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篇[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
随着端午节的渐渐临近,商场、小摊上已摆满琳琅满目的各色的粽子。大街小巷都飘满了粽子淡淡的甜香。有点忙的都遗忘了啊!又是端午!
爷爷住院已经已经有半个月了,这几日几乎是在忙碌中度过的,若不是看到超市里各色的粽子,几乎忘却了端午节的来临。
爷爷在家的时节,此时家里已经是粽香满屋,到处是年幼的.孩子的欢声笑语,一起等待那美味的粽子。粽子在锅中翻腾够了,拿到桌上的那一刻,粽子们热气腾腾。我迫不及待地扯下缠绕在粽叶上的丝线,剔除美味的最后保护,沾上甜甜的白糖,小心翼翼的塞进嘴中,呼出一口热腾腾的蒸气。闭上眼睛,品味着那浓浓的粽香,粽子从嘴里一路向下。直到全身被粽香包裹着,那叫一个美啊!
爷爷一直说我手笨,怎么也学不会包粽子,学了那么久,一直不得要领。如今爷爷不在家,就只能靠妈妈一个人了。拿起放着的粽叶,看着妈妈熟练地摆弄着,不一会一个完美的粽子就成型了。可我摆弄了半天,不是包不紧就是包不住。妈妈看不下去了及时喝住了我,将我赶到了一边。
妈妈的白发又增多了,这一阵由于爷爷生病,妈妈越发操心,白发越发多了起来。如今我们家端午节倒是讲究不多,无非就是包个粽子,家门口插上几株艾香罢了。
家乡的端午节倒是热闹非凡,赛龙舟、挂菖蒲、艾草、饮英雄黄酒、吃咸蛋粽子等等,不一一列举。唉,好久没有回去了。
看着母亲包完粽子煮在锅里,才匆匆离去做自己的事。厨房里,锅内的水唱着淡淡的歌。
傍晚时分,“砰砰”的敲门响起。打开门一看,原来是爷爷。他手里提着一兜的粽子,没说几句话就走了。望着那粽子,眼泪几乎夺眶而出,久久无法平静。那一个个粽子,就是浓浓的爱意,浓浓的深情!那一粒粒米粒,那一颗颗跳动的心,是一片片不舍之情啊!
浓浓端午节,浓浓粽香情!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2
每逢在乡村里过年,我一定会参加一项重要的活动——抢炮头。抢炮头最开始是一种祭祀活动,而祭祀的主角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忠臣。顾名思义,将特制炮头点燃后射向天空,在还没有落下来之前,人们就会乘机争抢带有标识的炮头。据说谁家抢到炮头,保管全年顺利、平安兼发财。而且习俗规定,下一年获得者要向神灵还回来这些“供品”,以便活动能年年继续。
在我的印象之中,去年的活动最为热闹。那天的天气灰蒙蒙的,看样子是要下一场大雨,要是用肉眼寻找的炮头的话有点困难,所以,望远镜就派上了用场。活动准备就绪,几枚炮头伴随着刺耳的响声撕破了天空。消失在厚厚的云层之间。人们一群一群地寻找,紧张、急促的锣鼓声不停的敲着,很快就要被人群的声音淹没。小孩子们边玩爆竹边寻找,大人们则是东奔西走,老人们在一旁坐在椅子上悠闲地聊天。坏天气似乎没有影响人们的兴致,一条条街道都被人流塞满了,村子比平时热闹了几倍,和往常冷清的环境截然不同。不仅是人多了起来,气氛也变得不一样了,因为过年的原因,到处都喜气洋洋,到处都是红色的:对联,炮竹,新衣。遇到认识的人,都相互寒暄。
这时已经有人陆陆续续拿到了炮头,他们的脸上都带着说不出的喜悦和自豪,拿着的炮头,新年的希望和好运就好像寄托在它身上。抢到炮头的人,亲朋好友就都围上来祝贺。在一旁的`小孩,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受到这过年的热闹气氛所感染,也笑嘻嘻的,活蹦乱跳。
眼看着大家都抢到了炮头,我也要开始努力了。我把目光锁定在带有标识的炮头上面。本来已经胜券在握,但没想到的是,突然刮来了一阵强风,使炮头偏离了路线。在如此广阔的天空中,一旦跟丢就很难再找到了。估量着炮头就要降落了,我只好来到大概的地点,把望远镜调到小一点的倍率,进行扫视。正着急时,忽然在空中看到了一丝红色,急忙把望远镜举起,果然是炮头!我喜出望外,抹了一把冷汗。到了最后,我毋庸置疑拿到了炮头。
作为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年年的抢炮头都让人期待不已。它已经不再是祭祀活动了,而是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新期盼。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3
