中某一变数的值,其他变数的值可随着而确定时,则将最初的变数叫自变量,其他各变数叫做函数.”在柯西的定义中,首先出现了自变量一词,同时指出对函数来说不一定要有解析表达式.不过他仍然认为函数关系可以用多个解析式来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

  1822年傅里叶(Fourier,法国,1768--1830)发现某些函数也已用曲线表示,也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或用多个式子表示,从而结束了函数概念是否以唯一一个式子表示的争论,把对函数的认识又推进了一个新层次.

  1837年狄利克雷(Dirichlet,德,1805-1859) 突破了这一局限,认为怎样去建立x与y之间的关系无关紧要,他拓广了函数概念,指出:“对于在某区间上的每一个确定的x值,y都有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值,那么y叫做x的函数.”这个定义避免了函数定义中对依赖关系的描述,以清晰的方式被所有数学家接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经典函数定义.

  等到康托(Cantor,德,1845-1918)创立的集合论在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之后,维布伦(Veblen,美,1880-1960)用“集合”和“对应”的概念给出了近代函数定义,通过集合概念把函数的对应关系、定义域及值域进一步具体化了,且打破了“变量是数”的极限,变量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其它对象.

数学家的故事7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正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数学家的故事8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就应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数学家的故事9

  格林(George Green,1793.7.14~1841.5.31) 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生于诺丁汉郡,卒于剑桥。格林8岁时曾就读于一所私立学校,据格林的妹夫回忆,格林在校表现出非凡的数学才能。可惜这段学习仅延续了一年左右。1802年夏天,格林就辍学回家,帮助父亲做工。1807年,格林的父亲在诺汉丁郡近郊的史奈登地方买下一座磨坊,从面包师变成的磨坊主。父子二人惨淡经营,家道小康。但格林始终未忘记他对数学的爱好,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白天工作,晚上自学,把磨坊顶楼当作书斋,攻读从本市布朗利图书馆借来的数学书籍。布朗利图书馆是由诺丁汉郡有有知识界与商业界人士赞助创办的,收藏有当时出版的各种重要的学术著作。对格林影响最大的是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拉格朗日、泊松、拉克鲁阿等人的著作。通过钻研,格林不仅掌握了纯熟的分析方法,而且能创造性地发展、应用。于1828年完成了他的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论文-------“论数学分析在电磁理论中的应用。”这篇论文是靠他的朋友集资印发的,订阅人中有一位勃隆黑德爵士,是林肯郡的贵族,皇家学会会员。勃隆黑德发现了论文作者的数学才能,特地在自己的庄园接见格林,鼓励他继续研究数学。

  与勃隆黑德的结识成为格林一生的转折。勃隆黑德系剑桥大学冈维尔一凯厄斯学院出身,且又是剑桥分析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建议格林到剑桥深造。1829年1月,格林的父亲去世,格林获得一笔遗产和重新选择职业的自由,遂将磨坊变卖,全力以赴为进入剑桥大学作准备。这期间他又完成了三篇论文------“关于与电流相似的流体平衡定律的数学研究及其他类似研究”、“论变密度椭圆体外部与内部引力的计算”和“流体介质中摆的振动研究”,均由勃隆黑德爵士推荐发表。1833年10月,年已40的格林终于跨进了剑桥大学的大门,成为冈维尔一凯厄斯学院的自费生。经过4年艰苦的学习,1837年获剑桥数学荣誉考试一等第四名,翌年获学士学位,1839年当选为冈维尔一凯厄斯学院院委。正当一条更加宽广的科学道路在格林面前豁然展现之时,这位磨坊工出身的数学家却积劳成疾,不得不回家乡休养,于1841年5月31日在诺丁病故。

  1828年,他写成重要著作《数学分析在电磁理论中的应用》,书中他引入了位势概念,提出了著名的格林函数与格林定理,发展了电磁理论。他在晶体中光的'反射和折射等方面有较大的贡献。他还发展了能量守恒定律,得出了弹性理论的基本方程。变分法中的狄利克雷原理、超球面函数的概念等最初都是由他提出来的。