一道道晨曦划破天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对联贴上墙壁,一件件新衣奔离衣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天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过年啦!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在家乡有个传说,每年二十三灶王爷都要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人们为了祈福,就在灶边贴吉祥对联以保平安。回乡下老家,正赶上热闹的集市,街上买麦芽糖的人可不少。用麦芽糖来贴对联,传说灶王的嘴就不会乱说话了。
小年不小,过了二十三,除夕就来了。除夕最美最热闹。白天先把满屋的门贴上对联,大人们在厨房慌忙准备年夜饭。夜晚,家家灯火大通宵,不得间断,外边烟花声此起彼伏,到处充满了孩童的笑声。不必说烟花的吵闹,也不必说放烟花的不足,单是夜空中那各式各样的烟花一点一点如花心一般绽放,就足以让人魂牵梦绕,眼花瞭乱了。
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穿好新衣,开始探亲访友,女人们在家迎客,随时都能准备出丰盛的饭菜。男人们到街坊邻居家拜年。出来时,满口袋满手都是喝的吃的,但在所有人眼里这不仅仅是吃的,而是大家的热情。回到家里,个个喜笑颜开,孩子手上拿着红包,大人吃饱喝足,到下家拜年。天空格外美丽,大树被风吹得沙沙响,演奏着动听的交响乐,正如人们的心情一样愉悦。晚上,大家欢聚一堂,所有人找回了童真,脸上流露出儿时单纯的笑容。到了下半夜,人们还在打牌,但与之不同的是并不争个第一,大家聚在一起图的就是开心,释放出一整年的愁闷。
正月十五元宵来临,虽不如三十的热闹,但却有自己独特的美,孩童手上拿着灯笼,嬉戏玩闹,看那能全身摆动的锦鲤灯笼,活灵活现的.老虎灯笼,颜色艳丽的各种造型的卡通灯笼,大家边谈论边欣赏,好不热闹。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过年炮声不断,欢声笑语不断,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怀惴梦想释放自我的激情挑战未来!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4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俗也有所不同。
什么吃饺子,放鞭炮,吃小菜,煮粥啦,等等。都为过年时各地风俗习惯。
河南镇平,是一个稍微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地方,但这却完好的保留了它的古色古香。这个被绿色植物覆盖的城市,第一次,便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这个古老的村庄内,飘出了过年的味道。
在茫茫无边的`田地中,矗立着一个墓碑,那就是整个田地的起源——我们的祖先。在田地中,他就如此安详地望着自己的田地,慢慢成长。太阳落下,但鞭炮声却仍旧如此,夜中的村子点上了一把火,顺着小道,我们来到了祖先墓碑之前,草儿们雨后那独有的清香扑面而来。我们一行人无论男女老少,统统站在了坟墓之前。在这安静的田地上放起了鞭炮,这是为了告诉祖先们,我们过年啦!一把格外明亮的火,烧在了墓前的一堆堆纸钱之上。
透过火光,我看见了每一个人脸上写满了郑重。那火在我的眼中,悄悄地灭了,爆竹也放完了,田地上又恢复了安静。我们在明亮红火的鞭炮和孩子们的笑声中享受着幸福与快乐。
村庄,在渐渐退去的鞭炮声和笑声中渐渐沉睡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5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
端午节,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屈原因受奸人陷害,投河自尽,人们划船追赶拯救。岸上的人则是把食物投下江去,以免水怪吃了屈原,这才有了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也是我们这几天最忙的时候,一大早,我们就要把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带在身上,驱虫辟邪,以保安康。有时邻居还会过来互相祝贺,端午节的热闹气氛洋溢在每人心头。
而端午节最大的事莫过于包粽子,事先准备好粽叶和米,米要在前一天夜里泡下,使米膨胀,煮得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可是偏偏,平时细心的妈妈今年却变成了愣头青,今天才想起泡米。妈妈这时也毫无办法,只好去请教外婆。外婆说道:“晓燕啊!长这么大,怎么还那么健忘啊,你只需要用热水泡上一小时就行了。”妈妈悻悻然地跑了回去。
开始包粽子了,这次轮到我发愁了,我看着这一片片绿色的粽叶中,再想想粽子那金子塔的外表,手足无措。妈妈走了过来,露出了会心的一笑:“来,过来看。”只见妈妈手拿两粽叶,一翻,变成了三角,放入米,再放豆沙和枣或放肉,再放米,手接着一翻,绳子一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经过多次尝试,也开始变得顺手。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边聊边包,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你瞧,邻家的那个“小公主”也相当积极,一连包了好几个粽子,但她也遇到了和我同样的问题,弄得到处都是馅渣子儿,人们见了,不禁哈哈大笑,可“小公主”却不肯停手。只是狠狠瞪了那几个起哄的人一眼,就掘起嘴不理他们了。盘中的粽子越来越多,样子也各不相同,谁包的粽子一清二楚,大人们手法娴熟,手一动,粽子就出现在盘子中了,孩子全神贯注,汗水直流,也包不好一个。但是大人虽笑,却从不骂孩子,只在一旁静静地看,有时指点两句。终于粽子包好了。“这包得怎么看都不像个粽子。”我在心中暗想,但大人却说“真棒!”这情景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包粽子。
终于,粽子包好了,粽子一个个排队跳下了锅。刚出锅的.粽子清香四溢,男女老少无不流露出喜悦的笑容。这让我感叹祖宗的智慧,还让我知道家人的意义。包容是家庭组成的原因,包容对方,包容对方的一切,包括缺点,才能让家庭坚实、稳定。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
“正月十五闹花灯”。
一大早,我就闻到了元宵的味道,下了床,来到厨房,奶奶正在一锅一锅的煮着香甜软糯的汤圆。
“你知道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吗?”我摇了摇头。“正月十五的月亮很圆,像一个汤圆,加上这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团圆,因此得来元宵节。”
吃完了元宵,我出门一看,大街小巷的花灯都摆了起来,井然有序,似乎只待一声令下,马上灯火通明。早市上,虽是到了元宵节,却依然卖着五光十色的花灯,这倒是为了多挣钱,还是让人们增加些节日的气氛也说不清楚。
转眼间,太阳落下山去,重头戏也拉开帷幕。随着路灯的亮起,街上便是猩红一片。虽是不比北京城的繁华热闹,但在我心中,已是热闹非凡。稚嫩的'小朋友们看花灯,猜灯谜,悠闲地大人们在小广场上欣赏文娱晚会,一切的一切,祥和又美好。
除了在户外,家中也是别有一番风趣。阳台上,那一盏盏大大的红灯笼,那灯光“红光满堂”。往外一瞧,家家户户都散发着五彩缤纷的光。
热闹了一夜,一次令人回味的元宵节又过去了。
第二天醒来时,这寒假也就结束了,早早收拾好书包,返回了久违的校园。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7
说到中国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大家一定会马上想到春节。而在过春节时,我们一定会履行许多传统习俗。那么今天,来谈一谈我们家乡春节的习俗吧!