  格林生前长期与磨坊领班史密斯的女儿简同居,但始终未正式结婚,最初可能是由于他父亲反对这门婚事,后来则因剑桥冈维尔一凯厄斯学院院委资格只授予单身汉,格林为了事业只好放弃正式结婚的打算。格林去世后,简被承认为其合法遗孀,人们都称好为“格林夫人”,他们生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

  格林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大学数学、物理教科书或当代文献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术语有格林定理、格林公式、格林函数、格林曲线、格林算子、格林测度、格林空间等。

数学家的故事10

  1785年,8岁的小高斯在德国农村的一所小学里念一年级。

  数学老师是城里来的。他有一个偏见,总觉得农村孩子不如城里孩子聪明。不过,他对孩子们的学习,还是严格要求的。他最讨厌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的学生,常常用鞭子敲打他们。孩子们到爱听他的课,因为他经常讲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

  有一天,他出了一道算术题。他说:你们算一算,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谁算不出来,就不准回家吃饭。 说完,他就坐在椅子上,用目光巡视着趴在桌上演算的学生。

  不到一分钟的工夫,小高斯站了起来,手里举着小石板,说:老师,我算出来了......

  没等小高斯说完,老师就不耐烦的说:不对!重新再算!

  小高斯很快的检查了一遍,高声说:老师,没错!说着走下座位,把小石板伸到老师面前。

  老师低头一看,只见上面端端正正的写着5050,不禁大吃一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样复杂的数学题,一个8岁的孩子,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算出了正确的`得数。要知道,他自己算了一个多小时,算了三遍才把这道题算对的。他怀疑以前别人让小高斯算过这道题。就问小高斯:你是怎么算的?小高斯回答说:我不是按照1、2、3的次序一个一个往上加的。老师,你看,一头一尾的两个数的和都是一样的:1加100是101,2加99时101,3加98也是101......一前一后的数相加,一共有50个101,101乘50,得到5050。

  小高斯的回答使老师感到吃惊。因为他还是第一次知道有这种算法。他惊喜的看着小高斯,好像刚刚才认识这个穿着破烂不堪的,砌转工人的儿子。

  不久,老师专门买了一本数学书送给小高斯,鼓励他继续努力,还把小高斯推荐给当地教育局,使他得到免费教育的待遇。后来,小高斯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的这种计算方法称为高斯定理。

数学家的故事11

  约瑟夫·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1736~1813)全名为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三个学科领域中都有历史性的贡献,其中尤以数学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拉格朗日(1736—1813),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变分法的开拓者和分析力学的奠基人。他曾获得过18世纪“欧洲最大之希望、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的赞誉。

  拉格朗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灵。由于是长子,父亲一心想让他学习法律,然而,拉格朗日对法律毫无兴趣,偏偏喜爱上文学。

  直到16岁时,拉格朗日仍十分偏爱文学,对数学尚未产生兴趣。16岁那年,他偶然读到一篇介绍牛顿微积分的'文章《论分析方法的优点》,使他对牛顿产生了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于是,他下决心要成为牛顿式的数学家。

  在进入都灵皇家炮兵学院学习后,拉格朗日开始有计划地自学数学。由于勤奋刻苦,他的进步很快,尚未毕业就担任了该校的数学教学工作。20岁时就被正式聘任为该校的数学副教授。从这一年起,拉格朗日开始研究“极大和极小”的问题。他采用的是纯分析的方法。1758年8月,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写信告诉了欧拉,欧拉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从此,两位大师开始频繁通信,就在这一来一往中,诞生了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变分法。

数学家的故事12

  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闽侯镇,他的父亲陈元俊是一个邮电局的小职员。

  陈景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给他找了一所离家近的小学,送他去读书。在所有的学科中,他特别喜欢数学,只要遨游在代数、几何的题海中,他就能够忘却所有的烦恼。