到了除夕,不管是在外打工的,还是做生意的,都会赶回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了红红的春联。
在贴春联时,一般都有左联、右联和横批。人们往往都会在春联上写上吉利的话语,祝愿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平平安安,心想事成。有的门前还挂上了大红灯笼,非常喜庆。
晚饭,摆上好酒好菜,非常丰盛,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平常,大人们不准小孩子这个那个的,这一天例外,我们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吃完饭,就开始发红包了。我最喜欢这个了,爷爷奶奶发红包,爸爸妈妈发红包,哥哥姐姐也会发红包。我的瘪口袋,一下子就鼓起来了。有了红包,我可以自己买好吃的、好玩的,当然还要留点慢慢用。
除夕还有许许多多的活动,我们小孩子放小鞭炮,玩烟花,大人们看电视、守岁。“爆竹声中一岁除”,由此可见,燃放烟花爆竹也是春节的一大习俗。
在夜晚,那爆竹声噼里啪啦,那烟花五颜六色,红的、黄的、蓝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增添了许多节日气氛。但现在许多人非法燃放烟花爆竹,给我们的安全带来了隐患,而且燃放的烟花爆竹还会污染空气,所以这一习俗已经被“禁止”。
初一,是村里拜年的日子,大人小孩都穿上崭新的衣服。每家都准备茶水、糕点、烟,招待来拜年的人。一般是男的去每家每户拜年,女的在家招待。
这一天,我都会准备一个袋子,装水果、零食和烟等,每到一家拜年,都会见人都给零食,都给递烟。都知道小孩不抽烟,也发烟,拿回家给大人抽。回到家,我的袋子里装得满满的,真是小百货店呀!
接着几天,是去亲戚家拜年,每个亲戚家都必到。一年就一次,基本上都要到那吃餐饭。
到了十五,过元宵,吃汤圆。汤圆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芝麻露了出来,试问哪个人不想一口下去,解解馋呢?真甜,真香!
过了元宵,春节就过完了。大人们开始干活,我们小孩子开始上学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8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就连不同的地区也有些风俗是不同的。如:清明节有些地方吃青团子,有些地方吃粽子。在我们这边一提到吃汤圆,猜灯谜,我立马就想到了元宵节。
每到元宵节,我最喜欢的就是猜灯谜了。我站在中间,由爸爸和妈妈向我提问:“两对父子去吃饭,为什么只上了三双碗筷”“因为是祖孙三代,儿子,爸爸和爷爷。”
“一个不出头,两个不出头,不是不出头,就是不出头,猜三个字。”
“是木、林和森!”我脱口而出了两个问题,可是第三个也是最后的,最难的`一个问题却把我难住了。
“一辆公交车来一个小时,去两个小时,是为什么?”“呃……是因为……”
“哼哼想不出来了吧,这可是我想了很久才想到的!”妈妈得意地说。
“哎呀!别吵,我就快想到了。”我挠着头,十分着急,“是……哦!我知道了!因为去是两个半小时,加起来就是一个小时!”
猜完了灯谜,我们就在一起包汤圆。
先在盆中倒入一些面粉和一些糯米粉,加入热水,揉一揉,面就和好了。揪下一小块面团,用手搓成圆球,再用手指戳个洞,放进自己爱吃的馅,我喜欢吃甜的,所以我包的都是甜的,最后再封个口就好了。
做好了便放进锅中。一个个汤圆跌进锅里,不一会儿就好了,个个晶莹剔透的,好看极了。吃进嘴里软软糯糯的,十分香甜可口。
汤圆不仅好吃,还有着团圆的寓意。
这个元宵节,我不仅吃到了好吃的汤圆,还猜了灯谜,真是令人难忘啊!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9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作为地地道道的xx人,我们的春节自然是要与其它地方不一样。我们家的春节也是如此。
过年前,我们总是要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迎接新的一年。当然,我们也要去超市利采购年货。
除此之外,我们家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家俗——自制蛋饺!蛋饺是金黄色的,形似金元宝,寓意着财源滚滚之意。每逢过年,父亲总会做许许多多的蛋饺,够我们吃上好几天。不仅如此,父亲作蛋饺的方法也令我惊叹不已。可以说,这种方法是独一无二的。
先将几个生鸡蛋磕破倒进碗里,拿出一个大勺,在火上慢烤,再拿出一个小勺子,舀一勺鸡蛋倒入大勺中。神奇的事发生了,鸡蛋正在劈里啪啦地叫着呢,父亲晃了晃勺子,鸡蛋竟然慢慢地变成了一张蛋皮!将肉米放进去,包上,一个蛋饺就做好了!几个小时下来,盆里的蛋饺堆成了一座小山。我问过他,为什么不直接买呢?父亲说,这是我们家的家俗,自食其力,也算是传承了老祖宗的手艺。
到了除夕夜那天,在饭桌上,“事业顺利”“健康长寿”成了我们最常说的祝福话。不过,在除夕夜上,最叫人惊喜的.,不是春晚、不是年夜饭,而是父母不经意间拿出的压岁钱。之所以叫压岁钱,是因为“岁”与妖魔邪祟的“祟”发音相同,因此被认为可以镇压住妖魔邪祟,保平安。想象一下,饭桌上,大家正吃着饭呢,突然,一个红包出现在你的眼前,这怎么能不叫人惊喜呢?每次拿到压岁钱,我都小心翼翼地打开,仔仔细细地数一数,然后交给母亲保管。我管这叫“利复利”,等我成年了,留在母亲那儿的钱将会是我的“第一桶金”!
过了除夕,初一吃汤圆,团团圆圆;初二去外婆家,给外公外婆拜年;初四拜财神,财源滚滚——这些,都是我家的家俗,也是上海人民独有的习俗。我希望,这种习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春节习俗,能一直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
我的家乡北京过春节有很多习俗,比如:逛庙会、吃元宵、吃月饼等,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过除夕这一天的习俗。
贴对联是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情,对联是用红纸做的,人们相信红色可以降妖除魔。门上还贴了“福”字,“福”是倒着贴的,寓意是“福”倒(到)了。
除夕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寓意是人丁兴旺。而不同的饺子馅也代表着各种寓意。比如:韭菜馅饺子代表着长长久久,白菜馅饺子代表以后会发财,吃饺子充满了节日欢乐气氛。在我们的家乡,人们会在饺子里包枣、花生米、杏仁等。吃到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不管谁吃到其中哪一种,大家都衷心的祝贺。
除夕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在放烟花。那些烟花可漂亮了,紧接着“砰砰”几声,烟花直冲夜空!烟花炸时,犹如一个个正要降落凡间的仙女,在半空中绽放出最美的身姿,像活泼的舞蹈演员,在天上翻跟头,还有的`像鲜红的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有的像深紫的葡萄,你拥我挤的……它们是五颜六色的星星,把夜空装扮得绚丽多彩。
我想除夕不只是吃饺子、贴对联、看烟花,更是享受传统节日的风俗带来的欢乐。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1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上海,上海便是我的故乡。上海的春节,也更让人难忘。而我最爱的,还是那甜甜的汤团。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一齐包汤团,看春晚。糯米粉是现成的,用水一和,便是汤团的皮。那滑溜溜的皮,让人不禁想起了那圆溜溜的汤团,在沸水里翻滚着,雪白的糯米皮在水中闪闪发亮。而那雪白中,又隐隐约约透出一丝丝灰色,那是黑洋酥的颜色,甜甜腻腻的感觉,似已在嘴里化开,给人无限的幸福感,这是让几代人都神往的景象。