  陈景润平时少言寡语,但非常勤学好问,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

  一个中午,最后一节课下了,陈景润走出教室,回家吃饭。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刚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教学书,边走边看。书上的.内容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现,陈景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着精神的食粮。

  他只顾专心致志地看书,不知不觉偏离了方向,朝着路边的小树走去。只听哎哟一声,他撞到了树上。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陈景润刚刚升入初中,中学里的一位数学老师使陈景润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位老师就是曾经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老师。有一次,沈元老师向学生讲了个数学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沈元老师最后又说了一句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陈景润听了这句话后,内心不禁为之一震: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摘下这颗明珠吗?

  1973年2月,陈景润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终于公开发表了!陈氏定理立即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专家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轻轻地告诉你: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的。

数学家的故事13

  《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齐王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赛;并规定,每有一匹马来比赛;并约定,每有一匹马取胜可获千两黄金,每有一匹马落后要付千两黄金。当时,齐王的每一等次的马比田忌同样等次的马都要强,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下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则田忌要输三次,因而要输黄金三千两。但是结果,田忌没有输,反而赢了一千两黄金。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赛马之前,田忌的谋士孙膑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因而田忌不仅没有输掉黄金三千两,还赢了黄金一千两。

  这个故事与上一段老鼠逃跑的策略问题都表明,在有双方参加的`竞赛或斗争中,策略是很重要的。采用的策略适当,就有可能在似乎一定会失败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结果。

  研究这种竞赛策略的数学分支,叫作博奕论,也叫对策论;它是运筹学中的一部分内容。

数学家的故事14

  阿基米德的故事

  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212年)——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数学。有一次,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刚为其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诫他不得毁坏王冠。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当自己泡大一满盆洗 澡水里时,溢出水量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中的那部分体积。那么,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的体积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而发明了浮力原理。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原理。伴随着这一发明,还产生了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在阿基米德的老年岁月里,他的祖国与罗马发生战争,当他住的城市遭劫掠时,阿基米德还专心地研究他在沙地上画的几何图形,凶残的罗马士兵刺倒了这位75岁的老人,伟大的科学家扑倒在鲜血染红了的几何图形上……

  阿基米德死后,人们整理出版了《阿基米德遗著全集》,以永远缅怀这位科学巨匠的伟大业绩。

  数学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的出现是由历代著名学者付出一生心血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而成。这些数学家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更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 4 数学家的.故事:诺伯特维纳的故事

  世纪著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从小就智力超常,三岁时就能读写,十四岁时就大学毕业了。几年后,他又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博士。

  在博士学位的授予仪式上,执行主席看到一脸稚气的维纳,颇为惊讶,于是就当面询问他的年龄。维纳不愧为数学神童,他的回答十分巧妙:“我今年岁数的立方是个四位数,岁数的四次方是个六位数,这两个数,刚好把十个数字0、1、2、3、4、5、6、7、8、9,全都用上了,不重不漏。这意味着全体数字都向我俯首称臣,预祝我将来在数学领域里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维纳此言一出,四座皆惊,大家都被他的这道妙题深深地吸引住了。整个会场上的人,都在议论他的年龄问题。

  这个年仅18岁的少年博士,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成为信息论的前驱和控制论的奠基人。

数学家的故事15

  今天,我读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里面介绍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父亲和祖父都爱好数学,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他特别爱研究数学和天文历法,经常观察太阳和星球的情况。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很喜欢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对做官不敢兴趣,还是专心的研究数学,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写呀!他还创制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他为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可见祖冲之是多么伟大。

  我要学习祖冲之这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数学家的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家的故事07-28

有趣的数学家故事07-20

华罗庚数学家的故事11-25

[合集]数学家的故事07-23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11-03

数学家的小故事04-02

数学家的故事(热门)07-26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11-11

外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的故事12-07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11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