在外公生活的那个动荡的年代,包汤团,吃汤团,简直就是无上快乐。新年来临,家里拿出一年来辛苦劳动而得的糯米,用一个巨大的石磨来磨糯米粉。磨的时候,全家上下都在帮忙。力气大的大人们汗流浃背地使劲磨,而小孩们干不了重活,就负责把糯米倒入磨盘。糯米通常都有好几袋,还特别的重。但孩子们却依旧不厌其烦地拿勺子一勺一勺认真地往磨盘里倒,想必是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汤团给了他们惊人的力气和耐心。
磨完了糯米粉,便是做馅料。汤团的馅通常为黑洋酥和豆沙两种。不过家里通常做的都是黑洋酥的馅。拿一只小臼,盛上满满一碗黑芝麻,再用一根极粗的小槌不停地捣,很快就能将其变成一碗黑糊糊。为了让它有甜味,就放入白糖;为了让它有黏性,就放入猪油。想来着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只可惜现在的我并不能体验这样的.活动。
准备好了汤团皮和馅料,便要开始包汤团了。先把皮捏成小碗状,用筷子夹起一个搓好的“小煤球”,轻轻放入“小碗”,再把口封上,搓成一个小球,一个汤团就完成了。孩子们前两步都做得很顺利,但到了封口搓圆时,就叫人有些哭笑不得了。有人搓成了粗细不一的长条,有人捏成了椭圆,更有甚者,搓到一半,封口处裂开,馅全部漏了出来,便前功尽弃,只好重新来过。但谁也没有哭闹,反而笑声连连。最后,大家都包出了自己满意的汤团。那小小的,滑滑的一个,放在手上舒服极了。
尽管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大都市里,已难找到当年全家包汤团的情景了。但我相信,在每个上海人心中,都会有这样一幅祥和的画面,因为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滑溜溜的汤团,背后不仅蕴含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意,还有那最真挚的愿望——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2
在安徽,春节差不多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这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忙碌了一整年,大部分会在这个时间赶回家过年。村子里热闹了起来。
腊月24这天要做豆腐、炸圆子。早上起床,家家户户都飘着豆香味儿。用柴火将锅烧热,将泡了一夜的黄豆磨成糊,放入锅中再加上水。熬到微微粘稠,就可以出锅了。在正方形的木架上铺一层纱布,将熬好的糊放上去,把木架固定在老屋的房梁上,接着,开始过滤。将过滤的`豆浆再次下锅烧开,放入石膏点卤,冷却后倒在豆桨布袋中,用重物压两小时,这样豆腐便做好了。烧开的豆浆也可以直接喝。
接着,就是炸圆子。将煮好的一大锅糯米饭倒到盆里,再加入适量的肉沫、生姜沫、葱花、盐、酱油等调味品,然后用木棒搅拌,直到完全没有饭粒了,可以搓成丸子为止。把糯米饭搓成一个个像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圆子,再撒上一层面粉,就可以放入热油中炸了。在锅中不停地上下翻动,等到圆子呈现红褐色,捞出即可。第一锅圆子一定要要装在盘中,摆放在灶台上供给灶王爷。听长辈们说,寓意是来年风调雨顺有吃有喝。
中国还有许多节日和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去了解。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3
母亲的家乡在长江中游,那里沃野千里,盛产水稻。从古至今,人们将秧苗插入田中,也将那悠远的稻作文化埋入了土地。
农民插秧时,头上顶着烈日,双脚陷入泥潭,背上压着酸痛。望着遥无边际的田地,无人不会渺茫。于是一切的烦闷霎时间爆发,高亢悠长的劳动号子“啰啰咚”响彻田野。
作为劳动的人民,他们唱出的号子都是从心底流出的。田间,一个人直起身子来,仰面向天,喊起“啰啰咚”。随后一呼百应,田间农民接二连三,你一句我一句地传唱起来。唱时不用顾及内容,有时甚至全是衬词的组合。唱响劳动的热情,吐尽心中的冤屈。人们以歌唱出原生态的生活,便是稻田文化在音乐上的体现,人们代代传唱,这曲便让历史有了温度,成为一块块“活化石”,经久不衰。
如今,机械化耕作取代了人力,因为不再需要劳动时的`鼓舞打气,于是“啰啰咚”逐渐从田间消失。但那文化的种子早已埋下,“啰啰咚”以稻田文化的形式流传于世。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4
每当春节到来之时,我都十分快乐!彼时全城都热热闹闹的,大家都在准备过年。
今年的春节我是在青岛过的,因此比往年热闹了不少。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和小姨一家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准备吃年夜饭,随着一道道的美味佳肴摆上餐桌,姥姥带着满脸的笑意从厨房走了出来,说:“最后一道‘菜’来啦!”我一看,竟是各种颜色,各种样式的花馒头!我好奇的问姥姥:“姥姥,为什么过年还要吃馒头呀?不能吃点好的吗?”几个弟弟也在一旁附和:“就是,就是!”姥姥连忙笑着跟我们解释:“馒头是有自己的`美好寓意的!吃黄色的鱼馒头,意味着年年有余,吃苹果样子的红馒头,寓意平平安安……”我们几个小的听完后恍然大悟,连忙抱了一个就大口大口吃了起来,把大人们逗得哈哈大笑。
在青岛,至今都有一种习俗:饺子一定在十点及以后吃,不能和饭一起吃,寓意着新的一年顺风顺水,十全十美。当十点的钟声响起时,姥姥,妈妈和小姨立马端出了几大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和几小碟用醋、生抽、蒜泥调成的酱汁。那些盘中的饺子如同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大胖小子,让人一看就被勾起了食欲。姥姥告诉我们,她在饺子里放了几枚钱币和几个枣子,看谁的运气好能够吃到,吃到钱币寓意着来年发财,吃到枣子则能生活甜蜜。我们几个一听,立马来劲了,都想吃到钱或者枣子,所以一直吃到满嘴油光,肚儿圆溜溜还不愿罢休。最后,我看了看自己的胜利果实:两个钱一个枣,还不错!
等大家都吃完后,大人们摆上了一张小木桌,搬了六把小板凳放在一起,开始玩起了青岛那边最常玩的,被誉为“中国桥牌”的纸牌游戏——够级。而我们四个孩子则团团围坐在沙发上,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等待着新的一年到来。
“十、九、八、七……”伴随着主持人的倒计时,大人们停下了手中的牌局,和我们一起注视着电视屏幕,“过年啦!”电视里传出了主持人激动的声音,这时,屋外的钟声、鞭炮声,屋内的欢笑声、祝福声连成一片,气氛越发热闹了。不知过了多久,全城才又安静下来……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
除夕,是春节的前夕,是一个热闹又忙碌的好时节。为了除夕,我的爸爸大清早就开始做菜。因为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要提前把菜做好,摆在祖先的墓前,让他们先吃。
除夕的前三天,村里人都去买年货,而我的爸爸不会,他就喜欢后买。除夕早上,爸爸把年货买回来了。我和妈妈准备把猪肉炖了。
我的鼻孔里飘进了一股清爽又恶心的味道,问:“妈妈!这里面是不是烧坏了?这么臭!”妈妈乐呵呵得说:“傻孩子,这是他在为自己洗澡。”
下午,我们家的男丁都会去祭拜祖先,其他人就在家中准备晚饭。
除夕的晚上,我特别兴奋,因为我有零花钱了。晚上天空漆黑的,一束束烟花在空中绽放,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屋内,一家人围坐一起,温暖的气氛瞬间软化寒冷。
等了整整一年,终于到了,我迫不及待了:“爸爸,准备给我多少钱的'红包呢?”我用手拉了拉爸爸的衣袖。
爸爸没有直接回答,问道:“你知道除夕的由来吗?”
我胸有成竹地讲:“知道。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爸爸拿出一个大大的红包奖励我:“小子,还真知道不少。给你一个大红包,作为奖励。”哈哈,有大红包拿了。
除夕,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有红包发,真好。大家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除夕、春节,是各地的习俗,也是我们应该热闹起来的时间。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6-19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6-19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05-08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热)03-18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篇)02-08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篇11-08
家乡的风俗500字六年级作文06-25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篇(经典)02-06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优秀7篇06-15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精彩3篇】06-15